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得了重病是晚期,又不說不治。子女條件有限。怎麼辦
我很想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為這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所以感觸很深。
在我接近六十周歲,臨近退休的那年.,我長期生活在農村,已經八十二歲的老母親患了肝癌,而且已是晚期,在此之前時間不長剛住院做過一次其他手術,並沒有發現任何肝癌的跡象。
老人家一生,生了我們弟兄,妹妹六個,在那窮困的年代裡,辛勞一生。正該享受改革開放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卻得了絕症。 醫院告訴我們老人頂多還能捱過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同時不建議老人住院,最好回家保守治療。老母親也執意拒絕住院,要求回家靜養(並沒有告知老人家實際病情)。
當時我們弟兄幾個商量了一下,決定讓老人回家。當時考慮一是老人執意回家,我們也不好執拗、違背老人意願,惹老人不高興。二是當時我們第兄幾個除了我在城裡上班掙工資處,其他兄弟幾個都在農村,人口多,負擔重,手裡也沒錢。而我工資不是很高,剛剛頭年給兒子裝修房屋,辦完婚事,兒媳也已懷孕,手裡也不寬裕。
回家後,我在家陪老母親不到一個月。兒媳婦生孩子,我就回了城裡。一個月後我弟弟打電話告訴我,老母親病重.肚子腿都腫的很歷害,在村裡請醫生看了吃葯,掛點滴都不管用。聽到消息,我立馬趕回老家,兄弟幾個商量對策,我主張立即送老人去縣城住院,即使明知治不好,無法延長老人生命,但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減輕老人痛苦。而錢則是暫時由我墊付,過後再說,不過其他幾個兄弟姐妹也都先後東挪西借湊了錢。
到縣城託人辦理住院後(象我母親這種情況一般醫院是不願收治住院的)。經多方打聽,得知有一種人血旦白對消水腫很有效果,但醫院沒有,因為太貴,醫院不進,一般大葯店有售.,每小瓶在500元左右,注射用,象我母親這種情況,最少每天兩只。我在縣城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一次買了十幾瓶(葯店存貨也不多)......。
經過二十多天的白旦白滴注治療,老母親的腫漲逐步消失......。待鞏固治療些日子後,老母親高高興興的出院回家。直到三個多月後再次復發,搶救無效辭世西歸。
事後,村裡街坊鄰居議論,花十多萬元,給本來無救的老人值嗎?我回答,值!父母養育子女十幾年,當兒女的,為了減輕老人病痛,花多少錢都值得,這是每個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家說,對嗎?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拷問良心的問題。
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這位老人生了重病又是晚期,生命到了這個階段命數已定,已無力回天了。但老人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他想繼續治療,他想生存。這個時候對子女來說,就到了拷問良心的時候了。
如果繼續為老人治療,能不能延長老人的生命,能延長多久都是一個未知數,但扔出去的錢打了水漂是一定。老人走了之後,給活人留下的,只有巨額債務。活人大概在後面幾年、十幾年活著幾十年內都翻不了身。為了一個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去付出未來多少年的代價,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如果不為老人治療,自己的良心將會受到無盡的折磨。面對生養自己老人,不去為他治療是為不孝,自己良心將會受到譴責。甚至在很多年之後想起這件事,在內心大概還會後悔,當時為什麼不去為老人治療,讓老人帶著遺憾離去?而且這種譴責,已經沒有機會去彌補了。
客觀地說,我認為可以取一個折中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是否可以採取臨終關懷的方式繼續為老人治療,治療的目的是盡量提高老人的生存質量,讓老人在臨終前少受一些病痛的折磨。這樣的治療方式既減輕了老人的痛苦,又減輕了子女精神和經濟兩方面的負擔。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的父母都會老去,在我們父母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遇到這種難以抉擇的問題。 但如果我們平日里已經對父母盡滿了孝心,即使我們選擇放棄治療,內心也不會受到譴責,因為我們問心無愧。 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多去陪伴父母,與父母拉拉家長里短;物質上父母有需求我們能夠做到就盡量去滿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經常帶父母出去 旅遊 ......,等等。總之就是,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盡我們所能去孝順他們。這樣,真的到了最後的選擇,我們即使選擇了看似不孝的放棄治療,自己的良心也不會受到拷問,因為我們平常已經做得足夠好,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問心無愧。
我覺得這首先是個觀念問題。我們有必要澄清對於老人的不治之症,子女給他治與不治哪種行為更加孝道。
如果是重症晚期,我們都知道,以目前的醫療技術,要想回天救命,似乎希望不大。而無論採取哪種措施,對身體的損害都是很大的,"殺人一萬,自損三干",醫生在殺死病變細胞的同時也摧毀了正常細胞,而老年人年紀大了,再也難有強健的體魄能扛住這雙重的摧殘,一份來自病痛,一份來自治療,也許治療還沒結束,老人就舍我們而去了。
所以,對於重病晚期的老人,我不主張大動干戈的治療,更願意採取其他輔助手段來減輕老人病痛的痛苦,讓他餘下的時光能活得舒服一些,有尊嚴一些。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生的意義也不全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要活得有尊嚴,活得有質量。如果渾身插滿各種管子,無自主意識,這樣留在世上的還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嗎?
其實孝與不孝,主要反映在平時我們對老人的關愛與照顧,這不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很難通過一兩件事就能對一個人作出評判。你盡孝了父母能感受到,鄰居們也都能看到。而面對業已病入膏肓的老人,還是別再把他們送到醫院去折磨吧,在想法減輕痛苦的前提下,多陪陪他們,多點臨終關懷,這不是不孝,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更高層次的孝道。
願普天下的老人都 健康 長壽,願普天下的子女都乖巧孝順!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老人的子女?如果是,這還用問嗎?做兒女的要主動關心老人,主動給老人治病,而不是等著老人開口!老人都已經不說不治了,那肯定就是治啊!這個世界上,誰不惜命呢?真的到了離開世界的那一日,都是戀戀不舍的!
老人得的是重病而且已經到了晚期,看來老人的時日不多了。作為兒女,應該抓緊帶老人去看病!兒女的條件有限,但是疼愛父母之心無限!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兒女們盡力給治吧!別再拖著了。多拖一天老人就會早走一天。等老人走了,兒女們後悔也就晚了。
老人辛辛苦苦把兒女們養大,兒女就是老人的依靠!如果這點都指望不上,那養兒育女又有什麼意思?人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千萬不要把錢看得過重,想當初,父母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把一口吃的留給子女。我們做子女的又怎麼能眼睜睜看著老人身染重病而不給治呢?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一次機會。珍惜父母,珍惜子女,也珍惜自己!
做為子女的最怕的就是父母到了晚年時身患重病,家裡條件好的子女在父母身患重病時無所謂治與不治,只要父母願意花錢多少都可以。碰到條件不好的子女在父母身患重病而且到了晚期時,的確會在治與不治之間糾結著,會不停的拷問自己的良心該如何去做,既是老人得了重病還是晚期,那不治最多就是人亡但家不破,如果明知道老人是重病晚期,死對老人來說是無法逃脫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這個時候明知自己的條件非常的有限,還堅持著要給老人治病,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治了人還是亡了,而家因為老人看病被拖得支離破碎。我認為如果老人真的已經是年過古稀之年(80/90歲),而且在醫院被確診為重病晚期沒有治療意義,再加上子女自己本身的經濟條件又的確有限,那就沒有必要因為一個即將逝去的老人,而讓活著的人活得更累,這不是什麼道德和人品的問題,也不是孝與不孝的拷問,這是現實生活的殘酷,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會是那樣,那我肯定會要求放棄治療,我有活著的權力,但我更覺得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更好,如果因為我治病而讓子女的日後生活苦不堪言,那我活著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所以說生活不易,凡事都應考慮周全。
老人得了重病是晚期,又不說不治。子女條件有限,怎麼辦?
看到提問者這句話有點脊背發涼。這是提問者在等著老人自己說不用治了嗎?老人沒說不用治了,子女還問怎麼辦。
父母把兒女養育成人,在老人得了重病又是晚期時,一般正常的子女都會盡其所能去救治父母,甚至砸鍋賣鐵。此時不去救他,還問該怎麼辦。實在有點驚訝。
提問者說老人是重病,又是晚期,子女條件又有限,幾個要素都是不利的,都在為不治做鋪墊。無論你有多少不想治的理由,也不管老人是否主張不用治了,作為子女,你都不應該放棄救治老人。這是起碼的孝道。也是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良心。
伺候過不治之症的親人。幾乎是拚死也要救她的命。終究,也去了。她多活了一年。毫無質量,無言無語,全靠液體維持生命。大小便全都不能自理。
經過,我決定,一定要在六十歲前給兒子留一個文字性的東西:1 急症:一旦不能自主呼吸、自主進食,象徵性住三兩天醫院,拉回家,等死。2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早期,手術,回家。晚期,止疼即可。
經歷過決定親人生死,才知道,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事情。死,才是重生。之所以象徵性治療,只是為了讓兒子心裡舒服一些。其實,真的是大病,治不了。小病,不用治。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意願,讓他活著。生不如死,才是最殘忍的事兒。
人的一生總會和生老病死殘這些相關的事有關聯,要麼幸福的老,要麼苦逼的老,但人終將有一老、人終將有一死是必然的,只是怎麼老去和怎麼死去是需要我們此刻來思考的。我想幸福的老去,那一定會跟我提前做了哪些計劃,提前做了哪些安排有關。比如說在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一生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就是為了讓有一天遇到突發的自己不可控的事情,有一筆尊嚴且救命的錢,不至於讓別人來做對我們生命的安排,比如說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為自己多儲備一點養老,讓自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不給兒女造成負擔,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兒女的時候,沒有做這些准備,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給兒女帶來今日提問的困惑,真的到了這一天,其實只有三個字來回應叫:沒辦法。為兒女盡孝道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也可以嘗試跟老人認真坐下來商量,對現實盡其所能,各盡其責,各自做好自己,人生中的該做的部分。
老人得病晚期,自己不說不治療是對生的渴望。 人得重病,都想治療,只有特別清楚理智的老人才會做出不再治療的決定 ,但那是和結束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誰能夠做到「視死如歸」,輕易抉擇呢?
子女條件有限,說明父母也沒有存款可用,加上是 重病晚期 ,繼續治療下去只能是 人財兩空 ,所以理智一點,只能回家,盡量過好後面的時間。
53歲的同事發現腸癌時已經到了晚期,而且轉移到了骨頭。實在是太年輕,自己和家人不忍放棄,就上北京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手術,大夫就讓回去,雖然他們有錢,但已無回天之力,前後不到三個月,人就不在了。
所以,沒法治的病只能回家,想辦法減輕痛苦,了卻心願,放鬆心情,走完最後歷程。雖然殘忍,但無它法,只能接受。
老人得了重病,無論經濟狀況怎麼樣,都沒必要治療,沒有尊嚴的活著不如痛快的離去。當然作為親人特別是兒女。無法做出痛苦的抉擇,可是作為即將步入老齡時間的我們,在身體 健康 ,頭腦清楚,心裡明白的時候,要認真思考這個嚴峻的問題,不要給兒女留難題,讓孩子痛苦的抉擇,況且我們這個年齡,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候,沒人商量,一根擔子都壓在孩子肩上,身心要承受多大壓力啊?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呵護疼愛他,等孩子長大成人也盡量為孩子著想,不讓孩子受煎熬,痛苦抉擇,早早給孩子留下文字囑托,重病不過度治療,順其自然。活著是為了享受生活而不是被折磨和折磨孩子。
❷ 過85歲以後去世的老人,多半是由於什麼原因都是因為得病嗎
過85歲以後去世的老人,當然多半是因為年事太高,身體機能下降,而誘發出的各種疾病最終導致身亡。這是非常正常的事了,能活到85歲,早已超出我們國人壽命的平均值了,他們都是長壽之人。
不知道怎麼題主會有此一問?難不成你認為85歲正是好時候,生命力旺盛的時候,這個年齡段死了白瞎了?我認為你還真的不如關注一下那些英年早逝的年輕人中年人,看看他們為什麼身體正值壯年竟然為什麼會死了?說到這里我突然認為,你就是一位即將到85歲以上的老年人了,出於對這個美好世界的留戀,特有此一問,想要自己長命百歲?
倘若真的是這樣,也挺好的。你看看大傢伙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抗擊人老體衰?只要你身體尚可,我認為活100多歲也沒有問題,如果你能活過吉尼斯世界紀錄,我們都替你高興。
但是人年紀大了,各種各樣的老年病遺傳病都會找上門來。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這些病都高發在高齡老年人的身上。還是平時飲食起居都應該多加小心,加強營養攝入適度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的心情。這樣,在追求長壽的路上,你才不至於掉隊。也希望你能對生死有個正確的認識,畢竟自然規律就是這樣,人生代代無窮已,一代新人換舊人,人始終都是在新老更替的。到時候了該走就坦然地走吧,我想人只有到了真正撒手人寰的那天,才算真正地壽終正寢功德圓滿,完成了你的使命。
俗話說得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85歲也是老年人的暮年之秋了。
根據人的生理特性,45歲後便進行了衰老期。兩鬢斑白、眼袋加深、顏面起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接踵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相繼出現,以及各器官的逐年的衰退,這是人們不可抗拒的自然現律。
聯合國按照區域劃分,亞太地區45~59歲為老年前期,60~89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其中80歲以上為高齡老人。
在我國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均壽命平均77歲。而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比較優越的上海,人均壽命預期83.63歲。但是對一般百姓而而言要想活到85歲,也就是20%的概率。這些高齡老人己是風燭殘年,基礎病多,心、腦、肺、腎、肝、消化系統等機能都減弱,猝死的機率很大。往往在激動、興奮、悲傷的情況下而發生心跳驟停。有人晚上睡下,早晨起床時死於被窩,多因為心源性猝死或呼吸暫停。另外,一些基礎性疾病老年人,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塞、腦出血、腦萎縮、慢阻肺、癌症等均可造成心、腦、肺、腎、肝的衰竭死亡。所以古時有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之說,在古時85歲以後死亡就如影伴隨了。
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規律,是任何人不能抗拒的。凡事都有因果關系,對於長壽老人的去逝,人們常說不疾而盡,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古人對病理、生理無知的誤區。
能活到85歲的老人,就是高齡長壽老人啦。多半是身體各部位功能老化,衰竭生病而去世,很正常,為什麼有的人五六十歲就生病去世,還有比這個年齡更小的人,為什麼有的老人活到九十歲,一百歲。有兩種因素,一種是遺傳因素,一種是外界因素,遺傳就是祖輩遺傳的基因,在我們廠有一個人,他父親38歲死的,他38歲那一年,廠里醫院給他開綠燈,只要來醫院看病,不管吃多貴的葯,都由他隨邊拿,因為38歲這一年,他必死無疑。論到下一代他兒子也必定只能活到38歲。這就是遺傳基因,這種病在醫學上無法治療。我要講的外界因素,就是喜,怒,哀,樂,悲。人生活在這個空間,人與人打交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無論是家庭內部的事情,還是鄰居之間的糾紛,人與人之間的仇恨,都會照成心理上的傷害。心理應響,身理,身理應響病理。
這問題太廣泛,老年人至高齡而去,大都是由於功能性衰減,及多種因素的致病因素而致,壽終正寢的確不多。
人的壽命是和基因遺傳飲食,起居,心理因素無不關連。
情志致病,六淫致患,過勞而衰這些都是導致病亡的因素。
我的娘家媽88歲,夜裡上衛生間摔了一跤,把胯骨摔斷了,送到骨科醫院,醫院不收,說年齡太大了,做手術有風險,讓回家養。
我媽在家卧床幾天,發現她尿血還發燒,後來送到醫院搶救,脫險之後,不能吃東西,又給她下的胃管,又下的導尿管,就這樣折騰了9個月去世了。[流淚]
我的老公公89歲也是起夜下床摔了,也是把胯骨摔斷了,醫院不收,在家養了半年腿不疼了,快要下地了,結果突然腦梗去世了。
我還有一個朋友的父親72歲,也是走路摔斷了胯骨,住院12天肺內感染去世了。
我認為年齡大了,千萬不能摔跤,因為摔跤去世的不在少數。
那是由於得不到家庭親人的精神生活的照顧和 社會 應給的老年特殊條件生活的環境和條件雙重作用下提前結束生命的必然因素~「絕望」……。
85歲老人去世,都是得病的多,有的是不治之症,甚至衰竭,這些都是屬於老死,到了這年紀也許一場感冒也就去世,這是必然規律,生老病死不可怕。
這個歲數去世的老人大多是因為疾病原因,但是精神原因很重要一生心態平和不懼孤獨的老人活的更長時間,感覺大多數老人特別希望每天有兒女的陪伴害怕孤獨沒有安全感,老輩說73歲84歲是個坎兒是很有道理的,人歲數大了特別特別不能生氣,心情郁悶生氣是誘發各種致命疾病的誘因。
應該是有很多原因,不是都因為得病。有的是得不到家人很好的照顧,有的是身體機能自然衰退。還有是常年的身體有病,都有可能。
根據醫學研究專家言,正常人的壽命能活到130歲,(這是在無任何大疾病的影響下),而85歲就去世多數是由疾病所致,加上生活環境,精神狀態,機能衰老快等因素……隨著 科技 進步, 社會 保障福利提高,人的壽命從70古來稀轉為80 90甚至百歲不稀奇,越往後壽命會更長,只要你開心的活著……。
❸ 90歲老人發燒要注意什麼…怎麼樣才能快速恢復變好
90歲老人發燒要注意的是:1、宜早去醫院檢查診治、確診發燒的原因、聽醫生安排、積極治療。2、宜清淡飲食、3、高燒不退要物理降溫、4、加強對老人的護理、以防意外、5、到醫院住院治療才能快速恢復
❹ 老人75歲(腦轉移瘤),高燒3天了,就是不退,求大家幫忙(不能吃東西,也不能喝水了)
您好: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其實,它是體內抵抗感染 的機制之一。發燒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 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這些能力應可以抵消發燒時所經 歷的不舒服。 如果你需要額外的緩解,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補充液體
當你感到熱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如果你流失大多水 分--例如當你發高燒時--你的身體會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 水分流失。這使你更難對付發燒。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除了白 開水,醫生們更偏好下列各種飲料;
①果菜汁 這些液體含豐富的維他命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卜 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
②草茶 雖然任何茶皆提供液體,但有些特別適合發燒時喝。有一種是 將等量的干百里香、菩提花(linden)及洋甘菊(chalnomiie)混合。百 里香有殺菌作用,洋甘菊減輕發炎,菩提花促進流汗。將1茶匙的 上述混合物故入1杯沸水,浸5分鍾,過濾並趁溫的時候喝,一天 數次。
③菩提花茶 這茶單獨喝也很好,有促進排汗以及退燒的功能。將1大匙菩 提花加入l杯沸水中。依上述方法制備,趁熱喝,一天數次。
④柳樹皮 柳樹皮含有豐富的水楊酸,這是與阿司匹林類似的化合物,被 認為是"天然的退燒葯。"泡成茶,酌量飲用。
⑤黑接骨木 這是另一個傳統的退燒葯。你若不適應阿司匹林,可以使用黑 接骨木荼,作法與上述相同。
⑥冰 如果嘔吐情形不嚴重,可以吃冰塊退燒。在製冰盒內倒入果 汁,冰成冰塊。為了引誘發燒的小孩,可在冰盒的每一格內放入葡 萄或草莓。
濕敷
濕敷幫助降低體溫。熱的濕敷可退燒。但是當病人覺得熱得很 不舒服時,應以冷濕敷取代。在額頭、手豌、小腿上各放一濕冷毛 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
假使體溫上升到39.4C以上,切勿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 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應換一次,反復做到燒 退為止。 以海綿擦拭全身 蒸發也有降溫作用。護理專家潘瑪麗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 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攝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 強一些體墨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 後,一次攝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 水分,有助於散熱。
醫生們警告,雖然酒精比水還容易蒸發,但它對發燒的病人可 能引起不適。再者,吸入酒精蒸氣或甚至經由皮膚吸收酒精都對病 人不利。
泡澡
"每當我發燒,我經常會開始發抖。這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 服不過了。"高斯爾博士說。 嬰兒應以室溫的溫水池澡。另一種方式則是以濕毛巾包住嬰 兒,每15分鍾換一次。
勿忍痛
你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葯。維克利博士建議,成人 服用2片阿司匹靈或2片acetaminophen,每4小時服用一次。 Acetaminophen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 由於阿司匹林acetamlnoPllen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 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制發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 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acetamin。phen。或先服用2片阿司 匹林,3小時後再服用2片acetaminophen。但服用這些葯物前,需 先經醫師同意。 讓小孩服用acetaminophen 年齡低於21歲的小孩,應避免阿司匹林。因為阿司匹林可能 使發燒的小孩爆發雷氏癥候群(Reye's syndrome),這是一種有致 命性的神經疾病。應以acetaminoPhen代替。以每磅體重服用 5--7毫克的方式,計算acetaminoPhen的用量。每4小時服用一 次。"增加使用頻率或超過適當劑量,都有危險。"
穿衣適量
使用常識來判斷穿衣服的多寡。如果你很熱,則脫下過多的衣 物,使體內的熱氣可以散發出來。但假使你打寒顫,應以衣物裹身, 直到不冷為止。 特別注意小嬰兒,因為當他們感到過熱時,並不懂得卸下衣 物。其實,給小孩穿過多衣服或把他們置於酷熱的場所,都可能引 起發燒。
調節室內溫度
盡可能營造病房氣氛,以利病人復原。勿使室溫過高,德國醫 師通常建議勿超過18.3C。同時,應讓室內適度地透氣,以幫助復 原,但勿使用通風設備。並保持柔和的光線,使病人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