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的壽文化

長壽的壽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0 15:02:51

A. 壽的壽文化

壽文化常見於書畫中。畫中男壽星的形象是白須老翁,頭大額突,一手扶鹿杖,掛一寶葫蘆,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鶴相伴,以喻長壽;女壽星則以「麻姑獻壽圖」中的麻姑為代表。據說,壽文化中的麻姑以靈芝釀成壽酒,敬獻王母,王母封她為壽仙。除此外,「上酒獻壽」的佳作流傳不少,如漢代的畫像磚「酒宴」,彩畫「夫妻宴飲圖」以及魏末畫像磚「竹林七賢圖」等;現代作品中,以壽為題材的書畫,隨處可見,「松柏長青」、「龜鶴延年」、「福壽滿堂」都象徵長壽吉祥。除書畫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們用來象徵壽文化中的長壽,如「天長地久」、「江山不老」、「與日月同壽」和人們最常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地名有長壽縣,重慶也有個長壽縣。不僅如此,連百姓日常生活也充滿「壽」的壽文化情趣,飲酒的有長壽酒,吃面的有長壽面,宴席有長壽宴,壽文化無處不在,給中華民族追求生命的壽文化注入了美妙的活力,真是人也壽、物也壽、山也壽、水也壽、吃也壽、玩也壽。中國人對壽文化的追求,無時不在;中國的壽文化,無所不至。
中國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尊老、敬老。常體現在為壽星做壽上。於是,做壽也成了壽文化的亮麗風景。過去壽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稱「聖壽節」,以唐朝為例,唐玄宗的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的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的壽辰叫「壽昌節」,到了明清,凡皇帝壽辰統稱「萬壽節」,皇後則稱「千秋節」。民間老人過生日叫壽誕,60歲為花甲壽,70歲為古稀壽,80、90為耄耋壽,百歲為期頤壽,並稱60歲為下壽,80歲為中壽,百歲為上壽。只有到五十歲才能稱壽,小於五十歲只能稱過生日。「過生日」比較簡單,幾盒生日蛋糕,吹臘燭、唱幾句「祝你生日快樂」,當然,這也是一種壽文化。祝壽則隆重熱鬧得多,程序也很講究,其中壽文化更加豐富多彩。首先主人要發精美的請柬,請柬多以壽星之子的名義發出,親友接到請柬後,要如期而至,攜帶壽禮、祝壽字畫,賀幛,賀幛上常題吉祥祝壽語,如「福壽雙全」、「洪福齊天」等,特別是拜壽的程式一套一套,不能絲毫馬虎。

B. 石家大院的壽文化論文

石家大院的壽文化論文

摘 要: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對天津楊柳青石家大院的「壽」文化進行了介紹,分別闡述了「壽」字的運用,雕刻及門窗三方面關於「壽」文化的體現,表達了大院主人追求福壽健康的思想和心願,對當代建築設計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 古代建築,傳統文化,雕刻,門窗

健康長壽是五千年中國文化的永恆主題,至今我們依然處於傳統壽文化的「磁場」之中。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人們以實現「福、祿、壽、喜、財」的「五福」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壽為先,突顯出「壽」在中國人心中非同尋常的地位。中國古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對於長壽的人生追求表現出來。在中國傳統文化各種元素的表徵形式上,「壽」都被融入其中,像中國的陶瓷、傢具、服飾、刺綉、剪紙,甚至出行的車轎等。中國古代建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以「壽」為主題裝飾、設計甚至規劃屢見不鮮,「壽」成為影響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特色文化。「壽」的出現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壽與建築聯系在一起也有很多講究。

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對於長壽的追求達到了痴迷的地步,歷史上追求長生不老的帝王數不勝數。雖然不能像皇家那樣的至高無尚的占據高位,享受生活,但是人們渴望長壽的思想沒有絲毫差別。無論是讀書的士大夫階層,還是社會底層的百姓都將自己的這種期望表達出來,通過對自己住所的設計、建造和裝飾來表達自己對長壽的渴望。

石家大院是千年古鎮楊柳青一處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大院大規模建築始於光緒初年(1875年),歷經十幾年才建成,僅戲樓、客廳的主體建築就耗白銀30萬兩,現為所恢復的石府模型,佔地面積8 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 000多平方米,共有18個院落,是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獨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整個建築均為青石高台、磨磚對縫,房脊山尖、陡板山牆均以磚刻為飾;柱楚石、抱鼓石石雕工藝精細;門窗、隔扇、柱頭、雀替、垂花門上的木雕更是玲瓏剔透,雕刻圖案攬盡民間流傳。漫步石家大院,到處充滿濃郁的文化氛圍,無處不讓人尋味頗深,而無處不在、運用巧妙的「壽」文化,更體現了大院主人嚮往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壽」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壽」字的運用。還沒進大院,駐足大院門口,我們就可以看到石府寬闊的大門,大門之上四個大大的門簪,顯示了院主人的地位;門簪之上雕刻有「福、祿、壽、喜」四個大字,表達了院主人美好的嚮往和願望。大院第一座垂花門門簪上也刻有四個「壽」字,進一步體現了這一願望。石家大院有著北方民宅中最大的戲樓,在全國民宅建築中實屬少見。戲樓大部分為木質結構,戲樓的頂子設計巧妙,外面用鐵皮封上,再拿銅鉚釘鉚成一個篆書的大壽字,寓意長壽。院主人這一設計不僅體現了其本人健康長壽的意願,也將這一吉祥的祝福延伸給了所有來石府戲樓聽戲的貴賓們,讓他們同樣享受在長壽之下。「壽」的另一個體現是雕刻。在中國古代很多神仙或動、植物都被人們冠以長壽的象徵。例如:壽星、麻姑、仙鶴、仙桃、松樹、靈芝、烏龜等等。大院的`特色就是它的磚、木、石雕。

磚雕:

1)山尖花———福壽綿長,其上方兩側分別是展翅飛翔的蝙蝠口銜字和花卉,中間是一篆體長壽字,下方三隻蝙蝠,中間一隻口出祥雲,兩側口銜棉花桃,底部襯有盤長結。取蝠與福、棉與綿的諧音,寓意多福多壽,沒有止境。

2)女客廳房上磚雕———鳳戲仙桃,鳳凰代表女性,仙桃象徵長壽,用來祝福女眷健康長壽。

3)五福獻壽,方磚內中間雕刻一篆體圓壽字,中間和四周有五隻形態各異的蝙蝠圍繞,五福寓為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寓意以守為本,五福降臨。

4)鳳銜靈芝,寓意祝福吉祥、健康長壽。

木雕:

1)第一座垂花門門樓上方三個木種分別雕刻有「鳳落梧桐」「鶴鹿同春」「松鶴延年」。

2)第二座垂花門門樓上方木格中是木雕仙鶴九隻,仙鶴相傳壽齡千年,取名團鶴獻壽。垂柱兩側雕有壽桃、石榴、佛手,寓意多壽、多子、多福。

3)第三座垂花門門樓上方木格中有連綿的壽字與最下面的蝙蝠戲金錢圖案構成了「福壽雙全」。

石雕:

1)第一座垂花門中間兩塊抱鼓石里側是鶴鹿同春,鶴被視為「長壽瑞祥」的仙禽,鹿象徵喜慶長壽,竹林意春,寓意為喜慶長壽,天下皆春。

2)排水地溝眼,雕蝙蝠嘴裡叼著桃子、石榴、盤長,寓意福壽三多、福在眼前。

3)大院後門抱鼓石雕有鶴鹿同春圖案。在石家大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門窗,主人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企盼長壽的好機會。

在很多門窗上,也不乏「壽」的表現:

1)「壽」字窗棱;

2)從內賬房通往東跨院的龜背紋門;

3)穿山門「納福」「延壽」;

4)永康門寓意健康長壽。

一個「壽」字,給中華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與長久注入了無限美妙的激情。中國人對壽的追求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壽」是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恆的贊歌,是智慧的詩行。

參考文獻:

[1] 黃志剛,陳 瑤.淺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J].山西建築,2010, 36(1): 66-67.

[2] 殷 偉,殷斐然.中國壽文化[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

C. 古代壽字寫法

一、古代壽字的寫法

「壽」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簡寫形式,表示無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體)+(夕,即「肉」,借代身體),表示肉身長久延續。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礎上加「老者發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長久持續。有的金文加「口」(道賀),表示向長命老人道賀。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禮物,為長命老人慶賀。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壽」的造字本義

造字本義:shou,從後從灸從之。引伸為長久。形容詞,命長,活到很老。《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簡化成。長命為「壽」;多簽為「籌」;廣田為「疇」,大浪為「濤」。 

(3)長壽的壽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壽文化

壽文化常見於書畫中。畫中男壽星的形象是白須老翁,頭大額突,一手扶鹿杖,掛一寶葫蘆,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鶴相伴,以喻長壽;女壽星則以「麻姑獻壽圖」中的麻姑為代表。

據說,壽文化中的麻姑以靈芝釀成壽酒,敬獻王母,王母封她為壽仙。除此外,「上酒獻壽」的佳作流傳不少,如漢代的畫像磚「酒宴」,彩畫「夫妻宴飲圖」以及魏末畫像磚「竹林七賢圖」等。

現代作品中,以壽為題材的書畫,隨處可見,「松柏長青」、「龜鶴延年」、「福壽滿堂」都象徵長壽吉祥。除書畫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們用來象徵壽文化中的長壽,如「天長地久」、「江山不老」、「與日月同壽」和人們最常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

中國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尊老、敬老。常體現在為壽星做壽上。於是,做壽也成了壽文化的亮麗風景。

過去壽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稱「聖壽節」,以唐朝為例,唐玄宗的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的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的壽辰叫「壽昌節」,到了明清,凡皇帝壽辰統稱「萬壽節」,皇後則稱「千秋節」。

D. 國外長壽文化

長壽文化,關於研究人的壽命如何久長的文化,這是一個世界性文化,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在共同創造、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先進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長江、黃河流域,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長壽文化無論從歷史悠久程度還是從內容廣度、深度講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它不但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積極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它不但支撐著中華民族子孫後代們的精神,成為五千年來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影響著世界人民對這一美好嚮往的渴望與追求;它不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沉,同時也是當今中國先進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主題。中華民族的長壽文化影響了過去影響著未來,為人類文化做出並將繼續做出積極貢獻。
綜觀長壽文化源流,可以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深刻印象:長壽文化同上古時代對神的敬拜和同封建時代對成道得仙的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們相互融和相互補充密不可分。所以,探尋長壽文化不可不涉及神文化、神仙文化、道家文化。我們從清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殘片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祭祀上帝、祭祀神的記載,當時就有「上帝」和「祖先配天」的觀念。上帝能興雨,能作旱,禾黍成敗皆由於上帝。祖先由上帝而降生,死後依然回到上帝左右。這應當是長壽文化向前追述且有記載的最早與長壽文化有關的內容。隨著人們在社會生活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困惑不斷增加,且越來越難以解釋這些因客觀因素而帶來的災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則把自然界無法把握的規律和無法戰勝的困難歸結於神的力量,由此,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勞動人民就在生活和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且豐富多彩的與神有關的故事,這就是神話和傳說,也可以說這些精神產品把神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地,《搜神記》、《山海經》、《尚書·堯典》、《左傳》、《楚辭·天問》、《淮南子》、《列子·湯問》等等都是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但是,辨證分析這些神話傳說,無不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人生的關注,對幸福的渴求和對健康長壽的寄託。隨著神話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加之道家文化的產生、融和、吸收,特別是以魏晉南北朝為主要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大量的豐富的神仙文化,充分反映了人們把追求神仙之術達到神仙境地作為人生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終極目標的生存心態。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達官貴人都把追求仙道作為重要的人生活動內容,甚至有的舍其一生而求之,秦始皇、曹操、莊周、葛洪、董仲舒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曹操有詩雲:「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特別是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神學,葛洪則系統論述了關於神仙之學的理論,把長壽文化推向極點。
從直接的長壽文化來講,早在殷墟甲骨文化中也能找出許多關於與「壽」字有關的文化來,這里限於資料不足可從文字學中去進行探源,從文獻資料可知在殷墟甲骨殘片中就有「壽」字存在,到了先秦時代則有多種的「壽」字寫法,有的直接延用到今。從史資料看,在先秦時期與「壽」有關的且賦予「長壽」文化內涵的「壽」文化已經出現,並且這些文化已經運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萬壽無疆」一詞在《詩經》中就能找到多處,如《小雅.天保》記載「君曰卜爾,萬壽無疆……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長壽文化就更加豐富廣泛,不但把長壽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飲食文化;不但豐富了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而且也充實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特別是在中國詩史上專門形成了遊仙詩這一在全世界所獨有的詩體,大大地促進和發展了中國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健康長壽是人們所追求的共同願境。自有人類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各地的先民們一樣,把一切社會勞動和社會活動都歸結為為人的生存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使人們的身體得到健康,生命更加久長。無論是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還是改造自我的道德規范;無論是集群圍獵的社會活動,還是講究美食的個人需求;無論是強身健體的一般性精神生活,還是敬神求仙得道的最高精神享受;甚至無論達官貴人、貧民百姓、大人小孩,等等都離不開緊緊圍繞健康長壽這一主題。《呂氏春秋·重已》有言:「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劉向在《說苑·貴德》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楚頃襄王問他的大臣庄辛:君子如富有將怎麼樣?庄辛回答:要做到親戚愛他,眾人稱贊他,不才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長壽歡樂而不被禍患所傷害。古代的先賢們在論人生時有的也將「壽」排到了第一位,《書·洪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佛經中也雲:「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舊唐書·姚崇傳》)。更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長生殿,唐時的宮殿在長安有長生殿,在華清池有長生殿,在洛陽行宮也有長生殿,並且都把寢宮取名長生,莫不也有追求長壽的文化涵義。在長生殿里還發生過美麗動人的帝王愛情故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恩愛確實讓後來文人騷客重重著墨,白居易的《長恨歌》最能充分表達其情感,同時也讓今人感受到帝王為了愛情發個誓也要找一個能夠切實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地方,所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發出來的。
得道成仙是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這雖然在帝王將相中體現得更加充分,但對一般貧民百姓來講也是一種普遍願望,可以說得道成仙是古時候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重要生存理念。《秦並六國平話》就記載有秦始皇渴求成仙的事故:一日,秦始皇「遂游東海而來,忽遇道士徐甲上書秦始皇:東海有山神仙山,山上有不死之葯。」始皇聽了非常高興,遂命人前往採取。從縱向的歷史長河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盛行,基本上成了一種理想的生存文化時尚,有理論的成就,有實踐的追求。好像整個時代都染上了神仙色彩。曹氏父子可謂是帝王追求仙道的代表。曹操現存的詩並不多,相當部分內容都是表達追求仙道,如《氣出唱三首》寫到:「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幻想著與神仙同行,飲仙家美酒。「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但當愛氣壽萬年。」想像受到神仙接待,賜予秘方,壽命萬年。就是在戰爭途中曹操也是時刻想著「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上到蓬萊。飄飄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葯,萬歲為期」(秋胡行二首)。並且把此詩作為「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秋胡行二首)。」直到後來「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秋胡行二首)。好像他自己已經真正成為了得道之仙,可謂到了求仙若痴的程度。曹植雖然沒有登上皇座,但對神仙的渴求痴迷程度是一樣的,他在《五游詠》中寫到:「王子奉仙葯,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郭璞、庾信、陶淵明、楊羲等則是文人的代表。郭璞關於遊仙的詩很多,特別是《遊仙詩十九首》,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他對仙道的態度,求仙精神之可佳,「危險道路難」(《董逃行》)也不怕,堅強的意志最終求有所獲,「採取神葯若木端」(《董逃行》),到得仙境其精神之快樂,從「靈妃顧我笑」(遊仙詩)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遊仙詩》),與仙人結為可以隨便拉手拍肩的朋友,最終達到一個境界:「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同前),那真是富貴不足論,蓬萊仙山好。「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同前),反而譏笑燕昭王和漢武帝沒有仙才達不到成仙目的,並且寫道:「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同前),自認為是仙中之仙人。《太平廣記》是宋時李方等人編輯的一部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總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總計五百卷,關於神的部分二十五卷、道術五卷不算外,僅純粹關於神仙的內容就有整整七十卷之多,收錄這一時期近四百位仙人事跡,在此書中佔有了相當份量,並且列在此書最前面。這僅僅是歷史上的一小段,可想而知從神文化發展而來的神仙文化在古代文化中佔有了多重的份量。特別是東晉時期的宗教思想家葛洪對神及其神仙進行了專題研究,並上升到了哲學范疇,把神仙之學推到了最高境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內篇》中用絕大部分篇幅論述了神仙的實在性、可學性,以及方法途徑等。其《論仙》為綜論,主要解決基本認識和基本要求問題,認為:「不死之道,曷為無之?」仙人是實有的。「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於志。」關鍵在於要有恆心,同時要知法術,對成仙得道提出各種要求:「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愛逮蠢蠕,不害含氣。····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仙法欲溥愛八荒,視人如已。」另外還有專論,有專門介紹有關金丹的服法、效果、品種的《金丹》,有講述煉丹之術的《至理》,有談修學金丹以外各種法術的《微旨》,有專門針對儒家不言仙道的《塞難》,有論勤學求學於師的《勤求》,有專論《仙葯》的,有關於儒道互為融和的《道意》《辨問》,有關於雜談修求仙道的《對俗》《釋滯》《極言》《雜應》。除此之外在《老子》《莊子》等書中也有關於神仙內容的涉及。總之,神仙文化豐富和充實了長壽文化。
達到健康長壽不僅僅是一種願望和需要,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存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則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中國歷史上的長壽文化對這些要求從各個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回答,這些回答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健康長壽推動了社會發展。管子有言「平正擅胸,論治在心,此以長壽」(《管了·內業》),說明心情好壞對健康長壽密切相關。「無為則俞俞,俞俞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強調健康長壽關鍵在於養心。在為人處事方面特別是在遇到麻煩時要忍,元代鄭廷王在《忍字記》中說:「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說明為人寬懷大肚對健康長壽有益。曹操對健康長壽十分關注,除了求仙得道之外還注重平時身心健康,在《龜雖壽》中寫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勞動也是健康長壽之法,宋人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說,「勞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管子還提到一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對健康長壽也有關系,他在《管子·形勢解》中寫道:「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包括飲酒與長壽也有關系,《後漢書·東夷傳·倭》記載:「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餘歲者甚眾。」健康長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就說:「太平之世多長壽」(《論衡·氣壽篇》)。
長壽文化是一個涉及面廣的社會性文化,他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角度講,有壽詩、壽文、壽詞、壽聯、壽戲、壽曲、壽書、壽畫,可以說融入到了所有文學和藝術門類。比如壽詩就是一種傳統的祝壽方式,在《詩經》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萬壽無期。····樂只君子,萬壽無疆。····樂只君子,遐不黃 。」《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唐朝詩人杜甫在《寄韓諫議注》詩中寫道:「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同時代的司空圖也有「年年織作昇平字,高映南山獻壽觴」(《楊柳枝壽杯詞》)。在宋以後這類詩就更為盛行,特別是在官府中成為文人雅士祝壽的常用禮節。宋人張耒:「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壽客客舉手。」清人趙翼詩:「公方開壽宴,廣坐笑眼同」(《春問晤西庄於吳門再作詩以貽之》)。再比如壽聯也是一種常見的祝壽方式,被列為對聯之一大類別。「玄鶴千年壽,蒼松萬古春。」「歲歲壽筵依北斗,年年此日頌南山。」等等,不可勝舉。壽聯不但是一種祝福,同時也表達作者情感。慈禧太後七十歲生日過萬壽節,章太炎則作聯譏諷:「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中為一人歌有慶;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從倫理道德角度講,它倡導孝悌,把尊重老人、愛護老人作為一種社會美德。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認為:「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把孝悌作為萬物之本,為人之本。據傳有一位皇帝認為六十歲以上的人不能勞動,對社會沒有貢獻,便下令將其問斬。後來有一位大臣十分孝道,父親快到六十歲時便把他藏匿山中,天天送飯。一日皇帝接受一位外國使者朝拜,可來使卻連續出了三個問題難住了皇帝,正在為難之時這位大臣回答上來了,皇帝非常高興,問其原由,皇帝才知是他父親的功勞,並且認為老人見多識廣,不但沒有責備這位大臣的犯上,還親自從山中把老人請到宮里設宴款待,當眾向老人敬三拜之禮,沒想到這天正好是老人的生日,故此,後來就有了拜受(壽)、做生的習俗。不但是在過去就是在今天誰家老人要是到了高壽之年子孫後代不給其祝壽則視為不孝,將受到社會道德遣責。從社會學角度講,祝壽不但有壽詩、壽文等文學藝術之類的高雅型壽文化,而且還有壽禮、壽宴、壽酒、壽面、壽碗、壽燭等社會型壽文化。從哲學思想角度講,長壽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哲學,充實了儒家文化,上升為道家文化的神學,其代表人物就是漢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把陰陽五行說提到神學的體繫上來,把『天』提到有意志的至上神的地位上來,把儒家倫常的父權(他作為封建秩序的表徵)和宗教的神權以及統治者的皇權三位一體化」(《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佛經也倡導:「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無壽量經》卷下)。為豐富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做出了積極貢獻。

E. 中國的祈壽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隊人馬在泰山封禪刻石,又浩浩盪盪前往渤海。抵達海邊之後,秦始皇登上芝罘島,縱情濃覽。只見雲海之間,山川人物時隱時現,蔚為壯觀,令秦始皇心馳神往。

這種景象,本來是海市蜃樓,但方士為了迎合秦始皇企望長生的心理,就將其說成傳說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機給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贏洲3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長生仙葯。

秦始皇大為高興,為了自己可以長壽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東渡入海尋求仙葯。可見當時乞求長壽的願望已經非常普及了。

為了迎合秦始皇嬴政的這種心理,在當時還出現了獻酒上壽的活動,雖然說那時候的獻酒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系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祝壽禮儀的雛形。

在當時的歷史記載中還出現了「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句,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長壽者的祝福就已經很隆重了。

我國民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一直存在「五福以壽為重」的觀念,人們企盼長壽,珍惜生命,注重現世。道家認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來世」。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世觀,中國人對長壽的追求始終不渝,並把祈壽的觀念貫穿於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傳說中的神仙都長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壽成為祈壽文化的重要內容。人們認為天上的南極老人星主國家之壽、壽星主民間之壽,從周代起便有祭祀壽星的隆重活動。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民間又有「忠義成神,孝悌成仙」之說。對於民間百姓來說,在民俗活動中祈壽似乎更加實際。生日祝壽是最常見的祈壽活動,圍繞祝壽的裝飾主題極為豐富,如萬壽如意、五福捧壽、多福多壽、福壽綿長等。

壽字本身也有許多裝飾變化,長字形的叫「長壽」,圓字形的叫「團壽」。也有多字表意的圖案,如「百壽圖」,就是用100個不同形狀的壽字組成。這些壽字還廣泛地應用於日常傢具、建築、器皿上,反映了中國人用壽字元護佑自身,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鶴被視為羽族之長,民間稱之為「一品鳥」,僅在鳳凰之下。傳說鶴壽量無限,被視為「長壽之王」。龜因其長壽也被人們視為長壽象徵。松樹終年常青,是斗嚴寒抗風霜,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其樹齡很長,可達數千年,民間也常用松樹代表長壽。

這一類常見吉祥物常搭配在一起表示長壽。松鶴在一起叫「松鶴長壽」、「鶴壽松齡」「松鶴延年」「松鶴遐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叫「龜齡鶴壽」「龜鶴齊齡」「龜鶴延年」。如果畫眾仙仰望壽星跨鶴,叫「群仙獻壽」,畫鶴、鹿、梧桐叫「六合同春」,而鶴立岩石邊叫「一品當朝」。

我們常在壽星圖或有關長壽的圖案中見到上述3種動、植物。只要有它們,就代表長壽。《五瑞圖》是象徵長壽的一種圖,古人常畫來祝壽祈福求平安。這五瑞指椿樹、萱草、芝蘭、磐石和竹。

椿樹代表高壽,《莊子》中記載上古有大椿,以人千歲為春,以8000歲為秋。後來人們把椿樹看做長壽象徵。萱草又叫「忘憂草」。據說能使人忘憂。芝蘭是一種種於庭階的家養植物,比喻子孫是養於家中而不是野生。

磐石是又扁又厚的大石頭,放在地上屹然不動。古人詩中有「君當為磐石,妾當為蒲葦;蒲葦韌如此,磐石無轉移」的詩句。後人們就用磐石表示穩固。又因磐石堅實、長久不壞,有「壽石」雅號,也被人們視為長壽象徵。

如果家裡掛上一幅《五瑞圖》,象徵著這家長壽無憂,子孫昌隆,家基穩固,百事平安。因此,民間把《五瑞圖》作為自己的家庭吉祥物,以此使家庭得到庇護。

壽本來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漢字,但由於人們長壽的觀念使它遠遠地超越了一般的漢字,不僅字意延伸豐富,而且字體變化多端,在壽的文字圖像上人們也大做文章而把它圖案化、藝術化了,變成了一種長壽吉祥物。據統計,壽字有300多種圖形,包括單字表意的圖案,如《百壽圖》《雙面壽圖》《五福捧壽》等。

上了年紀的人常穿有壽字的衣服,枕綉有壽字的枕頭,蓋的是織有壽字的被,舊時農村的炕圍畫中也常繪壽字,房子的椽頭圖也有壽字等。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追求健康長壽,希望用「壽」這一吉祥護符來保佑自己的美好願望。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古人認為人在一切在,因而追求生命的長久,在壽字上做文章是很自然的。許多事物也被冠以壽字,如菊稱為「壽菊」,桃稱為「壽桃」,祝壽的酒被稱為「壽酒」。還有專門用來祝壽的文字,如萬古長青的松柏,壽有千年的龜鶴等。

F. 重慶市長壽區的文化歷史有嗎

長壽谷位於南山東麓,其地貌呈谷狀縱伸,依攀山勢,直沖雲霄,谷線全長2300米。其間鳥鳴不斷、溪水常流、林木鬱郁蔥蔥、岩石突兀奇特。設計者們巧用天然形勝,從不同角度,以「流動」和「靜止」的狀態揭示著傳統「壽」文化的內核。其主要景觀包括:根據佛經中提到的有關觀世音就是「無量壽佛」之法身的記載而建造的18米高的銅制「無量壽佛」;一個代表谷中所流之水實乃救度眾生之水的銅制皮袋「流水尊者」;刻有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之「壽比南山」的巨大石刻等。為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壽」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其歷史價值和久遠生命力,進一步豐富當地的民俗文化氛圍,一個設計新穎,獨具創意,以壽文化為主題的富有熱帶雨林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園「長壽谷」將在南山文化旅遊區內建成,並於「首屆中國南山長壽文化節」正式向遊人開放。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暄中,主人察言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渝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G. 南嶽壽文化節是什麼時候.每次節日有什麼看點

第六屆中國南嶽衡山壽文化節將於9月29日——30日拉開大幕。整個活動將圍繞「壽岳」、「宗教文化」等內涵展開四大主題活動,尤其在主題為「飛天獻壽、衡岳同歡」的開幕式上,剛剛決選出的超級女生三強張靚穎、李宇春、周筆暢等有可能參加並現場演唱。 據悉,本屆壽文化節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由上海天娛傳媒全程運作。天娛傳媒擁有「超級女生」、「超級男生」、「星姐」三大品牌。組委會相信,傳媒產業和旅遊產業攜手必將產生雙贏的效果。本屆壽文化節的四大主題活動可以用四句話概括:飛天獻壽、衡岳同歡——開幕式演出;百家爭鳴、共享齊福——福壽養生文化演示論壇;天籟妙音、壽山共鳴——中國首家佛教音樂館開館首演;「挑戰極限、見證輝煌」——第五屆中國南嶽衡山山地車挑戰賽。 開幕式:500萬保險「飛天仙女」 超女三甲可能獻唱 壽文化節開幕式總導演王諒介紹,本屆開幕式的節目單已經基本出爐,開幕式將於9月29日上午9:00開始。除了傳統的歌舞表演,開幕式最大的亮點要屬於壓軸節目《飛天獻壽》,屆時,將有一名人氣超旺的超級女生和兩名星姐身著傳統仙女服裝,乘坐直升飛機空降舞台,將「壽文化」推向頂峰。據透露,考慮到要符合「仙女」氣質,「飛天」的超級女生很可能式今年前十強中外形最靚的葉一茜,而兩名星姐可能是去年的星姐冠軍候雯和季軍陳希。為防止意外發生,組委會將為三名「飛天仙女」購買500萬元的高額人身安全保險。 組委會介紹,為提高壽文化節開幕式的關注度,組委會正在與天娛公司聯系,安排今年最受歡迎的超級女聲張靚穎、李宇春、周筆暢獻唱南嶽。但三人是否最終能夠成行,演唱什麼曲目,組委會表示暫時不便透露。 周孝正司馬南縱論福壽文化 2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名嘴司馬南、中國壽王張天齊以及表演藝術家文興宇等人將在南嶽衡山萬壽廣場前開壇論講,一起探討「福壽文化」的深刻內涵,現代人如何養生。 據介紹,論壇將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包括闡述壽文化的含義與歷史,介紹象徵壽文化的代表物,養生與長壽的秘訣,現代人與養生等方面。在養生與長壽的闡述過程中,南嶽當地三位90歲以上的壽星將現身論壇,與觀眾分享長壽秘訣。 中國首家佛教音樂會館緊張排練 29日晚首演 29日晚,中國首個大型佛教音樂會館開館並舉行首演。據介紹,僧尼集訓排練工作已於8月4日開始,參加排練的20位比丘尼、20位比丘來自南嶽上封寺、福嚴寺、南台寺、大善寺、祝聖寺、福壽寺六大名寺,南嶽四大高僧之一的寶曇師傅指導排練並將創作具有南嶽佛樂特色的梵唄音樂。 目前,既保留佛教音樂傳統又富有現代創意的《法鼓三番》、《戒定真香》、《普天樂》等三大節目的編排已經告一段落。 山地車挑戰賽:一等獎2萬元 9月30日,第五屆中國南嶽衡山山地車挑戰賽將在南嶽衡山風景名勝區舉辦。比賽線路是從「壽岳衡山」牌坊至祝融峰,全程22公里山路。 目前,組委會已接到30多名選手報名參賽,其中包括8名來自香港、澳門的選手報名,其中絕大部分是職業選手。此次山地車挑戰賽設一等獎1名,獎金2萬元;二等獎2名,獎金各5000元;三等獎3名,獎金各2000元;優勝獎20名,各200元

H. 中國壽文化的內容簡介

德國哲學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認為:「文化按定義是由人自身自由的首創性所創造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賦予文化如此多的樣式:一個民族不同於另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區別於另一個時代。但是,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人創造了自己。」在所有文化現象中,祝福與祈禱所生成的文化景觀,是我們最常見於生活中用以區別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的標志。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為什麼概括人們所能享受到的福祉的是這幾個字而不是另外幾個字?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令我們驚嘆。在「福、祿、壽、喜、財」這五個字中,又以「福」為首。「福」的內涵既可淺顯又可高深。比起後面的四個字來,它更形而上一些,它並不具體,但是它統領了其他。一個人對「福」的理解和享受,跟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相關聯。長壽是福、健康是福、子孫滿堂是福……很經典的辯證演變,人們還可能因禍得福(比如「塞翁失馬」),當然走過了頭也可能「福兮禍所依」。因而「定」也是與「祝」、「祈」最為密切相關的一個字。「福、祿、壽、喜、財」每個字都有豐富的歷史。而悠久的文明,既體現在具體的字義上,也體現在這些字的歷史里。字的歷史本身就是人的歷史,就是民族、文化的歷史。每個字的歷史都是一道絢麗的文化景觀。一直以來,我們很想用這些字的頻率太高,想了解的願望也就更為迫切。然而認真起來,除了在辭典里能得到簡明扼要的說明,要想了解得更多常常無從下手。
感謝獨具匠心的文化學者殷偉先生,為我們從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中,從汗牛充棟的民俗文化圖譜中精心挑選、編寫出一套圖文並茂的中國民間吉祥文化叢書「福、祿、壽、喜、財」。叢書每字一冊,每冊洋洋十萬言,體例基本一致,從字源字義、到典故風俗,從字神崇拜、到祝祈軼聞,皆旁徵博引,意趣盎然。這套書的出版讓我們想要了解「福、祿、壽、喜、財」文化的願望得以實現。
字,作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每一個字從它誕生開始,就同時充滿了歧義,相悖的危險和生長繁衍、創造奇跡的期待。字是行走的,它所走過的路徑便是一份真實的文化圖譜;字是生育的,每一個充滿活力的字通過歷史的滋養都擁有一個龐大的族群——如殷偉先生為我們呈現的「福、祿、壽、喜、財」。如果說每個字是一粒籽實飽滿的種子,那麼「福、祿、壽、喜、財」有幸落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上,歷五千年,豐富的營養足以讓它們根系發達、枝繁葉茂。每一侏植物都是一道壯麗的風景。平時,我們或可看到一些零散的枝葉或者裸露的根,但我們看不見全貌。殷偉先生編撰的貢獻,就是把樹的全貌描繪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譜系發達的「五福」。更為難可貴的是,殷偉先生將精心搜集的百幅民俗圖配於書中,讓叢書不僅有知識性,還有視覺的快感。
無疑,中國民間吉祥文化叢書「福、祿、壽、喜、財」文化的出版,於書市,是一份厚禮;於閱讀是一份民俗文化大餐;於節日,是一份不落俗套的祝福。

I. 中國人說的上壽、中壽、下壽分別是什麼

年齡歷來說法不一。

《左傳·昭公三年》孔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呂氏春秋·孟冬紀第十》:」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9)長壽的壽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人把生日也叫壽辰,而壽分三種:上壽,中壽,下壽。上壽是三壽中之上者,指最高的年壽。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壽文化更加完善。我國各族人民養成了豐富多彩的祝壽習俗。福祿壽三星中有老壽星,成語里有壽比南山,日常用語中有健康長壽,祝壽用品中有壽面、壽糕、壽桃、壽聯等。

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及生活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涌現出了眾多的百歲老壽星和長壽之鄉。

閱讀全文

與長壽的壽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己交養老保險和社保哪個劃算 瀏覽:101
老年痴呆症哪裡能收 瀏覽:348
如何預防老人走失漫畫 瀏覽:548
曬曬我的養老金帳戶有多少錢 瀏覽:884
聯誼醫院老年公寓 瀏覽:735
有關孝順父母的例子 瀏覽:390
渭南市2018年養老繳費基數是多少 瀏覽:940
健康養生介紹怎麼寫 瀏覽:653
正局級退休金 瀏覽:236
如何勸導為自己離婚著急的父母 瀏覽:63
涼山老人過世殺多少頭牛 瀏覽:130
鹽城市養老金最低每月領多少 瀏覽:952
養顏長壽酒 瀏覽:166
如何預防老人腫 瀏覽:259
剛工作應該發多少紅包給父母 瀏覽:724
給家裡的老人做一件孝順的事情 瀏覽:109
太原中醫養生館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696
50歲女人應該補什麼 瀏覽:369
怎麼判斷48女是老年痴呆 瀏覽:219
合江哪裡吃養生湯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