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朱熹曾在「四大書院」的三個裡面教過書,它們是( ),( ),( )。
宋代朱熹曾在「四大書院」的三個裡面教過書,分別是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
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學校考》中,以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為「天下四書院」。
1、嶽麓書院
五代時期,智璇等二僧在嶽麓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嶽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嶽麓書院」額,嶽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
2、白鹿洞書院
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3、石鼓書院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衡州秀才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建立之雛型。北宋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石鼓書院」敕額。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在此講學,朱熹作《石鼓書院記》。
(1)長壽秀才書院擴展閱讀
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1、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
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2、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後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於思考。
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
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反對鬆鬆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並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朱子讀書法」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對於讀書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❷ 中國古代五大書院
「四大書院」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三大書院無爭議。 [1]
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 [1] 與石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 [2] 有爭議。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
五代後晉時期,宋州虞城(今河南省虞城)人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書院得以發展。 [7] 北宋立國初期,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當時睢陽學舍的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五代時期,智璇等二僧在嶽麓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嶽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嶽麓書院」額,嶽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 [13]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被毀。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元承宋制,書院辦學繼續發展,規制日趨完備。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書院著名的唐代遺跡、重達80多噸重的「大唐碑」( 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稱。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上。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衡州秀才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建立之雛型。北宋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石鼓書院」敕額。
❸ 我國四大書院叫什麼名字
包括:衡陽石鼓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合江亭、禹碑亭、敬業堂、欞星門、朱陵洞等。蒸水出環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橫其前,三水匯合,浩浩盪盪直下洞庭。而石鼓正當其中,橫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錦綉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三景集聚於此。 石鼓書院立有高約兩米石鼓。晉時庚仲初《觀石鼓書》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則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歷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 名城衡陽人文薈萃,石鼓文脈綿延千年。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諸葛湖南衡陽石鼓書院亮、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 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石鼓書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陽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於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陽市政府重修石鼓書院。 石鼓之名一說,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 另一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諛仲初《觀石鼓詩》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注》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載於史冊。山北面有一石洞,名為「朱陵後洞」,《水經注》上說「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說如果在「朱陵後洞」內聽到湘江水的鳴叫,就會發生戰爭;《瀟湘聽雨錄》記載:此洞為「靈洞」、「真仙遺跡」,在此祈禱能求子、除病。 三國時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長沙、桂陽三郡軍賦。因此,後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廟」(據《徐霞客游記》記載),後被遷移至石鼓山上李忠節祠旁,改名為「武侯祠」【祠內有張南軒書《武侯祠記》(楷書體書),此碑在抗日戰爭時期流失】。 唐貞觀時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東岸西溪間為游覽勝地,題「東崖」、「西溪」四字,刻於東西岸壁上;天寶年(742~755)間,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後洞」棲息,修煉九華丹,杜甫《憶苦行》詩中有「更憶衡陽董煉師」之句;懶殘和尚常來洞棲息,又名朱陵仙洞;「詩聖」杜甫大歷4年(769)3月中旬和大歷5年夏兩度到達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離開,曾在此留詩數首。當杜甫第二次離開衡州城,便病故於耒水旁的方田驛(今耒陽市高爐鄉龍王廟),時年59歲。德宗貞元3年(787),宰相齊映貶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東面建一涼亭,取名為「合江亭」。順宗永貞元年(805)大文豪韓愈由廣東至湖北,途徑衡州,齊映請韓愈為此亭寫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後人建「綠凈閣」以此為紀念韓愈。地以人傳,石鼓名聲大振,成為後世文人騷客「朝聖」之地。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有「唐代八大詩人之一」美譽的衡州刺史呂溫,任期間又對合江亭進行擴建裝修;衡陽秀才(唐朝,秀才為最高榮譽,相當於現在「院士」)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之雛型。刺史呂溫曾訪之,並作《同恭夏日題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日記其事。 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匡義為賜「石鼓書院」匾額和學田(朱熹的《石鼓書院記》:「始唐元和年間,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國朝石鼓志》卷一事跡篇:「案文獻通考賜額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與朱子記國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書院內開堂講學、廣招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的書院。宋仁宗景佑2年(1035),曾擔任集賢殿校理之職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這時,他將石鼓書院的故事上報給皇帝,宋仁宗閱後,便賜額「石鼓書院」。由於石鼓書院「獨享」兩度被宋朝皇帝「賜額」的殊榮,而步入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與睢陽(又名應天府書院)、嶽麓、白鹿洞齊名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當時全國許多名流都至此講學;如文學家蘇軾、理學鼻祖周敦頤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在此講學,朱熹作《石鼓書院記》;張栻在亭中立碑,親書韓愈《合江亭》詩和《石鼓書院記》,後人將此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名曰「三絕碑」。仁宗慶歷4年(1044)石鼓書院成為衡州路的官辦學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經術教導」學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駐衡州時,作詩《合江亭》:「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千萬曲,合水兩三洲。……」;諄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疇)就原址建屋數間,榜以鼓額,「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繼成,奉先聖先師之像,集國子監及本道諸州印書藏其中。請朱嘉作記,誡諸生勿為科舉功名所亂,而要辨明義利,有志「為己之學」。時戴溪為山長,與諸生講《論語》,有《石鼓論語問答》3卷。七年林田井學教授兼山長凡三年,「補葺經創」,鼎新書院,並刊大字本《尚書全解》40卷。南宋開慶元年(1259),書院毀於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長李訪「掃地更新」,「盡復舊觀」,增闢園圃,仰高樓,取明德新民文章,為諸生丕揚其義,絕響再聞,士風作振」。提刑黃斡又置田35畝,「以贍生徒」。宋末著名音樂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於湘江上,創作出「瀟湘水雲(霧)」這首著名的琴曲。 元朝,繼續辦學。然其田於至元十九年(1292)為靈岩寺僧強占,經鄧大白、王復、康莊、程敬直等歷任山長長達62年爭訟,才得歸還。元末又毀於兵火。 明清時石鼓書院不斷擴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書院以待旅遊學者,設禮殿祭祀孔子,乾張祠祭祀韓愈、張拭。天順、弘治年間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葉釗為山長,講聖賢身心之學、道德之首,剖晰疑義、闡發幽微「時學者翕然雲從」。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湛若水至書院講論「體認」之學,理學家、教育家王守仁的傳人鄒守益亦來大倡「良知」之說。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書院為朱熹、張栻、湛若水、鄒守益「過氏之地」,乃重整書院,訂立規約,以學文敦行、辨聲慎習、等倫常、識仁體訓士,刊《說經札記》、《衡汀間辨》、《太極問答》等,「忘倦」達4年(1549-1552)。又請趙大洲、皮鹿門等「海內名公」講學其中,諸士環聽,「宛然一鄒魯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學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記》中對石鼓的景色有詳細描述;萬曆四十的(1612)巡撫記事,觀察鄧雲霄大修書院,以「鑄士陶昆」、建有講堂、敬義堂、回瀾堂、大規模、仰高樓、砥柱中流坊、欞星門、風雩、淪浪、禹碑、合江諸亭、其他「殿祠號舍,罔不完葺」,規模極一時之盛,崇禎十五年提學高世泰修葺。青年時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寫詩詞頌揚石鼓書院。明朝末年,書院再次毀於兵火。 清世祖順治經略大臣洪承疇,將石鼓書院作為軍事指揮所。同年偏沅巡撫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請重建石鼓書院,衡陽縣知縣余天溥具體負責修復工程。此時,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觀樓、會講堂、忠節祠、七賢祠等建築。石鼓書院為清政府允許恢復的第一家書院,這一時期,書院科舉化,石鼓書院成為傳授舉業、培養科舉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知府張奇勛擴建號舍20餘間,「拔衡士之雋者肄業其中,每月兩試之,士風稱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鳴捐俸「增其所未備」、「督率師徒援古證今,析疑問難」其中。時七賢祠、仰高、大觀二樓,敬業堂、留待軒、浩然台、合江亭及東西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聳、煥然巨觀」。山長多一時之選,如陳正雅、余廷松、林學易、易廷彥、羅瑛、皆湖南名進士,然所援多為科舉之業。咸豐3年(1853)9月~咸豐4年正月(1854),曾國藩、彭玉麟在衡州創建湘軍水師,駐石鼓,石鼓書院附近的水面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書院改為衡陽官立中學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湖南南路師范學堂;民國時期,相繼改為「衡郡女子職業學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湖南三師),後由於石鼓山無法滿足新型學校要求,學校被遷移至金鰲山;此時,石鼓書院便成為供人游覽、祈祀的風景文化名勝。 1944年7月,石鼓書院原有的樓、閣、亭、祠等建築物,在震驚中外的衡陽保衛戰中被於日軍焚毀。故址內還有唐、明、清碑刻多處。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來衡陽視察時,要求恢復衡陽的名勝古跡,諸如石鼓書院、回雁峰等。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限於歷史條件,僅培植了樹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廢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園,無法恢復當時的建築和陳列。 1998年,國家郵政部發行「古代書院」即宋代四大書院郵票時,事先曾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終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代之。 2009年,石鼓書院特種郵票首發式在湖南省衡陽市石鼓書院廣場舉行。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的「古代書院(二)」特種郵票共有4枚,分別為湖南的石鼓書院、江蘇的安定書院、江西的鵝湖書院、海南的東坡書院,每枚郵票面值1.20元,由當代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范曾和著名畫家鄒玉利設計,以國畫形式表現。石鼓書院概貌石鼓書院經過近十次的重修,在修葺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其原貌,現在的石鼓書院主要是由禹碑亭、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朱陵洞組成。 始入石鼓書院,穿過大門,走過長廊,映入眼簾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題著一副對聯:「蝌蚪成點通,天地衍大文」,此聯為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史穆所題,在禹碑亭中央放置著一塊禹碑,為蝌蚪文所做,禹碑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嶽衡山 岣嶁峰所刻,最早見於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其後史乘屢有記載。衡陽石鼓山禹碑亭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位於石鼓山南面。 明代楊慎為禹碑作釋文亦置於此。 穿過禹碑亭,來到石鼓書院二門前,只見篆書對聯「名修千佛上;至味五經中」於門上,石鼓山與道教文化有頗深淵源,後建立石鼓書院以「四書五經」作為正統教育教材,這幅對聯是對石鼓書院的真實寫照。 透過二門,看到眼前有兩個祠堂,位居其右的為「武侯祠」,位於左的為「李忠節公祠」,武侯祠和李忠節公祠與石鼓書院都沒有很多聯系,但是由於這兩位英雄的事跡都發生在石鼓山,遂將其移至石鼓書院。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湖湘學派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千年學府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編輯本段]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書院簡介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書院學制嵩陽書院學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唐朝,興盛於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後書院制才被廢除。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名家輩出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頤,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書院珍寶院內的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里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贊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嵩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瞻富,景觀奇特名揚古今。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紀故宮銘而文明。書院主要文物有西漢的「將軍柏」和唐朝的「大唐碑」。千年道場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編輯本段]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應天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位於商丘縣城南。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
❹ 北宋初年的四大書院分別是什麼 北宋初年的四大書院分介紹
1、北宋四大書院是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石鼓書院(今湖南衡陽石鼓山)。
2、范成大《驂鸞錄》和清代全祖望均贊同,朱熹《石鼓書院記》:「若此山,若嶽麓、若白鹿洞之類是也」。天下四大書院的來源最早是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卷47,並指出嵩陽後來無聞,後來的歷史學家皆以《文獻通考》為據。
3、1926年,嶽麓書院更名為湖南大學,1938年4月,日軍戰機轟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毀,到了1941年的4月,這正是抗日戰爭進行到十分激烈的時候,日軍戰機再次轟炸湖南大學,書院的多處建築被毀。
4、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唐元五年(公元810年),衡州才子李寬在合江閣旁建了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建立之雛型。後來大家經常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表達惜時如金之感,概出於此。
5、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中國第一書院」的美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南宋儒學大家朱熹也曾經到此講學。
❺ 中國古代北宋時期的「四大書院」是指哪四大書院
「四大書院」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也有可能是石鼓書院)。
1、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綏陽區商丘古城南岸。應天書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人才輩出,在北宋「四大書院」中名列前茅。北宋初年,書院多分布在山林勝地,而田院地處繁華市區,人才輩出。
2、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嶽72峰最後一峰嶽麓山腳下。五代時,智宣等僧人在嶽麓建房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
3、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中國第一書院」的美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4、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以北2.5公里的松山南麓,因地處松山之陽,面向雙溪河,背靠陡峭的山峰而得名松陽書院。
5、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唐元五年(公元810年),衡州才子李寬在合江閣旁建了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建立之雛型。
(5)長壽秀才書院擴展閱讀: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行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入選院校有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因為石鼓書院被日本戰爭摧毀,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的人只看到山石,卻沒有看到書院。而後改選河南登封嵩陽書院。2015年12月12日,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齊名的忻州文錦書院在一個世紀內落成。
❻ 著名的書屋有哪些
中國四大書屋: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在湖南省長沙市秀麗的嶽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它的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創立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始終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雖屢毀屢興,但基址未變,相繼發展,演變有序。千餘年來,弦歌不絕,故也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佔地二萬一千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構,建築面積七千餘平方米。書院依山麓地形,坐西朝東,逐進升高,與麓山景物融成一體,隱沒於林陰山色之中。中軸有頭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其左右齋舍各成庭院,後部北側有湘水校經堂及專祠等,南側有百泉軒、碑廊等園林建築。院左並列文廟,自成院落。此外院前還有吹香亭、風雲亭。
書院採用地方傳統做法,磚木結構為主,均灰牆青瓦、硫璃脊飾、墨柱朱枋、栗色門窗,略施彩繪雕飾,簡潔朴實,表現出淡雅清新的格調。院內尚存大量碑匾楹聯,顯出一派斯文氣息。文廟則為紅牆黃瓦具官式建築特點,自成一格,形成強烈對比。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江西廬山東南五老峰下,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之一。白鹿洞初為唐代李渤與其兄李涉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該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南唐升元四年(九四O年)建為廬山國學。宋開寶九年(九七六年),江州鄉賢明起等,改為書院,旋得朝廷賜書,被稱為宋初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宋淳熙六年(一一七九年),朱熹任南康知軍,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籌置學田,編制課程,制訂學規,收聚圖書,使白鹿洞書院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時稱南宋四大書院之一。以後歷代雖屢有興廢,但辦學延綿不斷。
白鹿洞書院全院山地面積近三千畝,建築面積三千八百平方米,置於深山林壑之中,四周青山環抱,環境優美、寧靜,是辦學的極佳之處。由於歷史的原因,書院遺留的古代建築不多,現存建築多為八O年代修葺、重建,但其平面布局、建築風格及建築規模基本上維持原貌。書院由五個院落並列組成,居核心的主體建築有欞星門、禮聖門和禮聖殿。禮聖門前有泮池,狀元橋;禮聖殿之西為先賢書院,包括前院和後院兩個院落;「白鹿書院」為禮聖殿之東的一組建築,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和思賢台等;「紫陽書院」門樓、崇德祠、行台為白鹿書院之東的一組建築。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登封縣城北三公里的嵩山南麓,太室山下。因為它坐落在嵩山之陽,故名。它與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北魏太和八年(四八四年)在此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徒數百。隋改建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之地。五代後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至道三年(九九七年)賜名為太室書院,宋景佑二年(一O三五年)賜額改為嵩陽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等均曾在此講學。金、元時廢。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重建,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再建,仍名嵩陽書院,盛極一時。
現存建築及布局大體保持了康熙年間重建時的基本建制,中軸對稱,院落寬敞,主體建築五進,兩側配以廂房,有房舍近百間。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有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藏書樓;東西兩廂各有四勿齋,博約齋、三益齋、考場、麗澤堂及廊房等。嵩陽書院內先聖殿、講堂、道統祠、藏書樓等祭祀建築與教學建築互相穿插,獨具特色。
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
原址在今河南商丘縣城。後晉時楊懿曾在此建南都學舍,教授生徒,戚同文曾在此就讀。後楊卒,戚同文繼師業講學於此,聚徒百餘,稱為睢陽學舍。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曹誠就其地築學舍150間,聚書1500卷,廣招生徒,時范仲淹就學於此。天聖四年(1026),晏殊知應天府,延范仲淹執教,整飭學風,成「中州一大學府」,宋初興學自此始。院址屬應天府治,因以為名。宋初四大書院之一。商丘舊名睢陽,故亦稱睢陽書院。毀於明清兩朝。
石鼓書院
原址在湖南衡陽石鼓山,唐元和間曾為李寬中秀才書院,北宋至道三年(997),李氏族人士真據此復建書院,會聚儒士講學。景祐二年(1035),知州請得賜額「石鼓書院」及學田,後改為州學。現湮沒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