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活到80歲真的很罕見,80歲的別稱是什麼
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杖朝之年、中壽。歲,是年齡的計量名詞。語出《漢·曹操·對酒歌》。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
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古稀80歲擴展閱讀
未滿周歲:男女相同——襁褓,襁指背負嬰兒用的寬頻,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在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3歲:男女相同——孩提,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3~6歲:男女相同——總角,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如頭頂兩角。
7~11歲:男子——齠年,值兒童換牙的時期;女子——髻年,指盤在頭頂或腦後的發結。
12~15歲:男子——15歲稱為志學之年;女子——12歲稱金釵之年,13歲稱豆蔻年華,15歲稱及笄之年。
16~20歲:男子——20歲稱弱冠;16歲稱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
20~40歲:男子——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女子——24歲稱花信年華,至出嫁稱梅之年,30歲稱半老徐娘。
50~60歲:男女相同——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70歲:男女相同——花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80歲:男女相同——古稀、杖國之年(謂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男女相同——耄耋之年,指年紀很大的人。
90歲~100歲:男女相同——鮐背之年,鮐背上的花紋特別像90歲老人臉上的皺紋。
100歲:男女相同——期頤,又可稱為「人瑞」,「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120歲:男女相同——花甲重開,花甲是60歲,花甲重開,就是兩個60歲。
140歲:男女相同——古稀雙慶,古稀是70歲,古稀雙慶,就是兩個70歲。
㈡ 為什麼七十是古稀,八十是耄耋
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當然這也是形容老人年紀的年長。但是很多人都不是十分清楚,為何70被稱之為古稀,80被稱之為耄耋。在古代很少有人能夠擁有70歲或者80歲的年齡,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長,所以70歲和80歲相對於來說便是常見的年齡,由於古代並不是如此,所以才會有“自古稀少”的說法。
古人對於年齡都有一定的簡稱,當然也是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加明了自己的年齡,所以在介紹的時候才有了這樣的稱呼,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很少能夠有這樣稱呼自己,但是放在古代卻是非常謙遜的辦法,直接訴說年齡或許有著不尊重的表現,所以才會有了當時這樣的稱呼,放到如今也是為了表達對老人的尊敬。
㈢ 60花甲70古稀80叫什麼90叫什麼100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100歲稱期頤。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了70歲,已經到了一個很大的年紀,隨時可能離去!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稀之年這詞經常出現,這不僅形容人的年紀,也代表老人已經沒多久活了,我們要尊重它們。
在中國,有句老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自出唐代杜甫《曲江》詩中的第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到處欠著酒債,可那是小事,因為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所以珍愛生命才是第一要務!
古稀之年的由來
古稀之年,照字面解釋就是自古很稀少的年紀,之所以如此,其實與古代的醫療水平及飲食有關。因為在古代,不僅有天災,還有人禍,再加上各種意外,50歲都難活,更別談70歲,所以普通人能活到到七十就是高壽了。
除古稀之年外,其實還有很多詞是形容年齡的,比如豆蔻年華(女子13歲)、弱冠之年(男子20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九十鮐背等,這些大家知道即可,其實不用太過了解。
㈣ 60花甲70古稀80耄耋90是什麼
稱六十歲為「花甲」,稱七十歲為「古稀」,稱八九十歲為「耄耋」。
一、不滿周歲——襁褓。
二、2-3歲——孩提。
三、女孩7歲——髫年。
四、男孩8歲——始齔、齠年。
五、10歲以下——黃口。
六、12歲(女)——金釵之年。
七、13、14歲(女)——豆蔻年華。
八、15歲(女)——及笄之年。
九、15歲(男)——束發、志學。
十、16歲(女)——破瓜之年、碧玉年華。
十一、20歲(女)——桃李年華。
十二、20歲(男)——弱冠。
十三、24歲(女)——花信年華。
十四、30歲(女)——半老徐娘。
十五、30歲(男)——而立之年。
十六、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十七、50歲——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年逾半百。
十八、60歲——花甲之年、平頭甲子、耳順之年。
十九、70歲——古稀之年。
二十、80歲——杖朝之年。
二十一、80-90歲——耄耋之年。
二十二、100歲——期頤、人瑞。
二十三、108歲——茶壽。
㈤ 60花甲70古稀80耄耋90是什麼
90也是耄耋,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在古代,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只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
古代對人的年齡的稱謂如下:
幼學:十歲。弱冠:二十歲。而立:三十歲。不惑:四十歲。天命:五十歲。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古稀:七十歲。耄耋:八十、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
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㈥ 七八十歲的老人叫什麼
七八十歲的老人叫古稀。
老人70、80歲叫古稀,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閱報上都見過百歲老人還侍奉著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很可能將成為普遍現象。
70歲,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出處
1、唐·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2、明·李贄《觀音閣》詩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3、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
4、《當代》1981年第6期:「他後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幹麼還這么不知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