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才20歲60歲的老人叫我姐姐怎麼辦
你好,你說你才20歲,
那60歲的老人怎麼可能叫你姐姐呢
你應該稱呼老人尊稱啊
還望採納!
Ⅱ 60歲老頭稱呼71歲老太太阿姨,對么
稱呼每個人喊法不一一樣,就想我們四十多歲有的喊我們阿姨,有的喊姐姐,不要計較那麼多,這沒有對不對的問題,你想的太多了。
Ⅲ 女人多少歲稱呼中年女人呢
35歲以上的已婚女人比自己小就叫大妹子,比自己大就叫姐。
1、如若中年女人實際的年齡不是跟自己同齡或者比自己的年齡小,可以稱呼中年女人大妹子。大妹子的稱呼就會煥發出後天的親情,從語氣以及措辭就能夠映射出質朴。
2、如若中年女看起來比自己的年齡不是大一兩歲,而是大一二十歲,可以稱呼中年女人姐。再老的女人都不希望聽到老氣的稱呼,即便符合中年女人的身份,中年女人不會給自己好臉色,為此就需要在稱呼方面作出調整。
雖然中年女人已經到達實際意義上大媽或者阿姨的級別,但是務必要用姐進行稱呼。
女人各個年齡段的稱呼:
1、0--1歲稱呼:襁褓之年。
2、2--3歲稱呼:孩提時代。
3、7歲稱呼:髫年。
4、10歲以下稱呼:黃口。
5、12歲稱呼:金釵之年。
6、13歲稱呼:豆蔻年華。
7、15歲稱呼:及笄之年。
8、16歲稱呼: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9、20歲稱呼:桃李年華。
10、24歲稱呼:花信年華。
11、出嫁年稱呼:梅之年。
12、30歲稱呼:半老徐娘。
13、40歲稱為:不惑(不惑之年)。
14、50歲稱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50歲。
15、60歲稱為:耆、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16、70歲稱為:古溪、從心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Ⅳ 女人各個年齡階段的稱呼怎麼叫
1歲稱女嬰2歲-10歲稱女孩子10歲-20歲稱少女20歲-30歲未婚稱姑娘,結婚了稱少婦30-40歲稱婦女40-50歲稱啊姨50-60歲稱大娘60歲以上稱奶奶
Ⅳ 我今年21歲,對於50歲,60歲,70歲,80歲的人我該如何稱呼呢
五六十抄的大致屬父輩,除襲了年紀很大爺爺輩的要喊爺爺奶奶外,一般都會喊叔叔伯伯和阿姨
不過除了按年齡分外還有個地域性的習慣,有看起來比較齊整的喊老師,比較像憑手藝吃飯的人喊師傅,年齡大點的喊大師傅= =,算是偷懶吧,但很好用
Ⅵ 60歲左右的女性怎麼稱呼更恰當
個人認為,應該稱呼為: 女 士吧,也有可能是根據地方風俗來稱呼!
Ⅶ 天津人把女孩子叫「姐姐」是什麼意思
天津人喊女孩子叫姐姐,其實是尊稱,就和濟南人喜歡喊別人「老師」一樣(初到濟南我嚇一跳,怎麼到處都有人喊我老師,我可擔不起老師這個神聖的稱呼)。
據說,天津人以前好像都稱呼女性為「大姐」,後來慢慢的乾脆直接叫「姐姐... 稍微年長的叫做「老姐姐」,但現在一般都叫做「姐姐」了。
天津人講禮數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門三分小」,所以「姐姐」使用范圍會擴大化。您要是被比自己歲數大的人叫成「姐姐」,您還別不樂意,這一來是尊敬您,二來是跟您顯得親切,沒拿您當外人,而且還有熱情好客的感情包容其中。
很多第一次來天津的外阜人也會非常好奇這個問題,在天津,對全體女性是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的,那就是「姐姐」。
至於原因嘛,我想可能有很多吧,因為天津是九河下梢,歷史上就是五方雜處之處,天津是水旱碼頭,自然往來的各色人等中,商人自更不在少數了。商人做生意嘛,自然笑迎八方客,講究和氣生財,說話自然要格外講究拉近關系,對女性的各類稱呼里「姐姐」自然更加受歡迎了。
天津人特別講究禮數,尤其老一輩的人中,說話就更加客氣了,通常口語中都是帶「您啦」,而且一般都是「出門三分小」,自然「姐姐」這個稱呼用在對待女性身上就更加恰到好處了。另外,無論是天津過去的碼頭文化,亦或者解放後的老工人文化都自帶了很濃厚的市井味道。
這種文化背景下,似乎陌生人只要不是出於敵意的,而且稍微熟絡後就能變成「我們一塊兒的」,這也就是為嘛天津衛們心中根本奏沒有老鄉介稱呼。
如果你問一個背井離鄉的天津人「你老家哪的?」或者「某某和你是老鄉,他也是天津的」,這個天津人內心一定是詫異且郁悶的,說不好還有點兒別扭的。
因為天津人心中似乎永遠認為家就是天津,甚至半徑更加縮小到「老門口兒」那塊兒;而「我們一塊兒的」也僅僅是因為沒有血緣關系罷了。在這種氛圍中,姐姐似乎是對陌生女性即親近又尊重的最好稱呼選擇了。
隨著改革開放和外界不斷打開,姐姐也慢慢演變為:小女孩到20歲左右叫「小姐姐」,30歲到50-60歲叫姐姐,70歲往上的叫「老姐姐」,而且這種稱呼似乎感覺起來很自然又不會產生任何歧義和不好的含義。
天津人即「接地氣兒」的朴實,又機智巧妙的大智慧。姐姐在天津方言里,第一個字和普通話比較接近,只是咬音更加重,第二個字發音非常不好掌握,即往下近似四聲,但尾音又似乎是一種輕音。
不同於女性稱呼的姐姐,天津衛們對男性稱呼可是改了好幾個了,從早年間因受禮教的影響,各種姓氏後統一加「爺」,回答者更是一串兒的「爺爺爺」,到後來因為娘娘宮「拴娃娃」習俗的緣故(一般人家都有一個「娃娃大哥」)。
天津人是對男性以「二哥、二爺」作為敬稱,再到後來以「大哥」為基本固定稱呼,反而「姐姐」們的地位似乎一直亘古不變。
Ⅷ 我 20歲,有位60歲的女人,因為注意養生,所以看起來接近40歲,我好糾結,我到底該叫她什麼呢
首先分清你和他什麼關系!如果是和家裡有血緣關系,就按輩分叫,如果是父母的朋友,叫阿姨我覺得最恰當!如果是工作上的關系就叫XXX女士!
Ⅸ 年齡段的稱呼!!!!
第一: 美女,兄弟。
第二:大姐,大哥。
第二:阿姨,叔叔。
第三:阿姨,叔叔。
第四:大娘,大爺。
第五:爺爺,奶奶。
Ⅹ 我20左右,在路上遇見陌生的20,30……60歲女性該怎樣稱呼
這個困惑我也有同感,本來很簡單,可是細想之後,卻又很復雜。
前幾天我也看見了一檔關於這個話題的綜藝節目,編導用小電影的方法將女主人公在大街商場飯館遭遇的稱呼尷尬再現:路上推銷員叫她「小姐」她嫌這個稱呼有隱辱頭也不回就走;服務生人叫她「大姐」,她氣別人說她老;別人叫她「小姐妹」她又嫌太俗氣」……幾位主持人還對此發起了討論,結果討論到最後還是沒有什麼結果。
其實這也沒辦法啊,由於各種原因,現在社會上比較通用的中文稱謂已經嚴重沙漠化了,還能用的所剩無幾了。我同意那種把小的往自己同輩稱呼,年長的往年輕稱呼,疏遠的往親近稱呼說法,這樣不僅別人聽了樂意,也能增加親切感。
對於20歲左右的人我覺得可以叫「女士」,「姐妹」,不過後者可能會引來一些人詫異的目光,或者也可以叫「小姐」,雖然這詞現在帶有某種色彩,但還沒有到全民否決的地步,絕大部分通情達理的人還是不會介意的。再者可以直接叫「朋友」啊,這個稱呼最親切也是最通用了。
30—40段的可以叫阿姨或大姐。還有女士,這個詞在20—40都是通用的,不過如果對方雖年過三季但仍比較注重打扮和穿著,你還是要再考慮一下用哪個。
50的可以叫阿姨或伯母,現在的人一般都保養的好,到了50時也不顯老,我平時也不敢像過去一樣直接叫她們「大媽」「婆婆」「阿婆」什麼的呵呵。
60歲的人應該算正式的長輩了,和她們說話應該給予禮貌和尊重,不能一個勁往年輕稱呼直叫她們阿姨,大姐的了,否則有點顯得輕浮。一般的叫「婆婆」「阿婆」「奶奶」都行。
有時也看地方,在市場里的話就叫「老闆娘」,咖啡廳里叫「服務生」雲雲。或者稱別人的職位,但在國外不要這樣。
現在還流行一些叫法是把別人都叫做「老師」,這或許是應用了老師長時間在大眾心目中的以身作則,博學專業,教書育人的良好形象,但我覺得除了教育界和文藝界的人士外最好還是不要這么叫,泛濫的東西永遠不會值錢的,即使它曾經崇高。就像「小姐」「同志」一類,很多東西就是這樣毀掉的。
認識的人嗎就不用說了,還是直接叫名字來得親切。無論用什麼稱呼,以誠待人還是最重要的。
還有我覺得樓上huntercha說的也很有趣,不妨試試哦。
參考資料:
五、六十年代,最好的稱呼是「同志」,叫一聲同志,雙方都感覺很親切。到了六十年代末,曾有人提出世界上最親切的稱呼就是同志,於是,不分長幼,見面都是同志。隨著階級斗爭的弦綳得越來越緊,就有了「陌生人是不是同志」之爭,以後稱同志就要小心些了。
到了七十年代,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導階級,於是不管是什麼人,見面就稱「師傅」。即使大學教授聽到有人叫他師傅,也會倍感親切,「啊——我也成為工人階級了!」
到了八十年代,一些「洋」稱呼「忽如一夜春風來」,見面就是「先生」「小姐」。稱呼別人的和被稱呼的都認為自己已經成為改革先鋒了,稱來呼去,好不快哉。
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全民經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人們見面就是「老闆」。別人叫自己老闆,就像是自己真有了錢,真當了老闆,自然心裡樂開了花。
現在,這些稱呼雖說是仍然保留著,卻是令一番含義了。「同志」成為同性戀的代詞。本人才疏學淺,曾誤入聊天室的「同志陣營」,叫一聲「同志」,馬上有人緊緊相追,讓人哭笑不得。現在如果稱呼別人「師傅」,馬上會招來對方的白眼。仔細一想,現在工人工資微薄、地位低下,隨時有下崗、失業的危險,隨便叫人師傅,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再叫陌生人為「先生」、「小姐」,總感覺有「鴨」之嫌,「雞」之疑,就是在罵人。設想:夜深人靜之際,見一陌生女子,前去稱之為「小姐」,輕者會遭來責罵,重者後果不堪設想。現在千萬不能稱呼別人「老闆」,老闆一般有吃喝嫖賭的愛好,稱別人老闆,有罵人之嫌。
於是乎,台上台下都叫「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試問:你們是真老師嗎?只不過欺世盜名而已。因為現在老師的名聲還不算壞,長此以往,對於老師這種稱呼也沒人敢接受了。
中華民族語言豐富多彩,可是,遇見陌生人卻不知如何稱呼為好。悲哉!
————————————————————
北京市豐台區禁用「小姐」稱呼,還有多少稱呼可以重來?
從6月7日起,北京市豐台區右安門街道將執行「稱謂新規」,工作用語方面,除了禁稱「小姐」外,還包括對流動人口禁止稱呼「打工仔」、「打工妹」、「小保姆」等,並納入年度工作考核,對違反者要給予通報批評。(《京華時報》6月8日)
在工作中尊重流動人員的人格、勞動和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本是公務人員理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從改進作風、熱情服務的角度出發,出台相應的工作用語規范,很有必要。但是,以存在歧義和隱含不尊重意味為由,通過「稱謂新規」明令禁用「小姐」、「打工仔」、「小保姆」之類稱呼,除了吸引媒體關注、增加宣傳效應外,對於消除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方面又有多大意義呢?
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交流的符號,稱謂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而它之所以產生歧義或隱含褒貶,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和文化形成的。即以「小姐」為例,原本用作對未婚婦女或少女的稱呼,一直是可愛、優雅、高貴、青春的女性代名詞。無庸諱言,社會客觀存在的某些丑惡現象確實玷污了「小姐」 的芳名雅稱,使其帶上了一種曖昧之意,但是這個美好的稱呼就真的十惡不赦、非禁用不足以體現對女士的「尊重」了嗎?至於「打工仔」、「小保姆」之類說法,不過是社會對一些職業人群約定俗成的分類,責之以歧視或侮辱,大概有些言過其實吧。更何況作為群體性稱呼,又有多大的機率會在現實交往中真正用於稱呼具體人士呢?如果因為容易產生歧義而泛化稱呼的歧視指控,真不知還有多少稱呼需要禁用,還有多少稱呼可以重來。
據報道,右安門街道在禁用這些稱呼後,將在工作中統一稱呼「同志」一詞。姑且不論對所有的人不分身份一律冠以「充滿革命情感」的同志是不是一種稱呼上的倒退,筆者更有一種杞人之憂:面對甚囂塵上的「同性戀」的曖昧色彩,稱呼「同志」是不是也會因不尊重而給對方帶來傷害呢?更深一層分析,「新規」中口口聲聲要尊重的「流動人口」一詞,不也可以視作一種隱性的歧視嗎?
透過「稱謂新規」,折射出的是一些部門的「唯名主義」情結。他們奉行的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管理哲學。尊重流動人口,需要的是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真正使幹部深處充分認識到他們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做出的貢獻,並落實他們在政治、經濟等層面的平等待遇來提升相應的社會地位,進而使這些稱呼成為一種引以為豪的驕傲。相反,在稱呼問題上過於關注,以為稱呼一改,便能創設尊重外來人口的新風,在實現人性化管理上能畢其功於一役,如果不是天真,恐怕更多的應是唯名主義下的駝鳥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