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的科舉是終身可考,那麼,如果考生考上後年紀太大怎麼辦
雖然不可能真的給與官職,但是可以給與賞賜。
宋朝相對來說我覺得科學一點,年輕人就做官,老人年紀太大的就直接上老年榜,畢竟這個歲數當官不可能,可是榮譽什麼的是不能少的。
是不是覺得古代的科舉如果沒有腐敗其實也是很人性化的呢?我覺得對讀書人還是很寬容的,大家覺得呢?
2. 年紀最大的科舉考生
過去在宋代經常有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參加殿試,但到了清朝七十歲以上的人會在會試的時候被特別編為一組,稱為老生。即使他們的試卷不夠中試的標准,擔任知貢舉的禮部尚書也會向天子上奏請求作為特殊恩典賜予這些人名義上的官位:
八十歲以上則賜盯凱予國子監鎮毀博士(就是分管授課),
九十五歲以上則賜予翰林院編修,
一百歲以上則賜予國子監司業(副校長)的官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廣東鄉試中,99歲的黃章讓曾孫提著「百歲觀場」燈籠參加,仍然落榜,不過因此受到了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的召見和賞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西鄉試中,99歲考生李煒,三場考完仍未考中,乾隆聽說後特「賞給舉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廣東人謝啟祚94歲考上舉人,被乾隆欽點翰林。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一舉考中後,作《老女出嫁》詩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照鏡花生面,光生血白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年紀最大的:道光六年(1826年凱旅喚)丙戌會試中,103歲陸雲從終於考上了貢士,道光帝看他年齡太大了,賜他為國子監司業,協助祭酒主管監務。
3. 中國歷史上進京趕考年齡最大的是誰
廣東老秀才黃章102歲參加康熙三十八年鄉試
在中國古代,參加科舉考試往往被認為是進入仕途的惟一出路,古代學子寒窗苦讀,目的大多是「奮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場上有很多「屢不中屢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吳敬梓筆下的范進。「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進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歲時才考中舉人,所以得知喜訊後高興得瘋了。
雖然范進中舉的故事是小說,但所反映的情況並非虛構。在科舉史上,像范進這樣54歲還參加考試的並不稀奇。
明末人談遷在《棗林雜俎·聖集·科牘》中,記述了不少明朝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劉珠、董又莘兩位進士,均為高齡考生。劉珠是荊州公安縣人,與內閣首輔張居正是「湖北老鄉」,關系很好。但劉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歲時才在張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進士。
與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劉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到70歲「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成為當時明朝官場的一個趣談。好在董又莘長壽,一直活到90歲才去世,否則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對考生年齡並無限制,所以「父子同場」的現象很常見。清代史學家王西庄(王鳴盛)當年就曾與秀才老爸一起趕考。但王西庄32歲時,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進士,做了大官。而王西庄的父親還是沒能通過鄉試,後來到拄拐棍時仍參加考試。據《清稗類鈔·考試類》「王西庄隨父應歲科考」條所述,當時有一與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學官員勸王父,這么大年紀了何苦再參加考試?老秀才嚴肅地說:「大丈夫奮志科名。」
創下中國古今考試史上「考生」年齡最高紀錄的,是清代年過百歲的廣東順德老秀才黃章。據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黃章參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鄉試時已102歲,已有重孫子了。黃章在提入考場的燈籠上寫了「百歲觀場」四個大字,由曾孫為之引導入場,並放言如果這次考不中,105歲時也考不中,到108歲時才有好運。
令人感慨的是,像黃章這樣的超高齡考生在清代並不少見。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會試中,地方各省上報70歲以上參加會試的考生多達122人,其中80歲、90歲以上,並考完了三場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為這些老年考生而感動,「俱加賞賜」。在乾隆當皇帝期間,曾多次賜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鄉試中,興安縣99歲考生李煒,三場堅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聽說後特「賞給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