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慶十大特產
重慶十大特產推薦
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簡稱“渝”。重慶是旅遊的熱門城市之一,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重慶十大特產推薦,希望你們喜歡!
重慶消費概述
重慶地域廣闊,是個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豐富,地方特色產品亦繁多,在“巴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更形成了眾多的土特名優商品,堪稱購物的理想市場。 重慶的民間手工藝品歷來名播四方。蜀綉自南宋始即與蘇綉、湘綉、粵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榮昌摺扇於清代就走出國門。此外,各式竹編、土家織錦、龍水小五金、三峽石硯等,都極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農民版畫、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為重慶增添了燦爛奪目的`光輝。
重慶地域廣闊,是個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豐富,地方特色產品亦繁多,在“巴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更形成了眾多的土特名優商品,堪稱購物的理想市場。
重慶的民間手工藝品歷來名播四方。蜀綉自南宋始即與蘇綉、湘綉、粵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榮昌摺扇於清代就走出國門。此外,各式竹編、土家織錦、龍水小五金、三峽石硯等,都極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農民版畫、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為重慶增添了燦爛奪目的光輝。
重慶特產推介
特產推介一:長壽沙田柚
特產簡介:長壽沙田柚產於重慶長壽。長壽沙田柚主要品系有古老錢、菊花心、車爪圈、賴格寶、沙榛等。 特點:長壽沙田柚形似葫蘆,果頂微凸,果皮有不同花紋的印環,有的似古錢,有的似菊花。 果重一般一至一點五斤。
特產推介二:榮昌摺扇
特產簡介:榮昌摺扇生產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歷近450年。其製作考究,工藝精湛,故尺幅之間,滿目珠璣,儀態萬方,成為一種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藝珍品。自古以來,榮昌摺扇就暢銷全國,甚至遠銷印度、緬甸等國。近幾十年,榮昌摺扇生產又有長足發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綢面、羽毛、膠質等345個品種;並由寫畫派生出印花摺扇,為旅遊、文藝等部門廣泛採用。
特產推介三:永川豆豉
特產簡介:產於中國重慶永川,其特點是: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
特產推介四:“石寶寨”牌忠州豆腐乳
特產簡介:“石寶寨”牌忠州豆腐乳創於唐朝,盛於宋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系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之瑰寶,在浸湯內久陳不腐,其味逾佳,入口味鮮回甜,質純細膩、舒適可口、餘味綿長,風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特產推介五:江津廣柑
特產簡介:重慶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開始栽培廣柑,距今已有300年歷史,是全國三大柑桔產區之一,素有“柑桔之鄉”的稱譽。品種有:錦橙、先鋒橙、冰糖柑、津華橙、春橙、五月紅等。
特產推介六:涪陵榨菜
特產簡介:涪陵榨菜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
特產推介七:工藝陶
特產簡介:產於中國重慶榮昌。其特點: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
特產推介八:墊江角雕
特產簡介:產於重慶墊江。其特點:設計新穎,造型自然,色澤沉著,古樸曲雅,形態生動。
特產推介九:墊江棕竹手杖
特產簡介:重慶墊江的棕竹手杖選用多年生棕竹,經燒彈、打磨、拋光、鎮直成桿;並精選水牛角,經鋸、燒、銼、拋光為柄,再以銀焊銅匝針桿、柄連接而成。特點:產品堅韌細致。精巧適用,金絲竹紋,流暢明快,色澤古樸。
特產推介十:石雞
特產簡介:產於重慶城口。又名山雞、石鱗、石蛙、棘蛙。石雞皮膚薄軟,呈烏褐色,肉質松軟鮮嫩,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質、鈣等成分,脂肪少,易消化,營養價值甚高,食之有清火、明目、滋補健身之效。
;② 重慶有哪些特產可以帶回家
江津白酒
產於重慶江津。
先將整粒高粱加沸水浸泡,蒸煮糊化,攤涼;然後培菌糖化,續糟發酵,定時定溫蒸餾取酒;再經陳釀酯化,使酒質更加醇厚豐滿;最後檢驗,勾兌,裝瓶而成。整個過程貫徹勻、透、適三要求。酒液清澈透明,純凈無雜,醇厚芳香,回味甘爽。
江津廣柑
重慶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開始栽培廣柑,距今已有300年歷史,是全國三大柑桔產區之一,素有「柑桔之鄉」的稱譽。品種有:錦橙、先鋒橙、冰糖柑、津華橙、春橙、五月紅等。錦橙果肉細嫩化渣,酸甜適度,味濃汁多,微具香氣。果實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種子少。先鋒橙果色橙紅稍淺,風味酸甜,味濃有香氣,種子略多。此外,江津還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頭年開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紅」和青泊夏橙;有質脆味甜,耐貯藏運輸的紅皮香柑和黃皮香柑。
榮昌工藝陶
重慶榮昌陶瓷業從清乾隆時的粗陶,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再發展到光緒時的刻花、色釉及民國時的釉下彩;在窯形上,從甑子窯、通窯發展為階梯窯;燃料均以松柴為主。解放後,由柴窯發展為煤窯。在施釉方面,繼承唐、宋以來的色釉裝飾,發展了各種釉色。
採用的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製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
涪陵榨菜
涪陵位於長江與烏江匯合之處。該處出產一種莖部發達、葉柄下有乳狀突起的青菜頭。清光緒年間,涪陵人邱壽安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他僱用的伙計鄧炳成選用肉厚質嫩的青菜頭,讓風吹至半干,加鹽揉搓腌漬,然後再用木榨榨乾鹽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裝壇密封。這種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於它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起初邱家嚴格保密,獲利甚厚。後來腌制方法逐漸傳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已遍及四川沿長江一帶,年產達四十五萬壇,其中涪陵佔二十五萬壇,所以「涪陵榨菜」名聲大振,至今未衰。
重慶土特產介紹黃連:以「黃連之鄉」——石柱縣所產最負盛名
天麻:石柱盛產天麻
杜仲:以南川杜仲最為著名
黨參:為巫山特產,又名「廟參」。
老四川燈影牛肉:由重慶老四川餐廳烹制
怡樂牌小塊臘肉:為重慶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的傳統四川風味產品
桂樓牌臘豬頭:涪陵所產
京醬風肉:是重慶涪陵地區的民間傳統食品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乾:始創於1937年。
白市驛板鴨:因產於巴縣白市驛鎮而得名,已有100多年歷史。
雙江牌熊鴨子:由重慶江北區食品公司熊鴨子廠生產。始創於1909年
永川皮蛋:創制於清道光年間
江津米花糖: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名特產品「玫瑰牌」和「荷花牌」產品為名優品牌
美聲牌怪味花生:系重慶嘉美食品廠改進工藝後生產的怪味花生
三江牌合川桃片:由合川桃片廠生產,已有140多年歷史
蓮童牌冬瓜條:由重慶市寶頂食品廠生產。
蝶花牌怪味胡豆:由北碚縉雲食品廠生產。
花生粘:為重慶名特小食品,歷史悠久。
木洞曬棗:始創於100多年前的重慶巴縣木洞鎮。
白橙糖:是合川的傳統地方名品。
奶油核桃糕:是重慶冠生園的傳統特色產品,早在30年代即聞名山城。
花根:是銅梁縣傳統名點,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原名「蘭花根」
椒鹽麻餅:又名芝麻餅,是歷史悠久的川式糕點中的名品
醪糟麻花:本品狀似粗繩,色澤棕黃,形色美觀,質地酥鬆香脆。
賴桃酥:原名癩頭酥,是重慶地區的傳統名點,創制於20年代。
魚皮花生:本品皮酥內脆,甜咸適度,香酥可口。
苕酥糖:本品酥脆甜香,過去是當地民眾春節的常備甜食品。
岳南泡糖:是重慶的著名特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龍鳳餅:龍鳳餅是川式糕點中糖皮點心的代表,已有600多年歷史
江北玉米粉絲:由重慶市渝北康華糧油食品廠採用最新工藝製成
白沙蒿掛面:由重慶市江北區玉帶食品廠生產
寶頂牌冬尖:由大足縣裕盛通釀造廠生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露凝牌火鍋底料:為重慶市露凝香食品生產廠名牌產品
山城牌金鉤豆瓣醬:由重慶釀造廠生產
涪陵榨菜:始制於清光緒年間
永川豆豉:由重慶永川釀造廠生產,已有200多年歷史
長壽血豆腐:用瘦豬肉和豆腐做成,為長壽縣的傳統名食
仙家豆腐乳:是豐都縣的傳統名食
秀山雪棗:秀山雪棗以酥脆甜香聞名
伏令夏橙:為長壽湖特產
蒼溪雪梨:蒼溪雪梨果實呈長卵圓形或葫蘆形
大紅袍桔:柑桔中名品,產於萬州地區長江沿岸和江津、巴縣等地
長壽沙田柚:產於長壽縣。清香濃甜,味醇如蜜,汁多化渣。果形似葫蘆, 頂微凸,上有不同花紋印環
梁平柚:產於梁平縣,已有200多年歷史,為我國優良柚種。素以皮薄肉嫩,芳香濃郁,汁多香甜,營養豐富而久負盛名。
黃沙白柚:產於墊江縣。品質優異,質嫩化渣,柔軟多汁,甜酸適口,有蜂蜜的濃郁香味。
羊角梨:產於武隆縣羊角區,已有250多年的栽培歷史。這種梨果型美觀,汁多濃甜清香,肉白脆嫩化渣,有一股蜜糖的獨特風味。
江津廣柑:江津是重慶的著名柑桔產地,江津廣柑品種繁多,其中尤以錦橙、夏橙、 冰糖柑、五月紅等為名品。其特點是味濃汁多,酸甜適中,肉質柔嫩,清香怡人,營養豐富
奉節臍橙:臍橙為柑桔中之名品,具有型美色艷、脆嫩化渣、酸甜適口,香味濃郁,無核、易剝皮等優點
城口磨盤柿:城口縣有栽培柿子的悠久歷史,這里所產的柿子個大形圓, 因其底部形似磨盤下扇,上部微凸而有尖,故稱磨盤柿
巴山銀芽茶:是重慶巴縣石嶺茶廠生產的高檔茶
景星碧綠茶:產於重慶萬盛區景星台
翠坪銀針茶:是重慶著名綠茶之一
縉雲毛峰:由西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廠研製,有20年的生產歷史。
峨嵋牌重慶沱茶:由重慶茶廠生產,有30多年歷史
四面山雲霧碧芽茶:選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葉為原料
西農毛尖:系特種茉莉花茶
蜀綉:蜀綉向列中國四大名綉之榜。其特點為短針細密,平齊光亮,內實外松,密 不成堆,稀不見底,綉面取材於各類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表現內容豐富多彩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土家族語語意為被面,「卡普」即花,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編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採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圖案多用象徵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極朴實典雅,畫面新奇,具有實用與欣賞價值。
兆峰陶瓷:由兆峰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有500多個品種,分為酒店用瓷、家庭用瓷、藝術瓷三大類。產品釉面光亮,瓷質晶瑩細膩,「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極易洗滌。產品使用壽命比普通日用瓷長2至4倍。
金忠牌刀具:大足縣順發金忠小刀廠生產的刀具,選用優質不銹鋼材, 配以牛角、純鋼刀把,精心鍛制而成。有各種砍刀、菜刀、水果刀、旅行小刀等20餘個品種
三峽石硯:俗稱峽硯,主產於北碚,是以嘉陵江瀝鼻峽段所產紫雲石刻制而成。 石硯石質細膩,色澤灰黑,造型優美,雕刻精巧,並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揮發的特點。幾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喜愛,被譽為巴渝三大名硯( 三 峽石硯、金音石硯、夔硯)之一。
夢麗牌竹編:由江津市竹製品工藝廠生產
奉節杜甫曬棗
因奉節在唐代稱夔州,杜甫曾寓居於此,種植棗樹,有「堂前撲棗任西鄰」的詩句,故得名。主要原料為色白、果肉肥厚的陽山鮮棗,加工工序為:浸泡 煮棗 再浸泡 成坯 冰糖 熬沸 提純 熬糖漿 煮蜜 靜置 晾曬 消毒。其色似琥珀,紋如金絲,外酥內潤,醇甜爽口,化渣離核
③ 重慶面館里的榨菜是怎麼弄的
用料主料榨菜200克輔料食用油 20毫升重慶小面佐料之榨菜粒的做法 1. 從壇子里拿出腌制一年的涪陵榨菜 2. 把榨菜切細 3. 大火炒一下榨菜粒,去除腌制產生的亞硝酸鹽。 4. 鐵鍋洗凈,倒油 5. 大火炒香榨菜粒 6. 冷卻後裝入瓶中
④ 重慶特產有哪些
1、涪陵榨菜
重慶小面是一款發源於重慶的漢族特色小吃,屬於渝菜。品種豐富,一般按有沒有臊子來分,沒有臊子的小面調味料也很豐富。一碗面條全憑調料來提味兒,先調好調料,再放入面條。麻辣當先,面條勁道,湯鮮而厚味。說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啊,美女,山城什麼的,但是如果我說重慶有一種美食比火鍋還出名,排在火鍋之前的就是重慶小面。小面是重慶人和川東人對面條的稱呼。狹義的小面是指僅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面條,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面條也稱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區吃面條時講究的面條筋斗,湯頭鮮濃,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標準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重慶人對重慶小面的熱愛不亞於火鍋,清早起來,街邊的面攤格外紅火,盡管堂子裝修的不好,甚至沒有堂子——美女在這個時候也從不顧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著那是個香哦;西裝革履的紳士,放下…
⑤ 涪陵榨菜的生產情況
原材料與設備
(一)原材料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頭、鹽、辣椒和輔助香料等。
青菜頭俗名生貨。一般年景,境內所產歷來自給有餘,還可供豐都、長壽、洛磧等地加工,以及運銷重慶供市民鮮食。民國時期,廠商於頭年交訂金買期貨,或於加工季節直接收購。20年代,有專事生貨交易者,買賣雙方由辛力(經紀人)作成,每萬斤由雙方各給傭金1元(銀元)。1952年以後由供銷社收購。青菜頭的規格,30年代已定肥大、質嫩、性脆者為上品,空花、瘦長、皮老、筋多為劣貨。50年代起供銷社收購規定:「冒頂」(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齊菜心,去葉無「鸚哥嘴」和菜匙,個重在125克以上的優良品種為合格菜;凡淘汰劣種及65 至125克的良種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級品)收購。
菜鹽歷來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鹽為主。抗日戰爭期中,川鹽實行統制配給,腌菜用鹽按省政府規定,由榨菜同業公會向涪陵鹽務局申請核定供應。但手續苛繁,鹽局可任意核減,或不按時供給,加工戶到時須用,不得不在黑市購買,每到春季涪陵常鬧鹽荒。涪陵解放後,鹽運部門預作安排,先向食鹽生產部門訂貨,專門加工粗粒潔白衛生鹽,保證及時供應。1953年全縣供就菜鹽1270噸,1966年3200噸,1983年達到1.4萬噸。
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輔助香料的配方、采購、加工,民國年間由加工戶自行決定。辣椒能提味、防腐、著色,是傳統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國24年以前一般多用萬縣、石柱椒(俗稱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澤欠鮮艷;以後,購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澤鮮紅,久貯不變。1953年,建涪陵縣辣椒廠統一采購優質椒,統一加工辣椒粉和輔助香料粉。
(二)設備
有廠外、廠內之別。廠外主要是菜架,廠內有腌菜池、工場、倉庫和加工、運輸工具。
1.菜架 鮮青菜頭的脫水處理,在榨菜商業加工之初, 是將菜頭掛在屋椽下、屋外樹枝上或樹間牽扯的繩索上,讓其晾風自然脫水。民國元年以後,由於加工量增大,有人開始在長江邊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搭架方法:用兩根長七八米、直徑10至20厘米的圓木條(俗名菜檁子),上部用竹篾繩捆綁成十字形,立於地上,謂之一槎。每隔數尺遠復立一槎。一般20槎為一架。槎與槎間以大篾綳拉固定;菜架兩端(俗名馬尾)須設木樁、石樁等固定物,以繩將架系牢。槎間坡面從上到下每隔十五六厘米綳一道小篾繩(俗名纖藤),繩上即可掛菜串。每槎間可晾菜1.25噸。搭多少菜架,視加工量而定。晾菜結束後,拆下的圓木條、篾繩妥為保存,來年還可以繼續使用。
2.菜池,腌菜設備最初為瓦缸、大木桶(俗名黃桶)。後因腌制量增大,約民國17年前後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築成,後改用水泥製作,一般長寬三四米,深2.7米。
3.機具,傳統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僅有竹筐、鐵扒等簡單工具。1959年,原涪陵縣榨菜生產部門開始研究試制辣椒切碎機、穿菜針、起池絞車、淘洗機、拌機、夾壇車等21種加工機具,但由於研製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廣,造成不少浪費和損失。70年代,有條件的加工廠修建廠內外車道,採用機械運輸。1973年,北岩寺、東方紅、韓家沱菜廠試行「三機一化」(踩池、起池、 淘洗機和車子化),以後陸續推廣到國營菜廠和部分社辦菜廠。1977 年韓家沱菜廠試用拌料機和氣動裝壇機,實現「五機一化」。由於機械材料耐腐蝕問題未解決,至1985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機械化程度仍不高。
加工工藝
民國初期,榨菜加工已打開獨家經營的局面,群商蜂起,爭相仿製,競爭激烈。各地廠商圍繞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持質量,不斷改進和革新工藝。至20世紀30年代初期,主產品的生產,從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經過13道工序,即選擇菜頭、菜頭切塊、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鹽腌、第二次鹽腌、淘洗、榨除鹽液、挑菜筋、第三次鹽腌並加辣椒香料、裝壇、封壇口。30年代以後合並為10道工序,即選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 、拌料、裝壇、封口。 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規程和半成品質量標准,隨著設備、原材料、技術手段等條件的改變和進步,以及產品規格、質量要求的不同,工序發生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70年代開始對主產品進行改進和深度加工,如生產鹽漬菜頭、小壇和小罐裝的菜絲(片)、直接腌制(不經風脫水)壓榨製成的榨菜罐頭等。小容器包裝的低鹽和怪味、廣味、魚香等風味的榨菜製品開始出現,但還未能大批量生產。80年代初期,小包裝榨菜生產技術開始在涪陵全面推廣。
產品包裝
榨菜成品歷來用土陶壇包裝,經嚴密封口後,讓榨菜在壇中發酵,味道更加鮮美並耐貯,一般可貯存半年至一年。清末還無專用菜壇,借用重慶老酒壇包裝。民國初期開始在重慶雞冠石窯廠定製菜壇,民國8年在縣境深沱蕭家灣窯廠燒制,菜壇形狀、容量基本定型。以後長江和烏江沿岸窯廠增多。菜壇用量,全縣年數萬至十餘萬個。民國20年左右,每個菜壇約值0.18元(銀元)。50年代,涪陵縣建有幾個陶器廠,主產菜壇。1951年每個約值2.5公斤中熟米;80年代初,每個1.87元(人民幣)。
陶壇裝菜後外面還要套上竹絡,竹絡有保護陶壇和方便搬運的作用。竹絡由縣境產竹區農民加工出售。干竹絡每個重2公斤,30年代值5分(銀元),1951年值0.1元,1983年值0.83元。
綜合利用
莖瘤芥全身都是寶,可以綜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視利用瘤芥以外的副產物,如制乾菜尖和乾菜葉,供扎壇口用;用腌制後的菜水鹽液熬制出味道鮮美的榨菜醬油。後來,將挑剝出來的鹽菜筋也利用起來,經整理加工後用來塞壇口;將嫩菜皮、菜耳製成廉價菜以供飲食業熬湯等。 (一)成品規格
60年代以前的榨菜為塊狀咸辣味(川味)產品,土陶壇包裝,每壇各時期重量不一。清末每壇凈重約20公斤,民國初期每壇20至25公斤,民國8年每壇30至35公斤,後又有50公斤的大壇,但一般重量為31.25公斤。壇和竹絡皮重5.5至6公斤。50年代中期以後每壇菜凈重有40、25、15公斤裝3種。
盡管30年代初期的實業界已有改革榨菜花色品種和包裝和合理建議,但當時有種種原因終未普遍付諸實現。50年代的榨菜有大塊和小塊兩個等級,進行分別包裝。60年代始有質量標准不同的一、二、三級菜之分。一級菜供出口和軍需。1964年開始按專門標准生產出口菜。
1975年開始在韓家沱菜廠生產絲、片、丁、碎等形狀,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裝形式,50、100、500、2500克各量的產品,但由於密封、殺菌、配料等問題未完全過關,一時未能大批量生產。
1981年,採用一種新的保鮮方法,使無毒塑料袋方便榨菜的小包裝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並生產出五香、魚香、鮮味、怪味、爽口等風味的產品。
1985年開始在個別外銷地開展深加工,使各類小包裝產品能在遠離產地的市場上銷售。
(二)質量改進
初期的榨菜,基本上全屬切塊,大小不均勻,辣椒粉粒較粗,顏色較暗,「其貌」不揚。但菜塊柔軟、香味甚濃,耐久貯。
20年代末,開始對菜塊進行修剪,講求外形美觀。30年代中期開始注重購圓形菜頭,劃塊亦講究整齊,大小塊予以分別裝壇。
1953年開始對辣椒去蒂去籽,以64孔羅底過篩,由於辣椒粉變細,拌出來的菜顏色更鮮艷。
1964年應外商要求,在對出口菜修剪時,增修「團魚邊」一項,使菜塊外形質量進一步提高。1974年,對腌制後的菜坯進行整形分級,按一、二、三級和小菜、碎菜分別包裝,質量要求趨於嚴格。1979年,開始製作不劃塊的全形菜,以鮮菜頭個重150至350克為合格。次年,種植上普遍推行良種和密植,為提高全形菜的加工率打下了基礎。
1980年和1982年,四川省先後制定了出口菜和內銷菜的質量標准,使榨菜的生產和質量改進有了更明確的目標。1985年6月, 國家標准局正式頒布壇榨菜的國家質量標准(GB6094--85)。同年,原涪陵地區標准局發布袋裝方便榨菜的質量標准(川Q/涪236--85)。
(三)質量檢驗
1952年以前,所有出縣產品均須由榨菜同業公會認可,開具證明。1952年,縣設榨菜成品檢驗委員會,經檢驗不合標准者,禁止運銷。1955年以後由國營公司組織檢質定級小組,到廠按批抽樣,集中地評定。1976年後,社辦廠產品也分批抽樣,送到國營廠一同檢驗。1980年以後,出口榨菜由重慶商品檢驗局檢驗。1984年,除出口菜外,由市標准計量局榨菜質量監督檢驗站統一檢驗。各時期具體檢驗情況如下:
30年代的產品鑒定(俗名辨貨)全憑感官,且標准不嚴。熟貨(成品)以味正質嫩香氣濃厚者為上品,味酸質老而柔軟、香氣清淡者為下品。
1952年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詳擬標准細則若干,但是仍以感官認定。至1983年始有感官與儀器化驗的配合檢驗。直覺感官主要是觀形、辨色、品味、審質、嗅味。參與檢驗人員工作前須不吃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感覺靈敏。儀器化驗主要是對抽樣樣品進行含水量、含鹽量和總酸量的測定。再加上抽樣檢驗出來的塊形塊重及肉質的合格率和表裡缺陷(即菜塊有無爛點、糖心、空花、棉花包等情況)的多少,逐一按超過正常質量標準的多少記分, 超標多則分多,符合標准右少超標則分少。然後按總分多少定級,不足5分為一級菜, 超過5分降一級,超過10分降二級,直至降為等外級。
檢質定級後,出廠時還要經縣(市)檢驗小組會同銷地采購員檢質測重,發給合格證後方能調運。
⑥ 為什麼有種食品叫榨菜誰知道其由來
榨菜在1898年始見於中國重慶涪陵,時稱「涪陵榨菜」。據原涪陵州志《涪州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涪陵縣城郊(現涪陵城區洗墨路)商人邱壽安將涪陵青菜頭「風干脫水」加鹽腌制,經榨壓除去鹵水(鹽水),拌上香料,裝入陶壇,密封存放。
當年送一壇在湖北宜昌開「榮生昌」醬園店的弟弟邱漢章,邱漢章在一次宴會上將哥哥邱壽安送與的榨菜讓客人品嘗,客人們倍覺可口,其風味「嫩、脆、鮮、香」,為其他任何鹹菜所不及,爭相訂貨。
1899年,邱壽安專設作坊加工,擴大生產,並按其加工工藝過程將其命名為「榨菜」(意即「經鹽腌榨制過的鹹菜」)。「榨菜」一詞從此誕生,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6)重慶長壽榨菜擴展閱讀
榨菜的原材料青菜頭俗名生貨。一般年景,境內所產歷來自給有餘,還可供豐都、長壽、洛磧等地加工,以及運銷重慶供市民鮮食。民國時期,廠商於頭年交訂金買期貨,或於加工季節直接收購。20年代,有專事生貨交易者,買賣雙方由辛力(經紀人)作成,每萬斤由雙方各給傭金1元(銀元)。
1952年以後由供銷社收購。青菜頭的規格,30年代已定肥大、質嫩、性脆者為上品,空花、瘦長、皮老、筋多為劣貨。50年代起供銷社收購規定:「冒頂」砍菜,切掉老根,上齊菜心,去葉無「鸚哥嘴」和菜匙,個重在125克以上的優良品種為合格菜;凡淘汰劣種及65 至125克的良種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收購。
菜鹽歷來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鹽為主。抗日戰爭期中,川鹽實行統制配給,腌菜用鹽按省政府規定,由榨菜同業公會向涪陵鹽務局申請核定供應。但手續苛繁,鹽局可任意核減,或不按時供給,加工戶到時須用,不得不在黑市購買,每到春季涪陵常鬧鹽荒。
涪陵解放後,鹽運部門預作安排,先向食鹽生產部門訂貨,專門加工粗粒潔白衛生鹽,保證及時供應。1953年全縣供就菜鹽1270噸,1966年3200噸,1983年達到1.4萬噸。
⑦ 重慶有什麼特色小吃
一、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 發源於重慶,是重慶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重慶小面是指麻辣素麵,麻辣味型。也可以製作個人定製口味,如要求店家"干熘"(拌面)、"提黃"(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一般在早餐比較常見。
二、重慶酸辣粉
重慶酸辣粉 十分出名,基本人人都吃過了,也是重慶人最愛的小吃之一。手工製作的主粉為紅薯粉,粉絲勁道彈牙、口味麻辣酸爽,素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
三、吳抄手
吳抄手 是重慶的一家餐館。抄手有紅油、清湯、雞汁之分,紅油的「麻辣鮮香」,清湯的「皮薄肉香」,雞汁的「濃郁回味」,有「中華名小吃」之稱。
四、江津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 產於重慶江津區。是以優質糯米、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白糖、動植物油、飴糖、玫瑰糖等為原料,經十餘道工序精工製成。有香甜酥脆,甜而不膩的口感,是重慶市的著名特色小吃之一。
五、白市驛板鴨
白市驛板鴨 是重慶著名的特色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 歷史 ,是經腌漬、烘烤等多道工序,精製作而成,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聞名於世。鮮美可口,是飲酒佐餐的佳品。
六、陳麻花
陳麻花 是重慶市知名的特色傳統小吃。在清朝末年流傳開來,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點。有椒鹽、麻辣、蜂蜜等口味,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
七、烤腦花
烤腦花 是重慶地域的一道特色小吃。是以豬腦花為原料,加上海椒末、花椒粉等佐料火烤而成的。入口綿軟,油而不膩,又香又好吃。
八、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 始創於1840年,是重慶合川區傳統名點之一。是用上等糯米、核桃仁、川白糖、蜜玫瑰等原料,精製加工而成。有色澤潔白,入口化渣,細膩香甜的特點。
九、雞絲豆腐腦
雞絲豆腐腦 是用黃豆磨漿製成的,食用時加熟雞絲等各種調料。有著麻辣鮮香,入口即化的特點。
十、炸洋芋
重慶的 炸洋芋, 其實就是將土豆去皮煮熟,放在油鍋中煎炸,待它變得黃亮熟透後撈出,然後撒上鹽、孜然粉、蔥花等各種調料。雖然是一道簡單的小吃,但吃過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有去重慶 旅遊 的朋友可以試試哦。
⑧ 重慶特產````
江北區
江北熊鴨:產於江北區。系1911年由熊氏商販創制,因仿製者多,為防止假冒,剪金紙「熊」字及本人照片作為標志,因又稱金字熊鴨,簡稱熊鴨。這種鴨外形美觀,光亮呈橢圓形,表面為深棕色或茶色,皮脆肉嫩;切開後,內肉淡紅,脂肪為淡黃色,層次分明;吃起來,清香爽口,回味濃郁,具有川味烤鴨的獨特風味。已有70餘年歷史。
靜觀醋:原產於江北區靜觀場,故名。系以大米為主料,麩皮等為輔料,多味葯材配成葯曲,按摶統工藝釀成,液濃香馥,最為醇美。其生產歷史已近百年。
北碚區
三峽石硯:俗稱峽硯主產於北碚是以嘉陵江瀝鼻峽段所產紫雲石刻制而成。石硯石質細膩,色澤灰黑,造型優美,雕刻精巧,並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揮發的特點。幾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喜愛,被譽為巴渝三大名硯( 三 峽石硯、金音石硯、夔硯)之一。
夢麗牌竹編:由江津市竹製品工藝廠生產
西農毛尖:系特種茉莉花茶
縉雲毛峰:由西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廠研製,有20年的生產歷史。
南山鎮:
以川茶花、山城杜鵑、羅漢松等著名。
洛磧鎮:
洛磧榨菜為地方名產。
巴南區:
白市驛板鴨、木桐蜜棗、農民版畫著名。
白市驛板鴨
因產於白市驛鎮而得名,已有100多年歷史。本品腌制工藝獨特,色呈棕褐,洗凈蒸熟,香味誘人,佐餐伴酒皆宜。
木洞鎮:
土特產以木洞蜜棗、木洞榨菜、木洞橘餅著稱。
跳石鎮:
「巴山銀芽茶」遠銷國外。
萬州區
詩仙太白酒:是重慶萬州太白酒廠生產的部優產品。此酒是用大米、糯米、高粱、小麥、玉米為原料釀成的濃香型曲酒,酒度60度,酒色透明,具有窖香濃郁、醇和綿軟、甘洌凈爽、回味悠長的獨特風味。
魚泉榨菜
五橋區:土特產品有紅橘等。
太安鎮:稻米著名。
萬盛區
萬盛茶葉: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的萬盛,適宜茶葉生長,是重慶市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名優茶產地。全區現有茶園面積1200餘畝,年產茶葉近1000噸。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品種較多,有叢茶、川茶、雲茶、福頂茶等27個系列。加工的茶葉品種有:綠茶(炒青、烘青)、茉莉花茶、紅碎茶、烏龍茶等20餘個品種。在萬盛區生產的眾多茶葉品種中,尤以"景星碧綠"、"清明香"、"雲霧毛峰"、"滴翠劍茗"、"菊花春"、"白花銀針"……等名茶聞名。這些茶葉以其精美的裝璜、可靠的品質、名茶的風格,深受遊人的喜愛。其中"景星碧綠"以"成茶色澤翠綠光潤,湯色碧綠,芽葉嫩綠,內質香氣清香濃郁,滋味醇厚鮮爽,全芽整葉,條形緊秀,勻直顯鋒毫"而久負盛名,被載入《中國名茶志》一書中。
景星碧綠茶:產於重慶萬盛區景星台
涪陵區
涪陵榨菜:涪陵榨菜歷史已過百年,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烏江牌、邱家牌、魚泉牌、梅溪牌、天府牌榨菜都可以選擇。
油醪糟:用糯米製成醪糟坯,下油鍋,加芝麻、桔餅、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棗、白糖等稍煎,然後放入沸開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膩口,營養十分豐富。以瓮盛裝,自然封存,越年不腐。這就是我們現在能買到的油醪糟。
臘肉:建議選擇臘肉色澤金黃、瘦肉醬紅、鹹度適中、臘香濃而無煙味的。
京醬風肉:是重慶涪陵地區的民間傳統食品
青菜頭:為「涪陵榨菜」的原料。
珍溪鎮黃沙嶺:煙葉、西瓜。
新妙鎮開平場:柑橘、蠶繭。
黔江區
珠蘭花茶:珠蘭花茶以清香幽雅、鮮爽持久的珠蘭和米蘭為原料,選用高級黃山毛峰、徽州烘青、老竹大方等優質綠茶作茶坯,混合窨制而成。
地牯牛泡菜:又名草食蠶、寶塔菜,是武陵山區絕無污染的地方土特產,是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2001年入選旅遊指定商品和「消費者信得過商品」。
聯合鎮:「黔江牛肉脯」 以全國的四大名牛之一的涪陵水牛精製而成的黔江牛肉脯是中國四大名脯之一。
濯水鎮:所產工藝品「潛龍扇」有名。
馬喇鎮:白腳粘稻米。
石會鄉:魚子蘭茶為茶中珍品。
長壽區
長壽沙田柚:產於重慶長壽。長壽沙田柚主要品系有古老錢、菊花心、車爪圈、賴格寶、沙榛等。特點:長壽沙田柚形似葫蘆,果頂微凸,果皮有不同花紋的印環,有的似古錢,有的似菊花。果重一般一至一點五斤。
長壽血豆腐:用瘦豬肉和豆腐做成,為長壽縣的傳統名食
伏令夏橙:為長壽湖特產
葛蘭鎮:毛煙為著名土產。
鄰封鎮:特產沙田柚,美稱「活罐頭」。
沙石鎮:產黃□李子著名。
付何鎮:篾席為著名土產,有「篾席之鄉」美稱。
大壩鄉:毛煙為著名土特產。
永川市
永川香腸:筠針鮮豬肉用溫水洗凈,瘦肉切成胡豆粒大小的肉丁,肥肉粒約為瘦粒的一半大,然後加料拌腌。在肉料中加入食鹽、白酒、花椒粉、姜粉及其它香料,拌勻。即可灌入選好、洗凈的豬腸衣內。成品紅白分明,鮮美爽口,佐餐下酒皆宜。
永川高粱酒:產於重慶永川。篩選優質高梁,然後用潔凈沸水浸泡,經初蒸、悶水及復蒸,以葯曲適量培菌,大底糟加續糟混合泥封,固體低溫發酵,緩火蒸餾,過濾時截頭去尾,對釀成酒液進行檢驗,密封於瓦壇貯存半年至一年,再經過濾、勾兌而成。酒液無色透明,無沉澱雜技,酯香純和,醇甜綿軟,凈爽可口。
永川豆豉:產於重慶永川。將篩選出顆粒均勻的黃豆去雜洗凈,放入清水中浸泡,待泡至黃豆發脹無皺皮、略有硬心時,裝入竹籮內曬干,然後將黃豆煮7至8小時,並燜捂兩小時後,再倒出熟料散熱,要掌握好室溫,把熟料送入曲室內自然發酵,使其發酵結餅。待毛霉生長出來後。還要上下翻動發酵胚一次,促使發酵均勻。發酵期一般都在半個月左右。長短隨氣溫而增減,成熟後的發酵胚,分解成顆粒狀,再與食鹽、高粱白酒、醪糟等混合拌勻,裝入壇內密封保存,半年即為成品。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
永川皮蛋:產品具有無鉛、呈松花紋、蛋清茶色透明、蛋黃桔紅油潤的特徵。創始於1822年 (清道光年間),至今約有160餘年歷史。
永川香油豆瓣:始於1956年,以優質蠶豆為主要原料,精心釀造而成。
松溉鎮:芽菜、麥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