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豐四中的發展歷程
信豐四中象信豐母親河桃江那樣,源遠流長,她的前身叫桃江中學,歷經四十一年。我們校史編輯室在校領導和廣大師生及校友的大力支持下,拜訪了教育局老領導和相關負責人,尋訪了曾在學校工作過的老教師,走訪了歷屆畢業生中的部分代表,查閱檔案、搜集資料,並對所有書面資料和口碑資料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工作。現先將學校的變遷情況以簡史的形式公布以眾。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材料缺乏、時間倉促、錯誤和遺漏在所難免,敬請各界有識之士不吝批評指正,以使我們的校史編輯更符合歷史事實(其它史料另行發表)。 「文革」期間的1968年,信豐一中、二中分別被化肥廠和223煤炭堪探隊徵用,兩校停辦,師生解體,學生分別到油山共大和金盆山共大就讀。9月由二中因農村戶口留下的學生組建信豐桃江「五七」中學,二中的全部校產轉移給桃江『五七』中學。當時有初一、初二各一個班學生,教職工7人。他們是施先文、陳子民、肖承桃、潘長壽、蔡寧、曾明珠、龍華江。校址仍借用在原二中內。
1969年初,原兩個班的學生全部升入高一(僅一個班),又招了初一、初二各一個班,學生總人數130人左右。學制為二二制。同年4月,縣里也開始籌劃建新校舍(現在學校所在地)。下半年因223隊要求學校遷出,學校就暫遷到南山寺(現南山公園處)上課,同時也加大了建設新校舍的步伐,僅在該年冬就初步建好兩棟共8間磚木結構的教室和食堂。
1970年初,新學期開學,學校由南山寺搬入新校區,學校又招收了新生,這時有高二、高一各一個班,初二、初一各兩個班。同年9月,因考慮到學校要走「五·七」道路,必須要有學農基地,縣里就決定把桃江農中並入桃江「五七」中學,當時農中的兩個高中班的學生,於10月並入該校上課,學校發展到8個教學班,原桃江農中則為桃江「五七」中學農場。70年底學期結束時,桃江「五七」中學有了首屆畢業生:兩個高中班、兩個初中班(當時的學制為二二制,春季招生)。
1972年底,全國決定恢復秋季招生,因此,72年的畢業生都延期到1973年7月畢業。
1973—1976年,學校又蓋了兩棟磚木結構的教室,並在校園西端利用勤工儉學資金蓋了一棟磚石土木結構的禮堂。
「文革」期間的1970年始,貧下中農代表進駐學校,學校體制改為校革委會為核心領導,設正、副主任,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和後勤組;學生組織是仿學軍事建制,一個年級為一個連,一個教學班為一個排,一個小組為一個班。勞動課佔了大部分學習時間,文化課的學習沒有保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十年「文革」結束。1977年10月全國恢復高考,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拔亂反正,治理整碩,學校進入了改革、前進的正常軌道。1978年,貧下中農代表撤離學校,學校開始實行校長負責制,校務委員會為學校最高行政領導機構,該年該校校名由桃江「五七」中學改為桃江中學,學生組織由軍事建制改為學生會,並成立團總支。1982年團總支升格為團委。學校體制逐步走上正規化,文化課的學習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障。
為了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經過全校教師一年多的艱辛勞動,於1978年在學校西北面的黃土石子嶺上,人工開辟了一塊面積為9800平方米的操場,解決了體育無操場的問題。同年,學校在茶葉山上蓋了第一棟磚木結構的學生宿舍。
1979年高考。該校在高一升高二時被重點中學選拔抽走10名成績優秀學生的情況下,仍有3人考取大學,二十多人考取中專,名列全縣同類學校前茅。
同年秋季始,初中兩年學制改為三年。
1980年,學校在東側籃球場旁蓋了一棟磚木結構的平房辦公室(兼宿舍),同時在茶葉山上蓋了第二棟學生宿舍。
1981年中考,該校兩個初中畢業班中,有42人考取重點中學,占當時重點中學錄取人數的七分之一。
1982年中考續寫佳績,有9人考取小中專,30人考取重點中學。從此,該校初中的教學質量在全縣「小有名氣」。
1984年,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在縣自來水廠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安裝了自來水,從而解決了靠飲用該校井水造成水荒的問題。同年秋季,高中學制改為三年,該校高中生源來自同益、龍舌、星村、西牛、正平、九渡、小河、萬隆等鄉鎮。
1987年7月,縣政府拔款新建的磚混結構實驗樓落成,三層九間,解決了理化無實驗室和無圖書室的問題。至此,該校已發展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農村完全中學,其時,該校基本上穩定在18個左右的教學班,其中高中每個年級2個班,初中每個年級4個班左右,全校學生人數約1200人,教職工70多人。
1991年,學校食堂搬遷到學校禮堂,建起了鍋爐房,大橋煤礦將一台極少使用的高壓鍋爐以十分優惠的價格轉讓給該校,從此,解決了吃夾生飯、開水、熱水供給緊張的問題,由於工人師傅操作規范,又善於保養,加上鍋爐質量好,那台鍋爐一直使用到2009年暑假才更換新鍋爐。
1992年高考,該校考取大學15人,列全縣普通完中之首,從此該校高考走出低谷。在此後幾屆高考中,均名列全縣普通完中之首。
1992年9月28日,香港愛國人士沈炳麟先生捐資興建的「慶同樓」動工,這是他在信豐縣捐建的第二個項目,大樓設計高4層、24間教室,建築面積2150平方米,總造價46萬多元,其中沈先生捐資15萬多元,縣、鄉相應拔給30多萬元。大樓籌建過程中,地區和縣領導十分重視,行署副專員陳本瑋、副縣長劉和秀等領導親自與沈先生代表一起制訂建設方案,對建築面積、造價、質量等提出了嚴格要求,縣內有關單位從人力、物資、規費等方面大力支持。大樓於1993年7月30日勝利竣工,9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縣委書記鍾祖恩題寫樓名,地、縣、鄉領導為大樓剪綵,全校師生參加了盛典。
隨著「慶同樓」的落成和使用,該校規模繼續擴大,初中每個年級為6個班,高中共6個班。同時,校領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利用該校的教育資源,與廣東友好職校聯合辦學,先後開設了電子班、電腦班、幼師班、彩印班等,每屆學制二年,第一年在該校,以學基礎知識為主,第二年在廣東就讀,以學習專業技術及實踐操作為主,畢業後由廣東方負責推薦就業。從93年秋季始,先後辦了六屆計10個職高班,此舉獲得了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的贊賞。為信豐向廣東等沿海地區輸送了大批中職人才。
93年冬,一棟四層48間磚混結構的學生宿舍在茶葉山上落成,在信豐化肥廠的大力支持下,該宿舍配置了雙層單人鐵架子床,可安排576個床位,基本上解決了當時的學生住宿問題。同時,學校組織教師集資建教工樓,從93年冬至95年冬,先後兩棟教師集資樓落成,有32戶教工住進了自己的房子。
1994年至95年期間,學樣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新建了一個標準的籃球場,硬化了主幹道,校園花壇四季有花,教學區上綠草如茵,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樹、柏楊樹、香樟樹遙相掩影,環境幽靜。
1996年秋,縣調整高中的教育布局,該校停辦高中,94.95級180多名高中生並入信豐中學和信豐二中。從此,學校全力貫徹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傾心抓好初中教育。當年,學校又招了嘉定鎮城區4個班的初一新生。
1997年秋,縣里組建同益中學,校址在原游州小學校區,設初一、初二各4個教學班,每屆初三學生均升入桃江中學家就讀。從此,同益鄉就徹底撤消了五所小學的附設初中班。至此,該校規模達28個教學班,學生人數1400多人,教職工近百人。
1999年開始,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進入快車道。
1999年秋,由「慶同樓」延伸的教學樓竣工並交付使用。
2000年,學樣電腦更新換代,並裝配了語言室一間。
2001年8月,教師集資的五層20套住宅樓竣工並交付使用。
2002年8月,引進社會資金新建的4層48間的學生宿舍竣工並交付使用,從此,學生住上了寬敞、明亮、生活便利的宿舍,宿舍的管理也達到全縣乃到全市一流水平,深受家長的好評,並博得市校長培訓班的校長們的一致稱道。同年9月,同益中學並入挑江中學,校名改為:信豐縣第四中學,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縣委、縣政府、縣直單位,以及兄弟學校領導到校慶賀,全校師生參加了慶典。至此,該校規模達33年教學班,學生人數1600多人,教職工130人。
2003年7月,引進社會資金新建3層2000多平方米的學生食堂竣工並使用,解決了學生吃飯無膳廳、無餐桌,洗澡無浴室的問題。同年10月,縣城「名忠車行」老闆徐名忠先生贈給學校行政辦公桌20套,學生單人課桌120套。
2004年8月,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造價84萬元集辦公室、教室為一體的綜合樓竣工並交付使用。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間進行綠化美化,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新建了具有新時代氣息的校門,園林式的花圃躍然在校門口空坪上,教學區空坪鋪上了彩磚和植草磚,新栽種的大葉榕、小葉榕、天竹桂、香樟錯落有致,吐翠鋪蔭。漫步在四中校園內,呈現眼簾的是綠草如茵,樹木蔥蘢,四季有綠,鳥語花香,好一個培養人材的搖籃。同年秋,信豐二中停辦初中,該校開始按片區招收縣城學生,同時,外鄉鎮慕名而來該校借讀的學業生應接不睱,此時,學校已達42個教學班,學生3000多人,教職工156人。
2005年5月,校園文學《百草香》創刊,她的面世,獲得了校內外文學愛好者及文學名家的稱贊,著名作家郭晨欣然為其題寫刊名,並題詞:《百草香》是信豐的《丑小鴨》,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從這里飛出許多美麗的白天鵝。同年9月,5層10套的教師集資樓竣工,10戶教師喜遷新居。該年,又在教室、寢室、辦公室裝配了飲用水供應系統,解決了人多飲水難的問題。
2006年8月,第二棟綜合樓落成,從此,該校原來的磚木結構的平房已全部拆除,徹底消除了危房。
2007年,按現行標准裝備了理化實驗室,從此,學生的實驗操作有了保障。同年8月,一座有80個蹲位的水沖式廁所竣工並交付使用。
2008年著手籌備建多功能綜合樓,2009年4月,建築面積6113平方米,高5層,造價四百多萬元的大型綜合樓破土動工,第一期工程已封頂。同時,征地新建築面積1348平方米,造價120萬元的學生公寓也在興建中……
B. 廣東通志是一手史料嗎
是一手. 廣東通志
陳爵【福建南靖人十年任】龔海【江西南昌人成化四年任】
蘇韡【山東濟陽人】張洽【福建莆田人進士十一年任】王賔【浙江淳安人進士十四年任】沈黻【江南華亭人進士十八年任】詹【浙江松陽人進士二十一年任】錢鏞【浙江仁和人進士治七年任】蔣欽【江西上饒人十一年任】曾煥【江西吉水人進士十二年任】董忱【江南上海人進士正徳二年任】韓大章【浙江防稽人進士三年任】華防【江南無錫人進士】姚璽【浙江淳安人官生七年任】姚鵬【浙江崇徳人進士十二年任】周敘【九溪衛人進士十五年任】唐升【四川敘州人進士嘉靖四年任】彭大治【福建莆田人七年任祀名宦】陳雲松【江南旴人官生九年任】鄭驑【浙江衢州人進士十二年任】符錫【江西新喻舉人十七年任】陳紹【浙江上虞人進士二十二年任】陳大綸【廣西宣化人進士二十五年任】鄭重威【湖廣監利人進士二十九年任】徐綱【浙江防稽人進士三十二年任】梁恩【湖廣巴陵人進士三十四年任】王三接【福建同安人進士三十六年任】張景逹【湖廣鍾祥人三十七年任】祁清【浙江山隂人四十一年任】呂天恩【廣西灌陽舉人四十三年任】曹和【浙江平湖人進士四十四年任】李渭【貴州思南府官籍舉人四十五年任】舒大猷【湖廣通城人舉人隆慶五年任】周嘉謨【湖廣沔陽人進士萬厯五年任】孫世正【貴州人進士九年任】蔣思孝【貴州人進士十一年任】陳奇謀【浙江人進士十六年任】謝台卿【福建晉江人進士二十年任祀名宦】王以通【福建龍岩人進士二十五年任】任時芳【四川鹽亭人進士三十三年任】陳黌生【浙江餘姚人進士三十九年任】晏攄忠【湖廣蘄州人舉人四十五年任】張翼軫【江南華亭人進士天啟二年任】吳兆元【福建莆田人進士天啟四年任】何廷相【廣西富川人進士崇禎元年任】王永圖【江南宜興人舉人二年任】吳士熙【江南休寕人舉人四年任】魏良槐【陜西三原舉人六年任】歐陽□【江西安福舉人八年任】熊士逵【江西新昌人進士九年任】
卜萬祺【浙江秀水舉人】郭璟
黃錕【舉人】王兆禳【官生俱崇禎年間任】
以上韶州知府
李廷貴【闕人洪武初任】葉景龍
左孟誠文徳逺【廣西人監生】
周寧【浙江金華人監生】凌守誠【湖廣人監生俱洪武年間任】
潘長壽宋珏
陳賜【俱永樂間任】張瑛
鄭述【俱正統間任】康琰【江西泰和人進士】
林茂【浙江秀水人進士俱景泰間任】李春【天順初任】
劉實姜約【金華人俱天順間任】
羅俊【成化初任】劉隆【江西廬陵人進士】
江璞趙繼宗【江南常州人進士二十年任】林表【福建漳浦人進士二十三年任】林符【江南吳縣人進士治四年任】鄭克昭【福建閩縣人進士八年任】曾望雲【江西泰和人進士十一年任】鄭照【福建閩縣人進士十二年任】吳珍【江南武進人進士十五年任】王珀【江南武進人進士正徳二年任】王啟【浙江黃岩人進士六年任】
張嵿【闕人七年任】李吉【四川洪雅人進士八年任】倪宗正【浙江餘姚人進士十六年任】黃偉【闕人嘉靖初任】
伍箕【江西安福人進士四年任】徐曰忠【江西進賢人進士七年任】張徽【浙江秀水人進士八年任】丘道隆
何岩【河南扶溝人進士十三年任】葛桂【江南上海人進士十四年任】鄭朝輔【陜西西安人進士】胡永成【闕人】
李而進【江南常熟人官生二十三年任】周南【湖廣長沙人進士二十四年任】王宏【浙江黃岩人官生三十年任】髙冕【浙江孝豐人進士三十三年任】章接【浙江蘭溪人官生三十五年任】陳士正【江南當人官生四十三年任】歐陽念【江西安福人官生四十一年任】周思乆【闕人嘉靖年間任】
林應節【福建莆田人進士隆慶二年任】蔣凌漢【四川金堂人進士萬厯元年任】陳頤正【浙江慈溪人進士四年任】楊邦【廣西融縣舉人八年任】趙宋【福建興化人進士十年任】周保【浙江鄞縣人進士十三年任】黃門【江南常熟人進士】張東暘【江西髙安人進士】
蔣傑【江南吳縣人進士】管宗泰【江西永豐舉人】
柳希防【浙江蘭溪人進士】張斯盛【江南桐城人恩生三十五年任】楊元祐【山西蒲州人官生四十年任】孫克恕【廣西舉人四十四年任】顧懋光【江南揚州人官生天啟元年任】汪之浹【湖廣舉人四年任】
王之樞【山西人官生六年任】梁維基【順天真定人官生崇禎二年任】金廷璧【江西人進士四年任】呂奇防【浙江人進士六年任】
吳之京【江西人官生七年任】周燝【山東人官生十三年任】吳開印【江南無為人官生十六年任】
以上南雄知府
萬迪【闕人洪武中任】楊巴延布哈【洪武九年任】
陳檵【福建莆田人】龍淵【闕人永樂間任】
劉廷蘭【福建莆田人】塗克敏【闕人俱洪熙間任】
陳顏【闕人宣徳間任】鄭安【江南江都人正統間任】
李文正陳應祥
滕康段鑒【江南上元人俱景泰間任】
李敘玉【天順間任】翟敬【闕人成化間任】
李鑒汪回顯【江南祁門人進士】
吳中【江西鄱陽人進士】吳繹思【福建莆田人俱成化間任】
郭瑞【江西吉安人】吳志【浙江遂昌人進士】
彭朗【江西安福人進士】羅崇岳
管達王岳
塗疇【江西豐城人進士】郎鑒
俞經吳大川【江西新昌人進士治間王】方良節【福建莆田人正徳初任】梅吉【湖廣麻城人進士】
王鍭【福建晉江人進士】陳祥【江西高安人進士】
甘公亮【江西永新人俱正徳間任】蘇輔【福建晉江人進士嘉靖間任】李傳【四川敘南人進士】顧遂【浙江餘姚人進士五年任】蔣淦【廣西全州人進士】史立模【浙江餘姚人進士十三年任】
李玘吳至
沈垣【浙江平湖人進士二十七年任】金志【浙江山隂人】
姚良弼顧言【浙江仁和人進士】
張存義【福建建安人進士俱嘉靖間任】李伯遇【福建晉江人進士隆慶二年任】陳楠【浙江寧波人進士五年任】樂舜賔【浙江定海人進士六年任】李畿嗣【湖廣鄿水人進士萬厯二年任】宋堯武【江南華亭人進士四年任】李天倫【順天宣化人舉人八年任】黃時雨【江南常熟人進士十年任】王約【福建惠安人進士十六年任】孫光啟【浙江嘉興人進士十七年任】林國相【福建閩縣人進士十八年任】程有守【江南歙縣人進士二十三年任】何偉【四川涪州人進士二十七年任】徐時進【浙江鄞縣人進士三十六年任】胡眀佐【福建同安人士三十七年】朱芹【四川富順人進士三十九年任】王猷【浙江慈溪人進士四十二年任】龍國祿【廣西桂林人進士四十三年任】陸元錫【浙江仁和人進士四十七年任】荊之琦【江南丹徒人】
徐世儀【江南宜興人進士天啟三年任】簡懋爵【江西新喻舉人七年任】趙濓【山西韓城舉人崇禎元年任】周以典【江西南昌人進士四年任】荊懋賢【江南丹徒舉人五年任】周世盛【湖廣麻城舉人七年任】梁招孟【江南興國人進士十一年任】
以上惠州知府
白叔敏【洪武十八年任】陳申
雷春【闕人永樂間任】雷迅【闕人宣徳間任】
王源【福建龍岩人十年任】陳智【江南蘇州人正統初任】
劉湛【廣西桂林人】黃紀【江南蘇州人俱正統間任】
周瑄【闕人天順初任】李永寧
陳瑄【闕人八年任】謝光【闕人成化初任】
沈棨【闕人進士】吳繹思
林和【福建莆田人進士】周鵬【闕人進士俱成化間任】駱瓏【浙江諸暨人進士】葉元玉【福建清流人進士】
張時澤【浙江餘姚人進士俱治間任】鄭良佐【福建晉江人進士】
談倫【四川鄰水人進士】郭灌【江西廬陵人進士】
張景暘【浙江山隂人進士】周鵷【江南華亭人進士俱正德間任】郁侃【江南上海人進士】王袍【浙江山隂人進士】
丘其仁【福建莆田人進士】湯礙【宣慰司人進士】
鄭宗古【湖廣石首人進士】黎遵訓【湖廣京山人進士】
龔湜【湖廣崇陽人】郭春震【江西萬安人進士】
袁鳳鳴【湖廣沅州人進士】陳敘【福建興化人進士】
陸佐【浙江龍遊人】李春芳【福建晉江人進士】
何鏜【浙江麗水人進士】何寵【浙江臨海人進士】
楊承閔【浙江鄞縣人進士俱嘉靖間任】侯必登【四川人進士】
李多祚【湖廣石首人進士俱隆慶間任】汪審【江西弋陽人進士】
丘齊雲【湖廣麻城人進士】張敷潛【福建晉江人舉人】
郭子章【江西泰和人進士】勞遜志【江南吳縣人進士】
林民悅【福建莆田人進士】徐一唯【湖廣蘄水人進士】
盧一誠【福建福清人進士】胡喬岱【江西廬陵人舉人】
金時舒【福建晉江人進士】陳應堂【江西南安人進士】
陳謨【浙江餘姚人進士】陸典【闕崇徳人進士】
賈宗悌【浙江武康人進士俱萬厯間任】樊王家【湖廣潛江人進士】
李栻【福建晉江人進士】馬鳴霆【浙江平湖人進士俱天啟間任】黃日昌【福建晉江人進士】劉柱國【湖廣潛江人進士】
聶文麟【江西金溪人進士】孫枝灼【福建晉江人進士】
楊球【江南武進人進士俱崇禎間任】
以上潮州知府
黃徳眀【陜西漢中人洪武元年任】步從信【闕人二年任】
胡善【闕人七年任】王全【山東髙宻人十年任】
張伯謙【河南汝寧人監生十四年任】周子成【闕人二十年任】
王防【浙江鄞縣人宣徳六年任】謝琬【闕人進士正統年任】鄭□【闕人景泰年任】黃瑜【廣西桂林人天順七年任】李諤【浙江樂清人進士成化十一年任】李璲【浙江天台人】
黃琥【江西豐城人治元年任】李騰芳【湖廣長沙舉人十年任】呉敘【浙江餘姚人進士十五年任】黃顒【福建莆田人】
董忱【浙江上海人】程杲【江南祁門人進士】
徐鉞【湖廣興國州人進士八年任】歐陽恂【江西安福人九年任】
黃瑗【福建晉江人】曽直【江西吉水人俱正徳年間任】錢鐸【闕海門人嘉靖初任】鄭漳【福建閩縣人進士嘉靖七年任】朱節【江南呉縣人進士嘉靖十一年任】
陳嘉謀【福建長樂人進士】袁載【浙江慈溪人嘉靖十九年任】胡純【浙江仁和人官生嘉靖二十四年任】
李寵【湖廣麻城人進士嘉靖二十七年任】
彭參【江西安福縣舉人嘉靖三十七年任】
盧璘【浙江餘姚人進士嘉靖三十五年任】
徐鷁【浙江海鹽人進士嘉靖三十八年任】
鄒光祚【江西鄱陽人進士嘉靖四十一年任】
熊俸【江西星子人進士隆慶二年任】黎桂【江西萬安人五年任】
楊棐【福建建安縣人進士萬厯二年任】
李畿嗣【湖廣蘄水人進士四年任】卲濓【江西南豐人進士五年任】魏雷【湖廣應山人進士六年任】薛紹【湖廣江陵人七年任】
王泮【浙江山陰人進士六年任】
鄭一麟【浙江上虞人山陰籍進士十二年任】
朱天應【福建晉江人進士十七年任】
俞指南【江南休寧縣舉人二十二年任】
龔廷賓【福建晉江縣人進士二十三年任】
陳鴻漸【福建長樂縣舉人二十四年任】髙萃【浙江鄞縣人進士二十六年任】陳濓【福建惠安人進士二十七年任】張一棟【福建平和人進士三十一年任】葉修【江西南昌縣人進士三十四年任】
江中楠【福建晉江縣人進士三十六年任】
戴熺【福建長泰縣人進士四十年任】
陳謨【浙江餘姚人進士四十四年任】陳儀【福建海澄人進士四十七年任】夏應台【江西星子人進士四十八年任】陳其仁【福建莆田人進士天啟四年任】馮登瀛【浙江秀水人進士五年任】陸鏊【浙江平湖人進士崇禎二年任】陳烜奎【江西南安人進士六年任】蔡秋卿【福建閩縣人進士十年任】張瑀【江西臨川人進士十三年任】孫國楠【四川舉人十七年任】
C. 潘幾畫多少筆
潘字十五畫十五筆。
D. 潘安妮有多少筆劃
第一個潘字15畫,第二個安字6畫,第三個妮字8畫,加起來29畫。
E. 姓潘算凶吉,潘是多少畫
【潘算命算16畫,因為部首不是三點水的三畫,而是水字旁,算四畫】
筆畫計算通常都是按繁體字計算的
繁體筆畫通常以康熙字典為依據
請看下面姓名學里的內容
F. 潘字幾畫
康熙字典中「潘」字:簡體部首為「氵」,部首為3畫,總筆畫15畫;繁體部首為「水」,部首4畫,總筆畫16畫,五行屬水(詳見康熙字典第649頁)。
G. 潘吉超字畫價錢
潘吉超:筆名石汀,市場參考價,每平方尺4000,實際每平尺兩千左右就可以買到。
H. 明朝洪武年間的僉都御史有誰誰這些人及其人簡介
凌說為元進士,明太祖召為倦簾使,仕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之職。
公冶志,高密人,洪武間以人才徵辟,任右僉都御史。
張紳(生卒年不詳)字仲紳,明初濟南人。自幼從軍,勇略兼備,長於政論。洪武十七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茹太素(?—1389),山西澤州人。洪武三年(1370)鄉舉,上書稱旨,授監察御史。洪武十七年召為刑部試郎中,一月後遷都察院僉都御史。
宋宏道: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進士(據畿輔通志補缺)。任右僉都御史。
鄧文鏗,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官任茂名縣知縣,因政績顯著升任刑部主事,累任僉都御史。
詹徽,洪武十五年(1382)舉秀才,歷官監察都御史、左僉都御史、左都御史(正二品)、吏部尚書(正二品)、太子少保(從一品)。
袁泰,蒲州萬泉人,洪武四年舉進士,十八年正月,升都察院試右僉都御史。十九年十一月,轉左僉都御史。
李慶,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被擢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夏長文,上海人,以稅戶人材舉用為監察御史,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超升左僉都御史。
張構,洪武二十四年前後擔任都察院僉都御使。
馮堅,不知何許人,為南豐典史。洪武二十四年上書言九事,乃擢為左僉都御史,在院頗持大體。其明年,卒於任。
陳德文,廣東保昌人。由太學生〔洪武〕二十九年任右〔僉都御史〕。
潘長壽,長興人,洪武三十年八月任右僉都御史。
景清,出生年月不詳,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進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
雒僉,河北屯州人,洪武年間,任僉都御史。
周璇,洪武末,以天策衛知事建言,擢左僉都御史。
劉觀,雄縣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授太谷縣丞,以薦擢監察御史。三十年遷署左僉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