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是90後,我是1993年的,我今年27歲,你感覺27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
你27,你的年齡現在正是花季的年齡,是正好的年齡。
❷ 27歲是80後嗎
27歲,確實是80年代以後出生的。所以籠統的說,可以算。
但是,80後這個含義,具體指的是80年到89年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最年輕的也30了。
所以,27歲,准確的說應該是90後……92年生人
❸ 90後是從多大到多大
90後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所以截止今天(2019年5月26日)90後的年齡是從19歲到29歲的年輕一代。
90年代中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90後普遍為獨生子女。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90後的思想與理念與老一輩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社會上不乏對90後的批評,但90後作為「富有朝氣,勇於擔當的一代」的社會形象也漸漸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從2001年開始實施的義務教育新課標,2003年開始實施的普通高中新課標,整個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90後正是第一批經歷此次教育改革的一代人,新課程標准邁向注重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90後與前一代人的學習方法大為不同,也影響90後的思維和思考方式與前一代人產生差別。
(3)90後都27歲了擴展閱讀
群體特點
1、90後與80後常常並提,其共通之處在於兩者都是獨生子女一代。但90後生長在發展更迅速、更富裕的社會階段,又是完全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一代,因此,他們整體受到的教育更多元。同時,他們接收信息的途徑和信息量也非以往可比,而是更「見多識廣」。因此,具有很多不同於其他年代人群的「特長」。
當然90後作為一個群體,身上也有一些共性的缺點。由於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他們受到的呵護和享受的資源很多,抗壓能力卻相對較弱,專注力也不夠,與人合作的能力亦有所不足。這是讓人關注的「特短」,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予以磨煉和改善 。
❹ 90後花費現狀:27歲的老阿姨,沒有存款,還很能吃
文/點點冰
轉眼間,又到了月底哭窮的時候。每到這時候,身邊的人都會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展現得淋漓盡致。
想旅遊的將計劃延期,這叫 愛國 ……
想辭職的繼續苦逼加班,這叫 忠孝 ……
想出去約飯局的開灶煮麵,這叫 勤儉 ……
想買衣服的翻開箱底,還能收獲90%全新的裙子,這叫 節約 ……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選擇題,根本就窮到沒得選,尤其是對於我們大部分事業還無成的90後們。
還房貸、交房租、還信用卡、買生活用品……光是這些用於基礎生活保障的花費就夠讓人承受的了,更別說其他提升生活質量的消費了。
有什麼能讓人瞬間夢醒?
答案一定是窮。
前陣子流行的「車厘子自由」戳痛了一大批都市白領的心,下班後想吃點車厘子這樣的非大眾水果,看完60元、80元一斤的售價,恐怕大部分人都會有「突然不想吃」的想法。
在吃穿這方面,我們都是能屈屈屈屈屈屈屈屈能伸的大丈夫,誰讓我們窮呢。
年初,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中國白領滿意度指數調查》中顯示,有高達19.77%的白領將2018年度關鍵詞定義為「窮」,而「焦慮」以19.30%的比例位居第二,兩者僅相差0.47%。因窮而焦慮,確實是目前的普遍現象。
對於在外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我們不是真的買不起車厘子,而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花錢,所以在吃得好這方面,沒必要投入太多的花費,保證有的吃就可以了。
關於每月的花費情況,我對身邊的一些朋友也做了調查,看看下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工作1年的「小月光」VS工作四年的 「老月光」
「攢錢?不存在的!發完工資還信用卡花唄,再交完房租幾乎不剩什麼了,總不能讓我不吃不喝吧。社交活動幾乎都沒有,感覺都要沒朋友了……。」
「工資除了交房租,剩下的就吃飯買生活用品,周末出去逛街看電影,也不知道都花在哪兒了,反正用著用著就光了。」
有這么一類人群,「月初過得像皇上,月末過得不如乞丐」,說的就是內心強大的月光族。此類人群覆蓋面甚廣,從初入職場的小白到月薪過萬的白領,再到事業有成的「老司機」,都逃不過「月光」。
>>人群特徵:
他們的錢大多用於交房租、水電費,還房貸,還信用卡,剩下的都花在哪了誰也不清楚,大概都是信用卡自己花的吧……
誰說我沒固定存款?
「工資3000的時候,每月能剩200塊錢,工資7000的時候,每月還是能剩200塊錢,這雷打不動的200塊,是支撐我燃起生活熱情的動力!我跟他們月光族可不一樣,我可是有底線的人,有固定存款的人,我驕傲了嗎?。」
「發完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給爸媽一些生活費,然後往支付寶定期存入2000塊錢,倒不是為了那點可憐的利息,就是想每月固定攢點兒,以備之後有要用到錢的時候。
剩下的就隨心情了,有時候朋友出國玩會讓她們幫我帶些便宜的化妝品。」
>>人群特徵:
攢錢不如花錢快,但總比一分沒有的強。他們堅決不辦信用卡,不開花唄,他們堅信,這些美其名曰讓你痛快花錢的東西,就跟理發店的Tony老師一樣不可信。
27歲的老阿姨,沒有存款,還很能吃
「我都花在吃上了啊。人生在世,不吃好怎麼行?況且每天上班這么累,不犒勞一下身體能行嗎?平時加班晚了得吃點好的緩解疲憊;周末得跟朋友吃點新鮮的增進友誼;放假了不得到其他國家或者城市嘗嘗當地的特色嗎?
總之,火鍋米飯大盤雞,一樣都不能少。這些美食已經進化成我的精神食糧了,不僅能讓我的身體充滿能量和活力,還能治癒壞情緒啊,什麼焦慮、傷心、郁悶,反正吃飽了就都好了……(此處省略100個理由)」
知乎上有網友吐槽自己:27歲的老阿姨,沒有存款,還很能吃。我這位朋友也是如此,吃得比十七八歲的小夥子都多。
>>人群特徵:
在吃這方面,他們有著更高的境界,也有更深的領悟,一般人,還真是比不了。
樓上那就是個吃貨啊!我不一樣,我「吃鞋」
「我工作第一年的工資大部分都買鞋了,那會工資才3500,會花6000塊錢買雙鞋,天天吃泡麵,但一點兒都不後悔,因為真的是喜歡的不得了。現在收斂多了,工資的60%用來買鞋,周末跟哥們兒出去喝喝酒,剩下的能攢就攢。」
有的人喜歡將錢花在吃上,有的人喜歡攢錢去各處旅遊,也有的人會熱衷於收藏球鞋。這或許是一種情懷,作為一種生活的追求,倒沒有什麼對錯可言。
>>人群特徵:
什麼都大不過一句:我喜歡。
窮到末路,也不能讓人偷走夢想
「最近這半年的工資都花在買書,報技能班,辦健身卡上面了。上個月剛上完口語課,前兩天我看騰訊課堂里新上了運營實戰班,就又報名了。現在報班都不便宜,得花去我多半的工資,但沒辦法啊,得多學點東西才能升職加薪啊,就是累點。」
真正的夢想是偷不走的,有時候它看起來離你很遙遠,但只是暫時被雲霧遮擋,你向它不斷走近,才能看到它獨有的光亮。
>>人群特徵:
夢想一定要有,並且我要花錢去實現。
許多人說,90後是任性的一代,有著奇怪的消費觀,總喜歡一邊吃著泡麵一邊超前消費,哪怕存款為0,也不知道節約。
而實際上,我們只是把生存落地到生活,在同一時間學習享受生活和規劃未來。我們不貪圖生活的酸甜,也不拒絕生活的苦辣。
我們用攢下來的工資去旅遊,為的是拋開書本,親身體驗這個多彩的世界;我們去昂貴的餐廳吃飯聊天,是藉以舒適的環境和可口的飯菜撫平勞累,第二天元氣滿滿的迎接挑戰。
生活本來就不是劃分為階段性的甜和苦,也不止有一味的賺錢,不學會花錢,怎麼能認識這個世界呢,了解自己內心需求呢?
心大於錢的道理,或許只有窮並快樂的人才懂。
❺ 27歲可以焦慮,28歲必須改變---致已同為中年的90後
時間是最悄無聲息的。
是的,這是因為人們對於時間的流逝總是後知後覺的。
盡管我們的生活里,能夠計量時間的儀器有眾多,如時鍾、手錶、智能手機等等。但是生活是復雜的,我們總是:
為了努力備考泡圖書館,直到旁邊夥伴說要去飯堂時才發覺一下午已過去;
為了按時上班擠逼地鐵,等到趕達公司打卡遲到時才埋怨擁擠浪費一小時;
為了照顧小孩哄其入睡,當到自己能夠背貼床單時才發現夜晚已過去大半;
.......
生活里有著太多的狀況,需要我們不停地切換各式各樣不同的角色。然而,不管是扮演子女、父母、朋友、同事等中的哪一個角色,我們都會因為學習、家庭、社交、工作這些日常行為而花費許多的時間。
以上每一件日常都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精力、忍耐力和集中力。而更要命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必須要在同一時間去應付它們。
生活不易,無覺時耗。
我們總是忙完手頭的工作後,才會舉起手看看錶或者抬起頭望望鍾。直到那刻,我們方會驚嘆時間過得飛快。 可在短短的驚嘆過後,我們也就轉瞬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上,陷入了對時間沒有感覺的循環中去。
於是,很少有人能夠發現:我們為了應對生活而忙碌在各種事情當中,會不自覺地忽略了時間的逝去......
誠然,我也如大家一樣。
如果不是去年關於「90後已步入中年」的話題在朋友圈裡爆刷的話,我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竟然已經進入了中年階段。
那麼,作為一名90零後在得知自己已到中年時,心裡活動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猜,無非就是以下三個階段:
1、初聞驚雷,打死不肯承認。
你不是才剛剛從大學畢業出來沒多久嗎,怎麼就突然變成中年大叔/老阿姨了?
鏡子里的自己明明還是那樣稚嫩可愛,就算抬頭會有點兒皺紋,怎麼就老成中年人了?
雖然開始每天帶著裝滿枸杞水的保溫瓶上下班,那不過是注意養生罷了,怎麼就人到中年了?
2、細思極恐,嚇出一身冷汗。
當得聯合國聲明一出:「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
你掰了掰指頭,25,26,27......
頓時心裡暗罵:我tm竟然真的青春不再已入中年!
發現自己真的步入中年,你才靜下來細想:原來你已經出來工作三 、四年了。天啊,這幾年你貌似都沒有干成什麼事情呀?先不說升職加薪當經理,你居然連錢包也沒喂飽過一次,你的銀行存款也從來沒有超過4位數,你甚至乎至今仍舊保持著單身不敗記錄!!
3、焦慮整天,隔日醒便忘懷。
這個階段的你清晰知道自己確實已人到中年。對此,你無比懊悔自己這些年的庸庸無為,白白浪費了好幾年的青春年華。 你開始懷疑,自己目前的生活並不是你所想要的;你開始擔心,自己往後的日子是不是依舊波瀾不驚了無希望;你開始琢磨,自己是不是應該做作出點什麼來改變現狀。
一整天下來,這些所有的想法不斷地浮現在你的腦海中,一次又一次逼迫著你撫心自問積極反思。
你覺得迷茫,然後焦慮,接著惶恐......
最後睡醒,拋之腦後。
上述描寫90後意識到自我已為中年後的心理變化,乃是鄙人根據身邊好友的聊天以及知乎網友的留言所總結出來的。盡管不能代表所有同齡人的心態,但應該勉強能夠符合大部分90中年得到消息那日的心裡活動吧...
至於本人,在意識到自己變成中年大叔的那一刻,老實說,是沒有半點感覺的。
為什麼沒有感覺?
因為那一段時間的我正處於極度焦慮苦悶又壓抑的狀態中……
而這種無比頹敗的狀態其實已經持續困擾我長達一年多的時間。縱使本人非常清楚自己不可沉陷其中,但是生活中的各種壓迫令我負能量爆棚,致使我終日惶恐反復焦躁。
我更是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人若沒了希望,便如行屍走肉。具體的表現,或許大家也曾經歷:
早上醒來,機械式地刷牙洗臉,然後望著鏡子里的自己滿是疑惑,起床的意義是為了上班嗎;
下班之後,寧可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發呆,也不願意過早回家。你總覺得家人完全不理解你,他們的所有話語都成嘮叨,讓你厭煩;
夜晚躺下,莫名的空虛感猛然從心裡洶涌而出,緊接著無數個問題在腦海中盤旋。本就高度緊張的你所有的負面情緒同時迸發而出,壓抑得久久不能入睡。
生活丟掉了希望,你就會厭惡家庭,厭惡工作,厭惡交際,最終厭惡身邊的一切事物……
其實你極其不想失去這些東西,但恍恍惚惚中你卻認為自己已被這一切所拋棄。
在這期間,我天天埋怨著公司的不公,苦惱著工作的空間前景,逃避著家人的逼婚催生等等。巨大的壓力令我由一名瘦削的小夥子迅速變成了快要接近150斤的中年肚腩大叔。
那大概是目前的我成長過程中遭遇最大的人生低谷。
而這低谷,應該就是所謂的【27歲焦慮】。
27歲的我們,基本上都已畢業工作3年以上了。從前標榜著「為理想奮斗」的你激情早已不再,過去設定的美好計劃與崇高目標已成過眼雲煙。曾經的你以為只要肯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只要樂於接受並完成上級交待呃呃任務,只要願意埋頭苦幹努力加班多做活兒, 那便一定能夠獲得賞析並被委以重任的。
但是期待的的驚喜和幸福並沒有如願而至,你慢慢變成了一名佛系員工,也即是俗稱的「老油條」,沒有追求得過且過。 這個時候的你漸漸發現,這幾年下來不僅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更是把原有的一些天賦和優勢給遺失了。當你有此意識的時候,困惑悄然來襲,然後蔓延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你覺得現在所有的一切都不符合自己從前的預期。
也就是這樣,焦慮開始沒日沒夜地折磨你……
這個歲數感到焦慮是很正常的,它是每一個90後中年男女都會出現的症狀。而不同的,只是每個人焦慮的程度或淺或深;另外,每個人焦慮的周期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
而焦慮的產生,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驅動。內因是你沒有活成你所想要的樣子,外因是你沒有活成別人要期待的樣子。但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都會給你帶來或多或少的焦慮。
人到二十七會感到焦慮,而焦慮會讓我們意識到去改變。
但是很經常地,我們改變的意識往往並非主動的。人們之所以突然感概時間流逝太快,而想要做出改變,往往是因為某些人或事勾起其內心的觸動。
比如你一直以我還年輕的理由反抗家人的催婚,前不久卻在異地碰到大學暗戀的那個男生。看著他如今發胖走樣的模樣,你會嘆息歲月真是一把殘忍的殺豬刀。原來時間過的如此快,照照鏡子,自己是不是該考慮考慮一下終生大事了?
沒錯,我們總是以為歲月靜好人生漫長,心安理得地按照自我為中心去過日子。直到某些人的出現,某件事的發生,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時間過得太快,自己需要成長需要改變。
這是我們成長的一個常態。
可是人若想要獲得成長,就必須要學會主動改變。
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無論在哪個時代,只要你不積極努力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庫,便極其容易就被身邊的人迅速拋下。從前我們會說畢業後的第一個五年尤為重要,這五年基本決定著一個人往後的職業發展和工作成就,通常被我們稱之為「人生的分水嶺」。 可是,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浪潮沖擊下,這個分水嶺的時間區間已經縮短到三年,乃至更短!
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到現在,我們都已是即將或已經28歲的人兒。
假如你還想要進步,那麼28歲的你必須學會改變。而想要做出改變,那就先從解決焦慮開始!
解決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要去處理那些讓你感到焦慮的事情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盡相同,而又殊途同歸。27、28歲的我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主要有二:
1、家裡人每天強烈逼迫著你早日結婚生子;
2、工作三年沒有加薪究竟是不是該要換工。
解決這兩個問題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但無論你目前糾結的是哪個問題,要想解決它們,你就必須先明白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自己真實的想法里,究竟想不想結婚,想不想跳槽。這一點很重要, 人若要完成一件事,只有在明確自己的真實渴求後,才能開始之後的一系列行動。
其實你明明是希望有一個人能夠接送你上下班,希望有一個人能在加班後帶你吃宵夜,希望有一個人能夠挽著你手去旅遊的。那麼,請你就不要害怕丟臉而拒絕家人邀約的一次次相親,也不要覺得難為情而拒絕略有好感的異性的邀約。
大膽一點,開放一點,說定他就是你所日夜幻想的另一半!
人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靠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你的主觀能動性要想得以開展,則必須要深刻清楚自己的真切感受,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當你弄清楚這一個問題,你接下來的選擇和行動就具有了堅定的導向。
弄清楚了,你才能往著真正想要的方向走去......
當然了,一件事情是否值得開展,除了要清楚你本人的意願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這件事情對你的利弊。
比如工作是否應該換掉這一個問題。社會是現實的,因此我們要不要離開任職公司,你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是離開之後能夠管住自己的「 溫飽 」。
俗話說,跳槽窮三月,轉行困三年。
這里所說的溫飽,並不是字面上說的意思,而是指你目前習慣的生活良好狀態。假如你的選擇導致你無法維持現有生活狀態,並且持續往糟糕的方向發展。那麼這就大概率的證明,你的決定是錯誤的。
這個時候,你需要及時調整,盡快做出改變。
其次,你需要考慮的就是你的能力是否已經積極主動地展示出來了。
許多人想要離開現在的公司,要麼認為自己工作這么久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要麼就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得以展示而無法獲取上升的空間。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愚蠢的想法,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各自的特點與難處,需要人們使用不同的天賦技能。此外,工作過程的上下級、同事間的溝通也是大有學問。這樣你都無法從中學到半點東西,這就只能說明你根本沒有用心去工作。故而你就只值目前的那點而薪水了。
可是,上進的人還是有很多的,我希望你也是其中的一員。
假如認真辛勤工作的你,依然得不到上升的機會。那麼我建議你先反思一下,你的努力是否正確。
當今的社會,不再是努力就必定會有結果的年代。要想得到領導的賞析,要想爭取升職加薪的機會,那就必須在你努力的過程里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你的能力和天賦。
我們都知道,機會是創造出來的。
而表現自己就是我們創造機會的最佳方法,只有讓領導、讓公司看到你努力出來的結果以及努力過程里呈現出的實力,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提拔。
這,才是正確的努力方法!
所以,假如你現在也想要換工作,那麼在行動前不妨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努力對了?
如果沒有,那就先改變一下,說不定下次升職加薪的機會就落到你的頭上了......
到本文的最後,想要對已經同為中年的各位90後夥伴共勉:
時間是無聲快逝的,成長的過程總是不知不覺。
生活會有太多的不盡人如,我們還不夠成熟,卻一直在長大。
為了不枉青春,想要實現夢想,27歲的我們焦慮過後,就必須要在28歲做出改變!
❻ 90後多少歲到多少歲 00後呢
90後
1990年-1999年出生的人
90後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中國在90年代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其普遍為獨生子女。 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他們在出生時改革開放已經顯現出明顯成效,同時成長於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90後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不僅擁有自由奔放的想法、總是站在科技的前沿,而且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並作為「富有朝氣,勇於擔當的一代」的社會形象也漸漸得到了許多人認可。
中文名
90後
社會屬性
時代人群
年齡范圍
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國公民
00後
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中國公民
00後,也稱零零後、兩千後、蛋蛋後、雙0後,指2000年1月1日00時00分及以後出生的新一代中國公民,即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第三個十年期出生年輕一代。他(她)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則以70後為主,60後、80後為輔。
中文名
00後
范圍
指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公民
最大年齡
18歲(2018年)
最小年齡
9歲(2018年)
家庭結構
獨生子女居多,「421」家庭
職業
以學生為主
別名
零零後
父母
70後、少數80後
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基本都是70後和80後,出生於中國改革開放已有顯著成效後。
00後的孩子是大多數出生在21世紀的新新人類。人類邁向新世紀的又一頁精彩篇章是他們所屬的時代。與出生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人們有著很大不同的是科學技術與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與日漸成熟。同時也迎來了數碼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所以相信他們會有著不同於前人的開闊視野與屬於他們自己的遠大理想。
特點現象
80後、90後一直以來是個熱門的話題,而今,00後也會登上歷史舞台,書寫自己的篇章。
個別00後的孩子如今比上代人更為嬌氣,因為00後一代很多都是「421」家庭,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孩子因此從小備受寵愛。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不少孩子都有421綜合症的表現。
❼ 為什麼越來越多90後不想生孩子了
到了2018年,最年輕的90後,已經十九歲了,而最老的90後就進入了二十八歲的高齡。這個年齡段正是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齡段,但是很多90後不想生孩子。他們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有主要有以下四個。
四 醫學技術發展了,35歲生的孩子的話,大人和小孩也很健康。90後,現在離生育高危期還有幾年時間,所以他們不想這么早生孩子。
❽ 90後今年都多大了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經常會出現一種錯覺,以為我們90後只有20歲出頭,猛然間才發現,最早的一批00後們都已經20多歲了。
90後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人,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
「獨生子不懂事」、「花錢大手大腳」、「青春期非常叛逆」等等,都是社會給我們這一代人貼上的標簽。
可是放眼望去,即使我們受到再多的質疑,也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社會上的各個行業,90後都正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
都說「三十而立」,不僅體現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也表現為家庭中婚姻幸福,不過如今的現狀,彷彿這個問題在當前來看就特別困難了。
別說兒女雙全了,大部分90後都還是「單身狗」,感覺自己還小,到處念叨著愛情誠可貴,但是自由價更高。
當然,更多的一部分90後並不是不想步入婚姻生活,而是不敢結婚。沒有存款,沒有汽車,沒有婚房的「三無產品」,哪有談婚論嫁的勇氣。
這年頭,結婚的花費實在太高了,房子首付幾十萬,汽車首付十來萬,婚慶酒店幾萬塊,怎麼算都是巨額開銷,如果單靠自己每個月幾千塊的工資,那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可以存到這么多錢。
那麼,現在的90後們,平均存款有多少呢?
我在看到數據之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拖後腿,反正身邊的朋友每天都是哭窮,信用卡和網貸都在頻繁使用,感覺都是「月欠族」。
加上各種關於90後的負面新聞,漫天飛舞調查研究都表明目前90後是負債最高的階級,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勢,90後肯定都沒有存款,他們壓根存不到錢。
事實並非如此,有一組數據顯示,我國90後目前的平均月收入為8000元,年收入在10萬左右,其中還有20%左右的90後月收入超過了1萬元。
反觀自己,好像收入剛剛達到了平均水平,可自己也是90後最早的一批,馬上30歲了,剛剛才達到平均水平,說明還是有點差勁。
所以,90後肯定不是都沒有存款的,只是有一個現象特別明顯,90後存款余額兩極分化太嚴重,也就是有錢的特別有錢,而沒錢的也真是負債累累。
從存款金額分布來看
30%的90後是零存款,銀行賬戶月月光。20%的90後存款超過了十萬塊。而剩下的50%的90後存款余額在0-10萬之間。
從性別分布來看
男生的平均存款是9.8萬,女生的平均存款是6.6萬,男生要比女生更會存錢,畢竟還得養老婆孩子。
從地域分布來看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地域差距也很明顯。
北京地區的90後們平均余額最高,達到了98703元,其次是上海地區,平均余額為97226元,第三名是廣東,平均余額是65726元,距離第一第二就有很大的差距。
而最後三名分別是西藏(22910元),貴州(23581元)和黑龍江(24249元)。
很明顯,這個排名也可以對應上各地GDP總量,反映出各地之間的經濟差距。
2021年5月11日上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其中90後人口數為2.11億。
截止2020年底,我國的人民幣存款余額為218萬億元,平攤一下人均存款為6萬元,在我看來,作為中流砥柱的90後們,存款應該不低於6萬元,才算基本符合標准。
不過,我也能理解目前存款為零的那些90後們,誰都知道存錢很重要,有錢才有底氣,可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錢是真的不夠用。
90後逐漸成為社會主力軍的同時,消費需求也在與日俱增,還房貸、還車貸、養小孩、日常開銷,哪哪都要花錢,也都是花錢最重要的階段。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么多90後還深陷網貸、信用卡泥沼之中,無法自拔的原因。
我不否認有些人確實是超前消費、盲目消費導致,但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確實是為了生存,不得不靠著借貸維持生活。
好在,有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感,開始自救,一方面積極拓展收入,另一方面努力控制消費慾望,相信不久以後就能脫離「苦海」。
最後,希望全體90後們都能愛情、事業、財富、健康統統豐收。
(感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討論,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