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她是女尼姑,法號仁義,圓寂後坐缸3年成正果,但已失去女性特徵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與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合稱為佛教四大名山。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每年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參觀游覽,山上的寺廟無論大小據說都非常靈驗。而且山上與佛教有關的文物遺跡和景觀非常多,除了高達99米的地藏王菩薩聖像之外,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中還供奉著多座佛門罕見的肉身菩薩。例如九華山百歲宮所供奉的應身菩薩,就是得道高僧無暇禪師的肉身。
從唐朝時期開始,九華山陸續出現了十多尊肉身菩薩,至今仍供奉有15尊肉身菩薩,就連地藏王菩薩的肉身,如今仍然深藏在九華山的肉身寶殿之下。在九華山的這些肉身菩薩中,絕大多數都是比丘(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圓寂後形成的,只有仁義師太的肉身菩薩是比丘尼(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子)圓寂後形成的。
仁義師太是比丘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女尼姑,圓寂後坐缸3年成正果。她一生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傳奇,曾經還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戰場上救死扶傷,是一位具有大慈悲心腸的佛門高人。
仁義師太出生於1911年,俗家名字叫姜素敏,東北沈陽人,從小就具有慧根,小小年紀就讀了許多佛家典籍。後來她的家人生怕她遁入佛門,就急急忙忙給她安排了一門親事,把她嫁給了吉林通化的一位男子為妻。可是結婚後不久,她的丈夫就病逝了,婆家人對她處處冷眼相待,於是在1940年的秋天,姜素敏來到山西五台山的顯通寺落發為尼,法號仁義。
仁義師太勤學好問,出家後不但精研佛法,還抽出空來自學醫術,後來還考取了沈陽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理論知識。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抗美援朝戰爭隨即爆發,仁義師太主動報名參軍,成為了一名隨軍衛生員,奔赴到抗美援朝的最前線。在戰場上她不顧危險,救治了許多傷員,自己的手腕還被流彈給擊中過。
1953年7月,隨著停戰協定的簽訂,戰爭終於告一段落,已經在戰場上待了將近3年時間的仁義師太終於回到了家鄉。她先是在醫院坐診,後來又利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在家鄉開了一家診所,治病救人,積德行善,有困難的人前來看病她從來都不收診費。很多人對她的做法都感到不解,認為她實在是太傻了。然而,對於仁義師太來說,開診所治病救人也是一種修行,既然是修行又怎麼能以此來牟利呢?
1982年,已經年過七旬的仁義師太回到了闊別數十載的五台山,她重修了南山寺,再次回歸佛門。第二年,仁義師前往九華山朝聖,見此山鍾靈秀氣,於是決定在此地長居,她先後住過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後來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修復了通慧禪林,此後一直定居在通慧禪林。
1995年農歷十月七日,仁義師太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將弟子們召集到身邊,交代了一些臨終遺言,不久後圓寂,享年85歲。她的弟子們按照師父生前遺願將其坐缸,三年後開缸,發現師父已經修成正果,但已失去女性特徵,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
1999年1月2日,仁義師太的弟子們遵照師父的遺願,在師父坐缸三年之後開缸。在眾多僧人的見證下:
仁義師太開創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她的肉身如今供奉於九華山通慧禪林內。
從仁義師太一生的經歷可以發現,她的修行方式與其他僧人有很大的不同,別的僧人大多都是以讀經禮佛這種出世的方式修行,而仁義師太卻並非如此,她更注重的是入世修行,在滾滾紅塵中領悟佛法的奧妙。比如仁義師太定居九華山後,雖然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可她卻仍然堅持四處行醫,利用自己的醫術造福一方。人們感念她的恩德,欽佩她大慈大悲的心腸,她也因此成為九華山上最受人們敬仰的高僧大德。
㈡ 尼姑是佛教還是道教
尼姑是屬於佛教的。
尼姑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梵文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 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
尼姑這個稱呼其實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和尚住在廟里,尼姑則是住在庵里。修佛的平時看佛經以釋迦摩尼為本師,修行為了解脫煩惱成就佛道大乘的度己度人,可得阿羅漢菩薩佛果位。
中國首位尼姑:
據南朝梁寶唱所撰《比丘尼傳》記,中國第一個依戒律削發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陽竹林寺的凈檢。凈檢俗姓仲,名令儀,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誕,曾任甘肅威武太守。凈檢少時勤奮好學,稍長尤擅琴、書法和繪畫,是位多才多藝的女子。
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凈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和尚下發,受十戒,成為中國第一位僧尼。凈檢與同其志者24人在洛陽宮城西門建立了第一座眾尼寺廟——竹林寺。
在晉咸康年間(335~342),外國沙門曇摩竭多設壇於船上,在泗水浮船傳戒,凈檢等4人在船中登壇,從大僧受具足戒。凈檢成為中國最早依戒律出家的女性,被看作中國第一位比丘尼。凈檢法師70歲時圓寂。
㈢ 尼姑的始祖是誰怎樣的來歷她們敬奉的是哪位神
尼姑是漢族地區對信佛出家的女子的俗稱。確切的稱謂應是「比丘尼」,這是梵語的譯音。佛教第一個出家的女子是摩訶波·波提,她是釋迦牟尼的姨母。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生母摩耶夫人去世,由姨母撫養成人。釋迦牟尼成道後,摩訶波·波提隨釋迦牟尼而出家。 摩訶波·波提的漢語意譯為「大失主」、「大愛道」,所以,我國漢族地區又稱佛教出家女信徒為「愛道堂」。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當時由於佛典傳譯不廣,一般人只知剃除須發即為出家。直到東晉末年,我國尚無符合戒法的比丘尼。
㈣ 和尚和尼姑哪個壽命更長
尼姑---因為尼姑是女人,女人的壽命比男人的長
㈤ 尼姑是干什麼的,她們也是國家養老嗎
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來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
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如根據梵文,尼即「女」意,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義,文義不通。到了中國,因習慣上用「姑」稱呼未嫁的女子,所以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作了尼姑,這其中並沒有侮辱的意思,只是語言習慣使然。
在《景德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常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賤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們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㈥ 佛教中對尼姑怎麼稱呼
佛教中對尼姑的正式稱呼是「比丘尼」。
一、比丘尼簡介:梵語bhiks!un!i^,巴利語 bhikkhuni^。又作苾芻尼、比呼尼等。意譯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簡稱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後泛指出家之女子。佛教第一位比丘尼乃釋迦摩尼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中國第一個比丘尼是晉朝時的凈檢。在東晉昇平元年(357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二、尼姑稱呼的由來:尼姑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本來,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並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賤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三、參考資料:佛學大辭典、網路相關詞條。
㈦ 尼姑活了一百多年,去世後留下罕見舍利花,為何她的弟子瘋搶,尊為至寶
在信佛人的眼中,舍利子就是修行得道的高人才會有的,更不要說是舍利花了,那更是佛教的至寶。所以弟子們在看到舍利子和舍利花的時候,才會瘋搶。
更為驚奇的是,老尼姑的姓名沒人知道,法號也沒人知道,她只是一個在山裡修行的尼姑。有當地村民們說,她一直都在這里修行,從來也沒有跟人說過她叫什麼,人們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一百多歲的時候,挑起擔子來,也跟沒挑似的。後來她的舍利子都被人給買走了,大師們都覺得光是那朵舍利花就絕對是佛教的一大至寶了。
㈧ 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尼姑數量卻逐年攀升,是什麼讓她們選擇出家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這幾十年可以說飛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及其老百姓生活自然環境都是在產生天翻地覆的轉變,而女性的利益也獲得了巨大確保。在我國社會現狀也充足重視女性觀念的覺醒,女性的影響力也愈來愈高。女性在各行各業都主要表現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與優點,可如今發覺,去當尼姑的女性總數,近年來展現升高的發展趨勢,這身後有哪些緣故嗎?
當代人比往日一切時期的人,都需要高度重視養生秘訣,而健康養生又與僧侶清規戒律的生活如出一轍,因此 會出現女性挑選削發為尼。還有的人是為了更好地權益才去做尼姑的,自然這僅僅不大一部分。遁入空門假如可以得到內心的寧靜,也是一個可用的愈療心身的方法。
㈨ 和尚尼姑為什麼能做到無疾而終
佛講的三種布施,其中無畏布施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
無疾而終的和尚尼姑就是因為無畏布施布施的多。無畏布施就是使一切眾生遠離災厄、苦惱。不肯傷害一切眾生。素食也是無畏布施的一種。
㈩ 為何和尚尼姑等苦行僧的壽命沒有普通人高
題主或哪位先證一下問題?
聽說,無論是男出家眾(即通常所說的「和尚」)和女出家眾(即通常所說的「尼姑」),一旦出家,獨身素食,心無掛礙,自然都是長壽的,過百歲都很正常,都比我們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