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譯家張培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翻譯家張培基的主要作品有《英語聲色詞與翻譯》、《習語漢譯英研究》、《英語字母的象形作用》、《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等。
1955年柔石《為奴隸的母親》(載英文版《中國文學》雜志)
1960年曹禹《明朗的天》(外文出版社)
1962年楊植霖《王若飛在獄中》(外文出版社)
1964年《英語聲色詞與翻譯》(商務印書館)
1964年《習語漢譯英研究》(商務印書館)
1978年《英語字母的象形作用》發表於《外國語》學報
1979年2月《關於一些英語慣用法的探討》發表於《外國語》學報
1979.年3月《英語人名同位語的稱號化》發表於《外語教學與研究》學報
1980年1月《略論「紅樓夢」新英譯的習語處理》發表於《外國語》學報
1980年5月《論英語習語的變體》發表於《外國語》學報
1980年《英漢翻譯教程》(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4年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er's Handbook,《漢英口譯手冊》與加拿大馬拉斯匹那學院方面合編)
1984年王士菁《魯迅傳》(外文出版社)
1987年廖靜文《徐悲鴻一生》(外文出版社)
1999年《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年《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年《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2年《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四)(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百歲翻譯家張培基逝世
張培基1921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後移居上海。自幼時讀書起,他便跟英語結下了不解之緣,1945年順利從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並於同年起擔任英文《上海自由西報》記者、英文《中國評論周報》特約撰稿者兼英文《中國年鑒》(1944—1945)副總編。
記者6月29日上午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離退休人員工作處獲悉,著名翻譯家、對外經貿大學退休教授張培基先生於2021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張培基
2. 翻譯家張培基逝世,享年幾歲
翻譯家、對外經貿大學退休教授張培基於2021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他長期以來擔任《英語世界》雜志顧問,該刊於今日發布了訃聞。
資料顯示,張培基1921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後移居上海。自幼時讀書起,他便跟英語結下了不解之緣,1945年順利從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並於同年起擔任英文《上海自由西報》記者、英文《中國評論周報》特約撰稿者兼英文《中國年鑒》(1944—1945)副總編。
作為橫跨中西的翻譯家,他也提出過諸多有關漢語、漢字的理念,比如「漢語是智慧的語言」、「漢字是文字的奇峰」、「漢字是中國第五大發明」等等。
他重視母語學習,主張不能只把母語當成「工具」而要當成一門「學問」,也多次強調以外語為本行卻無心在母語方面下功夫是「短期行為」,是會吃大虧的。
張培基的譯著與專著在翻譯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暴風驟雨》《阿詩瑪》《春蠶集》《中國人名大詞典》《先師孔子》等大量對外出版發行著作的英文書稿都由他推敲審定。
此外,讀者熟悉的中文經典篇目,如方誌敏的遺著《清貧》、朱自清的《背影》、許地山的《落花生》、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巴金的《〈激流〉總序》、冰心的《笑》、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茅盾的《白楊禮贊》、老舍的《想北平》等都有張培基的譯文在英文世界中傳播。
以上內容參考 界面新聞-百歲翻譯家張培基逝世,曾為東京審判翻譯證據
3. 2017年開學第一課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叫什麼名字
2017年開學第一課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叫:許淵沖。
2017年《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是本次《開學第一課》最年長的嘉賓。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詩經》、《李白詩選》、《紅與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經許淵沖的翻譯後才得以流傳國外或引進國內的,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3)60歲學英語84歲翻譯家擴展閱讀:
1921年4月18日,許淵沖生於江西南昌。他的母親受過教育,擅長繪畫,賦予了他愛好文學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譯家,他將劇目《王寶釧》譯成英文,在英國上演時引起轟動,並受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的接見,使得年幼的許淵沖對英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立下了學好英語的志向。
許淵沖從1956年開始出版譯作,由於歷次政治運動的干擾,他在解放後的30年裡只出了4本書。十年動亂結束時,他以幾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節。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兼英語系教授,從此筆耕不輟。
4. 詩譯英法第一人:一生熱愛翻譯,晚年患癌被認定只剩七年,後來呢
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迴音——林徽因《別丟掉》
2017年《朗讀者》節目上,96歲高齡的許淵沖眼含熱淚,吟著這首詩,讓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在那期節目上,他遞給董卿一張名片,赫然寫著: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第一人。
董卿笑著說:"您不怕這名片遞出去,別人覺得您怎麼敢這么說。"對此,他十分自信:"這是事實。"
我們也千萬莫笑他狂妄,因為他的確有實力說這句話。
都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縱觀許淵沖的這99年,我們最能體會到的一個詞就是熱忱。
不論是對於他熱愛的翻譯事業,還是對於中國文化,他都用最飽滿的狀態去對待,永遠都是最自信最昂揚的狀態。
我想,這份熱忱就是我們能夠從他這里學到的,畢竟一位99歲高齡的長者都從不說放棄,一直在奮斗,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5. 百歲翻譯界泰斗、北大教授許淵沖逝世
百歲翻譯界泰斗、北大教授許淵沖逝世
百歲翻譯界泰斗、北大教授許淵沖逝世 ,兩個月前,4月18日,為慶祝許淵沖百歲生日,北京大學舉辦了「許淵沖先生翻譯思想與成就研討會」。在此次會議上,這位百歲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譯理念
6月17日,北京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我國翻譯界泰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先生已於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兩個月前,4月18日,為慶祝許淵沖百歲生日,北京大學舉辦了「許淵沖先生翻譯思想與成就研討會」。在此次會議上,這位百歲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譯理念,也鼓勵晚輩勇於求真,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官網的退休教師介紹顯示,許淵沖先生1921年生於江西南昌,1938年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9年把林徽音懷念徐志摩的新詩《別丟掉》譯成英文,1941年應征在美國志願空軍任英文翻譯,許淵沖把三民主義解釋並翻譯為美國林肯總統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溝通中美文化的工作。
1983年,許淵沖來到北京大學,任外國語學院客座教授,講授文學翻譯;1984年兼在國際關系學院開設中西文化比較課程,1985年在國際文化教研室(後改屬新聞傳播學院)任教,為雙學士及研究生開設翻譯及文化課程。直至1991年退休。
根據新京報此前的報道,自上世紀踏上翻譯之路,許淵沖已從事文學翻譯八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主要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他的翻譯著作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
2010年,許淵沖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許淵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許淵沖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許淵沖
1921年4月18日,許淵沖生於江西南昌。他的母親受過教育,擅長繪畫,賦予了他愛好文學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譯家,他將劇目《王寶釧》譯成英文,在英國上演時引起轟動,並受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的接見,使得年幼的許淵沖對英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立下了學好英語的志向。他在當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一中上學時,英語就已出類拔萃,並在1938年以第7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 [12]
西南聯大雖然在1937年9月剛剛成立,在八年抗戰期間環境極為艱苦,但是由於名師薈萃,學風民主,因而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楊振寧甚至認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學。在聯大畢業的學生中,有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李政道,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等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在文、史、哲等社會科學領域也名家輩出,許淵沖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聯大讀一年級的時候,就把林徽因的詩《別丟掉》譯成英文,發表在《文學翻譯報》上,這是他最早的譯作。
求學經歷
許淵沖
兩年後,陳納德上校率領美國志願空軍第一大隊,來到昆明援助中國抗日。許先生和許多男同學一起報名服役,為美國空軍擔任翻譯。在歡迎陳納德將軍的.招待會上,翻譯不知道該如何翻譯「三民主義」一詞,許淵沖當即站起來翻譯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陳納德將軍聽懂了。許淵沖在中學時喜歡集郵,他有一張美國郵票,左邊印著林肯,右邊印著孫中山,上面寫的就是林肯的這句話。這是許淵沖第一次在外語口譯中嶄露頭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學留學,得以精通法語,深入研究法國文學。期間留法學生組團去羅馬,受到教皇接見,學生中只有他懂得義大利語,於是由他代表留學生講話,可見他在語言方面的造詣之深。
在巴黎,許淵沖參加了留學生組織的「星期五學會」,熱情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認識到報效祖國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與數學家吳文俊、畫家吳冠中等一起回國後,被分配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任教。
詩譯英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進修,常到書店瀏覽,發現中國的經典著作,除了被漢學家譯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餘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冊子,幾乎無人注意。當年梁宗岱把陶潛的詩詞譯成法文,著名詩人瓦雷里深表贊賞,並親自為法譯本作序。我想如果有人能把唐詩宋詞等中國文化的精粹譯成外文,將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我自己才疏學淺,只能感嘆一番而已。不料時勢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國古典詩詞和英法兩種外語的大才:許淵沖先生。
凡是譯者都知道譯事之難,相比之下,詩歌講究格律音韻,自然是難上加難。唐詩宋詞博大精深,理解已屬不易,況且要譯成外文,其難度可想而知,非大家焉敢問津?譯詩不同於雲山霧罩的空頭理論,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時髦術語矇混過去,譯詩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與原文對照的。
許淵沖從1956年開始出版譯作,由於歷次政治 運動的干擾,他在解放後的30年裡只出了4本書。十年動亂結束時,他以幾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節。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兼英語系教授,從此筆耕不輟。他對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早有心理准備,而且有了翻譯毛澤東詩詞的實踐,因此翻譯起古典詩詞來自然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人物逝世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許淵沖家人處獲悉:2021年6月17日7點40分,我國翻譯界泰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教授許淵沖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0歲。 [13]
6. 介紹一些大翻譯家學外語時的經歷和方法
【翻譯家豐子愷學外語的幾大方法 】
為了加深記憶,牢固掌握所學東西,他常採取有計劃的重復的方法掌握所學的東西。如讀一篇文章,每讀一遍,在文章下面劃一筆,一筆一筆積起來,組成一個「讀」字的繁體字「 」,即表示他把這篇文章讀了22遍。具體的辦法是這樣:第一天他把第1課讀10遍,寫下左邊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課同樣讀10遍,再把每一課溫五遍,在士字下加寫一個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課讀10遍,第二課溫5遍,每一課溫5遍,寫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課讀10遍,重溫第二,三課,同時把第一課再溫2遍結束,即完成「 」字的最後兩只腳。這樣1課課文反復讀下去,終於在每1課下面都寫上一個完整的「 」字像這樣22遍分4天讀,比一天讀22遍收獲更大。可見,豐子愷先生學外語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這種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豐子愷先生刻苦自學俄語的精神更令人敬佩。他開始自學俄語時,已經53歲了。他用得課本是《俄語一月通》。這本書是從日文的「四周間」(即「四星期通」)翻譯過來的。讀完了這種課本,他就找一些俄文原著,對照著中譯本讀起來。使人吃驚的是,他學俄文學了9個月就開始閱讀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的原著了,全書9個月讀完。以後他就動手翻譯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31萬字,5個月譯完。從開始學俄語到動手譯《獵人筆記》,還不到2年呢!而且他當時還有作畫,編書等任務以及種種社會活動。學俄語還是業余的。豐子愷先生學外語,尤其是俄語,既沒有老師,也沒有完備的教材,全靠自己刻苦鑽研,竟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么大的成績,這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http://wenku..com/view/314690136edb6f1aff001f70.html
【資深翻譯家暢談外事翻譯的苦樂和經驗】
http://www.hxen.com/interpretation/xxjy/2010-06-30/113993.html
【女翻譯家學習外語的經驗總記得】
http://bbs.tianya.cn/post-english-206454-1.shtml
7. 有個人44歲學英語,45歲當翻譯官,是誰
44歲沒找到
鍾道隆教授45歲學英語,一年後成為口語流利的翻譯
8.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著名翻譯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翻譯家:
1.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1]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9.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翻譯家有哪些
季羨林、傅雷、楊絳、草嬰、劉殿爵等
一、季羨林(1911-2009年):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他曾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匯人。宇恕安,號恕庵。雷系我國現代傑出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他從1929年起,就開始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幾十年來,一直奮發不輟,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使他的許多譯作已近乎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國內外贏得崇高的聲譽。他一生所譯世界名著達30餘部,其中巴爾扎克的名作佔了14部。
由於他對巴爾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協會吸收為會員。其主要譯作有:《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伏爾泰小說選》、《幸福之路》、《貝多芬傳》等。
三、楊絳:英國文學專家,翻譯家。江蘇無錫人。原名季康。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系。1935年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回國。曾任蘇州振華女中分校校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翻譯家協會第一屆理事。
1986年獲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著有劇本《風絮》、論文集《春泥集》、散文《幹校六記》等,譯有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小癩子》等。
四、草嬰:原名盛峻峰。浙江鎮海(今寧波)人。南通農學院肄業。曾任時代出版社編譯。建國後,歷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曾將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小說翻譯成漢語,1987年獲前蘇聯高爾基文學獎。是世界上第一個獲獎者。
五、劉殿爵:翻譯家、語言學家、漢學家。生於香港的他中英文修為皆高,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近30年,期間英譯《道德經》《論語》《孟子》等經史典籍。但凡劉教授的英譯著作,均被視為嚴謹學術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