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延遲退休,為什麼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我非常贊成,延遲退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一是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現在人物質條件、生活環境都好了,人均壽命延長了,退休年齡還保持不變,難以順應時代的發展。中國2020年人均壽命達77歲以上,城鄉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而我國的退休年齡卻一直沒有改變,是在建國初期人均預期壽命40多歲的情況下制定的,已實行70多年,不再適應人口老齡化變化的發展。
延遲退休就目前看,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也是大多數國家的做法,大部分輿論贊成是必然選擇。
㈡ 人生的風險可以歸結為以下哪幾種風險
可以歸結為:生命風險,長壽風險,殘疾、健康風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衣食住行費用,所以我們努力工作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來補充這部分的生活費用。 從出生到獨立生活,我們的生活費主要來自父母。一旦父母因為任何原因中斷了他們的收入,無法承擔他們的家庭責任,他們的孩子的生活將陷入困境。
拓展資料
1.在過去,社會主要是一個以父母為核心的大家庭生活模式。在這個大家庭中,有許多兄弟姐妹的小家庭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可以起到相互幫助的作用,防止「生活費中斷」的風險。目前,我們社會主要的家庭模式是三個人的小家庭。人們的思想變得更加獨立和現實。我們必須獨立生活,親戚之間的互助是很薄弱的。現在這種主要的社會和家庭模式暴露了生命的風險,並且越來越大。因此,如果父母不為自己建立足夠的保護,就很難充分保證孩子的幸福生活。
2.長壽風險 有些人可能會想,長壽是一種福氣。它怎麼可能變成一種風險呢,眾所周知,在社保養老金成本不足的情況下,「長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風險。事實上,這也是一種「生活成本」的風險。當你年老退休時,你所有的收入只能依靠社會保險的養老金和你自己的積蓄。如果你有錢,你可以享受舒適的生活。如果你貧窮,你以後的生活將更加困難。例如,現在很多80後都是獨生子女。後來,他們組建了家庭,兩個人撫養四個老人,壓力很大。有些父母可能很高興他們有更多的孩子。然而,在這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時代,與以前不同,窮人所佔有的社會物質資源更加稀缺,自然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提供的條件更少。如果他們的孩子未來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他們將在巨大的壓力下應付自己的生活,我們怎麼能負擔得起老年人的生活。
3.根據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可以得到的養老金並不高,養老金的增長速度也相對緩慢。據統計,我國的養老金增長率低於通貨膨脹率,微薄的養老金已無法再抵抗通貨膨脹的影響。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人們的預期壽命越長,生活成本越低。因此,我們要在年輕的時候就做好養老風險的規劃,為孩子分擔煩惱,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 死亡的風險,即短命的風險,對應於上述長壽的風險。雖然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但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同時,他也希望死亡時間能盡可能的晚。換句話說,因為人們不確定自己死亡的具體時間,他們不能提前安排,所以他們會因為突發事件而措手不及。
㈢ 重慶長壽區疫情風險等級
長壽區有高風險和低風險地區。截止於2022年11月18日,長壽區高風險區有鳳城華府一期(菩提街道舒園路53號)5棟,羅氏豆製品加工廠,菩提街道時代國際,菩提街道中央公園二組團2棟,菩提街道聖天湖東岸7棟。低風險區為鳳城街道鳳中路以東,黃桷路以西,樂至順風亭小區以南,三峽路和重慶長壽供電局鳳中路基地以北的合圍區域除金鳳新城小區以外的其他區域(11月9日8時起算),菩提街道和雲台鎮除上述及已劃定高風險區以外的其他區域。
㈣ 中國的老齡化嚴重嗎
首先,這會對養老保障制度產生影響。
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是在正式養老制度相對不健全的情況下發生的,盡快健全和完善多支柱的養老保障制度特別是社會養老體系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養老金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未來較長時期內面臨的主要挑戰,也是實現老有所養的難點所在。從全世界范圍看,沒有一套養老保險制度方案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中國在學習其他國家經驗的同時需要尋找自己的制度方案。
其次,醫療保障制度也會受到影響。
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民眾整體健康狀況和疾病譜的變化。研究表明在醫療服務價格不變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醫療費用負擔不斷遞增。而伴隨著醫學科學和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老年人醫療費用將大幅度增長,人口老齡化將給醫療保險制度的持續穩健運行帶來巨大挑戰。由此盡快改變生物醫學模式、花大力氣推進新的公共衛生模式就顯得格外緊迫。
第三,服務保障體系需要完善。
在「長壽不健康」的背景下,老年人口失能風險較高,會導致形成規模龐大的失能老年人群體。老年人口的長期照護問題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長期面臨的難點和焦點問題。
當家庭不能提供完善的照料服務時,迫切需要建立社會化的長期照護體系,包括長期照護服務的供給和資金的籌措。
在應對老年人失能風險的制度建設方面,中國發展較為滯後,雖然已經開始試點長期照護保險,但建立正式的長期照護服務保障體系還需時日。
㈤ 一些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用銀行存款利息養老可行嗎
沒有養老金的老年人,依靠銀行存款利息養老是可行的,但是關鍵還是要看存款有多少,以及當地的物價水平。
物價上漲的速度是很快的,存款購買力每十年就要下降30%左右,這是存款養老最大的問題所在。
沒有退休金或者養老金非常低的老年人佔了多數,有養老金的老年人群體中一個月2000多元的又佔了多數。下崗工人、自由職業者、沒有繳納社保的工人,這是沒有養老金的群體,農民一個月一百元左右,對生活小有幫助,但是依靠養老是不現實的。
社保帶有 社會 福利屬性,有工作單位幫著繳納出大頭自然非常合適,如果全靠個人繳納,很多人難以承受。畢竟 社會 平均工資逐年上漲,社保繳費也水漲船高,交夠15年很多地方要20萬元左右,沒有穩定的高薪工作是很難承受的。
至於另外選擇的商業保險,就跟很多人擔心到銀行存款變成保險一樣,商業保險首先要保證保險公司的利潤,然後才能有所收益。實際購買的話時間周期漫長,最終收益往往低於自己直接存到銀行的利息,顯然不是好的選擇。
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年輕人壓力又大,不但不能給父母養老,還要經常啃老,自己存錢養老成為最無奈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具體到存多少錢才能養老,財智成功曾經簡單測算過:
農村家庭按照2019年的物價水平,60歲老人30萬元存款就可以養老,畢竟老人消費低,糧食可以自己種點,蔬菜也是,還能養幾只雞,一個家庭一年消費一萬多元就可以了。
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是4.18%,如果有30萬元存到銀行,一年能有12540元利息,每個月能拿到1045元,不生病差不多夠花了。
相應的,縣城養老則要上升到四五十萬元,四五線城市六七十萬元,三線城市八九十萬元,二線城市100萬元以上,一線城市則要150萬元以上。
養老最大的支出是醫療支出,不管是癌症類的重症還是需要長期服葯的慢性病,花費不菲,即使有醫保也是沉重的負擔。
農民之所以平均壽命遠低於城市,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問題,小病拿葯,大病硬扛,看不起就不看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存款金額是按照2019年的物價水平來講的,隨著時間發展,每十年就要上漲50%才行。每個人都希望年老時有足夠多的存款養老,但是實際上多數人難以實現願望,很多人都還要繼續工作,賺取一份工資。
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用銀行存款利息來養老當然可行,前提是需要擁有足夠多的本金。不過,或許大部分普通人都不具備這個資本和實力去依靠利息養老。
即便是晚年消費水平較低,一個月兩口子 2000 - 3000 元的花費還是需要的,畢竟茶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得花錢。
而且,當下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都已經逼近 1500 - 2000 元一月了。。。可想而知,現在的物價水平是有上漲得多麼厲害,貨幣貶值的速度是有多麼驚人。。。
1、在農村,小兩口一個月 1500 - 2000 月或許夠用了,種點蔬菜自給自足。按照年化 3.2% 的三年期存款利率來計算,想要每月拿到 1500 元的利息,需要擁有至少 56 萬的本金才可以 。對於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深耕於田野的農民來說,想要存下如此數額的存款談何容易?
2、在城市或許 3000 、 5000 元都未必夠用 。。。畢竟衣食住行哪個都需要花錢、什麼都貴,沒有退休金,沒有醫保,對於自己而言是個較為沉重的負擔。估摸著權衡一下,或許擁有 100 萬才能在城市安心養老。
有錢在手,心裡不慌。即便是發生病故,即便是遭遇飛來橫禍,也能有所保障,心裡也會多一份安定與從容。
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這都是一件奢望。現在的生活成本很高,生活壓力很大,房子、車子、日常消費,乃至於婚喪嫁娶透支了大部分人一輩子的財富,甚至還背負幾十年的負債。。。
對於不少家庭而言,沒有負債已經實屬不易,更別提妄想有足夠的存款利息可以供自己養老了。
在浮雲君看來,養老這個問題還是需要未雨綢繆、有所規劃的 。而儲蓄、保險是應對養老問題最根本的兩大法寶。
從年輕時候開始就需要有意識地開始儲蓄,不僅是為了讓自己能擁有更體面的生活打基礎,更重要的是在老無所依的時候能夠多一份淡定與從容。
不過,再多的存款在疾病面前都是無力的,一旦住進 ICU ,幾萬、幾十萬就像數字一樣在憑空蒸發。給自己買一份重疾險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養老問題,靠天靠地靠子女,還是不如依靠自己 !提前做好規劃,才能讓晚年生活無虞。假如身體狀況尚可,不妨繼續發揮余熱,在合適的崗位,多賺幾年養老錢。
原因1)我國利率的變化趨勢,各國利率的變化趨勢。
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總體是下降的 :1996年5月1日是9.18%,2006年4月28日是2.25%,2016年到至今是1.75.所以1萬塊錢在1996年1年的利息是918塊,在2006年是225塊錢,在今天是175塊錢。 利息逐步在下降,本息和在下降。
按照存款利率、中國經濟趨緩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2025年、2030年、2040年的存款利率也是要繼續下降的。就像日本、瑞士和瑞典等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一樣,這些國家利率已經是負利率了,你把錢存入這些國家,不但拿不到利息,還得給銀行管理費。 而中國利率變化趨勢也大致一樣,利率會逐步地下調,直到為0甚至為負。
現在銀行存款利率比較高的是"大額存單」,3年期利率是4%, 那200萬的1年利息是8萬,1個月有6666塊錢花銷;2025年假設利率是3%,200萬的1年利息是6萬,1個月有5000塊花銷,2030年假設利率是2%,1年利息是4萬,每月只有3333塊錢可以花了。
在農村或城鎮等地方,物價不是很高,3333塊每月的生活費,還能維持基本養老生活;而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那是絕對不行的。 前提是,必須有足夠多的本金才行,養老本金不足,靠銀行存款是不能養老的。
原因2)我國的物價變化趨勢。
除了考慮利息的變化趨勢之外,不能不考慮物價的影響。這兩個都是影響養老品質的因素。同樣的100塊錢,在2010年能買到更多的肉、更多的米、更多的菜。所以說,同樣的6000塊錢,在10年前的養老品質,會比現在的養老品質更好;同樣的道理,現在的6000塊錢,能比2030的養老品質更好。
物價的變化用CPI這個指標來衡量最適合。 什麼是CPI呢?簡單地說就是物價變化的指數,是居民消費價格變化指數,可以反映通貨膨脹的情況。
從2010年到2020年,10年的CPI平均數據是3.73%, 2011年和2020年是5.4%,都是最高的。
200萬在3.73%的貶值速度下,2025年的購買力相當於165萬,2030年的購買力相當於136萬,2035年的購買力相當於113塊錢,2040年的購買力相當於93萬塊錢了。 隨著年數的增加,通貨膨脹影響購買力就越大,存款的養老品質就越差。
隨著養老時間越久,物價上漲的越大,同樣金額的錢,能買到的商品數量越來越少了,養老的品質越來越差了。在大城市的生活必需品是100%要購買的,在農村還有自己種植的蔬菜和農產品。 所以只靠銀行存款,是不能養老的,除非你的銀行存款足夠多,比如400萬到1000萬,甚至更多。
原因三)、 健康 和長壽的情況
1)老年人的 健康 風險。
老年人的免疫力在持續地下降,生病的概率逐步地提高 ,比如一些癌症的發病率增加了,相應的,200萬存款中用於醫療費的比例,也比以前要增加不少,因而正常生活費的佔比就下降了, 養老的生活品質下降了。
2019年上半年《全國保險理賠報告》中重疾理賠68億,重疾理賠件數9.2萬件,60歲以上老人的發病率是11.3%。這些疾病和意外的風險會消耗掉老人的積蓄,大病的話,只要一次看病住院,就能花掉200萬的大半;如果你只有100萬存款,可能一次就能花光;而存款只有30萬或50萬,甚至還不夠醫療費用。 所以只靠銀行存款不能養老, 健康 風險太大了,存款抵抗不了。
2)老年人的長壽風險。
我國的人均壽命是逐步地增長地,1981年全國人均壽命是67.77歲,1990年是68.55,多0.78;2000年是71.40,多3.63;2010年是74.83,多7.06;2019年是76.10,多8.33歲,38年共延長了8.33歲。 實際上,像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80歲以上了,這更加增加大城市養老的成本。
這個問題相信是很多中國老人普遍問題,即使有些退休金的不高的也面臨這個問題!
咱們也不討論銀行賬戶有跟多錢的人,就算有個幾十萬的吧,比較具有普遍性!
如果100萬銀行理財大概每年4萬,平均每個月就是3000多塊,說實話基本夠用,但是不算意外情況。作為老年人疾病和意外事故是多發區。只要有個一次兩次的基本本金就沒多少了。而且如果是每年利息都拿出來本金基本失去了增值能力,十年後可能又不夠了,如果存款在50萬以內更加危機,基本不太夠的。所以為什麼養老問題在中國這么嚴重,很多還是要靠孩子補充的原因!
作為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降低,如果之前沒做過投資,沒有豐富的經驗不建議做,主要太容易失去本金,什麼P2P等絕對不要碰。
如果可能債券基金倒是可以考慮70%放在這裡面,大概率還是虧不上;20%買點混合基金,10%做流動類銀行存款或者理財!「大前提,一定要有個專業能力過硬,人品過硬的顧問協助,不要自己去被人忽悠,這個有點難」
這樣起碼能比銀行理財強點!
所以,大家一定注意作為普通人,早點規劃養老問題,刻不容緩,如果從40歲以前開始,騰挪空間很大,學習機會很多,在60歲前要盡量積累更多的本金,以便到時候可以只吃利息就可以活的很好!
做好風險保障,像保險,做些風險投資,賺錢,漲知識,更重要!
路人蟻的世界:聊社保,侃商保,專業答疑
結論:沒有退休金可以儲蓄養老,但要規劃好基本 健康 保障,避免消耗存款
我們在做養老規劃,利用的其實就是各類金融工具,比如存款產品 ,比如養老保險等,養老規劃其實就是強制儲蓄的結果。隨著老齡化 社會 和長壽風險到來,我們的工作賺錢時間有限 ,而退休養老生活卻在加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提早規劃未來養老生活,早些規劃可以細水長流,積累更多 養老金,也可以緩解養老壓力,用時間換養老的緩沖空間。
我們基礎的養老工具就是社保的養老金,通過建立一個養老賬戶,按時繳費,然後積累個人養老金,積累一定年限,到了退休年齡就可以領取養老金,養老金多少由 社會 平均工資水平,個人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決定,遵循多繳多得,少交少得的基本原則
我們的生活存在不確定意外和疾病的風險,而隨著年齡加大,退休後的身體肯定比不上年輕時候,需要防範 健康 問題帶來的巨額開支,損耗個人積蓄和養老金儲備,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相關醫保和商業意外和醫療保險,大病保障等來轉移不確定的大額開支風險,從而保障自己的財務穩定性,然後才能談得上去考慮穩定持續儲備養老金,配置養老保險,或者說在銀行存款賺利息,然後靈活存取用來養老。而在銀行存款類理財種,比較適合普通家庭養老儲蓄的是定期存款,門檻低,靈活存取,而中產家庭主要用大額存單的存款產品,做按月付息的養老金規劃。
綜上,沒有養老金,可以用存款養老,但是要先做好保障規劃,避免個人儲蓄和養老金被損耗,才能實現養老生活的穩定持續
這種方式對於大多數老年人是不可行的,對於少部分富裕的老人是可行的。
做一個簡單的測算,2019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330元,依據目前銀行利率,半年利息能覆蓋10330元消費支出的銀行存款數額在至少要在50萬元以上,考慮到體弱多病等因素,老年人的消費支出要大於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所需的銀行存款數額將更大。
因此,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銀行存款所產生的利息根本無法覆蓋養老方面的支出,通過這種方式養老是不可行的,而對於少數富裕的老人則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