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30不惑40而立50歲

30不惑40而立50歲

發布時間:2023-02-09 21:03:34

『壹』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順,70什麼

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三、出處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1)30不惑40而立50歲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論語·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二、賞析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作者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貳』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

四十不惑-------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然而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中曾講說,這幾句的話的另一種意思:」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2)30不惑40而立50歲擴展閱讀: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創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讀音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匯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叄』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麼說的

孔子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順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頤。

三十而立

三十歲以後,你應該在職場上已經摸爬滾打好多年,靠著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該承受的責任,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三十歲的人應該立身、立業、立家,這也就是三十而立。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自強、自立,讓自己做一個更優秀的人。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的事業,在社會上那麼多年,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職業了,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長。立業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


立家,立家就是成立自己的家庭,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你不會因為遇見什麼困境,或是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也就是知者不惑。人一旦到了四十歲,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更加理智。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指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歲之前,人還有很多精力,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去實現理想,去拼搏、去奮斗。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再怨天尤人,萬事都抱著一種隨緣的態度。

『肆』 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誰知道後面是什麼

三十而立: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四十不惑: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

六十耳順: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4)30不惑40而立50歲擴展閱讀: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參考資料:

網路-年齡稱謂

『伍』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歷來算,已經天支地干一個輪回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當然這是按古代人的壽命和觀點來提醒人生短暫,激勵人要抓緊生命中的寶貴時間.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孩提:兩至三歲.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垂髻之年:指兒童.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弱冠:二十歲.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杖朝之年:八十歲.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始齔、髫年:女孩七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陸』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柒』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順70從心所欲。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7)30不惑40而立50歲擴展閱讀:

《論語·為政》來源於《論語》。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

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

此本成為當時的比較可信的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閱讀全文

與30不惑40而立5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民政養老院政策 瀏覽:49
長壽街到黃金洞怎麼去 瀏覽:28
退休按什麼發工資 瀏覽:739
重慶銀湖敬老院 瀏覽:95
保險基數對退休金的影響 瀏覽:998
煙台退休工資計算辦法 瀏覽:454
湖南60歲老人有多少養老錢 瀏覽:475
自由職業養老金統籌基金 瀏覽:822
新村十字哪個醫院做駕校體檢呢 瀏覽:830
拉薩養老保險簡報 瀏覽:193
國企的養老金怎麼樣 瀏覽:684
老人肝性腦病癱瘓三年能活多久 瀏覽:194
最長壽吉尼斯記錄 瀏覽:683
威海市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費 瀏覽:370
江蘇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特點 瀏覽:249
怎麼勸父母給帶手機回學校 瀏覽:876
中國未來發不出養老金 瀏覽:601
對孝順父母有關的成語 瀏覽:774
60歲養生吃什麼 瀏覽:980
寫社會關系時父母已故怎麼寫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