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路周瑜

長壽路周瑜

發布時間:2023-01-29 10:11:07

① 周瑜活36歲,孫策活26歲,當時的平均年齡是多少

孫策和周瑜都是少年得志,並分別娶了著名美女大小喬,事業有成又抱得美人歸,不知羨煞多少吃瓜群眾。悲催的是兩人都沒活太久,孫策活了26,周瑜活了36,後人嘆息天嫉英才、既生瑜何生亮之外,不免感嘆兩人壽命太短。

實則,就三國時期來說,孫策和周瑜雖然不能說長壽,卻已經活過了大多數人的平均年齡,說他們短壽可能是種倖存者偏差。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征吳,江東正好大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此外還有王粲,司馬懿之兄司馬朗,都染病死亡。

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葯。——司馬朗傳

干、琳、瑒、楨二十二年卒——王粲傳

建安二十四年,呂蒙、蔣欽、孫皎三位東吳重臣,在同一年染病去世。

在心理學上,這算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表現,三國里的名人們,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的篩選才能留名,篩選掉的則是大量在戰亂中早亡的人。

古人的壽命,即使到了宋朝也不高,蘇軾寫江城子的時候大約是38歲左右,他就寫下了「老夫聊發少年狂」這樣的句子,當然,最後他還是活了64歲,也算長壽了。

② 正史之中,周瑜是什麼性格的人

在三國的歷史上,周瑜是一位相當招人喜歡的偶像級人物。

與《三國演義》里其他被文學手法極力塑造出來的眾多英雄人物相比,他要漂亮得多,瀟灑得多,甚至完美得多。若論相貌,《三國志》說他「長壯有姿貌」,想來肯定是一位很有型的大帥哥。與號稱「美髯公」、僅靠一大把鬍子吸引人的紅臉關公相比,自然要好看百倍。若論才情,一場赤壁之戰,竟在談笑間就可以讓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想來又是何等了得!若論品德,他脾氣好,肚量大,外加在音樂上的精深造詣,其個人魅力更是勢不可擋,不愧為一位風流千古的可愛人物。

周瑜的大功勞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於當地的世家望族。其曾祖周榮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從祖周景、從伯周忠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即使他的父親周異,也曾任過洛陽令(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後漢書》里說周景之孫周暉,也就是周瑜的堂兄弟,年紀輕輕時,也做過洛陽令這樣的高官,後來又去官歸鄉,與族中兄弟大攬門客,馳騁於江淮之間,每次出遊,從車達百餘乘。由此觀之,到了周瑜這一代,其家族勢力依然不容小覷。

然而,周瑜並非周家的直系嫡孫,加上當時年紀太小的緣故,所以在堂兄弟中,並不顯得「出位」。可是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周家突然發生了特大變故。這一年,靈帝駕崩,窮凶極惡的大軍閥董卓趁機帶領他的涼州兵團進入洛陽,「專擅朝政,橫恣京城」,搞得洛陽城內烏煙瘴氣,人心惶惶。以周暉為首的周氏家族子弟,不免擔心身處政治漩渦中心的周忠的個人安危,便率領族中得力兄弟等一幹人馬,趕赴洛陽,准備救援周忠。不料被董卓探知,很是不爽,竟派兵將他們在路上一並劫殺。這對周氏家族而言,是一次殘酷而徹底的打擊。在這次政治災禍中,周氏家族年青一輩中的精英人物幾乎消滅殆盡。於是,年僅14歲的周瑜不得不走上政治前台,擔當起家族復仇和復興的重任。

也是在這一年,關東地區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滿董卓專政,紛紛舉兵討伐,附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孫堅也加入了討董聯軍。當時,孫堅的兒子孫策恰與周瑜同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這位「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的孫策,小小年紀,便懂得交結各路英雄豪傑,在當時的江表地區聲譽頗隆,為此,周瑜慕名前往壽春拜訪。兩位同樣「英達夙成」的美少年,一見如故,彼此坦誠相待,成為「義同斷金」的好朋友。

當時孫堅已經起兵,為了免去後顧之憂,周瑜勸孫策將家眷移往舒縣,並慷慨地讓出道南大宅給孫策居住,然後還「升堂拜母,有無通共」,成為不分你我的好弟兄。從常理分析,周瑜結交孫策,讓出宅院,都不應是一個14歲少年能做得了主的大事,最大的可能是周瑜的行為代表了當時周氏家族的一次「政治性」的投資或投機行為,其動機不過是在亂世之中,為周家尋求一個安穩的靠山罷了。

孫策是一位天生的軍事奇才和政治領袖,他16歲時因父親戰死,便獨自領軍打仗,創功建業,而且能打善戰,年僅20歲時就被封為「殄寇將軍」,威震一方。孫策還特別善於用人,頗有一套手段,「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對此,周瑜及其背後的周氏家族才會慧眼獨具,毅然將政治前途和家族命運全部押在年紀輕輕的孫策身上。

與孫策豪邁、激烈、張揚的性格相比,周瑜謹慎、隱忍和低調的性格形成,顯然與他高級政客的家庭背景和族中兄弟俱被殺戮的心理陰影有關。不過,知人善任的孫策,卻把周瑜的這些性格優點發揮到極致。因此,當年孫策東渡征戰之時,周瑜率領一幹人馬前來投奔,他非常高興地說道:「吾得卿,諧也。」這個「諧」字講得耐人尋味。也許在他看來,這位少年老成的兄弟,其性格和才能,都與他互為補充,是他最理想的合作夥伴。事實也正是如此,孫策身邊並不稀缺「蹈刃屠城」的勇將,何況他本人也生猛異常,連一代梟雄曹操都感嘆道:「猘(瘋狗)兒難與爭鋒也。」但是,他缺乏既有文韜,又備武略,能夠坐陣後方,運籌劃算,為他提供保障,讓他放心的得力干將。對於一個沒有鞏固後方,剛剛興起的軍事集團而言,幾萬大軍的後勤保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而就性格和能力而言,周瑜無疑是最勝任此項工作的人選。因此,在孫策沖殺疆場,攻城拔寨的時刻,周瑜則是坐鎮丹陽(今江蘇南京),從事「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的後勤保障工作。後來周瑜以小小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長的名義向魯肅借糧,魯肅慷慨地「指囷相贈」,拿出3000斛(相當於現在的一萬斤)的儲糧給他時,他也完全笑納,甚至捎帶把魯肅這個人才也一並收下。

對此,孫策非常欣慰,也非常感謝。等到周瑜回到江東時,孫策親自迎接,並撥給步兵2000人,騎兵50人,還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封號。除此之外,《江表傳》里說孫策還賜予「鼓吹」儀仗,為他營建府邸,贈賜封賞之多,「莫與為比」。可孫策以為若是「論德酬功」,與周瑜所作的犧牲和作出的貢獻相比,還是「未足以報者也」。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江東人士開始昵稱周瑜為周郎,而他的好兄弟孫策,早先已被昵稱為孫郎,兩人並稱「江東雙傑」。由此觀之,周瑜不但在江東擁有著和孫策一樣的人氣和威望,而且也肯定受到孫策絕對的信任。遺憾的是,孫策兩年後遇刺身亡,年僅26歲。不過,周瑜是個懂得感恩的人,此後近乎1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忠貞不貳、默默無聞地支持著孫氏兄弟,總是出現在最需要出現的地方,或是東征西戰,擄鄧龍、伐江夏,或是經營後方,鎮巴丘、備宮亭,從來不爭名位、不出風頭,以自己的絕對忠誠報答孫氏兄弟的知遇之恩。

然而,偉大的時刻總是需要偉大的人物出現,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終於將周瑜推向了歷史的前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基本統一了北方的曹操,揮兵南下,企圖乘勝南進完成統一大業。很快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 「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九月,曹操號稱80萬的大軍船艫相接,浩浩盪盪,集結長江北岸,大有一舉盪平東吳的氣勢。此時躊躇滿志的曹操,得意洋洋地寫信給孫權,示以挑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將曹操的書信示以群臣,「莫不響震失色」。被嚇破了膽的主降派一時佔了上風,他們認為,一方面曹軍以漢相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討四方,如果抗擊曹軍,在名義上就會被動;另一方面,曹操佔取荊州,收降劉表水軍後,獲取大量戰船,在兵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實力相比,太過懸殊,江東只有主動迎降,方有出路。

然而周瑜和他的好朋友魯肅則持不同看法,反對投降,堅持抗曹。周瑜在指出江東政權的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之外,還特別強調曹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同時對兵戰條件進行了精闢的分析,指出曹操在軍事部署方面的一系列致命弱點,還戳穿了80萬大軍的虛妄騙局,指出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久戰疲敝,尚懷狐疑」,最後總結說是「操自送死」,犯了諸多兵家作戰的大忌。曹軍「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從而用事實挫敗了投降派的氣焰,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接著,周瑜主動請戰,願領精兵兩萬(一說5萬),前往夏口(今漢口)迎敵。

性格雄烈、膽略兼於人的周瑜,話講得漂亮,仗也打得實在漂亮。在赤壁之戰中,他身為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不僅調度有方,部署嚴密,而且集思廣益,善於將略。尤其是採用「詐降火攻」之計,借東風之便,一時「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從而使「北軍大壞,曹公退走」,成就了火燒赤壁的千古傳奇。

雖說戰敗的曹操很不服氣,後來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但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同意他的看法。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詠赤壁》的詩中寫道:「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將周瑜與曹操並稱二龍,並完全肯定了周瑜勝者的地位。千百年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又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漂亮詩句,讓我們記住了周瑜的超然自信和風流儒雅。

只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周瑜指揮這場戰役時,時年34歲,縱是「雄姿英發」,卻已經不是文學想像中被稱為「周郎」的年紀了。

周瑜的真性情

周瑜人品好。

真實的他,無論性情還是器量,無論品德還是胸懷,其涵養功夫都特別到家。這主要表現在他的為人處事方面。在領導孫權的眼裡,他「器量廣大」,在老鄉兼敵人蔣干(曹操說客)的眼裡,他「雅量高致」,便是為他作傳的蜀國史官陳壽,在《三國志》里也由衷地誇贊他「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高尚品格。而對他人格魅力最形象、最生動的概括是老將程普的一句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程普老將軍的這句話,很有分量,也很有說服力。因為年紀較大、威望極高的程普,是為孫氏集團立下汗馬功勞的元老功勛。他起初和周瑜的關系搞得很僵,因為在他眼裡,周瑜只是一個資歷尚淺、僅憑和領導稱兄道弟而飛快爬升的「軍中關系戶」罷了,自然很不服氣。特別是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周瑜為左都,是全軍最高統帥,而程普任右都,只是周瑜的副手,所以老人家面子上掛不住,便處處和周瑜過不去,甚至倚老賣老,數次凌辱周瑜。雖然周瑜職位比程普高,也完全可以用嚴明的等級和軍法壓制,可為顧全大局,他毅然「折節容下,終不與校」。除卻示以「以德服人」的包容姿態外,周瑜有底氣,也有能力,憑借高超的領導藝術和絕對的軍事才華讓眾將折服,並最終令程普「敬服而親重之」,兩人的忘年交遂成一段佳話。當時的公共輿論,對周瑜「謙讓服人如此」的恢宏器量,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身為將帥,身為政客,周瑜自然是有謀有略,不過,他生性豁達,為人光明磊落,謀的是陽謀,策的是明略,便是耍手段、玩心眼兒,也會透露出幾份高雅和美感來。

這一點,在處理既是老鄉又是說客的蔣乾的關繫上,表現尤為突出。當初,求賢若渴的曹操,聽聞周瑜「年少有美才」,便動了通過游說的手段將其「統戰」到其麾下的念頭。於是,他派遣了「以才辯見稱」的蔣干為說客。蔣干以老鄉的名義,拜見周瑜。為避人耳目,蔣干以「布衣葛巾」的低調扮相,獨自一人悄然前往。這位「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的口才大王,顯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看了周瑜的才華。對於他這樣的「敵國」間諜,再是低調,也躲不過周瑜銳利的眼睛,對於他的動機和目的,周瑜早就派探子打聽得一清二楚。因此,兩人一見面,周瑜便劈頭蓋臉地給他一個下馬威,直接調侃道:「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蔣干又是驚奇又是尷尬,只好文縐縐地強行辯解道:「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作乎?」聞聽老友措詞講究,卻又蒼白無力的反駁,周瑜也意味深長、文縐縐地回了一句:「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然後在一番熱情的宴請應酬之後,周瑜便以要到宮里與上級領導商量機密軍務為由,先行離去。這一離開,便是漫長的三天。周瑜這樣做,一來是向蔣干表明自己在江東孫氏集團的重要性,二來就是不給他動嘴的機會。碰了軟釘子的蔣干,雖然著急,卻很無奈。

三天的冷處理之後,周瑜又突然熱情地邀請蔣干參觀軍營,「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然後又在宴席上,展示「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周瑜這樣擺闊氣地做秀,別無他意,不過是為了表示自己與主上親密無間的關系罷了。他在宴席之上,借著酒勁兒,乾脆把話進一步挑明,讓蔣干徹底死心。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也就是說,便是像蘇秦、張儀、酈食其這些高級舌辯之士重生,我周瑜也要拍拍他們的肩膀,幾句話將其駁回,又何況像你這樣(自不量力)的年輕人呢?一番柔中帶剛、綿里藏針的話語,讓蔣干只有乾笑,「終無所言」。

與《三國演義》里既不厚道,又沒水平地安排「蔣干盜書」的描述相比,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在處理蔣乾的關繫上,態度要真誠得多,手段也要高明得多。這也是為何鎩羽而歸的蔣干,依然會對周瑜敬服有加,並盛贊他「雅量高致」的最主要原因。

在對待敵人方面,周瑜雖謹慎有餘,謀略有餘,卻缺乏一股兒狠勁兒,這也許是他儒將的性格使然吧。《三國志·江表傳》里有一段他和劉備的初次交涉,便頗有意趣。且說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進駐鄂縣之樊口,由於當時諸葛亮赴江東談判結盟事宜未還,已身處絕境的劉備,因為等不到確切的消息,焦心如焚,眼看曹操大軍日漸逼近,心裡更生恐懼,天天派人巡邏,觀察孫權軍隊的動向。好不容易等到周瑜的船隊,心裡自然非常高興,趕快派人前去慰勞,卻遭到周瑜的婉言謝絕:「我軍務在身,也無權接受你的慰勞。如果你能屈駕前來,我倒是能告訴你一些你想知道的東西。」劉備無奈,也知道周瑜「彼欲致我」的想法,可為了表示結盟的誠意,只好屈尊「乘單舸往見瑜」。當周瑜告訴劉備自己將有3萬戰卒迎戰曹操時,劉備不由說了聲:「太少了。」周瑜卻很自信地說:「這個數字足夠了,你就看著我怎麼破敵吧。」大概劉備覺得周瑜城府太深,便希望能見到魯肅,想聽聽魯肅這個忠厚人是怎麼說的。可周瑜看透了劉備的心思,他很真誠地說:「我權力有限,不敢隨便作這樣的安排。你若見魯肅,下次肯定還有機會。而且那時孔明也會回來,你放心好了,也就兩三天的時間。」

周瑜對於劉備的「無禮」和「傲慢」,是有意為之,因為他不相信劉備這個人。以他那樣的君子,大概是看不慣劉備厚臉皮的無賴作派。事實也證明劉備這個人太過圓滑和投機,他雖然「深愧異瑜」,承認周瑜是個不一般的將才,可心裡並不相信他真能破曹,所以特地將最精銳的2000人馬,全部交由關羽和張飛負責,而不肯交付周瑜調度,「蓋為進退之計也」。

然而,周瑜再是小心翼翼,最終還是被劉備沾了光。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周瑜攻打江陵與曹仁相持之機,率領自己部隊向南進攻,奪取了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而且貪心的劉備還想將荊州最重要的南郡討借到手,時為南郡太守的周瑜,不肯多給地劉備,只把長江以南屬於南郡的部分分給了劉備。於是,不甘心的劉備便於公元210年,親自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去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而早在一年前,即劉備取得江南四郡、立營公安之時,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就特地「進妹固好」,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因此,劉備也愈發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以老妹夫和同盟者的身份向孫權討要荊州的管理權。周瑜得知此事後,立馬發書信給孫權,強烈反對。他寫道:「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因此他主張將劉備軟禁起來,「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讓其在花天酒地、聲色犬馬中墮落下去。再把關羽和張飛兩員猛將分置開來,「挾與攻戰」,為我所用,則「大事可定也」。

同時,周瑜也很不客氣地指出,如今又是割借城池土地,又是供其物資軍隊,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手握兵權,攻城略地,「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說得不客氣一點,像劉備這樣帶有無賴氣息的梟雄,遲早有一天會翻臉不認人的。

只可惜孫權最終沒有聽從周瑜的計策,但也讓劉備嚇了一身冷汗。後來劉備返回公安,聽說此事,便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裡。憂心忡忡的周瑜,為壓制劉備的勢力進一步坐大,又提出進取西蜀、兼並漢中、消滅張魯、吞並劉璋,然後圖進北方的宏偉軍事計劃。如果周瑜的計劃得以實現,那麼三分天下的歷史必將改寫。遺憾的是,就在可能再次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周瑜卻不幸染病去世,年僅36歲。在留給孫權的遺書里,他依然放不下的是「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的沉重憂慮以及「天下之事,未知終始」的深深悵然。在他死後,劉備倒是如願地借到荊州,也最終圓了他三分天下、霸地稱王的夢想。

可憐的周瑜,縱是天縱英才,可陽謀終是敗在了陰謀的腳下,君子也遠比不上無賴長壽。一個偉大的天才將領,一個孤立的道德標桿,到頭來還要被小說異化成缺點明顯的人物,方被俗世的人們接納。若是他的神靈有知,也不知對此會持何感想?

周瑜的私生活

周瑜在私生活方面,也幾乎無可挑剔。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描述:「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這段史料除卻說明周瑜的極高音樂鑒賞力之外,還透露出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他的酒量很好。

按《周禮·考工記·梓人》記載,「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的說法,三爵便是三升(約合4.5公斤),雖說當時無論喝的濁酒還是清酒,都是發酵後直接飲用的米酒(而非現在高度蒸餾的白酒),酒精度數在20度以下,即便如此,這樣的酒量也不算小。而且當時南方一帶,飲酒之風更是濃烈,飲酒的器具都是超級「海量」的。曹丕在《典論·酒誨》里寫道:「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勝(通升),中雅受六勝,季雅受五勝……」這樣看來,周瑜的「三爵」酒量,實際上便有翻幾番的可能了。何況史書上說他在「三爵之後」,依然保持那樣的清醒,那他真正的酒量,想來真是深不可測了。

能夠旁證周瑜好酒量的,還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說是他的上級領導孫權,一次舉行酒宴,與群臣同歡,三爵之後,便有些飄飄然了,一時興起,竟不顧君王體面,跑到群臣中間「自起行酒」,說不好聽點,就是強行勸酒了。其中一個叫虞翻的大臣招架不住,便倒在地上裝醉,待孫權走過去,又坐了起來,不料被孫權逮個正著,於是孫權大怒,「手劍欲擊之」,後來在大臣的好言勸說下方才罷休。這個故事一來說明孫權好飲,酒量卻實在不行;二來說明孫權這樣的領導也喜歡在酒宴上,玩些以酒量和態度「度量」下級的把戲。

在古代,作為臣子,好酒量和好酒風是必備的政治素養。在臣侍君的宴席上,若君王賜酒,一般是三爵,按《禮記·玉藻》的要求:「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若是像虞翻那樣,不喝也罷,還要耍賴打滾,實在是失禮之舉。相對而言,恪守君子風范的周瑜,無論是酒量,還是酒風,就要大方得多,漂亮得多,這大概也是孫權喜歡周瑜的理由之一吧。

周瑜更招人喜歡的一面,是他的音樂造詣以及講究生活情趣的個人品位。想想看,在那個亂世,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紛紛陷入一種末世狂歡的風氣之中,酒宴之上多是狂吃濫喝的不堪場面,誰又會在乎「禮樂」的好壞對錯呢?但周瑜不同,他在乎。對於演奏中出現的每一個錯誤細節,他都能察覺得出,而且「知之必顧」。屢屢地再回首,頗耐人尋味。他這樣做,並非向當時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樂伎們顯擺他高超的音樂鑒賞水平,而是在他這樣的君子心裡,有著更深一層的憂慮。在古代中國,禮樂是頗有分量的東西,正如《禮記·樂論篇》所言:「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行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如果連象徵天地之和的「音樂之聲」都是曲不成曲、調不成調,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世道呢?時人津津樂道的只是「曲有誤,周郎顧」的偶像傳奇,卻不懂他作為一個「唯君子能知樂」的清醒者和理想者的苦痛和敏感。

更令人遺憾的是,後人也不懂。除卻清人鄭板橋感嘆的「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有些知音之感外,更多的是善意的誤解和美麗的曲解。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像周瑜這樣有地位、有才情的大帥哥,若是太過一本正經,就有些寡味和無趣了。於是,有人想像是「弦心艷卓女,曲誤動周郎」,這樣的周瑜便有了好色之嫌;也有人想像是「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樣的周瑜又有了被勾引之嫌;而在唐張祜的《觱篥》詩中,想像力更是豐富得有些離譜:「纖紅玉指長」的美女,奏起「一管妙清商」,竟惹得「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若真是因為曲誤,且不說這美女的演奏水平太差,便是周郎的「密顧」和「微笑」,也多少有些「不正經」的油滑味道來。就是大才子蘇東坡的想像,也不能免俗,他在《南歌子》里稱道:「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總讓人感覺周瑜像是他曾誇贊過的柳永一樣,好似一個流行音樂的製作大腕。這些形色各異的文學想像,縱是人物浪漫,縱是故事風流,可都與真實的周瑜形象有著很大的距離。

對於周瑜不著邊際的美好想像,又實在怨不得後人。因為他身上蘊含了一切理想的要素。把他的典故使勁往男歡女愛的俗命題上靠,也是緣於對他的羨慕,因為除卻權勢和才情外,他還擁有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美人小喬。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小喬是個身世模糊、面目模糊、地位模糊的人物。只是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隨從孫策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兩個國色天香的「戰利品」,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能夠明確姐妹倆身份的,便是她們的父親姓喬,時人尊稱喬公,想來應該是當地有點兒身份和地位的鄉紳吧。而大小兩喬芳齡多少,性情如何,又是怎樣美麗,我們卻一概不知。

後來,孫策毫不客氣地娶了大喬,又將小喬豪爽地許給了周瑜,並對他開玩笑道:「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也多少對老丈人有些不恭之嫌。想來二喬便是被十分寵愛,其家庭地位也絕不會高到哪裡去。對周瑜而言,小喬是妻是妾,史書上沒交待。而她和周瑜12年的夫妻生活中,是否恩愛,是否幸福,我們也不得而知。還有一點,後來周瑜在追隨孫氏兄弟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是否還分得其他美色為戰利品,我們依然不得而知。按當時的時代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還是有的。在那個時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能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姓氏,一個籍貫,一個從屬關系,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情感方面,刻薄的史官,並沒有為周瑜留下太多的史料,卻給後世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後人固執又善良地以為,周瑜和小喬,是「英雄美女,天作之合」的絕配。真實的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留住周郎和小喬兩個人的記憶。

於是,後人詩作中,關於周郎的風流和多情,因為有了小喬這樣一個美麗而模糊的身影,而多了幾分合理的解釋,周郎的形象也多了幾分溫暖的人情味。但只有彈琴這樣的小情調,還無法滿足後人對英雄美人的傳奇想像,他們更願意在周瑜的蓋世功名上,塗抹一點胭脂的痕跡,同時為英雄增添一些「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勇氣和傳奇。譬如唐時一位著名的詩人就曾調侃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雖說宋時徐彥周在《彥周詩話》里評批這樣輕浮說法是「措大不識好惡」,可這樣的文學想像很是精彩,加上曹操又有攻城略地後強占別人老婆的惡習,於是這種荒誕卻有趣的說法,在民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到了明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演繹得愈發生動。書中第三十四回里寫道,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小王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本是曹家一個大型的娛樂工程,但在第四十三回里,被舌頭靈活的孔明有意曲解,指出曹植《銅雀台賦》里「連二喬於東西兮,若長空之鎖殊」,便是意圖大小二喬的美色。周瑜聽罷,自是勃然大怒,離座指北,大聲罵道:「老賊欺吾太甚!」

中國傳統文化里文史不分家的特點,使得生動的文學細節融入正史,並放大了歷史人物的傳奇,甚至在文學作品的一再重復中,代替了正史,成為我們民族最難忘的歷史記憶。

為了讓文學和傳說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後世文人,心甘情願又一本正經地製造「歷史」。於是,寂寞的周瑜不再寂寞,模糊的小喬不再模糊,兩個人的墓地,竟也活生生地多了好幾處。據統計,近千年間,周瑜墓竟出現有六處之多,而小喬的墓地,也有三處。每一個墓地,都有言之鑿鑿的理由和生動感人的傳奇。

譬如江西省廬江城西的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其存在的理由是周瑜當年留鎮過巴丘(廬陵郡巴丘縣),也卒於巴丘,小喬去世後自然隨夫而葬,並有明詩為證:「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

而在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北面,也有一座小喬墓。理由是裴松之註解《三國志》里稱周瑜病卒的巴陵,是晉荊州長沙郡的巴陵縣(即今岳陽市),而非巴丘。同時相傳小喬墓地一帶,便是三國時期的周瑜軍府,而墓府即是當時的軍府花園。

有意思的是,在安徽省南陵縣境內的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理由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當時的知縣高怡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於是縣長大人便立馬在香油寺西苑,建了一座小喬墓。大概當地人也覺得這個夢的解釋有些牽強,便又拉來周瑜曾做過春谷(今南陵縣)長的理由。然而,這個理由實在牽強,且不說周瑜是先做春谷長,後來才破皖的時間差,便是讓小喬棄夫君不顧,孤魂流落異地,已經是莫名其妙得有些殘忍了。

這本是周瑜一個人的家事和私事,卻在後人生拉硬拽的安排中,全亂了套,夫妻倆的靈魂也俱不得安息,並被扯得七零八落,尷尬得只好四處漂泊。我想,這肯定不是潔身自好的周瑜所能想到的。

③ 赤壁之戰,主帥周瑜為何功成身死

東漢末年,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大破曹兵,此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為而後的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作為東吳集團的大都督,孫劉聯軍實際上的前線軍事總指揮,周瑜可謂居功至偉。

1. 周瑜之功

  1.1周瑜的戰略眼光

周瑜首功當是主戰。為什麼這么說呢?主要是當時的形勢對孫劉聯軍相當不利。

我們先看一下周瑜的對手是誰,曹操。赤壁之戰前的官渡之戰,曹操同樣以少勝多擊敗勁敵袁紹,一舉盪平中國北方。此時的曹操,可謂兵精、將廣、謀士眾多,同時士氣空前。連諸葛亮都說不可與之爭鋒。

說完了對手,我們看一下盟友,劉備。此時的劉備無異於喪家之犬。被曹操大軍打得四處流竄,連個名副其實的棲身之所都沒有。雖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猛將,諸葛亮這樣的謀士,無奈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劉備集團的整體軍事力量對於曹操而言只能說是潛在威脅。

回到東吳集團,從創始人孫堅算起,經孫策到孫權,經過孫家三代人的勵精圖治,東吳雖負於一隅,但君臣上下一心,人民安居樂業。小日子過得也算不錯,家底也算厚實。即便如此,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向來以「人和」著稱的東吳仍被撕裂成了「主戰」和「主降」兩派,且「主降」占絕大多數。否則諸葛亮也不需要舌戰群儒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力主投降的內部環境。作為軍事統帥,周瑜也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其至少覺得有戰勝的可能。況且,正如魯肅所言,除了孫權,東吳人人可降,當然也包括周瑜。周瑜並非無路可退。

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以周瑜之位高權重,主戰不僅堅定了孫權力戰的決心,也消弭了大臣中的投降氛圍和隨之可能引起的內部分裂。

往大處說,正是周瑜的主戰才開啟了而後天下三分的序幕。

1.2周瑜的為將之道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主戰,並非周瑜一時的頭腦發熱。作為孫劉聯軍的實際軍事總指揮,周瑜的才幹也是不容小覷的。

在《孫子兵法》中孫武提出了一個關於為將之道的概念,將有五德:智、信、仁、勇、嚴。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尤以軍事人才為多。魏、蜀、吳都在紛爭戰火中鍛造出一撥又一撥優秀的將帥。但是,在這些軍事人才當中,真正具備孫子所說的智、信、仁、勇、嚴五德的全面軍事人才卻不多。而周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智,指智謀、謀略,排首位。周瑜與智絕諸葛亮幾乎同時想出火燒曹營的計策,可見其智。而後,在火攻的實施過程中,周瑜利用苦肉計詐降曹操,而後闞澤密獻詐降書,兩計並用,成功誘騙老狐狸曹操上當,可見其謀。

信,即信義,賞罰必信,言而有信。孫策遺命,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周瑜之位高權重可見一斑。周瑜去世時也才36歲。人無信不立,年紀輕輕的周瑜能在一批老臣中脫穎而出,可見其頗得人心。而後赤壁鏖兵,東吳戰降不定之際,又是周瑜一言定乾坤,統一了東吳集團的思想。如若周瑜是個反復無常的無信之人,想必難以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頭服眾吧?

仁,軍事層面的仁一般指愛護士卒部屬。周瑜處於高位,仍然不辭辛勞地在鄱陽湖親訓水師,而不是待在朝堂過養尊處優的日子。愛護士卒莫過於與其同甘共苦。周瑜做到了。此外,火燒赤壁之前,周瑜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威強行指定苦肉計的人選,其中固然有忠誠度的考量,也可見其愛護、尊重和信任部下之心。

勇,一般指勇敢無畏。周瑜作為大都督,根本沒有必要沖鋒陷陣。但赤壁之戰後,周瑜大戰曹仁,被一毒箭射中左肋,翻身落馬。可見周瑜沖鋒在前,並非貪生怕死之徒。而後與曹仁在南郡城外大戰時,周瑜詐亡,用的是墜馬噴血之計,全然不顧自身安危,其勇可佩。

嚴,指紀律嚴明。當初苦肉計之所以成功與周瑜的「嚴」直接相關。只因眾人知道周瑜一向注重軍紀,所以當黃蓋以下犯上,周瑜重罰其一百脊杖(最終只打了五十杖)的時候幾乎無人懷疑其中有詐。只有先騙過了東吳眾將,才可能騙過對岸的曹操。

毫不誇地說,正因為東吳擁有集勇氣和智慧於一身的大都督周瑜,孫劉聯軍最終才沒有被曹操大軍的淫威嚇趴下,與之死戰並且戰而勝之。

2. 周瑜之勞

2.1 周瑜之敬業

赤壁大戰前夕,在定下火燒曹營之計後,周瑜在山頂窺探曹兵戰船的時候,看到了帥旗飄揚的方向後發現,如果點起火來,順著當時的風向,火勢會向自己的戰船燒過來,而曹軍則完全沒事,於是一時急火攻心,口吐鮮血。

這是周瑜第一次吐血,也為其英年早逝埋下了隱患。急火攻心,腿軟乃至昏倒都屬正常,但吐血就不正常了。說明長年累月的戎馬生涯早就拖垮了周瑜年輕的身體。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周瑜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為了工作真正做到了嘔心瀝血,這樣的員工哪個老闆不喜歡?孫策臨死前將周瑜舉薦給孫權也就不奇怪了。而後赤壁鏖兵,作為東吳集團的前線總指揮,周瑜承擔的壓力和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他偏偏又是一個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人,身體消耗自然不小。

赤壁之戰後,周瑜大戰曹仁,中箭落馬。萬幸箭傷並不在要害處,並沒有傷其性命,但後續卻屢有復發。由此可見周瑜的體質不是太好,年紀輕輕身體癒合能力就已經很差了。

此外,箭頭拔出後,周瑜疼不可當,飲食俱廢。

為什麼中箭後會影響飲食呢?很可能周瑜原本就有飲食方面的問題,胃口不好,也就是消化系統出了毛病。中箭後導致舊疾復發,難以進食也就很好理解了。

2.2周瑜之死

  可以說,赤壁一戰成就了周瑜的一世英名,也過早透支了周瑜的生命。赤壁一戰封神後不久,在諸葛亮三氣之下,羨煞旁人的少年英雄周瑜竟然一命嗚呼。周瑜也活脫脫給諸葛亮作了陪襯,自己還落下了氣量狹小的惡名。

然而,周瑜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我們可以先對比著看一下《三國演義》中另一個被諸葛亮氣死的著名例子——王司徒王朗。諸葛亮首次北伐,與王朗對陣時,在諸葛亮排山倒海的詈罵聲中,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由此不難看出,諸葛亮的罵功雖然厲害,但王朗直接的死因卻是墜馬。換句話說,如若王朗臉皮厚一點,諸葛亮罵個三天三夜也是無濟於事的。

據統計,跌倒已成為我國60歲以上老人傷害死亡的頭號殺手。而王朗時年76歲,落馬而死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周瑜,赤壁鏖兵後,志得意滿,設計欲取荊州,不料被諸葛亮識破而落空。荊州城外,周瑜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與王朗不同的是,周瑜雖有箭傷在身,卻並沒有立即死亡。隨軍行至巴丘後,周瑜才氣絕身亡。

那麼,周瑜是否和王朗一樣,因為墜馬受傷而死嗎?

周瑜死時年方36歲,正值盛年。再加上周瑜屬於武將,不像王朗屬於文官。長年行軍布陣,周瑜應該早就習慣了馬背上的生活,即使墜馬,也不至於受傷身亡。當初與曹仁在南郡城外大戰時,周瑜詐亡,用的就是墜馬噴血之計。可見對於墜馬之事,周瑜比王朗熟悉得多,不至於有性命之憂。

因此,周瑜之死,墜馬只是表象,真正的死因並非如此。周瑜到底身患何疾至此仍然不明了。除了吐血,也沒有什麼其他的線索。

3. 吐血的可能原因

3.1吐血的種類

吐血一般分為咯血和嘔血兩種,嘔血是由於胃腸道出血引起,而咯血則是由呼吸系統疾病引起。咯血的病人常有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或者心臟病等病史,出血前有明顯的咳嗽,咯出的血液常混有痰液。而嘔血則常有消化性潰瘍或者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病史,出血前一般有上腹部不適、惡心、眩暈或者嘔吐等症狀。

除了刀槍劍戟等造成的外傷和大姨媽引起的生理性失血,以及以上提到的消化系統嘔血和呼吸系統咯血,我們的身體出問題時也常常會伴隨著出血的症狀。

比較危險的是出血性腦中風(腦血管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此外,腦中風還包括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腦血栓形成),其中以腦梗塞最為常見。

而比較容易忽視的則是便血和尿血。便血又分為疼痛性便血和無痛性便血。疼痛性便血多見於肛裂和痔瘡等引起的肛門外傷。而無痛性便血多以上消化道疾病為主,如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等。

至於尿血,則多半由泌尿系統疾病引起。健康人尿中不含或有時含微量紅細胞。發現紅色尿後,首先要分清是真性血尿還是假性血尿。有些葯物可以引起紅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黃鈉、利福平等。若排除了葯物引起的假性血尿,則可能是腎臟或者膀胱等泌尿器官出了問題。

3.2周瑜的吐血原因

周瑜首次吐血並沒有伴隨明顯的咳嗽,可見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周瑜吐血之前整個人往後倒去,很可能是由於消化道疾病引起的眩暈所致,而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症狀則不太吻合。

以上提到周瑜的體質很差,很可能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導致。作為東吳集團的大都督,周瑜位高權重,當然不會缺吃少喝。然而,如若腸胃功能不好,食不甘味,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哪怕玉盤珍饈在前,怕也是枉然。

3.3為什麼是周瑜

不愁吃不愁喝的大都督怎麼會得消化系統疾病呢?

人體的消化系統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和腸等臟器,其功能主要受到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因而心理因素、飲食習慣和作息方式等是消化系統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首先是心理因素。人格問卷調查發現,工作認真負責,有較強的進取心,易怨恨不滿,常常壓抑憤怒的人格特徵屬於消化性潰瘍的易感人格。此種人格簡直就是周都督個性的翻版,周瑜可以說百分之百屬於消化性潰瘍的易感人群。

此外,外界的壓力也會增加個體罹患消化道潰瘍的幾率或者使病情加重。統計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空襲導致倫敦市民潰瘍穿孔的發生率顯著增加。結合周瑜的情況,年紀輕輕即是東吳集團獨擋一面的前線軍事總指揮,除了風光,承受的壓力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再加上空前的大戰——赤壁之戰,給周瑜也平添了不小的壓力。

因此,從心理因素分析,周瑜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幾率非常非常高。

其次是飲食習慣。如進食過快或者飯後劇烈運動等都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影響消化,久而久之,就容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作為前線訓練作戰的將領,以上兩種情況常常難以避免。

當然,食物本身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三國短短幾十年,全國總人口由5000多萬銳減至不足800萬,連年戰火加上人口匱乏導致三國時期的糧食供應十分緊張。袁紹的軍隊在河北曾不得不靠採食桑椹過活;公孫瓚的士兵常常要靠樹皮果腹;曹操和袁紹甚至都曾公然將普通百姓作為「菜人」(作為食物的人)。覆巢之下無完卵,東吳集團雖歷三世,偏安一隅,想必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不僅是周瑜,腸胃問題可能是三國風雲人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周瑜的死對頭諸葛亮很可能就有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而且,諸葛亮吐血的次數和總量遠多於周瑜。

自北伐起,諸葛亮就開始嘔血不止。接到張苞陣亡的消息,諸葛亮口中吐血,昏絕於地;屯兵五丈原時,諸葛亮吐血不止;病逝之前,諸葛亮更是大吐而特吐。

結合周瑜的個性、職業特點和拚命三郎的工作作風。大致可以推斷出周瑜身體原本就不太好。雖然周瑜死於赤壁之後,但導致其早逝的徵兆在赤壁之前的那次吐血中已經出現。赤壁鏖兵,雖然成就了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英名,卻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4. 健康工作,幸福生活

有人說三國最成的人物莫過於司馬懿,而司馬懿的成功之道在於長壽。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三國英雄輩出,卻均不及司馬懿長壽,到最後,稍能匹敵的對手都凋零了,世間再無敵手,司馬懿想不成功都難。

因此,縱有滿腹的才華,也需要足夠的時間揮灑。最後,借一句現在頗為流行的體育鍛煉口號與大家共勉,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註:本文主要依據《三國演義》小說內容撰寫。

④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分別當了幾年大都督

1、周瑜(175-210),他從跟孫策平定了江東後就是東吳的最高軍事長官,這時他23歲,一直到他去世,35歲,真正的年輕有為,他的死也跟諸葛亮沒有關系,樓上說10年是比較靠譜的;
2、魯肅(172-217),從周瑜死到魯肅死有7年的時間,這段應該就是魯肅執掌軍權的時候;
3、呂蒙(178-220),魯肅死後呂蒙掌權,3年,順便說下,呂蒙可不是被關羽嚇死的,他是病死的,而且也不是關羽一死他立馬就死的。
4、陸遜(183-245),相對前幾位英年早逝的大都督,陸遜活到62歲算是長壽了,但他不是一直當大都督的,孫權稱帝後他是丞相。

閱讀全文

與長壽路周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該怎麼看待父母區別對待孩子 瀏覽:532
葯物祛老人斑需要多少錢 瀏覽:84
管父母是什麼意思 瀏覽:686
企業辦退休向社保交哪些資料 瀏覽:366
跟父母一起玩怎麼寫標題 瀏覽:376
2018年上海退休人員工資組成 瀏覽:628
蘇卅老年大學器樂系 瀏覽:801
同安老年大學電話 瀏覽:583
如何原諒老年人 瀏覽:345
長壽花養在什麼盆里好 瀏覽:59
養生堂ve純度達到多少 瀏覽:410
天津養老中心有哪些項目 瀏覽:130
2018年5月前退休後張工資 瀏覽:553
辣媽正傳婆婆去養老院 瀏覽:606
如何委婉的告訴父母不想上課 瀏覽:327
父母愛情中歐陽夫婦為什麼落寞 瀏覽:131
徐州市退休養老金 瀏覽:432
男性50歲經常出汗 瀏覽:433
院士退休工資怎麼算 瀏覽:941
正縣級局長退休年齡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