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日時吃長壽面,而且還有一個雞蛋和一個鴨蛋.那蛋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長壽面的寓意,在古代,人們過生日的時候都要吃長壽面,由於面又長又瘦,因此取其諧音「長壽",代表著這個人可以活得很長久,是十分美好的寓意。
02、也有的說法是長壽面象徵著長長久久,喻指一個人生活過程中可以過得非常好,可以和家人親戚過得長長久久的,非常幸福,因此生日的時候吃,是非常好的。
03、在長壽面里加雞蛋的話也是非常有寓意的,長壽麵包含長壽、長久,而雞蛋外形圓圓的,則代表著團團圓圓的意思,也就是說過生日的人每年都可以這樣和家人團圓,過得非常開心。
04、說到長壽面放雞蛋也是如今的吃法,以前的時候是放鴨蛋的,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出行都是坐船的,吃鴨蛋有「壓浪」的諧音,寓意能平平安安的,因此也有吃長壽面放鴨蛋的習俗。
『貳』 閩南的風俗習慣
閩商行天下
與中國其他商幫相比,閩商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化,有人形容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輩「浪跡」東南亞
從歷史上說,東南亞應該是福建人漂洋過海創造財富的最集中的地方。如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後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
據《中國經濟周刊》掌握的統計資料,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086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台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東南亞新、馬、泰、印尼及港澳台地區,閩商就多達960萬之眾。這些閩商的走向有很明顯的「連鎖效應」,比如,明溪縣近10萬人開赴歐洲匈牙利和捷克;長樂人基本去紐約;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這些浪跡東南亞的閩商多是舊移民,經濟實力強大,全球500強華人企業,福建佔了近200家;菲律賓華人企業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閩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屬於福建商人。」長期研究華僑歷史的李鴻階所長對《中國經濟周刊》娓娓道來,「不過現在的新移民多選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地區,但閩商在東南亞的實力並未因此動搖。」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經超過100萬,而且已從傳統的餐飲業發展到金融地產」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蘇千墅,十分自豪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香港北角已經從『小上海時代』進入『小福建時代』。」
這位有著「香港晉江市市長」坊間美稱的蘇先生侃侃而談:「論數量,在香港的閩商肯定排第一。全島共有130多個同鄉會,閩商對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澳門,閩商有14萬多,多從事房地產、貿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過去農民做生意的『新閩商』。」澳門南安同鄉會會長呂金福則為《中國經濟周刊》勾畫出了澳門閩商的大致情形。
澳門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南安鵬程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汀洲則評價說:「就出口看,廈門口岸每年進出口的石材佔全國半壁江山。」
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國商人共有47萬之眾,南日本沖繩一地就有近20萬人,幾佔在日中國商人的半壁江山。僅福清2005年就從日本匯回4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地下的。
在紐約,福州話超過國語,閩商在美國一直穩步發展,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像華榕集團的調料,在美國早已暢銷,3家閩商企業已經躋身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粵商已經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閩商完成了對阿根廷超市80%的「壟斷"
對於閩商為何獨具國際化特色,福州大學許嘉亦博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閩商闖盪東南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自東晉至唐宋五代時期戰亂不止,再加上黃河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許多北方人南遷求生;而閩南山區土地貧瘠,產糧不足養民,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只有走出去謀生,因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長期積淀了貿易航海的經驗,所以東南亞成為避患求存的首選之地。」
後人挺進日、美、歐
『叄』 長壽面是什麼面
長壽面是我們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到現在比如家人生日一定吃長壽面的習俗,我們家鄉普寧叫長壽面是咸面線,是一種很長的面線,也叫做乾麵條,由閩南與我們粵東交界一種製作美食,所以這個我們當地的特色,如果家裡有人生日,這個面線是必不可少的長壽面,代表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願望,也希望家人長長久久健健康康,活到99。
長壽面做法材料
主料:咸面線 冬菇 蒜苗
1:把面線下到沸水中焯下水撈起用涼水泡一下涼干水分
2:在鍋中加適量油熱油鍋,先把冬菇蒜爆香,加適量鹽調味,再把面線下去,這個時候一定要用筷子攪拌翻炒,能讓面線不會糊,炒熟就可以出鍋
3:這道香噴酥脆長壽面讓大家都滿足
總結:每個地方長壽面都不同,你可以試下我們普寧特色面線,生吃,煮麵湯,翻炒 涼拌 很多種做法,根據個人口味,味道都是特別棒,值得一試。
搜索
正宗長壽面做法大全
湯面條最好吃的做法
煮麵條怎麼做好吃
福建線面的做法大全
正宗的長壽面做法
面館湯料絕密配方
『肆』 閩南民俗文化
閩南的風俗習慣
一、節日、民歌與方言
春節,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閩台兩地普遍行開正儀式。家家戶戶貼新春聯,象徵歲序更新,萬象皆春。男女老少,穿著新裝,設齋果、茶酒、歲飯,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飯,多吃長壽面(線面)或年糕,寓意「長命高壽」、「年年高升」。飯後,少長序拜,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道吉祥語。長輩大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檳榔等,一品既行。與拜年同時進行的還有出行習俗,即身著新裝,到某一寺廟燒香磕頭,祈求菩薩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殺生、吃粥、吃香薯、清糞、哭泣、吃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開始,福建有春節上墳的習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華門巨姓大都攜長幼掃祖墳。正月初四,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媽等家神。初五為假開日,鳴炮開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為「做大歲」。據說是明代某年過除夕,倭寇突襲,燒殺掠奪。初二日倭寇被趕出後,逃難者才相率歸來。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戶均忙於收殮親人屍體出殯,無心串門拜年。遂相約今後初二日為各家祭祀受難者之日,互不串門拜年,於初四、初五日補行度歲過年。所以,以後莆仙地區每年都在初四晚補過大年,初五日再行大歲之禮。
閩南語系民歌就是指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它在閩台地區流傳甚廣,並隨著地區環境、生活習慣、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閩南民歌按其風格差異,在福建主要分為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在泉州地區,民歌受南曲的影響很大,包含變宮、變的古音階,旋律呈平穩級進和回繞型線狀、中速稍慢的節奏,具有優美雅緻的特點。漳州地區的民歌以調式居多,色彩比較淳樸。當地錦歌和劇也給民歌以深刻的影響,如漳州《做戲歌》與劇《雜碎調》音調上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羽商、商兩個音區和旋律音調的對比,色彩鮮明。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閩南方言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戰亂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在中原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占著絕對優勢的,是融合了土著語言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後形成的是以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明末清初,隨著鄭成功帶領閩、客人士入台,閩南話成為台灣最主要的語言。就國內分布說,閩南方言可分為本土閩南話、台灣閩南話、潮汕閩南話、瓊雷閩南話和浙江閩南話五大塊。由於所處地區其他方言的影響和時間的推移,五大塊的閩南話略有差異,其中閩南本土和台灣最為接近,幾乎沒有差別。全台約有75%的人講閩南話。其次才是客家話、山地話。
二、居住、婚俗與祭祖
閩南的房屋構造一般是中為正廳,屋頂最高,以二、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兩側橫向組合對稱,布置條形護厝,分別向兩旁發展。左為大房,右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廳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圍著一條蜿蜒的龍,故有「圍龍」之稱。這種橫向組合的護厝式民居,最適應於閩南沿海一帶炎熱的氣候條件。泉州城鎮的民居中,還有一種縱向布局狹長條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條長形的手巾,故俗稱「手巾 」。廈門則另有一種「騎樓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產花崗石,多有用花崗石建造的完全石結構民居,工藝獨特,造型別有風采,成了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閩南民屋的獨特風格尤其體現在屋頂上,正脊兩端如燕屋飛翹,中間低平,呈露宋代曲線屋頂的傳統意味,閩南民居的大門也頗為考究,門必居中,並向遠位進深,形成過堂,產生較大的虛空層次,增添了建築的形體變化。
閩南的婚俗中,整個婚事過程都有拴紅絲線的風俗,這種風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頭偕老」的美好意義,所以紅絲線作為一種吉祥物,貫穿整個婚禮的全過程。
首次使用紅絲線是在提親時,男方在隨帶見面禮中,在包裝的外面,要用一條紅絲線捆起來,也有用紅線條替代。進入女方家時,擺放在大廳的顯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頭。當婚事雙方滿意後,接下去是挑選結婚日子,俗稱「擇日」。「擇日」是由男方選一位雙方都尊重信任的親屬當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好「生辰八字」後,要用一張紅紙包起來,裡面放有一條紅絲線,讓男方帶回「配生時、擇日」寓意牽姻緣。
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繫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如大到摩托車、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從魚、肉、面等新鮮的食品,到裝餅干,糖果、香煙等乾果類副食品的禮盒;以至一切雙方互送的禮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紅包,都要認認真真,不得含糊。
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千里姻緣線牽」。
據民間故事的流傳,自古就有「千里姻緣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線把這兩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著,再怎樣也不能在一起。時至今日,像閩南地區保留的這種拴紅絲線的習俗,已不多見了。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閩南、台灣民間就有敬祖舊俗,謂之「三月節」,敬祖時,人們上山掃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後,要先拜「土地神」,接著,在祖先墓地上壓紙致祭、填土修墳,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兒孫輩不忘先人恩澤。台灣同胞把祖家的節俗帶到海峽彼岸,至今還仍在沿襲。
衣: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
養蠶時,稱「仙」不稱「只」。
食:
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住:
睡前忌不洗臉。
蓋厝禁忌:「宮前祠堂後」。
鏡子不宜正對著床。
睡床不宜擺放在頂櫃、橫梁或燈飾之下。
行:
出門時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吃一碗豬腳線面。
外出賞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禮: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傘贈人。
泉州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之說, 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 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泉州話「扇」和「見」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所以「扇」禁忌作為禮物的。
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泉州人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
除外;雨傘也是不宜作為 禮物的。泉州話「傘」、「散」同音。
『伍』 長壽面的寓意是什麼
生日當天吃長壽面主要是一種屬於中國傳統的過生日的方式。其實長壽面就是面條,面條的寓意是長壽。在生日當日吃長壽面,對過生日的人有著美好的祝願。面條的形狀又長又瘦,諧音就是長壽,寓意著長命百歲的意思。
臉即面,「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節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
歷史起源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
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
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節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一般來說,長壽面整碗只有一根面條。吃的時候最好不要弄斷,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陸』 求閩南的風俗。。
我們就從節日、民歌與方言、居住、婚俗與祭祖幾個方面來進一步認識閩南人。
一、節日、民歌與方言
春節,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閩台兩地普遍行開正儀式。家家戶戶貼新春聯,象徵歲序更新,萬象皆春。男女老少,穿著新裝,設齋果、茶酒、歲飯,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飯,多吃長壽面(線面)或年糕,寓意「長命高壽」、「年年高升」。飯後,少長序拜,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道吉祥語。長輩大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檳榔等,一品既行。與拜年同時進行的還有出行習俗,即身著新裝,到某一寺廟燒香磕頭,祈求菩薩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殺生、吃粥、吃香薯、清糞、哭泣、吃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開始,福建有春節上墳的習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華門巨姓大都攜長幼掃祖墳。正月初四,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媽等家神。初五為假開日,鳴炮開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為「做大歲」。據說是明代某年過除夕,倭寇突襲,燒殺掠奪。初二日倭寇被趕出後,逃難者才相率歸來。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戶均忙於收殮親人屍體出殯,無心串門拜年。遂相約今後初二日為各家祭祀受難者之日,互不串門拜年,於初四、初五日補行度歲過年。所以,以後莆仙地區每年都在初四晚補過大年,初五日再行大歲之禮。
閩南語系民歌就是指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它在閩台地區流傳甚廣,並隨著地區環境、生活習慣、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閩南民歌按其風格差異,在福建主要分為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在泉州地區,民歌受南曲的影響很大,包含變宮、變的古音階,旋律呈平穩級進和回繞型線狀、中速稍慢的節奏,具有優美雅緻的特點。漳州地區的民歌以調式居多,色彩比較淳樸。當地錦歌和劇也給民歌以深刻的影響,如漳州《做戲歌》與劇《雜碎調》音調上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羽商、商兩個音區和旋律音調的對比,色彩鮮明。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閩南方言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戰亂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在中原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占著絕對優勢的,是融合了土著語言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後形成的是以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明末清初,隨著鄭成功帶領閩、客人士入台,閩南話成為台灣最主要的語言。就國內分布說,閩南方言可分為本土閩南話、台灣閩南話、潮汕閩南話、瓊雷閩南話和浙江閩南話五大塊。由於所處地區其他方言的影響和時間的推移,五大塊的閩南話略有差異,其中閩南本土和台灣最為接近,幾乎沒有差別。全台約有75%的人講閩南話。其次才是客家話、山地話。
二、居住、婚俗與祭祖
閩南的房屋構造一般是中為正廳,屋頂最高,以二、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兩側橫向組合對稱,布置條形護厝,分別向兩旁發展。左為大房,右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廳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圍著一條蜿蜒的龍,故有「圍龍」之稱。這種橫向組合的護厝式民居,最適應於閩南沿海一帶炎熱的氣候條件。泉州城鎮的民居中,還有一種縱向布局狹長條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條長形的手巾,故俗稱「手巾 」。廈門則另有一種「騎樓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產花崗石,多有用花崗石建造的完全石結構民居,工藝獨特,造型別有風采,成了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閩南民屋的獨特風格尤其體現在屋頂上,正脊兩端如燕屋飛翹,中間低平,呈露宋代曲線屋頂的傳統意味,閩南民居的大門也頗為考究,門必居中,並向遠位進深,形成過堂,產生較大的虛空層次,增添了建築的形體變化。
閩南的婚俗中,整個婚事過程都有拴紅絲線的風俗,這種風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頭偕老」的美好意義,所以紅絲線作為一種吉祥物,貫穿整個婚禮的全過程。
首次使用紅絲線是在提親時,男方在隨帶見面禮中,在包裝的外面,要用一條紅絲線捆起來,也有用紅線條替代。進入女方家時,擺放在大廳的顯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頭。當婚事雙方滿意後,接下去是挑選結婚日子,俗稱「擇日」。「擇日」是由男方選一位雙方都尊重信任的親屬當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好「生辰八字」後,要用一張紅紙包起來,裡面放有一條紅絲線,讓男方帶回「配生時、擇日」寓意牽姻緣。
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繫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如大到摩托車、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從魚、肉、面等新鮮的食品,到裝餅干,糖果、香煙等乾果類副食品的禮盒;以至一切雙方互送的禮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紅包,都要認認真真,不得含糊。
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千里姻緣線牽」。
據民間故事的流傳,自古就有「千里姻緣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線把這兩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著,再怎樣也不能在一起。時至今日,像閩南地區保留的這種拴紅絲線的習俗,已不多見了。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閩南、台灣民間就有敬祖舊俗,謂之「三月節」,敬祖時,人們上山掃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後,要先拜「土地神」,接著,在祖先墓地上壓紙致祭、填土修墳,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兒孫輩不忘先人恩澤。台灣同胞把祖家的節俗帶到海峽彼岸,至今還仍在沿襲。
衣: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
養蠶時,稱「仙」不稱「只」。
食:
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住:
睡前忌不洗臉。
蓋厝禁忌:「宮前祠堂後」。
鏡子不宜正對著床。
睡床不宜擺放在頂櫃、橫梁或燈飾之下。
行:
出門時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吃一碗豬腳線面。
外出賞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禮: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傘贈人。
泉州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之說, 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 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泉州話「扇」和「見」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所以「扇」禁忌作為禮物的。
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泉州人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
除外;雨傘也是不宜作為 禮物的。泉州話「傘」、「散」同音。
『柒』 春節要吃什麼
中國春節吃餃子、雞、魚等。
1、餃子,餃子在中國古代是祭祀食物,而它的外形酷似元寶,有招財的好意頭。
2、雞,雞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家禽,其音同吉利的吉,所以很多人覺得吃雞就像是把吉利帶回家,而一些方言中雞也有家的意思,吃全雞意思是全家團聚。
3、魚,俗話說,年年有餘(魚),大吉大利,因此春節在吃飯時很多家庭會故意剩下一些,來印證有餘這兩個字,而有的家庭也故意春節吃魚頭,第二天吃魚身,取得是連年有餘之意。
『捌』 生日時吃長壽面,而且還有一個雞蛋和一個鴨蛋.那蛋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長壽面一般就是吃一根啦,從頭吃到尾,不能斷,加2個蛋的意思就是長命百歲啦!一根面條兩個雞蛋咯100.
祝你生日快樂!
『玖』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版龍江沿岸村莊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