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頭梳百遍,病少一半」這句話對養生有何啟示
不過梳頭養生也是有講究的。梳頭時間最好是在早晨,牛角梳、木梳、玉梳為佳。要每天早晚雙手伸開,用手指的指尖觸及頭皮,順經絡走向從前額正中開始,以均勻的力量向頭頂、枕部、頸項順序梳理,逐漸加快速度,動作緩慢而柔和,然後再梳理左右兩側至於頭頂。梳齒與頭部表面要傾斜一定角度,逆向順著頭形梳理,每分鍾約20到30下,每次3到5分鍾。如頭癢或出現少量脫發,則可每次增加50下,刺激頭皮神經末梢和頭部穴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除疲勞,促進頭發生長之療效,以頭皮有熱、脹、麻感為佳。
總之,俗語「頭梳百遍,病少一半」還是很有一定道理的,揭示了梳頭對於養生的意義。現代人講究養生,不如試試古人的梳頭之法,每天梳梳頭發,省時省力且養生。
⑵ 知道怎樣梳頭才能促進健康
梳頭是一種健康運動,也是一種自然療法。
梳頭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醫學及發的寶貴遺產之一。古人很早時期就對頭顱的生理功能相當了解。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一度頭發脫落嚴重,後來他接受一位名醫勸告,早晚堅持梳頭,不久即愈。南宋大詩人陸游,每日晨起堅持梳頭,在白發上梳了再梳,終於梳出胎發茸茸(黑發),便吟道:「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瀟瀟起自梳」。明朝養生學家冷謙(活了150歲),一生注重養生,所著《修齡要旨》一類書,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發宜常梳」。明代學者焦竑「焦氏類林」寫道:冬至子夜時,梳頭千二百次,以贊陽氣,經歲五臟流通,為「神仙梳頭法」。清朝慈禧太後。每日叫太監梳頭,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
大腦是人體高級神經系統中樞。《靈柩·海論》中講:「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素問脈要精微論》中也指出,「頭者,精明之府」,是氣血匯集之處,「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面」,同時,腦有為奇恆之府,為心、肝、腎、經絡系統關系緊密,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我們在生活中常有這樣感覺,每當疲勞煩悶時,洗頭或梳頭後,就會感到頭腦清醒、全身輕松、精神振奮,原因就是在洗頭或梳頭過程中,頭部的許多經穴受到梳具或手指的刺激從而經絡暢達,陰陽調和。如果大腦長期處在持續興奮狀態其他自身的活動能力則會減弱,出現頭昏失眠、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久而久之,必將影響到身體各個器官的變化,導致多種疾病出現,從而促進衰老進程,影響生命質量。而梳頭實際是一種積極的按摩手法利於血脈暢通,增強腦細胞的營養供給延緩大腦衰老。
梳頭療法是以經絡全息學說和大腦功能定位學說為理論基礎,使用梳具刺激頭部穴區和臟腑相對應予頭部體表的全息區.,將操作所產生的生物信息,通過經絡和全息的感傳關系,使頭部毛孔開泄,邪氣外排,同時疏通經絡,宜通氣穴,振奮陽氣,補氧祛瘀,調理臟腑,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加強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
因此梳頭一方面可以防病治病,健體美容,是一種卓有成效的中醫非葯物治療方法—自然療法。另一方面可以部分取代葯物或其他療法,或作為對疾病的輔助療法,具有實用、靈驗、方便、安全的特點,只要人們學會經絡全息理論,掌握操作方法,堅持每天早晚梳頭,有目地進行自我治療保健,一定會取得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效果。
如何梳頭
養生雲 梳則通 血脈通 則體健神怡
梳亦順 心氣順 則謀事必成
故梳頭理意緒 寧心怡精神 乃赫廉坊梳頭發也
靜坐或立,調勻呼吸,手臂抬起,講手背沿脊柱盡量上伸;至於背後上方,另一手握梳,手臂抬起肘部過肩,用力適中。
⑶ 陸游是怎樣養生的
陸游寫了一些養生詩,說明他重視養生之道。陸游認為食粥是長壽的最簡單方法,詩雲:
世人個個說長年,
不悟長年在眼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長年即長壽。神仙,是長壽的代換式,「食粥致神仙」,就是食粥能長壽。這是食粥長壽法。
陸游還有梳頭長壽法,有詩為證:
覺來忽見天已白,
短發蕭蕭起自梳。
中國歷來有梳頭長壽之說,因為頭上的穴位,通過梳子的刺激,使血液循環加快,有利於皮脂腺的分泌,這對防治神經衰弱、腦動脈硬化和腦血栓均有效。
陸游還有含飴弄孫長壽法,詩雲:
整書拂幾當閑嬉,
時與兒孫竹馬騎。
故爾小勞君會否?
戶樞流水即吾師。
「整書拂幾」是「動」,「含飴弄孫」也是「動」,總起來說,這長壽法是戶樞流水法。「戶樞流水」是修辭的用典,引自《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句,這里的「戶樞流水」是修辭的節縮法,即統括式。上面說的「含飴弄孫」就是逗小孩子玩,也是「動」,這與「戶樞流水」都是一種修辭的代換式。
陸游還有掃地長壽法,詩雲:
一帚常在堂,
有暇即掃地。
既省得堂奴,
亦以平血氣。
這也是「動」,「掃地」與「戶樞流水」在長壽這一點上是「同義結構」。陸游認為「按摩導引」不如「掃地」。其詩雲:
按摩與導引,
雖善亦多事。
不如掃地法,
延年直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