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寶英的藝術成就
繼承前人
她追隨崔蘭田四十餘年,耳濡目染,吃透了崔派藝術的風格,得其真髓,並運用自如,把崔派藝術的特色,溶化在自己的聲腔、表演中,追求神似,而不是追求「象不象老師」。她這樣發展、創造崔派藝術,正是依照崔蘭田當初對她的教誨:「跟我學戲,不要追求象不象我,要用我教你的方法,根據自己的條件去琢磨、去創造。我希望你將來能超過我。」在老師的支持下,寶英廣泛吸取其他姐妹藝術的營養,秦腔的《游西湖》、上海越劇院的《陽告行路》,不同劇種的表演藝術對她的熏陶,不同流派、名家對她的指教,使寶英在唱、做、念、舞等各方面都練就了過硬的本領,打下了厚積薄發的基礎。 一個演員不怕沒有機遇,就怕沒有本事。有些 條件較好的演員,不是沒有機遇,而是因為不拼搏、不苦鬥,失去了機遇,最終曇花一現,難成大器。在張寶英四十年的藝術道路上,始終貫穿著痴情不渝、勤奮苦練、謙虛好學的精神。她成功的要素之一即能及時抓住機遇,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自己的優勢。
發展創新
戲曲藝術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吸收時代的新氣息,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我們猶如在進行一場接力賽,接過了前人的接力棒後,應奮勇往前跑,不能停在那裡不動,更不能往回跑。俄國文學家列.托爾斯泰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八十年代初,張寶英開始按照新的審美標准審視自己的唱腔、表演,注重使傳統的演唱在新時代里更加富有魅力,以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她在電影和舞台劇《包青天》中的成功,使這出崔派名劇成為近十幾年來她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最受歡迎的看家戲,被譽為「河南秦香蓮」。有人說張寶英演來演去還是她老師演了一輩子的《秦香蓮》,沒什麼新鮮玩藝。我卻認為:戲迷們常說「常香玉的花木蘭,崔蘭田的秦香蓮」,可見崔蘭田把這出戲演活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五十年代以後,崔蘭田便很少演這出戲,即使演,也只是演「殺廟」之後的《鍘美案》,張寶英演出的《秦香蓮》,是在趙藉身、楊蘭春、王基笑、崔蘭田四位戲曲藝術家指導幫助下,重新創作的同一故事,並非同一作品的《包青天》,張寶英將這一藝術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更具光彩,並集中體現出她個人的藝術風格。
擁有戲迷
演員成名與否,能否稱得起名家,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看她是否擁有一批戲迷。戲迷者,不只看一個人的戲,他們熟識百家。他能迷上你,你就必須得有磁石一般的魅力。在1980年的全省豫劇流派匯演中,張寶英已經擁有了一批迷她的觀眾群。這些人從口稱「看崔蘭田的戲」發展到「看張寶英的戲」,實質上是一種審美意象的轉換。它說明,張寶英的藝術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廣大觀眾的心目中,在戲曲界同行的輿論中,人們公認她:不愧為崔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是繼崔蘭田之後豫劇界又一位擅演悲劇的「大青衣」。
繼電影《包青天》之後,張寶英與劇作家、導演藝術家楊蘭春、戲曲音樂家王基笑再次合作,整理排演了崔派四大悲劇之一的《賣苗郎》。從劇本、唱腔、表導演,他們都進行了新的 創造,使這出多年不演的名劇,閃耀出新的光彩。寶英根據自己的唱腔特點,在保持崔派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姊妹劇種的營養,創造出的新腔既有崔派神韻,又有時代氣息。該劇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深圳、北京等地演出後,風靡一時,被各地、市戲校視為青衣戲的教學典範。在北京演出時,中國戲曲音樂學會的專家們評價說:「她的演唱有新意又不落俗套,即是純豫劇,又有新的發升。從中能給人以感染和啟迪」。「她發揮了我們民族戲曲的鄉土特色,有中國氣派」。《北京日報》發表文章評價道:「張寶英通過她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推動了豫劇聲腔藝術的發展」。
深厚功力
一件藝術精品的創造 ,傾注著藝術家的艱辛勞動。這種勞動非同一般,它集中表現在藝術家對作品的精雕細琢上。而欲精雕細琢,絕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這就要求藝術家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功力,有時往往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則需要更大勇氣。不少畫家為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不惜將自己精心繪制的作品毅然付之一炬,然後依照新的構思重新繪制新作。歷代表演藝術家為了使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完美動人,將自己演出多年頗受歡迎的代表作(唱腔、表演)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重排者不乏其人。
《秦香蓮後傳》是張寶英一九八五年新排並獲得成功的一出代表劇。這出戲沒有隨著第一屆戲劇大賽的結束而在舞台上銷聲匿跡,雖然它沒有被評為金牌、銀牌和銅牌,但它的確是觀眾喜聞樂見,年年上座率較高的劇目。這出戲的成功,顯示了張寶英敢於否定自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藝術追求。更加成熟的藝術才華。她在《後傳》中的表演是在「前傳」的基礎上又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高於「前傳」的秦香蓮,總歸一點,她的成功在於對角色吃得深透,敢於大破大立,她對這一人物的基調掌握得准確,表現得鮮明,為了表現滄桑歲月在香蓮身上的印痕,她在青衣身段中,激動時揉進了老旦步法。實際上這也是十八年的烙印,這和那「養尊貴樂處優無掛無牽」的御皇姑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值得稱贊的創造。這是對崔派藝術的發展,也是對豫劇的創新。
藝術特點
張寶英的舞台藝術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孤立地炫弄表演技巧,而是把它作為手段,用來很好地塑造角色,既有行當又有人物。她很注意做工表情是否與劇中人物的身份、個性符合,如果在劇中有某些表演不能適合人物需要,雖然十分好看,她會果斷地對原有的表演加以修改,不段地否定自己,有所揚棄,才有所發展。
「生戲要演得熟,熟戲要演得生」。就是說,演員要防止熟極而油。生戲要演得熟,有經驗的演員比較容易做到,熟戲要演得生,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寶英近幾年演出的新劇目的不多,差不多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熟戲。即使是最熟的戲,她從不馬虎懈怠,都能象初次演一樣認真,而且不斷有新的體會,豐富戲的內涵,使觀眾看了,每次都有新鮮感。這主要是她能夠真正地深入角色,掌握劇情的變化,使表演恰當地體現了人物,因而才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音樂唱腔是戲曲刻劃人物的主要手段。唱腔優美感人就是唱出了味兒唱出了情,唱情出味兒的手法就是咬字、行腔、潤腔的技巧。寶英唱念,咬字清晰,行腔潤腔講究,陰陽頓挫分明,真假聲結合自然,高低音運用自如,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桃花庵、盤姑》中的「滾白」唱腔最能顯示崔派演唱藝術功力。「我的張才夫啊,你的靈魂聽」一句長達一分鍾的大甩腔,細如毫發,宛若游絲、若系若離、如泣如訴,這段「滾白」四句唱腔,全用「吟板」詠唱,用鼻音拖了六、七拍,在無伴奏的情況下,甩出一個婉轉、迂迴的長腔,最後以強烈的音樂烘托出撕心裂肺的悲切氣氛,形象地表達出女主人公的極度悲哀的感情,令人聽來動情、驚嘆,贊不絕口,這是崔派獨有的聲腔特點。這段唱腔音域從低到高跳躍十八度,張寶英唱得感情充沛,自然適度。音高不炸,音低不壓,偷氣、換氣,一氣呵成,真假聲運用自如,毫無痕跡。若沒有高深的藝術造詣是做不到的,稱得起是絕響妙音。崔蘭田創造的這一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特低音」詠唱,一向被後學者視為望塵莫及的絕技,而張寶英不僅學得惟妙惟肖,而且根據自己的聲腔特點有所發揮,有所創造。
她的表演如春波細紋層次井然,以自然大方取勝,不刻意求工,也不故炫新奇,簡朴之處就象齊白石的畫一樣,不走偏峰,不用險筆,也不媚俗,貌似平常,卻引人如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地位影響
張寶英在舞台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藝術風格,在城鄉擁有自己的觀眾群,在中原大地、在台灣、在香港和澳門均擁有眾多的「張迷」。《包青天》、《桃花庵》、《賣苗郎》、《秦香蓮後傳》、《尋兒記》等一系列代表劇目,充分顯示著她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藝術風采。在豫劇界她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年演員效法的楷模。她的徒弟活躍在中原大地,活躍在秦淮河畔和天山腳下,也活躍在寶島台灣。從歷屆青年演員大賽到《梨園春》戲迷擂台賽,從專業演員到業余戲迷,以張寶英為樣板,學她的戲,仿她的腔,後繼者眾多。今天的崔派藝術已經是以張寶英為主體,以她的聲腔藝術為內涵,以她的傳承為載體,在群眾中享有極大的叫座能力。張寶英以絕對優勢當選為中國豫劇十大名旦金獎第一名,就形象地說明了她在當代豫劇發展史上的價值和意義。
❷ 80歲張寶英現狀
身體健康。享有崔派好聲音稱謂的張寶英大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她為了戲曲不斷奔走,為了戲曲傳承不斷努力。截止到2022年7月19日張寶英身體健康,年近八十歲的張寶英老師還可以知道弟子李慶傑演出,還能為弟子穿衣服和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