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西聶氏宗祠在哪裡全國每個省都有聶氏宗祠怎麼樣尋找自己的聶氏宗祠去到聶氏宗祠主要做什麼
貴港覃塘高中
② 張姓為何能成為中國一個階段的第一大姓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遷徙分布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張氏名人
張儀 (前?~309)
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居正(1525~1582)
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 (?~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宗族特徵
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2、張氏一族,枝繁葉茂,各郡望 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一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有江蘇潤城張姓一支字行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據民國一九三五年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廣西桂林張姓一支字行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金鑒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鑒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今江西大余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盪,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涌,一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鑒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鑒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
治國子房。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人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一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橫渠理學;
煙波釣徒。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張載事。下聯典指唐·張志和事。
漁陽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受百姓愛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齊王司馬囧執政時,被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因預料齊王將改,又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菰菜、蒓羹、鱸魚膾,便辭職離開洛陽返吳。
紫光燭劍;
黃石授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大臣、文學家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三國魏時,官佐著作郎、中書郎等,入西晉,官至中書令(宰相),加散騎常侍。排除異議,力勸武帝定滅吳之計。惠帝時,歷官侍中、司空,封壯武郡公。詩作委婉艷麗,也有感慨憂時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據說晉武帝時,斗、牛(星座名)間常有紫氣,張華曾問通緯象的雷煥,雷煥說:「寶劍之氣沖到天上了。」又說在豐城縣。後來,果然掘得龍泉、太阿二劍。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祖與父曾在戰國末任韓國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中,傳說逃至下邳,遇黃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漢戰爭中歸劉邦,為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留侯。
簪纓七葉;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子孫七代官侍中。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詩經·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獫狁獲勝時的詩)有句:「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閥閱傳京兆;
聲名重曲江。——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為張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人。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張問陶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張問陶(1764-1814)自題聯。張問陶,字鍾冶,號船山,善書畫。四川遂寧人。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陝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
臚傳鼎用之中。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訓;
家垂兩銘之風。——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張氏宗祠「百忍堂」聯。關於張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據《南平縣志》里有一個記載,就是張氏張元洛這家人,當時在閩南當官,一天要審案,案子的被告是一個女的,由於這個女的平時潑,結果升堂的時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張元洛身上,張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臉上的口水擦了,然後坐下來再慢慢審,最後使她服理。由於張家世守百忍家訓,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門口門樓上的磚雕便是一門三進士,只見三個騎馬的人,前面是鳴鑼開道的,後面則是撐傘的,顯得栩栩如生。大門左右就是這副對聯,堂內綠草凄凄,紅柱畫棟。
-----------------------------------------------------------------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弓力千鈞東風勁;
長空萬里北斗明。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一林松月多詩興;
千里雲煙入畫圖。
——張子祥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1768-1848)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醋拔劍斫地歌。
——張大千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張耒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熙寧進士,有《張右史文集》。
揀茶為款同心友;
築室因藏善本書。
——張廷濟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文名舊許高清漢;
仙籍新題近赤松。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舊題張氏切張姓聯語。
九居世澤傳名遠;
百忍家聲播惠長。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成語「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貴),亦本此。
二酉發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濱。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中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台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
澤溥三農樂鳳翔。
——張溶川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族中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因修築懷遠縣城有功升科道。下聯典指該族中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南軒負公輔之望;
西銘為理學之宗。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學者張栻,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人,遷居衡陽,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講,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名,當時稱「東南三賢」。極力主張抗金,指斥時弊。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南軒集》。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其思想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鯤島累遷昭祀典;
清河長出尚高風。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張氏在台灣的遷徙。「鯤島」,指台灣省,因台灣有七鯤身海口。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兵書三卷橋邊授;
忍字百篇家內藏。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張公藝事。
氣味梅花馨此日;
風神楊柳憶當年。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張緒事。
-----------------------------------------------------------------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
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後張說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
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
③ 聶姓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漢人的聶姓始於西周時期:周武王得天下後傳位到周康王時,封呂奭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作為封地賜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可享有封地內的財政收入。
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並修建了城池。後有百姓以「聶」為姓,並於聶氏合為一談。這就是聶姓的起源了。(這是目前普遍認可的說法)
古之聶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釗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因為領土不大,領主又在衛國為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西周後期,邢國吞並聶北。
東周春秋後期,為齊國領地。
今之聶北
古之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賈寨鄉張名揚村至肖庄鄉朱樓村的范圍(境內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鄉境內)。
賈寨鄉,現今屬於山東省的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產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得姓氏始祖
呂奭(?——?年)西周時期人,姜姓,呂氏(後自己改稱聶氏),名衡,字奭(一說字「弼」),也稱呂衡,姜奭。是齊丁公呂伋的兒子,曾在衛國為官。[1]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春秋時衛大夫,食采於聶,子孫以地為氏。」
貴族的氏
呂奭,是姜太公後人齊丁公的兒子,因為母後非齊王正室,因而在當時被看作庶子。但畢竟是齊國王室子女,因而有機會在周天子朝中做官,有一年的農歷五月,周康王姬釗封呂奭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鄉)作為封地賜予呂奭,位置與衛國、齊國交界,可享有封地內的財政收入。在古代男子看來,氏是一種貴族權利的象徵,所以很多貴族可以以新得到的封地為氏,以體現自己是那個地方的統治者或者王室成員。因此呂奭也不例外,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於是他不僅有「呂氏」,還多了一個「聶氏」的稱呼。當時的貴族男子可以有幾個氏。
於是呂奭在聶北建造了聶城(也作「乜城」,城郭位於今賈寨鄉耿張庄村、耿大庄村、耿二庄村、耿三庄村、東邢庄村、耿店村、侯樓村 七村)。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序》:「(商周時期)『姓』與『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那麼呂奭的後人,就開始男子稱「姜姓,聶氏」,女性稱「聶姓,(隨丈夫)氏」作為自己的姓和氏了,象徵自己的家族是聶北那個地方的貴族。
平民的姓
所謂「名、字」,「命名取字」,有「名」就有「字」,「名」是父母給起的,在出生時就有了的稱喂。在當時的平民百姓,有以地名給自己孩子命名的,因此聶城中的百姓也不例外,有以城名「聶城」中的「聶」為自己的孩子命名的,表示出生地在聶城。如某聶。
而字是自己或請人取的,代表長大成人了,古人到了成人不分出身貴賤,都要給自己取字,或者請德高望重的人賜自己一個「字」。這「字」要與「名」相對,有的是含義相近,有的是含義相反,有的是含義的延伸。但一般不會用到地名給自己取「字」,因此不會有字「聶」的人出現。
我們再來說姓與氏,「(商周時期)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是有爵位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稱號。不是貴族出身的平民,不是一代沒有「氏」,而是世世代代都得不到「氏」;出身貴族家庭,子子孫孫都可以得到「氏」,象徵是貴族出身。家庭出身成了是不是貴族的根本與標志,社會地位完全由家庭出身決定。那些沒有氏的名字,只要一聽稱呼就知是平民百姓。[2]
明代顧炎武《日知錄》:「(商周時期)最下者庶民,庶民者無氏,不稱氏者稱名......者氏類族也,貴別也。」
商周時期,『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王公貴族有著很多特權,他們看作象徵身份的「氏「當然是不允許平民百姓也照用了,所以通過法律手段禁止這種情況的產生。因此當時有稱聶氏的人,也絕對是聶北那個地方人數相當少的呂奭家族。
但是那是個男權社會,貴族之間默認「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稱錯了會被嘲笑,所以他們也不會去管「姓」在平民百姓中的使用到底分不分男女。聽說哪個地方普通男子也稱自己姓什麼,只會笑言百姓愚昧。
事實的情況確實是有的,既然各國沒有約束「姓」不準在百姓中使用,也沒有去管非得男子用還是女子用,作為遠離貴族生活的普通百姓來說確實理解不了,一個稱謂有這么大講究。因而百姓中有稱「姓」的男子,那麼聶城中的百姓,也就有開始有稱「姓聶」的人了。
氏不再尊貴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聶」字
「聶」字(19張)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本貧民出身,與自幼受貴族文化熏陶的項羽不同,沒有氏,但畢竟統一天下成了皇帝,由此家族貴賤的思想被打破,連當皇帝的劉邦都沒有氏,百姓還攀附什麼「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呢?自西漢開始,姓即氏,氏即姓,除了場合的用法不同,含義已經沒啥區別。
所以,曾經貴族的聶氏也就成了百姓的聶姓了。這就是聶姓的起源了。
終究不同
既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人則改以「乜」為姓。東周時,曾聚居在與聶北鄰近的聶堂(也作「乜堂」,今肖庄鄉乜堂村),成為乜姓的發源地。
聶姓與乜姓的來源和關聯
聶姓與乜姓的來源和關聯
由於聶姓是人數眾多的聶城百姓的後人,而乜姓是人數相當少的呂奭家族的後人,這就造成了乜姓人口遠遠低於聶姓人口的結果,並差距隨著時代越來越大。
分布歷史
西周後期,聊城、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分部較多。
東周末至秦代,邯鄲、安陽、濮陽較多分布。
聶姓人口分布
聶姓人口分布
漢代,往河南、山西兩省較多分布。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布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布。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占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為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湖廣填四川「的人群,向重慶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佔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為集中,占總聶姓人口10%。[3]
錯誤的說法
錯誤說法 一
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錯誤原因:記載錯誤,查閱史料,當時不存在聶國,所封賜的是一小塊蓋了城池的土地,而且城池位於衛、齊兩國中間,不屬任何一國,領主卻在衛國為官,因而不可能存在國家的實權和機構,只能是一座不大的城池而已。歷史有記載是邢國土地,沒錯,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後事了,後來邢國吞並了聶城。
錯誤說法 二
得姓始祖:源於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姜太公、呂太公、齊太公)。
錯誤原因:時間錯了。史料記載是齊丁公時,那時候姜子牙已經不在多年了。
而且也不能是齊丁公,因為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賜給呂奭(齊丁公的庶子)。所以得到封地的人是呂奭。
錯誤說法 三
出自姬姓。
錯誤原因:人物錯了。史料記載封地是周康王姬釗封出去的。可姬釗封出的地塊兒就多了,按照此說法的話,在周那個年代,誰得地誰改姓,天下那麼多諸侯哪個不是周天子分出去的呢,都能說得姓始祖是周天子么?應該找著那個被封賜的那個人,才是得姓的先人祖宗。
錯誤說法 四
「食采於聶」中的「聶「在今河南省濮陽。
錯誤原因:地點錯了。據多方史料考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東北,即茌平縣賈寨鄉、肖庄鄉一帶。
錯誤說法 五
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錯誤原因:地理劃分錯誤。史料記載,邢國是周成王所封,姬姓,侯爵。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黃河以西,包含今邢台市全部、石家莊南部、邯鄲大部、及衡水、臨清之一隅。
由此我們就知道錯誤了,今茌平縣在聊城,與衛、齊、兩國緊鄰,不屬任何一方。也就是說聶姓起源與邢國無關。時間點錯了,成為邢國的土地是後事了。
而且歷史上「狄國伐邢」、「齊桓公重建邢衛」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春秋時期,聶北早已不再是呂奭後人的私有封地了,而歸邢國管轄。地名雖在,聶城早已被廢棄,城中的百姓已散布各地了。後來邢國被滅,又歸齊國管轄。
錯誤說法 六
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錯誤原因:聶姓起源於齊地,那邊是漢文化中心,跟這里所講的聶姓沒多大關聯,我們現研究的是漢姓聶。而且對於苦學漢語的老外來說,相比劉、張、李、孫、趙,念起來更順口些。所以取聶姓的外國人畢竟是少數。
3姓氏族譜
編輯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現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荊林聶族、升山聶族等堂號。
憫農堂:唐朝進士聶夷中,很同情農民,寫有《憫農詩》(二月賣新絲,五月舂新谷。醫得眼前瘡,挖卻心頭肉。)。膾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雙厚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余。
光裕堂:江西豐城、湖南衡山後山、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樟樹、湖南衡山前山的荊林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監利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余。
崇本堂:江西泰和縣塘州鎮桃源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楊柳村聶族堂號。
問政堂:安徽潛山、江蘇溧水北山底支、江西九江市沙河毛橋村聶族堂號。[4]
東郡堂:江蘇徐州市雲龍區聶族堂號。
宗族特徵
聶姓家族優異無比,人才濟濟。不但節義之士滿載於他們的家譜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飽學之士,留給千秋萬世的子孫以無盡的光輝。
現今當代聶姓多將領。除音樂家聶耳外,共和國共有四位聶姓將帥。大名鼎鼎的聶榮臻元帥,還有中將兩位,他們是湖北省禮山人聶鳳智,安徽省阜南人聶鶴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於1992年。另有少將聶濟峰,河北省晉州人。
家譜文獻
江西宜黃聶氏宗譜十六卷,(清)聶心良、聶心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獅子口鄉丁家塢村。
浙江衢州聶氏重修宗譜,(清)聶紹標等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沅江聶氏四修族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聶正貽、聶正澐、聶大並等纂,清光緒四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聶市南庄謝氏九續族譜,(清)謝守琨纂,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一卷。
重慶長壽聶氏族譜四卷,(清)聶合忠、聶獻廷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縣晏家鄉紅旗村。
湖庄聶氏四修譜兩卷,(清)聶典順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清江湖庄聶氏四修族譜二卷,(清)聶典順、聶凌漢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西清江城西香田聶氏重修族譜三卷,(清)聶志劍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湖南臨澧縣聶氏族譜六卷,(民國)宋雲清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灃縣檔案館。
湖南衡山聶氏家譜四卷,(民國)聶其昌、聶其煌等編,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安徽潛山聶氏六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聶驥君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問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八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廣東南海聶氏家譜,(清)聶綽彝編,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新會河東郡鹿頸崗聶氏家譜,(民國)聶祿初校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德慶新新印務局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5]
更多[6] 見聶氏族譜
排行詩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聶氏字輩:.....三中建立振月。
山東省德州市聶氏字輩:「宜司振培志乃」。
聶姓的字輩
聶姓的字輩
山東省泰安市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省濟寧市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聶氏字輩:「永□□□□廷懷京印家發廣」。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聶氏字輩:「兆紹在作義」。
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聶氏字輩:「國元中開希振紅」。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縣聶氏字輩:「吉永振仁守堂」。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聶氏字輩:「萬克清義金 章學有才會」。
河南省洛陽市項城市聶氏字輩:「萬連(登)本世永」。
河南省南陽市聶氏字輩:「福……書子榮宗」。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聶氏字輩:「永九寶術志」。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聶氏字輩:「子啟率祖景」。
湖北省孝感市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 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 學道盛世 富康耀宗」。
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恆大勝」。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聶氏字輩:「朝國永天……」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咸大振茂德定齊芳」。
安徽省壽縣聶氏字輩:「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芳學典,德厚慶多全」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聶氏字輩:應世毓文,培士學宗,道先金心,修法敬訓,念勤孝良,守本安善,永保華方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聶氏字輩:國家友大行聖為師則永昌。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聶氏字輩:正月總林繼異尚啟茂本士可,大學宜道在新民(道光年間合族公訂),中庸定理正綱常(民國丁亥年訂)。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聶氏字輩:「思遠長來……」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一:「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順富貴的德安寧」。
江西省九江市聶氏字輩二:「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武寧縣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聶氏字輩:榮發兆其邦,復鬱金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一:「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省益陽市聶氏字輩二:「仕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移姓喜龍昌孫書席尺長」。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南省常德武陵區、漢壽縣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北省咸寧市蒲圻市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一:「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省昆明市聶氏字輩二:「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重慶市黔江區、彭水縣聶氏字輩:「朝言文鳳廷,應有百萬明,詔國禮學顯,榮華世澤興,仁子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順必永成。」
重慶市萬州區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四川省遂寧市聶氏字輩:忠梁世志嗣,秀榮顯文章,華國正經(天)仕,富朝兆采常,書記乾南永,泫承坤北長,和元全譜吉,登厚會霖昌,大有輝千育,中孚耀萬江,衡貞金玉代,毓德知三光。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聶氏字輩:....同仁文賢俊光榮。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聶氏字輩:「維敬鳳登國朝,永少元明長慶富貴,四代昌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廣元市蒼溪縣聶氏字輩:「鳳登國朝,系盛承宗,永遠發達,世代昌隆」。
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市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舉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幫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省宜賓市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湖南武岡楊柳(理學堂)
班 序:
同奉仕受永,希美元學宗。祖才嘉惠紹,友正善相從。
宋代榮旌表,齊邦應爵封,貽謀期繼遠,景運慶時逢。
續班行:
立定奇英志,芳名萬世揚,師儒能後啟,節義克前光。
講教崇賢聖,衡文選俊良,承先多國傑,德澤盛隆昌。
通用聯
四言
吳國師尊;
河東仕望。
——佚名,
上聯:指吳國國師聶師道,字宗徽,號「問政先生」。修道之所在南嶽衡山的降真觀(舊名白雲觀);
下聯:指本姓郡望。此聯為莒南聶氏宗祠「河東堂」堂聯。
源自聶邑;
望出河東。
——佚名,全聯指本姓的源流和郡望。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佚名,
上聯: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一作哀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
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咸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佚名,
上聯:指唐 "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下聯:典指宋 "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理德同道;
善惡殊途。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五言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佚名,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俠烈報惠恩
理學振家聲。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戰國時聶政
下聯:勉勵聶氏族人承明代學者聶豹理學一統
六言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佚名,
上聯:指唐 "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
下聯:典指清代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理學堪稱古道;
德風炳蔚今朝。
橫批:理德同道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七言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佚名撰,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
上聯: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
下聯: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蠡祖訓貽謀繼遠;
秉理學德澤隆昌。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九言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勛蓋千秋。
——佚名撰, 為歌頌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英勇抗擊日軍。
河東人家,流長源遠;
聶門理學,望重德高。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蠡祖訓貽謀本支百世;
承理學篤慶華萼千秋。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十言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佚名撰,
上聯:指周代名士聶政。
下聯:指宋代史士聶致堯。
禮孝忠廉節義共傳十事;
成名報德俠烈同出一門。
——湖南武岡楊柳馬長城之父馬松波(民國初年時期人)應湖南武岡楊柳聶族修「聶氏宗祠」(宗祠土改後為學校,已成為武岡九中)撰,
上聯:指宋代史士,
下聯:指聶致堯指周代名士聶政。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聶志剛,改聯為:
禮孝忠廉節義共傳十事;
德信悌愷俠烈同出一門。
(悌愷:指聶政的姐姐聶瑩不畏株連九族而認其弟之事
蠡祖宗遺訓貽謀期繼遠;
秉理學家聲德澤盛隆昌。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十一言
知恩圖報行俠仗義垂青史;
思孝奉先從善積德彰紫書。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聶政,
下聯:指聶豹。
肇基河東派遠流長源一脈;
遁思江西宗悌族愷共千秋。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上聯:指聶氏出自河東郡,
下聯:「遁思」是遷出的意思(我始遷祖同安公明朝永樂初間遷江西瑞州府舉子團圳壙上,於湖南寶慶府武岡州費秦團木皮塘丁家,聶氏凡自江西遷出者都可用此聯)
十六言
理理理以道明理以理服人無欲理方顯;
德德德惟品論德惟德是望有容德自高。
橫批:理德高顯
——湖南武岡楊柳同安公十九世孫 聶志剛 撰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佚名撰,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
波濤似雪錦綉河山眼底盡收瘡痍疾苦;
風雨如磐峰火歲月中胸迸發閃電雷鳴。
——佚名撰,此聯為日本海濱聶耳墓聯。
http://ke..com/link?url=e0fxe-_Cwa098OkhypctV6_Y-HMAxxcalK
④ 百姓講壇百家姓聶姓氏起源
聶氏
歷史來源:
「聶」源出:
聶(Niè聶)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
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
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
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
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齊太公,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垂釣渭水河邊,被文王禮聘為相。後佐武王伐紂,居功至偉,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下傳至齊丁公時,丁公封其支庶於聶,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聶姓。他們尊姜尚為聶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關於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於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於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姓有遷台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清代以後,聶姓分布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堂號
聶姓的主要堂號有:「賜書堂」、「三禮堂」、「環溪堂」、「河東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聶姓家族優異無比,人才濟濟。不但節義之士滿載於他們的家譜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飽學之士,留給千秋萬世的子孫以無盡的光輝。
2、現今當代聶姓多將領。除音樂家聶耳外,共和國共有四位聶姓將帥。大名鼎鼎的聶榮臻元帥,還有中將兩位,他們是湖北省禮山人聶鳳智,安徽省阜南人聶鶴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於1992年。另有少將聶濟峰,河北省晉州人。
====================================================================
【聶姓宗祠通用對聯】
〖聶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
望出河東。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咸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
〖聶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
〖聶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
〖聶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
〖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勛蓋千秋。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緒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台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軍,收復連山關,殺日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亭在圓通山頂,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1912-1935)而建。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通過,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開國將帥生平簡介】
聶榮臻元帥
聶榮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縣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11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聶鳳智中將
聶鳳智(1914-1992),湖北省禮山(今大悟)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十二師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第27師81團副營長、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副團長,紅31軍團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員、隊長、副團長,抗大第一分校膠東支校校長,膠東軍區第五旅13團團長、旅長,中海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第六師師長,第五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第25師師長,第九縱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7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大學教育長,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中朝聯合軍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4月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78歲。
聶鶴亭中將
聶鶴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葉挺獨立團排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25師73團連長,中共東江特委教導營營長,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紅四軍第11師35團副團長,33團團長,師參謀長,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軍團作戰科科長,甘肅野戰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軍委總參謀部一局局長,軍委參謀部部長,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參謀長,哈爾濱衛戍司令員兼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1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聶濟峰少將
聶濟峰(1914-1992),河北省晉縣人。1937年參加抗日游擊隊,任副隊長,1938年編入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獨立2團政治處幹事、師輪訓隊特派員,第385旅直屬隊特派員,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保衛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太行軍區獨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9縱25旅政治部主任,豫西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15軍43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進軍豫西、淮海、渡江、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上甘嶺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15軍副政治委員。1963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後歷任第15軍政治委員,軍政大學副校長、副政治委員,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2年2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聶力中將
聶力(1930-——),祖籍四川省江津縣(今市)人,1930年9月23日出生於白色恐怖的上海。童年同母親張瑞華歷經磨難飽受摧殘,為了生活,她被送入紗廠當童工,超強度的勞動,使她失去了幸福的童年,更沒有父母的疼愛。1947年進入榮臻小學學習。1948年進入華北育才中學學習(後與北平師大女附中合並)。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高中畢業,第二年考取留學蘇聯預備班。1960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回國後,被分配到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術員、工程組長。1965年至1977年,任七機部一院十三所儀器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國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長。1982年至1985年擔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參加了遠望號測量船的研製和潛艇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的組織領導工作。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婦女聯合分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24日晉升為中將軍銜。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將。是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唯一女兒;夫,當代將軍丁衡高上將。
聶奎聚中將
聶奎聚(1926.9.18-1992.7.2),山東省青州縣人。1944年7月參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畢業,大專學歷。1944年7月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7月任山東獨立1旅3連戰士,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班長、營部文化幹事。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至1949年任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文化幹事,警衛1團1營2連副政治指導員、2營6連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至1950年任魯中警衛1團3營副政治指導員。1950年至1953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廣州艦政治幹事、副政治委員、艦長兼政治委員。1953年至1956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1大隊副大隊長兼廣州艦艦長、大隊長。1956年至1960年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60年至1962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部軍訓處訓練科科長。1962年至1964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參謀長。1964年至1969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支隊長。1969年至1977年任海軍基地副參謀長。1977年至1982年任海軍基地司令員。1982年至1985年任海軍副司令員。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艦隊黨委副書記。1987年9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艦隊黨委副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1992年7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聶政:戰國時韓國軹人,俠客。韓哀侯時,嚴仲子與相俠累爭權受挫,遂聞名拜訪,獻巨金為其母祝壽,並懇求代為報仇。他以老母在,不許。母病故後,仗劍直闖相府,刺殺俠累後自殺。
聶松:南朝梁畫家。善畫人物,與稽寶鈞齊名,姚最謂其畫「賦彩鮮麗,觀者悅情,為張僧繇之亞。」
聶夷中: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人,唐末詩人。咸通進士,曾官華陰縣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詩篇中多有關懷民生疾苦和諷喻時世之作,語言樸素流暢,言近意遠。《詠田家》、《公子行》尤為佳作。
聶文進:並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後漢將領。歷任兵馬押司空、樞密院承旨、屯衛大將軍。後漸驕橫,與李業叛亂,為郭威所殺。
聶冠卿:歙州新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學者。真宗進士,曾奉命使遼,遼主慕其文詩,禮遇甚厚。累遷翰林學士、判昭文館兼侍讀學士。嗜學好古,尤工詩。有《蘄春集》等。
聶昌: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北宋大臣。由太學上舍入仕,欽宗時累進戶部尚書,領開封府,後拜同樞密院。反對與金議和,稱不可輕棄國土。
聶王圭:平定州壽陽(今屬山西省)人,元代官吏。金末率眾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總管都元帥。與元好問、李敬齋等友善。
聶輝:聶王圭孫,元代大臣。歷任廣東、山西、雲南等地方官,後又任兵、工二部尚書、陝西省參知政事。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江西省吉安永豐人,明代大臣、哲學家。進士出身,曾任兵部尚書,後加太子太保。有《困辨錄》、《雙江文集》。
聶大年:江西臨川人,明代官吏、學者、書法家。入翰林。博通經史,工詩,善古文,亦能書,得歐陽詢法。有《東軒集》。
聶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積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遼陽大高嶺一戰,斬殺日將富剛三造。戰後創立武毅軍,八國聯軍侵華,據守天津,力戰陣亡。
聶緝椝:曾國藩婿,湖南衡陽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資本家。曾任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浙江巡撫等高職。生平重視實業,後獨辦恆豐紡織新局。
聶耳:雲南玉溪人,現代作曲家。中共早期黨員。1935年在日本游泳時溺水身亡,年僅23歲。其《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榮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國元帥。人民軍隊的卓越指揮員,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功勛卓著。建國後又為新中國科技和國防現代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具有遠見卓識軍事家、革命家。
分布地區: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新安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⑤ 聶氏-姓聶的名人-聶姓起名字-聶姓的起源與家譜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新安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聶」源出
聶(Niè聶)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齊太公,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垂釣渭水河邊,被文王禮聘為相。後佐武王伐紂,居功至偉,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下傳至齊丁公時,丁公封其支庶於聶,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聶姓。他們尊姜尚為聶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關於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於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於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
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姓有遷台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清代以後,聶姓分布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堂號聶姓的主要堂號有:“賜書堂”、“三禮堂”、“環溪堂”、“河東堂”等。
【聶姓宗祠通用對聯】
〖聶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望出河東。——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豪俠報德;寒士憫農。——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咸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貢士得人。——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聶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晚唐詩韻家。——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聶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書兒誅盜酬恩。——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聶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東方既明氣象新。——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謀九重武士之豪。——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連山關前,功勛蓋千秋。——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緒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台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軍,收復連山關,殺日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周代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
⑥ 張氏的來歷
張氏的由來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於張 ,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見《姓氏考略》)「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見《風俗通》)
百家姓張氏的由來.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張氏家族起源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張氏由來 起源一: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職官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公,其後人以張為姓氏。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以青陽為發源地,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清河張氏。民間至今「天下張氏出清河」之說[3] 。
起源二: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3] 。
「張」的寫法
起源三:出自賜姓或他姓所改。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3] 。
起源四:源於古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屬於帝王賜改漢姓為氏。張忠志,本是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後,拜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在有的史籍中仍記其為張寶臣。
起源五: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3] 。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區,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青海、 *** 、四川、貴州等藏族聚居區,其姓氏淵源有待予以考證。
張姓的來源 姓氏來源:
姓氏: 張 祖籍: 太原
祖宗: 張揮 郡望: 太原郡
分類: 賜姓和避難改姓
歷史名人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台。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大將張飛、張遼;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鑒」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姓氏來源
關於張姓的來源,可以從三本文獻資料考證。一是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張姓是以字為氏。張氏子孫世代在晉做官,三國分晉後,又為韓效力。張姓的鼻祖是青陽氏第五子揮,揮為弓正,始制弓矢,被賜姓張氏而得姓。二是,依袁桷的《張氏宗譜序》記載,張姓源自姬姓,其望郡共有十二個,分別是: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清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三是,按照《風俗通》上記載,張、王、李、趙,四姓皆為黃帝賜姓。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百家姓》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東)。
張姓來源 張姓,現為全國第三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張姓分布極廣,如上海張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眾多,如縱橫家張儀、軍事家張良、猛將張飛、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外交家張謇、書法家張旭、詩人名相張九齡、畫家張擇端、民族英雄張自忠、實業家張騫、革命家張聞天等。尋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陽、山西洪洞。詳查者可閱《張姓家譜》、《中華姓氏大全》等史料。揮公墓在河南濮陽。目錄張姓起源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堂號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張氏宗祠報本堂。引 張公藝 百忍歌 張嘉貞家訓張氏名人 歷史名人 現代名人藝人宗族特徵 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張姓祭祖歌 張姓典故趣事 畫龍點睛 助紂為虐 借箸倒騎毛驢的張果老 孺子可教《茶音閑談錄》 記載張姓守護石張姓起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 郡望堂號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張氏宗祠報本堂。引 張公藝 百忍歌 張嘉貞家訓張氏名人 歷史名人 現代名人藝人宗族特徵張姓宗祠通用對聯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張姓祭祖歌張姓典故趣事 畫龍點睛 助紂為虐 借箸倒騎毛驢的張果老 孺子可教《茶音閑談錄》 記載張姓守護石展開 行書・東晉・王羲之編輯本段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1999年我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於濮陽」。(4)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張姓圖騰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眾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4、據公安部統計人口最......>>
張氏起源於哪裡?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 *** 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⑦ 想知道: 孝感市 雲夢縣下辛店太和村 聶氏宗祠怎麼去
首先,你是開車還是坐車?
如果是開車的話,首先是從孝感到雲夢,這個應該知道的吧,然後走應雲線直到曹大路口,走去武漢的方向,往前走路上會有一些標識,具體你的那個什麼村到辛店之後你問鎮上的人會更清楚
如果是坐車的話,先到雲夢,然後做下辛店的車到鎮上,然後在鎮上叫個面的或者麻木就能直接到你要去的地方。如果你的經費很允許的話,也可以直接在雲夢打個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