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黃賓虹80歲的作品

黃賓虹80歲的作品

發布時間:2023-01-09 22:46:06

A. 山水圖軸 黃賓虹 筆墨特點是什麼 200~300字 最好是自己想的哦

這幅山水軸是黃賓虹八十七歲時的作品,題識:「宋元人渴筆法,剛而能柔,潤而不枯,得一辣字訣耳.」作者晚年作畫,十分注重「筆」的語言表述功能.該圖以渴筆鉤皴為主,遠山和一些背陰的地方略施渲染.初看用筆狂肆放縱,頗似...

B. 簡筆山水圖軸是黃賓虹什麼年齡的作品

是黃賓虹八十七歲時的作品

該作品題:元人簡筆,三筆兩筆,無筆不減,無筆不繁。其法皆從北宋人畫築基,極能盤礴。董玄宰兼皴帶染,婁東虞山奉為圭臬,失之已遠。至道咸中包安吳始為得之。癸已,賓虹,年九十。
作者簡介
黃賓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出生於浙江金華。原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中年更字賓虹,別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早年激於時事,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並主神州國光社編纂《神州大觀》。歷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學養淵博,著述宏富,詩書畫印及鑒賞皆精,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

C. 黃賓虹的主要作品

黃賓虹知名畫作:《富春江圖軸》、《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花卉四屏條》、《設色山水圖》 等。
《山林秋色》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於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頗有章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D. 黃賓虹簡介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徽州歙縣,生於浙江金華。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黃賓虹自少即喜繪畫、篆刻,六歲能臨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冊,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十六歲在金華麗正書院肄業。與倪蘇泉、蔣蓮僧為知交畫友。二十一歲,補凜貢生,任兩淮鹽運使署錄事。

1907年去滬,曾參與吳昌碩主持的海上題襟館活動,協助鄧實、黃節、柳亞子等編輯《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國粹叢書》等,並先後與宣廬愚、鄭午昌等組織宙合社、藝觀學會、爛漫社、蜜蜂畫社等,還在神州國光社、商務印書館、有正書局等單位工作十三四年。

(4)黃賓虹80歲的作品擴展閱讀:

黃賓虹的主要作品:

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代表作品

黃賓虹知名畫作:《富春江圖軸》、《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花卉四屏條》、《設色山水圖》。

《山林秋色》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賓虹

E. 你們怎麼評價黃賓虹生前的書畫作品

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後飽游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盪、暢游巴蜀,足跡半天下。70後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犖的貢獻。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於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
由此,黃賓虹便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准。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歷史性的貢獻。黃賓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跡,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由這樣一種鬱勃的意象和高華的氣格當中,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強大張力。
黃賓虹的藝術,獲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評價,畫壇上歷來以「北齊(白石)南黃」並稱。他曾為毛澤東主席作畫,學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畫家從黃賓虹身上獲得了豐富的藝術滋養。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黃賓虹是一個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啟後的。這一意義,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
《湖山晴靄》 這是黃賓虹描繪江南秀麗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畫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潑寫,然後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適當鋪墊,使之色墨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呈現出江南晴靄勝景。
《青城山雨》《樹下撫琴圖》從落款和畫風分析,此畫應屬黃賓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筆法雖較為稚拙,用墨也較為單純,然其畫法已不採用先勾後染的常規成法,先用淋漓盡致的筆墨任意揮寫,然後因勢利導,予以生發收拾。時而視墨塊形狀勾勒而成山脈岡巒,時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雲霧煙嵐,時而據構圖需要用剛勁的線條和濃淡相宜的墨色點綴樹木茅舍、流泉飛瀑,時而在墨色將干未乾時敷以石青石綠,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變幻莫測。此圖重巒疊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飛瀑流泉之間,一老人在叢樹下撫琴,似聞其音梟,響徹山谷,煥發出古拙渾厚、靈冥華滋的審美特質。同時,也可看出黃賓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畫風的轉變軌跡。

F. 你們怎麼評價黃賓虹生前的書畫作品

黃賓虹:
(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原名懋質,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其作《秋林圖》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於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G. 黃賓虹山水畫

在山水畫的創作中,積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筆墨表現手段,在積墨過程中,每個畫家用筆用墨的方式方法及個人審美追求等因素的微妙差異,都將會導致畫面效果的明顯區別,並塑造出每個畫家的不同藝術風格。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憑借對傳統文化的全面體會以及幾十年的筆墨實踐經驗,在積墨的運用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積墨法方法來源於傳統,又獨具面貌。

一、追求形而上的筆墨精神

黃賓虹先生的山水作品,尤其是晚年,無論是寥寥數筆的寫生,還是層層積染的巨作,都追求書法用筆,不求形似,「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他畫樹只是著重於樹的勢態表現,枝葉的處理簡略概括,且大多是樹與樹、樹與山石渾然一體,樹木只是符合於畫面整體的形式和意境的需要。他畫山石,脈絡結構松靈自然,皴法靈活多變,無拘無束。他畫的雲水,以空為主,顧盼照應,齊而不齊。他的點景,無論是房屋、茅亭、舟楫、小橋還是人物,其勾勒的線條,輕松靈動,爽快利落,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

苔點在畫面中可以說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賓虹先生的苔點畫法和前人有明顯的差異,首先其苔點形態特別豐富;大小奇正、干濕濃淡、疏密散聚,千變萬化,各種點法、墨法堆積一處,蒼茫渾厚又華滋。另外,在功能上往往也不只是為了明確結構、脈絡或明確前後關系,有時甚至相反,是為了融洽,而在融洽的同時,又能保持筆觸感,保持著苔點的獨立性。他說:「皴法變化極多,打點亦可作皴」,「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他的很多作品墨點密布,形態各異,既重實又靈動,既是皴又補氣,很有節奏感。

賓虹先生的畫,不著意表現具體的山石樹木的自然形態,而是表現「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精神。他把山水畫的造型規律概括為「不齊之齊三角弧」,其山石的組織、樹木的穿插無一不是 「三角弧」的組合。他那一波三折的S型線皴和點皴,則使畫面更加自然融洽,更具抽象意味。他曾說:「造化有神有韻,此中內美,常人不可見,畫者能奪得其神韻,才是真畫,徒取形影如案頭置盆景,非真畫也」。

二、對積墨表現技法的極致追求 

黃賓虹是學者型山水畫大家,他有著自己的畫學思想和用墨觀,主要表現在:(一)他以積墨為根本,將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宿墨、漬墨和亮墨參用到積墨的過程中,數種墨法靈和運用,融合共生,有時洗硯水、洗色碟水也用到畫面上去。用筆方法也極盡變化之能事,筆墨自然有些特別的機趣。

(二)對宿墨的挖掘。由於宿墨的膠、墨(煙煤)和水三者呈分離狀態,墨粒大小不均,質地粗糙。若用筆不慎,尤其是用筆拖、塗、抹,其渣滓在紙上極易劃出痕跡,弄壞畫面。因此以往畫家的用墨主張是「墨要新鮮」,不用宿墨。然而,用宿墨作畫墨色較渾厚,墨也不受膠的粘力制約,筆痕墨跡中間濃麗而四周淡開,有獨特韻味。黃賓虹利用宿墨的這些特性, 化腐朽為神奇,不僅重視宿墨、善用宿墨,還將宿墨的特性、特徵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化境」,從而形成了有別於傳統審美欣賞習慣的自己的繪畫語言。

(三)對用水的重視。傳統繪畫只是將水用來調墨和洗筆,而黃賓虹則將繪畫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其法有二:

一為「蘸水法」。按他自己的說法:「其法先以筆蘸墨,墨倘過豐,宜於硯台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按王中秀先生的說法:「方增先先生回憶說,賓虹先生以筆蘸墨後,開始畫畫,畫到筆畫不出了還在畫。接著老人把筆鋒伸到杯子里去吸水,然後再畫,筆幹了再吸水,直到筆里墨用得差不多沒有了,於是再蘸墨。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畫畢,杯子里的水還是清的。黃賓虹這種用墨用水的畫法,就是使筆墨變化於無窮的『蘸水法』」 。黃賓虹曾說:「夫善畫者,築基於筆,建勛於墨,而能使筆墨變化於無窮者,在蘸水耳」。

二為「鋪水法」。鋪水,用的未必是清水,有時是用筆洗中含墨的水。鋪水的主要作用有三:其一,統一畫面。他畫山水,為加強畫面的整體感,在畫面半干未乾之時,全部鋪一層水,使人看起來既柔和又統一。有時,他還把畫紙反過來,在畫的背面一遍一遍地用清水點,以求畫面的渾厚。其二,補氣生韻。在筆不到之處,為把氣脈連接起來,鋪以水。這樣既能保持此處的松動,又能筆筆貫通,氣脈相接,筆不到而韻生。其三,潤含春雨。一幅畫只有「乾裂秋風」,就會索然無味,因此既要「乾裂秋風」,又要「潤含春雨」。他晚年畫山,有時全用渴筆焦墨,但在這些渴筆焦墨痕跡中,他往往點之以水,或者鋪以水,使畫面渾厚又華滋。其四,傳統的作畫程序被打破。他不再按勾、皴、擦、點、染的傳統程序作畫,而是變成了印象式的整體把握,東一筆,西一筆,縱橫馳騁,常常勾中帶皴,皴中帶擦,也常常點皴結合,有時皴染交錯,有時點染難分。勾皴擦點染的靈活運用再加之數種墨法和水法的相互參用,使層層積染的畫面更加自然融洽,也更具抽象意味。「畫之分明難,融洽更難。融洽仍是分明,則難之又難。大名家全是此處見本領」。

賓虹先生在「積」字上下足了功夫,他憑借幾十年的筆墨經驗,把積墨技法的表現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晚年之作,常常是滿紙黑墨,墨密之極,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見。他往往以濃墨、焦墨、宿墨點了又點,加了又加,層層積染,遍遍加深,各種墨法相互參用,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積墨從三五次至數十次,甚至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的畫,當他感覺墨積的不夠,仍拿出來繼續再往上積,直到滿意為止。他說:「余觀北宋人畫,積千百遍而成,如行夜山,昏暗中層層深厚」,「作畫不怕積墨千層,怕的是積墨不佳有黑氣。只要得法,即使積染千百層,任然墨氣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說,就是要你作畫認真,筆無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間有美酒,就是要善飲者去嘗。中國有墨,就是要書畫家盡情去用」。從這些畫語中,不難看出他對積墨的極致追求。曾拜黃賓虹為師的李可染在《水墨山水》題跋中這樣寫道:「前人論筆墨有積墨法,然縱觀古今遺跡,擅用此法者極稀。近代唯黃賓虹老人深得此道三味,龔賢不能過之」。

三、具有抽象意味的筆墨形式

線條是中國繪畫最基本、最主要的構成元素,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黃賓虹更是將線看成是藝術表現的靈魂,並賦予線條極其豐富的審美內涵。他強調用筆要「平、圓、留、重、變」,這些用筆法則,並非來自於對自然物象的描畫,而是「引書入畫」將書法用於畫法的結果。他說:「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畫之道在書法中」。「用筆之法從書法而來,如作文之起承轉合,不可混亂。起要有鋒,轉有波瀾,放要留得住,收筆須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 類似論述之多,散見於黃賓虹的著述、題跋、書信及談話中。他的樹石造型及山石的皴法主要是S型線、S型線皴和有鋒、有腰、有筆根的點皴。並把書法中的「擔夫爭道」、「撥蹬法」等用筆法則用於山水畫中的勾皴點染中,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力,生發出既有書法意味,又有造型功能,審美感極強的筆墨法式。

墨,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即指客觀世界五彩繽紛,反而會使人對色彩失去感覺。莊子也有「既雕既琢,復歸於朴」、「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觀點。唐末張彥遠提出了「運墨而五色具」的著名論斷。先哲們對色彩的否定和對黑色的肯定態度,對山水畫影響甚深。畫家們藉助黑色來表現山川樹木、河流雲霧,表現色彩繽紛的世界和自我,墨作為最初的繪畫材料演變為中國畫的造型語言符號。黃賓虹對用墨極為重視,從其用墨所具有的形式感看來,他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程式,將各種墨法和水法靈活互用,這種在層層積染中構建起來的筆墨結構,使剛與柔、濃與淡、干與濕、疏與密,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關系,在一個畫面里達到最大的對比與和諧,形式感極強。同時,客觀上削弱了物象的自然形態,模糊了山石與草木的形態差別,所有的物象都被納入到一個近乎平面化的維度中,三維空間感變弱,平面空間的組合性、構成性增強,更具有抽象意味。

在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和畫學中,「無」比「有」更重要,也就是說虛比實更重要。黃賓虹深知「無」的妙處,十分注重虛實、黑白的表現。他那層層積染的作品中,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1.空明納萬物。他在空白之中寫以房屋或人物,使人感到其空白之處還有景,可謂無筆墨處皆成妙境。

2.景遠意深。有些白或是雲,或是水,或是小路,因此顯得山更高、水更闊、景更遠、意更深。

3.墨色更豐富生動。有些白就是空白,畫面有這些小空白在其中發光、透氣,全畫因此而靈活通透。可謂「一炬之光,通體皆虛」。然而絕非只有空白才是虛,許多由水墨混融的點與線形成的無「實物」之象的濃重墨團,同樣也可以也是「虛」。這種虛是帶有「玄」味的虛,畫面因此而「精神燦爛」。



縱觀中國山水畫發展史,幾乎每一次山水畫的變革都伴隨著積墨技法的豐富與創新。黃賓虹 「黒密厚重、渾厚華滋」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他提出的「五筆、七墨」繪畫理論中的 「積墨」表現得關系最為直接,可以說,沒有其獨特的「積墨」表現,就不會有其獨特的山水畫風格。中國畫要繼承更要發展,對黃賓虹積墨畫風的恰當解讀,對未來山水畫的發展或許有些積極的借鑒作用。

H. 黃賓虹代表作

在中國現代美術界有」北齊南黃"的說法。北齊指的就是以畫蝦聞名世界的一代大師齊白石,南黃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黃賓虹。黃賓虹(1865年-1955年),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

這幅作於黃賓虹八十六歲時的佳作,是他繪畫風格從清逸疏朗向渾厚華滋演變的發展過程。此圖雖取材於常見的自然景色,然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字相疊有致,呈一派生意然的氣象。

技法上,以斑駁凝練的墨線勾勒山石樹木的形質,再用濕筆暈染;尤其是著色,已從漬墨法發展到漬色畫法。色漬漫溢、流彩飛揚,使色墨渾然-一體,加上那幾筆淡墨勾勒而成的遠山,以漬色鋪墊,具有一種超越視覺的美感。

畫中點景人物精緻准確,形態生動,起到了「畫眼」的效果。這種以情定景,以情寫景的藝術處理手法,令山水意蘊的生命散發出大自然無限的活力。

I. 黃賓虹山水畫最佳作品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男,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山水畫一代宗師。也是書法家,與白蕉、高二適、李志敏合稱「20世紀文人書法四大家」。曾任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解放後任全國第二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被稱為「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1955年3月25日病逝於浙江杭州。

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J. 黃賓虹一生創作了多少件作品

這個沒有一個具體的數據,因為在黃老將近八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有太多的作品問世 ,沒法統計,我只能為您奉上他的代表作以及相關的介紹:
黃賓虹,一代大師,其作品風格獨特,多以山水為主!他的畫,蒼渾華滋,意境深邃,風格老辣,構圖凝重,後期作品更是,具有「黑里透亮」的風格。然而,其作品並非只有山水,偶爾也會作幾幅花鳥。那麼下面就獻上幾幅黃賓虹先生的幾幅有名的畫作。
黃賓虹作品--《設色山水圖》
《設色山水圖》卷,是黃賓虹山水畫作中風格最為常見的系類山水畫作。用墨明暗相宜,山水透亮,風景怡人,將新安畫派的風格發揚並作創新。實乃近現代國畫山水中不可忽視的一派。
黃賓虹作品--《山川臥遊卷》
曾有人這樣評價黃賓虹作品:細而不纖,粗而不獷。氣在筆力,韻在墨采。北宋人畫,渾厚華滋,六法兼備,層層點染,常積數十百遍而成。此卷或作或止,今有年矣。挹翠閣主人繪事已臻妙境。這一段雄渾的評語將黃賓虹老先生的畫風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這幅《山川臥遊卷》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因撿而足成之,以博一笑。壬辰八十九叟,賓虹題。可見當時,八十九歲老人豁達愉悅的心態。
黃賓虹作品--《松雪示意圖》
水墨畫松雪,濃淡總相宜。國畫中也不乏雪景的佳作,但均因畫雪有難度,很多人知難而退,所以現存的關於雪景的國畫少之又少。黃賓虹先生這幅《松雪示意圖》不僅將山林中松雪的場景表現出來,那種明暗的對比也很有特點的表現了出來。可謂國畫中雪景的上乘之作。
黃賓虹作品--《淺瀨平沙》
可能是源於對黃賓虹大師的崇拜,我悄悄收集了黃賓虹老先生這幅《淺瀨平沙》圖,當然,不是原作,只是高模擬版的原作版畫。為什麼我獨愛,黃賓虹先生的這幅畫?說起來是有一定緣由的,當初,在九餘堂偶然間看到過這幅畫,覺得這幅畫色調迥異,用墨頗為怪異。當然,畫中有山又有水,構圖平凡而又不缺美學意義。遠景近景均有特色,所以就特別喜愛。

閱讀全文

與黃賓虹80歲的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歲含淚 瀏覽:801
養老補貼金額怎麼填 瀏覽:823
未婚女生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128
秋分養生要點有哪些 瀏覽:754
乳山銀灘老年大學 瀏覽:97
重陽節聚餐老闆發言簡短 瀏覽:513
寶寶三天吃喜面長壽面該怎麼吃 瀏覽:29
老人突然走路走不快是什麼病啊 瀏覽:108
退休金合並計稅 瀏覽:281
60歲走不動 瀏覽:793
重陽節的英語手抄報些什麼 瀏覽:534
2021健康證都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776
老年人每天飲酒過量突發 瀏覽:644
家族重陽節古詩 瀏覽:770
農村養老保險屬於社保范圍嗎 瀏覽:84
巨蟹座男孝順 瀏覽:819
外國養老院 瀏覽:526
長壽花移栽後為什麼只長葉不開花 瀏覽:131
老年大學年底評選優秀班長材料怎麼寫 瀏覽:979
養老保險增加人數需要資料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