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有誰走過長壽龍河鎮過長壽湖(樂溫)到墊江白家的路
白家到長壽線路有1、白家出發下煙坡岩到仁和場過河到龍河——合心上高速
過河費25元次2、白家版出發權下煙坡岩到仁和場到下渡口過河到雙龍
過河費15元次3、白家出發經靜豐下魏家岩過河到雲集——獅子灘
過河費15元次4、白家出發經鶴游下包家過興隆到石宴上高速5、白家出發經鶴游到澄溪上高速
❷ 樂溫高速公路介紹
樂溫高速公路,是指江西境內新建縣樂化鎮至進賢縣溫圳鎮的高速公路,全長73公里,是江西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六車道的瀝青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中達咨詢查閱各類建築網站資料得到有關樂溫高速公路的相關信息:
樂溫高速公路簡介
樂溫高速公路是國道主幹線南昌繞城公路樂化至溫家圳高速公路起於昌北機場高速公路與昌九高速公路交匯處,途經新建縣樂化鎮、樵舍鎮;南昌縣南新鄉、蔣巷鎮;南昌高新區昌東鎮、麻丘鎮;南昌縣幽蘭鎮、塔城鄉、武陽鎮;進賢縣架橋鎮、泉嶺鄉和溫家圳(即4個縣區12個鄉鎮),終於京福高速公路與滬瑞高速公路的交匯點--墨溪陳家樞紐互通。全長73.082公里,是我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六車道的瀝青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工程總投資為38.43億元人民幣,於2003年12月12日開工建設,2005年11月16日建成通車。
全線主線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設計,設計年限襲御15年,計算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為33.5米,橋梁與路基同寬,橋梁設計荷載為汽車--超20級,掛車--120,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為1/300,大、中、小橋、涵洞、路基為1/100。
全線有路基土石沒搜方1477萬立方米;瀝青混凝土路面2464千枯禪歷平方米;特大橋13066米/7座;大橋888米/5座;中橋1206米/20座;小橋51米/3座;涵洞11990米/319道;通道5441米/134道;分離立交橋2373米/47座;互通立交9處,分別是南昌北、機場、南新、蔣巷、南昌東、幽蘭、塔城、溫圳東、墨溪陳家三期。
以上就是CBI中達咨詢對樂溫高速公路的介紹。更多關於公路的知識,請您關注中達咨詢的建築知識欄目。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注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❸ 樂溫鎮有到長壽的車嗎
樂溫鎮有到長壽的車。
根據交通網官方資料顯示,樂溫鎮到長壽的車每日4趟,分別是7:00、9:30、14:00、16:頌輪頌30。因此樂溫鎮有到長壽的車。
長壽,古稱樂溫隸屬野鄭重慶市,地處重慶腹心。位於重慶市主城區東北隅桐櫻。
❹ 長壽樂溫大橋出了什麼事
長壽樂溫大橋停工了。長壽區樂溫大橋因為孫陸疫情防控的昌凱森需要,在2020年暫時停工。耐畝截止至2022年8月8日,樂溫大橋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85%。
❺ 樂溫大橋什麼時候通車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旁譽虧示,樂溫大橋2022年10月通車,長壽區樂溫大橋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所以在2020年暫時停工。截運神止至2022年8月23日,樂溫大橋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85%。根據長壽區交通區的回復,樂溫大橋預計在2022年10月建成通車。具體消息可關注官方網站,虛雀獲得第一手權威信息。
❻ 從四公里到磁器口,在到大禮堂。該坐什麼車分別要多長時間
4條5天可往返線路,可以自駕游
線路一
路況:沿途幾乎全是國道,僅松桃到秀山段國道破損較嚴重,但轎車可通行。
景點:主要在重慶和湖南。酉陽的桃花源、黔江的阿蓬江、神龜峽、小南海、秀山洪安的邊城,幾乎都屬順道游。從秀山去吉首的路上,可前往德夯苗寨。這里風光秀麗,民風純朴。好吃狗還可享受到苗家的熏肉、酸魚、自釀苞谷酒等。還有著名的鳳凰古城。
建議行程:D1.主城—酉陽(約490公里)。D2.酉陽—秀山—吉首(約260公里)。D3.吉首—鳳凰(54公里)。D4.鳳凰—松桃—黔江(約200公里)。D5.黔江—主城(約400公里)。
線路二
景點:選擇該線路,要途經貴州。所有游覽景點,全部在廣西境內。自然風光包括德天大瀑布、水上天坑、鵝泉、通靈大瀑布等。人文風光也很獨特。巴馬瑤族自治縣的長壽之村巴盤村、中國綉球之鄉舊州綉球一條街、舊州老街風情等。國家一級景點明仕田園。
建議行程:D1.重慶—貴陽—廣西南丹—天峨(約750公里)。D2.天峨—鳳山—靖西(約420公里)。D3.靖西—碩龍(全天約100公里)。D4.碩龍—大新-南寧—南丹(約330公里)。D5.南丹—重慶(約720公里)。
線路三
路況:行程僅第一天比較緊,但基本是高速路或高等級公路。
景點:「十一」黃金周去羅平,重點是「玩水」:羅平的九龍河瀑布群、多依河、魯布革小三峽。黃果樹瀑布、水上石林、馬嶺河峽谷、萬峰湖。千萬別錯過著名的「萬峰林」。最後一天,可順道看看遵義的婁山關。
建議行程:D1.重慶—貴陽—安順—關嶺—興仁—興義(約730公里)。D2.興義—羅平(約90公里)。D3.羅平—興義。D4.興義—興仁—關嶺—安順(約250公里)。D5.安順—貴陽—重慶(約480公里)。
線路四
景點:岜沙苗寨(從江),被稱為「中國最後的槍手部落」,還可走進車江侗寨、三寶侗寨(榕江)等各種不同的「寨子」。
沿途的自然風光,以田園為特色。世界上跨度最長的天生拱橋(黎平)、原始森林風光(肇興)、成片的百年古榕樹(榕江)等。
建議行程:D1.重慶—貴陽—凱里—丹寨—三都—榕江(約720公里)。D2.榕江—黎平(約96公里)。D3.黎平—肇興—從江(約90公里)。D4.從江—榕江—三都—都勻—貴陽(約400公里)。D5.貴陽—重慶(約390公里)。
暢游重慶四條精品線路:
激情山水都市線
1長壽湖
特點:位於長壽區,住宿方便,設有三星級賓館和農家樂。可進行水上娛樂、游湖和島上摘果等遊玩項目,品嘗到全生態養殖的全魚宴。
交通:距渣罩主城約80多公里,可在汽車枯和北站或朝天門坐汽車如敗鬧到長壽城車站,然後再轉車。
2金佛山
特點:位於南川區的金佛山是避暑、休閑的好去處,融山、水、林、石、洞於一身,具有奇、絕、雄、秀、險等特點,還可品嘗到可口的方竹筍系列菜品。
門票:30/人
交通:距市區177公里,在南坪可坐直達金佛山的旅遊大巴(15分鍾一班)。
3黑山谷
特點:位於萬盛區景鄉境內。遊客可游覽亞熱帶和溫帶保存完好的自然態景觀,還可享受漂游。景區南門和北門設有賓館、農家樂可供遊客住宿。
門票:60元/人
交通:在南坪乘坐327路公交車直達萬盛,再乘班車到達黑山谷。
4統景溫泉
特點:有天然溫泉25處,設有成人(兒童)露天和室內情侶游泳池、停車場三部分,醫療、美容保健、健身效果極佳。遊客泡溫泉後,即可入住布局精巧的統景溫泉度假村及農家樂。
門票:100元/人
交通:距渝中區65公里,在紅旗河溝乘坐長途汽車(20分鍾一班)到統景,再轉三輪車或小車便到。也可到朝天門乘車。
5南溫泉
特點:從去年開始進行改造,預計年底溫泉區對外開放,泡湯區也爭取在明年5月接客。屆時,遊客除了泡溫泉外,還可游花溪河、登建文峰等。
交通:位於南岸的南溫泉距市中心18公里,江北可乘611路公交車、解放碑可乘302路公交車直達。
6磁器口
特點: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區是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是休閑娛樂、重溫老重慶舊夢的好去處。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三寶」。
交通:位於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古鎮磁器口,距主城區僅3公里,在沙坪壩陳家灣處可乘坐前往磁器口的車。
7朝天門
特點:位於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觀看兩江匯流是此處最著名的一道風景,而新建的朝天門廣場更是俯瞰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遊客還可乘坐觀光船游覽兩江。
8解放碑
特點:是重慶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地帶,集休閑、購物、娛樂於一身。附近的八一好吃街匯集了重慶的小吃,抄手、串串香、擔擔面應有盡有。
9紅岩豐碑
特點:紅色旅遊景點有紅岩村、渣滓洞、白公館等。紅岩革命紀念館位於渝中區紅岩村52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渣滓洞在重慶市歌樂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
10山城夜景
特點:有「小香港」之稱,可以登高俯瞰兩江風景,也可游江觀夜景。枇把山公園、鵝嶺公園是傳統觀景點,南山一棵樹觀景台美景收羅更廣。
11大禮堂
特點:是重慶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建築仿天壇,有禱祝「國泰民安」之意,是一精美奇巧的東方式建築。
大足石刻線
1大足石刻
特點: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
門票:即日起至年底,重慶遊客享半價,即寶頂山石刻40元/人。
交通:從市區出發,經成渝高速路達到大足縣,再轉車。
2四面山
特點:4A景區,最著名的望鄉台瀑布氣勢磅礴,享有「神州第一高瀑」之美譽。遊客還能享受酷暑里的清涼及體驗充足負氧離子帶來的深度睡眠。
門票:60元/人
交通:從陳家坪汽車站或菜園壩汽車站乘車到江津,再轉車。
3釣魚城
特點:位於合川城區附近的釣魚山上,被稱為「上帝折鞭處」,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戰場和軍事遺址博物館。合川區計劃5年內投資100億,打造這一「東方衛城」。屆時,旅客還能觀宋城、住蒙古包、泡鹽溫泉等。
門票:30元/人
交通:從市區出發,經過渝合高速公路到達。
壯麗長江三峽線
1石寶寨
特點:位於忠縣。依山而建的12層木質塔式閣樓,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年底,將以世上最大「江中盆景」的姿態重新對遊客開發。
門票:20元/人(升級後重新開放,票價將有所上漲)
交通:水陸皆可通達。距主城約3小時車程。
2西沱古鎮
特點:與石寶寨隔江相望,被譽為世界建築的脊樑,其中雲梯街是巴鹽古道的起點。遊人可重溫先人足跡,體驗商賈生息,閱覽土家風情,探索自然奧秘,品長江魚。目前正對雲梯街、庫區淹沒文物等項目進行保護和開發。
交通:距石柱縣城80公里,水陸皆可通達。距主城3個小時車程。
3白帝城
特點:白帝城是當年劉備託孤之地,和夔門隔江相望,有三峽明珠之稱。即將推出奉節瞿塘峽-九盤河-天坑地縫-白帝城環線游。縣城有家庭旅館和三星級賓館50餘家。
門票:70元/人(含夔門)
交通:位於奉節縣城旁,距主城約460公里。水陸皆可通達,也可在萬州乘坐快艇。
4夔門
特點:被稱為長江三峽的起點。近期將推出奉節-巫溪-巫山小金三角生態旅遊環線,遠期將推出以休閑、體驗、娛樂為主的「夢幻夔門」游。
門票:70元/人(含白帝城)
交通:位於奉節縣城旁。水陸皆可通達。
5豐都鬼城
特點:國家4A級景區,是傳說中人類亡靈歸宿之地。名山將建成三峽旅遊極品,爭創國家5A級景區,並力爭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目錄。
門票:80元/人(含鬼國神宮和雙桂山)
交通:豐都老縣城,距主城水路162公里。水陸皆可通達。
6巫山小三峽
特點:國家5A級旅遊區,大寧河流經巫山境內的50公里,被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可賞雲霧奇峰、夢幻峽谷、千年懸棺、漫山紅葉等絕景。巫山目前有旅遊賓館近50家。
門票:150元/人
交通:位於巫山大寧河,從縣城出僅2公里水路。從重慶或萬州乘船可直接進入大小三峽,也可在巫山縣城直接乘船。
7開縣新城
特點:三峽蓄水使開縣新城與全國最大的內陸湖——面積14.88平方公里的漢豐湖碧水相融,是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夢幻景象。175米蓄水後,開縣新城將和漢豐湖打造出比杭州西湖更壯觀的都市休閑游覽勝地。縣城有賓館32家,其中星級賓館3家。
交通:距主城僅3小時車程,到萬州機場、港口只需半小時。
峻秀烏江畫廊線
1小南海
特點:距黔江區29公里,是國內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湖中有朝陽寺島、老鸛坪島、牛背島等三大島嶼。各個島上林木蔥郁、空氣清新,環境幽雅。
門票:35元/人(船票12元/人)
交通:黔江距主城330公里,經國道319二級公路,約5小時車程。
2阿依河
特點:位於距彭水縣城23公里處的長溪河下游。遊客可到母子溪探險,乘竹筏游七里塘,乘橡皮船泛舟鸚鵡峽、虹潛塘,宿牛角寨感受千年不變的美麗——嬌阿依,還可體驗長達數十餘公里平滑、驚險、刺激的「天下第一自助漂流」。
門票:190元/人(含景區及漂流)
交通:彭水距主城260公里左右,約4小時車程。
3黃水國家森林公園
特點:位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部,海拔高低懸殊,夏季氣候涼爽,月平均氣溫20°C,是理想的避暑、療養勝地。園內雲山霧海頗為壯觀,星羅棋布的小島點綴碧波之間,有「小蓬萊」之美譽。
門票:30元/人
交通:在朝天門汽車站乘坐到石柱縣的班車,5小時車程。
4芙蓉洞
特點:位於武隆縣江口鎮的芙蓉江畔,是一個大型的石灰岩洞穴,也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域。洞內經千萬年滄海桑田,生長發育出70餘種岩溶洞穴積物形態,被人譽為「地下藝術宮殿和洞穴科學博物館」。
門票:55元/人
交通:朝天門汽車站乘坐前往武隆的長途汽車,再轉乘至江口鎮即到。
5天生三橋
特點:位於武隆縣城東南20公里處,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三橋夾兩坑」是景區最為壯觀、最為奇特的亮點。
門票:55元/人
交通:在朝天門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3小時抵達武隆。每天8:30與9:30,在武隆汽車站有直達天坑三橋的班車。
首席記者周立記者李琦劉海燕韓毅
巴渝新十二景生意火了
本報發起評選的巴渝新十二景提高了重慶景區的知名度,很多景區在參與了評選巴渝新十二景後,從默默無聞到名氣大增。有的還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發展,連農家樂都要預訂。
黑山谷外地客大量湧入
本次評選巴渝新十二景的活動聲勢浩大,中央電視台還派來欄目組拍攝,巴渝新十二景也隨之全國揚名。
萬盛旅遊局有關負責人稱,盡管今年受地震影響,5月景區遊客很少,但黑山谷同比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失,7月人數已與去年持平。由於北京、上海等地客人大量湧入,預計今年將比去年遊客人數增加30%。
據悉,當地旅遊部門在上海等地的旅行社廣告里,特意將景區獲得巴渝新十二景的金字招牌加了進去。
阿依河遊人限量進景區
巴渝新十二景活動的最大受益者是阿依河景區。從一個不知名的景區到旅遊熱線,阿依河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其董事長楊維虎稱,今年遊客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幾十倍,周末客人最多有四五千人。7月,景區不得不規定:每天限制3000人。
南溫泉外地旅行社熱捧
老景觀配新設計,這個方案一公布,南溫泉又一次成為旅行社矚目的焦點。巴南區旅遊局局長王偉介紹,南溫泉進入巴渝新十二景後,盡管還在改造,已經有上海、廣州等幾十個外地旅行社要求組團,開始預訂秀泉映月等溫泉。目前,部分溫泉改造後開始營業,接納外地團
❼ 唐朝的「荔枝路」歷經了哪些地方
傳聞唐代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從嶺南把荔枝送到長安(蔡襄的《荔枝譜》與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是洛州(今四川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記》則認為貴妃所食的荔枝來自嘉州(樂山),今人藺同在《涪州文史資料選輯》肯定楊貴妃吃的是洛州荔枝),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以快騎驛送。貴妃愛吃的荔枝如果真的產自嶺南,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到達長安斷斷無法保鮮。台灣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解決了這段公案,他畫出了一條「天寶荔枝道」——千載之後,此道猶存。
嚴耕望先生還推考了荔枝由涪州到長安驛傳的具體路線,大體是由產地涪州樂溫,沿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北上,經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至新寧縣(今又名開江)、東鄉縣,再北過宣漢,又北上越巴山山脈到西鄉縣,入子午谷,過子午關,從長安正南進抵京師。他並且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天寶荔枝道」。
特別令人驚訝的,在千年後的20世紀中葉,《民國地圖集》、《四川人文圖》顯示,由蜀江北岸之長壽縣,有汽車道東北經墊江、梁山、開江(即新寧)、宣漢,北越巴山至子午鎮;而21世紀之初的川南地圖上,也赫然標有自長壽、墊江至梁平,又北至開江及達縣的一條赭黃色高等級公路。這條路正是循唐溫樂經梁山之天寶荔枝道驛傳的路線。今天的人們乘坐汽車沿著這條道路行進時,哪裡會想到正是走在當年為楊貴妃送荔枝的故道上呢?
《新唐書》七六玄宗貴妃楊氏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但不言置驛傳送之荔枝取之何處。而《通鑒》二一五天寶五年紀雲:「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則雲驛致自嶺南。胡注「自蘇軾諸人皆雲,此時荔支自涪州致之,非嶺南。」考蘇軾《荔枝嘆》雲:「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東坡後集》五。)又蘇氏之前輩學人蔡襄《荔枝譜》雲:「唐天寶,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及下文所引范成大《吳船錄》、王象之《輿地紀勝》皆然。此即胡注所本。
復考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一雲:
「荔子,漢和帝時取之南海。唐天寶取之涪。元和中取之荊南,見元微之《論海味表》。《太平御覽》,妃子生於蜀,好荔子,(有脫文)勝蜀,每歲飛馳以進。則涪不進久矣。《文粹》,鮑防《雜感詩》雲,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郡,馬度皆從林邑山。則唐又取於廣西。」(《學海類編集余》五考據類)
按此條漢各、天寶兩句,明取蘇氏語。檢元氏《浙東論罷進海味狀》(《全唐文》六五一),只元和十四年特詔進一次即止。鮑防詩,見《全唐詩》第五函第六冊。據兩《唐書》鮑防傳及《唐會要》六七致仕官條,防以德宗貞元五年致仕,詩蓋作於此前。所引《御覽》雲:楊妃所嗜非蜀產,尤可注意。檢《御覽》九七一荔枝條雲:
「《唐書》曰,楊貴妃生於蜀,好荔枝,南海荔枝勝於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宿輒敗。」
朱氏《雜記》明取此條而有脫文。《御覽》成書遠在《新唐書》之前,而《舊唐書》亦無此文。就余所見,惟李肇《國史補》卷上有此條,只有兩三字之異,但不重要,蓋即《御覽》所本,至少可證元和長慶中已有此說。此皆唐代中葉去天寶不過三四十年至多五六十年之史料。復考杜翁《病橘詩》(《詳注》一○,《鏡詮》八)雲:
「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
杜翁與楊妃同時人,亦雲貢自南海。《詳注》引杜修可曰,「唐所貢乃涪州荔枝,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此特指漢事以譏之。」按《後漢書》和帝紀,元興元年,「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觀杜翁用字遺詞誠取漢事故實,然與四五十年後之史家記事相同,即不能視為僅取漢故實,摒而不論。
考張九齡《荔枝賦序》(《全唐文》二八三)雲: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嘗盛稱之,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劉侯……經於南海,一聞斯談,倍復嘉嘆,以為甘美之極也。……每相顧閑議,欲為賦述,而世務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敘往心,……遂作此賦。」
按九齡以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十三年秋後出歷洪州、桂州都督,二十一年拜相。所謂西掖指中舍而言,此必官洪、桂時所作。後為相多年,聲著朝野,必仍宣揚荔枝之甘美,宮城內外已熟聞其事。及楊妃貴寵,而嗜此果,漢代既有南海貢獻之舊例,玄宗為博貴妃之歡心,曾詔嶺南飛驛貢獻,殆無可疑,故杜翁詩句非必僅指漢代故實。惟楊妃高祖為金州刺史,父為蜀州司戶,妃又早孤,紀年當在蜀,《國史補》謂其「生於蜀,好食荔枝。」則其自幼所嗜者為蜀產。涪州為蜀中所產荔枝之最近長安者,楊妃寵貴多年,先詔涪州驛貢,再詔南海驛貢,事極合理,固不必限於一處。
《國史補》雲「經宿則敗」,考白居易《荔枝圖序》(《全唐文》六七五)雲:
「荔枝生巴峽間,……夏熟,……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如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荔枝雖美果,但須及時新鮮享嘗。唐宋志書,嶺南去長安逾四千里,多或五千餘里,唐代驛傳,「詔書日行五百里」,此為最高速度,縱為楊妃所嘗,特更加速,亦絕不能超過六七百里,則嶺南荔枝斷不能新鮮驛致長安!故審度情事,南海驛貢荔枝既有漢代之舊例,又經張九齡之宣揚,玄宗欲博貴妃歡心,必曾詔嶺南入貢。然以當時交通條件,嶺南荔枝抵達長安,斷不能保持新鮮;涪州去長安不過二千里,飛驛三日可到,新鮮程度遠比嶺南驛致者為高,故每年真正能驛到之新鮮荔枝,必來自涪州,非來自嶺南。今傳唐人史料,惟言嶺南者,特以其遠而重罪楊妃耳。惟北宋時代當保存史料較多,故仍多言自涪州驛貢者。
至於荔枝品種,蔡襄《荔枝譜》雲,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又范成大《妃子園詩》小序(《范石湖詩集》一九)雲:「涪陵荔子,天寶所貢,去州里所有此園。然峽中荔子不及閩中遠甚。」范氏《吳船錄》卷下涪州條又詳之雲:「自眉嘉至此,皆產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然其品實不高。今天下之荔枝,當以閩中為第一,閩中又以莆家紫為最。川廣荔枝子,生時固有厚味多液者;干之,肉皆瘠,閩產則否。」又《輿地紀勝》一七四涪州古跡目,「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餘味,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又雲:「蜀中荔枝,瀘、敘之品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實不如瀘、敘。」《方輿勝覽》六一涪州目引《圖經》,同。按此諸條為北宋中葉以後乃至南宋時代之優劣,然亦只雲閩中優於蜀產,未言嶺南亦優。況在唐世,更未必然。考《寰宇記》一二○涪州,樂溫縣,「縣地頗產荔枝,其味尤勝諸嶺。」此為宋代開國時之紀錄,去唐最近,則天寶中,涪州荔枝可能優於閩中,更當優於嶺南。且閩嶺遙遠,縱已知其特優,然不能新鮮致之,亦惟有取給於最近之涪州耳。
涪州既為天寶貢荔枝之主要產地,其由涪州驛運荔枝至長安之路線,宋人尚有記載,雲自涪陵縣(今縣)經達州(唐通州,今達縣)取西鄉縣(今縣)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
《輿地紀勝》一九○洋州景物目下雲:
「子午道,去州東一百六十里。《元和志》雲,舊子午道在金州安康縣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子午道緣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毀壞,乃別開幹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也。《洋川志》雲,楊妃所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涪州志》雲七日到長安,不同。」
同書一八三「輿元府」景物目下雲:
「子午谷,生荔枝自涪陵入達州,由子午谷路至長安凡三日。杜甫詩,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
按《洋川志》不知何時所作,要為北宋之傳述無疑。《紀勝》此兩條所引,記驛致之日程已有三日七日之異。同書一七四「涪州」古跡目「妃子園」條謂「當時以馬遞馳載,七日七夜至京,人馬斃於路者甚眾,百姓苦之。」《方輿勝覽》六一涪州目引《圖經》與此同。殆皆取於《涪州志》者。然觀前引白居易《荔枝圖序》,「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則當以三日為正。下文考證,涪州至長安,陸路不過二千二百數十里,少或不逾二千里,唐代急驛日行五百里,為楊貴妃特嗜,可能更增加速度,故「人馬斃於路者甚眾,百姓苦之。」若需要七日夜,則一日夜只行三百里,何致人馬倒斃耶?或雲七日者,正為由嶺南驛貢之日數歟?然七日驛到,荔枝已敗壞矣。
然由何路至達州?經達州治所抑或只經州境?此可作進一步之論證。按《元和志》、《寰宇記》記涪州至長安之路線,有三峽水路(取荊襄入武關路)與萬、開、洋州陸路兩線。三峽水路太迂遠,必非荔枝道,而萬開洋州路則較逕捷。其行程由涪州治所涪陵縣取蜀江水路三百五十里至忠州治所臨江縣(今忠縣),又二百六十里至萬州治所南浦縣(今萬縣),又直北取陸路小道一百六十里至開州治所盛山縣(今開縣),又直北經通州之宣漢縣(今萬源西南至宣漢間),越巴山山脈,至天寶間之洋州治所西鄉縣(今縣南),蓋凡八百四十里。又東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嶺,三交驛,入子午關,約六百三十里至長安。共凡二千二百四十里。此為荔枝道之一可能路線,則經達州東北境之宣漢縣,不經州治也。
《元和志》三○涪州目記至上都路線雲:
「東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陸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從萬州北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
《寰宇記》一二○溪州目記至長安路線雲:
「東取江陵府路至長安,水陸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東至萬州水裡六百一十里,自萬州取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是兩書載涪州至長安皆有兩路。其一由水路下三峽至江陵轉荊襄道入武關。其一由水路至萬州改取陸路北經開州由洋州越秦嶺也。此陸路,《寰宇記》雲「自萬州取開州、通州宣漢縣。」而《元和志》作「從萬州北開州通宣縣。」,「通宣」為「通州宣漢之脫訛無疑。是此道由萬州北行經開州及通州之宣漢縣,至洋州越秦嶺也。又兩書於涪州以南諸州目,記其至長安之路線,除取江陵府一路(水路)外,往往亦記萬開一道,茲累錄如次:
《元和志》,黔州(今彭水)北取萬、開州路至上都二千五百七十里。《寰宇記》,同;惟少「開」字。
《元和志》,夷州(約今眉潭地區)北取當[萬]州路至上都三千七百里。《記》作北取萬州路三千七十里。《志》文「當」必「萬」之訛,又「百」「十」互異。
《元和志》,播州(今遵義西)北取萬、開州路至上都三千二百七十里。《記》同,惟少「萬」字。
《寰宇記》,思州(約今沿河)取萬州路至長安二千八百五十里。
涪州以北各州,《元和志》已闕。檢《寰宇記》忠、萬、開、達(即通)諸州目,或記水陸兩道,或記開、通、洋州陸道。其陸道雲:
萬州「取開、過[通]、洋三郡路至長安一千六百里。
開州「北取通、洋兩州路至長安一千四百三十里。」
達州(即唐通州)「東北取洋州駱谷路至長安一千五百七十里。」
按涪州及其以南各州去長安之兩道,《寰宇記》實承《元和志》書之,此萬、開、達三州行程,除達州乃據《通典》書之之外,萬、開兩州當亦據《元和志》書之。兩書於各州並書水陸兩程,頗為例外,而詳記去長安路程所經之州縣尤為少見之例外,知此諸條所見之由萬州北經開、通、洋抵長安之陸路,必為一重要常行之道路無疑。而據兩書涪州目所記,經通州者,實經通州之宣漢縣,非經州之治所。按隋、唐時代,通州有宣漢縣、見《隋志》、《通典》及兩《唐志》,惜《元和志》已闕,而宋已省,故《寰宇記》無此縣,而於達州東鄉縣下述廢宣漢縣沿革,惜頗混淆不清,然在今宣漢縣東北甚遠則甚明。其首句雲:「廢宣漢縣在州北一百七十里。」蓋承《元和志》歟?《一統志》太平廳卷沿革目、古跡目,皆以為在清代太平廳,即今萬源縣。楊圖從之,或失之太遠。《地典》以為在今萬源縣西,或最得其正。要在今宣漢、萬源縣間,蓋亦在後江河谷中。然按《一統志》太平廳卷古跡目引《寰宇記》廢宣漢縣條,以為在東鄉縣北一百七十里,與今本《寰宇記》作「州北」者不同。若作「縣北」不誤,則固當在今萬源縣治歟?
又《元和志》,涪州北取此路至長安二千三百四十里,而《寰宇記》雲二千二百四十里。「三百」「二百」必有一訛。檢兩書黔州北取此道至長安皆為二千五百七十里。按《志》雲,黔州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記》雲涪州南至黔州水路三百四十里,則涪州至長安當以二千二百四十里為正。又《記》雲萬州取開、洋路至長安一千六百里,又雲忠州西至涪州水路三百五十里,東至萬州水裡二百六十里,其和即涪州至萬州路六百一十里,合計涪州至長安亦當為二千二百餘里,此見「二百」為正之又一證,故《志》文「三百」為「二百」之形訛。
萬州至開州里程,《通典》兩州目皆作二百三十二里,《寰宇記》兩州目,同(開州目脫三十二)。又皆雲小路一百六十里。按此兩州方位為正南北向,而《通典》雲開州東南到萬州二百三十里,知此大路系循今小江而行,至雙江鎮,乃循蜀江而西至萬州也。小路當即兩州間之南北捷道,今已建汽車道,疑唐代已多行小路,故《寰宇記》雲萬州至長安一千六百里,開州至長安一千四百三十里,只差一百七十里也。
《通典》一七五,洋州「東南到通川郡宣漢縣三百三十一里」,「北至京兆府六百三十一里。」按此時洋州治西鄉縣,所述正即此道,則西鄉經宣漢至開州當約八百四十里也。
子午谷、子午關路,詳子午道篇。
然涪州荔枝之最佳者產於州治西北一百一十里之樂溫縣。縣在樂溫山北三、四十里溶溪水(今龍溪河)西岸,約今萬順場、葛蘭場地區,奉貢所資蓋出於此,宋世所傳州治涪陵縣城西之妃子園,蓋好事者為之,非真其地。
前引《寰宇記》雲樂溫縣荔枝,「其味尤勝諸嶺。」以證宋初以前涪州荔枝品質不在閩嶺之下。按《元和志》三○涪州樂溫縣「東南至州一百一十里,……因樂溫山為名,在縣南三十里。此縣出荔枝。」而於涪州治所之涪陵縣不記產荔枝事。《寰宇記》承之,又明其為佳種。檢《一統志》重慶府卷山川目樂溫山條引《舊志》,山在長壽縣西南五十里,「地氣常溫,禾稼早熟。」荔枝佳品,或與地氣有關。天寶驛貢當由此進,前引宋世各書,雲涪陵城西之妃子園,蓋好事者為之耳。
關於樂溫縣之地望:《元和志》雲在涪州治所涪陵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樂溫山之北三十里。《寰宇記》所記,去州之方向里距同,但雲在山北四十八里。《記》又雲,「溶溪水源出縣理北,南流縣東,又南至廢永安縣東北二里注大江。」同書一四九忠州墊江縣,「溶溪水在縣南十里西流。」檢《一統志》重慶府卷古跡目,樂溫廢縣在長壽縣西北五十里,永安廢縣與樂溫山皆在長壽縣西南,山南樂溫灘瀕臨大江。則溶溪水明即今圖之龍溪河,音仍相近。檢《一統志》重慶府卷山川目,亦雲龍溪古名容溪,是矣。則唐之樂溫縣即在今龍溪河(高灘河)之西,約今萬順場、葛蘭場地區。
樂溫荔枝若東南運經涪州治所之涪陵縣再由上述路線東北行經忠、萬、開三州,又經通州之宣漢縣,向北行,陸路固已迂遠,水路尤非人力所能控制。以今論之,當由樂溫產地飛驛循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北上,經墊江縣(今縣)、梁山縣(今縣)至通州東境之新寧縣(今縣又名開江)、東鄉縣(今宣漢東),再北經宣漢(今縣東北頗遠),與上述涪州東北行經忠、萬、開北上之大道合,再北越巴山山脈至西鄉入子午谷路,入子午關(長安正南百里)至京師。宋世所傳梁山有高都驛路,為貴妃荔枝道所經;蓋真得其實矣。今圖有汽車道自長壽北經墊江至梁山,又北經新寧(又名開江)及達縣(唐通州治)東北之宣漢縣,又北至西鄉,又東北至子午鎮,蓋即略循唐代荔枝故道而行耳。
《輿地紀勝》一七九梁山軍景物目下雲:
「高都山距軍北一十五里。……高都驛路,乃天寶貢荔枝之路也。」
按宋梁山軍,唐為梁山縣,在樂溫縣之東北,驛經梁山境,是必由產地直向東北行,中間必經墊江縣(即今縣)。前條引《寰宇記》一二○及一四九,墊江與樂溫兩縣同在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其道蓋循河谷而上歟?梁山縣北即新寧縣(今縣,又名開江)。據《寰宇記》一三七達州新寧縣,貞觀中置,在州東一百七十五里,欲名賨城,西魏曾置開州於此。固為一較大地方。又北則為東鄉縣,《寰宇記》雲在達州東北一百七十里,在今宣漢縣東北。馳驛蓋由梁山直北經新寧、東鄉,北至宣漢,與萬、開北行之大道合。檢《民國地圖集》四川人文圖,由蜀江北岸之長壽縣,有汽車道東北經墊江、梁山、開江(即新寧)、宣漢,北越巴山至子午鎮,此正樂溫經梁山之天寶荔枝驛路線。
此道全程約二千里。按唐代規制,急驛日行五百里;為貴妃嘗新,飛騎日行近七百里,三日而達長安,超乎規制最大之速度。而此一路多行山險間,人馬必多倒斃者,故杜翁雲「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王象之雲「人馬死於路者甚眾,百姓苦之」也。
此程全程雖不可確知。然前考涪州經忠、萬、開至長安之大道二千二百四十里,比而觀之,此道約二千里,絕不逾二千一百里。前引《輿地紀勝》錄《洋川志》,荔枝三日而至京師,則日行約近七百里。按唐代大赦文,常雲「赦書日行五百里。」又考《元和志》四新宥州目雲:
「李吉甫……請自夏州至天德軍復置廢館一十一所,以通急驛。……從天德取夏州乘傳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師。」
按同卷天德軍目,「西(南)取寧遠鎮,故落鹽池,經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是急驛蓋日行四百里,赦書五百里,蓋最高之速度。驛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以上至七百里也。
《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張岱《夜航船》載:「唐天寶中,貴妃嗜鮮荔枝。涪州歲命驛遞,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
這里雖然未說驛傳所送荔枝產自何地,但漢代史書早有記載:東漢元興元年,「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後漢書·和帝》)。還有唐代中書宰相張九齡,寫了膾炙人口的《荔枝賦序》稱頌南海荔枝:「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實乃熟,狀甚瓊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南海荔枝既然如此美味,楊妃又如此貴寵好嗜,唐玄宗不惜民力,詔嶺南特供,令驛馬飛馳傳遞京師,遂成定論。北宋史學大家司馬光所編《資治通鑒》也取了荔枝出自嶺南一說:「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唐紀三十一·玄宗天寶五載》)。
但若細查此事,卻發現其中實有紕漏,就是運輸中的荔枝如何保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白氏《荔枝圖序》中說:「荔枝生巴峽間……夏熟……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當時在蜀地做官的白居易,說有荔枝生長在當地巴峽間,想必事非虛構;又說此果盛夏成熟,極難保存,三日之內竟可致色、香、味俱變。而荔枝本名,據說也是取諧音「離枝」,喻意不能離其本枝。嚴先生據此認為,如果楊妃嗜食的荔枝產自嶺南(約指今廣東、廣西),則距長安有四五千里之遙,唐代驛傳固然發達,但「詔書日行五百里」,已經接近馬匹速度的極限(這里並非指一匹馬的日行里程,而是指多匹驛馬輪換奔跑之總程),即使因為楊妃所好,特更加速,日行也絕超不過六七百里。所以「嶺南荔枝抵達長安,斷不能仍保持新鮮」。
檢諸史料,發現其實古來為朝廷進貢荔枝的產地,向有嶺南和涪州(位今重慶之東北)兩說。有意思的是,漢唐時人多指自嶺南,而北宋中葉以後人則多說自涪州。嚴先生推測,這也許是楊妃恃寵日久,惹得當時人怨恨,所以故意指說遠地,以惡其名。
北宋的蘇東坡有《荔枝嘆》雲:「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北宋蔡襄《荔枝譜》直言「唐天寶,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先生分析說,從史料的原始性而言,當然應從唐人所說,而且漢代也有嶺南貢獻的記載。但從荔枝保鮮的角度看,這又絕不可能。反之如果從近鄰長安的蜀地涪州飛驛到京,則比較合理可行。特別是因為楊貴妃幼年生活於蜀地,《國史補》稱其「生於蜀,好食荔枝」。則她幼時就喜愛的水果更可能是本地所產。考證蜀地物產,原來涪州荔枝早因楊妃而有盛名,宋人范成大《妃子園》小序說:「涪陵荔子(枝),天寶所貢,去州數里所有此園。」范氏《吳船錄》卷下「涪州」條又詳細解說道:「自眉嘉至此,皆產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輿地紀勝》之「涪州古跡目」則記:「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宋人還進一步考證出,涪州荔枝的確切產地,應該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樂溫縣。從此地北上唐京,經嚴先生逐段考證,距離約二千里左右,僅是嶺南至長安路途的一半。當地方誌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即從涪陵到達縣,驛馬取西鄉縣,入子午谷至長安,三日之內就能到達,荔枝完全能夠保鮮。所以這是一條最為可能而合理的運送荔枝路線。至此,給楊妃進貢的新鮮荔枝產在四川,終於大白於天下。
《過華清宮》其一: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與以上兩首不同的是,這首詩另翻新意地選取「荔枝」這一特殊物象將貴妃的恃寵而驕,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和驛騎會汗淋漓,苦不堪言銜接成一幅畫面。全詩通過以小見大的獨特視角,選擇「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烘托全詩的中心主題,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寫法特別之處需要我們慢慢品味。如果只是讀前三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不讀最後一句,恐怕我們讀者會產生很多懸念。其一,我們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再者,我們不明白「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還有,我們恐怕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麼的、「妃子」又為什麼要 「笑」……詩歌有卒章顯志的寫法,所以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句「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會恍然領悟:原來,卷風揚土,「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只是為了把新鮮的荔枝盡快送到楊貴妃嘴裡。但是這確實是我們「無人知」的,一個否定句,既解了懸念,又畫龍點睛,蘊含深廣。
讀完首句,皇帝在當時的京城—長安,日理萬機,而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綉成堆」的鏡頭。次句承 「綉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聽到皇帝諭令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沒日沒夜賓士,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比映襯,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雖是無言的譴責恐怕勝過千言萬語。前三句詩並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樣句句講荔枝,就會太平淡很多。這正如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
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 而最終導致國破身亡典故。「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也沒有機會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蘊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