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哪些朝代是這樣規定的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小時候就曾經看過《蘿卜道士和白菜道士》動畫片,片中就出現老人到了六十歲就送到山上去活埋的習俗,當時非常震驚,總覺得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而據歷史考古發現,“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花甲葬”在歷史上就真實存在過。
關於瓦罐墳最先出現的地方和初始時間,眾說紛紜。有說是起源於秦朝,當時秦始皇一統六國,曾殘忍地下達一道“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的命令,原因是年過六十者性格沉穩,歷練豐富,一旦蠱惑年輕人造反容易影響秦國安危,為了保住萬世基業,對滿六十老者一律採取活埋。有說法說,瓦罐墳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常見的墓葬形式,為了提高部落遷徙移動速度以及游牧民族戰斗能力選擇遺棄老弱病殘。但究竟“瓦罐墳”從何而來,我們不得而知,還待進一步歷史考古。
㈡ 60歲活埋是什麼年代
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
這個風俗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瓦罐墳」據傳是史前游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這只是個傳說,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
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
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
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㈢ 60歲活埋是哪個朝代的事
這個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1、「瓦罐墳」據傳是史前游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2、「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3、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3)60歲不死活埋擴展閱讀
道德教育
秦朝採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國家,認為所有國內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價值觀,他們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時的本性、並詳細知曉跟他有關的國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會受到獎勵、做哪些事會受到懲罰就可以了。這是商鞅變法的基本主張之一。
所以秦朝嚴禁書籍在國內的傳播、嚴禁從事說教之人在國境內活動,連歌舞、雜耍、說唱之類的藝人都被認為會是蠱惑人心的,以上各類人等凡被舉報發現的一律處以極刑。
這種國家價值觀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事實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國統一中國之前,荀子就曾指出過商鞅這種治國理論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漢武帝時期,王室通過與儒家哲學家聯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過的儒家思想,如「三綱五常」、「天人感應」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發明,最終被列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這明顯違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並且這是皇帝的特權。成文的宗教系統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類似萬物有靈、神秘主義、巫術之類的上古鬼神之說。[95]可確認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為人知的是臨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國吞並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有所不同的書寫體一律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秦朝文字的用途是:只記錄歷史事件、律法、生產工藝。
㈣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
歷史上確實有過這樣的傳說,但這都是在民間流傳的,正史上沒有記載,相關專家考察也沒發現歷史上有這樣的事,應該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這些說法看起來挺逼真的,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和查證,畢竟歷史上沒有與此相關的正式記載。人們反而在查閱歷史的時候,發現了許多朝代善待老人的記錄,比如元朝的時候會給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一定的生活物資,其中也包括漢族老人;對於70歲以上犯罪的老人,在量刑的時候也會從輕處理,免得把老人給打死了;而且元朝建國初期,忽必烈還採納了大臣劉秉忠的建議,開辦了孤老院,專門收養和救助那些無家可歸的老人和殘疾老人。
㈤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存在於哪一些朝代
沒有具體記載,到目前為止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說明在某些朝代是存在這種現象的,例如秦朝、宋元時期,以及遠古部落時期。不同時期對於這種現象是有不同解釋的。
一、遠古部落時期遠古時期人們想要生存就已經很困難了,根本沒有餘力來供養老人,這種現象可以從現代的很多野獸群中發現端倪。那個時期的人類可以看作是野獸的一種,人們為了部落的更好發展,為了生存,只能拋棄那些沒有了戰鬥力,沒有了作用的人類,因為這些人類繼續存留就只能消耗部落的食物,而無法給部落帶來收益。
從現代挖掘出來的古墓來看,宋元時期確實存在活埋老人的情況,但是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就不知道了。因為宋朝時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富裕的時期,那個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都非常的高。哪怕老百姓受到剝削,那也不應該因為吃不起飯而做出活埋這種事情。所以這只能成為一個迷了。
㈥ 什麼年代60歲不死就活埋啊。是不是真的啊
這只是個傳說,而且有不同版本,有的說是秦朝的秦始皇執行的,有的說是宋朝,還有的說是元朝。 版本一:六十歲不死活埋的傳說1 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一)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相傳在大宋年間,人活到60歲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經濟不發達,物質貧乏,不夠用。皇帝認為人活到60歲後,年歲大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不能再創造財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歲也活埋)只是消費。包公的父親快到60歲了,按規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個孝子,不忍心將父親活埋,但又不能讓別人看見,包公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家花園里挖了一個地窖,並且進行整理,准備讓她父親在地窖里邊生活。他父親快到60的時候,包公讓他父親假死,並大辦喪事,別人都以為他父親死了,連家裡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親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親自送飯,包公在這里呆的時間不能很長,送完飯後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給他父親送完飯後沒有馬上走,而是看著他父親吃飯,一邊看,一邊落淚。他父親就問包公為什麼哭,包公說:「我不能盡孝了,明天皇帝要殺我,我不能給您送飯了,您一定會餓死,我越想越傷心,所以我才哭」,他父親問他:「皇帝為什麼要殺你」。 包公把發生的事如實向老父親說了一遍。原來,有隻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鬧東京,這幾只老鼠白天變成一些大臣模樣到皇帝的金殿上,盡讒言,陷害大臣。晚上傷害良家婦女。一連幾天,多家的姑娘受到傷害,皇帝限期讓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殺頭,已經殺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沒有破,反而越來越多,每個大臣都膽戰心驚,都怕皇帝讓自己去破這個案子,這哪裡是破案,就等於宣布死型一樣。這幾支老鼠開始還比較小心,後來發現在朝中沒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們的對手,膽子越來越大,有時故意現原形向人們挑戰,人們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沒有辦法。這天又殺了一名大臣後,皇帝非常生氣,問眾大臣誰能破這個案子,連問多遍沒有人答應,也沒有人敢答應。最後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殺頭。包公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強答應了下來,轉眼三天就到了,一點線索都沒有,明上朝就要殺頭了。 第二天包公請求皇帝再延長兩天期限,皇帝本來不想寬限,但想到殺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島,來到主人家,向主人借貓,主人聽了包公的來意,就說:「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貓必須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隻貓重六斤,一隻還不到六斤」。其實主人不想借。主人讓包公等貓長到六斤半時再來,包公聽後也沒有了辦法,皇帝只給兩天時間,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時,給貓餵了一條半斤重的魚,看著貓把魚吃干靜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說, 你是不是稱錯了,從新稱一下,主人為了讓包公死心,就重新稱,一稱整好是六斤半,心裡還納悶呢,早上稱,還不到呢,現在就到了,但沒有辦法,對包公說,除掉老鼠後,一定要把貓還回來,包公一口答應:「用完後馬上就還」。 包公回來後就把貓放在了袖子里,過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誰也看不到。來到金殿上,這時正是早朝,包公剛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貓就竄了出來,直奔那個由老鼠變的大臣,幾個由老鼠變的大臣一看,現了原形,嚇得都跑不動了,貓很快就追上去,一個一個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貓又放到了袖口裡。 皇帝看到把做案的老鼠除掉了,非常高興,說包公聰明,想出這個辦法破案。包公馬上跪下說:「自己有欺君之罪」,說這個辦法不是自己想的,是老父親出的主意,包公就把父親在地窖中的事說了出來,。這時皇帝正高興,聽完,不但不怪包公,還說老人有用呀,你父親立了大功。讓你的父親也不用在地窖中生活了,讓他來到社會中生活,從今以後去掉60歲不死活埋的規定。皇帝想以後如果老鼠做怪怎麼辦,讓包公不要把貓還回去了,包公左右為難,和人說好了是借,不還不合適,可皇帝不讓還。又一想,剛才欺君,皇上都沒有殺我,我也就不還了。從此貓就留了下來,後來還真是有很多老鼠,到現在也沒有捕完。這個貓是越想越生氣,我在島上生活的無憂無慮,非常快活,到你們這里天天捕鼠也捕不完,累死了。它認為這些都是包公造成的,就天天罵包公。不信你等貓睡著了,仔細聽貓打呼嚕時發出的聲音「許送,不送,包公爺雜種」。 版本三:元朝漢人初夜權的傳說 首先,我想先指出一點,並沒有任何正史證明蒙古在中國有實行初夜權制度,但蒙古在歐洲確實有這個制度。 在我們村(豫北地區的一個小農村)的田地里,有時候會挖到一些質量相當不錯的磚,每逢這時候,老人們總是非常驚恐的把它扔出去,他們把這轉叫做「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我問了初中的一位歷史老師——這位老師也愛研究民間野史。這位老師說,歷史書上說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把全中國人分為四等(其實是三等,蒙古人當時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國人),我們所處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歷史書上說的那個「漢人」,這是歷史書上講的。後面的故事歷史書上就沒有了,蒙古人如何統治漢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和鎮壓工具(監獄),在最基層,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覺,用文縐縐的語言說,就是這位姑娘的處夜權是屬於蒙古人的;漢族老人到了六十歲,必須送到野地里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也就是老人們說的「磚打墓」。由此看來,元朝時期是中國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時期,而不是象某些無恥的「愛國」歷史專家所吹噓的那樣「強大無比,威震亞歐」! 元朝末年,漢族人終於忍受不下去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蒙古人全佔了,所以漢族人恨透了蒙古人,最後終於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㈦ 中國古代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嗎
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規定,這個只是傳說而已,況且古代的傳統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講究孝敬的,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呢。“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代,一般老年人到了六十歲之後,已經是非常年邁的人,所以即便是沒有逝世,也會將他們活埋起來,直到死去。但是這個其實也就是個傳說罷了,並不是真正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傳說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古代貧苦勞動人們的生活很悲慘,家庭生活負擔很重,對於年過六十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了勞動能力,不能夠再出去勞作,但是家庭負擔又重,與年輕人爭奪家中的糧食,所以不得已才將老人活埋。所以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用來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是多麼的困苦的,多麼的潦倒的。
㈧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8)60歲不死活埋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㈨ 花甲始於那個朝代,60歲不死也要活埋真正懂歷史的回答,不要亂語充數約。
具體那個朝代我不清楚,不過我聽我外公講過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裡,我給你分析一下。專
說古代屬的時候,人老了,不能打仗也不能種地,就沒有用了,所以要活埋養地(太殘忍了),後來有個地方鬧鼠患,碩大的老鼠,外公說叫千斤鼠,一個月就把糧倉啃光了(有點誇張演繹),後來有個老人說,西邊有種叫貓的動物,再大的老鼠也怕它,於是皇帝派人去西邊找到了貓,治理了鼠患。老人雖然沒有力氣幹活,但是有豐富的經驗,皇帝就下令廢除老人60歲活埋的規定。
我查了資料,我們家那一帶(蘇北靠近沂河)確實有流傳這個故事,而我國有關貓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朔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叫狸,也就是野貓,還不具備訓化的條件。十二生肖在西漢就已經確立,卻沒有貓這種動物,說明至少西漢以前,貓是不常見的。而據西漢典籍《禮記 郊特牲》中明確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說明中原地區人們已經知道貓能治鼠的能力。
綜上分析,60歲要活埋應該是在西漢之前的事。
㈩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個習俗發生在哪個朝代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個慘無人道的封建習俗,具體在哪個朝代發生,還沒有非常確切的史料可以證明,目前流傳較廣的兩種說法是在秦代和元代,具體分析如下:
一.古代用花甲墓與瓦罐墳,來對待年過六十的老人。自古以來,人性就是一種不能深入研究和窺探的東西,你永遠不知道人性能惡劣到什麼程度。在古代的某個時期,過六十就要被遺棄,並會被自己的子女用極其殘忍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即使這個習俗在史料記載中,不具有普遍性,但卻也是真實存在的,且時間多發生在宋元時期。
也有人說秦始皇是覺得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什麼用,活著也是浪費糧食。但是這些傳說是在野史中記載的,不具備可信度。其次,孝道文化的熏陶,應該也不會在秦朝,發生這種如此違背公序良俗的事情。
三.很可能是由元代最初的游牧民族,創造了這種慘絕人寰的陋習。而從這種墓穴,多出土於元宋時期這一點來看,這個陋習出現在元朝,由游牧民族所創的說法,是相對比較可信的。游牧民族以放牧打獵為生,生活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在古代六十歲已算高齡,通常行動不便,勞動能力降低。為了減少生活的壓力,選擇用花甲墓的方式結束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說得通。而古代這種拋棄六十歲以上老人的這種做法,在現代的某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沒有如此的明目張膽和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