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孫中山多少年逝世
1925年。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
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1)孫中山60歲擴展閱讀:
孫中山的貢獻:
1911年,在他領導和影響下,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由於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中山
B. 上下五千年
(1661—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俗稱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隻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一定意義上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與西方的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C. 孫文的故事
孫中山軼事
1、孫中山名字趣聞
孫中山,生於1866年,卒於1925年。名文,又名中山,字德明,號逸仙。是中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中華民國的創立者。
孫中山先生一生曾用過或被人稱呼過的名字相當多,這些包括乳名、綽名、諢名、榮稱、教名、化名、筆名、字型大小等,共有30多個。
現舉幾例供大家賞析:
一曰帝象:
孫中山剛出生,其父就找命師相命,相師說:「此孩為非凡之命,大富大貴,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孫中山的乳名稱之為「帝象」。
二曰中山樵: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為防清政府追殺,隱姓化名為中山樵,人稱中山。後來章士釗將「中山」二字綴於孫姓之後,這便是人們後來普遍稱呼的孫中山的來源。
三曰逸仙:
1883年,孫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記冊上,孫中山署名為「孫日新」,取於《大學》上的語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而「逸仙」是粵語「日新」的諧音。在孫中山1886年報名香港雅麗氏西醫書院時,孫中山就使用「孫逸仙」報名注冊。此後他在國外多用此名。
四曰石頭仔:
小時候孫中山脾氣倔強,好動,愛打架,總愛打抱不平。一次同學穢語罵他父親,孫中山與之打架,揪住辮子猛撞其頭,至使昏迷過去,好久才醒過來。村人目睹此狀欽佩地說:「真是石頭仔。」從此石頭仔便成了他孩提時的綽號。
五曰通天曉:
孫中山就讀醫學堂時,曾購得二十四史等大量古典書籍、著作,同學們從孫中山的藏書隨意抽出一書考他,他都能對答如流,大家驚詫而又欽佩不已,隨譽稱之為通天曉。
此外,孫中山還使用過:陳文、山月、公武、帝朱、杞憂公子、中原逐鹿等。
2、孫中山的愛情軼事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而一個世紀前,孫先生和宋慶齡女士那段相濡以沫的傳奇愛情故事,仍為後人樂道。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雙方年齡相差27歲。孫中山先 生去世多年後,宋慶齡在接受一位美國記者采訪時說,22歲嫁給孫中山,是處於一種敬仰,並不是愛。而孫中山先生曾對戰友表示,「只要和宋慶齡結婚,只活一天我也願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宋慶齡正在美國讀書。聽到消息後,宋慶齡回到宿舍就把清朝的大旗拆掉,掛上五彩旗表示慶祝。畢業後,宋慶齡成為孫中山的秘書,從戰友逐步發展成夫妻。宋慶齡嫁給孫中山,宋家很反對。宋慶齡的父親查理•宋,還坐著輪船去日本阻止。一到孫中山屋前,查理•宋就大罵,讓孫中山出來。孫中山出來了,說你找我什麼事,查理•宋反倒罵不出來了,直接跪下給孫中山磕了個頭,說小女交給你照顧,請總理多擔待。
大陸出版的《孫中山傳》里記載,孫中山的戰友曾阻止他,說你跟宋慶齡結合要折壽,必須拆開,孫中山回答:「活一天我也願意。」
與宋慶齡結合前,孫中山先生有過兩次婚姻。1884年孫中山與本縣僑眷盧慕貞結婚,後來又有夫人陳粹芬,陳粹芬伴隨他20多年。1915年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與宋慶齡結婚。
孫氏晚輩對於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據孫中山的後人孫必達說,孫家人昵稱陳粹芬為「南洋婆」,盧慕貞因與孫中山離婚後住在澳門,故被昵稱為「澳門婆」,至於宋慶齡則被稱為「上海婆」。也有孫家晚輩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家子弟與宋慶齡見面時,稱她為「grandma」(奶奶)。
元配盧慕貞1884年與孫中山結婚,是個沒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妻妾陳粹芬祖籍福建,生活在香港,經過陳少白介紹與孫中山認識,隨後跟孫中山同居。陳粹芬很懂得照料生活,孫中山早期好多革命活動都有陳粹芬參與,大家很敬重她。因為她在家排行老四,都叫她陳四姑。陳粹芬後來患肺病,1914年定居在馬來西亞,1931年後常住在中國湘潭縣,後來又去香港。三位孫夫人情況各有不同,但都長壽,盧慕貞活到86歲,陳粹芬活到89歲,宋慶齡也活到89歲。
3、孫中山的幽默
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後,轉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志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他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如此尷尬場面,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還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系,可寄希望於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希望。」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衫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
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
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4、孫中山尊老
孫中山先生出任大總統後,日夜奔忙,准備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為趕到某地主持會議,他雇了一乘竹轎。剛走了不遠,他聽到轎夫發出一陣陣氣喘聲,心裡便不安起來。於是令轎夫停下。兩個轎夫不解地問:「大人何事?」孫中山道了聲辛苦,並問他們多大年歲了。一個回答65歲,一個說剛過60歲。聽罷,孫中山心中更難受了,他十分欽佩兩位老人的身板骨硬朗,又十分同情他們的艱辛。說:「你們年紀都比我大,我幹嘛要你們抬呢?」孫中山掏出一大把銀元放在兩個轎夫手裡,深情地說:「這轎子我再不坐了,你們回去吧!」兩個轎夫不免納悶:這是個什麼人?於是怯生生地問孫中山尊姓大名。孫中山笑著說:「我的名字暫不告訴你們。」言畢,寫了一張紙條,折好後交給轎夫,並一再叮囑要回家後才能打開。兩位轎夫感到此人非同一般,沒等回到家,就趕緊打開,好弄個明白。當他們打開那張紙條,看到「孫中山」三個字時,不由得大驚失色,趕緊回頭追趕。這時孫中山早已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兩位轎夫用敬佩的眼光望著孫中山前行的方向,激動地說:「都像孫總統這樣尊老敬老,老人的日子就好過了。」
5、孫中山妙聯入官府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府,想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衛隨即將名片呈上,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何門衛來者何人?門衛回答是一儒生。張總督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叫門衛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紙上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對出了下聯,又請門衛呈送給張之洞,張之洞看見上書:「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覺暗暗吃驚,「呀,儒生不可小視!」於是,急命門衛大開中門,親自迎接這位才華橫溢的孫中山。
6、堅決拒絕稱「萬歲」
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之初,曾乘軍艦在福建視察。停泊馬尾,都督孫道仁前來迎接,請孫中山換乘甲板船登岸。這時孫中山發現,聚集一起歡迎他的許多小船,大都懸掛著紙旗和布條,稱他「萬歲」。孫中山不悅,對孫道仁說:「萬歲一詞,是封建帝王要臣民這樣稱呼他的,我們為了反抗這個『萬歲』,許多革命同志拋頭顱、灑熱血。如果我接受這個稱呼,對得起先烈嗎?」他要求撤掉這些紙旗和布條,否則決不登岸。孫道仁慌忙傳達,所有小船也趕緊照辦了。孫中山這才欣然換船上岸
7、不讓其兄當都督
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是檀香山一位著名的華僑資本家,號稱「茂宜王」。為了資助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孫眉不惜變賣家產。1912年初,孫中山在南京當選中華民國臨時總統。不少人推舉孫眉當廣東省都督。孫中山不同意,並在報刊上公開發表聲明,說孫眉任粵督「決非所宜」,「與其強以所難,將來不免覆悚,何如慎之於始。」他還給其兄發去電報,勸他不要謀求當粵督。 孫中山這樣的決定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他深知其兄文化低,脾氣又不好,不宜政界做官。另一方面,在孫中山看來,辛亥革命剛剛成功,就把自己的哥哥拉上去做大官,任人唯親,以權謀私,是不可取的,是不得民心的。後來,孫眉完全理解了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也避去了一場災禍。
8、孫中山打人
聽說孫中山動手打人一生有兩次:一次是少年時期在檀香山盤羅河學校,動手反擊楸他辮子的頑皮同學.一次是在倫敦,有一天,他在操場上打球,倫敦<泰晤士報>記載霍氏由於報道他的使館蒙難經歷而與他相識,故意揮球直擊孫中山的額頭,打得他兩眼冒金花,還跟他開玩笑地說:"這是英國人的打人法."面對英國人固有的傲慢和狂妄,孫中山也不示弱,便上前把霍氏攔腰抱住,放在膝蓋上,如同打頑皮小孩似的,拍了幾下臀部,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打人法."
D. 微微中山陵石碑坊導游詞150
中山陵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朋友:
這里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為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為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眾」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徵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鍾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奠基,1926年6月1日開工,1929年春天完工。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台上矗立著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檐的沖天式石坊名為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為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台。平台正北方為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牆相連,勾勒出「自由鍾」的下端輪廓。
陵門後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為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岩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國民黨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台。上三下五計八段平台,其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為: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為: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台階。意圖讓遊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台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雲紋飾,平台石欄後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為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為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為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檐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雲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著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為人造石,下護壁為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斗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國民黨黨徽,表現了一黨專政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於太師椅上,雙腳並攏,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跡的浮雕。南面為「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築,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國民黨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著一圈精緻的白色大理石欄桿。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著中山裝的漢白玉卧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卧像下五米處為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後,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E. 有一篇關於孫中山的故事100字
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
「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F. 孫中山之死(怎麼死)
孫中山1925年1月1日抵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情況有所好轉。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葯,繼續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精衛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60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孫中山的死訊:「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鍾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死於肝癌,享年59歲。
G. 孫中山先生的年齡
孫中山先生的年齡是60歲。
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他在斗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24年(民國十三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
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遺囑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H. 北洋三傑
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
北洋三傑之龍 王士珍: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平步青雲。在晚年,軍閥混戰,他一度出山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對上地方軍閥的洋槍洋炮,保護了北京不受戰火波及。
北洋三傑之虎,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因為部下私自對罷工工人開槍,他發誓一生不食葷腥。日本侵華,企圖利用他坐第二個「溥儀」他嚴詞拒絕。晚年,胃潰瘍嚴重,醫生勸他吃肉增加營養,他斷然拒絕:人可死,葷腥不可開!
北洋三傑之豹,馮國璋:馮國璋最大的功績就是:「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中國閉關了幾百年,他能有這樣的眼光著實不容易。
I. 孫中山活多少歲他抽煙喝酒嗎還有什麼嗜好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活了60歲!
《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