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酉水的流域概況
「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這條被沈從文先生的如椽大筆寫得活靈活現的河流,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沈從文時代的白河。然而,大多數因小說《邊城》而對湘西懷有莫大熱情和好奇的旅遊者,總是將沈從文的故鄉鳳凰誤為曾有過「翠翠」的邊城。
其實,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乃今湖南花垣縣的茶峒(2005年7月6日正式改稱「邊城鎮」)。《邊城》中提到的 「白河」,便是酉水河,而並非鳳凰城裡的「沱江」。
酉水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它流經渝東南的酉陽、秀山,湘西的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縣,最後在沅陵注入沅江,全長600公里,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流經大溪、酉酬、後溪三鎮經重慶市秀山縣輾轉注入沅江,後流入洞庭湖,在酉陽境內全長81公里,平均寬度約12.5米。
酉水河沿岸都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它不僅是一條風光迷人的河流,同時也是一條民族風情濃郁的河流。憨厚朴實的土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的土家文化。「風吹芭茅搖啊搖,有的矮來有的高。高的被風吹倒了,矮的慢慢又長高。」他們土耕漁獵,一葉烏篷舟,一根竹篙,幾張魚網,支撐著他們的臨河生活。舟行酉水河,民歌問答,夜宿吊腳樓,擺手互娛。酉水河畔山奇、石怪、水秀、林密,與酉水河相互輝映,山光水色合為一體,有「渝東南小桂林」的美稱。
位於後溪下游的十里長潭微波輕浪,山映水色,水襯山光,是酉水河風光最為絢麗的一段。潭中有小島,名桃花洲,方圓一二里。洲上沃土數畝,有小麥、玉米、柑橘之屬。「長潭有奇石,擊之若鼓音」。舟行至此,船老大立於船頭以篙擊之,奇石即發出「咚、咚」樂聲,飄緲,迴旋。
長潭擺手堂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祠堂,建於咸豐三年,系土家人用於祭祀、跳擺手舞的地方。青灰色的封火牆上開有厚重的石質「漏窗」,與封火桶子完全封閉的清代民居有著明顯的區別。三間正堂雕梁畫棟,氣勢非凡,兩面廂房走廊門窗做工精細,四角天井給擺手堂內以充足的採光。跳「舍巴(擺手舞)」的壩子從擺手堂前一直延伸到河岸,全部為青石板鋪就。三面以大理石欄桿圍護,浮雕的「喜鵲鬧梅」、「雙鳳朝陽」、「溫酒斬華雄」、「鍘美案」等雕刻工藝精巧,惟妙惟肖。其中部分表現土家人早期生殖崇拜的圖案展示在祭祀的廟堂,令人費解和稱奇!
多少年來,酉水日夜奔流,將一個又一個古鎮留在了岸邊。串起了大溪、酉酬、後溪、石堤、里耶、洪安、茶峒、王村等一系列有名的集鎮。2002年,在對里耶沿河大堤涉及的里耶戰國——秦漢古城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出土秦代簡牘2萬多枚,文字達數十萬字,驚動了世界。經國務院審核通過,里耶古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村古鎮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史稱「酉陽雄鎮」,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鎮,五里青石板長街,兩邊是板門店鋪,土家吊腳樓順坡而建。1986年,電影《芙蓉鎮》把王村作為外景拍攝地,王村從此一夜聞名,並多了一個名字:芙蓉鎮。而茶峒鎮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葉,就因為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而聲名遠揚了。茶峒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酉水自南向北蜿蜒而過,東邊即是湖南花垣的茶峒鎮,西北為重慶洪安鎮,而西南則屬於貴州省松桃縣的領地。如今茶峒已經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改名為「邊城」;由著名畫家黃永玉設計的小說主人公「翠翠」雕像也已聳立於三省市交界的「翠翠島」上。
酉水是一條歷史文化長河,其魅力集中體現在三個地方:一根銅柱,即代表政治生態的溪州銅柱,是「一國兩制」土司制度的發源地;一口古井,即代表歷史文化的龍山裡耶戰國古井;一個水洞,即代表自然地理的來鳳卯洞。
酉水的源頭在我州境內,第一個津渡就在卯洞(今來鳳縣百福司鎮),她是恩施地區通往南方廣州的一條重要水路。解放初期隨著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尤其是1972年湖南鳳灘水電站的興建,酉水的繁忙航運日漸衰微,而昔日的繁華演繹了土家人曲水流觴的動人故事,該流域被譽為恩施州的「風情走廊」。
文化遺存有南國古寺「仙佛寺」、土家擺手第一堂「舍米湖擺手堂」、仙人洞土家懸棺遺址、牛擺尾商周遺址、明徐珊《卯洞集》、清《卯洞司志》、反映鄂西南剿匪的連環畫冊《深山殲敵》、土家族苗族語言、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吊腳樓、擺手舞、哭嫁、跳喪、油茶湯、耍耍、南劇、牛王節、賽龍舟等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施南府卯洞巡檢司基礎上建立了恩施州第一個基層公安分局(原巡警分局)。
特色資源有「金絲桐油」、金絲楠木、珙桐、山茶油、仙洞茶、大鯢、尖吻蝮蛇(五步蛇)、水稻、白柚、半夏、金銀花、藤編工藝、「北河神船」等。其中金絲桐油於1958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卯洞桐油,質量第一」錦旗;現存浙江圖書館的《卯洞集》記錄了明嘉靖年間,故宮失火後的修葺工程急需江南木材,辰州(今湖南沅陵)同知徐珊奉命在來鳳卯洞督伐金絲楠木兩年,故寫成伐木日記《卯洞集》。 酉水河屬沅江的支流,全長427公里,平均寬度約12.5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流經湖北省來鳳縣,重慶市酉陽縣、秀山縣,貴州省松桃縣,湖南省沅陵、永順、古丈、保靖、花垣、龍山六縣,最後流入洞庭湖,共流經4省11縣。酉水河區域是集少數民族聚居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欠發達地區,11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均屬武陵山扶貧攻堅區域范圍,具有非常典型獨特的酉水河流域自然資源、社會人文等鮮明特點,從發展旅遊角度看,具體體現為「三帶」:
1.自然景觀資源帶。酉水河橫切武陵山區,像一條玉帶鑲嵌在武陵群山之中,水環繞著山、山環繞著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如詩如畫,有「渝東南小桂林」的美稱。沿河六縣已初步開發和可開發自然景區有:龍山縣的洛塔國家地質公園、洗車河、惹巴拉景區、八面山景區;保靖縣的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酉溪公園、雙獅谷;永順縣的猛洞河、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小溪國家自然保護區;古丈縣的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坐龍峽、高望界國家自然保護區、棲鳳湖、天橋山;沅陵縣的借母溪國家自然保護區、明溪自然景觀帶(黑木崖、巫儺聖山、兄妹岩、金碗水)、酉水風情畫廊、五溪湖國家濕地公園等。
酉水河是湘西的母親河,是古代南方水上絲綢之路,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湘西與外界物資交流與文明傳遞的主要渠道,有四十八灘到長安、四十八灘到武漢、四十八灘到雲南的酉水船歌文化。酉水河(湖南段)有猛洞河漂流、坐龍峽、棲鳳湖、酉水風情畫廊、金碗水等20多處水體旅遊資源景點,可以開展觀光、漂流、盪船、水上蹦極、水上度假等多種多樣的水上娛樂活動。酉水河兩岸大多為喀什特地貌,植被非常好,沿河自然人文景點上百處,陸上交通難以將這些景點串聯成線。酉水河水面寬闊,可進入性強,通過發展遊船、遊艇、游輪旅遊,可以將沿河上百處自然人文景觀串聯成一條七日游線路。
2.歷史文化資源帶。人類文明大多是沿河流發展而來的,酉水河流域居住著30多個民族,民族風情極其多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土家族人說——這是他們的母親河;歷史學家說——這是古代南方水上絲綢之路;養生專家說——這是北緯28度的長壽河;釀酒專家說——這是酒的發源地;文字專家說——以「酉」字為邊旁的字多達104個,涵蓋人生各種狀態;考古專家說——這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沿河六縣已初步開發和可開發的文化景觀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四方城古城遺址、溪州銅柱,還有宗教一條街、湘西剿匪紀念園、里耶古鎮、袁吉六文化公園、魏家寨古城遺址、遷陵鎮古城遺址等歷史人文景點40多處。
3.武陵山片區貧困帶。酉水河流經地11縣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條件差、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武陵山片區共有貧困人口301.8萬人,酉水河沿線11縣有貧困人口164萬人,佔54%,屬典型的武陵山片區貧困帶。懷化、湘西兩市州共有貧困人口173萬人,而酉水河兩岸的沅陵、永順、古丈、保靖、花垣、龍山有貧困人口83.8萬人,占兩市州貧困人口的50%。其中,沅陵縣15萬人、永順縣26.2萬人、古丈縣4.2萬人、保靖縣15.7萬人、花垣縣7.5萬人、龍山縣15.2萬人。 酉水古稱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酉水為洞庭湖水系沅水下游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境內椿木營的火燒堡,自北東向西南流經宣恩縣的沙道溝鎮、李家河鄉和來鳳縣全境,於百福寺進入重慶市,再經重慶酉陽縣酉酬至秀山縣石堤入湖南,至沅陵注入沅水,最後流入洞庭湖。
酉水全長427公里。酉陽境內全長81公里,平均寬度約12.5米。沿岸都是土家人的聚居地,是土家族的搖籃。
酉水河流域,山清水秀,群峰挺拔,隨處 可見鬼斧神工,渾然天成之景緻,令人心動神盪,流連忘返. 酉水和清江一樣,被稱為土家人母親河。據史書記載,秦國滅巴國以後,巴子五氏流散到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區,由此成為土家先民。
土家人的創世紀歌謠《擺手歌詞》,描寫的就是土家人就是沿著酉水溯流而上,在湘鄂西廣大地區開疆拓土、繁衍生息的。由於特定的自然歷史原因,酉水流域是巴土文化的主要沉積帶,也是巴楚文化、漢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文化絢麗多姿。
酉水流域地靈人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湘鄂川黔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保存著豐富的革命文化。酉水流域物產資源富集,眾多特色產品堪稱物華天寶,馳名天下。酉水流域風光雄奇,山秀水幽,生態植被保持好,氣候適宜,有「陽剛之最、天然氧吧」之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酉水河,是土家人的母親河。是優美的自然風光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這里,可以觸摸歷史的痕跡,可以聆聽遠古的天籟之音。酉水河發源於湖北省宣恩縣,由重慶市的酉陽、秀山縣輾轉湖南湘西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地注入沅江,後流入洞庭湖。 酉水河是湘西的母親河,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湘西與外界物資交流和文明傳遞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劃槳撐篙拉纖的木船,將湘西的桐油、五倍子、獸皮、葯材等土產源源不斷地運出,再將下游口岸的洋油、鹽巴、布匹、日雜百貨運回來。酉水灘險水急,船行其間險象環生。從保靖到常德,往返往往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漫長的行船日子裡,船工們為齊心合力戰勝自然的艱難,也為排除胸中的苦悶,調節自己的生活,日積月累,逐漸創作了與水上勞作緊密相關的獨特歌謠,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音樂質感、夾雜著吼喊的酉水船工號子由此產生。
令人惋惜的是,酉水河上攔河築壩建起了幾座電站,加之交通方式的變遷,2002年,酉水全境通航的歷史正式結束,酉水河谷里的船工號子也隨之沉落在光陰里。當作為船歌創作者和傳承人的「號子頭」相繼逝去,保存下文本和音像作為「標本」,這是很多失去現實生活載體的民間文化所採取的一種無奈的保護方式。 四種遠古生活習俗的活化石在酉水流域可以看見三種利用河卵石捕魚的方法,即捉巴岩魚、砸黑鯰頭和撇岔。這三種捕魚方法都很有趣,我們小時候都干過。
(1)巴岩魚依附在水裡隱蔽的岩石底下,這種魚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人用手摸它或用手掰它,它都不動不逃,仍然緊緊地爬在岩石上。只要把岩石從水裡抱出來,在脫離水的瞬間,巴岩魚會自動掉下來,這樣就可以用其它工具將巴岩魚接住。
(2)黑鯰頭也躲藏在水底岩石下,捉這種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搬起石頭砸那些可能藏有魚的石頭,黑鯰頭受到巨大的震動,被震暈浮上水面。
❷ 長壽鎮的歷史概況
長壽鎮是歷史文化名鎮,是鍾祥市四大古鎮之一,長壽童謠:「鍾祥自古長壽鄉,縣名長壽千年長,長壽縣有長壽鎮,人多長壽享安康」。現今的長壽鎮,古時稱之為「長壽店」,相傳在西漢時期,有一逾百歲的長命高壽的魏姓夫婦,在此開茶水店而始,後發展成為驛站和商埠,為了紀念這位高壽的老人,人們在此築牆立城在城樓南門上鑲嵌了「壽山門」石匾,長壽城稱之謂「長壽店」,長壽因此而得名。一條長壽河穿過鎮區,蜿蜒流淌,春秋時期,長壽河分為長河和沙河,河兩岸出現了不少的長壽老人,其中一個叫萇弘,一個叫師襄,這兩個人都是孔子的老師,當時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長壽名人,將長河和沙河合稱為長壽河。據南北朝年表記載,在南齊永明3年,即公元485年,在長壽店設立了長壽縣,政權的設立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的地理生態環境,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使長壽成為鍾祥壽星最集中的地方。全鎮80歲以上老人602人,90歲以上79人,百歲以上3人,長壽鎮因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早已成為農業富庶之地,百姓安居樂業的福壽之地。
❸ 長壽湖泄洪,大壩叫什麼名字
叫「長壽湖攔河大壩」,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鎮東海村,建於1954年。長壽湖攔河大壩為新中國「一五」計劃重點項目,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6年竣工。
長壽湖攔河大壩為東西走向,大壩起端連接電站引水渠的進水口,終端是溢洪匣。水庫總容量10.27億m3,其水域面積65.5km2。大壩高52米,壩長1014.3米,壩頂寬8米,為鋼筋混凝土楔形體填充重力攔河壩。周圍3座附壩總機在內,攔水線總長為3880米。大壩西端入口處左右各雕刻有坐形石獅一個,均坐東向西。每個石獅長1.54米,寬0.9米,高2米,整個石雕通高3.16米。兩獅頸系銀鈴,腰佩飄帶口銜寶珠,前足踩球。在兩獅的胸前,各有一對幼獅貼身攀附。壩上內側欄桿為用條石砌成,上置多盞燈具,壩外側修建有多個花台。壩上建有附屬建築物5座。壩東端為溢洪匣,溢洪匣長100米,由5道分別為70餘噸重的鐵匣緊緊關閉,瀉洪時,洪水奪匣而出。長壽湖大壩氣勢宏偉,對於研究該區水文狀況、地質情況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2013年被列為長壽區第四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❹ 巴馬長壽村前面的河叫什麼
「命河」位於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那壯鄉境內,河道彎曲,俯視之酷似草書的「命」字,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