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學家楊振寧,年齡已達百歲,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值得借鑒
導語:從古代開始,就有很多人追求長壽,期望自身可以活更長時間,也有人的追求比較大,想實現個體的長生不老。實際上,衰老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過程,想長生根本沒有現實途徑。 #夏方 養生 指南#
但當前人們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到明顯改善,醫學技術也發展迅速,大部分人的預期壽命都得到了顯著延長,與以前相比,百歲老人的數量更多, 例如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的楊振寧院士。
百歲老人楊振寧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出生於1922年,如今已經100周歲高齡了,在35歲時便輕輕鬆鬆地拿下諾貝爾獎,一直被稱為「 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 「。
更令人羨慕的是楊振寧和學生翁帆的曠世奇戀,楊振寧當時82歲,翁帆28歲,兩人於2004年正式結為夫妻,他們跨越了54歲的年齡差距,打破世俗偏見勇敢地相愛。
如今的楊振寧看起來精神抖擻,意氣風發 ,甚至與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相比,更顯得年輕一些,多數人看到擁有如此狀態的楊振寧羨慕的同時,也感到疑惑,楊振寧如此長壽,是不是有什麼秘訣呢?
或許很多人覺得運動才是長壽的關鍵,通過運動能幫助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對抗外部有害病菌的能力,減少身體患病風險,是 養生 人士不可或缺的一大習慣。
但對於楊振寧院士來說, 他長壽的秘訣關鍵並不是運動 ,而是以下幾件事,若能長期堅持下去,能為身體帶來好處。
百歲老人楊振寧,娶28歲嬌妻,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堅持做
——飲食均衡
楊振寧院士在一次演講當中說自己從來不亂吃葯,生病了只聽醫生的按醫囑進行服用葯物,平時他的保養方法也非常簡單,就是 健康 合理的膳食,不吸煙不喝酒。
其實飲食上楊振寧院士有一套自己的搭配方法, 基本原則就是有葷有素有粗有細 ,而且經常飯菜做得比較清淡,往往楊院士每次吃飯時都會細嚼慢咽,細心品嘗每一種食物的味道,也感恩家人為自己准備的每一頓美味飯菜。
——家庭關系和睦
楊振寧認為,一個人要長壽跟心態很有關系,需要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
家庭環境、 社會 環境、工作環境,對於人體的 健康 來說 ,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長期處於壓抑的環境中,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抑鬱症,這種情況下不僅心理會扭曲,還可能影響身體 健康 。
而楊振寧與他的妻子可謂是恩愛美滿,楊振寧的妻子不僅在生活中照顧他,也極力支持他的事業,使楊振寧的身心都得到了慰藉,因此對於身體 健康 也有一定的好處。
——常常步行鍛煉
在楊老看來,劇烈的運動對身體是有一定傷害的,而步行就是最好的運動。
他常常步行鍛煉,一走就是一個小時 ,即便現在腿腳不靈活,也會時常在家裡走動十幾分鍾。在他看來,走路步行是一種不拘形式又從容的運動,可以讓全身關節筋骨得到舒展,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愛爾蘭神經科學家沙恩.奧馬拉在《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中明確提到:「行走不僅對我們的肌肉和體態有益,還能保護器官合修復損傷,延緩甚至逆轉大腦的衰老。」
——淡泊名利
楊振寧從小受書香門第家庭的影響頗深,刻苦讀書,立志從事科學研究,後來的行動證明了這點,大凡長壽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世無爭。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安靜祥和的生活才是長壽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書畫行業屢出高壽人物的原因。
以楊振寧的名望和物理學的成就,如果想賺錢,弄幾個上市公司,還是很容易的,可是他沒有這么干,就憑這一點,他就非常值得我們敬仰。
長壽之人身體有哪些突出特點?
1、消化能力強
一般情況下,比較長壽的人其消化功能都是比較良好的, 身體有足夠的消化能力將攝入的食物及時消化掉 ,吸收裡面的營養物質維持身體 健康 狀態,這樣的人才能保持 健康 。
如果發現自己消化速度比較快,進食食物之後可以快速消化,而且糞便的排泄也正常,都屬於 健康 的特徵。
2、腿腳利索
一般比較長壽的人,其腿腳部位比較利索,就算到了60歲之後,依然不容易出現腿腳麻木或者走路步態不穩等情況。
因為本身腿腳利索的人, 不容易出現關節或者骨骼方面的 健康 問題 ,而且心腦血管系統一般保持 健康 正常的狀態。
3、作息規律
身體比較 健康 的人,他們都是按時上床睡覺,到點起床晨練的,這樣規律的作息讓他們能保持身體機能運作有序,不紊亂;
而好的睡眠質量, 能調節生理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衰老 ,還有研究顯示,高質量的睡眠能降低患癌的風險。
其實想想身邊一些長壽的人,他們多有以下共同點:飲食均衡,堅持勞作,起居規律,性格開朗,知足常樂。長壽這件事情,我們做到的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幾點,雖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成為百歲老人,但卻能讓我們在 健康 長壽上多一些可能性。
『貳』 周有光長壽秘訣 5句話是什麼
周有光先生長壽五句話: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我從不吃補品!心寬壽長,遇到什麼事情我都不生氣!生活越簡單越好!人到老年,我一直堅持「三不主義」!夫妻生活要做到「舉杯齊眉」。
健康長壽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大家都能關心和注意自己的健康,合理養生,科學保健,活到百歲並不是一個夢想。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佔50%以上,合理膳食佔25%,其他佔25%。」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認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據美國《讀者文摘》報道,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總結出延緩人類衰老的「金鑰匙」,即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一是要樂觀,二是要生活有目標。
人際關系排在第一位!
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弗里德曼和萊斯利·馬丁經過二十年的研究,總結出一些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際關系」竟然排在第一名!
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想像。人際關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的跟蹤調查也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系,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危害與吸煙和不運動不相上下。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應對緊張的緩沖器,有益於心臟健康。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8年。
而人緣好的人,心情一般會很好,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利於健康長壽。
『叄』 如何看待人類壽命上限或為150歲,您認為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長壽的秘訣簡單來說,就是懂得養生。那麼如果你做到以下幾點,離長壽也就不遠了!
1、吃兩倍的果蔬。
近期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每天吃8份或8份以上果蔬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要比只吃3份果蔬的人低1/4。這是因為額外多吃的果蔬里含有大量重要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提高了免疫系統的功能,避免人體過早衰老。
2.、避免抱怨。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成果: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能多活12年。愛抱怨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毒性疾病,不太願意進行必要的自我體檢(如乳腺癌和皮膚癌的篩查)。
3、多喝蘋果汁。
近期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顯示:蘋果汁有助於大腦保持年輕狀態。每天只需要喝2杯蘋果汁就能減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大腦中黏性斑塊的形成。
4、 畫出族譜圖,掌握家族病史。
對家族成員的健康史有清晰的了解,可以預測自己未來的健康狀況,因為多種疾病都與遺傳有關,特別是心臟病和癌症。
5、每晚少看1小時電視。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年過25歲之後,每看1小時的電視,就會將人的壽命縮短20分鍾。這是因為: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人體處於靜坐不動、無所事事的時間就越長;肌肉得不到鍛煉,熱量得不到燃燒,人們患病和早逝的風險也增大了。
6、確保自己不錯過每一項醫學篩查。
醫學篩查能夠在疾病仍處於可以治療的階段及早確診。無論是塗片檢查、血壓測試或是乳房X光造影檢查,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7、關注腰圍。
科學家發現腰圍比體重(或身高體重指數)更能預測心臟病,因為腰圍可以顯示內臟脂肪的存在。
8.、每天至少笑20次。
作為成年人,我們平均每天只笑5~15次,而兒童很容易就達到每天笑100次的數量。笑聲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減少壓力激素的釋放,從而起到抵禦癌症的作用。
9、戒煙。
根據芬蘭學者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吸煙不僅會讓人的壽命縮短約10年,還會降低老年階段的生活質量,因為吸煙者更容易患上讓身體感覺虛弱的疾病。
『肆』 物理學家楊振寧,年齡已達百歲,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值得借鑒
#夏方 養生 指南#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式,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己的飲食情況,以及作息習慣,而且上了年紀的人都希望自己擁有長壽的體質
從古至今,長壽一直是人們所追逐的話題,隨著 社會 的發展,大部分人都已經明白,單純的依靠不知名的偏方,想要達到長壽的目的根本不現實,主要還是向長壽老人請教經驗。
在全球長壽老人還是比較多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獨特的保養方式,楊振寧院士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長壽老人,我們可以在他身上學習有助於長壽的方法
楊振寧出生在1922年,如今已經100周歲的高齡了,他在35歲時拿下了諾貝爾獎,一直被稱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
提起楊振寧,大家要想到的他與翁帆的戀情,兩個人相差54歲,可是不顧他人的眼光,毅然決然地相愛,而且順利結為夫婦,別看楊振寧院士已經100歲的高齡了,但是看起來要比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還要年輕,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疑惑,他是如何保持長壽體質的呢?
物理學家楊振寧,年齡已達百歲,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值得借鑒
楊振寧院士在演講中曾講過,自己從來不亂吃葯,生的病只遵循醫生的醫囑,按時服用葯物,平時他的保養方法也特別的簡單,就是合理的飲食,不吸煙,不喝酒!與
楊振寧院士在飲食上有一自己獨特的搭配方式,有葷有素有粗有細是他的基本原則,而且平時飯菜比較清淡,吃飯時也保持細嚼慢咽,細心品嘗每一種食物的味
而且,楊振寧院士從來不相信保健品和營養品,他認為,衰老是一種自然規律,如果是亂吃保健品,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而大多數人吃保健品只是為了尋求一個心理安慰,並不能夠改變機體衰老的事實
美國著名作家歐文·斯通說:「最偉大的葯方就是大自然。自然界里蘊藏著治療一切疾病的秘訣。」
楊振寧有散步的習慣,公園,樹林,草地,海邊……無論是工作之餘,還是生活間隙,亦或者忙裡偷閑的空擋,總會留下散步的痕跡。
俗話說「飯後稍息百步走,人能活到九十九」作為一種輕松自如的運動,散步不僅可以讓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活動,還能讓內心的煩惱郁悶,霧散雲消
楊振寧院士特別注意運動的尺度,不會讓自己太累,楊振寧認為:過度運動影響壽命,心靜才是最好的 養生 、長壽之道。
楊振寧院士在35歲那年獲得諾貝爾講,即便如此,他也堅持閱讀的習慣,他認為書是最有用的保健品
楊振寧院士認為,讀書不僅僅可以提升知識層面和眼界,還可以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提高身體素質
楊振寧認為,一個人要想長壽,與心態有密切相關的聯系,無論是家庭、 社會 、工作環境,對人體的 健康 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長期存在壓抑的環境當中,很容易影響到內分泌功能,導致身體處於亞 健康 問題。
楊振寧雖然與妻子相差54歲,可是一直以來他與妻子恩愛美滿,在工作中支持他,也全力照顧好他的生活,使他的身心到了充分的慰藉和放鬆,因此身體 健康 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
知識擴展:活得長壽的人,通常有哪些特點 ?
早睡早起,同時擁有高質量的睡眠,維持內分泌正常,很多重要器官也在充足睡眠的幫助下功能提高。
長壽的人特徵是心情舒暢,保持樂觀,有良好的心態自我調節同樣可以促進 健康 。
長壽的人特徵是不沾煙酒,沒有沾染上這些壞習慣可以讓身體保持 健康 狀態。
『伍』 哪類人最長壽,我聽說是藝術家最長壽,是真的嗎
五把鑰匙打開長壽門——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總結出抗衰老秘訣
如果你想活到100歲,也許可以從諾貝爾獎得主身上找答案。英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諾貝爾獎得主普遍長壽,平均壽命高達77.2歲,比僅獲得提名的科學家平均壽命高1.4歲。日前,據美國《讀者文摘》報道,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總結出幾把延緩人類衰老的「鑰匙」,幫你開啟長壽大門。
長壽金鑰匙——樂觀,生活有目標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佔50%以上,合理膳食佔25%,其他佔25%。」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說,其中,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洪昭光表示,一項在世界三大長壽地區進行的調查,以及上海、北京市長壽老人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啟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生活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點卻中外都相同,那就是長壽者都心胸寬闊,樂觀開朗,心地善良、隨和。沒有一位老人心胸狹窄,鼠肚雞腸,這樣的人活不到100歲。
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強調,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一是要樂觀。美國婦女健康研究(WHI)調查了10萬名婦女,樂觀者在該研究的前8年死亡的危險比悲觀者小14%。研究者希拉里·廷德爾博士指出:「樂觀是重要的保護傘,這種人有強大的社會網路並能很好地處理壓力。」二是有目標。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一項涉及1200多位老人的新研究發現,無論是遠大目標,還是旅遊或讀書等近期目標,只要生活擁有目標,生存優勢就更大。研究中,生活有明確目標及計劃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
第二把鑰匙——堅持步行「三五七」
世界頂尖心臟病專家、紐約哥倫比亞醫學院OZ博士表示,保持年輕的最好方法是散步。如果5分鍾走不了1/4英里(約400米),那麼在3年內死亡的幾率會驟增。可能的話,盡量與配偶一道散步,有助增加說話機會;一起打網球還能建立親密關系。但這並非鍛煉的全部好處。更重要的是,生命在於運動,夫妻多活動,雙方更能延年益壽。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還能降低高血脂,使動脈硬化變軟,讓人腦子更清楚,防止老年痴呆。那麼,怎麼步行最好呢?洪昭光表示,掌握好3個字即可:三、五、七。「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3公里,時間在30分鍾以上;「五」指每周運動5次左右,只有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率+年齡=170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50歲的人,運動後心率達到120次/分鍾,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則可以多一些,達到190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率達到150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
第三把鑰匙——多補維生素D,少吃豬肉
一項為期10年、涉及54.5萬美國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吃4盎司(約113克)左右牛肉或豬肉的人,早亡危險比更少吃肉的人高30%。雖然早期研究表明,大量吃紅肉會導致心臟病和結腸癌,但是這項研究首次以大規模的調查揭示了多肉飲食對壽命的影響。
這是因為,紅肉里含有較多的雌激素,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紅肉消化後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使腸蠕動減弱,進而使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更長,增加患直腸癌的風險。
目前,在幾大類食物中,紅肉的攝入是最容易過量的,而一旦過量,它對人體的危害又是巨大的。健康的年輕人、活動量比較大的可適當增加紅肉的攝入,但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人則要相應減少,心臟病、高血壓等高危人群,更要減少紅肉攝入,可用魚肉、雞肉等白肉代替。
另有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水平過低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一項新研究發現,「陽光維生素」攝取不足的成年人早亡危險增加26%。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邁克爾·梅拉米德博士表示,除了喝強化牛奶和適當補充維生素D之外,還應該每周曬曬太陽,每次10—15分鍾,最佳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可以達到補充維生素D的理想效果。
第四把鑰匙——夫妻多牽手
「在街上,經常能見到一個現象,『海歸』夫婦或是外國夫婦散步時會手牽手,而在國內呢,大多數夫妻散步時都相距半米到一米,男的在前邊走,女的在後邊跟著。」洪昭光提倡,夫妻應該多牽手走路。因為人有一種「皮膚飢渴」,皮膚的接觸能產生明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通過生物電傳導,讓夫妻雙方體內都釋放內啡肽。內啡肽一多,免疫力就提高。
美國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學一項超過七年的研究發現,盡管都有壓力,但男人和女人如果能用大部分時間去關愛配偶,他們自身死亡的危險性就能減少36%。科學家推測,關愛可以讓人釋放「結合」催產激素,去對抗能升高血壓和干擾免疫系統規律的一種壓力激素——皮質醇。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盡管有壓力,但是在7年時間內,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照顧配偶的人,死亡風險降低36%。
第五把鑰匙——人緣好
大量調查資料發現,百歲老人都具有好人緣的共同特點。社交生活越少,大腦里會有越多焦慮引起的化學物質,就越可能生病。一項針對276個18到55歲的成人的研究表明,有6個以上朋友的人比更少朋友的人抗擊感冒的能力強4倍。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應對緊張的緩沖器,有益於心臟健康。幾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指出,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8年。而人緣好的人,心情一般很好,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利於健康長壽。
『陸』 諾貝爾獎得主:延緩衰老的秘密是精神活動,「正念」使人保持年輕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博士(Elizabeth Blackburn),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一篇論文開頭這樣說道: 「人保持年輕的秘訣不是哀悼、擔憂,或預期麻煩,而是明智認真地活在當下。」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從小開始就對生命如何運作著迷。生於1948年,她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一個海邊的偏遠小鎮長大。在那裡,她從花園里收集螞蟻,從海灘上把水母帶回家。當開始科學研究生涯時,她轉向在分子水平分析生命系統。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博士
在上世界70年代,布萊克本博士在耶魯大學發現在染色體頂端存在一種重復DNA結構,這種結構像一個保護帽,在細胞進行分裂,DNA復制時保護染色體的頂端。這種結構稱為 端粒 (telomere)。
端粒 (telomere) 是保護染色體的「帽子」,簡單比喻,我們身體里的端粒就像一具「生命時鍾」,它的縮短就是細胞衰老的生物學標記。
在上世紀80年代,布萊克本博士與她的研究生Carol Greider女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現了 端粒酶 , 這種酶能夠保護和重建端粒。 端粒酶可以比喻成「生命時鍾」的維修工,它負責維修並增加它的壽命。你看到的沒錯,衰老這一過程也是可逆、可逆、可逆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博士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練習正念就能做到這一點 。布萊克本博士對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讓她在 2009年 獲得了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布萊克本博士正是通過端粒 / 端粒酶的途徑,將正念冥想與抗衰老結合在一起,並得出延緩衰老結論的。
比如說,布萊克本博士團隊,招募志願者,然後讓這些志願者去北科羅拉州的香巴拉山靜修,那些完成了為期3個月靜修的志願者,他們的端粒酶水平遠比正在等待靜修人群高出了30%。
一次偶然的開啟
在2000年,一次意想不到的會面改變了她研究的方向。前來造訪她的是Elissa Epel博士,當時是UCSF心理學系的博士後。 心理學家和生物化學家 通常沒有很多共同語言,但是Epel博士對長期精神壓力對身體的損傷非常感興趣,而且她有一個非常前衛的提議。
(Elissa Epel博士和布萊克本博士)
Epel博士如今是UCSF衰老、代謝和感情中心主任。她一直對意識與機體之間的關系感興趣。對她影響很深的學者包括整體健康大師Deepak Chopra先生和生物學先驅Hans Selye博士。
他們在上世紀30年代第一次描述 長期精神壓力可以在大鼠身上導致慢性病的發生。 「 任何壓力都會留下一個無法磨滅的疤痕,生物體經受壓力環境付出的代價是它們會變得老一些 。」Selye博士說。
在2000年的時候,Epel博士想要發現那個「疤痕」。「我對這個想法非常有興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細胞,我們可能可以測量每天經受的壓力給細胞帶來的磨損。」她說。在閱讀了布萊克本博士關於衰老的研究之後,她覺得端粒可能符合這些條件。
懷著面對著名資深科學家的忐忑,當年的博士後向布萊克本尋求幫助進行一項實驗。這項實驗的對象是照顧患有慢性病兒童的母親,她們可能經歷著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日子。 Epel博士的設想是檢測這些婦女感受到的精神壓力的程度,然後看看她們的精神狀態和端粒的狀態之間有沒有相關性。 她在猶他大學的合作者可以測量端粒的長度,而布萊克本的團隊將檢測端粒酶的水平。
到那時為止,布萊克本博士的研究都是在實驗中精密控制的優雅實驗。而Epel的研究對象,則是現實中復雜的人,擁有現實而復雜的人生。「對於我來說,這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布萊克本博士說。最初,她很懷疑精神壓力和端粒之間會不會有任何有意義的聯系。基因本認為是最可能決定端粒長度的因素。測量環境因素,而且還是個心理因素對端粒的影響,在當時是非常有爭議的。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布萊克本博士被那些受到精神壓力折磨的母親的困境所吸引,她說:「你無法不心生憐憫。」
Epel和布萊克本博士花了 4年 時間,終於做好准備從58名母親那裡獲得血樣。這是一個小型的試點研究,想要獲得有意義的結果,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婦女需要盡量相似。她們有類似的年齡、生活習慣和背景。Epel在選擇實驗對象方面可謂費盡苦心。然而,布萊克本說,她一直覺得這個實驗不過是個可行性研究,直到有一天Epel博士打電話來,告訴她「你肯定不敢相信!」
結果非常清晰明了—— 母親匯報經受的壓力越大,她們的端粒越短,而且她們的端粒酶水平越低。
研究結果及延展
數據結果在這項研究中 壓力最大的婦女 與 壓力最輕的婦女 相比 , 端粒長度上的表現就 好像她們衰老了10年 , 而且 端粒酶的水平也減半 。「我激動極了。」布萊克本博士說。她和Epel將現實生活的經歷與細胞內的分子機制連接在了一起。 這是第一次證據表明 精神壓力不但損害我們的健康,它實實在在地讓我們衰老。
意外的發現很自然地引起別人的懷疑。布萊克本和Epel博士最初很難找到一家雜志願意發布她們的跨界論文。當這篇論文最終在 2004年12月 在《PNAS》發表後,它激起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和稱贊。 斯坦福大學壓力研究先驅Robert Sapolsky博士將這項合作描述為「飛躍廣闊的跨學科峽谷」。
這項研究觸發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大爆發:研究人員們隨後發現感受到的精神壓力與健康女性中更短的端粒長度相對應。照顧阿茲海默病的親屬,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身上的端粒都會變短。「
10年過去了,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環境對端粒長度會有一定影響。」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端粒疾病的臨床醫生兼遺傳學家Mary Armanios博士說。
關於機制的研究也出現了進展。實驗研究表明, 應激激素皮質醇能夠降低端粒酶的活性,而氧化應激和炎症這兩種心理壓力的生理後果,則能夠直接侵蝕端粒。
這似乎對我們的健康有著災難性的後果。與年齡相關的多種疾病,包括骨性關節炎、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病和中風,都被發現與更短的端粒有關。
研究人員現在面對的問題是:端粒只是與年齡相關損傷的一個無害標志物(比如白頭發),還是本身對造成這些健康問題產生重要影響。 在編碼端粒酶的基因上攜帶突變的人群中,他們的端粒長度比正常值更低,而這些人會患上衰老加速綜合征,他們的器官會逐漸衰竭。但是Armanios博士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因為經受壓力而導致端粒長度的小幅度減少是否和健康相關,尤其是在端粒長度本身非常多樣的情況下。
布萊克本博士指出,有些基因突變影響端粒的維持,它們雖然對端粒的影響不如Armanois博士研究的綜合征那麼嚴重,但是還是會增加在生命晚期出現慢性疾病的風險。有些研究表明我們的端粒能夠預測未來的健康水平。
例如, 一項研究表明,在兩年半的時間里端粒長度減短的老年男性,在未來9年裡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那些在同樣時間里端粒長度沒有變化或變長的男性的3倍。
布萊克本博士正在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包括與北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醫療系統合作,檢測100,000人的端粒。這項研究的目標是將志願者的端粒長度數據與他們的基因組數據和電子病例結合在一起,從而發現端粒長度與疾病之間的聯系,以及影響端粒長度的基因突變。這項研究已經揭示了端粒長度和長壽之間的關系,布萊克本博士說。 通常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平均端粒長度會變短,但是,當年齡增長到75-80歲時,平均端粒長度反而上升,這是因為端粒長度短的老人們都去世了。 這意味著那些擁有更長端粒的老人確實活得更長。
在布萊克本和Epel發表最初研究後的10年裡,精神壓力通過端粒讓我們加速衰老的理念已經滲透到了大眾文化之中。除了獲得很多科學獎項以外,布萊克本在2007年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上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新問題:如何保護端粒
隨著端粒縮短導致機體損傷的證據越來越多,她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如何保護端粒。
世界上有上百種內觀的方法,而來自東方 佛教的一種正念修習方式讓人們關注於當下的感受 。端坐在墊子或椅子上,只是簡單地覺察到不同思緒的發生和消退,不去評價它們或者對它們做出反應,只是全然的體驗當下所發生的內在外在的一切。對練習者來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通過讓不重要的思緒、感受、情緒消退,他們希望能夠更接近現實的真正面目。
布萊克本同樣對現實的本質非常感興趣,不過將整個職業生涯用來關注能夠測量和量化的事物之後,正念最初既不能引起她的個人興趣,也不能激發她的職業興趣。「 10年前,如果你這樣告訴我,我會說我們之間有一個人腦子有問題。 」在2007年她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候這樣說。然而,她對端粒的研究將她帶到了正念。自從與Epel合作的最初研究問世之後,這兩位科學家與世界各地多達50-60個研究團隊進行了合作。其中很多團隊聚焦於尋找保護端粒不受壓力影響的方法。
大量不同的試驗表明,身體鍛煉,健康飲食和社會支持都有幫助。但是最有效的干預方法之一是正念冥想,它不但能夠減緩端粒的磨損,甚至可能增加端粒的長度。
目前大多數研究規模都比較小,但是它們的結果都指向同一個方向。例如,布萊克本博士和她的合作者讓志願者去北科羅拉州的香巴拉山靜修。 那些完成了為期3個月的靜修課程的志願者的端粒酶水平比等待靜修的人群高30%。 在2013年,UCLA的Irwin博士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實踐 一種古老的名為Kirtan Kriya的冥想的志願者,與聽放鬆音樂的志願者相比,端粒酶水平顯著升高。
在最新的研究中,Epel和布萊克本博士在對180名母親進行隨訪。她們中間有一半人的孩子有自閉症。這項試驗會在兩年中檢測這些婦女的精神壓力程度和端粒長度,然後檢測一種短期正念培訓的效果。
在一項包含239名健康女性的研究中,那些思緒遊走更少的女性(正念冥想的主要目的)的端粒長度顯著長於那些思緒亂飛的女性。「雖然我們報道的只是相關性,然而有可能正念的思想狀態可以促進健康生化環境的產生,從而促進細胞壽命的延長。」研究人員表示。
關於正念如何提高端粒長度和端粒酶水平的假說有不少種,但是大多將原因歸咎於精神壓力的減輕。 正念(mindfulness)通過一種以不評判的方式,對當下所發生的內在、外在身心體驗保持覺察的方法,如對呼吸的覺察、對身體的掃描練習等,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體,讓我們從戰斗或逃跑的自動化反應中解脫出來。它可能同時有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讓我們可以後退一步,發現那些負面或者讓我們感到有壓力的念頭並不見得是真實世界的反映,而是短暫並且終將過去的事件。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珍惜當下,而不是為過去而懊悔,或者為未來而擔憂。
「 能夠專注於當下的活動是非常寶貴的 ,」Epel博士說:「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尤其是當人們精神壓力很大,並且沒有資源讓他們能夠專注於當下。」
一位諾獎獲得主將正念作為研究課題無疑會帶來不少非議。有些布萊克本博士的懷疑者雖然對正念練習的健康效果有懷疑,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她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當然也不乏有學者覺得這些早期研究的結果被過分宣揚和解讀。
「人們對mindfulness的概念非常不舒服。」布萊克本博士說。她把這歸結於對正念的不了解和正念與宗教實踐的聯系。「我們從來都是盡可能的謹慎,一直說『 這是初步結果,這是一個試點試驗。 』但是人們都不去讀這些話,他們只是看到了頭條標題,然後就慌了。」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改變,得益於NIH的資助,研究人員可以開發與宗教無關的基於正念的降壓療法,並且發現它們可以提供一系列健康益處,包括降低血壓、提高免疫反應,和預防抑鬱症。過去幾年中, 多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暫的正念也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
「現在大腦數據和這些臨床數據的發布,讓人們更容易接受正念,」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Sara Lazar博士說:「但是總會有一些人不會相信它有任何好處。」
布萊克本博士對正念的觀點是: 它是一個可以被研究的課題 ,只要研究方法足夠強大。所以當她的研究結果指向這個方向時,她並沒有因為這些研究可能對她的名聲不好而退縮。
而且,她自己嘗試了正念練習,加入了在聖巴巴拉的一個為期6天的集訓。「我很喜歡。」她說。她仍然會抽空進行短暫的冥想,她說這會幫助她讓思維更為清晰,避免忙碌和分散的思維狀態。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論科學是否走到如今這個階段,在東方傳統智慧文化中,佛教、道教都認為正念冥想可以幫助人員獲取健康和長壽,甚至幫助人們進一步的發現生命的真相和奧秘,而布萊克本博士和她的同事們的研究只是再一次驗證古老智慧的正確性。
你身邊有練習正念的人嗎?嘗試去問一問,去觀察一下,甚至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文:源自「葯明康德」,一心正念適當刪減、調整
圖: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
[1] Can meditation really slow ageing?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mosaicscience.com/story/can-meditation-really-slow-ageing/
[2] Elizabeth Blackburn on the telomere effect: 『It』s about keeping healthier for longer』.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7/jan/29/telomere-effect-elizabeth-blackburn-nobel-prize-medicine-chromosomes
[3] The Telomere effect.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grandcentralpublishing.com/titles/dr-elizabeth-blackburn/the-telomere-effect/9781455587971/
[4] The science of cells that never get old.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elizabeth_blackburn_the_science_of_cells_that_never_get_old/transcript
『柒』 科學家名言
1.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卡爾·波普爾
2.「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華羅庚(中國)
3.我真想發明一種具有那麼可怕的大規模破壞力的特質或機器,以至於戰爭將會因此而永遠變為不可能的事情。---諾貝爾(瑞典)
4.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英國)
5.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牛頓(英國)
6.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而謬誤的弊病則與謬誤始終相隨。---狄德羅(法國)
7.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愛因斯坦(美國)
8.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波蘭)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牛頓(英國)
10.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華羅庚(中國)
11.一個科學家應該考慮到後世的評論,不必考慮當時的辱罵或稱贊。---巴斯德 (法國)
12.我們在享受著他人的發明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也必須樂於用自己的發明去為他人服務。---富蘭克林(美國)
13.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妙,為人類造福。---愛迪生(美國)
14.我平生從來沒有做出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嚴格試驗的結果。---愛迪生(美國)
15.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愛因斯坦 (美國)
16.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伽利略 (義大利)
17.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實,對比事實,積聚事實。---巴甫洛夫 (俄國)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戴維 (英國)
19.感謝上帝沒有把我造成一個靈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戴維 (英國)
20.我堅持奮戰五十餘年,致力於科學的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最艱辛的工作特點,這個詞就是「失敗」。---湯姆遜
21.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國)
22.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達·芬奇(義大利)
23.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居里夫人(法國)
24.沒有僥幸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愛因斯坦(美國)
25.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居里夫人(法國)
26.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是屬於祖國的。---巴斯德(法國)
27.我願用我全部的生命從事科學研究,來貢獻給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國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蘇聯)
28.歷史告誡我們說,一種嶄新的真理慣常的命運是:始於異端,終於迷信。---赫胥黎(英國)
29.總有一天,真理會取勝。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勝利,為了堅持真理也會使他變得更好,更加聰明。---赫胥黎(英國)
30.使人們寧願謊言,而不願追隨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也不僅由於真理會約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於謊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培根(英國)
31.目前的時代,真理是那樣晦暗不明,謊言又是那樣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們熱愛真理,我們便不會認識真理。---帕斯卡(法國)
32.研究真理可以有三個目的:當我們探索時,就要發現到真理;當我們找到時,就要證明真理;當我們審查時,就要把它同謬誤區別開來。---帕斯卡(法國)
33.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而謬誤的弊病則與謬誤始終相隨。---狄德羅(法國)
34.探索真理比佔有真理更為可貴。---愛因斯坦(美國)
35.追求客觀真理和知識是人的最高和永恆的目標。---愛因斯坦(美國)
36.在真理的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愛因斯坦(美國)
3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為真理和正義服務,即使不為人喜歡也在所不惜。---愛因斯坦(美國)
38.真理可能在少數人一邊。---柏拉圖(希臘)
39.最初偏離真理毫釐,到頭來就會謬之千里。---亞里士多德(希臘)
40.沒有一個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亞里士多德(希臘)
41.熱愛真理的人在沒有危險的時候愛著真理,在危險的時候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希臘)
42.智力決不會在已經認識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終會不斷前進,走向尚未被認識的真理。---布魯諾(義大利)
43.真理就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和證明了它。---伽利略(義大利)
44.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愛迪生(美國)
45.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杜威(美國)
46.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什麼呢?是使人類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頓(美國)
47.一旦科學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贏得勝利。---法拉第(英國)
48.在科學工作中,不願意越過事實前進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實。---赫胥黎(英國)
49.如何辨別有希望的線索,是研究藝術的精華所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能按其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根據主宰當時的觀念去判斷佐證的科學家,最有可能認識某種確屬新東西的潛在意義。---貝弗里奇(英國)
50.在科學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頭腦,而不是別的東西。---法布爾(法國)
『捌』 長壽有秘訣嗎
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喜肥肉,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
百歲老人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與身,何以有如此緊密聯系?
因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碰到危機時,它們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將重心放到心臟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以讓我們迅速應對危機。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貪婪、做壞事等,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鬆,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長壽村的老人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
個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長范緒箕教授度過了他的百歲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實驗、寫論文、指導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因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
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高了1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再則,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
為何會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麼隱藏在你潛意識里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
如果有目標呢?
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會勤於用腦。
科學家發現,勤於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狀態,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看真相加zhenxiang0001
科學家還發現,腦子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內葡萄糖利用率較低,但用起腦來,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並不低於青年人。所以,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再則,「目標」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戰勝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來日無多。但當他的兒子兒媳出車禍去世之後,他的病突然好了,因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動機、新的目標,即,他得撫養無依無靠的孫子。
還有,目標實現了,會讓人非常快樂。
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長壽,有個原因就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要注意的是:
「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再則,目標不一定要大,學習唱歌、組織旅遊等都可以是目標。
「助人為樂」有治療作用
個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暫的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快樂後,身體每況愈下,深刻反省後,他決定把財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並想方設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難的人,這讓他心情格外輕松,同時,他不佳的健康狀況也日漸好轉了。
個案:107歲離世的邵逸夫,樂於助人是他高壽的一個原因。多年來,他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4億港元,他創立的「邵逸夫獎」,基金高達50億港元。
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為何會如此?
美國有位醫學研究員想了解此問題,他做了個研究:將106名未滿20歲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義工組;另一組為義工後備組。
10個星期後,義工組的學生相比後備組,他們的炎症症狀、膽固醇水平和體重指數都顯著地降低了。
助人,為何會產生醫療作用?
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長壽的首要秘訣是家庭和睦
個案:喬治亞有位農婦活了132歲零91天。在她130歲時,有記者問她長壽的秘訣,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教授積20年的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系」。他們說——人際關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的跟蹤調查也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系,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危害與吸煙和不運動不相上下。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系」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後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說:人際關系不好,令其心裡充滿著憤怒、怨恨、敵對和不滿情緒,會致使交感神經時常處於亢奮狀態,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得過多。
再則,人是群體動物,活著,就是活在人際關系中。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的人生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際關系有關,「需求」獲得滿足,即會收獲快樂!
「付出友善」會「收獲友善」
個案: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介紹了一個女病人的故事: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抑鬱症,離開東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溫情。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盡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但總是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為,讓艾麗斯深受感動。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一年以後,艾麗斯的抑鬱症不治而愈了。看真相加zhenxiang0001
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反應,如同人在山間呼喊發出的回聲。「你善」,回聲則「善」,如個案;「你惡」,回聲則「惡」。有些人人際關系差,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爭斗的結果。
為何個案的抑鬱症會好了?
因為,「付出友善」,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回聲」的本質:「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有利人際關系和諧的「付出」包括——贊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