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升疏長壽宮

升疏長壽宮

發布時間:2022-12-31 00:31:58

⑴ 東六宮和西六宮哪個地位高

東六宮地位高。
東西六宮按照傳統理念,東六宮的地位要比西六宮的地位高。東六宮指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儲秀宮、翊坤宮、長春宮、永壽宮、啟祥宮、咸福宮。
東六宮的宮殿具體介紹如下:
1、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2、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
3、承乾宮
承乾宮,北京故宮的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
4、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
5、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6、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⑵ 故宮的東西六宮分別叫什麼名字

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

東六宮:

1、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3、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4、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5、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6、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西六宮:

1、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2、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3、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儲秀宮是慈禧太後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後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隔開兩宮的宮牆和宮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

4、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5、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長春宮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6、啟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太後居住在長春宮時,將長春宮和此宮前面的啟祥宮打通,拆除了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並在原地新建一座體元殿,又將啟祥宮改稱為太極殿,和體元殿一般作為長春宮的前殿。

(2)升疏長壽宮擴展閱讀:

東六宮位於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鍾表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鍾表館的人數最多。鍾表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東北角的樂壽堂。

西六宮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後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後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西六宮

⑶ 長壽宮的介紹

長壽宮位於廣西桂林永福金鍾山景區麒麟山半山的長壽宮,賞群山環抱的金鍾山度假區全景,瞻仰永福長壽第一人——廖扶壽星銅像(廖扶生於漢代,享年158歲),同時可免費撞鳴長壽鍾,親手為朋友家人祈福健康、長壽。

⑷ 故宮的長壽宮是怎麼樣

延禧宮在明朝的時候,其實一開始是叫做長壽宮的,後來,到了清朝的時候,這里內才改名為延禧宮,而在這兩個朝代容中,許多的妃子都曾經住在這里過。那麼既然是經常有人居住的,為什麼還會顯得陰森森的呢?因為,在玄學中,這個點是處於八卦中的「艮」位,建立房子的話是很不吉利的,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個地方風水不好。而且,這里也經常會失火,這就是延禧宮陰森的理由了~

⑸ 延禧宮修建由於什麼事情半途而廢

延禧宮修建由於清王朝覆滅而半途而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

在宣統元年(1909年)端康皇貴太妃(光緒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

(5)升疏長壽宮擴展閱讀

歷史: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改稱延祺宮。直到清代,才改名為延禧宮,並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初建時,延禧宮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都是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一場大火,開啟了延禧宮此後多災多難的百年歷史。這次大火燒毀了延禧宮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就剩下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有人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延禧宮原址上開始修建一座西洋式建築,自此面貌全變。

⑹ 延禧宮曾經被作為什麼而存在

延禧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延祺宮,更名為「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之意。


⑺ 延禧宮成故宮熱門真實的延禧宮其實是哪裡

位於故宮中的東六宮區去東南下角。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

1949年以後,延禧宮文物庫房分別為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心和中國古書畫研究中心使用。2010年,延禧宮對外開放,舉辦古陶瓷標本展和中國古文字展。

(7)升疏長壽宮擴展閱讀:

在宣統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緒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

當時隊這座西洋宮殿的設想是:水殿的牆壁隔著兩層玻璃,玻璃夾層里注水養魚,在建築外面也注水養魚,環以假山相饒。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

水殿的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

當時端康太妃像藉助修築此水殿而虎炳千秋,甚至還拉著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可惜」呀,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禧宮

⑻ 東西六宮的介紹

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東六宮位於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鍾表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鍾表館的人數最多。鍾表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東北角的樂壽堂。

西六宮,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後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後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8)升疏長壽宮擴展閱讀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⑼ 紫禁城裡的東六宮、西六宮分別指哪些宮殿

東六宮指的是:

1、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2、承乾宮

「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宮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順承皇帝,不能於皇帝不敬。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3、鍾粹宮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4、景陽宮

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後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5、永和宮

永和宮,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清沿明舊,光緒十六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居此。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

內廷里,有一座不倫不類的「西洋爛尾樓」,就是俗稱「水晶宮」的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在宣統元年端康太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可惜,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西六宮指的是:

1、永壽宮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乾隆三十七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2、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6、啟祥宮

啟祥宮(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光緒十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⑽ 晚清時期,延禧宮修建由於什麼事件半途而廢

因為末代皇帝溥儀退位。
最初的延禧宮和故宮里的其他宮殿一樣,都是中式建築。它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不幸的是,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咸豐五年(1855年),延禧宮曾發生兩次火災。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有旨照原樣重建,但工程一拖再拖,直到宣統己酉年(1909年),端康太妃(即光緒帝的瑾妃)倡議在這里修建一座「水殿」來克治雷火,才終於開工改造。工程計劃在延禧宮的院子里,建造一座三層圓形宮殿,樑柱全部用鋼鐵鑄成,牆壁採用雙層玻璃建造,玻璃夾層里注水養魚。同時用玻璃磚做地板,下挖水池,同樣注水養魚,站在殿里向下觀望,池中游魚一一可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晶宮」。隆裕太後還曾親筆題寫匾額「靈沼軒」。

但這項工程因為溥儀退位最終半途而廢。1917年張勛復辟時,水晶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20世紀3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在飽經滄桑的延禧宮里,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庫房建築,基本維持了紫禁城古老建築的整體風格。

閱讀全文

與升疏長壽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老了為什麼愛說話 瀏覽:357
孝順單詞 瀏覽:159
養老行業技術崗有哪些 瀏覽:189
55歲以上老人活多少歲 瀏覽:220
諸暨坐公交車要什麼證件嗎老年人 瀏覽:959
養和怡養老院 瀏覽:600
入職職業衛生體檢都檢查什麼 瀏覽:957
2016年退休工資改革方案最新消息 瀏覽:390
孩子520送什麼花給父母 瀏覽:553
網紅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269
如何確診老人焦慮症 瀏覽:514
老年大學暑期匯報演出主持人開場白 瀏覽:625
敬老孝順徵文 瀏覽:968
山東電力工人退休金 瀏覽:834
正常入職體檢都有哪些 瀏覽:171
老年人不愛說話是病嗎 瀏覽:20
企業養老金查詢系統 瀏覽:188
河南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瀏覽:632
武漢老年公寓前十排名 瀏覽:996
人70歲叫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