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歲都怎麼稱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1)50歲叫法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Ⅱ 50歲稱為是什麼之年
50歲稱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古代年齡稱謂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Ⅲ 50歲古代年齡的稱謂是什麼古代50歲的稱謂
古代稱50歲男子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艾語出《禮記·曲禮上》有五十曰艾;知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Ⅳ 「五十歲」雅稱是什麼
「五十歲」的雅稱是:知命之年
Ⅳ 五十歲的稱謂是什麼
五十歲的稱謂有: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艾、知天命之年、知命之年。
Ⅵ 五十歲的人叫什麼
五十歲的人稱為「知天命」。
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回於學,三十答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6)50歲叫法擴展閱讀
(一)知天命:
是古人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二)、表示年齡:
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節風寒的人,預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氣變化(文雅的說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
Ⅶ 五十歲是什麼之年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十三歲為豆蔻二十歲是弱冠,那五十歲又被稱為什麼年?
五十歲是知命之年。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Ⅷ 50歲生日叫什麼
五十歲生日可以用如下叫法: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發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詩經·齊風·甫田》:「總角卯兮。」角,小髻;卯,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後人用「總角」代指童年。
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後因以「垂髫」指童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豆蔻 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 女子15歲。笄是古代婦女盤頭發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發簪起,表示已成年。
破瓜 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謝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弱冠 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戴冠,表示已成年。《禮記·典禮上》:二十曰弱冠。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葷觀群書。」
而立 三十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較多,能辨是非。另外,強仕也指40歲。《禮記·典禮上》。謂男子40 歲,智慮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天命 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50歲。《禮記·典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蒼白如艾也。」意謂老年頭發蒼白如艾的顏色。
花甲 60歲。以天乾地支順序組合為60個錯綜參互的名號而得名。
耳順 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耆 60歲。
古稀 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 老年。後來80、90歲為耄耋之年。
期頤 指一百歲。《禮記·典禮上》:「百年曰期頤。」期,需要;頤,調養、照顧。意為百歲老人需要後代養。宋代<蘇軾制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