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長壽科學家:後悔自己活到104歲,你願意長壽嗎
關於壽命,我從不貪心,不期待著自己能活到90歲、100歲,只希望自己能在死前不留遺憾,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但是老年人就完全不一樣了。老年人即使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在80、90歲的年齡也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做任何事都是力不從心。心態上也沒有年輕時的激情澎湃,顯得動力不足。如果再生點小病,那更是苦不堪言,嚴重時還要勞煩子女照顧。那種感覺只有躺在病床上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我不願在年老時活成我討厭的有氣無力的模樣,更別說躺在病床上喪失行為能力。所以在年輕的時候,我一有機會就去鍛煉身體,跑步、游泳、瑜伽,盡可能地讓自己心態保持年輕活力。即時行樂,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面對死亡時不留遺憾。
『貳』 為什麼科學家都比較長壽
是啊!我也感覺到科學家都比較長壽,大慨因為科學家大腦發達,所以大腦的思維、考慮問題比較多,活動量也比常人大,得痴呆症幾率小,就是到老了說話邏輯性也很高,不糊塗。不用說科學家,就是學歷高一點的人,上了年紀,得痴呆症的幾率也小。因為同樣的問題見解不一樣,大腦思維理解活動量有所差別的原因吧。但是,這個也不一定,也有像傻子啥心也不操,也能活個大年紀,人的壽命長短,未知數很多,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比如烏龜,如果能將烏龜的長壽基因移植給人類,那麼人類也可以活幾百年。
『叄』 養生專家享年59歲,酒界泰斗秦含章享年112歲的長壽秘籍是什麼
壽,是不是和飲酒有關?醫科專家都說飲酒有害健康,那麼我們是不是要重新審視一下飲酒與健康的關系?
公元2019年8月15日13時22分,中國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在北京仙逝,享年112歲。作為中國老一輩的科學家、新中國食品與發酵工業科技的開拓者與帶頭人、酒界泰斗,秦老仙逝的消息令酒界同悲。而網友在得知其享年112歲的事實後則驚呼:如此高壽,是不是和飲酒有關?醫科專家都說飲酒有害健康,那麼我們是不是要重新審視一下飲酒與健康的關系?
作為酒業媒體人,咪酒君有幸與秦老常有交際,對他的歷史有所了解,也親眼見過他的日常生活,且就他的飲酒習慣作為實例,與諸君一起分析飲酒與健康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
簡單梳理近期網友對秦老長壽的關注和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基因,二是品酒而不飲酒,三是喝的都是糧食酒。
有不少網友認為,秦老的長壽應該與基因有關,而初識秦老的人也常常有此猜測。但事實上,秦老的父親享年58歲,其母親享年60歲,其大哥享年72歲,其大姐91歲,其二哥享年102歲,以此很難判斷秦老的長壽與基因有多大關系。
也有不少網友說,秦老日常是品酒,品而不飲,不是喝酒。但事實上,秦老在酒界的建樹主要在釀酒科技的發酵領域,並非以品酒見長,品而不飲不是秦老的工作狀態。相反,秦老倒是有長期適量飲酒的習慣,即使在生活十分艱難的時候,從未停止過。我親眼所見的秦老飲酒,總是淺斟慢飲,細細品咂,深得酒中滋味。
2013年底的一次酒業峰會上,咪酒君親眼所見,已是106歲高齡的秦老從上午8:50進入會場,到晚上8:50晚宴結束,一直沒有退場、沒有休息。晚宴時眾人紛紛敬酒上壽,而他來者不拒,輕抿一口以還禮,整個宴會共飲三杯白酒,依然神清氣朗、精神矍鑠,毫無疲態。
timgHUWE8276.jpg
當然,有網友認為秦老喝的酒都是酒廠「特供」的原漿,是純糧酒,跟市面上常見的「酒精酒」肯定不一樣。但事實上,作為酒界泰斗,秦老一生閱酒無數,而且職責所系,所品鑒的基本是面向市場銷售的產品,這些酒在質量上也自然是參差不齊的。經常也有全國各地廠家代表在來京時探望秦老,帶上自家的新產品請秦老品嘗,聽取秦老的品評意見。遇到有特點的酒,秦老會反復品咂,喝完一整杯,但這些酒和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並無二樣。那些認為市場上都是「酒精勾兌酒」的觀點,純屬以訛傳訛。
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這是中國酒文化中十分有價值的一個觀點。
『肆』 物理學家楊振寧,年齡已達百歲,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值得借鑒
導語:從古代開始,就有很多人追求長壽,期望自身可以活更長時間,也有人的追求比較大,想實現個體的長生不老。實際上,衰老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過程,想長生根本沒有現實途徑。 #夏方 養生 指南#
但當前人們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到明顯改善,醫學技術也發展迅速,大部分人的預期壽命都得到了顯著延長,與以前相比,百歲老人的數量更多, 例如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的楊振寧院士。
百歲老人楊振寧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出生於1922年,如今已經100周歲高齡了,在35歲時便輕輕鬆鬆地拿下諾貝爾獎,一直被稱為「 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 「。
更令人羨慕的是楊振寧和學生翁帆的曠世奇戀,楊振寧當時82歲,翁帆28歲,兩人於2004年正式結為夫妻,他們跨越了54歲的年齡差距,打破世俗偏見勇敢地相愛。
如今的楊振寧看起來精神抖擻,意氣風發 ,甚至與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相比,更顯得年輕一些,多數人看到擁有如此狀態的楊振寧羨慕的同時,也感到疑惑,楊振寧如此長壽,是不是有什麼秘訣呢?
或許很多人覺得運動才是長壽的關鍵,通過運動能幫助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對抗外部有害病菌的能力,減少身體患病風險,是 養生 人士不可或缺的一大習慣。
但對於楊振寧院士來說, 他長壽的秘訣關鍵並不是運動 ,而是以下幾件事,若能長期堅持下去,能為身體帶來好處。
百歲老人楊振寧,娶28歲嬌妻,長壽秘訣是什麼?四件事堅持做
——飲食均衡
楊振寧院士在一次演講當中說自己從來不亂吃葯,生病了只聽醫生的按醫囑進行服用葯物,平時他的保養方法也非常簡單,就是 健康 合理的膳食,不吸煙不喝酒。
其實飲食上楊振寧院士有一套自己的搭配方法, 基本原則就是有葷有素有粗有細 ,而且經常飯菜做得比較清淡,往往楊院士每次吃飯時都會細嚼慢咽,細心品嘗每一種食物的味道,也感恩家人為自己准備的每一頓美味飯菜。
——家庭關系和睦
楊振寧認為,一個人要長壽跟心態很有關系,需要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
家庭環境、 社會 環境、工作環境,對於人體的 健康 來說 ,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長期處於壓抑的環境中,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抑鬱症,這種情況下不僅心理會扭曲,還可能影響身體 健康 。
而楊振寧與他的妻子可謂是恩愛美滿,楊振寧的妻子不僅在生活中照顧他,也極力支持他的事業,使楊振寧的身心都得到了慰藉,因此對於身體 健康 也有一定的好處。
——常常步行鍛煉
在楊老看來,劇烈的運動對身體是有一定傷害的,而步行就是最好的運動。
他常常步行鍛煉,一走就是一個小時 ,即便現在腿腳不靈活,也會時常在家裡走動十幾分鍾。在他看來,走路步行是一種不拘形式又從容的運動,可以讓全身關節筋骨得到舒展,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愛爾蘭神經科學家沙恩.奧馬拉在《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中明確提到:「行走不僅對我們的肌肉和體態有益,還能保護器官合修復損傷,延緩甚至逆轉大腦的衰老。」
——淡泊名利
楊振寧從小受書香門第家庭的影響頗深,刻苦讀書,立志從事科學研究,後來的行動證明了這點,大凡長壽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世無爭。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安靜祥和的生活才是長壽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書畫行業屢出高壽人物的原因。
以楊振寧的名望和物理學的成就,如果想賺錢,弄幾個上市公司,還是很容易的,可是他沒有這么干,就憑這一點,他就非常值得我們敬仰。
長壽之人身體有哪些突出特點?
1、消化能力強
一般情況下,比較長壽的人其消化功能都是比較良好的, 身體有足夠的消化能力將攝入的食物及時消化掉 ,吸收裡面的營養物質維持身體 健康 狀態,這樣的人才能保持 健康 。
如果發現自己消化速度比較快,進食食物之後可以快速消化,而且糞便的排泄也正常,都屬於 健康 的特徵。
2、腿腳利索
一般比較長壽的人,其腿腳部位比較利索,就算到了60歲之後,依然不容易出現腿腳麻木或者走路步態不穩等情況。
因為本身腿腳利索的人, 不容易出現關節或者骨骼方面的 健康 問題 ,而且心腦血管系統一般保持 健康 正常的狀態。
3、作息規律
身體比較 健康 的人,他們都是按時上床睡覺,到點起床晨練的,這樣規律的作息讓他們能保持身體機能運作有序,不紊亂;
而好的睡眠質量, 能調節生理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衰老 ,還有研究顯示,高質量的睡眠能降低患癌的風險。
其實想想身邊一些長壽的人,他們多有以下共同點:飲食均衡,堅持勞作,起居規律,性格開朗,知足常樂。長壽這件事情,我們做到的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幾點,雖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成為百歲老人,但卻能讓我們在 健康 長壽上多一些可能性。
『伍』 104歲老科學家David選擇安樂死,後來怎樣
在我們國家的巴拿長壽鄉里,生活著很多過了百歲的老人。他們的生活每天都過得很富足,也從來沒有害怕過死亡。他們的說法是,經歷了那麼多,已經能夠坦然面對死亡。那麼面對死亡,有些人還是很恐懼。尤其是那些患了重症的人,既要面對死神的威脅,還要承受每天痛苦的治療,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個職業叫臨終關懷。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可以讓人選擇安樂死。
不過,人的生命體系在一定年紀之後必然會出現小問題。當David的年齡邁過90歲的門檻之後,他的視力出現了問題。不但不能閱讀郵件,就是他唯一的業余愛好去劇場表演和網球他都不能再參與了,這讓David很無奈。再加上他曾經的好友一個接著一個離開了人世,讓David的生活陷入了孤寂,只能看看書,偶爾寫點文字打發時光。不過,這些並沒有打倒David,據David的好友說,他還是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小火花的。
真正打倒David的是,因為他獨居在珀斯的公寓。一次摔倒讓他在地板上躺了兩天,直到來打掃的清潔工發現了他將他送往醫院。經過救治後,醫生告訴David,他以後都不能獨自生活,必須有人貼身照顧他。這樣的診斷讓David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被限制住了,毫無尊嚴可言。David的女兒karen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她也感覺到了她父親對於生命限制的不滿意,多次和父親探討過生死的問題。
在David到了104歲的時候,他給自己許了一個生日願望:他希望死去。作為兒女的當然不希望他這樣結束他的生命,但是他們願意理解他。畢竟David已經104歲了,健康已經成為了不能挽救的因素。不過2018年澳大利亞是不允許安樂死的,所以David選擇了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在診所內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的身邊,他是微笑著離開的,沒有痛苦。
『陸』 「黃瓜王」侯鋒院士逝世,享年93歲,他有何長壽的秘訣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長壽,主要是依靠自己平時比較注意飲食,另外也堅持鍛煉身體。
侯鋒院士對於研究是數10年如一日,即使在上世紀60年代科研條件比較艱苦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不懈的進行科研攻關,最終讓他成為了農民和老百姓心目中的黃瓜王,而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到現在這種偉大的地步,就是因為有無數個像侯鋒院士一樣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科學家在背後默默的努力著,所以我們國家才會越來越富強,而他所創造的黃瓜新品種不僅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而且也創造了非常高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侯鋒所研究出來的黃瓜占我國全國所有黃瓜栽培面積的80%以上,而他所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大概有60億元左右,而未來也會越來越多。
『柒』 科學家發現老人長壽的真相是什麼
科學家發現老人長壽的真相就是要堅持不斷的鍛煉身體,要在飲食上有一定的規律,不隨便吃亂東西 ,有嚴於律己的生活規律 。
『捌』 說說你知道的科學家的壽命!!!
1)諾貝爾獲獎科學家的平均壽命為74.7歲,說明了諾貝爾獲獎科學家是長壽的,因為到了1950年,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也才65歲。而幾位壽命較低的獲獎者多為意外或人為原因導致死亡。例如,居里先生47歲,死於車禍;布里奇曼(1882~1961)59歲,自殺身亡;芬森(1860~1904)44歲,23歲或更早以前就患嚴重疾病;班廷(1891~1941)50歲,因飛機失事而去世。 2)科學家中,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平均壽命最高,且與和平獎和文學獎獲得者壽命相近;而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壽命最短,與最高者相差4~5歲。化學家與生物科學家、醫學家等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的壽命差別的原因將在後面進行簡要分析。 3)活到高壽的科學家也不少,如達到99歲1人、98歲兩人,包括羅素(1872~1970),列在文學獎獲得者中,本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數學家。
『玖』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和大學者都很長壽
學習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們的終生學習讓他們長期保持大腦的活力,而學習不斷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自我滿足,讓他們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活成榜樣,活出長壽,這才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而作為大學教師、書法家的趙慕鶴老先生,他1998年為鼓勵孫子念書,決定以身作則,跟孫子一起報名大學聯考,結果孫子考上中華大學,趙慕鶴考上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2002年,91歲的趙慕鶴和孫子一起畢業,傳為佳話。
其他因素:
1、綜合因素:地域、環境、體力活動、食療、養生保健、醫療等。而對於這些因素,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大多都能享受到最優的生活條件和待遇。
2、內部因素:預測和防治全身上百種身心智常見病才是長壽的好方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醫治未病」。定期體檢和養生保健對科學家和大師學者是標配。
3、情緒管控:據媒體報道,心理學界有研究表明: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引發疾病的主要情緒有生氣、悲傷、恐懼、憂郁、敵意、多疑、季節性失控等。而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高度自律,高度專注,忘我無我,能保持情緒長期穩定。
4、吃出長壽:壽星不是靠葯物獲得健康、長壽的,主要是日常食物,即合理的食養,對於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叫科學食療,作為「國之重器」,國家和相關機構也會密切關注他們的健康,除了定期的體檢外,食療養生是標配。
5、深度思考:也就是說,多多用腦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和長壽秘訣,學習可以使他們擁有更高質量的長壽!
『拾』 百歲科學家陸元九怕吃蛋糕長胖,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百歲科學家陸元九是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如今已經101歲高齡了,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急、不惱、不懶、不饞。老人解釋道,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自己的脾氣太急了,做事容易沖動;並且要求自己不要貪嘴吃太多,否則就走不動了,老人還害怕吃蛋糕,因為害怕長胖。網友們都說這是一位可愛的老人。個人認為:難怪老人長壽,因為老人不僅高度自律,並且還嚴格注意自己的飲食,值得我們學習呢。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其實我們平時的生活也應該向這位老人學習,要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要管好自己的“嘴”,控制體重的同時,也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做事穩重的人。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