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對五十歲左右的人怎麼稱呼
五十歲---知天命。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貳』 50歲古代年齡的稱謂是什麼古代50歲的稱謂
古代稱50歲男子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艾語出《禮記·曲禮上》有五十曰艾;知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叄』 「五十歲」用什麼詞語表示
人到了50歲以後,被稱之為「知命之年」、「半百」。
『肆』 五十歲以上老年人用什麼詞形容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花甲之年:指六十歲;古稀之年、杖圍之年和懸車之年:指七十歲。
1、知命之年
出自:孔子《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釋義: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2、花甲之年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趙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釋義: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3、古稀之年
出處: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釋義:稀:少。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反義詞:錦瑟年華。
近義詞:年逾古稀。
相關成語:年近古稀、年逾古稀、不惑之年、而立之年、有生之年、摽梅之年、垂暮之年。
4、杖圍之年
出處:《禮記·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釋義:杖圍之年是指70歲。
5、懸車之年
出處:《晉書·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
釋義: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 指七十歲。
『伍』 50歲被稱為什麼
50歲被稱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陸』 五十歲叫什麼
五十歲的稱謂包括: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等叫法。
在古時候,人們在介紹自己的年齡時,並不直接說多少歲,而是用一種稱謂來代替,這個習慣,現在還有人在用,那麼50歲應該叫什麼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知命是指50歲年齡,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稱50歲為知命之年。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柒』 五十歲的稱謂是什麼
五十歲的稱謂有: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艾、知天命之年、知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