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0多歲老人的心理特點
衰老是人生必經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累的過程。及時了解老人心理特點,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那麼80多歲老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下面我帶你一一了解!
1、80多歲老人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
這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弱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
2、80多歲老人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
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的恐懼等心理。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80多歲老人趨向保守,固執己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和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和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
4、80多歲老人易孤獨和依賴
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5、80多歲老人易抑鬱和焦慮
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6、80多歲老人易有睡眠障礙
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1、80多歲老人健康長壽的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與體力都有下降,機體各種功能逐漸地衰退,也會有許多慢性、難以治癒的疾病,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等。老年人會產生一種恐病、怕死的心理。他們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希望社會加強老年的醫療保健。實現有醫方便,病有所醫。
2、80多歲老人娛樂的需求
老年人退休在家脫離了原來的人際交往生活圈子,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娛樂環境和條件,使自己能夠精神愉快,有所寄託。如果老人長期不出門,不參加體育娛樂活動,會漸漸變得孤僻、焦慮,甚至積郁成疾。
3、80多歲老人和睦的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有個和睦的家庭與融洽的環境。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只要家庭和睦,鄰里關系融洽,老年人就會感到幸福。
4、80多歲老人受尊敬的需求
老人在家中希望受子女的關心,在社會上希望受到周圍人的尊敬和照顧,離退休的老年人還希望受到原單位的重視和尊敬。否則,就會產生“老而無用”的自卑感,情緒消沉,患上心理疾病。
1、80歲老人要適當運動
老人的身體並不太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進行適當的運動。80歲及以上的老人最好的運動方式那就是散步,其中散步時間不超過30分鍾,以免太過勞累,反而影響身體健康。
2、80歲老人盡量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處在高興的精神狀態,好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老人退休後一般在家無所事事,時間久了就會憋出病來。所以老人可以適當培養的愛好,比如養花、練書法、下棋等等,每天做著喜歡的事,不僅打發了無聊的時間,而且多走動對身體也有好處。
3、80歲老人膳食要均衡
平衡膳食,就是膳食中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比較平衡、合理,適合用膳者機體的生理需要。因此老年人應選用那些易於消化,外觀能引起食慾的,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營養素的比例適當的食物。在配製和烹調上應照顧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同時需要注意進食要定時定量,一日以3~4餐為佳。另外,老年人應多吃含果糖、維生素的食品。
B. 70歲的老年人尿頻是什麼問題怎樣診治急急急~~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間0~2次,次數明顯增多稱尿頻。尿頻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由於多種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數增多,但無疼痛,又稱小便頻數。尿頻的原因較多,包括神經精神因素,病後體虛,寄生蟲病等。對尿頻患兒需除外尿路感染、外陰或陰莖局部炎症等。
中醫認為小便頻數主要由於小兒體質虛弱,腎氣不固,膀胱約束無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過於疲勞,脾肺二臟俱虛,上虛不能制下,土虛不能制水,膀胱氣花無力,而發生小便頻數。因此尿頻多為虛症,需要調養,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
編輯本段病因
尿頻的原因較多,最常見的為尿路感染,老年人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前列腺肥大,妊娠婦女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壓迫膀胱所致,小兒尿頻的原因:哺乳期嬰兒,進水量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可達20次左右,1歲時日排尿15次左右,至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則日排尿6—7次,如排尿次數過多則為尿頻。發生尿頻的原因很多,應結合具體表現和化驗檢查,綜合分析,找出原因。
1、尿道及季節因素:如尿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症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部等。此外,季節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現象。
2、飲食性多尿:如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無其他表現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小兒多發生。
3、神經性尿頻:幼兒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有反復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4、泌尿道炎症;如尿頻、尿急、尿痛或伴發熱,應考慮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尿檢.查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
5、特殊疾病:如尿頻伴尿量多,同時有口渴多飲、多麼、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則應想到尿崩症。
6、更年期尿頻:尿頻是更年期以後婦女的常見症狀,有時候是精神與心理所引起,尿頻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尿緊急」,病人一有尿意就必須趕緊上廁所,否則來不及的話,尿液就會自動流出,成了尿急尿失禁。
7、腎移植患者容易出現尿頻症狀:據路透社健康新聞紐約訊根據荷蘭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腎移植患者術後常常會出現尿頻的症狀。
編輯本段症狀
尿次數增多而每次尿量正常,因而全日總尿量增多,見於糖尿病、尿崩症、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期等,排尿次數增多而每次尿量減少,或僅有尿意並無尿液排出,見於:
①膀胱或尿道受刺激:膀胱、後尿道炎症、膀胱結核或結石,其中膀胱結核時,尿頻持續時間特別長;
②膀胱容量減少:見於膀胱內佔位性病變、結核性攣縮膀胱或妊娠子宮、子宮肌瘤、子宮脫垂壓迫膀胱等;
③下尿路有梗阻:見於前列腺增生症、尿道狹窄等。通常有排尿困難,表現為排尿開始遲緩,排尿費力,射程縮短、射力減弱、尿線中斷或不成線呈滴瀝狀;
④神經原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由於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膀胱功能失常;
⑤精神緊張,焦慮或恐懼。
【伴隨症狀】尿頻、尿急與尿痛同時出現:
①伴發熱、膿尿,見於急性膀胱炎;
②伴會陰部脹感,肛門下墜,恥骨上隱痛,腰背酸痛放射到腹股溝、睾丸及大腿部,見於急性前列腺炎;
③伴血尿見於膀胱結核,常同時有結核感染的全身症狀或有其它部位結核病灶。尿頻、尿急伴排尿終末疼痛:見於輸尿管末端結石。50歲以上男性尿頻伴進行性排尿困難:見於前列腺增生症。40歲以上無痛性血尿或尿頻、尿急、尿痛後出現血尿:見於膀胱癌。伴有神經系統受損病史和體征:見於神經原性膀胱,常同時有下肢感覺和運動障礙或伴有肛管括約肌鬆弛和反射消失。
編輯本段預防
第一、是控制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鹼平衡對於尿頻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恰瑪古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能迅速排除體內酸毒,使達到酸鹼平衡,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減少腎的壓力。同時恰瑪古還富含類黃酮,能夠有效的修復腎的排毒功能。
第二,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多呼吸新鮮的空氣,減少發病的幾率。有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鹼性體質,使尿頻遠離大家。
第四,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病毒容易入侵。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鹼性體質,使病毒遠離自己。
第五,遠離煙、酒。煙、酒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的抽煙喝酒,極易導致人體的酸化。
第六,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編輯本段治療
偏方一:
組成:韭菜籽6 克,水、酒各半。
用法:韭菜籽研末,水酒各半調服,小兒酌減。
主治:尿頻。
偏方二:
組成:雞腸1~2 條,黃酒或米酒適量。
用法:雞腸洗凈切段,油炒將熟,加入黃酒1 湯匙及少許鹽食用。
主治:尿頻,夜尿多。
1.小便頻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葯(去皮),在白礬水中漬過,焙乾,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再方(陽萎)。用嫩鹿茸一兩(去毛切片),加山葯末一兩,裝布袋內,放入酒壇七天,然後開始飲服,每服一杯。一天服三次。同時將酒中的鹿茸焙乾,作丸服。此方名「鹿茸酒」。
3.再方(消渴飲水)。用野雞一隻,加五味煮湯喝,肉亦可食。
4.尿頻。把茴香(不定量)掏凈,加少量鹽,炒研為。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神經性尿頻好發於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多見於3-5歲的小兒,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的增加,尿常規檢查正常,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每天 6-8次,增加到每天20-30次,甚至每天40-50次,每小時可達10多次,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時僅幾滴,睡眠後則無尿頻症狀,常在上床睡覺前、吃飯時、上課時加重。
神經性尿頻的病因:1.內因小兒大腦皮質發育尚未完善,對脊髓初級排尿中樞的抑制功能較弱,而且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損,這是小兒易患本病的內在原因。 2.外因受驚嚇、精神緊張易使神經功能失調而發生本病。常常由於家庭成員的死亡,變換環境(如新入托兒所、幼兒園、上學和住院等),突然離開父母,害怕打針和考試等所導致的緊張或焦慮所誘發。
糖尿病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頻患者的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糖尿病,保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尿糖轉為陰性或微量,使尿路變為不利於細菌生長的環境,這是預防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
(2)當尿檢pH值偏低,尿液呈酸性時,也適於細菌生長。這時可飲用礦泉水,或口服鹼性葯物如碳酸氫鈉(小蘇打)。
(3)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外陰局部衛生。
(4)適當增加飲水量以沖洗尿路。有尿時及時排空,不給細菌的入侵、寄生、繁殖提供可乘之機。
(5)糖尿病容易並發神經源性膀胱,導致尿瀦留,這也是尿路感染發生的誘因。對此應予以重視及治療。
(6)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預防發生泌尿系感染的首要地方。一旦感染,在發熱、尿化驗異常的急性期,應卧床休息。恢復期就要參加適度的體力活動,避免體質虛弱,遷延不愈。活動的形式可因人而異,但不能過疲勞。
女性尿頻可以說是個很普遍的話題。當然這里說的尿頻不是由於喝水過多所致的小便過多,而是在小便量較少的情況下,仍然不時地小便,具有「量少次多」的特點。如果尿量不少,成人24小時尿總量超過2 500毫升,就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這種情況不是尿頻的范疇。
膀胱因素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正常情況下膀胱足可以儲存一定量的(一般為300毫升)尿液,但當膀胱的體積因疾病影響有效體積減少時,小便的儲存量自然減少,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產生尿意。當小便逐漸增多並在膀胱形成一定壓力的時候,膀胱就會發出信息,人們就有了尿意。倘若膀胱內有腫瘤、結石、異物、異位的子宮內膜占據,或膀胱臨近的器官腫大,如卵巢腫瘤或囊腫、妊娠或子宮肌瘤、過度肥胖等,使膀胱受到外部壓力,都會影響膀胱的有效容積,都有可能引起尿意頻頻,即使少量的尿液也會產生較強的尿意。
因而,凡是尿意頻繁者,特別是對老年女性,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應找大夫咨詢,或進行必要的檢查,以防重大疾病「漏網」,給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一般情況下,B超即可查出相關疾病,而且對人體沒有損害。
感染因素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尿道總長度比男性要短得多,這給細菌、病毒、病原體等上行感染創造了機會,日常生活中女性泌尿系統容易感染就是這個道理。病原微生物一旦感染,如果量大或患者的抗病能力較差,其繁殖速度就會加快,對膀胱就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炎症的刺激,往往在很少的小便時也會產生尿意。這種頻繁的尿意感並非壞事,可以通過頻繁的小便將細菌「趕出」膀胱。炎症引起的尿頻,同時伴有尿急(必須立即排尿的感覺)、尿痛(小便時尿道口疼痛)的特殊感覺。病原微生物感染,貴在早期、有效地治療,使用抗生素宜對症、足量,「除惡務盡」,切忌「輕描淡寫」、用用停停或濫用,防止形成慢性疾病。
精神因素人們總有一種感覺,在即將上火車、登機、出發的時候,習慣地解一下小便,可不少人解了以後很快又有尿意,這就是精神作用的結果。精神緊張或與排尿相關的神經病變,均可引起神經系統反射紊亂,發生煩人的尿頻。精神性多飲多尿症、神經性膀胱炎,就是常見的精神神經性因素所致。如果經常失眠、消化不良,或嚴重的神經衰弱,在睡覺之前常常小便頻繁,這種情況多見於中年女性。
精神性因素引起的尿頻,一般表現為時多時少,明顯有精神作用的「跡象」。精神緊張引起的尿頻,對身體健康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尿頻影響學習、工作、休息者,可進行心理治療和調節神經的葯物治療。特別是一些長期的、嚴重的尿頻,應認真進行有關檢查,不可輕易診斷為精神神經因素引起的尿頻。
另外女性在婚後,往往容易發生尿頻現象,除了極少數是因為尿道感染所致,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正常的生理變化原因造成。女性在性生活時,陰道及盆腔受到刺激,容易造成盆腔和生殖器官充血,因膀胱和尿道與陰道之間的距離比較近,當生殖器官充血時引起壓迫膀胱,所以會出現老是想排尿的感覺。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只要適當控制性生活頻度,注意局部清潔衛生,每晚睡前用清潔溫水沖洗外陰,性生活後起床排尿一次即可。另外,女性在性生活時,宮頸、陰道、前庭大腺均會分泌一些液體增加潤滑度,再加上丈夫排出的精液,如果事先不注意局部清潔,很容易使細菌、病毒、衣原體等孽生,容易導致陰道炎及外陰炎,一旦炎症波及尿道口,也會出現頻繁的便意。如果在尿頻的前提下還伴有尿痛,剛排完尿又有了便意,淋漓不盡,有時尿到最後還有點出血,那很可能是患了膀胱炎,此時要暫停性生活,多休息,多飲水,有利於排出細菌,
此外還可請醫生開一些消炎葯。
C. 老人病重去世前預兆
老人病重去世前預兆有很多種,比如腳腫或者臉腫、迴光返照、口渴等,以下大概列舉了幾種,僅供參考:
1、腳腫或者臉腫
俗話說男怕穿鞋,女怕戴帽。意思是男的腳腫了,女的臉腫了,這種情況就很快了,差不多也就幾天的時間了。如果有病重的親人發現這個情況,一定要多陪陪他們。
2、迴光返照
這個大家都聽說過的,老人病重意識不清晰,不吃不喝,如果突然精神好了能吃能喝,像康復了一樣就是迴光返照了這個時候應該注意了,作為親人不能掉以輕心。
5、大小便失禁
基本上大小便排失禁,排黑便,據說是把肚子的臟東西拉干凈上路,想想人來的時候嬰兒期也是排除胎糞,要走也是這樣。
其實不管是哪種預兆,都希望家人能夠多抽出點時間來好好陪伴老人,因為此刻,即使他有很多東西不能做,但老人內心肯定是非常希望家人能夠陪在身邊,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D. 老人得了重病是晚期,又不說不治。子女條件有限。怎麼辦
我很想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為這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所以感觸很深。
在我接近六十周歲,臨近退休的那年.,我長期生活在農村,已經八十二歲的老母親患了肝癌,而且已是晚期,在此之前時間不長剛住院做過一次其他手術,並沒有發現任何肝癌的跡象。
老人家一生,生了我們弟兄,妹妹六個,在那窮困的年代裡,辛勞一生。正該享受改革開放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卻得了絕症。 醫院告訴我們老人頂多還能捱過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同時不建議老人住院,最好回家保守治療。老母親也執意拒絕住院,要求回家靜養(並沒有告知老人家實際病情)。
當時我們弟兄幾個商量了一下,決定讓老人回家。當時考慮一是老人執意回家,我們也不好執拗、違背老人意願,惹老人不高興。二是當時我們第兄幾個除了我在城裡上班掙工資處,其他兄弟幾個都在農村,人口多,負擔重,手裡也沒錢。而我工資不是很高,剛剛頭年給兒子裝修房屋,辦完婚事,兒媳也已懷孕,手裡也不寬裕。
回家後,我在家陪老母親不到一個月。兒媳婦生孩子,我就回了城裡。一個月後我弟弟打電話告訴我,老母親病重.肚子腿都腫的很歷害,在村裡請醫生看了吃葯,掛點滴都不管用。聽到消息,我立馬趕回老家,兄弟幾個商量對策,我主張立即送老人去縣城住院,即使明知治不好,無法延長老人生命,但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減輕老人痛苦。而錢則是暫時由我墊付,過後再說,不過其他幾個兄弟姐妹也都先後東挪西借湊了錢。
到縣城託人辦理住院後(象我母親這種情況一般醫院是不願收治住院的)。經多方打聽,得知有一種人血旦白對消水腫很有效果,但醫院沒有,因為太貴,醫院不進,一般大葯店有售.,每小瓶在500元左右,注射用,象我母親這種情況,最少每天兩只。我在縣城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一次買了十幾瓶(葯店存貨也不多)......。
經過二十多天的白旦白滴注治療,老母親的腫漲逐步消失......。待鞏固治療些日子後,老母親高高興興的出院回家。直到三個多月後再次復發,搶救無效辭世西歸。
事後,村裡街坊鄰居議論,花十多萬元,給本來無救的老人值嗎?我回答,值!父母養育子女十幾年,當兒女的,為了減輕老人病痛,花多少錢都值得,這是每個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家說,對嗎?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拷問良心的問題。
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這位老人生了重病又是晚期,生命到了這個階段命數已定,已無力回天了。但老人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他想繼續治療,他想生存。這個時候對子女來說,就到了拷問良心的時候了。
如果繼續為老人治療,能不能延長老人的生命,能延長多久都是一個未知數,但扔出去的錢打了水漂是一定。老人走了之後,給活人留下的,只有巨額債務。活人大概在後面幾年、十幾年活著幾十年內都翻不了身。為了一個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去付出未來多少年的代價,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如果不為老人治療,自己的良心將會受到無盡的折磨。面對生養自己老人,不去為他治療是為不孝,自己良心將會受到譴責。甚至在很多年之後想起這件事,在內心大概還會後悔,當時為什麼不去為老人治療,讓老人帶著遺憾離去?而且這種譴責,已經沒有機會去彌補了。
客觀地說,我認為可以取一個折中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是否可以採取臨終關懷的方式繼續為老人治療,治療的目的是盡量提高老人的生存質量,讓老人在臨終前少受一些病痛的折磨。這樣的治療方式既減輕了老人的痛苦,又減輕了子女精神和經濟兩方面的負擔。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的父母都會老去,在我們父母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遇到這種難以抉擇的問題。 但如果我們平日里已經對父母盡滿了孝心,即使我們選擇放棄治療,內心也不會受到譴責,因為我們問心無愧。 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多去陪伴父母,與父母拉拉家長里短;物質上父母有需求我們能夠做到就盡量去滿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經常帶父母出去 旅遊 ......,等等。總之就是,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盡我們所能去孝順他們。這樣,真的到了最後的選擇,我們即使選擇了看似不孝的放棄治療,自己的良心也不會受到拷問,因為我們平常已經做得足夠好,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問心無愧。
我覺得這首先是個觀念問題。我們有必要澄清對於老人的不治之症,子女給他治與不治哪種行為更加孝道。
如果是重症晚期,我們都知道,以目前的醫療技術,要想回天救命,似乎希望不大。而無論採取哪種措施,對身體的損害都是很大的,"殺人一萬,自損三干",醫生在殺死病變細胞的同時也摧毀了正常細胞,而老年人年紀大了,再也難有強健的體魄能扛住這雙重的摧殘,一份來自病痛,一份來自治療,也許治療還沒結束,老人就舍我們而去了。
所以,對於重病晚期的老人,我不主張大動干戈的治療,更願意採取其他輔助手段來減輕老人病痛的痛苦,讓他餘下的時光能活得舒服一些,有尊嚴一些。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生的意義也不全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要活得有尊嚴,活得有質量。如果渾身插滿各種管子,無自主意識,這樣留在世上的還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嗎?
其實孝與不孝,主要反映在平時我們對老人的關愛與照顧,這不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很難通過一兩件事就能對一個人作出評判。你盡孝了父母能感受到,鄰居們也都能看到。而面對業已病入膏肓的老人,還是別再把他們送到醫院去折磨吧,在想法減輕痛苦的前提下,多陪陪他們,多點臨終關懷,這不是不孝,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更高層次的孝道。
願普天下的老人都 健康 長壽,願普天下的子女都乖巧孝順!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老人的子女?如果是,這還用問嗎?做兒女的要主動關心老人,主動給老人治病,而不是等著老人開口!老人都已經不說不治了,那肯定就是治啊!這個世界上,誰不惜命呢?真的到了離開世界的那一日,都是戀戀不舍的!
老人得的是重病而且已經到了晚期,看來老人的時日不多了。作為兒女,應該抓緊帶老人去看病!兒女的條件有限,但是疼愛父母之心無限!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兒女們盡力給治吧!別再拖著了。多拖一天老人就會早走一天。等老人走了,兒女們後悔也就晚了。
老人辛辛苦苦把兒女們養大,兒女就是老人的依靠!如果這點都指望不上,那養兒育女又有什麼意思?人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千萬不要把錢看得過重,想當初,父母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把一口吃的留給子女。我們做子女的又怎麼能眼睜睜看著老人身染重病而不給治呢?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一次機會。珍惜父母,珍惜子女,也珍惜自己!
做為子女的最怕的就是父母到了晚年時身患重病,家裡條件好的子女在父母身患重病時無所謂治與不治,只要父母願意花錢多少都可以。碰到條件不好的子女在父母身患重病而且到了晚期時,的確會在治與不治之間糾結著,會不停的拷問自己的良心該如何去做,既是老人得了重病還是晚期,那不治最多就是人亡但家不破,如果明知道老人是重病晚期,死對老人來說是無法逃脫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這個時候明知自己的條件非常的有限,還堅持著要給老人治病,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治了人還是亡了,而家因為老人看病被拖得支離破碎。我認為如果老人真的已經是年過古稀之年(80/90歲),而且在醫院被確診為重病晚期沒有治療意義,再加上子女自己本身的經濟條件又的確有限,那就沒有必要因為一個即將逝去的老人,而讓活著的人活得更累,這不是什麼道德和人品的問題,也不是孝與不孝的拷問,這是現實生活的殘酷,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會是那樣,那我肯定會要求放棄治療,我有活著的權力,但我更覺得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更好,如果因為我治病而讓子女的日後生活苦不堪言,那我活著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所以說生活不易,凡事都應考慮周全。
老人得了重病是晚期,又不說不治。子女條件有限,怎麼辦?
看到提問者這句話有點脊背發涼。這是提問者在等著老人自己說不用治了嗎?老人沒說不用治了,子女還問怎麼辦。
父母把兒女養育成人,在老人得了重病又是晚期時,一般正常的子女都會盡其所能去救治父母,甚至砸鍋賣鐵。此時不去救他,還問該怎麼辦。實在有點驚訝。
提問者說老人是重病,又是晚期,子女條件又有限,幾個要素都是不利的,都在為不治做鋪墊。無論你有多少不想治的理由,也不管老人是否主張不用治了,作為子女,你都不應該放棄救治老人。這是起碼的孝道。也是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良心。
伺候過不治之症的親人。幾乎是拚死也要救她的命。終究,也去了。她多活了一年。毫無質量,無言無語,全靠液體維持生命。大小便全都不能自理。
經過,我決定,一定要在六十歲前給兒子留一個文字性的東西:1 急症:一旦不能自主呼吸、自主進食,象徵性住三兩天醫院,拉回家,等死。2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早期,手術,回家。晚期,止疼即可。
經歷過決定親人生死,才知道,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事情。死,才是重生。之所以象徵性治療,只是為了讓兒子心裡舒服一些。其實,真的是大病,治不了。小病,不用治。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意願,讓他活著。生不如死,才是最殘忍的事兒。
人的一生總會和生老病死殘這些相關的事有關聯,要麼幸福的老,要麼苦逼的老,但人終將有一老、人終將有一死是必然的,只是怎麼老去和怎麼死去是需要我們此刻來思考的。我想幸福的老去,那一定會跟我提前做了哪些計劃,提前做了哪些安排有關。比如說在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一生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就是為了讓有一天遇到突發的自己不可控的事情,有一筆尊嚴且救命的錢,不至於讓別人來做對我們生命的安排,比如說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為自己多儲備一點養老,讓自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不給兒女造成負擔,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兒女的時候,沒有做這些准備,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給兒女帶來今日提問的困惑,真的到了這一天,其實只有三個字來回應叫:沒辦法。為兒女盡孝道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也可以嘗試跟老人認真坐下來商量,對現實盡其所能,各盡其責,各自做好自己,人生中的該做的部分。
老人得病晚期,自己不說不治療是對生的渴望。 人得重病,都想治療,只有特別清楚理智的老人才會做出不再治療的決定 ,但那是和結束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誰能夠做到「視死如歸」,輕易抉擇呢?
子女條件有限,說明父母也沒有存款可用,加上是 重病晚期 ,繼續治療下去只能是 人財兩空 ,所以理智一點,只能回家,盡量過好後面的時間。
53歲的同事發現腸癌時已經到了晚期,而且轉移到了骨頭。實在是太年輕,自己和家人不忍放棄,就上北京做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手術,大夫就讓回去,雖然他們有錢,但已無回天之力,前後不到三個月,人就不在了。
所以,沒法治的病只能回家,想辦法減輕痛苦,了卻心願,放鬆心情,走完最後歷程。雖然殘忍,但無它法,只能接受。
老人得了重病,無論經濟狀況怎麼樣,都沒必要治療,沒有尊嚴的活著不如痛快的離去。當然作為親人特別是兒女。無法做出痛苦的抉擇,可是作為即將步入老齡時間的我們,在身體 健康 ,頭腦清楚,心裡明白的時候,要認真思考這個嚴峻的問題,不要給兒女留難題,讓孩子痛苦的抉擇,況且我們這個年齡,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候,沒人商量,一根擔子都壓在孩子肩上,身心要承受多大壓力啊?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呵護疼愛他,等孩子長大成人也盡量為孩子著想,不讓孩子受煎熬,痛苦抉擇,早早給孩子留下文字囑托,重病不過度治療,順其自然。活著是為了享受生活而不是被折磨和折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