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開國上將

長壽開國上將

發布時間:2023-03-19 16:33:21

㈠ 至今到底有多少位百歲開國將軍

按照中國傳統,截止目前,開國將帥中已經有57位「百歲將軍」:
1、吳西少將(1900.10.6—2005.7.21)享年105歲,原海軍後勤部副政委,我國第一位百歲開國將軍。但檔案記載是1903年出生,即使這樣也享壽102周歲。
2、童陸生少將(1901.1.3—2001.2.27)享年102歲,原軍事圖書館館長。
3、呂正操上將(1904.1.4—2009.10.13)享年106歲,原鐵道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目前為止最長壽的將軍,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4、孫 毅中將(1904.5.12—2003.7.4)享年100虛歲,原總參顧問。
5、曹廣化少將(1905.1.13—2004.4.21)享年100虛歲,原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6、閻捷三少將(1905.12.1-2006.1.29)享年102歲,原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7、陳銳霆少將 (1906.11.10—2010.6.13) 享年105歲,原炮兵副司令員。
8、肖 克上將(1907.7.14—2008.10.24)享年102歲,歷任紅六軍團軍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四野參謀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9、李懋之少將(1907.12.25—2009.2.11)享年103歲,原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
10、魏天祿少將 (1908.2.16—2011.5.21)享年104歲,原海軍工程兵政委。
11、陳 波少將(1908.12.20—2009.12.3)享年102歲,二炮後勤部原顧問,獨臂將軍。
12、阮賢榜少將 (1909—2011.4)享年103歲,長期擔任華東各省的軍區副司令員。
13、王兆相少將(1909.10.16—2009.6.3)享年101歲,原軍委工程兵顧問。
14、張 瑞少將 (1909.3—健在)原總參軍務部副部長,現已104歲,為目前健在的最長壽將軍。
15、湯光恢少將 (1909-2008.3.4) 享年100虛歲,原江西軍區顧問。
16、李丕功少將(1910.2.16—健在)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17、阿沛•阿旺晉美中將(1910.2—2009.12)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享年100歲。
18、胡定千少將(1910.3.15—2011.2)享年101歲,原江西軍區副司令員。
19、羅元發中將(1910.11—2010.5.10)享年101歲,原雁北支隊政治委員、第六軍首任軍長。 20、譚佑銘少將(1910.12—健在)曾任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
21、方 強中將(1911.1.26—2012.2.8) 享年102歲,原海軍副司令員。
22、曾思玉中將(1911.2.2—2012.12.31)原64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和濟南軍區司令員。
23、王茂全少將(1911.2.22—健在)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
24、孔慶德中將(1911.3.4—2010.9.29)享年100歲,原58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25、方 震少將(1911—健在)原二軍大副政委。
26、殷國洪少將(1911—健在)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
27、熊兆仁少將(1912.2.2—健在)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28、陳茂輝少將(1912.8.22—健在)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
29、高先貴少將(1912.10.14—健在)原廣州軍區後勤部顧問。
30、裴周玉少將(1912.12) ,再過一個多月就迎來百歲壽誕,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
31、方國安少將(1913.1-2011.05.08)湖南平江人,原廣東軍區副政委,虛歲100歲。
32、吳瑞山少將(1913.5-2012.10.24),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享年100歲。
33、王 曉少將(1913-2013.3.11)山西定襄人,海軍後勤部原部長,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享年100歲。
34、江鴻海 (1913) 原湖北軍區副政委。湖北麻城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第46軍136師政治部主任。
35、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36、曹中南 (1914—2014.2.7) 享年100歲,原天津警備區政委。河北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
(註:以下將軍在寫此博文時仍健在)
37、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今年是老將軍百歲華誕。
38、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39、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40、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41、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42、曾 美 (1914) 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43、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4、李孔亮(1914)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45、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
46、李中權 (1915) 原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四川達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任東北野戰軍九縱政委,1949年46軍政委。
47、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48、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9、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50、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51、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52、雷 欽 (1915) 原64軍190師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3、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54、汪運祖(1915)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55、胡立信(1915)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6、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7、顏文斌(1915—2014.4.1)享年100虛歲。原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㈡ 在開國上將中,那位將軍最長壽

呂正操上將壽命最長。

附:57位開國上將壽命一覽
姓名 壽命(一年以365天計算)
1 呂正操 104.84
2 蕭克 101.35
3 陶峙岳 96.34
4 宋任窮 95.56
5 洪學智 93.86
6 張愛萍 93.55
7 張宗遜 90.66
8 李聚奎 90.54
9 王平 90.39
10 楊成武 89.41
11 董其武 89.33
12 傅鍾 89.14
13 朱良才 88.47
14 李達 88.29
15 陳士榘 86.33
16 葉飛 85.01
17 王震 84.98
18 周桓 84.73
19 王宏坤 84.63
20 陳錫聯 84.49
21 陳再道 84.25
22 宋時輪 83.89
23 陳奇涵 83.88
24 楊得志 83.87
25 鍾期光 82.44
26 烏蘭夫 82.02
27 李志民 81.41
28 許世友 80.70
29 周純全 79.86
30 周士第 78.86
31 劉震 77.52
32 唐亮 76.49
33 王新亭 76.02
34 韋國清 75.83
35 傅秋濤 74.11
36 韓先楚 73.72
37 王建安 72.76
38 黃永勝 72.49
39 彭紹輝 71.68
40 陳明仁 71.17
41 鄧華 70.23
42 肖華 69.61
43 楊勇 69.24
44 蘇振華 66.73
45 李濤 65.34
46 郭天民 65.10
47 陳伯鈞 63.24
48 楊至成 63.22
49 謝富治 62.54
50 李克農 62.45
51 趙爾陸 61.71
52 甘泗淇 59.16
53 閻紅彥 57.36
54 李天佑 56.76
55 賴傳珠 55.76
56 劉亞樓 55.19
57 賀炳炎 47.43
平均壽命 77.65

㈢ 最長壽的開國上將,享年105歲,一生干三件事,最得意是打日本

作者:相忘於江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起於沈陽,面對日軍的悍然侵略,東北軍選擇了不抵抗。自發組織、奮起殺敵的是遼寧警察處長黃顯聲、黑河警備司令馬佔山。

盧溝橋事變後東北軍繼續南下,呂正操卻成了逆行者,率領一個團留在河北抗日。

1931年9月18日晚,奉天北大營就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

板垣征四郎五次出入中國前後18年,是地道的"中國通",他精心策劃日軍炸毀沈陽以北柳條湖的一段鐵路,誣賴東北軍挑起事端,以此為借口攻打北大營。

攻打北大營西面的日軍,是駐滿鐵兩個中隊200多人,攻打談友西北的是虎石台一個中隊100多人,攻打東北的是駐撫順和鐵嶺200多人,三面之敵加起來滿打滿算不過600人。駐軍則是裝備精良的東北國防軍7旅8000多人,門衛聽到槍炮聲,還以為日本人又在例行演習。

可是一陣槍彈襲來,有士兵倒地身亡,緊接著日軍的炮彈落在營區。

國防7旅620團3營9連連長姜明文第一個站出來,招呼其他連長准備迎敵。可是團副朱芝榮說:放下武器睡覺含絕槐,要什麼讓他拿。姜明文問:要命也給嗎?朱芝榮說:這是旅長的命令。

看到北大營內死傷一片,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7旅參謀長趙世蕃命令各團准備開打,打電話請示旅長王以哲,王以哲讓他直接請示少帥的參謀長榮臻。看到北大營已經亂成一鍋粥,命令"殺身成仁宏虧"的榮臻只好報告北平看戲的少帥,副官譚海回話:堅決不準抵抗!

第二天,1000多日軍分兵三路,不費吹灰之力攻佔了兵工廠、機場,順手拿走17億銀元、260架飛機、3000門火炮、12萬槍支,像極了當年八國聯軍打北京。

東北軍16旅中校參謀處長呂正操,像很多中下層軍官一樣積極請戰。 少帥張學良不抵抗的命令,這讓一向情同手足的呂正操非常難以理解。呂正操對日本人的恨,不是一天兩天了。

呂正操,原名呂正超,1904年出生在奉天海城。出生一個多月日俄戰爭爆發了,戰火燒到了家門口,母親時不時地就要把他藏到柴草垛里。戰爭一直打到1905年9月,俄國戰敗,日本人代替老毛子享有東北特權。在呂正超童年記憶里,不是爺爺被日本人打就是大伯被日本人打。

在小學里,呂正超經常看到老師不願意教日本話被打得頭破血流。當一個老師給他改名"正言",他覺得不響亮自己改成了"正操":長大後去當兵,操練好了打日本人。

因為家裡太窮,小學讀了4年後14歲的呂正操就到繅絲廠、糧店當學徒。

1922年春,一個當軍醫的遠房親戚介紹呂正操參加了東北軍。呂正操比少帥小3歲兩人年紀相近,加上呂正操字寫得好,受到少帥的注意,很快被送到東北講武堂,兩個人在軍校里一起學習一起訓練,形影不離成了好友。等一畢業,少帥就把呂正操調到身邊任副官、秘書。

呂正操痛恨日本人,身邊有一個巾幗豪傑比他更恨日本人。

這位女傑不是別人,正是呂正操團長的夫人。兩人在1928年一見鍾情,沒過多久就結為夫妻。高崇德是黑山縣人,性格豪爽不讓須眉,結婚後跟著打靶訓練,居然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步步淪陷,高崇德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夫妻兩人更希望少帥能夠振臂一呼打回東北老家,但少帥為保存實力退入關內。1933年初,日軍侵入熱河直指北平,少帥與26名將領通電保衛熱河。盡管堅持不到一個月,但呂正操的表現非常出色。

熱河淪陷,少帥只好為失敗買單,通電下野出國考察。

1936年秋,呂正操被西北"剿匪"的張學良從北平調到西安管內勤,不久一起參與了西安事變。隨後,少帥送結拜大哥回南京被扣押,呂正操與張學良一別就是55年。

1937年5月,呂正操任新編691團團長時秘密加入組織。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北軍繼續南撤,呂正操根據組織的安排率部北上在河北抗日。高崇德為了不給丈夫增加負擔,主動帶領691團的軍官家屬們隨東北軍大隊一起南撤。夫妻忍痛別離後,呂正操馬上在梅花鎮一戰斃傷日軍700多人。

高崇德變賣金銀首飾、收容散兵拉起了一支武裝運輸隊,收集武器彈葯支援抗戰。

正當高崇德甩開雙手大乾的時候,卻因為呂正操"抗命投敵"被關押。

關押她的是東北軍53軍,在高崇德反復勸導下軍長萬福麟被說動,關了一個月就把她釋放了。機緣巧合,高崇德在朋友引薦下見到了陝甘寧邊區政府的林伯渠,一向獨來獨往的高崇德被這個不起眼的老人給說服了,她高興地接受了安排,放棄前線殺敵的念頭為八路軍搞軍火。

林伯渠再三叮囑她不要暴露身份,利用東北軍團長夫人的身份更有利工作。

高崇德找到第一戰區程潛,給呂正操691團爭取了"第一戰區獨立游擊隊",自己任留守處長管理後勤軍火。很快,一些軍火庫的武器彈葯"不翼而飛",東北軍高額懸賞偵破都不了了之。

呂正操沒有電台,就讓高崇德找到東北軍53軍副軍長黃顯聲"借"了兩部,開始和八路軍總部直接聯系。高崇德則秘密帶著武裝運輸隊,歷盡千辛給八路軍運送武器彈葯。

1939年冬,朱懷冰等頑敵不斷對八路軍摩擦,129師師長劉伯承決心給他一個教訓,可是有幾門東北軍迫擊炮卻沒有炮彈,於是想到了高崇德。高崇德知道活兒不好乾,可眉頭沒皺就答應了。

等一批迫擊炮的炮彈送到冀南,高崇德瘦了30多斤。劉伯承稱贊她是女中豪傑、可敬可佩,朱老總誇她是雪中送炭的"超級軍火大盜"。可是個中艱辛,只有高崇德自己知道。

1940年8月,華北八路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呂正操參加了百團大戰,斃傷日偽軍2800多名,受到總部通令嘉獎。

可是,呂正操與高崇德卻失去了聯系,夫唱婦隨打日本的情景不見了。原來,日、偽、蔣都在搜捕的女俠多次遇刺負傷,終於被敵人包圍,高崇德重傷被俘。後來在萬福麟、程潛等人活動下,高崇德出獄後秘密轉移到延安。從此隱姓埋名過起普通人的生活,直到1995年去世。

在抗日最艱苦的日子裡,呂正操和冀中部隊運用地道戰、地雷戰、蘑菇戰,粉碎了日軍"蠶食"和"掃盪",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依靠廣大的老百姓擴大了根據地,受到主席表揚。

與妻子失去聯系的呂正操後來遇到了劉沙,1942年元旦兩人結了婚。

1945年,呂正操第一次到延安。

解放戰爭時期,呂正操到了東北。解放後,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擔任鐵道部部長。改革開放以後,呂正操沒有忘記大洋彼岸的少帥,終於在分別55年後有了重逢的機會。

1991年5月29日,87歲的呂正操與張學良在紐約相見,這一天還是少帥90歲生日。聊到興致所至,張學良坦言自己迷信上帝,呂正操說自己迷信人民,張學良感嘆:得民者昌!

晚年的呂正操總結一輩子只是幹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而自己最得意的就是打日本。2009年,最後一位也是最長壽的開國上將呂正操去世,享年105歲。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㈣ 呂正操:最後逝世的開國上將,部下卻是大將,毛主席誇贊他是模範

在新中國57位開國上將中,呂正操將軍是最後一位逝世的,也是在所有開國上將中壽命最長的將軍。呂正操將軍的逝世,意味著57位開國上將的全部隕落。

隨著呂正操上將的去世,這些有著時代意義、為了新中國鞠躬盡瘁的老將們,都已經成為了 歷史 ,一個個時代英雄的謝幕,也是對中國未來的深情展望。1960年7月1號賀炳炎上將的逝世,就讓開國上將的隊伍不再完整,而直到2009年的10月13日,開國上將呂正操逝世,享年106歲,最終為這一支老將隊伍畫上了一個句號。

呂正操的出身並不顯赫,只是出生在東北遼寧省海城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中,而剛剛出生之時卻又恰恰處於戰火紛飛的戰亂時代。不得不說,呂正操上將的童年是心酸而又破碎的,有時為了躲避戰火的肆虐與侵襲,母親甚至會將他藏在柴火垛中。家庭的貧寒也沒有能力支撐呂正操的學業發展,僅僅上了4年的小學,便因為家境貧寒,就此輟學。呂正操也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

人生中總是有很多機遇與巧合的,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不斷改變著人生的軌跡,直到走上自己的宿命。 呂正操在17歲之時,終於踏上了自己夢想的征程,當時正飽受戰火洗禮的他,毅然決然地參加了東北軍。在中國最艱苦的歲月里,呂正操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的黑暗,也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東北三省的壓迫,流離失所的百姓不在少數,甚至自己的親人鄰居都在這場浩劫中活活餓殲液死,目睹了這一切的呂正操心中充滿了對侵略者的仇恨。

在上小學時,老師為他起了一個有藝術氣息的名字叫做「正言」,但是呂正操自己把這個名字改成了「正操」,寓意就是時刻准備操練,等操練好了就有能力去打日本的侵略軍。終有一日夢想成真,呂正操加入了東北軍。

也是機緣巧合,恰逢此時,呂正操的一位遠房表親正好在張學良的部隊中擔任軍醫,在這位親戚的舉薦之下,呂正操得以來到張學良的身邊工作,當時張學良的親兵隊伍是新式軍團,特別重視能識字的有文化青年,呂正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學習期間也是非常的刻苦認真的,平時也有學習的習慣,在加入張學良的部隊之後,由於字寫的工整,漸漸的受到了張學良的注意,也有幸被推薦到了東北的講武堂。

呂正操不負眾望,在東北講武堂中刻苦學習,最終順利畢業。從此之後,呂正操的文化程度更上一層樓,也成為軍隊中少有的文化人,在軍隊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高,逐漸成為了張學良的少校副官和兼職秘書,負責管理那些在講武堂畢業的學生。 在這期間,呂正操非常珍惜能夠與張學良相處的機會,兩人一生的情誼因此建立,而他也受到了深厚的影響,尤其是愛國情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在1929年的春天,呂正操請求到軍隊中去帶兵歷練,張學良也是欣然同意,從此呂正操變成了軍隊中的一員,在東北軍第16旅中擔任中校參謀處長,呂正操不僅文書工作做得好,帶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在他在東北軍中任職期間,參與了1932年的熱河抗戰,在戰斗中也是因為作戰勇猛受到了組織的嘉獎,一度被提升為了團長。

呂正操同志在1934年的春天,跟隨軍團轉戰北平後又駐扎在河北,在此期間也與中共的多名地下黨員有了頻繁而密切的接觸,但與黨員同志的交流與接觸中,呂正操的愛國思想得到學習和提高,愛國的情操也有了目標性和確定性。

在1936年的秋季,呂正操被張學良調到了西安任職,在這段期間里,他的工作比較清閑,主要是在張學良的公館中負責內勤工作,只不過好景不長,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此發生。

在晚年時期,呂正操上將也曾經談到過在西安事變期間與張學良的離別,呂正操深情的懷念這一時期的相處,他曾談到,當年的12月12日,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當時的呂正操所負責的任務就是保衛張學良的公館,根據呂正操的回憶,當時的張學良邀請了中共的多名代表,包括周恩來在內的一行人就住在張學良的公館內,呂正操上將在那時候也非常有幸的接觸到了這些在中國當時的形勢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曾經回憶說張學良當時已經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張學良在當時只是想全心全意地為中國做一件事,他個人的生死不再重要,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會見蔣激改亂介石,就是為了明檔讓中國的局勢穩定下來。

呂正操上將晚年的時候,每次跟別人提起張學良,都滿懷深情的表示,這是他的老鄉,更是他的人生導師。當初在西安事變中,兩人分別之時,曾約定好三天後再見面,但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這次分別竟然長達54年。 在這54年的分別過程中,呂正操與張學良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有條件的話就通電話,條件差的時候就書信往來 ,但是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之下,張學良的生活受到了監視,兩人的書信往來甚至不敢署名,即便條件如此艱苦,兩人還是保持了幾十年的情誼。

兩人之間的情誼不可謂不深厚,張學良在台灣的多年時間里,一直十分惦記著他大陸的兩個部下,其中之一就是呂正操上將,1991年的5月29日,呂正操特意前往紐約為張學良慶祝他的90歲生辰。呂正操帶去了三件非常有意義的禮物,其中一件便是一整套的《中國京劇大全》唱片,這樣的唱片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同時也是張學良特別喜愛的禮物,與此同時一同帶去的還有非常有中國特色的碧螺春茶葉,也讓遠在異國他鄉的張學良體會了一把家鄉的感覺。除此之外,最有紀念意義的一件禮物應該是大書法家愛新覺羅啟功的一幅書法作品了,上面寫著張學良的座右銘「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 」。

在張學良的壽宴上,兩人愉快地交談著,張學良十分幽默地說道:「 我可迷信了,信上帝 」,呂正操隨口接上:「 我也迷信,信人民 」,呂正操上將在戰斗之時時時刻刻心繫人民,也正是這樣優良的作風才讓他得以在游擊戰中取得不錯的成效,張學良也隨即表示贊同:「 得民者昌!

在1937年的3月,蔣介石強行命令東北軍進行改編,呂正操也被重新任命為了第五十三軍的691團團長,也正是在那一年,呂正操經過了中共的北方局批准秘密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日軍的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後,國軍愈發力不從心,被打得連連敗退,在這期間,擔任團長的呂正操也是十分的憂心,他所率領的軍隊中大多數是東北人,而逐步的往南撤退,也讓他們離家鄉越來越遠。在此期間,士兵們越來越惶恐,離家鄉越來越遠,讓他們心中非常痛苦,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見到家人,尤其是在被迫撤退的過程之中,很多士兵都紛紛抱怨:看見那些橫行霸道的日本兵卻不能去打,真是活受罪。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呂正操也終於按捺不住,不再固守蔣介石的規定,率領自己手下的691團在河北正式改編為了「人民自衛軍」,呂正操擔任該部隊的司令員。

1937年的冬天,呂正操率領部隊到八路軍的軍區會合,接受的是作為司令員的聶榮臻的任命,呂正操率領人民自衛軍到冀中地區開辟了抗日的根據地。

1938年的4月份,中國軍隊連戰告捷,非常迅速地解決了危機,漢奸武裝和土匪武裝被逐步擊垮,將各種雜牌軍逐步收編,隊伍逐漸壯大。呂正操也在這些戰爭中積累了經驗,逐漸獲得了民眾的信任。在呂正操等人的積極號召與領導之下,很多民眾也參與到了抗日的隊伍之中,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少人民群眾積極主動的要求參與到軍隊之中,人民自衛軍以隨著逐漸壯大,也正式改編為了八路軍的第三縱隊,呂正操同志依然擔任著這支部隊的司令員。

1940年8月20日晚上十點,正太路第一戰役正式打響,轟轟烈烈的百團大戰也正式拉開了帷幕,在那一晚的戰役中擊斃擊傷日偽軍1300多名,我軍的傷亡僅僅400餘人,在計劃之中完成了目標,比較徹底地破壞了日偽軍的交通運輸,在這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之中,兩軍交戰共計1800餘次,八路軍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果,獲得了不少的戰利品。

在十分激烈而殘酷的戰斗過程之中,呂正操時刻秉承著沉著冷靜果斷的戰斗方針,出色的軍事才能也讓他在百姓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成了傳奇般的人物。最艱苦的時候,呂正操要一天打5場仗,在戰斗過程中他常常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作戰勇猛的他讓被軟禁中的張學良都為之振奮,張學良還曾經托自己的四弟張學思轉告呂正操,祝賀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指出這條路真的是選對了。

呂正操曾在晚年回憶起那些歲月曾經說道:「 人不在於活多久,而在於做多少事。 」在戰斗過程中呂正操積累了的豐富的經驗,他的軍隊也在中部平原站穩了,成為了老百姓所擁戴的抗日民主政權。

1944年的冬天,呂正操同志作為中共七大的代表來到了延安,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其實早在5年前,呂正操同志就曾經給毛主席寫信,十分真誠且熱切地表達了自己希望來到延安學習的想法。而這一次他夢想成真,真的見到了毛主席,在與毛主席見面時,呂正操笑逐顏開,毛主席見到他也很開心,笑著對他說:「 你給我寫的信我是看了的,只不過你當時簽的那個名字難住了,我看了好半天才認出來是『呂正操』三個字 , 」毛主席繼續笑著問他,「 為什麼要把三個字連在一起寫呢? 」聽到這些話,呂正操同志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中,呂正操不僅作為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並且被選為了候補的重要黨員。

在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之後,呂正操率領部隊向察哈爾和熱河進軍,配合當地的軍隊與日本軍隊作戰。在此期間,呂正操優秀的領導能力和作戰指揮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不僅如此,他還不貪功不搶功,凡事都以大局為重。 呂正操同志在擔任西滿軍區的司令員時,發現自己的部下——當時的副司令員是黃克誠同志(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黃克誠資格老,手下的精兵良將也十分之多,呂正操認為這樣有能力的同志不應該擔任自己的副職,於是向東北局提議讓黃克誠同志擔任政司令員 ,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最終也同意了呂正操的讓賢舉措。這樣的能力和大局觀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諸位領導,包括毛主席在內都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毛主席就曾經評價他「 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模範代表 」。

在1946年的年初,呂正操還擔任著東北民主地區的副司令員,同年7月,又被調往東北鐵路局中區擔任局長工作。「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呂正操就像一塊頑強的磚頭,不僅在哪裡都可以發揮出自己承重牆板的作用,在專注於鐵路工作期間,他也讓東北鐵路總局出現了起死回生的效果 。很多壞死的機器和車輛都得到了修復,在三大戰役開始之前,東北解放區就已經修復了5700多公里的鐵路,修復了 汽車 885台,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在「遼沈戰役」發生之前,東北行政委員會特別成立了鐵道部,呂正操也是擔任了鐵道部的部長。 在東北分管鐵路運輸的工作之中,也改變了呂正操將軍的後半生,有一個對鐵路建設的門外漢,變成了一個內行人。 呂正操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擔任了鐵道部的副部長,在此後更是兼任抗美援朝軍事運輸的司令員在為支援軍隊伍輸送物資和路線搶修的工作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與美國作戰之時,面對美國飛機的狂轟亂炸,呂正操同志沒有慌亂,在他的指揮下,搶修隊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用這一系列特殊的搶修方法和有條不紊的應急措施,讓鐵路狀況一直處於通暢的狀態,在10分短暫的時間內,創造出了效率的奇跡,打造了一個堅挺的鐵路建設隊伍,在抗美援朝時期,為前方部隊保證了物資的供應。

抗美援朝結束之後,呂正操擔任著軍委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的部長,在1955年,呂正操同志正式被授予上將的軍銜,同時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呂正操的後半生與鐵路是緊密相連的,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他負責的項目中,成昆線等西南三條鐵路線的工程,可以說是在當時那個年代難比登天的工程,但是在呂正操上將的領導之下,還是順利地完成了,當時的條件不可謂不堅決,甚至連毛主席都曾說過「 成昆線的鐵道線路,如果修不好,連覺都睡不著 」,就是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卻在呂正操同志接任總指揮之後,有條不紊的進行了下去,也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視和好評。

呂正操同志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為了修好這一條鐵路,也是拼盡了全力,動用了鐵道部工程局和鐵道兵30多萬人參加了這一次浩大的工程,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工程量可以說是十分巨大的,就是國際上最頂尖的鐵道建設隊伍來了,也無法做得更好。

呂正操同志技術過硬,手下也是一批攻堅能力強的鐵路建設隊伍,在60年代末,非洲總統向我國提出希望可以贊助鐵路建設的請求,周總理親自找到呂正操,問他有沒有信心和能力幫助非洲的隊伍建設鐵路,呂正操沒有拒絕,竭盡全力將中國優秀的工程建設帶到了非洲,而這項舉措也深得非洲人民的好評,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毛主席就曾經風趣幽默地說道:「 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在這期間,呂正操同志功不可沒。

在1967年1月,全國迎來了一場大浩劫,在這場運動中,呂正操受到了極大的波及,甚至被定義為反革命分子,被帶到了工人 體育 館召開批鬥大會。周總理知道這件事後親自趕到會場,非常氣憤地對主持批鬥會的頭頭們說道:「 你們不應該隨便揪我的部長,呂正操即使工作中有錯誤,也應該讓他工作,戴罪立功。 」在周總理的保護之下,呂正操同志被執行會議的鐵道兵戰士一路護送回家。遺憾的是,雖然呂正操同志沒有受到生命的 健康 的威脅,但是夾著很多珍貴的筆記和資料,都在這場災難之中毀壞了。

在極端混亂的時期,周、總理每天都要關注鐵路運輸的情況,很多不懂的地方都要去找呂正操同志詢問,呂正操同志在面對污衊和監視之下,艱難地為祖國鐵路運輸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在周總理的日夜操勞和親自坐鎮之下,勉強的讓中國的鐵路運輸狀況維持住了。直到1967年的7月12日,呂正操同志被污衊為主犯,關押在京郊,徹底失去人身自由,被軟禁了7年之久。

身正不怕影子斜,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1974年的7月份,毛主席在武漢提出要把呂正操從監獄中放出來,讓他出席八一建軍節的盛大招待會,呂正操同志的名字也是一度登上了報紙,呂正操終於恢復了人身自由,也見到了周總理,呂正操非常激動的說:「 感謝黨中央,總算把我的問題弄清楚了。

在1975年的年初,遼寧海城發生了大地震,周總理記得很清楚,呂正操就是遼寧海城人,特別指定呂正操作為中央委員團的副團長重返故鄉, 一方面作為黨的代表帶去關懷,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可以回到家鄉,看望一下自己的父老鄉親們 。呂正操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在回到家鄉後,也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家鄉帶去溫暖,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呂正操及時地出現,也感受到了親情。此時的呂正操很明白,他所代表的不是他個人,而是黨中央。就這樣,呂正操同志在還沒有正式工作的情況下便完成了黨中央、周總理交給他的第一項任務。

1975年1月,呂正操同志出席了第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第1次會議,在會議期間更是被選為人大常委。1975年8月,呂正操同志被任命為鐵道兵政委,同時也是鐵道兵黨委的第二書記。

呂正操同志十分重視身體鍛煉,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了打網球,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也總是能夠找到練習網球的場地,常常在村頭的大麥場上拉上一個繩子,就是非常好的網球場地 。就這樣,呂正操同志的一生與網球結下了緣分。呂正操的網球水平遠遠不只是愛好這么簡單,不僅在國內是響當當的一把好手,更是在國際上聲名遠揚,在1990年的9月23日,他被國際網球聯合會主席夏特聖埃授予國際網聯最高榮譽獎章。另一方面,呂正操將軍擔任中國網球協會主席期間,並非掛名,而是堅持運動堅持工作,90歲後在醫生和家人的再三勸阻下,他才停止網球運動,還風趣地說:「 網球我實在打不動了,現在只能給人家去發獎了。

呂正操在晚年編寫回憶錄,回顧自己長達百年的傳奇人生之時,曾經如此歸納:「 我這一輩子,就幹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 」。這樣的良好心態,這樣的謙遜坦然,或許正是這位老革命家得以長壽的原因之一。

㈤ 他是最長壽的開國上將,一生活了106歲,秘訣原來這這里

曾多年擔任「少帥」張學良秘書、副官的呂正操,和張學良有著特殊的感情。首先兩人都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是校友;而呂正操讀書時,張學良繼承其父兼任了講武堂的校長或卜咐,兩人又是師生關系;再加上原本的上下級關系。這些都使得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直關注著呂正操,並指定他做中共和張學良的聯系人。

至於青壯年時期打鬼子算不算呢?我想也應該算的,說明他身體好、精神好、鬥志好,進而影響到整個一生包括晚年皆心情好、處境好、生活狀態好——總之一切都好啦!此外,張學良將軍也是著名的大壽星,跟他的情況也差不多。

㈥ 健在的開國將軍還有誰

最後一位開國中將張震逝世!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據央視新聞聯播,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同志,因病於9月3日1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張震1930年5月加入共青團,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0年12月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曾負責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籌建工作,任工程指揮部政治委員。

㈦ 長壽的開國上將有幾個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授銜,共和國開國上將一共為57名,名單如下:

陳伯鈞 陳明仁 陳奇涵 陳士榘 陳錫聯 陳再道 鄧華 董其武 傅秋濤 傅鍾 甘泗淇 郭天民 韓先楚 賀炳炎 洪學智 黃永勝 賴傳珠 李達 李聚奎 李克農 李濤 李天佑 李志民 劉亞樓 劉震 呂正操 彭紹輝 宋任窮 宋時輪 蘇振華 唐亮 陶峙岳 王宏坤 王建安 王平 王新亭 王震 韋國清 烏蘭夫 蕭華 蕭克 謝富治 許世友 閻紅彥 楊成武 楊得志 楊勇 楊志成 葉飛 張愛萍 張宗遜 趙爾陸 鍾期光 周純全 周桓 周士第 朱良才

㈧ 57位開國上將中,有4位來自少數民族,其中一人與粟裕是同族

1955年授銜中,我軍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少數民族將領,其中位於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就是侗族人。同樣,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中(含後續補授),也有多敗嘩位少數民族將領,分別是 李濤、韋國清、烏蘭夫、楊至成 四位上將,這四位少數民族將領為革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是少數民族軍人的優秀代表。

軍委最可靠的參謀——李濤上將

李濤上將是湖南人,出身於中國最古老、最長壽的民族瑤族。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傳聞是盤瓠和帝嚳的女兒三公主肢槐後裔。 其族人散布世界各地,在中國地區主要分布在兩廣、雲貴、湘贛等地,人口約290萬左右。

李濤1905年出生,1923年大革命時代考上了省立中學,在此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多次參與愛國運動,也因此被學校給開除。1926年,李濤加入了共產黨,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妥妥地上將起點。

1930年,軍閥混戰結束後,老蔣集兵十萬對中央根據地進行了圍攻,在朱德等人指揮下,誘敵深入,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俘虜了國民黨九千餘人。 其中作為第七師師政委的李濤與師長陳伯鈞堅守陣地,全殲了國民黨第18師,俘虜其師長張輝瓚。

李濤後來參加了長征,在抗日戰爭期間,李濤一直為國統區後方的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為八路軍置辦運輸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和武器彈葯,也為他了解國統區內部國民黨的編制情況提供了方便。

李濤在解放戰爭中是中央軍委的高級參謀。解放戰爭期間,李濤利用情報網和自身在國統區收獲的信息,多次把國民黨軍各部隊的番號、人數、編制、武器裝備情況、主要長歷枯友官等信息編列成冊,供中央軍委的首長們查閱。

在之後的大決戰中,李濤提供的信息為之後我軍能在各大戰場及時地調整戰略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除此之外,李濤除了負責收集情報和參謀信息,還要主管部隊的裝備、訓練等事項。

建國後,李濤一直在總參謀和技術部工作,制訂了大量的規章名典,為解放軍的統一化和正規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李濤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為捍衛祖國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烏蘭夫上將

烏蘭夫是內蒙古人,也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此外,在俄羅斯以及一些亞歐國家中都有蒙古族的身影,其中蒙古國的主要民族就是蒙古族,蒙古族人口約1000萬左右。

烏蘭夫出生於1906年,年齡比李濤上將小一歲,但黨齡卻比李濤上將多一年。1923年,17歲的烏蘭夫在北平讀書期間結識李大釗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烏蘭夫正式入黨,成為我黨優秀的革命戰士。

民國時期,蒙古舊王公把持著蒙古地區的大部分資源,普通蒙古牧民生活在窮苦之中。烏蘭夫看到同胞受虐,於心不忍。他積極開展各項運動,帶領牧民建立農會,反抗蒙古王公的殘暴統治。

抗日戰爭前,日本人積極在華北地區製造分裂,不斷勾結蒙古王公武德親王,企圖利用蒙奸西進。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烏蘭夫帶領牧民們在百靈廟發動了暴動,打響了內蒙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粉碎了武德親王妄圖割裂內蒙的陰謀。

1948年烏蘭夫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一職,指揮部隊反攻國民黨部隊,解放了內蒙古地區,同時還參與了遼沈、平津等戰役。 烏蘭夫上將是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的「創始人」,是一個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臣。

文武雙全——韋國清上將

韋國清是廣西人,說到這里大家應該猜到了是哪個少數民族,沒錯就是壯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達到了1700萬。 全國各地均有壯族人分布,但主要還是分布在兩廣地區,尤其是廣西地區,畢竟廣西的全稱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韋國清上將出生於1913年,在眾多開國上將中,算是年齡比較小的,比前面兩位小了七八歲,不過年齡的差距並未影響到韋國清的革命信念,十五歲的他就參與了農民軍隊,攻打過縣城。

韋國清的父親也是一位革命者,父親犧牲後,韋國清參加了百色起義,並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征。長征過程中,時年21歲的韋國清成為了特科營的營長,他帶領的特科營成功的在長征途中保衛了中央首長的安全。

抗日戰爭爆發後,韋國清一直戰斗在前線,參加了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皖南事變之後,韋國清作為新四軍重建的重要力量,帶領新四軍收復了失去的豫皖蘇根據地。

解放戰爭期間,韋國清先後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兼政委等職務, 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都有韋國清上將的身影在其中。

韋國清上將的戰斗生涯並沒有隨著新中國成立而停止,1950年,韋國清上將率領軍事顧問團赴越南,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斗爭,指導越南人民軍贏得了 奠邊府戰役 ,這是越南的立國之戰。為此,韋國清得到了越南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韋國清在建國後長期主政廣西,為廣西地區幹了不少大工程大項目,政績斐然。

革命軍隊的後勤部長——楊至成上將

楊至成上將是貴州人,與大將之首的粟裕雖然不是老鄉,但卻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侗族人。侗族先民在史料中被稱為黔首,歸屬於古代百越其中的一支。 侗族如今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人口約290萬,與瑤族相當。

楊至成上將1903年出生,是開國上將中著名的「第四楊」,其餘三楊分別是楊成武、楊勇、楊得志

楊至成是 遺腹子 ,父親在其出生前三個月被歹徒謀害,楊母一人挑起養家糊口的大任,硬是將三個孩子拉扯大。 楊至成是我軍為數不多的「高學歷」將領,7歲讀書,11歲考入高級小學,14歲被省甲科農業學校錄取,18歲畢業。

1922年,畢業後的楊至成加入了滇黔聯軍,開啟了參軍之路。1926年,楊至成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與張宗遜、宋時輪是同學。 1927年,楊至成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時任連政治指導員,與粟裕、陳賡、許光達等大將基本上是同一起點。

進入蘇區後,楊至成一直擔任中央蘇區後勤部長的工作,被譽為革命軍隊的大管家。在楊至成的主持下,紅軍的第一條軍服,第一條電話線,第一個電台,第一種後勤標准,第一所後勤學校,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930年楊至成隨大部隊參加長征,一路上他積極想辦法,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做思想工作、籌物資、葯品、武器、收集信息,為紅軍 搶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 提供了物資保障。

抗日戰爭期間,楊至成因病去蘇聯修養,與劉亞樓上將一道進入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楊至成與劉亞樓等人准備趁機回國,但由於日軍的封鎖,最後不得不滯留在烏蘭巴托,期間甚至靠討飯為生,直到1946年才回國,此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國內進入到解放戰爭時期。

自1946年回國起,楊至成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等職務,他擴建的工廠、兵站、倉庫和醫院,為了遼沈和平津戰役的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資產支援。建國後楊至成一直擔任監察部長的工作。因為身體原因,楊至成上將於1967年去世,終年64歲。

閱讀全文

與長壽開國上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在老人之家發傳單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942
養老保險窗口建設 瀏覽:599
吉林與雲南哪個更養老 瀏覽:357
青島市老年大學哪家有吉他班 瀏覽:964
2017年河北省養老金上調最新消息 瀏覽:906
敬老院的實踐活動過程 瀏覽:826
三大孝順魚 瀏覽:110
80歲上t台是誰 瀏覽:481
安徽衛視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 瀏覽:155
深圳比較好的老年大學 瀏覽:630
有關重陽節傳統節日的詩句 瀏覽:528
廣州人大人大常委退休年齡 瀏覽:159
樓房門在裡面怎麼鎖防老人出去 瀏覽:67
老年人夏天胃口不好汗多 瀏覽:809
退休用工資還債 瀏覽:135
重陽節給姥姥姥爺的一封信 瀏覽:18
體檢前脫水尿酸會高多少 瀏覽:489
長壽花為什麼只長個子 瀏覽:493
萊西老年大學電話號碼 瀏覽:333
武漢老年大學都學什麼地方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