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襄死的時候多大
68歲
在華山之巔的時候,郭襄第一次和張三豐邂逅,此時的郭襄大張三豐三歲。
而在蝴蝶谷的時候,滅絕師太45歲,張無忌是15歲。
而在五年前,張三豐在武當山擺下了百歲壽宴。由此可以推斷出,張三豐大滅絕師太60歲。
在倚天的原文里曾記載著這么一段——滅絕師太道:「我十五歲時,我師父風陵師太便立我為第三代掌門人……」
細讀原著還會知道,風陵師太做了整整10年的峨眉派掌門,也就是說,滅絕師太5歲的時候,郭襄就去世了。
此時的張三豐恰好是65歲,郭襄比張三豐大三歲,說明郭襄是68歲離世的。
2. 出家為尼的郭襄法號是什麼
金庸筆下的郭襄,是《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里,極為討人喜愛的人物。豪爽、大氣,與其姐姐郭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這個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最後卻孑然一身。四十歲的郭襄「大徹大悟」,「出家為尼」了。但是,郭襄卻沒有法號,滅絕師太稱她為「創派祖師郭女俠」,而不是某某師太。
所以說,郭襄出家為尼後的法號依然是「郭襄」,也可以叫「郭襄師太」。郭襄這些年來,去的最多的兩個地方就是絕情谷和古墓附近,畢竟這是楊過最有可能居住的地方。不過楊過是何等聰明之人,他後來也明白了郭襄對自己的情意,但是兩人註定不可能。
3. 郭襄死的時候多大
首先,郭襄比張三豐大3歲左右,於是滅絕師太出場的時候,張三豐大約105歲(張翠山死的時候張三豐100歲,這時候剛好是紀曉芙被楊逍強奸的時間,後來張三豐給張無忌治病2年半,張無忌在蝴蝶谷呆了2年半左右,也正是這時候絕師太出場,楊不悔也5歲了)。絕師太出場當時年紀是45歲,正好她質問紀曉芙,紀曉芙說當年楊逍大約40歲,那麼楊不悔5歲,楊逍也剛好45歲,和滅絕師太一樣大。
滅絕師太在萬安寺里讓周芷若接替掌門,告訴她,當年自己的師傅風陵師太死的時候傳她當了掌門,不久自己的師姐孤鴻子被少年楊逍打敗,這個 「少年」二字到底是多大??我就算他20歲,那麼滅絕師太當掌門的時候也是20歲,算起來是25年前,張三豐80,郭襄83歲(她早死了)。郭襄是40歲出家的,離滅絕接掌門還差43年,她是開山祖師,收第一個徒弟自然也得年輕,那麼風陵就算20歲吧,我假設郭襄教風陵武功有23年吧,算下來風陵就是43 歲了,郭襄63歲死,(因為郭襄是死的時候才傳掌門給風陵)風凌才接任掌門,離滅絕接任掌門還差20年。但是滅絕總不能一出生就在娥眉派,而且還開始學武藝吧,她該像周芷若般10歲才拜風陵為師,所以風陵就只能教她10年功夫然後死,(郭靖,楊過,張無忌,令狐沖,胡斐等都是10幾歲才開始學武藝的)即郭襄實際上教風陵武功的時間為33年,所以郭襄死的時候是73歲,風陵死的時候是53歲。
4. 郭襄最後結局(郭襄為何死得那麼早)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也長出了白發。」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前兩章著重描寫了兩位傳奇人物的一個傳奇經歷,這兩位人物便是少年張三豐與郭襄,所以上文所講的 「少年子弟」 與 「紅顏少女」 說的便是張三豐與郭襄,一個 「江湖老」 ,一個 「鬢邊也長出了白發」 ,但那位紅顏少女還是早早便離世了。
師父微微一笑,道:「......當年我十五歲時,我師父風陵師太便知我日後武功必有大成,當時她已決定立我為第三代掌門人......」
滅絕師太首次出場於蝴蝶谷中,年紀大概四十四五歲:
走近身來,只見她約莫四十四五歲年紀,容貌算得甚美,但兩條眉毛斜斜下垂,一副面相變得極是詭異,幾乎有點兒戲台上的弔死鬼味道。
張無忌冰火島回中原,年齡10歲,武當呆了兩年多,蝴蝶谷又學了兩年醫術,所以此時張無忌年紀大概在15歲左右,粗略算來, 滅絕師太比張無忌年長30歲左右 ,張無忌在張三豐九十大壽後出生,大概比張三豐小90歲,因而可以推測 滅絕師太比張三豐小60歲,她15歲時,張三豐大概75歲 ,郭襄比張三豐大三歲左右,所以郭襄如果活著,年齡大概 78歲 。
從上文內容可知,滅絕師太15歲時,陵師太應該已經當了峨眉派掌門,按她當了十年掌門算, 那麼郭襄可能在68歲便死了 ,對於一個開創宗派的絕頂高手來說,68歲就死,未免太早了些,為何如此呢?結合黃葯師死因便可知曉其中的關鍵。
關於黃葯師的結局,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金老先生將這一切藏在連載版《倚天屠龍記》中:
在舊版《倚天屠龍記》中曾敘述,之後襄陽城破,郭襄遂前往桃花島尋找外公黃葯師,發現島上空無一人,而那艘黃葯師預備殉妻用的畫舫也失去蹤影,從此不再見到黃葯師出現。
可知黃葯師最終履行了當年給亡妻許下的誓言,為愛妻殉葬,死於汪洋大海之中,他並非死於敵人之手,而是死在了 「情」 字上面。
所謂 「風陵渡,一見楊過誤終身。」 郭襄痴愛楊過,一生不改其初衷,猶如《天龍八部》段譽所講的「心魔」,她被自己的「心魔」束縛住了,即便後來出家了,她依然忘不了楊過,所以自創招式時,亦取了「黑沼靈狐」這一名字,自己所收的徒弟,亦取名「風陵」(影射風陵渡)。
她一輩子都無法忘記楊過,在金庸筆下,「情」之一物最能傷人,楊過、小龍女曾因此而傷痕累累,林朝英在古墓鬱郁而終,郭靖一家子基本都受了「情」字詛咒。 郭靖一家子都因情而衰,黃蓉為愛,隨郭靖死於襄陽城;郭靖為愛,護襄陽百姓而死;黃葯師為愛,給愛妻殉葬,葬身汪洋大海。
郭襄本就是小東邪,她與黃葯師根本就是一類人,黃葯師能夠為愛犧牲自己,郭襄亦能夠因「情」鬱郁而終,這本就是金庸筆下傳奇女子的宿命。
所以通過黃葯師的死因,咱們可以推導出郭襄的結局,即所謂的「舉一反三」了,所以郭襄之所以死得那麼早,原因無他,唯相思而已,相思成疾,鬱郁而終罷了。
5. 郭襄最終為何會出家,並創建了峨眉派,真的是因為情傷嗎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可以說,郭襄出家是必然之事。《倚天屠龍記》小說前兩回,有許多細節,都在暗示著郭襄的最終歸宿,少林寺一行的一些聽聞,讓她在後來家國遭變之日,自然而然地生出出家的念頭。不過,郭襄出家,雖為離愛,卻並非避世,不然她斷不會創建峨眉一派。
《神鵰俠侶》結局那次華山聚會之後的三年,郭襄一直都在江湖飄泊,尋找楊過。這三年她到處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中古墓長閉,萬內坳中花落無聲,絕情谷里空山寂寂,風陵渡口冷月冥冥。她心頭早已千百遍地想過:「其實,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還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煩惱?大哥哥所以悄然遠引,也還不是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我卻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這一找就找到了少林寺,引出了郭襄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旅程,甚至改變自己後半生的際遇。郭襄在少林重遇了覺遠師徒,又結識了上少林挑戰的「昆侖三聖」何足道。目睹覺遠師徒與何足道的一場較量後,卻因張君寶私自學武犯了少林門規,遭到少林的必捕令。結果覺遠大師將郭襄和張君寶救出少林,並在無色禪師的暗中幫助下遠離了少林武僧的追捕,卻在這場變故中真氣耗盡,隨之圓寂。覺遠大師圓寂前,將《九陽真經》背出,郭襄因之默記下了部分經文。這份經文,後來成了她創立峨眉派的根基。
覺遠圓寂之後,郭襄見張君寶舉目無親,因而交代張君寶到襄陽投奔她父母,自己則再次漂泊江湖而去,但張君寶最終也沒有去到襄陽,而是在途中上了武當山,後來開創了武當一派。小說到這里,便沒再細述郭襄行蹤,到她四十歲開創峨眉派,其中足足有二十年的時間,那麼這段時期,郭襄又在幹嘛呢?真的是一直在漂泊於江湖,尋找楊過嗎?很明顯,並沒有。
大約在少林一事的又五年之後,那場決定南宋命運的最後一場「襄陽大戰」拉開了序幕,而且整整打了六年之久,最終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郭襄,全部殉城報國。這也就是說,在襄陽城破的時候,活下來的郭襄三十歲。襄陽城破之時,郭襄並未在襄陽城,這點小說中有交代,她當時身在西川,趕回去救援時,已是為時已晚。不過在那六年中,除了最後的城破之時,郭襄明顯有在襄陽助她父親守城。不然她不可能得到黃蓉所鑄的倚天劍。
倚天劍和屠龍刀,是黃蓉在襄陽城破之前所鑄的,是她當時知道元兵勢大,襄陽終不可守,為了保存下郭靖的兵法武功助後世抗元所做的一個決定。屠龍刀她給了郭破虜,郭襄則受傳了倚天劍。當時的襄陽城,已被元兵圍成一座孤城,假若郭襄不在城中,黃蓉斷不可能在刀劍鑄成後,出城去找郭襄,並將倚天劍交給她。至於城破時,郭襄為何不在城中,很大可能是郭襄受父命,去西川求援。這也讓她成為他們家,唯一沒有殉城的人。
而在襄陽城破之後到她出家之前的十年中,郭襄除了在潛修「九陽功」,便是在尋找她弟弟犧牲後失落的屠龍刀,想繼承當年父母的遺志,力助抗元大業。可是,屠龍刀猶如落入大海般毫無音訊,這讓郭襄始終未有結果。隨著元兵消滅最後的南宋勢力,一統南北,郭襄隱入山林,遁入空門,出家為尼,並開創了峨眉一派。
但是,郭襄出家,真的是心灰意冷之後,選擇的一個避世的決定嗎?從後續小說情節來看,剛剛相反,郭襄出家,乃是為了後世的抗元大業,出家只是她為這個目的的一個必然的選擇而已。
說郭襄出家是必然的,這是因為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開篇的兩回就已經給了暗示。郭襄初上少林,之所以會鬧出一系列的動靜,就是因她聽到覺遠大師的一句經文,這給了當時的她很大的觸動。郭襄為了解開心中的迷惘,才會緊追覺遠,繼而就在少林山門大鬧了一場。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其實像郭襄這樣聰敏的人,她又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方能離於愛,如何能無憂無怖呢?那就是斷了情根,斷了念想。只不過那時的她,時機未到,自己不願去面對鏡花水月一場空的事實而已。這個讓她接受事實,並最終有了出家念頭的時機,自然就是家國的變故。那時的她肩負了重任,再不可能像當年的少女時代,只顧著自己在排消情愁中度日,她必須為家國而奮斗。
而這一點,她從覺遠口中得來的《九陽真經》經文片段,也給了她很大的促動。所謂「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正是她後來在潛修「九陽功」時的另外收獲,把自己原來私人情愁的重心轉移到家國大義。而且,《九陽真經》陰陽互生互濟,動力源源不竭的理論,也給了她為抗元大業後繼有人,開創門派留下有生力量的決定。由此,也打破歷來武林各派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由女子掌門的一大門派最終誕生,為武林的新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可見,郭襄最終選擇出家,創建峨眉一派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只是她的出家,並不是在家破人亡和自己愛情未能得全的心灰意冷之下作出的避世決定,反而是為了抗元大業前景,最終所做出的一個努力。這一點我們從後世峨眉第三代繼承人滅絕的兩大夙願便能看出,那便是「推翻元朝蒙古朝廷,光復漢家山河;峨眉派武功能領袖群倫」,峨眉歷代繼承人,抗元大業都是緊記在心。
自從在《倚天屠龍記》之後,歷來都有許多讀者認定郭襄出家,就是情傷的結果,更認定她為了楊過,而致家國大義於不顧。然而金庸先生既能將「小東邪」之名給了郭襄,那郭襄又怎麼會是一般只顧小情小愛的人物呢?又怎麼會偏偏就不作老東邪最敬重的忠臣與孝子?郭襄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僅一件留下刀劍秘密,讓後世繼承人為抗元大業獻出《武穆遺書》,最終在徐達手上力助復國大業的功成,就能為後世所敬重。雖是文學人物,但羽菱君認為還是還原她的大義更好。
郭襄在40歲看破紅塵,出家創立了峨眉派,看起來是因為受了情傷,最後頓悟才選擇了出家,但是仔細分析,其實並非因為受了情傷而大徹大悟,真實原因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郭襄出家,其實是看清了現實 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是為愛痴狂,面對婚姻,我們也像紫霞仙子那樣:「如果不能和我的意中人在一起,讓我做玉皇大帝我也不會開心。」
但是隨著生活中的各種原因牽絆,愛人能夠從一而終,走到最後的都是鳳毛麟角。
後來,我們在不同的城市遷徙,各自有各自的悲傷與失意,也不過嘆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罷了。
郭襄對楊過也是如此,她對楊過傾心,卻真真切切地知道,楊過心裡沒有她,他愛的是小龍女。
但是年少的執拗,並沒有讓她放棄,反而選擇用一生來尋找答案,來證明自己不比小龍女差。
但是她走遍名山大川,遍歷祖國山河,卻連楊過一面都見不到,她這才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楊過連她一面都不願意見。
最後,郭襄在40歲建立了峨眉派,成為了峨眉派的開山祖師,真的是因為她受的情傷,最後大徹大悟嗎?
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因為她終於看清了現實,明白了愛情的真諦,一個男人若是不愛你,那麼你怎麼努力也是徒勞。
網上相傳,郭襄女俠年紀不大就過世了,其實,也並非是因為情字,更大的原因,是她遺憾為了追求虛無縹緲的愛情,而逝去的青春,甚至為了尋找楊過,她連父母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郭襄就像個叛逆的小迷妹,折騰半生,最終才明白一切都是瞎胡鬧,至於情字,她早就忘卻了。
郭襄出家原因有三:
郭襄喜歡楊過嗎?答案毋庸置疑。一個青春期的小女孩,面對名滿天下的帥大叔楊過楊大俠,是沒有抵抗力的。何況這個大哥哥還是個浪漫之人,在她生日時送她永生難忘的禮物。
這是郭襄的初戀,也是最美好的愛情。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在楊過眼中,郭襄只是個孩子,是不可能愛上她的。
楊過在郭襄的心裡,也只是一種感覺,每個人都有過,撕心裂肺,無比想念。要說愛對方哪些,說不上來。郭襄一生苦苦尋找的,是這種感覺,痛不欲生又讓人欣喜溫暖。她走遍江湖打聽楊過的下落,是為了給自己安慰,也是和自己置氣。
其實,郭襄未必想要真正找到楊過。過程可以有憧憬,有幻想,結局只能是無奈。
終於,隨著年歲的增長,郭襄看破了自己的內心。她笑了一笑,轉身進了空門,任由世間萬物如葉婆娑。
郭靖夫婦與襄陽共存亡,滿門忠烈。百餘年後,江湖上提起大俠郭靖,無不擊掌嘆息,一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實是江湖上不世出的英豪。
郭襄繼承了母親黃蓉的聰慧和父親郭靖的執著。堅守襄陽時,小說中雖未描述,但是我們可以推斷出,郭襄必定也盡心盡力。
不管是巧合還是郭靖的不忍,郭襄錯過了襄陽城破,逃得性命。以她的性格,也一定會繼續反抗蒙元,可惜的是,宋室已經日薄西山,難逃 歷史 的命運。
郭襄看到對抗元朝已經沒有可能,轉而創立峨眉,保存一絲力量,守護倚天屠龍,也保留一顆不屈的心。我們看到這里,是不是似曾相識?好像當年的五絕之首王重陽?
江湖志士的俠骨丹心就是輪回,可能暗淡,但從未消失。
郭襄出生之後就被李莫愁劫持,成長過程中又為金輪法王所擒。與少林寺頗有淵源,身世遭遇又似是渡劫。
人生所有的喜怒哀樂郭襄都經歷一遍,也被她悟了一回。上天冥冥之中安排了這一切,彷彿就是為了將郭襄引入空門。
金庸先生也憐憫郭襄,她如果繼續在江湖搏殺,必然沒有好結果。出世而立是她最好的歸宿。
峨眉一派,傳承百年,祖師郭襄,一代宗師。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勿庸質疑,這就是真相。
真相其實很簡單。
郭襄常伴青燈,落發為尼,她創立了峨眉派,主要有兩個原因。我們單刀直入,這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楊過,其次是為了驅除元兵,以保河山。
神鵰時期的郭襄,是非常喜歡楊過的,她看到小龍女之後釋懷了,此時心中唯有祝福。郭襄削發為尼,與楊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倘若未曾遇到楊過,想必郭襄也不會出家為尼。在她心中,楊過是最完美的人,可偏偏有緣無分,只能獨自吞下苦澀的情果。
郭襄並不像李莫愁那般因愛生恨,她與楊過初識到離別,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自從華山一別後,郭襄再未尋得楊過的蹤跡,他和小龍女身居何方,沒有人能夠知道。
1259年,彼時楊過三十五歲,在那風陵渡口,郭襄結識了楊過。其實這種崇拜,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變成了愛慕。然而這樣的情終究不會有結果,郭襄又何嘗不知。不少讀者認為郭襄出家與楊過無關,其實我們在原著中,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在風陵渡口,郭襄得知了神鵰大俠楊過的事跡。後來她創立峨眉派,並傳位弟子,那第二代掌門人的法名便叫風陵師太。為何郭襄會給愛徒取此法名?其實主要是因為在風陵渡口初遇楊過。這里是她的夢,或許也是不願回想的事情,故而從徒弟的法名進行判斷,我們知道郭襄心系楊過,她斬斷紅塵,當然與楊過有著很直接的聯系。
愛而不得後,郭襄並未因生恨,而是尋找楊過,希望能見上一面,以解相思之苦。她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可是仍舊無果。天大地大,楊過和小龍女攜神鵰到底趕往何處,原著中沒有交代清楚,這也在側面描寫郭襄的心中所想。有迷茫、無助、孤獨……
自華山絕頂分別後,郭襄始終沒有見到楊過。這三年來,她走遍各地,祈求能夠聽到楊過的訊息,哪怕是半點也好。如此這般,也就心滿意足了。只可惜楊過和小龍女隱居秘處,江湖中人根本不知他們的行蹤。到了這里,不少人疑問,郭襄尋了多久呢?原著中先是寫了三年未見,至於後來尋訪多久,便沒有明示了。不過華山一別,正是元世祖中統元年,也就是1260年。郭襄落發為尼,則是1282年,這中間相隔二十二年,並非全是為了楊過,雖有情傷,但亦非全部。
四十歲獨創峨眉,心中再無執念,時至今日,她都未能和楊過緣慳一面。有讀者說楊過出家是為了張三豐,其實原著早已寫明,她和張三豐自少室山一別後,再也沒有見過面。倘若郭襄喜歡張君寶,恐怕早已尋訪,所以有些讀者坦言郭襄出家是為了張三豐,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俞蓮舟是張三豐的愛徒,他恩師縱橫天下之時,俞蓮舟還並未揚名。故而這些話,當然是張三豐親口告知的,不會有假。
郭襄創立峨眉派,也是為了光復漢人河山。須知襄陽城破之際,郭靖和黃蓉,以及郭破虜,均是與城共存亡,唯有郭襄逃了出來,並攜有倚天劍。屠龍刀和倚天劍中的秘密,只有極少數人知曉,郭襄正是其中之一。她創立峨眉派,也是希望藉此與元兵周旋到底,待能人之輩尋得屠龍刀,進而取出兵器中的武學秘籍,還有那部曠世兵法《武穆遺書》。
想要創立峨眉派談何容易,少林已有數百年,彼時武當已創六年,唯獨峨眉是新創不久,想和少林和武當成鼎立之勢,郭襄嘔心瀝血,廢寢忘食,那自是不必多言。否則為何峨眉力壓崆峒、昆侖、華山幾大門派呢?
這里有一條暗線,是很多讀者沒有發覺的。當年襄陽城破,為何郭襄沒有趕往相助,或許在襄陽城會遇到楊過,她卻偏偏錯過這大好時機。其實在這個時候,郭襄正在籌劃門派之事,根本是分身乏術。
且看書中原文,寫到襄陽城破之日,郭襄遠在西川。至於南宋的西川到底是哪裡,我們姑且不談。從原著判斷,應該距離襄陽城極遠,即便快馬加鞭,亦是不能相救。襄陽城破是1273年,郭襄創立峨眉派則是1282年,這中間九年的時間,郭襄自然是在想方設法開宗立派,或者是想找一個隱秘之處,將倚天劍埋藏起來。故而郭襄出家,不止是為了楊過,更是為了漢人河山。她這樣做的目的,是欲東山再起,與元兵一較高低。
假設郭襄沒有創立峨眉,那麼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這些話,恐怕掀不起波瀾。看似前後矛盾,認為江湖中人既然不知屠龍刀,便可保守住這個秘密。須知元兵來襲,才是最為關鍵的。這些武林人士,欲得屠龍寶刀,自然是拚命尋找,待到那個時候,峨眉派就可坐收漁翁之利。事實證明,周芷若盜取刀劍後鋒刃相擊,取出武學秘籍,就是郭襄早已安排好的。她精心謀劃,為的就是父母的遺願。相信即便郭靖和黃蓉在世,也會力保中原,不會輕易就範。
郭襄獨身一人,自是能力有限,想要取出刀劍中的秘籍,還要藉助江湖中人的力量。然而勢單力薄,若沒有開宗立派,倚天時期中,又有誰認識郭襄?況且郭襄死後,峨眉派是否有能人執掌,這還有待商榷。郭襄記掛楊過,這是定不可疑的,然而除此之外,還為了中原的未來。她秉承父母的遺志,這才有了峨眉的創立。
若未創立峨眉派,那麼郭靖、黃蓉、郭破虜三人,豈不是死的可惜?郭襄在這九年間異軍突起,絕非是偶然,而是為了開宗立派籌劃已久。她手執倚天劍,還掌握刀劍中的秘密,欲尋得屠龍寶刀,唯有這一條計策。
況且嚴格來說,屠龍刀是郭破虜所有,既然是這樣,那也就是郭襄之物。如此一來,便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後來張無忌將《武穆遺書》贈予徐達,還說若有人不愛民如子,必將有人手持倚天劍,來取暴君之首級。顯然郭襄的目的達到了,最後兵書和秘籍均是有了傳承人。倘若沒有峨眉派,屠龍刀的傳言,就不會有這么大的聲勢,那麼也就不會達到當初的設想。故此郭襄削發為尼,除了楊過之外,還是為了光復河山。
作為郭靖黃蓉夫婦的二女兒,最後出家禮佛,創立峨嵋派,成為一代宗師。
但若說郭襄因為 情感 而出家為尼,這是小看了郭二小姐。不過題主這么問,也是有一定的情由。那就是郭襄眼中從十六歲風陵渡口開始起,只有神鵰大俠楊過一人,其他人再出色也進不了郭襄的慧眼。
而楊過與小龍女琴瑟和鳴,十六年後相聚,華山與諸英雄洗車,兩夫婦隱居而去。情深不能自已的郭襄一驢一劍走天涯,踏遍千山萬水尋覓楊過小龍女夫婦而不自得。
多年後,武當俞蓮舟講述前塵往事時,用一句話描述:郭襄女俠四十歲那年,大徹大悟,出家為尼。
那麼郭襄為何出家呢?
一為孤單。這份孤單包括了感情沒有著落,她四十歲還沒有嫁人。還有就是所有的親人都離世了,襄陽城破是郭家家破人亡的開端,也是大宋朝失去一道壁壘的開端。父母姐姐浴血沙場,弟弟突圍身亡,襄陽故交舊友七零八落,唯獨落了自己一人,孤零零浪盪江湖,無依無靠。雖然以郭襄的武功,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但是那份來自心底的孤獨,是多高的武功也化解不了的。
二為傳承。郭靖黃蓉夫婦一脈死傷殆盡,只有郭襄一枝尚存。雖然郭大俠不再,但俠骨永存。他們對於未來恢復漢人衣冠,制訂了「倚天屠龍」計劃,這份機密同時壓在郭襄身上。多年江湖奔波,郭襄也許認識到,一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再加上歲月蹉跎,自己一生也許無法完成父母遺願。惟有把這一機密傳給可靠之人,通過門派創立,以此為根據地,選拔可塑之才,讓星星之火種代代相傳。
三為保護。襄陽雖然城破,但郭黃舊部依然有部分生力軍,只不過因為政務組織圍剿,組織分散如同散沙,更容易被朝廷吞噬。郭襄創立峨嵋派,可以招攬人馬,給他們一個聚合之地,也有利於擰合一股有生力量,為後來戰斗作為儲備。
多年後的郭襄,她並沒有忘記楊過,從創立的「靈狐」劍法就可知,只不過她把楊過存放在內心深處,而把父母的遺志繼續承擔下去。
郭襄,不愧為郭靖黃的女兒!
不會很復雜的。郭襄鍾情楊過,終身不嫁,而對她成就影響最大恰恰都是和尚,金輪國師、覺遠,前者開導過勸她敬菩薩,斬斷情絲,故最終選擇出家也正自然。
郭襄何嘗不知道沒結果,也幻想自己是大龍女,先收楊過為徒,楊過愛上自己,然後小龍女就是現在的自己。奪愛是不會的,又無法愛上別人,何足道和張君寶都是人選,可惜她像穆念慈一樣,「既愛上了楊叔叔,縱有千般過錯,也轉不了頭」。這種情形,出家是最好的結局,大徹大悟。
郭襄出家,創建峨眉,到底是不是因為情傷?
其實在《神鵰俠侶》最後已有影射,只不過沒有直接寫出來而已:
華山之巔,楊過朗聲對各路豪傑道:
「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
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
「秋風清,秋風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當年的她正值豆蔻年華,清新脫俗,婉麗動人,結合了郭靖的仁慈,黃蓉的聰慧,郭襄為人真誠,做事穩重,骨子裡自帶著一股子江湖義氣,她喜歡仗劍天涯,結交豪傑,鋤奸除惡,宛然其外公黃葯師當年模樣,故人稱:小東邪。
.......
郭襄偶然聽說了神鵰大俠的事跡,情竇初開的她立刻對楊過芳心暗許,並發誓一定要見到他......
九龍潭上,靈狐洞口,神鵰大俠如約而至,少女終是如願以償與心目中的大英雄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們捉靈狐、戲百花、勸瑛姑、敗伯通;他們穿林躍樹,他們點水掠花......他們忽而開懷大笑,他們遂又深情肅色......
多年以後,回首往事,是否仍有一絲心動......
.......
郭襄用一根寶貴的金針換得了對楊過的驚鴻一督
望見的是清矍俊秀,脫俗不羈;留下的是一眼萬年,至死不渝......
........
楊過為十六生日的郭襄送上了三份大禮:
殺敵三千
燒蒙糧草
智擒霍都
伴隨著生日煙花的絢爛綻放,郭襄立刻成為了整個英雄大會最耀眼的明珠.......
一個如此優秀的男人,送上了如此浪漫生日禮物......試問又有那個少女不動心,又有哪位姑娘不痴情......
盡管那是一杯毒葯,也會喝得心甘情願.......
.......
當郭襄看到沒有等到小龍女的楊過縱身跳下懸崖後,毫不猶豫的一躍而下.......
斷腸崖底,楊過問郭襄:
「你怎麼跳下來了?」
郭襄笑嘻嘻地回答:
「你跳,我就跳——」
說完,她便立刻奉上第二根金針:
「第二個願望:不準你死!」
........
郭襄站在峨眉的山頭,迎著凄風,望著冷月......思緒萬千,悠然低語:
秋風清,秋風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總結:愛一個人或許只要一瞬間,而忘記一個人卻要一輩子.......
6. 郭襄是個什麼樣的人
【郭襄資料】姓名:郭襄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生平:南宋末年,早年居於襄陽,其後遭遇楊過,念念不忘,走遍天下,尋楊過不著,41歲時大徹大悟,出家為尼,開創峨嵋一派。
生日: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十月廿四日(新修版為九月廿四,書中寫蒙古大軍秋後南下,九月正值秋末,十月已入冬)
稱呼:襄兒(父母用,黃葯師、陸無雙、程英偶爾用)、二妹(郭芙、耶律齊用)、二姐(郭破虜用)、小妹子(楊過、小龍女用)、郭二小姐或小郭襄(大眾用)
外號:小東邪
身份:峨嵋派創派祖師
相貌:清雅秀麗,嬌美可人,可愛純潔之中又不失豪爽,天真爛漫之中又不失聰慧
第一口奶:豹乳
父親:郭靖
母親:黃蓉
祖父母:郭嘯天、李萍
外祖父母:黃葯師、馮衡
兄弟姐妹:郭芙(姐)、郭破虜(弟)
姐夫:耶律齊
師兄:武敦儒、武修文
貼身丫鬟:小棒頭
徒弟:風陵師太
徒孫:滅絕師太、孤鴻子等
曾徒孫:靜玄、丁敏君、紀曉芙、周芷若、貝景儀等 [編輯本段]郭襄與楊過 16歲生日的三個心願
1、盼望爹爹媽媽率領人馬,會同眾位英雄好漢,殺退來犯的蒙古兵,襄陽城百姓得保太平。 最美郭襄
2、盼望爹爹媽媽身子安泰,百年長壽,盼望爹娘事事如意稱心。
3、盼望神鵰大俠楊過和他夫人小龍女早日團聚,平安喜樂。
暗戀:大哥哥楊過
最勇敢的事:我見你跳下來了,便跟了下來
楊過允她的三枚金針:
1、瞧瞧楊過的容貌
2、生日那天到襄陽城見她
3、千萬不可自尋短見
楊過送她的禮物:玄鐵重劍
16歲生日禮物
1、蒙古兵兩個千人隊
2、蒙古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恭祝郭二小姐多福多壽』
3、揭穿霍都的陰謀
初聞楊過:風陵客棧
初遇楊過:風陵渡口附近
郭襄未見他之時,小姑娘的心中將他想像得風流儒雅、英俊瀟灑,此時一見,不禁大失所望,心想:"世上竟有如此相貌奇醜之人!」忍不住再向他看了一眼,卻見他一雙眸子精光四射,英氣逼人。那閃電般的眼光閃過她臉時略一停留,似乎微感奇怪。郭襄心口一陣發熱,不由自主的暈生雙頰,低下頭來,隱隱約約的覺得,這神鵰俠倒也不怎麼醜陋了。
最後一次見楊過:華山之巔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暗戀郭襄之人:何足道 、張君寶(張三豐)
金庸老先生說過:「郭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郭襄確實是這樣讓人喜歡。
我想:如果在桃花島的是郭襄,而不是郭芙,那楊過是不是就會喜歡上襄兒呢? [編輯本段]少時經歷剛剛出生時,襄陽城大火,那時楊過和小龍女便從黃蓉懷中接過那孩子
後來楊過小龍女帶著孩子,喂她豹奶
李莫愁看到那孩子,誤會是小龍女之女,便將那孩子搶了去,可小郭襄天真可愛,李莫愁又在年少之時想要一子,便沒有狠心將其殺死,抱著小郭襄直誇:「這是多可愛的一個孩子啊」
黃蓉身體恢復,聽說孩子被李莫愁搶去,心裡焦急,一次帶著芙兒避難時,發現了李莫愁,便於其打鬥
李莫愁因為顧及懷中郭襄(此時不知這是便是黃蓉之女),因而沒有全力迎戰,後中黃蓉計謀,中了冰魄銀針的劇毒,生死一線,黃蓉要在自己和小郭襄中選一個存活時,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卻猶豫不決,實屬不易,黃蓉也因此而饒了她
趁此時,楊過正巧路過,便將孩子帶走回了古墓,喂孩子玉峰蜂蜜
後郭芙等人將孩子尋回 [編輯本段]郭襄與峨嵋南宋末年,襄陽大俠郭靖與妻子女俠黃蓉力拒蒙古,獨守襄陽。其次女名喚郭襄,家學淵源,武功駁雜,而行事縱性,與其外祖黃葯師相類,遂有「小東邪」之稱。1257年,十五歲的郭襄過黃河風陵渡口偶識神鵰大俠楊過,從此芳心可可,獨屬其人。1258年,楊過在她十六歲生日上率江湖群豪以賀,其後楊過與小龍女重逢,並於第三次華山論劍後與眾人在華山分別,從此郭襄開始了她在江湖中尋找楊過的旅程。1259年七月,元憲宗蒙哥(1208—1259)進攻襄陽時,郭襄被金輪法王扣為人質,被捆綁在柱子之上,後被楊過救出。
四年後(1262年),二十歲的郭襄途經少室山,拜訪少林無色禪師。適逢昆侖派祖師何足道受人之託來少林傳話。因山間偶遇,郭襄乃奏考磐,而何因此而暗戀郭襄,特意為奏蒹葭相和。少林一行,何足道技驚全場,卻因張君寶內力深厚而深感羞愧,故返回西域而創昆侖一派,而覺遠也因張君寶被指為偷藝而不得不帶張與郭襄逃亡。是夜,覺遠口頌「九陽真經」圓寂,郭襄、張君寶、無色皆有所悟。無色創少林九陽功;張君寶也因此而開創武當,自號三豐;郭襄仍然行走江湖,希望能與楊過碰面,卻始終沒能再見,在四十歲那年,她大徹大悟,在峨嵋出家,從而開創了峨嵋派。
據傳黃蓉在襄陽城破之前曾將楊過贈與郭襄的玄鐵重劍熔化而鑄倚天劍和屠龍刀,內藏兵法秘奧與武學精要,分授次女郭襄與小兒子郭破虜,並留下「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幾句話。 後郭破虜在破城時與郭靖夫婦共同戰死,屠龍刀流落江湖,而其中的秘密只郭襄一人知道了,後來再傳與其弟子。另鑄玄鐵指環,內刻:留貽襄女,後為峨眉掌門信物.
峨嵋第二代掌門為風陵師太,其法號也是郭襄為紀念與楊過的初逢(風陵渡)而起的。她的弟子孤鴻子與明教高手楊逍約斗不敵,負氣而亡,將倚天劍失落並落入楊逍之手。
風陵傳衣缽於滅絕師太,滅絕也終於重新搶回倚天劍,並廣招弟子,使峨嵋聲譽日隆,成為與少林、武當、昆侖相抗禮的四大門派之一。 [編輯本段]【花語詠嘆,相關評論】1,評論一
郭襄:天涯思君不見君 如何相忘於江湖
愛上不該愛的人,貽誤終身。
16歲,如詩入畫的季節里,一句「大哥哥」從此情迷深處,永劫不復。
命運註定,情劫難逃,無可奈何。
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就種下了千絲萬縷的相思……十六年後再相聚,揭下面罩的那一刻,襄兒,你心中的情花就這樣為他開放。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楊過,你的三枚金針,絕世的禮物,就這樣將一個如此靈動聰慧的女子的心掠取。絕情崖上的捨命相隨,比之當年小龍女的用心良苦,何嘗不是又一段的曠古奇情……這樣的女子,如何能不讓人為之傾倒。相信你也感受到了……
真的沒有一絲動心嗎?還是不能……你不能,因為年齡的差異,更因為你有你的妻子——龍兒,那個超凡脫俗的女子,是你一生的追求,生為她生,死為她死,你的心裡,已不再能容下別的女子。可是,對於襄兒,你也只是兄妹之情嗎,亦或是,她已成為你的紅顏知己。
愛她,憐她,心疼她……所以你遠遠的躲開,攜著你的妻,絕跡江湖……你與她,從此相忘於江湖。
可是你錯了,真的錯了。襄兒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豈是說忘就忘?……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大哥哥,你究竟在哪裡,襄兒如此念你想你,你真的就不再相見了?
鵝黃衫兒,小青驢,懷著滿腹深情,郭襄,成就了江湖中的又一個神話。
天涯思君不見君,尋到天涯,尋到海角,尋到華發,尋到蒼顏……所有的情思整個的心,都深深的埋在了華山之別,其中苦味誰能解?
張君寶,你的心思,襄兒怎會不知,她尋覓著她的大哥哥,企盼能與你相忘於江湖。怎知,你卻與她一樣,見君思君終身誤……只是襄兒的心早已死,華山之巔,情埋深處,無復取代……
一生的追求不可得,逍遙於江湖,只為排遣相思之苦……
從此看破紅塵,一代師尊,峨嵋鼻祖,就此唱響江湖……卻只為一個心願,一個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襄兒,多年以後,當你想起昔日華山之別,你是否在那時,便已通透了自己的一生……
2,評論二
郭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盡管,少女初長成的郭襄是在《神鵰俠侶》離結束還有四分之一時才出場,卻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全書的第二女主角,甚至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已超越了小龍女的位置。郭襄是老金的神來之筆,當這個頸掛一串明珠,身著淡綠衣衫的少女出現在風陵渡口時,全書壓抑、悲苦的格調陡然變得明快起來,從此,襄兒成了以後情節的主線之一,讓人的心隨著這個少女的喜怒哀樂而跌盪起伏。字里行間,可見老金對郭襄的偏愛,甚至有人說,本來老金是打算讓小龍女死去,讓楊過娶了郭襄的,無奈讀者反對才算作罷。不知道這個傳言是否屬實,但郭襄的確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她兼具黃蓉的聰穎美麗、郭靖的豪氣善良、黃老邪的特立獨行、視教條如糞土,甚至,她還隔代遺傳了的外婆的風韻與溫婉可人,她讓楊過初次重遇便「湧起了要保護她,照顧她的心情,」甚至送她三根金針、大張旗鼓為她賀壽;她讓金輪法王都起了憐才之意,不惜一切想收她為徒,為她跳入寒潭黯然神傷。這樣一個女子,根本就是以配角的身份演繹著主角的故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遇見楊過,是郭襄的宿命。如果說「風陵夜話」時郭襄對楊過是好奇與崇拜居多的話,那麼在萬獸山莊,她用第一根金針讓楊過摘下面具,眼前出現一張「清癯俊秀,劍眉入鬢,鳳眼生威,只是形容蒼白憔悴」的臉孔時,她這一生都無法將這個男子從心底抹去了。這一刻,常讓我想起《大明宮詞》中小太平公主初見薛紹時的情景,當太平揭去薛紹的昆侖奴面具時,對於她,是幸福的開始,也是宿命的起點。
有的人,終其一生,可能都遇不到真正愛的那一個,有的人,即使遇到,也是枉然。楊過之於郭襄,是塵世間最遙遠的距離,郭襄生命中所有愛的煙花,全部在十六歲這年綻放,絢爛、奪目,獨自美麗。絕情谷為救楊過那驚心動魄的決然一躍,已耗盡了郭襄所有關於愛的心力,幾年後,當她遇到了「昆侖三聖」何足道,遇到這個對她唱出《蒹葭》的出塵英才時,終究還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直為何足道惋惜,這本是個在我看來還算配得過襄兒的男子,可惜,套用《白馬嘯西風》李文秀那句著名的語錄「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
忘記是哪本書說過,「為愛而愛,是神。」灑脫如郭襄,自始至終都在為愛而愛,把自己維持的很好,只希望楊過快樂、幸福,縱然痛徹心肺,卻也無怨無悔。只是在全書的結尾,當楊過攜小龍女歸隱,「明月在天,清風吹葉,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面對一份無果的單戀,理智如郭襄,也終究泄了心緒。
十六歲這一年,郭襄走完了愛的一生,以後的歲月,將全部用來回憶。
當真是:英雄夢醒,煙花一生。
2,評論三
讀過《神鵰》的朋友應該記得,郭襄的十六生日之時,楊過集合了眾多江湖奇人異士前去祝壽,並費盡心思准備了三件大禮,盡奪英雄大會風頭,不但郭襄本人受寵若驚,感動萬分,就連郭靖、黃蓉等人也是驚異不已。而楊過如此興師動眾為一個僅有數日之交的小姑娘做生日,卻是令我不能理解,總不能都歸結於楊過行事怪異,放盪不羈。畢竟,他是不會為了郭芙或是程英、陸無雙而這樣興師動眾。另有一個原因,即楊過很欣賞這個品性相投的小姑娘,並且又答應了要在她生日之時來見上一面,於是按照禮節,帶來了這幾件不一般的禮物,畢竟堂堂神鵰大俠的禮物總要與眾不同才是。但以楊過的聰明才智,他肯定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會令涉世不深的郭襄更加傾心於己,這就與前面寫到的「決不能再惹人墜入情障」自相矛盾。想來想去,還是不能自圓其說。
本來這個問題已經被我擱置了很長時間,前兩天看到《淡淡程英》,忍不住又想了一 下,感覺楊過還是遺有十六年前隨處風流浪盪的殘余,他十六年中漂泊江湖,得不到小龍女的慰藉,又對其他女子嚴守禮法,心裡的壓抑是可想而知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十六年漫漫之期,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折磨,就在此時,他遇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郭襄,這不能不令他有一點心動。試想,以三枚金針和三件壽禮的重量,除襄兒外,還有誰能得到?
然而,在為郭襄做這些事的同時,楊過也想著與小龍女相會之期臨近,這還是他骨子裡的流使然。上文提到的那句「決不能再惹人墜入情障」恐怕只對一般女子適用,遇到郭襄之流,這話就算是白搭了。總結起來,楊過就是因為對郭襄頗有好感,所以才不遺餘力地討好她,讓她開心快樂,完全沒有考慮後果,或者就算有所考慮,也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正像金庸先生在新《神鵰俠侶》中寫到的「郭襄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楊過其實心裡早就喜歡她了」。
寫到這里,還要提及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郭襄對楊過的感情不是男女之情,而是類似對英雄和兄長的崇拜之情,我不贊成這種說法。略舉幾例,小說中描寫郭襄見到楊過真面目後眼中「異樣的神情」,以及郭襄因見「姐姐在姐夫身畔與群雄熱情的相互道賀」而心中傷痛不已,都可以證明郭襄對楊過是純粹的愛慕之情。楊過對郭襄卻是夾雜了照顧、保護小妹妹的復雜感情,經歷了由憐到愛的變化。
其實我認為,楊過是配不上郭襄的,只不過是在少女情竇初開之時先入為主罷了。楊過闖入了她朦朧的少女情懷,用他歲月磨就的滄桑憂郁,給了小姑娘一片希望和信賴的天空,卻又在她最需要關懷的時候飄然遠去,一切都是那樣不湊巧,卻編制出一個酸澀的夢。每當讀到《倚天屠龍記》開頭,那個青驢上孤獨的黃衫少女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時候,心中都會為她感到些許不值。本該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小姑娘,為了一個有妻室的人,從此憂愁不展,鬱郁寡歡,她的心情,又有誰能理解?
但她對大哥哥的情思,卻是深藏於心,愛他,就讓他幸福。絕情谷她那縱身一躍,足以讓任何愛情故事都顯得蒼白無力,而谷底死裡逃生,渾身濕漉漉,冷得瑟瑟發抖的她卻全心全意記掛著大哥哥的安危:「她從懷中取出最後一枚金針,說道:「大哥哥,當日你給了我三枚金針,曾說過憑著每一枚金針,我可相求一事,你無不允。今日我來求懇:不論楊大嫂是否能和你相會,你千萬不可自尋短見。說著便將金針放入他手中。楊過眼望手中的金針,顫聲道:「你從襄陽到這里來,便是為我求這件事么?」郭襄心中歡喜,說道:「不錯。大丈夫言而有信,你答應過我的事,可不許賴。」
當襄陽城下,小姑娘終於見到了龍姐姐,她嘆了一口氣,道:「也真只有你,才配得上他。」絲毫沒有嫉妒,有的只是對大哥哥的祝福和自己暗暗的傷心。
問《神鵰俠侶》,楊過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要我說,楊過如果拋棄小龍女而選擇郭襄,那他就不是楊過;郭襄如果接受這樣的愛情,那她也不會是郭襄。正因為他們的選擇,才有故事的美麗。只嘆,那華山之巔幾行清淚,伴著她尋覓半生。
畢竟,她是郭襄,她會將這份情深藏於心,用她的聰明與才華建立峨眉派。當峨眉金頂陽光灑滿雲霞時,她會想起十六歲那年絢爛的煙花嗎?
7. 金庸筆下的郭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郭襄是金庸筆下我最喜歡的女主角,有能翻雲覆雨的能力卻沒殺氣,有格局但是沒有野心,像個小孩子一樣 有童心卻不幼稚,回憶起過去時常失意卻不落寞。
8. 楊過和郭襄相間時郭多大張三豐見郭襄時彼此多大
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根據這些,以及書中的描寫,可以推算出一些虛構人物的真實年齡。
楊過的年齡書中並沒有準確交代,但是從《神鵰俠侶》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書中第一回開始是在公元1236年夏,這個有證據可尋。第二回中又說楊過有「十三四歲」,鑒於當時的人一般用虛歲,而武林人物的後代應該比較顯大,姑且認為他約生於1225年左右,約11歲(虛歲12、3)
郭襄生於窩闊台攻打襄陽城之時,史上為1243年,郭襄四十一歲創立「峨嵋派」時為1284年。
這樣,郭襄比楊過小18歲左右。
蒙哥死於1259年7月,當年楊過實歲約近35歲,虛歲36(原著:他此時三十六歲,年方壯盛,不該頭發便白【此應為虛歲】),恰恰經過了「十六年」。郭襄16歲。
史載張三豐生於1246年四月初九。因此要比郭襄小3歲左右,也比較符合書中的描寫。(《神鵰》最後一回寫張君寶12、3歲,時郭襄恰恰16歲。又《倚天》開頭就寫:郭襄「十八九歲」,張三豐「十六七歲」)
綜上所述,
楊過(1225-?)
郭襄(1243-?)
張三豐(1246-?)
楊過18歲初見郭襄,近34歲時,郭襄過16歲生日之前二次見郭襄。
郭襄初次見張君寶時16歲,張君寶13歲。二次見的時侯是大約2-3年後。郭襄19歲左右,張三豐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