A. 吳宗憲90歲父親病逝!他父親有著怎樣的一生
他的父親有著非常精彩的一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而且非常有實力,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
B. 何應欽養生之道的養生秘訣
何應欽,1889年生,病逝於1987年,享年98歲。 從蔣介石跟前紅得發紫的人物,到大權旁落賦閑在家的退休軍官,他的養生之道什麼呢。
何應欽的經歷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縣人。他 畢業 於日本士官學校,回國跡此後在黃埔軍校任總教官,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從此終生追隨蔣介石。到1949年,何應欽官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權傾一時。大陸解放前,何應欽成為蔣介石和李宗仁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心灰意冷地去了台灣
到了台灣,他本以為還能受到重用,為蔣介石反攻大陸出謀劃策。沒想到在蔣介石清理門戶的國民黨改造運動中,被排擠 出國 民黨中央委員會,只得了個虛銜。何應欽出身貧寒,完全依靠個人奮斗,簡蔽才做到了國民黨行政院院長、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宦海沉浮、政壇陰險,這一切促成他收斂野心、慾望,不授柄於他人的處世方式。他熟讀《明史》和清朝史籍, 總結 明清兩朝權臣「致禍」的教訓,終於得出「不為是好,不開罪於人是好」的結論。晚年的何應欽自知喪失了所有權力,更加小心謹慎,唯唯諾諾,惟恐自己言行不慎而招來禍端。對任何人都很謙和,對部屬禮貌周全。何應欽在政治生涯後期以「與世無爭」聞名,並且到處宣講他的「修養」。由這個轉變可以看出:何應欽等國民黨高官的「修養」,是經歷官場風波和痛苦磨煉姿咐迅而達到的,並非自詡的那樣自然而成。讀者應對何應欽的養生心得有所分析,有所判斷,從何應欽修身養生的曲折過程中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何應欽的經歷,至少能啟示我們的是:「正思慮」的精神境界可以通過 反思 和轉變獲得,可以達到祛除煩惱、「保命延年」的良好效果。何應欽晚年很少得病,到90歲仍然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看上去完全就像70歲的人。1987年,他因心臟衰竭去世,活了近百歲,算得上壽終正寢。
何應欽長壽養生之道
長壽的三大基石:修養、生活、醫葯
●我特別欣賞古書《壽世新編》中的一段話:「有人素不服葯者,不為無見,但須知得病從何來,當從何去,便是葯術。」
●傳統養生學認為,惡由心生,一切疾病皆來自於心,所以修生養性乃第一要務,也就有「心神安泰,病從何生」的說法。
何應欽信奉的為人處世原則,是舊官場中操練出的一種「好好先生」的混日子之道,但在特殊的環境之下,卻無意之中符合了養生學的原理。養生學認為,為人謙和、寬容,表明了氣量豁達,有著良好的精神心理活動。中國古訓中說道:「諺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傷肝,於人何損,徒損乎己耳。」
90歲以後,何應欽曾應台灣長壽會的邀請,做過一次關於養生之道的演講。他把自己的養生之道總結為三個方面:修養、生活、醫葯。他在演講中說:
我認為長壽的秘訣,不外是修養、生活和醫葯三個方面,而修養至德,培育生氣,乃是首要的。我早年就皈依,是因為我相信《中庸》上所說的「大德必得其壽」,虔信基督與孔孟之道,以加強自己道德的修養,實在是長壽之道的惟一基礎。要講求道德的修養,莫過於「正思慮」。思慮不正,是最傷害身體的,所以不正的思慮是長壽的最大敵人。只有祛除不正的思慮,養成恬靜的心境,才容易長壽。要用溫和、慈良、寬宏、厚重、緘默來克服自己心中的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浮躁,才可能做到心直慮正。
至於生活方面,我從念小學起,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既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貴在持之以恆。我常年征戰南北,從不輕易改變生活規律,一不暴飲暴食,二不抽煙不嗜酒,三不近女色,四不熬夜。如果因為特殊情況熬夜,也不改變第二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早晨一定會按時起床散步。所以,要想活得長就要生活有規律、節制慾望、適度運動。我就是在70歲以後,還堅持每天早起散步,時常打 高爾夫球 ,收拾庭院里的花木,你們看我的體質面色,是不是不比青壯年差?
現代醫葯越來越發達,能夠幫助人類長壽,這點我是很有體會的。我的內人得了癌症,如果不是每年去日本、歐美治療,生命不可能延續27年之久。但是,我對醫葯還有些自己的看法。平日的保健最為重要,如果不生病,自然無須醫生,也不要吃葯;生了病,就要早請醫生,早吃葯為好。這一點是古人也認同的。我特別欣賞古書《壽世新編》中的一段話:「有人素不服葯者,不為無見,但須知得病從何來,當從何去,便是葯術。如飢則食,食即葯也;不飢則不食,不食即葯也;渴則飲,飲即為葯;不渴則不飲,不飲即葯也;惡風知傷風,避風便是葯;惡酒知傷酒,戒酒便是葯。逸可治勞,靜可制噪,處陰以卻暑,就火奧以勝寒,衰於精者寡於欲,耗於氣者守以默,怯於神者絕以思,無非對病葯也,為人不自知耳。」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曾評價何應欽「有大將才能,福將命運」。晚年何應欽雖然官場失意,卻依然是福將。他就是用「正思慮」為自己造就了安度晚年的良好心理氛圍。
何應欽的養生之道是很符合中國傳統的養生學理論的。傳統養生學認為,惡由心生,一切疾病皆來自於心,所以修生養性乃第一要務,也就有「心神安泰,病從何生」的說法。
此外,人精神和心態的自我調節,也很重要。中國古代醫典對此有大量論述,如《文子》說:「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縱觀何應欽的一生,他八面玲瓏,能屈能伸,也就不會因為喜怒哀愁而傷了元氣。
何應欽老人的養生秘訣
老奸巨滑求自保
●人人說病從口入,我說病由心生。得病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原因,不是吃得好不好。
●派系斗爭必然會爾虞我詐,徒增煩惱。何應欽晚年自覺遠離政治斗爭,客觀上保證了心情的愉快,不啻為養生之道。
《中國養生說稽覽》里寫道:「凡遇不如意事,試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涼,此降火最速之劑。要做快活人,切莫尋煩惱,煩惱與快活,都是自家討。」所以,心安理得、善於解脫是健康的金鑰匙,作用超過一切保健 措施 的總和。
何應欽主要是從下面三個方面來保持心境平和的。
保持心理平衡
何應欽能做到心態平衡,還和他會享受生活有很大關系。他很欣賞一幅 對聯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他的業余 愛好 很多,打獵、打高爾夫球、旅遊,還熱心公共事業。這些事情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填補了空虛。
意念放鬆
何應欽從不培植親信,更不在蔣介石身邊安插親信。在台灣被掛起來以後,何應欽更是以求明哲保身。蔣氏父子在台灣清洗異己,幽禁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時,曾任命何應欽為調查委員。何應欽借口人在日本,妻子患了癌症需要治療,沒有立即返台應差,拖了8個月才回去,避免了捲入一場是非之中。彼時,調查已經結束。
遠離派系斗爭,實際上是一種保持心理平衡、自我解脫的辦法。派系斗爭必然會爾虞我詐,徒增煩惱。何應欽自覺遠離政治斗爭,雖然是出於明哲保身,但客觀上保證了心情的愉快,不啻為養生之道。
憂郁和悲傷是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的一種情緒。人活世上,就免不了有時會引發憂郁和悲傷,就是何應欽這樣居高官食厚祿者也無法避免。
何應欽一生,遭受到的最強烈的悲傷情緒是夫人患了乳腺癌。在日本求醫確診後,醫生說癌細胞已經擴散,手術也沒有效果,死期將近了。
王文湘看出丈夫的憂郁,反過來安慰何應欽,說自己福大命大,抗戰時期能從日軍的炸彈下死裡逃生,這次也能擺脫死神的召喚。再說,即便死了,也是聽從了主的召喚,沒什麼可害怕的。她還利用教友聚會、講經說道之機,開導何應欽,說不要只瞅著現實,還要信仰主,自會發現人生有了新境界。
憂郁、悲傷不僅傷神,還損氣,對健康極其不利。王文湘的樂觀、堅強幫助他們自己走出憂悲,積極面對疾病,王文湘和癌症抗爭了27年,82歲才去世。
夫人去世以後,何應欽深受打擊,深夜常常孤枕難眠。他那時已年近90,但是很快就擺脫了痛苦。
何應欽活到90歲時,已在養生學上有了極高的造詣。他知道「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彭祖攝生養性論》),「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靈樞·本神》),所以,去除悲傷、憂郁,就要讓體內的氣順暢。有煩心事躲不掉的時候,何應欽就按照張大千教的「意念放鬆」來排遣煩惱。
「意念放鬆」的具體做法是:
靜下心來,排除雜念,閉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想像在丹田有一股氣,並用腹式呼吸法慢慢呼吸。吸氣時,想像丹田中的這股氣由腹部逐漸上升到胸部,再上升到頭部,直到頭頂「百會」處;吐氣時,想像這股氣由「百會」自後向下順著脖子、脊背下降,直至回到丹田。這樣一呼一吸,周而復始,反復進行,逐漸達到排除一切雜念、心平氣和的境地,能 消除緊張 、自我放鬆。
C. 恢復了人身自由後,張學良過的怎麼樣的生活
眾所周知,張學良將軍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只不過可惜的是,張學良做民族英雄的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被老蔣給囚禁了大半輩子,雖然張學良最終還是恢復了人身自由,可是他恢復人身自由的時候也都已經90歲的高齡了。
D. 泉州晚報社牽線搭橋 台灣《旺報》社長在漳尋得祖籍地
泉州晚報社牽線搭橋 台灣《旺報》社長在漳尋得祖籍地
2015-07-20 08:17 泉州網-東南早報
黃清龍查看鎮海當地史料
祖墳墓碑刷漆「參」字現轉機
一個多月後,事情出現了轉機。在一次采訪任務中,記者遇到了漳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陳忠傑,將此事告訴了他。陳忠傑一直致力於幫助華僑及港台同胞尋找祖籍地,目前已經幫助數十位華僑及港台同胞尋找到祖籍地,並成功完成了族譜對接。
陳忠傑欣然接受了記者的委託,按照記者提供的信息,讓鎮海村當地的黃氏宗親幫忙尋找。而當時,黃氏後人正准備翻建黃氏宗祠,為此他們特地到黃氏的祖墳掃墓。在為墓碑上的字體重寫刷漆時,黃氏後人發現墓碑上為黃氏祖先立碑的五個兒子中,最小的兒子就叫做「黃參」(註:參的繁體字)。黃氏後人拍下墓碑上的字體,發給陳忠傑確認。而後陳忠傑又將此圖片轉發給遠在台灣的黃清龍。黃清龍十分高興地說道:「台灣黃氏族譜上就是這個『參』字。」
為了再次確認鎮海村黃氏就是自己的祖籍所在,黃清龍在與陳忠傑的交流中,提到了台灣族譜中另記載的一個名為「旗尾」的地名。經過陳忠傑了解,在鎮海村當地確實有一座叫做「旗尾」的山。陳忠傑猜測,很可能當時黃清龍的祖先就住在旗尾山,後來遷至鎮海村裡。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黃氏祖墳的墓碑上,立碑時間為乾隆戊戌年。黃清龍說:「我的祖先黃參是在崇禎年間到台灣的,這樣看來中間有100多年的時間差。」對此,陳忠傑解釋:「黃氏祖墳為一個夫妻合葬墓。由於夫妻雙方不可能同時去世,一般都是雙方去世後先各自『寄葬』,過後再挑選一個風水寶地進行合葬。而在閩南漁村,常有將逝者的遺骸挖出,而後找一個風水寶地重新下葬的風俗。墓碑上的時間應該是黃氏祖先重新合葬立碑的時間。」為了驗證這一說法,陳忠傑埋仔還特地請來文史專家對墓碑上的石頭進行年代鑒定,確認該墓碑有兩三百年的歷史,跟黃清龍祖先遷至台灣的時間基本吻合。
親臨故鄉確認感覺十分親切
確定鎮海村就是自己的祖籍地後,黃清龍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去看一看。7月16日,他受邀到廈門參加首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媒體論壇。在陳忠傑的建議與邀請下,7月17日上午,通過廈漳跨海大橋,繞了幾座山後,黃清龍來到了他期待許久的鎮海村。
車子一路開到海岸邊的黃氏祖墳。碧猜在村民的指引下,黃清龍見到了刻有自己祖先名字的墓碑。他環顧了一下四周,又輕輕地撫摸了一下祖墳上年代久遠的石頭,不時與站在一旁的黃氏宗親交流著。黃清龍開心地說道:「我的閩南話口音和你們差不多。」
在祖先渡台數百年後,作為台灣的黃氏後人,黃清龍終於可以在先祖墳前祭拜了。隨後,在黃氏後人的指引下,他來到黃氏祖祠及另一處古厝。遺憾的是,黃氏宗祠的原址已被拆除,正在建設中。鎮海村村支書黃少遠解釋說:「黃氏宗祠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房子十分破舊,在族人的建議下決定重建。原本打算等黃清龍過來查看,但是重建的日子已經定好,所以只能先拆除。」不過,黃氏宗親此前特地請專業的攝影師留下了祖祠的影像並製作成相冊,贈送給黃清龍。「我會把這本相冊帶回台灣給黃氏宗親看的。」黃清龍邊翻看相冊邊說道。
「我是第一次來漳州,一直以為漳州很大很遠。但奇怪的是,我來到這里之後,有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古井、舂米石臼、石頭壘砌的牆體……古厝里的每一樣老物件,黃清龍都看得十分仔細,彷彿從這些東西中就能看出當年祖先在此生活的畫面一樣。在古厝里住著一位已經90歲高齡的黃氏老人,黃清龍親切地握著老人的手說:「我是台灣來的,我也姓黃,來找我們的祖先,我的祖先黃參300多年前去台灣,現在終於找到了。」老人應道:「好好好,回來就好了。」
黃清龍隨著村民來到鎮海衛遺址,又到村裡的城隍廟看了看。每到一處,他都會認真拍照,他說:「我要把這些影像帶回去,跟台灣的黃氏宗親分享,找一個時間,我會帶台灣的黃氏宗親回到這里正式謁祖。」
台灣知名報人致謝大陸同行
1961年出生的黃清龍,從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後進入報界,干過記者、采訪主任、主筆、總主筆、總編輯等工作,現任《旺報》社長。據了解,台灣《旺報》以報道祖國大陸新聞為主,旨在深化台灣讀者對大陸的認識。而黃清龍也是兩岸交流的常客,時常會到大陸各地訪問,也在台灣接待大陸朋友。
在鎮海村走訪的過程中,黃清龍連連彎慧汪對泉州晚報社同行表示感謝。他說,幾年前他的大哥曾提出要找祖籍地的想法,但時間久遠,找到的可能性很小。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黃清龍曾在2013年先後委託過多人幫忙尋找,但是都沒有找到。去年他參加活動遇到泉州晚報社葉燕民社長及郭培明副總編輯時,跟他們講述了自己尋根的想法。
「我找了兩年都沒有找到,本來我已經打算放棄了,此刻我的心情難以形容,終於找到了,真的太謝謝你們了。」在電話中,黃清龍社長激動地對郭培明副總編輯這樣說。
(記者 蘇凱芳 胡彥明文/圖)
E. 台灣人從50歲開始稱壽,90歲稱為什麼壽
90歲大壽就稱: 九秩華誕.(80歲八秩,82就是八秩晉二等依此類推.)
但以上是有講究的富貴人家才會如此稱呼.
一般就是幾十歲"大壽",而且習俗是提前一年作,就是所謂的"作九不作十".
F. 90歲老人能去台灣自由行么,能辦理入台證么有什麼條件限制么
台灣自由行是沒有年紀限制的,可以去呀,上次我們家老爺爺90歲,老太太80歲都辦理了入台證呢,和正常辦理一樣。
G. 台灣80歲老人到大陸出入境需要隔離嗎
是的,無論你是來自哪個國家或者地區,無論你是80歲還是100歲。只要你進入到中國大陸境內,都是需要進行隔離等。而且你之前還需要核酸檢驗呈陰性的證明,才能坐上來大陸的航班。不過根據台灣當局的騷操作,之前竟然還允許幾個感染新冠病毒的台灣同胞,給他們一路開綠色通道放行,乘坐來華的航班。這無疑是給兩岸雙方的信任大打折扣。
具體的隔離方案,還得根據你入境所在城市或地區,當地的防疫部門的隔離方案為准。
H. 96歲台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在國家遭受外敵入侵,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無數仁人志士站了起來,告渣拆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獻給了國家。
可隨著 歷史 的流逝,很多保家衛國的士兵,卻在很多特殊因素之下,遠離家鄉,漂泊在外。
但這些人到了晚年之後,總是想落葉歸根,想要回到生養他的土地之上,前半生打仗,後半生唯一的願望,就是回家。
有這樣一位台灣老兵,他離家70餘年,歸來已是滿頭白發,小心翼翼地問他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十分心酸,這位就是台灣老兵鄧雪桂。
鄧雪桂是湖南常梁弊寧人,出生於1926年,是家中的老大,底下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於是鄧雪桂成為了那個早當家的兒子,他沒接受過教育,小小年紀就幫助父母分擔家中重擔。
可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日子本來就過得十分艱難,想要養活一家人談何容易,即便是他用盡了全力,全家人依舊是吃不飽、穿不暖。
為了能活下去,於是在1948年,22歲的鄧雪桂參了軍,既能夠吃飽飯,還能保家衛國、光宗耀祖。
參軍之後,不說能大富大貴,但總比之前食不果腹的日子,強上許多,就在他認為能保證一家人生活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噩耗」也傳來了。
1948年國民黨已經是註定敗北,他卻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國民黨的軍隊,於是,他莫名其妙地跟著去了台灣。
估計當時的國民黨士兵誰也沒想到,解放戰爭初期還打得如此火熱,一夜之間卻經歷了兵敗如山倒的頹勢,也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下令大部隊向台灣撤退。
鄧雪桂從來沒想過未來有一天離開家鄉,前往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甚至到後來還生活多年,也不知道未來他的回鄉路,會有如此的艱難。
他本來以為參軍可以保家衛國,從此之後,就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如今這一切都成了一場夢。
來到台灣之後的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人生地不熟,光靠著那點薄弱的工資,在台灣這個物價高的地方,根本消費不起。
他常常連一支牙膏都買不起,更別提妻子生子這樣的大事,這種窘迫一直伴隨他一生。
也越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更加思念家鄉, 餘光中的《鄉愁》中的這句詞:「鄉愁是一灣襪棗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此刻最能表達他的心情,他不知道大陸這頭的情況,也不知道母親是否安好。
而這頭的母親,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著參軍的大兒子,她常常會在村裡那條路上張望,想著兒子有一天能出現在家門口,可是日日夜夜的呼喚,始終沒有等來兒子的出現。
這種兩岸相隔的悲劇,在那個年代,造成了無數家庭的生離死別,有些老兵至死都未能回到故土。
他母親為家操勞了前半生的歲月里,雖然艱苦,但兒女都在身旁,可卻沒想到,這一走就再未歸家的兒子,她日思夜想卻始終沒有等來。
可在大陸那頭的鄧雪桂,又何嘗不是呢?
他用盡了一切辦法,去尋找與大陸的聯系,想得到有關於家裡的消息。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後的鄧雪桂,終於聯繫上了家人,卻不知道他與老母親之間已經天人永隔。
直到後來他才知道,他與母親只差一年,只差一年就能見到了。
弟弟不願意告知哥哥真相,才撒謊讓哥哥心安,謊稱母親健在。
可是這樣的 情感 紐帶一旦連接,就越發不可收拾,鄧雪桂急切地盼望著能夠回家,他無數次在夢中,夢見與家人相見的場景,更無數次,回到那個生他養他的地方。
1987年9月16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 蔣經國 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與大陸分離了近40年的台灣老兵們,終於可以踏上回鄉之途。
無數老兵相擁,激動不已,11月4日起,首批公開返鄉探親的台灣同胞,陸續進入大陸,到年底已達數千人。
闊別已久的故土,他們面對著如此陌生而熟悉的土地,走時還是少年郎,歸來卻已是白發翁,一切都物是人非了,這份感情常人真的無法體會。
不過這其中最痛苦的莫過於天人永隔,當年數百萬的台灣老兵,還在台灣發起了一場返鄉探親運動,以 「母親節遙祝母親」 的名義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
這是無數人的心願,鄧雪桂也不例外,他急切地准備著回鄉的一切,他變得比以前更加節省,為了能夠回去孝敬母親,他還同時打幾份工,就是為了多攢一些錢,也希望母親看到欣慰,知道兒子這些年,其實過得還可以。
但哪個母親能不思念自己的兒子,無數像鄧雪桂母親這樣的老人,思念自己的兒子,以淚洗面,把自己都哭瞎了,身體也慢慢垮了,她沒能等到兒子的回來,在1987年底,離開人世。
這樣的天人永隔,是最難以言說的痛,如果早一年開放這個條例,鄧雪桂是否就能見到母親?咱們不得而知。
但當他回鄉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的老母親,可是前屋後院地找了個遍,都沒能看到母親的影子。
此時的他仍然抱有著希望,只是心裡已經涼了半截,抱著希望以為母親在跟他開玩笑。
直到弟弟將他領到了母親的墳前,他才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抱頭痛哭起來,他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
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如今變成白發老翁,站在母親墳前,仍然回憶著當年離鄉的場景,當年的來日方長,如今卻物是人非。
這可真是映照了餘光中那句: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初到家鄉之後,雖然遺憾沒有見到母親,但他還是決定在家看看,小住一段時間,畢竟這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可80年代之時,中國農村的面貌和條件,雖然改變很多,但仍然有些地方不太好,因此, 他就將他這些年來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捐給了家鄉,希望能夠幫助這里的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
他決定建一個學校,他自己因為家庭貧困,沒有讀過什麼書,也吃了一輩子沒文化的虧,他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更想讓這里的孩子們,未來能走出大山,能有更好的人生,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於是從1988年開始,鄧雪桂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會將他這段時期的積蓄捐出去,去幫助這些更需要幫助的鄉親們。
每次他回來,村裡的人也非常高興,大傢伙兒知道他是個好人,更知道他是真心實意地來幫助大家的。
因此每次等到他回來,村裡的人都是殺雞宰羊招待,更是請戲檯子唱戲,來表達內心的喜悅。
鄉親們這種淳樸的方式,每每都感染著鄧雪桂,不過越是到這種時候,他這種落葉不能歸根的心情,就更加的復雜。
他想回來,但台灣那邊卻有事情始終牽絆著他。
他一生都未結婚,一方面是因為在台灣的開銷確實挺大,他根本沒有足夠的錢結婚,他一心想著就是回家;
另一方面,早年國民黨禁止赴台國軍士兵結婚,這就造成了很多像他一樣畢生都未結婚的老兵,而且台灣本地人,還一直看不起這些從大陸來的人,常常叫他們「老芋仔」這個蔑稱。
人生已步入老年階段,他在台灣的時光,基本上都是與他的戰友一起度過的,在沒有開放探親假之前, 很多老兵們就在一起彼此承諾,如果誰能活著回到大陸,那麼晚死的人,就負責把先死的老鄉的骨灰,背回大陸去落葉歸根。
可漸漸地戰友們慢慢地老去,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成了一座在台灣的孤島,無人聽懂他的話語,亦無人與他共說鄉音,孤獨感難以避免地襲來。
隨著戰友們的老去,一生未婚的他,在台灣孤苦無依,他想要回來,但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兄弟姐妹們,都已成家立業,而且還有了子孫後代,如今回來他已經成為了外人,他更不想去麻煩後輩人,去照顧自己。
在鄉親們眼中,每次回來慷慨解囊的鄧雪桂,是台灣老兵,更是生活優越的台灣人。
殊不知,這些都是他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養老錢,和孝順母親的錢。
他25歲就跟著大部隊,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生活了四五十年。
在他看來,那既是家、也不是家的地方,只是他的一個人生客棧,他最後還是要回去的。
90多歲的他,還是在自己堅持洗衣做飯,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
從兩岸開放到現在,他一共回過四次家,每一次回去都傾盡所有,可畢竟年事已高,漸漸的他感覺到力不從心,真的經不起顛簸,腿腳不便,再加上來回折騰,旅途的時間又太長,他已經經受不起這樣的折騰。
但他身為老兵的尊嚴和氣節,註定了會自己承受這一切,不會將這些事情講給兒孫們聽。
曾經有一次,他電話點給他的侄子鄧友愛,說道:我沒有錢了,你還養我嗎?
這句話聽起來無比的心酸,又帶著期盼,因為膝下無兒無女,沒有人照顧他的晚年。
鄧雪桂居住的街區,本來曾經有十幾個老兵,與他在一起的,也有好幾個湖南籍的老人,如今一個都不在了,只留下他一個人,步履蹣跚,留在這空盪盪的房子里。
如今他想回家,但父母、兄弟姐妹們都去世了,世界上就留下他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著。
從1988年到2003年,他回過4次家,但往後的十幾年時間中,他一次都沒有踏上故土,每次家家戶戶舉家歡樂的時候,他只有一個人呆在台灣,從未享受過兒孫環膝的天倫之樂。
侄子鄧友愛幾次勸他回到故鄉,但他又十分的倔強,他想回去,卻不能回去。
因為生活了幾十年的生活差異,他已經不習慣家鄉的生活方式, 鄧友愛曾說,他大伯尤其是提到了這個廁所,因為年事已高,他已經適應不了農村的旱廁,這種廁所對於他這個年紀的老人而言,確實比較煎熬。
而且農村,到了夏天,蚊子很多,他的行動又比較遲緩,因此每次勸說的時候,他每每都會拒絕家人。
那這些條件真的是他不能回鄉的理由嗎?
也不盡然,因為侄子鄧友愛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希望接大伯回家,也可以將自己的房子讓他住,他喜歡住哪一間就住。
至於這個農村旱廁的問題,他也表示可以單獨給他改造一個廁所,因為物質條件問題,其實都可以改變的,只要他想回來。
可每每他給大伯打電話的時候,鄧雪桂老人就像選擇性忽略一樣,不願提起。
村裡人不管是鄧友愛,還是其他人,所有人提到鄧雪桂老人,都流露出了贊美的神情。
只要他回來,大家們什麼忙都願意幫,這就是中國人的淳樸,他無私地幫助了大家,大家們自然也願意為了他的晚年生活,出一份力。
侄子鄧友愛還曾表示,其實早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大伯鄧雪桂,第一次與家裡聯繫上的時候, 父親得知大伯在台灣並未成家,也沒有後輩,考慮到晚年他的養老問題,也為了中國人無後為大的觀念,他悄悄地在家中族譜里,把鄧友愛過繼到了鄧雪桂名下。
對於父親留下的這份責任,也為了能夠盡到一個晚輩的職責,他願意贍養老人。
中國人有句老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呀,每個人年老之後,最想念的還是自己的故土,而有些人一輩子都是為了回家。
鄧雪桂老人,自己身在異鄉,想要回家,但卻害怕麻煩後輩人,而且更多的是幾十年未回家,對父母兄弟的歉疚吧,他不想徒增兒孫負擔。
不過有鄧友愛這樣的後輩,只要鄧雪桂老人願意回來,那這不僅是了卻了他自己的心願,更是一個遊子落葉歸根,對家的思念。
所幸,鄧雪桂知道侄子的態度之後,顯得十分欣慰,並且已經著手准備返回大陸的手續。
I. 哪家保險公司可以投保90歲以上老年人去台灣旅遊保險
去台灣旅遊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然而台灣之旅存有太多未知和風險,為提高您台灣之旅的人身安全保障,出發前選擇合適的境外旅遊保險是必要的。
台灣旅遊保險的保障怎麼樣
台灣旅遊保險是指針對台灣旅遊的保障需求而設計的保險產品,不同的產品其保障范圍不同,您可以在投保前認真閱讀條款。投保前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台灣旅遊行程較近,所以境外險的意外保額建議在10萬元以上即可。
2.購買的境外旅遊保險需要覆蓋您的全部行程。使得自己的旅行全程在保障之中。
3.在購買出境旅遊保險時,要注意是否包括國際緊急救援服務。由於國內保險公司的網點很難鋪到國外,所以出境旅遊險產品通常是與國際緊急救援公司合作。無論是遊客在外遺失錢包,還是護照丟失等,都可以致電救援熱線,一些大的國際保險公司還專門提供漢語服務。
4.選擇合適的投保平台,在上購買,您可以對比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進而選擇最合適自己保障和出行需要的產品。投保也非常簡單方便,在首頁,免費注冊會員,登陸後選擇中意的產品,選擇保障期限,即可立即購買。價格便宜,整個投保過程清晰透明,免去了中介代理的層層麻煩,保費更低,自主性更強。
去台灣購買合適保險,帶有飛機意外保障的旅遊意外險是不錯的投保選擇,是提供專業旅遊意外險的電子商務平台,歡迎您前來選購。安聯亞洲旅行保險港澳台計劃保障內容:*意外傷害15萬*醫療補償(含門診和住院)2萬*旅行期間家財保障、個人及寵物責任、個人隨身財產保障低至:10.5元美亞「樂悠遊」境外旅行保障計劃二保障內容:*意外傷害30萬元,意外醫療35萬元*醫療補償8萬元,每日住院津貼100元/天*旅程延誤、個人責任、隨身財產等保障低至:55元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J. 台灣最長壽老人
台灣最長壽老人楊美芬。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台北市最年長人瑞葉楊美芬高齡113歲還能獨自搭機差慶族飛夏威夷和玩平板計算機,另外,112歲的賈在田仍愛吃軟嫩紅燒肉,年逾70歲的孝差慎媳每日燉肉孝敬。虛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