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泰國長壽面

泰國長壽面

發布時間:2023-01-03 02:57:20

⑴ 春節小報

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春節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又叫陰歷年、農歷新年、農歷年、舊歷年,俗稱「過年、大年、過大年」。陰歷是根據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來制定的;而陽歷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運轉周期指定的。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滿、蒙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Nguyên?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註:日本節日「正月」類似於中國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為「??」(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一詞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稱年為「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又名"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夕」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現在說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記載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

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

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元宵節

元宵節彩燈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因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2]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舞龍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⑵ 新年習俗

中國春節習俗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葯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葯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爆 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 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里,大戶人家懸燈結綵。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

⑶ 各國生日時必吃的東西有哪些

巴西人過生日的食品是糖果。

冰島人過生日常吃帶蜜餞的薄餅。

英國人過生日全天慶祝。在學校里,過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腳脖舉起來,每年一次,預示長高。

荷蘭的孩子們過生日,不僅得到禮物,也把禮物分給別人。

在墨西哥,生日那天要盡可能早地致以祝賀,以圖吉利。過生日的人常常在半夜被祝壽的朋友叫醒。

印度人過生日有宗教色彩。必須在黎明前祈禱和祝福。

泰國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點燃兩支長蠟燭,一支同過生日者一樣高,以求長壽。如果過早熄滅,則是不詳之兆。

大多數西方國家過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蠟燭,然後與祝壽者同食蛋糕。

⑷ 各地春節習俗

大同春節習俗概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已由文化部申報為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春節作為中國最大的民俗節日,深受人民的重視和青睞。各地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枚不勝舉,筆者想談談大同地區的春節習俗。
一、 節日習俗
大同地區的春節,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就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甚至於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眾多春節習俗的真實寫照。
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們視該日為佛主的「成道節」。民間也食「臘八粥」,象徵吉祥福壽、喜慶豐收。大同地區則「預於初七日往玉河鑿冰融水做棗粥,別無饋送,惟與佣水人棗粥一碗。」[1] 「食臘粥,作臘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節活動開始了。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文獻記載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兩側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批為「一家之主」的對聯。每逢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職」時,大同民間「供餳餅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該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當地習俗。大同民謠中「二十三,吃餳板」(註:餳指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指的就是人們希望他上天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節前的准備階段。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稱過大年。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蒸年糕、包餃子、吃年夜飯,請祖先、熬年、壘旺火都是大同地區的習俗。《雲中郡志》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這與我國北方其他地區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贅述。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過年發旺火是當地的一大風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子中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裡面放好乾柴,上面大紅字條寫有「旺氣沖天」、「大吉大利」、「火樹銀花」等吉語。《大同縣志》記載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磊磊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鳴,辭舊迎新,活動達到高潮。旺火由家長親自點燃,稱為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沖天的火光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燒紅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圍著旺火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鏟回灶內做飯,不準外人鏟走,表示一年的興旺。如今,盡管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樓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過年壘旺火的習俗仍然照舊。與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觀、規模龐大。人們圍著紅光耀眼、燦爛輝煌,吐著長長火舌的旺火,排著長長的隊伍,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們,歡笑著、嬉戲著,祝福著美好的來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氣勢磅礴。
「拜年」是歲後迎新納福的主要活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內容豐富多彩。元日子時交年時刻,伴著新年的鍾聲、震耳的鞭炮聲,各家開始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區通常是後一種習俗,「過年好」成為最常用的拜年俗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因為初一以來的諸多禁忌過此日可破,故稱「破五」。破五的習俗活動主要是「送窮」。黎明各灑掃穢垢,送之門外。又剪綵為人,在街頭相更換,名曰「送窮」[4]。民間還留傳說初五是五路財神(註:所謂五路,指東南西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的生日,故各處商家店鋪紛紛開張營業,迎接財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稱「八仙日」。全神下凡,人們上街游百病,上廟進神、還願。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縣志》記載:初八日,俗喚「八仙日」。是日,順禳星辰。先是,前臘,各廟僧道與相識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廟僧道有回以果餅者,有留之吃齋者,則視布施之多少為差。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成為傳統民間習俗。民諺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由此可見元宵節俗與歲首的密切聯系,它是春節習俗的又一高潮。觀燈、猜謎及各種娛樂活動構成了一卷絢麗的民間傳統風俗畫。大同地區「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競張鰲山燈,間放火樹,以慶太平。」[5] 「鄉下多扮燈官,唱插秧歌來城內相徵逐,仿儺禮」[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間俗稱「小添倉」、「老添倉」。「是日凡貯米面處則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糴米面以添貯者。」[7]代表填滿糧倉,蓋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倉之舉意在祝禱、祈求豐收,表達了人們美好的嚮往。
二月二,龍抬頭。扶龍頭、引錢龍是主要的習俗活動。該日早晨,人們到水井內擔水、提水,用水壺裝水且內放一枚硬幣,從井台開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內,滴水畫個圓圈,然後將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錢龍,預示著財運亨通、發財致富。《大同府志》記載:「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龍』。」
二、 節日飲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農業文明和歲時禮俗的淵源。
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預示著年節的開始。歲前的年貨置買是個重頭戲。其中,雞鴨魚肉、油鹽醬醋、各色蔬菜、干鮮果品、煙酒飲料等食品都要購置齊全。大同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饅頭,供奉神靈。燒、煎、烤、炸、蒸各種食品均需准備,節前的棗饃、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條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人們購物方便,講究新鮮食品,多已不做了)。一應俱全,就等過年了。
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是春節飲食的象徵。年三十早餐的撈年飯,一般人們都要多撈點(即多做點),因為古人有個說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鍋。中午的黃糕表示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萬家團圓、舉國同慶的時刻,晚上的「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每位家庭主婦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菜餚中必備丸子、魚肉,象徵完完全全、團團圓圓、年年有餘。雖然餃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舊時以天乾地支來計時,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的餃子餡內藏一枚硬幣,尤其帶有「招財進寶」、「大吉大利」的吉祥含義。吃年夜飯時,不僅家人歡聚共飲,而且要將祖先及亡靈請回團年。驅鬼避邪、送天神、請祖先,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飯店、酒樓吃年夜飯了。現代人觀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現實。
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大同地區吃餃子也頗多講究。年三十的餃子藏制錢,圖的是一年有福氣;初一的餃子與面條一起煮了吃,名叫「金絲穿元寶」;初二請財神,吃餃子名叫「撈元寶」;正月初三吃餃子,當年生個胖小子;破五的餃子一定吃,為的是填補窮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餃子供麥穗,象徵來年大豐收······。除餃子外,油炸糕、油餅也是節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三、 節日禁忌和娛樂
簡單地說,心理上以為忌諱的和言行上規定為不能說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論衡》中認為:禁忌雖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勸人為善,使人慎重行事。長期以來,禁忌也就成為人們約束自己行為的准則。
春節的禁忌很多,除了對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讓人們特別是婦女在正月里過清閑自在的日子。這從正月里諸多忌針線、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針,古人說:初一不忌針,一年窮忙碌;初五忌針,是怕扎破窮孔;初八忌針,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針,是怕生惡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針,是怕針穿糧倉漏掉糧食;二月二忌針,是怕挑了龍眼;等等。「懶老婆盼正月」、「過了老添倉,羞死懶婆娘」的俗語便是佐證。
此外,大同地區有關過年的禁忌還很多。俗話說:葷年素臘八,臘月初八的早飯要在日出前做熟、吃完,忌動腥葷,要吃素菜;否則,恐得「紅眼病」。正月初一婦女不出門拜年,曰「忌門」;年節忌打碎器物,忌燭火熄滅;小孩兒不準哭鬧,老少不可說不吉利的話,左鄰右舍不許吵架,不能請醫生、吃葯;從初一至初四,不能掃地、倒垃圾,認為這樣會財源外流。所有這些多是為了圖個一年的喜慶、吉利,討個順氣。現在許多禁忌已被人們所擯棄。
大同地區從初五至十六,各種娛樂活動走街串巷、文藝演出搭台唱戲。扭秧歌、小車燈、跑旱船、踩高蹺、撓擱、舞獅子、耍龍燈等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每年春節的晉劇、耍孩兒等地方戲種也是人們傳統的娛樂項目。此外,還有許多廣受歡迎的文體活動。
元宵節是一年中的狂歡節。特別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伴著元宵節的威風鑼鼓、彩車、花燈、花會表演使娛樂活動達到了最高潮。全市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湧上街頭觀看錶演。其中,南關的耍龍燈是最精彩、最有名的。元宵之夜,家家戶戶燈籠高掛,孩子們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觀燈場所人頭攢動,各色花燈爭奇斗艷;猜謎活動,其樂融融;焰火照亮大地,火樹銀花競相開放。元宵的鑼鼓、元宵的燈火、元宵的遊人編織著良宵美景,好一幅「鬧元宵」的狂歡風俗畫。

⑸ 各個國家傳統新年

美國新年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

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就舉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會」,一家入圍在篝火旁邊,載歌載舞,談笑風生。待至晨曦微露,他們再把破舊衣物付諸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象徵。

除夕活動,常常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鍾。到元旦這一天,通常比較安寧、閑散。許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後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電視、吃頓新年飯。

雖然元旦並不是最熱鬧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舉行極富地方色彩的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花會,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新年慶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亞農村的一些俱樂部成員,每逢柑桔成熟季節,使用鮮花裝飾自己的馬車,在村裡搞一些小型慶祝活動。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十里長街布滿鮮花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完全用鮮花、特別是用玫瑰花紮成的彩車徐徐而行,長達數英里,車上還有用鮮花做的各種模型。這不儀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擁街頭,而且還吸引上百萬的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長達10小時之久的化裝遊行。這種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中葉定居於特拉華河沿岸的瑞典與英國移民的習俗。當年他們總是身著盛裝在鄉村舉行新年慶祝遊行。今日費城的化裝遊行固然比當年更有組織,但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參加遊行的人們,有的裝扮成小丑,有的化裝成婦女(按照古老習俗,這個遊行不允許婦女參加),隨著彩車,載歌載舞,人流如水,熱鬧非凡。每年參加的入數總在一兩萬左右。 此外還有不少州舉行元旦足球賽。鮮花盛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杯足球賽;盛產棉花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賽;甘蔗產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糖杯足球賽;後來又新出現佛羅里達州傑克森維爾城的鱷魚杯賽,以及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城的太陽杯賽等等。

美國入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就是在新年許願立志,他們稱之為「新年決心」。這決心通常不是什麼宏圖大志,而是一些朴實而實際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煙」,或者「我要好好對待鄰居」等等。他們總是坦率地講給大家聽,以期得到監督和鼓勵
法國的新年
中世紀以前,法國的新年是四月一日,直到1564年,查理九世才把它改成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家人團聚,同餐共飲,按古老的風俗,是夜每個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法國人認為除夕時家中的酒如沒有喝盡,來年必有厄運.所以豪飲是法國新年的特色之一.另外新年時父母或長輩要給孩子們紅包,以表關切,這一點很象我國春節的"壓歲錢".很多人還用元旦的天氣來預則來年一年的天氣,他們認為,元旦刮南風,則一年風調雨順;刮西風是捕魚和擠奶的好年頭,刮東風水果可以大豐收.

德國新年各個國家由於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不同,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慶祝。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⑹ 方便麵和面條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方便麵是通過對切絲出來的面條進行蒸煮、油炸,讓面條形狀固定(內一般為方容形或圓形),食用前以開水沖泡,溶解調味料,並將面條加熱沖泡開,在規定時間(一般在3分鍾內)內便可食用的即食方便食品。這樣油炸的方法,主要是為了提高保質期。吃多對健康不利:一是油脂含量高,因為大部分方便麵都採用油炸的方法對面塊進行乾燥。二是含有一定的添加劑。三是被很多人所關注的丙烯醯胺問題。
你所說的面條在在這里應該是掛面。掛面由精製麵粉製成,不含防腐劑及添加劑,營養成份得到了有效保留。掛面之所以可以長期存放,是因為它通過乾燥脫水的過程,沒有水分,保存時間自然長。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掛面加入適量的鹽和鹼,使其耐煮,煮得的面條湯清,吃時爽口;也有的添加一些輔料,使其營養更為豐富,味道鮮美。由於掛面具有食用、攜帶、保管都方便的特點,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過去製作掛面都是手工操作,以後發展到用機械製作 。

⑺ 面條的高大上叫法

可以叫垂絲

⑻ 泰國壽命長嗎

泰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亞洲人。其平均壽命與中國南方人一樣70多歲。

⑼ 各國生日食物

1、日本

以前,日本人沒有過生日的習慣,但惟獨1周歲的生日要隆重的慶祝,對孩子一年來的健康成長表示慶祝,並祝福孩子以後也能平安,健康成長。

一般日本人過生日要吃年糕,又叫"誕生餅",並且要讓孩子背著年糕,如果孩子背起來了還能走路就表明孩子很健壯,而大人們又覺得孩子背著年糕還能走得很好,長大以後就會離開父母,遠離家鄉,就把年糕做得又大又重,故意讓孩子背不動。

2、韓國

韓國人和我們一樣,也會過陰歷生日,如今受到西方影響,也過陽歷生日。

看過韓劇的都知道,韓國人過生日都會喝海帶湯,因為海帶湯是韓國孕婦產後補品,同時代表著韓國人對母親的敬意,為了紀念母親生育的痛苦,韓國人在生日這天都會喝海帶湯。

3、中國

一般在生辰這一天要吃麵食,比如壽面、壽包、壽糕、壽餅、壽饃等,都寓意吉祥長壽之意,而蛋糕這種西點是近代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4、美國

美國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生日的過法也有多樣化,當然最普遍的就是開party,必吃的食物當然是生日蛋糕,插上生日蠟燭,唱生日歌。除了美國,多數西方國家過生日都是如此。

5、冰島

不應該指望你的生日或任何人買蛋糕給你一個驚喜派對,在冰島,你自己烤一個或買一個蛋糕,並自己籌辦你的生日派對。冰島人過生日常吃帶水果的煎薄餅和烤羊頭,在冰島,他們會在自己的小院子里開茶會,請鄰居過來吃點心。

其中少不了的肯定是這樣一份煎薄餅。吃法有很多種,簡單一點的就是薄餅攤開然後撒上一層糖,卷著吃。也有比較講究的吃法,薄餅攤開,放上果醬,奶油,再配著水果一起吃。

閱讀全文

與泰國長壽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御珍堂中醫養生項目有哪些 瀏覽:685
重陽節人們慶祝什麼 瀏覽:590
中醫重陽節活動 瀏覽:961
穿越後我又不是四個孝順的兒子 瀏覽:141
辣椒含有什麼防老年痴呆 瀏覽:858
老人家年紀大了做什麼工作 瀏覽:333
60歲的養老補貼使用哪個卡 瀏覽:688
蘇州公務員退休工資比上海高 瀏覽:208
強迫孝順的話 瀏覽:93
養老保險45反錢 瀏覽:443
老人排小便痛是什麼情況 瀏覽:922
敬老院考試成績 瀏覽:34
農村醫療養老保險交滿後能領多少 瀏覽:868
敬老院健康總結 瀏覽:886
中秋團聚孝順作文 瀏覽:879
父母和我住一起的證明怎麼開 瀏覽:703
女兒31歲不孝敬父母 瀏覽:776
中交二公局退休金 瀏覽:553
深圳保安老年大學 瀏覽:927
父母為我做的感動的事有哪些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