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說「飢餓使人長壽,飽食使人生病」,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從小我就聽身邊的老人,常說「見人說話留三分,吃飯要吃七分飽」。遇到孩子不愛吃飯,也會說「七分凍三分餓」。看樣在老人的眼裡,有時候餓餓肚子是對人有好處的。尤其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追求「以瘦為美」,所以經常減少一餐飯或每頓飯吃的很少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有人說「飢餓使人長壽,飽食使人生病」,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我覺得飢餓和飽食都有個度,飽食是吃的撐了還繼續吃,這個肯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飢餓使人長壽要看餓到什麼程度,如果每餐只吃七八分飽,那麼應該是有利於健康的。並且三餐要按時按量食用,飲食特別有規律。而且長壽跟遺傳基因、醫療水平、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有很大關系,「飢餓使人長壽」的說法根本不靠譜。
2. 飢餓讓人長壽,飽食讓人生病,這句話有道理嗎
這話有一些道理,但是非常容易讓人誤解。中國有句老話,「要想身體好,飯吃七分飽」,意思就是不能吃得太飽了。但是飢餓使人長壽就有問題了。我來說說這裡面的學問。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飲食這塊就是要記住營養均衡四個字。基本原則是:控制總熱量維持正常體重,避免高脂高糖高鹽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用粗糧雜糧代替部分精細主食,奶製品、豆製品、蛋類、魚蝦、白肉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每天吃一點點堅果。這也是各國膳食指南給出的飲食建議。具體食譜可以私信「減肥食譜」四個字,這個食譜不但可以減肥,也是絕大部分人適用的健康飲食。
3. 人類的壽命極限
很多資料表明 人類的壽命最多是120歲
雖然日本等國家經常有壽命130歲、甚至140歲等報道!但是,最後證實,很多都是其子女後代為了領取高額的養老金而不上報的結果。因而造成的一個假象,就是日本老人可以活到140歲甚至是年紀更大,都是假現象。
世界上有三種學說,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豐提出生長期論學說,哺乳動物的壽命約為生長期的5-7倍,通常稱之為巴豐系數。而人的生長期約為20-25年,所以他估計人類的自然壽命為100-175年。
第二種學說是細胞論,認為人體自然壽命與體外培養細胞的分裂周期呈正相關,人體細胞自胚胎開始平均每次分裂周期為2.4年,而一般人的細胞可分裂50次以上按照計算,人類的自然壽命大概是在129歲左右。
第三種學說為成熟期論,認為人的奉命與哺乳動物的壽命具有共同規律,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為性成熟的8倍-10倍,人在14-15歲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12-150歲。
但是人類的生命被一次次打破,科學家們也是無數次被打臉,中國貴州的龔來發活了147歲;四川的李青蓮活了150多歲,日本的滿平家庭是個長壽家庭,滿平242歲,他的妻子221歲,兒子196歲,兒媳193歲;中國一位叫李清雲的人出生於公元1677年,死於1933年,享年256歲(別名李慶遠、周亮、王堯峰)這全都是奇跡啊。
4. 老人適當節食益長壽
人到老年,養心安神、清心寡慾是長壽的「秘訣」,而「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也被視為長壽的重要「秘訣」。
雖然說老年人因受到胃腸道功能減退,牙齒松動及缺齒的影響,食慾和進食量明顯減退,迫使老年人不得已而減食,但這種非主動的節食缺乏穩定性,變化較大,並不能算是有效節食,也不會真正有益於延壽。要想通過節食達到長壽目的,需要從思想上認識節食對延壽的重要意義,從行動上採取積極措施,做到科學合理的節制飲食,達到既保障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又不增加機體負荷,「身利」而「壽命益」之目的。
認識節食對延壽的重要意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實施熱量限制的試驗動物要比未實施熱量限制的動物普遍顯得年輕一些,壽命也延長近1/4左右。
5. 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我第一次接觸這句話,請問具體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為:吃草的善於走動但是愚鈍,吃肉的勇敢而強悍,吃五穀的聰明靈巧,練氣的神明長壽。
出處:西漢·戴德《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
白話釋義:吃草的善於走動但是愚鈍,吃肉的勇敢而強悍,吃五穀的聰明靈巧,練氣功的眼明長壽,什麼都不吃的那是不死的神仙。
寫作背景:
《大戴禮記》由戴德(公元前一世紀)而得名,戴德是後倉(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後倉在公元前一世紀創立了立於學官的《儀禮》傳授學派。
可是,看上去《大戴禮記》與戴德的關系似乎只不過是為它找到了一個令人起敬的出處。
和某些傳統記載相矛盾的是,沒有任何同時代的證據能夠表明西漢的禮學家與它的編纂有任何關系,或者說《大戴禮記》是《禮記》的一個更早的校訂本。
再者,《大戴禮記》也未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因此,二世紀以前它是否已單獨成書這的確令人懷疑。
內容簡介:
《大戴禮記》原有八十五篇,但今僅存三十九篇。其餘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遲在唐代已亡佚。
盡管如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數篇章記述從戰國到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基本資料。
《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朝事》、《公符》等篇,記錄諸侯禮制,可補《儀禮》之闕。《五帝德》、《帝系》兩篇載上古帝王世系,司馬遷據以撰成《五帝本紀》,是探索史前史奧秘的珍貴文獻。
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學者稱作「經」的文字,據說傳自夏代,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對一年十二個月天文星宿、氣象物候的認識,在天文史、氣象史、農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大戴禮記》當初和《小戴禮記》(即《禮記》)並行而傳。
但《小戴禮記》因得著鄭玄作注而在唐代列為「經書」;《大戴禮記》卻從此長期被冷落,多賴北周學者盧辯的注釋得以流傳。
至清代,《大戴禮記》方日益受到重視,陸續有學者進行整理研究。成績卓著者,當推孔廣森的《大戴禮記補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
6. 為什麼亞洲人那麼長壽
亞洲人素以長壽著稱,喬治亞、日本、巴基斯坦以及中 國都有百歲老人聚集的長壽之鄉。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81.6歲,日本最長壽的男子113歲,最長壽的女子竟然有115歲。然而,據2002年數據顯示,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7.l歲,美國男性則為74.5歲,這幾乎和古巴人差不多。
據統計,中 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居住著74位百歲老人,另有237位90多歲的耄耋老人。因而這里也就成為世界上老壽星密度最大的地方之一。
在巴基斯坦的罕薩地區也以長壽而聞名,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曾經去過那裡,也許是受到啟發,他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居住在「香格里拉」的人們能活幾百歲。
為什麼許多亞洲人的壽命大大超出了其他地區的人們,包括科技最發達的美國,他們延年益壽的秘訣到底是什麼?美國《時代周刊》7月一期的封面文章就專門研究了這個話題。
長壽等式
人們常常感到奇怪,為什麼這些生活在截然不同地理文化環境中的人似乎都找到了青春永駐的生命之泉,對這些長壽之鄉的研究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科學家們搜集和分析著那裡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愛好,例如日本沖繩縣的人喜歡彈奏一種三弦樂器,高唱著像「拉網小調」這樣的民間歌謠。
老人們傳下來的秘訣就是———多吃蔬菜少吃肉、鍛煉身體能長壽。沖繩的民諺還常說,「吃飯只要八分飽」。多年來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些「老理兒」的重要性。美國政府建議人們每天攝入的熱量應該不超過2100卡路里,而事實上,將這個量減少1/4到一半才是最健康的,這在實驗室里的小白鼠身上已經得到了驗證。
然而,僅僅節食還不能保證就能長壽,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可以總結為「節食+運動+良好的精神狀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良好的基因=長壽」。
基因第一
人的命運由基因決定,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我父母和祖父母都活到八九十歲」,日本91歲的老婦人中松秀枝說。她身穿白色棉布上衣,頭戴藍白道遮陽帽,正在每天必到的門球場外乘涼。在沖繩,門球很受老人歡迎,他們能夠在球門間奔跑,而不是坐在輪椅上等著別人的攙扶。
中松的3個子女、10個孫子孫女和9個曾孫都沒生過大病,他們甚至很少去醫院,「我想這是因為我的血液傳給了他們某種東西。」
中松的話幾乎是正確的。科學家們剛剛開始揭開基因決定衰老過程的原因,在最近幾個月出版的研究報告說,一個基因或基因組也許控制著機體的老化。
基因對長壽與否最顯著的作用已經不是秘密,女性通常比男性活得長。在工業化國家,兩者壽命相差了5到7年。在沖繩,86%的百歲以上老人是女性。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存在著還無從解釋的基因優勢。
喝點小酒
對男性來說,短壽也並非命中註定,他們可以通過避免酗酒等危險性行為來提高獲得長壽的幾率。
2001年的暢銷書《沖繩工程》的作者之一、科學家克雷格·威爾科克斯說:「研究顯示基因(在長壽方面)所起的作用佔了1/3,而生活方式決定了其餘機會。」
「當然,如果你想活到100歲,就需要很好的基因」,他說,「但是如今要活到90歲並不難,只需一點運氣和好的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的含義也就是不要慢性自殺。亞洲人的祖先很少抽煙。很多人倒是不時小酌一杯,這個習慣的益處已經得到很多研究機構的承認,包括素以謹慎著稱的美國心臟研究協會。
巴基斯坦的罕薩就有一種當地獨特的酒,是由葡萄、桑葚和杏釀成的,而在韓國著名的長壽鄉淳昌郡,人們常喝本地產的烈性米酒。在沖繩,名叫「泡盛」的家釀米酒更是受到人們的歡迎。93歲的麵包師竹村微笑著說:「我年輕時喜歡喝很多『泡盛』,現在只是每天晚上喝一杯。」
節制飲食
在很多壽星的日常生活中,節制飲食一直貫徹始終,通常蛋白質和動物脂肪只佔他們食譜里很小一部分。世界衛生組織在漢城的老年研究中心負責人朴相哲說:「由白米和蔬菜佔主導的飲食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很低。低脂肪是達到長壽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巴基斯坦的罕薩地區,情況也很相似。由於被海拔7000多英尺的喜馬拉雅山所阻隔,那裡居民過的是清苦的生活,吃的只有杏、胡桃、蕎麥餅和一些新鮮蔬菜。
住在貧困地區往往意味著可以遠離工業化所帶來的食品污染,而「食不果腹」倒是能讓人長壽。中國巴馬人雖然沒有成天飢腸轆轆,但許多年來也沒怎麼吃飽過。在沖繩,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研究對象攝入的熱量比日本人的平均水平要低20%,而日本人的平均水平又比美國的低20%。
專門研究沖繩課題的鈴木真人博士認為,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入量的飲食習慣可以減少人體內游離分子所引起的有害作用,這些分子是在人機體的生物化學反應中產生的,他們能夠危害細胞,並與許多跟衰老有關的疾病有關。
抗癌食譜
研究人員還發現,除了節食,長壽鄉居民獨特的飲食習慣也有助於減少衰老帶來的疾病和身體功能的減退。在中國巴馬,人們使用從茶籽里提取的食用油燒菜,這種油富含不飽和脂肪、維生素E等,據說這些抗氧化物質可以使人形成健康的心血管系統,同時可以抗癌。鈴木博士說,沖繩人大多使用一種油菜籽的油炒菜,這種做法可以保護人體不受游離分子的危害。
沖繩的老人還從魚類食品中獲取蛋白質,此外在大馬哈魚、金槍魚和鯖魚的魚肉中還含有一種叫做OMEGA—3的油脂,它可以保護心臟。研究人員認為,這也是日本人心臟病病例僅僅為美國的1/3的重要原因。沖繩人患心臟病的比例是北美的1/5,而一旦病發,他們存活的機會又是美國人的兩倍。
在沖繩平均每10萬人當中只有6人死於乳腺癌,美國是它的6倍,此外美國發生前列腺癌病例的人數是沖繩的8倍。研究人員將這個差別歸結於一種沖繩人大量攝入的物質———類黃酮,他們認為它可以中和游離分子對人體的破壞性作用,從而達到抗癌的效果。鈴木博士介紹,沖繩家家戶戶都常吃一種由豆腐、大豆和一些蔬菜翻炒烹任而成的菜餚,其中就含有類黃酮、皂角苷以及維生素B和維生素C,這些物質有助於防癌。
後輩敬愛
健康的飲食絕不是長壽的唯一充分必要條件。科學家認為,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精神狀態,也就是說人在面對日常生活壓力時的情緒控制能力。這種「內在的力量」部分是來自於體力和腦力活動。
日本沖繩老人宮里節子現年90歲,她每天還要花3個小時時間料理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這種鍛煉對我很有益,你得讓自己忙起來。」93歲的麵包師竹村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後到自家的麵包房上班,現在他仍然堅持創制新的面點花樣。他68歲的兒子功男說:「他還是這里的老闆。」功男是笑著這樣說的,但他的語氣里絲毫沒有揶揄的意思,而是帶著尊敬。後輩的敬畏和愛戴也是老人保持健康的一個原因。
在罕薩,人們都會認真聽取老人們在重要問題上的意見。84歲的哈吉·西坎德爾滿足地說,老人們在這里總是處於主導地位,「我們說的話會受到尊重。」
在宮里節子看來,別人的尊敬可以使人產生一種力量,她相信這是獲得長壽的關鍵。「到了最後,你的精神狀態就是最重要的」,她說,「每天早晨我醒來都會為自己還健康地活著而心存感激,你不能太擔心未來的事情。別太嚴肅,別想太多,大聲歌唱,盡情地享受音樂。
7. 如今有個說法是吃得少活得久,這種說法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人們平時的身體之所以能夠維持正常的運轉,就是因為在不斷的補充能量,在吃一日三餐,所以吃飯是非常講究的。像古代老一輩的人都跟大家說飯吃七分飽,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吃得太撐,不然的話對身體不好。現在的人們生活質量也好了,也不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所以會更加追求吃飯的質量,把食物做得非常誘人,所以經常一不小心就會吃的特別撐。關於“吃的少活得久”的這個說法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的,而且相關專家經過研究之後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所以從這一系列的研究中能夠看出來,如果大家能夠每天少吃一些的話,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小編在這里所說的小事,並不是要讓大家去節食而是控制好自己每一頓飯的量,吃個七分飽就行。並且在吃東西的時候也要注重科學搭配,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增強飽腹感,在吃飯之前可以喝一些湯或者先喝點水,能夠降低自己的食慾,也能夠讓自己少吃一點。
8. 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去世,享年101歲,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
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去世,享年101歲,長壽的秘訣如下。
人的心情,即心理和心理狀態,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大笑能放鬆心情,舒緩緊張,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提高免疫力。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有一個健康樂觀的心態,要心胸開闊,凡事都要樂觀,要笑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