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後海有個「爆肚張」
文/李石
攝影/大琦
話說北京城的爆肚在乾隆年間就有記載了。北京最出名的爆肚有馮、滿、張、王等幾家。爆肚馮在前門外門框胡同(現在菜市口有分店);爆肚滿1983年在虎坊橋重張,後又遷入牛街(也有多家分店);原來在什剎海銀錠橋邊的是爆肚張。爆肚王位於地壇北門。京城的幾家老字型大小爆肚店,其實口感上都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在調料的配方和切法上各有千秋。
自我國2006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審,爆肚馮、爆肚滿、爆肚張都先後被評選為所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爆肚馮還入選了北京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爆肚馮、爆肚滿各種媒體介紹較多了,今天我就說說在後海銀錠橋旁的「爆肚張」。
無論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人, 您去北京什剎海景區遊玩,務必嘗嘗這里著名的老北京爆肚,那就是「爆肚張」的爆肚。 「爆肚張」地址在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門前有一尊「爆肚張」創始人張泉才銅像。
聊「爆肚張」的話題,那還得從2011年11月22日聊起。雖然那天午後的風力達到5級,但在後海「爆肚張」門前,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還是熱情地參加了為128年前的「爆肚張」創始人張泉才銅像隆重揭幕儀式。
這家在銀錠橋邊經營了近40年的「爆肚張」,一直是後海地區的老北京 美食 符號。它的 歷史 傳承有128年。「爆肚張」除了爆肚,張家老太太李淑琴製作的果子乾、芸豆糕、驢打滾也遠近聞名。在張家老太太李淑琴的張羅下,「爆肚張」從銅像揭幕儀式那天起,正式成為了北京的區級非遺項目。
出席張泉才銅像揭幕儀式的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負責人張鳳英感慨地說:「咱們朝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美術、醫葯、 體育 競技、民俗居多。雖然這家館子開在西城,但爆肚張的傳人家住朝陽。按照相關規定,允許其申遺。我們對李淑琴老太太的項目陳述,經過專家組論證,最終『爆肚張』的製作技藝被認定符合區級非遺項目申報條件。這也是目前朝陽區非遺項目中唯一的老字型大小。」張鳳英還鄭重地對來采訪的人說:「接下來,朝陽區還將設立區級傳承人,第一批32人中就有爆肚張的第四代傳承人張子安。」
在相機的閃光燈閃爍里,第三代傳承人、77歲的張耀興靠著銅像,手拉著「張泉才的手」說:「我得拉著點兒爺爺。」在眾多媒體的鏡頭前,張家祖孫三代和銅像一起合影。面對這許多閃光鏡頭,我不禁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
19世紀70年代末,「爆肚張」創始人,年僅16歲的張泉才從山東逃荒來到北京,在銀錠橋頭遇見一對擺攤賣爆肚的夫婦,老兩口見張泉才是個老實人,就把爆肚製作方法傳給了他。自打1883年起,張泉才便推著爆肚攤在銀錠橋頭叫賣,他的爆肚主打選料精、口味正,因此得了「爆肚張」稱號。
話說「爆肚張」第二代傳人張殿增小學畢業後,跟著父親在銀錠橋頭擺攤賣爆肚。父親去世後,他接過爆肚攤,繼續在銀錠橋頭的「擺攤時代」,街坊們都管張殿增叫「小爆肚」。
20世紀30年代,銀錠橋頭的爆肚已名聲在外,馬連良、言慧珠等京劇界名角都是「爆肚張」的常客。言慧珠的胃不太好,每天都到「爆肚張」的攤子上吃一份「蘑菇」(羊肚的一個部位,形似「蘑菇」,故而得名),「蘑菇」嚼著費勁,但助消化,有養胃功效。言慧珠每天吃一份「蘑菇」,喝碗原湯,幾個月後,胃病竟痊癒了。一時「爆肚張」爆肚治癒名角兒胃病的傳奇故事不脛而走,成為京城老字型大小飲食的一段佳話。
「爆肚張」第三代傳人張耀興是家中長子,初中畢業後便隨父親一起擺攤賣爆肚,外號「小小爆肚」。1956年公私合營後,「爆肚張」被合並到地安門小吃店。而張耀興則進入了當年的牡丹電視機廠當廚師。不過,張家人仍然住在前海東沿17號院,沒有離開與他們幾代人息息相關的銀錠橋。
直到1990年,後海的老鄰居們紛紛找到張家第三代傳人張耀興說:「老爺子,我們還想吃您做的爆肚,趕緊把店開起來吧。」連當時清華大學的民俗教授也專程來拜訪了張老爺子,並說「這個老店是北京老字型大小上在冊的重要一筆」。在大家的催促下,張老爺子以自己的名字和兒子的小字東紅各取一個字,加上順利的「順」字,注冊為「東興順爆肚張」,重新把店開了起來,而這一開又是17年。如今「小小爆肚」的兒子張子安已經成了掌勺的大廚。
為老店申請非遺的74歲的李淑琴,22歲就嫁給張家第三代傳人張耀興。大家都親切叫她張大媽,50多年來,她從沒離開過什剎海。她製作的豌豆黃、芸豆糕、驢打滾等小吃深受食客喜歡。「吃一口立刻知道是不是老太太親手做的。」常來這里的食客說。每天都有食客請老太太合影。「爆肚張」第四代傳人張子安說:「來這里吃爆肚的有的是慕名而來,但大部分都是回頭客!」
2007年末,西城區房管局的一張危改通告貼在了銀錠橋畔,人們發現,老字型大小「東興順爆肚張」所在的前海東沿17號院,也在改造的名單內。記得快拆遷那些日子,來「爆肚張」吃爆肚的人們,除了搶吃最後一碗爆肚之外,還多了一個內容——給老店拍照。人們吃完爆肚後,總是不忘記問:「咱們這兒什麼時候重開張啊?」
2008年11月23日,在什剎海邊住了大半輩子,已年過7旬的張耀興和老伴李淑琴,又將「爆肚張」在銀錠橋頭重新開了起來!實現了張耀興的夙願。一時間京城的各大報紙,都以「起家銀錠橋擺攤創招牌」「聲譽名角吃爆肚治胃病」「傳承三輩兒名字攢名號」「重張舊址不遠處續美味」等醒目的題目給予報道。
寒風中,我面對「爆肚張」創始人張泉才銅像,聯想更多的是為什麼今天的「爆肚張」依然顧客盈門,食客贊不絕口。我總結出一個道理:「人品大於菜品!」
這「爆肚張」的爆肚,無論是牛羊肚,原料都是24小時內宰殺的。牛百葉要一葉葉地反復清洗,羊肚要洗到水清為止,然後遵照傳統工藝掌握好各部分的分寸,一刀一刀細細切好;羊爆肚要分清羊肚的部位,選料嚴格,如: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牛肚要分清肚領和牛百葉。一定要隨顧客的要求而選擇,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火候。功夫完全在「爆」字上。「爆肚張」的調料是祖上秘傳的作料,加上精心的選料,如:醬豆腐非王致和的不用,其他調料的配比也有嚴格的要求。
另外,東興順「爆肚張」的燒餅也有著獨特的製作方法。東興順的燒餅用的是富強粉烙制,原料有純花生油、花椒、小茴香、芝麻醬、糖色......各種原料配比適當,先烙後烤,火候適當。出爐的新鮮燒餅,不但香酥可口還要層次分明,最少要20層左右才達到要求,一定要外酥里軟。慕名前來買燒餅的顧客除了老顧客以外,還有不少外國朋友。
用張家老太太李淑琴的話說:「咱老北京人做買賣實誠,絕不偷工減料,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分量足、味道好。」用張耀興老爺子的話說:「老一輩的有的都不在了,可是小一輩的也拿我這里當個寶地。現如今,我們每天早上都進300斤左右的肚,一般到晚上八九點鍾就賣完了。萬一賣不完,我們就退回去,保證都是24小時內宰殺的新鮮牛羊肚。我這里的爆肚沒有隔夜的,那麼做對不起『老字型大小』三個字啊。」如今在店內,第四代傳承人張子安掌勺,將滿滿一勺還顫顫巍巍的羊肚兒往水中一抄,等它脆了,熱氣騰騰,再澆上一層秘制醬汁兒,一下子,小館里就彌漫了一層芝麻醬的香鮮味兒。
故事講完了。但對於年輕人還真的要普及一下爆肚的知識。
北京人知道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鮮外,全在一個「爆」字上。水要量大、滾開,火力要極旺。入湯,幾秒鍾便熟。像肚散丹5秒鍾、肚板7秒鍾,肚葫蘆、肚領、肚蘑菇8秒鍾......如果爆過了火兒就會老硬。「爆」很講究技術。吃爆肚還需蘸作料,作料用醬油、米醋、芝麻醬、香油、豆腐乳、蝦油等配成,還要加蔥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時一般一口只夾一塊,要抹著碗底托著香菜、香蔥蘸起調料入口。同時吃爆肚要講究「齒感」,如果鄰座的人聽聲音以為您在嚼一塊嫩黃瓜,那「齒感」才正宗。 有清人雜詠:「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是對吃爆肚最形象的比喻了。
⑵ 清晨的後海,依然是個樸素的姑娘
「現在的後海就是個紅紅綠綠,咋咋呼呼的大怯丫頭。」
這是很多老北京人對夜夜酒樂喧天的後海的一種心痛嘲諷。
准確地說是包括前海,後海,西海的整個什剎海。《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贊美什剎海的神韻,可想,多美。
老北京人的心痛不只在於曾經愛戀的美色要與不愛她,只是萬花叢中拈上一把就走的眾生們共享,能讓一個人心痛,能讓幾代人心痛的,一定是像地震的震源,一種深遠的涌動,卻表面平靜。
這些年成為熱門景點的不只什剎海,為何其他地方不會產生這般心痛,原因大致有三。
一、雖是老胡同,老街區,但除了住在那裡的人之外,與多數北京人的成長經歷卻是弱關系,比如南鑼,國子監,五道營。
二、北京人自己其實不怎麼去,這些地方留在歲月中的印象標簽是「小時候春遊,長大了招待」。其心理位置就如同三十年前的北京烤鴨,若不是遠方來客,自己平時吃飯是不會動不動就啃個鴨腿的。比如長城,故宮,頤和園。
三、像北海,幾大壇,紫竹院,龍潭湖,玉淵潭這個層次的公園,到現在除了人多,景緻變化不大。
只有什剎海,這個居於城中心,沒有門票,沒有圍擋,沒有規矩,沒有教條,沒有禁忌,橋望西山,柳撫發頸,竿垂水中,漿劃船舟,刀飛冰面的什剎海,堪比甚至勝過很多公園,其功能性遠超出了景緻和安逸,她可聚心,也可散心,聚想聚的,散想散的。
她界域模糊,不會讓人清晰感到踏進和邁出;
她沒有台階身價,鮮活地在市井中,圍著世俗,也被世俗圍著;
她沒有時間苛制,多早多晚她都在那,你可以和她一起入睡,也可以看著她醒來。
這樣一處妙地,二十年後,成了北京人的一種不好言說的痛,全因有她靜靜陪著的年月,太好了。
然而,僅站在對過往暖憶的感懷中,她只會離你越來越遠,因為內心抗拒她這樣的變化和成長。她錯了嗎?有時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但只是此論一結,冰冷的界碑就立下了。其實再想,是自己窄了。她可以不設界域,不設高低,不設時間地包容你,你為什麼做不到?恰如人,怎麼變,骨子裡的那點東西是換不了的血液,關鍵是,你能不能看到她骨子裡。
一日,與友人約在午時銀錠橋上見,前晚便想到了「骨子裡」這三個字。如果說一個人在早上戴著面具精緻出門之前的睡眼惺忪,不拘小節,帶著起床氣蹲馬桶是人最真實的一面的話,我很想看看一早不修邊幅的真實的什剎海。
早上從家去不是不可以,但20幾公里的路程會消耗體力和精力,而且這種目標性極強的心態對於去做一件閑散的事並不適合,它需要一種從容和自如,有了這兩點,心、眼發現的內容和角度都會不同。於是前一晚在舊鼓樓大街上找了家青旅住下,特意體驗了一間膠囊房。上好5點的鬧鍾,睡了。
清晨的後海,依然是個樸素的姑娘
文:金月
沒等鬧鍾響,就醒了。透過四本書大的小窗戶望出去,天邊還只泛著一點白,大部分光線還是路燈打的。別的膠囊里還都沒有動靜,動作極輕地好歹料理了一下形象出了門。
大街上,幾輛灑水車來回慢悠悠地工作著,環衛工人在便道上一鍬鍬往車里鏟著垃圾,二三百米就會有一個,我和他們挨個兒說「早」。早點還沒開始賣,糖火燒,咸油酥,糖耳朵正往架子上搬。這是我非常熟悉的街道,只是每次都是過客,奔著吃玩兒來,吃完了就走。今天不一樣,感覺自己就是鼓樓後海這塊地盤兒上的,一路上遇到同樣早起的人就像是街坊。
鼓樓對面的停車場空空盪盪,這里是北京超難停車的地點之一,再過三個小時就寸土難求了。5:40,路燈滅,原本在黃光下被照的看似暖烘烘的鼓樓秒變的肅穆起來。
煙袋斜街的入口,因為沒人進出,被我差點錯過。無數次從這里進入後海,旁邊店面排列的順序都能說的八九不離十,可這個早上卻好像不認識這條街道。街上很乾凈,天大亮前的青石板路不反光不刺眼,盡管穿的膠底鞋,也依然可以靜得聽到自己的步子。平日看都不看的旅遊商品小店,閉著門倒覺得可愛些了。就像是有的人外在條件很好,但別張口說話。
對面走來一個背著書包的少年,他拐了彎,便也隨他拐了彎。他也許經常從這里走,但我相信沒人把他的背影定格在這里。
隨著少年走出胡同,景象熱鬧起來。銀錠橋上平日都是拍攝的不亦樂乎的遊人,而這個早上,人也很多,但只有我一人在拍,而別人都在賣菜,買菜,還價。這里對商販而言,只是個早市,背靠著白玉欄桿招呼著吆喝著,至於後面的景緻在晴中,在風中,在霾中,他們一點也不關心。對於買菜的人,這里也只是個早市,同樣不關心一會兒密麻的遊人是否能看到「燕京八景」之一,他們只關心手裡的菜籃子。
晨練的人不少,年輕人跑步,上點年紀的在河邊壓壓腿,打打太極。大多數人晨練會選在家附近的綠地,公園或是僻靜些的街道,雖身在戶外,但又像在一個封閉的自我空間里,而這個早上,我看到的那些腳步是跑在生活里。
順著北岸往西走,每間酒吧的門口都有一大堆垃圾,有的包裹著,也有很多散落著攤在地上。在告訴人們,這里離上一場喧囂只過了幾個小時,離下一場也還只有幾個小時。
轉回往前海走。太陽這時剛剛升到平視的高度,沒有光影的交錯,沒有波光粼粼,盡可以望出去,讓兩隻眼睛裝滿嫩芽和新綠。河岸上架著二十幾支竿,這個時候基本都在打窩。和一位大叔聊了十幾分鍾,他就不停地在打窩。他說從小就長在這兒,去那麼多地兒,哪也沒這好玩兒。羨慕啊,這根外在的主線在大開大合,大拆大建的時代可以貫穿他的一生,可以幫他承載記憶。
繼續朝荷花市場的方向走,背後聽到這個早上最震耳但整齊劃一的聲音,是一隊迷彩士兵在出操,不喊口號,只是跑步。我是個迷彩控,看到迷彩便會一直看到消失,等想起拍照時,已跑出20幾米,趕緊拉近,按下。只是奇怪這么遠,怎麼還會發現我在拍他們
走完了常規路線,扎胡同,這必不可少。大金絲,小金絲,大石碑,小石碑,鴉兒胡同....
這些胡同里除了歷史上有深宅大院的華貴,也不乏朱門小戶里的喧鬧,那是再多的酒吧也去不掉的北京底色。
胡同里只要有點地方,就會放上破舊的椅子,沙發,臟點破點沒人在意,不為放東西,只為了好天兒的時候,街里街坊出來仨一夥伍一群地侃山。現在這種景象里的年輕人很少了,老年人還是特別喜歡。想像一下,今天天氣不錯,等一會兒早飯後午飯前,這幾張椅子上就該坐著張家大媽李家大嬸孫家奶奶了。
除了傳統文化,胡同里也時不時就會看到時尚的創意。比如這個門把手,very cool
胡同深處的咖啡館,小靜吧,也能成為避人避噪的好去處。
走到鴉兒胡同的中間,看到人氣好旺的一個地方,熱氣從大蒸屜里呼呼地往外冒,騰騰熱的大白包子一個個被拿出來在我眼前晃悠完,進到了別人的嘴裡。
「吃點兒什麼您?」
這是句老北京服務業打招呼的招牌式用語。就這幾個字,但如果換換位置,「您吃點兒什麼」,聽著更符合正確的語序,但味兒就不對了,這個味兒就差在多了禮貌,少了親切。
看店中排隊的人里有提著鳥籠子的老爺子,就料定這兒的北京小吃應該地道。這些年越來越吃不到好吃的北京小吃,包括護國寺,白魁老號,錦芳這類,每次都失望,但又不想斷了這根兒,所以只能聊勝於無。這里會是個驚喜嗎?
正想著,排到了。
「來點兒什麼您?」
「燒餅,油餅,一麵茶,一炸豆腐。」
愛喝麵茶的都知道,味道就指著那層麻醬和椒鹽兒。別的地方頂多拿著盛麻醬的漏勺在碗上方飛快地轉兩圈,經常蓋不住下面的米糊,椒鹽要麼不香,要麼齁咸。這家店的小夥子好實在啊!排隊的人很多,但他就是不著急不著慌地拿著漏勺轉了一圈一圈又一圈,5圈是肯定有的!椒鹽里滿滿的花生碎和白芝麻!如何可以這樣實在呀!
奇怪,在這兒看著缺了好幾個茬兒的碗,一點兒不埋怨店家,反而覺得挺親切。燒餅夾鹹菜,窮人的吃法,沒辦法,就是覺得比肉香!
8點多鍾,我知道,等吃完出去,就會看到接近繁忙的後海了,她要梳洗打扮,以另一副面孔來行使太多人奔她而來的職能,這讓我想到郝景芳寫的《北京折疊》,同一個空間,分時段供不同需求,不同階層的人使用,這於後海身上竟是這樣突出。
不知從何時,
你在我心裡成了夜色人生的詮釋地,
也許是從霓虹開始閃爍的那天起。
櫛次鱗比的酒吧滲出神秘,
酒吧中傾瀉著各色旖旎。
在杯中品讀著冷艷綽約,
還有每一聲咳嗽里都混合的煙草酒氣。
只是,夜中的七紫八色,
會讓我忽略了你的青色石板和牆體。
因為,那時的眼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臉的醉意,
美其名曰:淋漓。
這個早上,我早早地走近了你,
發現你不施粉黛,
也可絕世獨立。
清澈的眼,
淡藍色的衣,
不含一絲焦慮的柔聲柔氣。
這便是你醒來的素顏,
靜若處子的美麗。
今天所有的圖片都沒有修你,
語言也不華麗,
皆因你以樸素示我,
我當還以。
⑶ 北京教父邊作君曾混跡於百度貼吧還自己出書,到底有什麼傳奇故事
電影《老炮兒》我想很多人還是看過的,而邊作君就是一位真實存在的老炮兒,此人段位可不低哦,和當年的加代、杜雲波這類人物是不相上下的。
他們這代人吧,已經淡出了江湖,但又從未離開過江湖,回想一下,這不就是北京老炮兒的青春記憶嘛,邊老爺子從老炮兒變成慈祥的老北京人,始終保持著一種北京精神,其傳奇故事值得反復品味!
北京老炮兒是兄弟,是正義,是道義!
⑷ 第四百七十一章曾老爺子,這又是唱的什麼戲
冒牌大庸醫-第四百七十一章曾老爺子,這又是唱的什麼戲
我對小仙女笑了下,轉又思忖顧雨倩的八字格局。
這女人是乙木命。坐下為一個丑土,按生時的月干,時干對應分析,為一身弱無助之女子。
這種女人做事情往往非常的隨性子走,結果,就是這些性子,導致她敗家敗業。
命局中,她的理想之夫,應該是一個日坐庚金的男人。
八字中。乙庚合化木而顯貴。並且,看這女人的大運,正走在一個交運的年頭。
所以,這是她命中的一個轉機。
這是單從女人方面來論。但若透過女人八字,看她夫家。她的夫家又會因這個女人而生出一股悶氣。然後,這女人縱使結婚,也免不了家庭暴力。
氣由肝生,肝主魂,魂喜寧,而厭擾。
這一句話,我估計在現代的中醫理論教才中是看不到的。
現代中醫理論,把魂兒啊,靈啊,全給刪了。保留的只有,肝主疏泄。這一句話。
而這是肝的生理功能。
精神會影響生理。
所以當人的情志受到了刺激,產生了一些無法排解的念頭時,肝魂受擾,就氣機不暢,就會擾動肝火上揚,以致情緒暴躁沖動。
正因如此,民間有些所謂邪病,的確是外來不良邪念擾了肝魂,讓人脾氣變的暴躁易怒。
但那種情況,非常的罕見。且距我們的生活,相離很遠。
所以。我斷,這女人夫家的病,是因她而起!
當然,上述只是我根據八字做的一個臆斷。具體,真正情況,還要見到患者本尊。結合其五官氣場,瞳內三光,等等綜合來做分析。
「喂!叫你呢!」
小仙女兒在前排座喊了一句。
我回過神兒:「幹嘛?」
「那個湯頭歌兒會背嗎?」
我笑了:「略懂。」
「素問,內經……?」
「略知一二。」
「八字,黃庭經,金匱要略,本草綱目,還有那個……什麼靈樞。你都懂嗎?」
「略知,略知。」
「風水?拳術?導引?」
我繼續:「粗通。」
小仙女恍然樣子喃喃說:「哦,跟我差不多,這些,我也都知道,都讀過。」念叨完了,她話音一轉:
「既然你懂這么多,那我問你,感冒了,怎麼治?」
小仙兒目光閃過一絲狡黠,寫了滿滿的一臉小陰謀望著我。
我很自然回答:「無論什麼病,包括感冒在內,一定要因人因病而治。先天稟賦足的普通傷風不用治,白開水就可以解決。先天稟賦不足的要抓緊治,片刻不能耽擱。因你耽擱了,可能就要合並熱毒妄行,引發高熱不退,直至生出肺癰,腫毒,那可就麻煩大了。」
小仙女止不住點頭說:「嗯,聽起來很高明的樣子,行,一會兒看看你怎麼給人治病吧!」
車走到師大那邊的一個加油站,小仙女很是牛X地對加油站工作人員說:「把油箱加滿!」
不一會兒功夫,加完油,我一付帳。
哎喲,那個心疼呀!
以前光看人家開了個陸虎好像很牛X的樣子,現在我算是知道了。這車,燒的根本不是油,是錢吶!是真真的,真金白銀吶!場上上巴。
加完了油,車直奔後海。
一路,小仙女又跟我扯了些五行命理,身旺身弱的判斷方法。
身旺身弱,主看月支,坐下!
也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月份和日主天干下的地支。
地支於日主是財,是印,是食,是傷,是正印,還是偏印,偏印有無財制。
等等一切都要分析透沏,才能斷出日主身命強弱。
上述這些用我老師話講,這都是道門中一整套的知識。類似於學校課本里的地理,歷史一樣,是必修課。
與之對應的,還有觀星術。不過那個……
呵呵,估計我要觀,得去喜馬拉雅和羅布泊觀去。這京城,霾呀,太霾了!
老師說了,古時候人,這些東西,是整套的培養道醫人才的課程。
只是後來,流入江湖,這才成了什麼算命的派,占星的派,還有相面的派。
我對老師的話,不是特別相信。
因為,即便是童年的我,也認為,我這個老師的神經有些不太正常。
三瘋子!
這是成年後的我給老師的綽號!
車很快到了後海,月祺找了個地方,把車停了。下車時候,她跟小仙女說:「小仙妹妹,不行我們換一輛車開吧。這部車,費用太大,我有些吃不消耶。」
小仙女皺了皺眉,又踢了踢車輪子。然後,她眼珠子一轉說:「賣了它!換台便宜點的,這樣,新車,還有油,咱不全都有了?」
我淡淡說了兩個字:「敗家!」
小仙女瞅我哼了一聲說:「怎麼跟茶社那幫老傢伙一個樣子,哼!反正,這車,是我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我撇了撇嘴說:「說好的,一切聽我的。怎麼現在又反悔了?」
小仙女傲嬌:「給人治病什麼的,我是可以聽你的,但是這個車,這是我私人財產,你,無權過問!」
我冷森一笑,沒說什麼,而是直接擰頭走人。
這車不能賣!
絕對不能賣,因為,我知道聞騙子如果知道了,我們有這么一台車,他也一定不會同意賣的。
因為,開這車,可以裝逼呀,嘿嘿!
小仙女!你個惹禍的小魔頭,跟你相處還真得鬥智斗勇呀!
我邊在心裡品味小仙女兒的性情,邊往後海走,走著走著,冷不丁抬頭,忽然就見到陽光下,涼傘中,幾個人正坐在一起,品茶論道。
這幾人,咱都熟呀。
當中唾沫星子橫飛的那個眯眼白凈胖子,正是咱兄弟,聞大騙子,陪坐她身邊,微張了個嘴,跟聽天書似的小兄弟,正是小學同學。不遠處,全神灌注,聽聞騙子白話的是茶館老闆鍾健。而那位,正素手弄茶的白晰女子,則是鍾健的夫人秦女士。
想來這幾人去求葯,求來了,又返回這里,聚在一塊兒品茶論道呢。
我遠遠觀了。
沒說什麼,而是一臉微笑,徑直走到了近處。
「聞先生,你說了跟范師父相識的經過,那你現在主要做什麼工作呀。」
「不瞞鍾先生,我蒙范師父點化,已經變賣了家產,現在只想追尋師父身邊,尋一個大道,尋一個真我。」
「哎!紅塵萬丈遮我眼,而我,要借范師父的手,撥去那萬丈紅塵,窺清這大道真容!」
聞騙子伸手在眼前,做撥水狀,輕輕地,一下又一下劃動著。
聞兄!好演技!
我一笑,上前。
「哎呀,范師父,這怎麼說到就到了,哎呀,這個……」
鍾健顯的很激動,他站起身來,到近處主動伸出了手。
我伸手跟他握了下。
鍾健感慨說:「范師父,聞先生已經把你的情況跟我講清楚了。我這拙眼吶,你就原諒我吧!」
我雖不知聞騙子給鍾健灌了什麼**湯,但我知道,他已經把我身份的事兒,對鍾健解釋清楚了。
於是,我會心一笑說:「因果使然,因果使然……」
鍾健又握了下我的手。
我則示意秦女士說:「身體怎麼樣了?」
秦女士淡笑:「小范師父真是生了一雙救死扶傷的好手,這兩天,我過的甭提多舒服了,最起碼,那疼沒有了,晚上也能睡下了。只是,肚子常感吃不飽,身體有些發虛。」
我說:「虛一點好,虛好。只要沒病,虛了可以慢慢補,按我開的食療方法,配上那個葯,繼續吃就行。」
鍾健這會兒到近處又示意我說:「范師父,這二位漂亮的女孩兒,她們是……」
小仙女一副很老成樣子說:「我是……」
我知道這丫頭吐不出象牙來,怕她壞事兒,我搶一句:「她是我的助手,這位呢,算是我們的司機。」
「哦,明白,明白!哎呀,范師父真是羨煞旁人吶,有這等的紅顏伴在身邊,真是讓人羨慕,羨慕啊。」
鍾健剛說了這話。邊兒上秦女士冷然:「阿健吶,別忘了分寸。你在范師父面前,怎麼這么沒禮貌呢?」
鍾健恍然:「啊啊,是我失言,失言了。來,來范師父,過來嘗嘗阿梅沏的這道茶吧。她泡茶功夫,很是一絕的。」
我推說:「不用了,鍾先生,我到這里來是約了一個客人……那人……」
我抬頭四下張望,然後果然在三張桌子外,看到了一個斜對我坐著的女人,正很熱情地跟一個乾爹級的人物在那兒聊著天兒。
女人正是約我的顧雨倩!
我找著了人,當即對聞騙子說:「老聞吶,你跟鍾先生在這兒慢慢品茶啊。我這過去,見一個客人。」
聞騙子老道地回:「范師父請隨意,請隨意。」
我點了下頭,卻見小仙女兒沒走的意思,反而拿了把椅子要跟著一起坐下。
可不能讓這丫頭跟著。
我心一動:「小仙吶,過來,一起跟我去見個客人。」
小仙女:「啊……不是這桌嗎?」
我搖了搖頭:「跟我來吧,是這里。」
剛示意小仙女要跟我走,扭頭功夫,我見顧雨倩那位乾爹,拿起手機講了幾句話後,突然猛地爆了一聲怒吼:「我次奧你媽!」
罵完,砰!
噼里啪啦!
只見一隻摔破的水果手機,就滾到了我腳下。
這一幕,瞬間就嚇住了在場很多人。
然後,顧雨倩起身一把拉了對方說:「老周,老周,你這幹嘛呀。」
名叫老周的高瘦男子咬牙切切:「這小六子,媽的,讓他干什麼事,都干不明白,我真他媽想剁了他!」
聽到這兒,我明白了。
這位就是病人,而他,正被肝火擾動的狂亂情緒所支配著……
⑸ 老爺子川菜小吃店怎麼樣,好不好的默認點
川菜還是重慶的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