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壽則多辱是什麼意思
「壽則多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shòuzéōrǔ。意思是長壽就會多受辱,舊時為老人不幸遭遇的寫照。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外篇》。
原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❷ 孔子處世名言
孔子處世名言
孔子是一位名人。孔子處世名言
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的質朴要是超過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他的質朴,又未免有些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結合的勻稱均衡,那才稱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釋義】 孔子說:“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這就好比大車、小車缺乏了關鍵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樣,那怎麼能駕車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釋義】孔子說:“人能夠問心無愧地活在世上,是因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為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
5.子曰:“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述而》
【釋義】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據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算術這六藝之中研習游樂來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夥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釋義】孔子說:“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
【釋義】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容易長壽。”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自我反省有沒有他那樣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釋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群而不拉幫結派。”
1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釋義】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14.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
【釋義】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於產生叛離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釋義】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釋義】孔子說:“古時候的人言論不肯輕易出口,是因為他們認為單單說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恥的。”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釋義】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
【釋義】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那麼說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么行為要正直,而說話要謹慎隨和。”
20.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釋義】孔子說:“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才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後能分析鑒別才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則為之也難。”——《憲問》
【釋義】孔子說:“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22.子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後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24.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
【釋義】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25.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快樂由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快樂,以贊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一多交賢能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快樂。以傲慢自大為快樂,以無所事事地游盪為快樂,以過度的宴飲為快樂,這是有害的。”
誠信友愛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孔子說:“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喜歡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述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胸懷坦盪,小人經常憂愁。”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釋義】孔子說:“不怕別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30.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釋義】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也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誠實,然而卻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覺,這才是賢人啊!”
3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所走過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愛好,那麼這個人的真實面目怎麼隱藏得住呢?怎麼能隱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有幾句正確言論就推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言論。”
3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堅守真理;可以一起堅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權達變。”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話,這會錯過人才;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同他談話,這是錯說了話。聰明人既不會錯過人才,也不會錯說話。”
3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謀劃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肯勇於犧牲自己來維護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志仁者。”——《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就要為那些卿大夫中的賢人服務,與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顏淵》
【釋義】孔子說:“誠懇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要使他仍然不聽,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義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釋義】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關愛人,也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釋義】孔子說:“花言巧語,又偽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釋義】孔子說:“君子達到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子貢說:“這三點正是老師的自我評論啊。”
4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厲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做人的根本,用禮儀來實行它,用謙虛的話來表達它,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釋義】孔子說:“出門做事就像接待貴賓一樣認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願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邦國里做事,在家族裡做事,都不要讓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釋義】孔子說:“剛強、果斷、朴實、言語謹慎,這些品格接近於仁。”
47.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釋義】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選住處,不選有仁風的地方,怎麼能說是聰明呢?”
48.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面對著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憲問》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論,而有精彩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50.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謙遜恭謹篇
51.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釋義】孔子說:“少年子弟平時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講信用,要廣泛關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若還有富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53.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衰,吾何以觀之哉!”——《八佾》
【釋義】孔子說:“處在上位而不寬宏大量,舉行禮儀時不嚴肅認真,參加喪禮時不悲傷。這種表現,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炊。其爭也君子。”
——《八佾》
【釋義】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搶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比賽射箭吧!比箭時,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後上場;比賽完畢下場後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❸ 孔子在哪裡說長壽多辱
原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回堯曰:「辭。」答「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文:
堯在華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聖人!請讓我為聖人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為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無為的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
出處:《莊子·外篇》——戰國·莊子
❹ 孔子的名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朴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游刃有餘時就去做官。」
❺ 墨子莊子孔子孟子名言
這里都有的
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參考資料: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墨子: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
http://..com/question/21382248.html?si=1
莊子名言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凡人心險於山川」–––
「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
「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於萬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聖人不希求名聲)–––––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佔有整個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穀,餐風飲露。騰雲駕霧,驅馳日月,而賓士暢游於宇宙之外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於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聖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聖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後,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親人,可以享盡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
「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經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寢(睡覺)不夢,其覺(醒來)無憂,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慶幸活著),不知惡死(不憂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觀改變客觀),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為妨礙自然),是之謂真人
「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戰而贏得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魚兒與其以唾沫相互濕潤,艱難活命,不如相互忘卻,遨遊於江湖自然之中;與其贊譽堯舜明君、指摘桀紂暴君,不如忘卻是非,回歸自然之道)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載著我的形體,使我生活勞苦,使我老年逸樂,最終以死使我得以
「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生為累贅,死為解脫)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魚而忘情於江湖,人忘情於自由之道)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不奔走操勞,去掉聰明才智,忘掉肉體,摒棄知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乘騎渺茫之鳥,出於宇宙深處,遨遊於虛無之境,倘佯於無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鏡子,照物而無情,不將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輕視外物,用心不傷)。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當今的仁人志士,舉目遠望而生憂患之心。
「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指放縱慾望)而饕(貪婪於)富貴」–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變)其性(本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為蠅頭小利而獻身),士(知識者)則以身殉(犧牲於)名,丈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傷害本性),以身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與禽獸共同生存,與萬物共同生長。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無知;真實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無欲,這叫做返璞歸真。返璞歸真,那麼人民得以存養天性)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拋棄仁聖知識,才不會出現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才不會發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契約,砸爛玉璽,人民自然樸素無欲;打破容器,折斷秤桿,人民
「多男子(男孩)則多懼(擔心),富則多事,壽(長壽)則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謂之入於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知道樂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萬物牽累,不受鬼神干擾)
「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單純),民有其親。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慮,不預謀」–––––––
「故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閉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發(去智不用)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不因為官高位尊而趾高氣揚,不因為窮困 潦倒而趨時混俗)
「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窮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濠水小橋)之上,莊子曰:鰷魚出入從容,魚之樂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魚,安知(怎麼知道)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盜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與野獸共處,而不驚動獸群;與飛鳥共棲,而不驚動鳥群)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白馬跳過縫隙),忽然(一晃而過)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表順從世俗,內心獨立不羈)」
「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無涯」(不知然後求知,學無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危害身體,捐棄生命)以殉物(犧牲於外物),豈不悲哉」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參考資料:http://www.cnrr.cn/rrsy/rrzl/zlpp/zlpp004.htm
❻ 解釋:長壽多辱,孔子之言。活在當下,俗人俚語。
多言多敗,多抄事多害,多男多懼襲,多壽多辱,民間的很多認識的確很深刻,長壽多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則,活得久經事就多,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事,所謂多辱,比如比較魯迅和巴金,巴老在反右中、文革中受到的辱,還有後來躺在病床上多年的苦難,魯迅則沒經歷著;另一方面,人越老,沒有精力了解新時代,因此與下一代的矛盾也越多,因此會受到下一代的嘲笑也會多。
❼ 孔子在哪裡說長壽多辱
你好,「長壽多辱」是莊子說的。准確來說是「壽則多辱」,出自於《莊子·外篇·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❽ 長壽多辱是莊子說的還是孔子說的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莊子 外篇 天地第二十三》
❾ 古人說「壽多則辱」,怎麼理解呢
“壽則多辱”一語出自《莊子》:“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樣的,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負擔和擔憂懼怕,財富多了麻煩事也就多了,壽命長了就會受到許多的屈辱。這三種事情,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就不要對我表示祝福了吧。”
長壽老人由於自然規律,身體功能總是會有所退化的,即使沒有什麼疾病,體能也會下降,腿腳也會變得不太靈活,從而造成行動不便。每每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自然會有失落感。可是,老了就是老了,人老以後,一切的一切都必然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論是過去戰勝過天地大自然,還是馳騁過疆場立過戰功等等,現在再想去故地重遊,都會因為走不動而成為泡影和美好的回憶了,只能重溫舊夢了。因此,就可能會使老人們產生了“好漢不提當年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和惆悵。
❿ 莊子「壽多則辱」的背後故事是什麼呢
莊子曾揭露過一個真相,即“壽命多則恥辱”,這句話的意思也許字面意思是人壽命長反而會遭受更多的痛苦。其實,就像莊子說的,人的年齡、腿、心都不行,有些人甚至需要年輕人照顧,在這里,不可避免地可以沒有自己年輕的力量幸福地生活,遇到不那麼孝順的後輩,可能會受到一些“羞辱”。“長壽多侮辱”一詞來自《莊子》。“姚說:“男人多恐懼,有錢人多事,壽命多侮辱人多。
事實上,古代有一句類似的話:“老不死的是小偷。”也就是說,當你足夠老,不再有價值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死,孩子們就會把你當成“小偷”。所以很多長壽的人,活這么久是什麼意思,受委屈和屈辱也是討厭的。但是莊子的“長壽就侮辱”不是揭露“長壽的人反而更不容易受到尊重”的人性真相,而是告訴我們有很多“好的”。反而有害。因此,莊子在宣傳道家的“滿足知識”,同時莊子的“壽命多則恥辱”理論經典不是強調“滿足智慧”,而是告訴我們“停止”的“善”在哪裡,這“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