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喜歡年輕的領導嗎你覺得在年輕領導手下工作有什麼好處
你喜歡年輕的領導嗎?你覺得在年輕領導手下工作有什麼好處?
調整你的心態,面對你的位置,做你的工作。一些長期工作和長期工作年齡的老人員工在年輕領導人面前非常不平衡。他們認為他們的資格深深地老化,被吃掉的鹽不僅僅是年輕的領導者。無論它是如何相同的,領導地位不是一個年輕人。我相信大多數高級員工,當他們面對年輕的領導者時,或多或少會有一點想法,這是一個不平衡的心態。這種不平衡的心態是錯誤的,我們都知道長江是在波浪前面,波浪不僅僅是一個波浪,新是基本和社會發展。領導職位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必須調整你的心態,期待你的位置,積極做自己的工作,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工作,提出社會感。
這是糾正老化領導的現狀是必要的,這是必要的。但這只是一個短暫的調整行為,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這種調整基本上是一款無助的木筏,它不正常,但現實必須是。雖然它可以,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如果他無助成為正常狀態,它違反了自然的法律。什麼是年輕人?一切都是年輕人。這不是正常的。它有很多缺點。由於缺乏經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們的社會將從老齡化邁出,而該國必須推遲退休。如果你年輕,如果中年人應該怎麼辦?社會的矛盾很大,它很困惑。聽到的是更不可接受的。否則,它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廣泛的社會矛盾。
⑵ 關於第三代吸血鬼的千年聖戰
在目前流行- -的吸血鬼傳說中:
第三代吸血鬼一般被認為是該隱的十三個孫子。千年聖戰特指他們之間相互的戰斗。有說法是千年聖戰和所謂的第三代吸血鬼一樣根本只是傳說而已,也有說法千年聖戰一直在進行,第三代吸血鬼不斷將其他後代血族當炮灰。如今血族分密黨和魔黨,密黨和魔黨下各有不同氏族。在魔宴同盟(魔黨)看來,血族之間的一切戰爭都是千年之戰的一部分。
卡瑪利拉Camarilla是密宴同盟(密黨)。密黨有六戒律,六戒律不包括不能提起第三代吸血鬼。但是,吸血鬼是血統越純活得越長力量越大,也就是說,存活至今的第三代血族有極強的力量,甚至說一句話就能讓整個血族天翻地覆。再加上傳說系統中常常將名字、語言、力量聯系在一起,所以,不能隨便提第三代血族。
血族有黨派、氏族的分別,目前沒有像最高君王一樣讓所有血族全部服從的最高統領者,但總體來說,各派各地以力量大(也就是血統純,一般也同時是指活得長)、聲望高的為首。 最高的是親王(Infante)。領主(Suzerain)是被賜予卡瑪利拉會議領地的血族,領主只是特定領地的最高主人,而且不連任。
不是說長壽者才能當領導者,而是一般血族是一代一代傳下來,一般而言年老的血族的血最接近初代,最純,血純的力量大,另外,活得長的血族的名望也「日積月累」,於是登上統領之位。如果一個第四代血族初擁了一個現在才二十幾歲的人,這個傢伙照樣能擁有極強的力量,當個領導者很有可能了。
卡馬利拉詳解:http://ke..com/view/1664072.htm
卡馬利拉六戒:http://ke..com/view/1672630.html?fromTaglist
⑶ 祖籍在重慶長壽的名人
赤膽忠心楊應春
鳳鄉之地歷來出厚愛赤誠之人,明朝時,長壽就出了一個深得百姓敬重的愛戴忠臣,叫楊應春。
楊應春舉人出身,學識膽識兼俱。明英宗時,任太僕寺卿。當時北萬的蒙古瓦刺族經常發動騷亂,與朝庭為敵,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內有個宦官名叫王振,是個奸惡之徒,卻因為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明英宗寵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發動騷擾,王振鼓動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駕親征,英宗競用不懂兵法,且從未打過仗的王振統領三軍,結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戰中,明朝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英宗成了俘虜,蒙塵塞外。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當時楊應春跟隨英宗被俘後,進入蒙古瓦刺族的軍營中,但他處處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時,他總是挺身而出,厲聲喝止。瓦刺人曾威脅他:你—個奴才,不怕死嗎?楊應春嚴厲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懼?爾等不過猖狂一時,如果識時務,趁早把我們送回京城,不然後悔的是你們。」瓦刺人竟拿他無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政府多方想法營救,楊應春與明朝官員一道,多次與瓦刺人談判周旋,最終讓英宗還朝。但英宗還朝後,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楊應春再助英宗,「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英宗帝位復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為太子少保。
楊應春為官清正,名聲很好,又擅長文學,赤膽忠心,深為後人稱道,是我們長壽人的驕傲。
一代鴻儒譙天授
長壽富饒美麗,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名人輩出。
兩宋時期,長壽出了個大儒,姓譙名定字天授。少年時就鑽研易經,青年時赴河南,師從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和理學家程頤,學業精進。後來程頤被貶謫到涪陵,譙定就與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討易經,成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聞其名,兩次召他入朝為官,他都不去。後來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揚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達目的地。此後就歸隱在成都青城山,當地人知道他學識淵博,都尊稱他為譙夫子。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譙定交往深厚,並佩服他的才學。在他-百三十歲生日曾寫詩相賀: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萬緣隨夢斷,百念與形枯。雲護巢松谷,神呵煅葯爐。憑高應念我,百首學征祖。
譙定高壽,一生為人謙讓豁達,博學多才。但晚年卻不知所終,人們認為是他成了神仙雲游四方去了。其實他就隱居在長壽的焦家今鄰割鎮境內,曾在但渡一帶為人講學。一生著述頗多,最有名的是《易傳》,可惜未能流傳下來。宋代的史書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史海鉤沉 墾荒縣令李希賢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塗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共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陳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禎時,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韜略,忠於朝庭,力挽明朝於敗亡,卻因奸臣嫉限,屢遭彈劾,最後替君代罪,捨身成仁。
此人名叫陳新甲,長壽沙石新灘村人。陳新甲進士出身,通曉軍事。但生逢明代崇禎年間,大明王朝腐敗沒落,山河破碎,風雨飄搖。陳新甲與盧象升、楊嗣昌等一幫明臣竭力挽救大明於危亡,陳新甲在遼、沈一帶多次指揮作戰,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時有奸臣彈劾,但崇禎皇帝對新甲十分信任,並委以兵部尚書重任。
然而,當時的大明王朝已到無力回天的地步,陳新甲與農民起義軍多次作戰,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無法挽救整個敗局,一些奸臣總是抓住機會就大加彈劾,讓陳新甲舉步維艱,曾要求辭官返鄉,但崇禎堅決不同意。
明王朝面對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夾擊,不堪重壓。清朝趁機派人來議和,欲以不戰而獲利。陳新甲認為朝庭年年征戰,需要緩和,積蓄力量,向皇帝上書准予議和,得到崇禎私下認可。雙方派人進行密談之後,使臣將議和條款和密件送到陳新甲住處,陳當時忙於政事,隨手放在辦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為是朝庭用的快報,就傳抄後送出去,一時輿論大嘩,崇禎皇帝狼狽不堪,推罪於陳新甲,朝中奸臣趁機再次彈劾,崇禎無奈,只好以〃通敵〃罪揮淚斬忠臣。
陳新甲替君代罪被斬之後,仍有奸臣進讒言大肆詆毀。崇禎心裡再明白不過了,怒斥:如果讓你們處在陳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並不準再追究「通敵」之事,將陳新甲送回長壽原藉厚葬。
讓生活充滿詩意——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
本月底,我區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活動將正式啟動。24日,記者就相關問題(以下簡稱「記」)采訪了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以下簡稱「譚」)。
記:請簡要介紹什麼是「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和評選的,是一項全國性的文體創建活動。能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標志著一個地區有著較繁榮的文化事業、文化氛圍濃郁,精神文明建設比較優秀。
記:我們為什麼要提出創建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區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啟動創建全國詩詞之鄉緣於三個原因,一是近年我區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設、文藝創作相對滯後,創建詩詞之鄉將為繁榮文藝創作搭建起一個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區提出建設人文長壽,建設文化強區,創建詩詞之鄉、繁榮長壽文化旨在為此搭建有形平台。
記:據我所知,目前全國創建「詩詞之鄉」成功者只有近10個城市和地區,長壽開展這項活動時機成熟嗎?
譚:在今年提出啟動全國詩詞之鄉創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長壽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豐富多彩,這為詩詞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區委區府關心和重視此事,為我們創建詩詞之鄉提供了堅持的組織保障;三是長壽區已有來自工廠、農村、機關和學校等各行各業的詩詞會員250多名,詩詞創作有了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
記: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有哪些具體要求?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與創建文明城區一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包括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會員規模1000人以上、詩詞教育活動廣泛深入等六項要求。
著名國畫家施乃揚:胸有萬千情意 畫有萬千神韻
長壽的女婿、著名國畫家施乃揚將攜平生數百件力作,來長舉辦個人畫展。記者日前走近施乃揚,對這位當代中國畫壇奇傑進行了專訪。
施乃揚,祖籍天津,字仲魯,號紫雲軒主。畢業於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作品筆力蒼勁,墨彩酣暢,注重神情表現,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國美協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溪山為寫真,水墨見精神」。在多元格局的當代畫壇,施乃揚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工寫結合並能出新。他的山水畫歸於在傳統基礎上寫意的一路,蒼勁、渾厚,骨法用筆,以「寫」抒中國畫之「最」, 在中國畫壇享有很高聲譽。
據稱施乃揚早年頗是喜愛京劇。那時,他的一個鄰居是當地有名的京劇演員,且畫得一手好畫。受其影響,施乃揚結實了不少當地書畫界朋友,隨後一起到天津文化館學畫,王學仲、孫奇峰等先後成為他的導師,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後因崇尚海派繪畫風格,施乃揚考入浙江美院,成為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先生的高足,學畫七年,得到嚴格的教誨,博眾家之長,釀造出了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說「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施乃揚十分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道,故在施乃揚的山水畫里,既能感到吳弗之等繪畫大家的風韻,又不失施乃揚自己的構思和運筆特點。
藝術創作原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筆墨當隨時代」,這既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藝術家觀察力、思想性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施先生多次游歷灕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寫生,年輕時又有過在綿陽地區當知青的經歷,與山川朝夕相伴。這使他對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籟之美、地貌之美;對山水畫的皴法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層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創作中十分講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對應統一。他的畫中,畫理與哲理、藝術與科學是相融相通的,給觀眾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歸來看人間仙境》中,注重氣韻、神情的表現,但見湘江東去、波濤翻滾,巨浪在山崖下猛烈沖刷,捲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間,一葉飛舟正借風而下,整個作品充盈著積極、大無畏的氣概,令人自然而然聯想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類的句子。
筆墨和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施乃揚強調筆墨的發揮和心象的展示,他說,山水畫藝術不是對大自然簡單的復制和發揮照相機的功能,而是通過畫家的"心領神會"、構思、取捨、筆墨等技法,創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詩一般的藝術境界。其墨寶最大氣的是山水畫卷,壯觀恢宏,墨彩酣暢,大氣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雲游之意》和《青山無古今》等寫意山水畫作,山峰疊嶂,層次分明,巧妙地將彌漫的山嵐、雲海、近峰遠山演繹成虛實變幻、雲蒸霞蔚、層林盡染的人間仙境,令人嘆為觀止。《陽氣動林梢》一畫中,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 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揚開始更加註重控微索微,博古創新,在「匠心獨具」與「灑脫大氣」間找到了統一之道,運筆更具匠心,作品筆力更加蒼勁大方和形神飛揚。他的《陽氣動林梢》一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耐人尋味。
生宣紙上的工筆是國畫中的至難,可施乃揚卻能舉重若輕,觀他的花鳥魚蟲之畫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龍戲月》、工筆寫意合一的《荷花圖》和《相親》、《相伴》等佳作,寥寥幾筆,就將魚蟲或花鳥各種最優美的瞬間動態,用最經濟的筆墨和亮麗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讀之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不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還數他一幅長18米的《大吉圖》,群雞薈萃,雄姿英發,情態各異,生趣盎然,充滿了形態和動態之美感,濃墨重彩間,用宣紙特有的渲染效果,濃淡干濕的幾筆就將雄雞之神氣躍然於紙上,筆墨之間又互為浸染,讓"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渾然一體,恰到好處,令人不得不為其高超的藝術靈氣拍手叫好。
鴛鴦戲水,恩愛和諧;寫意山水,氣象萬千。在施乃揚筆下,一切都可以成畫,萬物都可以出意境:駿馬威武、牡丹華麗、蘭花清幽。不過最喜愛的還是觀賞施乃揚畫竹:鋪紙、提筆、蘸墨,運筆時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紙上的墨跡或濃或淡、或粗或細……騰落跌宕、筆起筆落之間,但見墨竹幾桿、竹葉幾片立即躍然紙上,錯落有致,布局精巧,虛實之間意境無限……
施乃揚與長壽是有緣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來長,美麗的長壽水山和熱愛文化的長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後不久,他便決定來長舉辦個人畫展,為促進長壽與區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個因子。施乃揚對長壽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祝願長壽明天更美好,祝願長壽人民人人長壽!」
中國老一輩報業巨子——陳銘德
提起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上海《新民晚報》,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前身為《新民報》,其創始人之一便是我們長壽人——陳銘德。
陳銘德1897年出生在長壽,青年時代深受"五四"思想影響,後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1923年應約到北平《國民日報》當編輯,5年後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任編輯,在此期間,陳銘德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言論專制深感憤怒,萌發創辦民間報紙、讓民眾自由抒發心聲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剛過而立之年的陳銘德與另外兩名中央通訊社編輯吳竹似、劉正華在南京創立《新民報》,其宗旨為"作育新民"。
辦一切事業,領導人的思想可以決定這個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歷史命運。陳銘德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報業巨子",其偉大就在於他對於中國民主和自由、對振興中華鍥而不舍的追求,在於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戰爆發後,《新民報》的經濟壓力更大,對於如何處理好爭取上流社會支持和充分表達民意之間,陳銘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給股東的事業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以鼓吹,但同時,也要懂得報紙要在社會上站住腳,不替人民群眾說話是不行的!"
正是因為這著深刻的親民愛民思想,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新民報》總能以切中時弊,以能說真話、言真事而深受各個層次人群的歡迎,成為老百姓的一味"心葯",故當時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叫"要紓解苦悶,看新民報"。 周總理曾為《新民報》題詞:"全民團結,持久斗爭。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新民報的坎坷經歷為主線,勾勒了在舊中國驚濤駭浪中新民報篳路藍縷,從一家地方報紙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紙之創業過程,國民黨統治後期,《新民報》停辦,衍生出《新民晚報》等報系,如今,《新民晚報》已成為中國三大晚報之一,陳銘德開啟的辦報事業隨著社會進步邁進了新時代。
除了親民情結,陳銘德身上還有最難能可貴的一個品質: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輕"的事從未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年輕的時候他就被人們稱作"劉備",贊譽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為中國報業發展奠基的同時,陳銘德還團結和激勵了一大批進步作家、報人和青年革命知識分子。夏衍曾親自主編過《新民報》晚刊《西鄉夜潭》,後來,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都曾擔任過《新民報》副刊主編,在抗戰八年中,《新民報》所擁有的作者群,幾乎把先後來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羅致無遺。
可以說,《新民報》既開啟了中國民間報業、文化人士辦大報的先河,也記錄了中國一個時代的變遷,更反映了包括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等一代優秀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爭取民主進步,言論自由的滄桑經歷,從而呈現出一幅既鮮明又熟悉的歷史文化圖像。而陳銘德,就是這幅"歷史文化圖像"的主筆。
⑷ 106歲雷潔瓊官至副國級,退休生活十分幸福,秘書透露其長壽秘訣
雷潔瓊出生於1905年9月12日,她是一位真正的世紀老人。她為這個祖國發展做出了卓越的的貢獻。
雷潔瓊曾經在燕京大學、東吳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任職。她還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家政府方面她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和第十屆、十一屆名譽主席。
這些諸多的榮譽頭銜都是在訴說她眾多的非凡經歷,向眾人展示著她一生經歷的豐富畫卷。
回顧雷潔瓊女士一生,她無時無刻都在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四處奔波。她操勞一生,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如今她已安詳地離去。但是她的偉大事跡,讓眾人對她仍是久久不能忘卻。
讓我們跟隨 歷史 的腳步,回顧雷潔瓊女士那不甘平凡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晚年退休後的雷潔瓊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如今她106歲的高齡,又有怎樣長生秘訣?
雷潔瓊的求學時期
雷潔瓊的傳奇一生要從她的幼年講起。
自古虎父無犬子,英姿颯爽的的雷潔瓊,其父親也是一位絕代風華的人物。
1905年雷潔瓊出生在廣州市,她的父親雷子昌在當地非常有名。雷子昌早年的時候還考取了前清朝的舉人。當時可是轟動一時。而且雷子昌為人正直,豪爽,又有很強的的正義感和濃厚的愛國情懷,所以在當地有很大的威望,受人尊敬。
雷子昌與前清朝那些愚昧,迂腐的讀書人不同,他的思想比較前衛,而且可以接受外界各種不同的新潮思想。
在1898年6月11日,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為了挽救當時腐敗的國家,在光緒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發起了著名的百日維新運動。雖然最後維新運動在慈禧等守舊派的反對下,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維新運動,卻給當時陷入黑暗的國家,帶來了些許的光明。
維新運動後,有許多中國人的守舊思想,受到了新思想浪潮的沖擊。但是也推動了當時 社會 的發展,雷子昌便是受到維新運動影響的一人,而且他還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從此他的思想變得更加開放,愛國情懷更加濃烈。
雷潔瓊在雷子昌的照顧下,從小便受到雷子昌的影響,還接受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教育。雷子明還時常激勵自己的女兒,還建議雷潔瓊以後要當醫生和律師等,這樣可以讓自己獨立,不依靠別人。
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對自己女兒最真誠的祝願。
在1913年,雷潔瓊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廣州女子師范學院。在這里雷潔瓊學到了很多知識,還遇到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無形中深化了她對祖國炙熱的 情感 。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當時的雷潔瓊還未滿14歲,由於有著優秀的成績和崇高的品質,不久她便被同學們推舉成為了學院學生聯合會宣傳部部長。為了宣傳工作的進行,雷潔瓊專門學習了《新青年》報刊上的文章。
雷潔瓊當時僅僅十四歲,她上台演講時激情澎湃,震動人心。小小的身體爆發了巨大的能量。她還時常帶領著眾多的學生去遊行示威。她們向廣大的人民群眾訴說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野心。她們宣傳:北洋政府出賣中國的主權,換取他們認為的短暫和平。抗議當時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
可是雷潔瓊在宣傳中意識到他們這樣的行為效果甚微。她慢慢地明白當時眾多人民狹隘的見識,也深切體會到國內的復雜局勢,還有祖國與眾多列強之間的巨大差距。
此刻她下定了決心,立下救國救民的宏偉志向。她要拼盡全力解救祖國和人民於水火之中。
在1924年,雷潔瓊以讀書救國的方式,獨自一人飛向了海外,此時雷潔瓊才剛到十九歲。她孤身一人來到了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順利進入斯坦福大學。
此時雷潔瓊她沒有選擇父親建議的醫學和法律專業,而是堅持了她自己的本心,選擇了斯坦福大學的遠東教育專業。畢業後她又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南加州大學,繼續深造,而這時她選擇了 社會 學專業。
她認為當時的中國在於思想和知識的局限性,限制了眾多的救國救民的道路。所以她選擇了自己將來最能幫助祖國的專業。
到了1931年,雷潔瓊在南加州大學的 社會 學系順利畢業,榮獲 社會 學碩士學位,還得到南加州大學眾多教授的稱贊。她的畢業論文還榮獲了中國留學生最優秀成績的「銀瓶獎。」這個獎項在當時中國留學生中,可是具有很高的地位。
抗戰救國
在1931年9月,雷潔瓊畢業之後,她立即想到了當時多災多難的祖國,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來到這里的最終目的。雷潔瓊從學校離開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祖國。剛回到祖國時,她便得到了北平燕京大學的邀請,雷潔瓊高興地接受了邀請,立即隻身前往北平。之後她在燕京大學 社會 學系任教。
在任教期間她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向每個學生傳授自己所學的一切。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祖國出現更多的人才,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加入到救國救民的大隊伍中。只有這樣才能讓祖國快速地脫離危難中。
不久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的不作為,不抗爭,深深打擊了此時的雷潔瓊。她曾言:當時看到如此情景,她感到了自己的弱小,感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望著國內的情景她陷入了迷茫和無助中。
1935年12月9日,北平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爆發。他們與政府抗議,反對華北的自治運動,反對當時國民政府想要內戰的行為,他們宣揚一致對外,反抗日本侵略者。
這場學生運動在當時的北平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當時燕京大學的眾多學生也行走在街頭。然而在這龐大的隊伍中,卻只有雷潔瓊一位女教師。
後來,雷潔瓊看到了學生們私下觀看的《八一宣言》,她在這個上面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看到他們對抗戰的決心和願望。這時迷茫和無助的她好像看到了希望。這也正是雷潔瓊一直心中所想的事情。此時她也意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現在的國家於水火之中。
雷潔瓊又重新找回來信心,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她要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之後她幾經周折,終於在她的不懈的堅持和努力下創立了一個教職救國組織。
他們喊著救國救民的口號,不斷的宣傳著抗日救國的思想,同時鼓舞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士氣。還捐贈了大量的抗戰物資,不斷的向前線的抗戰隊伍中送去。有時雷潔瓊不顧危險,自己親自跑向前線去慰問抗日將士,給予戰士們鼓舞。這樣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前線將士的抗戰士氣。
雷潔瓊在《血濺金陵憶當年》中寫道:
在1937年7月7日,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雷潔瓊卻意外收到了國外的信件,讓她前往海外進修博士。雷潔瓊面對相比國內無比優越的海外生活,她沒有任何的猶豫,毅然決然的拒絕了。因為她知道此刻自己最需要是什麼。
雷潔瓊看著此時破敗不堪的祖國,她知道自己的心早已埋藏在這片土地之下,自己也要終身在這片熱愛的土地上奮斗終生。不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她都不會放棄。
尤其使她難忘的是1938年5月,她應邀前往廬山參加談話會。在談話會上她見到了一生崇拜的對象——鄧穎超。在雷潔瓊聽到鄧穎超所作的《陝甘寧邊區婦女運動》的報告時,雷潔瓊就被她強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回來之後,雷潔瓊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都是鄧穎超在大會中的身姿。不久之後,雷潔瓊便辭去了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工作,她堅定的走向了當時最落後的江西農村地區。她來到當地,積極的加入到抗戰的工農運動中,期間還多次組織人民進行抗戰救國運動,後來還擔任了婦女運動的領袖。
在1939年4月的時候,此時周恩來在經過江西的時候,親自來到這個偏遠的地方與雷潔瓊見面,周恩來熱情的向雷潔瓊講述了毛主席的抗戰思想。這讓雷潔瓊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勝利的光明,此刻她更加堅定了前進的方向。
不久後皖南事變爆發,江西地區受到國民黨政府不斷干涉,使她無法在江西開展工作,最後只能轉折來到上海, 到了1940年,雷潔瓊又在江西中正大學、上海東吳大學任教。在此期間雷潔瓊還不停的參加抗日行動,不斷的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
就這樣雷潔瓊艱苦奮鬥了無數個歲月,在1945年,祖國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然而眾人還未享受勝利後的喜悅,他們又被籠罩上了內戰爆發的陰霾。
下關事件
到了1946年雷潔瓊重返燕京大學任教。也是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讓雷潔瓊終生難忘的事件——著名的「下關事件」。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此時在峨眉山的蔣介石匆匆跑下山來,想要奪取人民勝利的果實。此時他一邊邀請著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一邊在美國杜魯門的支持下蓄意發動內戰。此時國內形勢緊張,氣氛壓抑。全國人民都不想祖國再次陷入戰亂之中。
在國民黨的勢力區域,眾多的人民更是自發興起了人民運動。這時雷潔瓊和眾多愛國的人士一同的努力下,建立中國民主促進會,號召更多的有志之士,奮力抗爭內戰的爆發,可是國民政府對人民的請求視而不見。讓全國籠罩在內戰爆發的恐懼中。
此時,在上海市人民團體中,中共地下黨組織了以馬敘倫為首的九人代表團。他們將帶著無數人民的心願,前往南京反抗內戰的爆發,請求和平。當時雷潔瓊也是代表團成員之一。在出發前他們接連上台演講,當時41歲的雷潔瓊卻成了代表團里最年輕的一位。但是雷潔瓊的演講卻是最振奮人心的。
當天他們前往從上海火車站出發,可是沒有想到是,他們剛到達上海火車站,就看到裡面人山人海,無數的人民群眾站立在兩旁,他們高聲歡呼,熱烈的歡送代表團們。祝願他們凱旋而歸。代表團成員看著周圍群眾激動的情景,無比的感動。
此刻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堅定了他們心中的信仰,更加堅定了他們嚮往和平的決心。可是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磨難。
當天代表團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南京,可是他們剛抵達南京下關車站,就遇到了國民黨政府人員的阻擋,甚至毆打他們,當時連雷潔瓊女士也沒有例外,國民黨把他們全都打成了重傷,讓代表團們都陷入了生死危難之中,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下關事件」。
後來,雷潔瓊因重傷住進了醫院。事情發生的當天晚上,周恩來等人正好在南京和國民黨政府進行關於和平解決內戰的談判。他們聽到雷潔瓊等人的遭遇後,無比的憤怒,急忙跑到醫院進行慰問。之後毛主席,朱德等人又發來電報進行親切的問候。
不久後,這件事傳播開來,廣大的人民群眾聽到如此消息,人人都滿腔怒火,為他們打抱不平,紛紛責備國民政府,全國人民的關心,讓雷潔瓊十分感動。
她後來說道:
在之後的時間里,雷潔瓊也一直在跟隨著黨腳步,與國民黨反動派堅持不懈的抗爭。終於在1948年迎來了祖國和平解放的春天。也迎來了她心中久久嚮往的光明。
新中國建立
1949年10月1 日,新中國正式成立。此時雷潔瓊終於懷著無比激動地內心,跟隨著眾位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她站在毛主席的身後,看著舉國歡慶的場面,聽著毛主席振奮人心的聲音。她熱淚盈眶。心中無限感慨,這個充滿坎坷的國家,終於在無數人民的努力中走出了磨難。
新中國成立後,她因為功勛卓越,被邀請擔任多個重要的國家職務。但是她最熱愛的仍然是教書育人。
雷潔瓊說道:
她的學生說道:
雷潔瓊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她長期在教育行業辛勤的耕耘。不斷推動著我國教育事業體系的發展。後來國家的《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教育法》等都有她的參與。
見證回歸
在1985年,雷潔瓊在香港和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擔任重要職務,此時她的年事已高,但仍然在港澳之間不停地奔波。在這里她辛勞了八年,終於在1993年,完成了兩個基本法的起草工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雷潔瓊以91歲的高齡前往香港,出席香港回歸儀式,見證這個重要的時刻。
當政權交接隆重進行的時候,江澤民主席庄嚴的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世紀老人望著上空飄揚的紅旗心中激情澎湃,又感慨萬千,眼中不知何時噙滿了熱淚。
雷潔瓊眼中的淚水透露著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燕京大學、東吳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教授,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和第十屆、十一屆名譽主席……這些燦爛的光環後面不知有多少操勞在等待。
晚年生活,長生秘訣
退休後的雷潔瓊身體一直都很 健康 。百歲時雷潔瓊還被人們稱為 「最佳 健康 老人」。許多人對她感到十分的驚訝。對於別人的疑問,有一次雷潔瓊笑著對別人回答:「我的身體 健康 ,主要是底子好,年輕時打下的。」
其實雷潔瓊盡管身居高位多年,但是她的生活卻一如既往的朴實無華。她一天只是定時定量的三餐,加上一些水果,從來沒有吃過任何奢侈品。
雷潔瓊的貼身秘書高志芬說道:
雷潔瓊也一直以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當作她人生的樂趣,也是她幸福的來源。
幸福,長壽的秘密竟如此簡單,讓眾人恍然大悟。原來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加上堅持不懈努力就會擁有如此美好的人生。就是這般質朴、簡單的願望,卻讓無數人遙望而不可及。
她的一生簡單、真誠,卻造就了無數的傳奇故事。她已逝去,但她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健康 長壽。
⑸ 在職場中,能成為領導的人,一般都有哪些特質
在工作中,我們總是聽到這么聲音:「他適合領導」,「他有領導者的潛力。」領導者最適合什麼樣的人?
適合領導者的人有這五種類型!
第五種專業:一些一般觀點
所謂的大概念是指全面分析和觀察全球局勢的能力。經理是團隊指揮官。一個大規模的經理可以站在一個高處,可以看到整個事情的所有面孔。當他們看到整體模式時,他們在做出決定時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想法,並且在決定中產生錯誤並不容易。相反,經理缺乏大規模的觀點,他們的眼睛很小,只有眼睛前面的圖案,並在圖案前面的「攻擊」。適合領導者的人有這五種類型!
⑹ 在開國上將中,那位將軍最長壽
呂正操上將壽命最長。
附:57位開國上將壽命一覽
姓名 壽命(一年以365天計算)
1 呂正操 104.84
2 蕭克 101.35
3 陶峙岳 96.34
4 宋任窮 95.56
5 洪學智 93.86
6 張愛萍 93.55
7 張宗遜 90.66
8 李聚奎 90.54
9 王平 90.39
10 楊成武 89.41
11 董其武 89.33
12 傅鍾 89.14
13 朱良才 88.47
14 李達 88.29
15 陳士榘 86.33
16 葉飛 85.01
17 王震 84.98
18 周桓 84.73
19 王宏坤 84.63
20 陳錫聯 84.49
21 陳再道 84.25
22 宋時輪 83.89
23 陳奇涵 83.88
24 楊得志 83.87
25 鍾期光 82.44
26 烏蘭夫 82.02
27 李志民 81.41
28 許世友 80.70
29 周純全 79.86
30 周士第 78.86
31 劉震 77.52
32 唐亮 76.49
33 王新亭 76.02
34 韋國清 75.83
35 傅秋濤 74.11
36 韓先楚 73.72
37 王建安 72.76
38 黃永勝 72.49
39 彭紹輝 71.68
40 陳明仁 71.17
41 鄧華 70.23
42 肖華 69.61
43 楊勇 69.24
44 蘇振華 66.73
45 李濤 65.34
46 郭天民 65.10
47 陳伯鈞 63.24
48 楊至成 63.22
49 謝富治 62.54
50 李克農 62.45
51 趙爾陸 61.71
52 甘泗淇 59.16
53 閻紅彥 57.36
54 李天佑 56.76
55 賴傳珠 55.76
56 劉亞樓 55.19
57 賀炳炎 47.43
平均壽命 77.65
⑺ 五百強企業中最長壽的公司,杜邦家族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商業激盪風雲,變幻無窮。每時每刻都有著無窮的變數,而在中國我們看來幾乎很少有超過20年的企業,在世界上來看也是如此,他們的企業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是有些企業卻如此的例外,它就是杜邦公司,它作為500強企業中最長壽的公司,打破了一些人的思維定式和一些定理,他們這個家族能夠做到,是因為他們注重子孫的教育,以及他們懂得投資和保護自己的財富。一個家族掌握在有能力人的手中,就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杜邦公司如此長壽,他還會在各個地方求生存,因為他的產品不涉及一些重大的軍工產業,因此因此就沒有更多的人身財產,而且處於中立的地步,就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現在的環境相結合。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是大家族之間的相互博弈,杜邦家族贏了。他們走了一條適合公司發展的道路,家庭的延續也並不是那麼的任人唯親公私分明,讓這個家族公司能一直都存在。
⑻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度過120歲生日 兒孫滿堂
有這么多人給自己過生日,杜品華老人顯得特別開心,只見她身穿一件唐裝、腳穿一雙黑色棉鞋,花白的頭發中還能見到縷縷青絲。杜品華老人還有一顆牙齒,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身體健康狀態良好,聽力也好,思維清晰,能聽清楚周圍人的談話。
杜品華老人1886年4月22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輝山鎮一個農村家庭。她童年的命運是坎坷的:4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失去了雙親,靠吃山上的野菜、野果過活,生活非常艱苦。7歲的時候,當地的寺廟收養了她,她整天除了幹活就是念佛經。從此,杜品華與寺廟結下不解之緣,老人稱:「那時我還小,非常害怕菩薩。重慶、豐都很多地方的寺廟都去過。」她還清楚地記得:她懂事時是清代光緒年間,後來孫中山推翻了清王朝。談話中老人還提到了毛主席、鄧主席、江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杜品華老人的一生過得很清貧,她只生過一個女兒,後來收養了一個兒子,年輕的時候丈夫去世了,她沒有再嫁,一個人靠做農活來養活女兒及養子。今年80多歲的女兒住在犍為縣羅城鎮,如今女兒也是兒孫滿堂。現在杜品華老人與50多歲的養子袁成龍生活在一起,4年前袁成龍在犍為縣城買了一套房子,杜品華老人就隨養子從五通橋區輝山鎮搬到了犍為。袁成龍說,母親從不沾煙酒,很少吃肉,喜歡吃軟食和蔬菜。現在,杜品華老人生活仍能基本自理,每天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洗臉、梳頭,吃飯也不需要人幫忙。因為眼睛看不見,老人特別愛聽電視節目。
據了解,2002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將「最長壽的人」證書授予五通橋區的杜品華老人,確認她為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到目前杜品華老人已經歷了兩輪甲子,走過了三個世紀。
⑼ 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三)報刊說:這是可信的 (1)中國的世界最長壽老人----杜品華 中國的世界最長壽老人迎來120周歲生日 世界最長壽老人杜品華 22日度過了自己的120歲生日。當日上午,身體健康的她在自己現居住地樂山市犍為縣城愉快地接受了由省、市老齡委和犍為縣政府送來的鮮花、生日蛋糕和慰問金。 祝壽 老壽星特別開心 22日上午10時左右,記者隨省、市老齡委的有關領導和該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一行20餘人來到犍為縣城杜品華老人的家裡。聽到兒子說來了客人,老人顯得特別開心,只見杜品華老人身穿一件唐裝、腳穿一雙黑色棉鞋,花白的頭發中還能見到縷縷青絲。杜品華老人還有一顆牙齒,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身體健康狀態良好,聽力也好,思維清晰,能聽清楚周圍人的談話。老人拉著前來祝壽的客人的手,高興地為大家「摸」起手相。當記者握她手時,感覺老人手上特別有力。 秘訣 快樂生活才能長壽 (2)中國最長壽的人叫李彩容(女) 中國最長壽的人叫李彩容(女),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西岸銀坑村的老人,2004年12月19日她已年滿120歲(虛歲,實為119歲),據報道,李彩容老人已經接到了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所發出的邀請函,如果認證成功的話,她將超過已故的日本女壽星——116歲的本鄉門真,成為在世的世界最長壽的人。 一般而言,女人的壽命會比男人長5年,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男人的心臟會變得衰弱,但一個身體健康的女人到了70歲,她的心臟依然和20歲的時候一樣富有生命力。男人心臟力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那些控制心臟肌肉收縮的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大量減少。一個70歲的男人會比他20歲的時候減少1/3的此類細胞。
⑽ 曹丕曹睿為什麼那麼短命,司馬懿為何那麼長壽
曹丕曹睿為什麼那麼短命,司馬懿為何那麼長壽?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三國的大業最終由司馬一家完成,那麼司馬懿何以得天下?因為他贏在了壽命,在古代73歲的高齡熬“死”了曹氏一家,終究笑到最後,那麼曹丕曹睿為什麼那麼短命,司馬懿又為何那麼長壽?關於曹丕的短命原因。
曹丕曹睿死後,皇位延續到曹芳手中,年僅八歲,曹家可以說失去了真正的繼承人正始五年二月,曹芳在曹爽的建議下,下詔令曹爽率兵伐蜀,結果無功而返。司馬懿養精蓄銳,天時地利人和之後,於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兵變,自此,數十載的三國風雲,終歸司馬家族……
總結: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享受著優質的,便利的生活條件,為了更長久的享受國家改革巨變,在此,編者為大家寫下幾點建議: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堅持早睡早起;積極參加鍛煉活動;進行合理飲食;用陽光,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天。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