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字叫什麼
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子」,是指明代時生活在江蘇蘇州的四位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脫的文化人。一般認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唐寅,明朝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因為生病而去世。 歷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於這個社會。他一生坎坷,最後潦倒而死,年僅54歲。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刻骨銘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復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唐寅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祝枝山肖像 祝枝山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文徵明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徐禎卿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士,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貳』 明朝的文徵明是不是和文徵明是同一個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自小並不聰明,字也寫得不好,但學習卻很刻苦。 在學堂里,學生們常在郡學中或飲酒閑聊、嘯歌相樂,或品茗對奕 、消磨時光。惟獨文徵明不與眾人湊趣,獨自在一旁讀書寫字。 剛到郡學時,學生們對新 來的文徵明有點瞧不起。文徵明平時沉默寡言, 好象有點笨拙,沒有讀書人那種瀟灑才氣, 而且還公然頂撣學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幾年以後,同學們不得不對這位外拙內秀的同學刮日相待。象娛樂場一 樣的郡學, 絲毫沒有影響文徵明,他獨自磨墨提筆,臨寫《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罷。有時他給人寫信,稍有疏忽寫錯一點,他一定要重寫,反復好幾次也不嫌麻煩。他的書信簡札往往都用蠅頭小楷來寫,筆畫細若毫發, 結體工穩停勻,有的同學勸他說:「一般書信,草草了事,足可應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徵明回答說:「我是以練書法自娛,並不是為他的。」果然功夫 不負有心人,幾年後,文徵明的書法就遠近聞名。有一次,大書法家李東陽看到他的隸書,感嘆道: 「我的篆書,你的隸書,都絕了」。李東陽素以篆書自負,可見他對文徵明的評價。 古人讀書,多數是為了中舉踏上仕途。文徵明在這方面不太順利。明 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習慣上所謂 的「秀才」。文徵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規定,秀才參加「歲考」,也就是參加本省學政巡迴各地舉行 的考試及格以後,方能到省城參加「鄉試」。鄉試中了 ,就是「舉人」。中了「舉」,就有資格去京城參加「會試」,以博取「進士 」的功名。文徵明在 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卻徒增了不少煩悶,白了少年頭。文徵明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有的人還公開說:「我們翰林院門又不是畫院,怎麼會容留畫 匠在這兒呢?」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 才獲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焉,晚年以戲墨弄翰自遣,過著自在的藝術家生活。 文徵明被稱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藝,書畫精絕,還因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這里舉幾個例子: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原在溫州做官,為官清廉,故文家比較清貧。文徵明三十歲時,文林在溫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徵明獲訊後趕赴溫州,但文林已經去世三天了。當地官吏見文家清貧,按照當地官場習慣,湊集了千金為賻,他堅辭不受。他們還想把這筆重禮送到蘇州,也被他去信辭卻了。 文徵明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留下什麼資產,他早年的生活比較清苦。寧王朱宸濠為了篡奪皇位,廣攬人才,備了厚禮來聘請他,他非但不去,還把朱宸濠的禮金原封送回,聘書連看都沒看一眼。右僉都御史俞諫得知他很有才學,家境不夠寬袷,很想借故接擠他。俞諫問他:「你早晚有什麼困難嗎?」文徵明說:「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諫又指著他的衣服問:「怎麼破成這個樣子?」答曰:「這是暫時淋了雨的緣故。」俞諫深知他不肯隨便受惠,一直難以啟口。
文徵明晚年聲望很高,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傳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文徵明有「平生三不肯應」,即決不賣字畫給藩王貴族、宦官與外國人。有個商人想以十金高價請文徵明作字畫,文徵明當面斥責說:「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銀來沾污我!」堅辭不寫。有些達官貴人路過蘇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卻不肯接受禮物,更不回拜,只是當面說明「恕不答謝」就算了。 這成了他的慣例,連嚴嵩這樣的權貴,文徵明也不破例。據說嚴嵩曾說: 「別人,他不回拜就罷了,我路過蘇州特去拜他,他也不來回拜!」 回答說:「如果不回拜別人,卻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這些人無論給多麼高昂的代價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書畫。對於窮書生, 他甘願奉送,不收分文。
文徵明成為一代書法大師,除了他對書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氣質外,還同家庭熏陶、老師教導、朋友切磋分不開。他學字是從蘇(軾)字入手的,他父親的字,現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贈給他親家吳愈赴官敘州的一篇《序》,就在蘇州。後來文徵明從吳寬學文學,從李應禎學書,從沈周學繪畫。吳寬曾官侍讀學士,後進禮部尚書,「書法蘇學士(軾)」,得蘇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畫壇巨匠,兼擅書法,得黃庭堅遒勁奇崛之勢。文徵明筆下不時流露出蘇、 黃風采,因受他們的影響。李應禎書宗歐陽詢,平正婉和,清潤端方,雖非書 法大師,卻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人物的啟蒙老師。文徵明在《甫田集》中記述了他對文氏的教誨:「家君寺丞在太僕時,公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給事左右,所承緒論為多。一日書《魏府君碑》,顧謂征明曰:『吾學書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無益矣,子其及目力壯時為之』。因極論書之要訣,累數百言,凡駝指凝思、吮豪濡墨與字之起落轉換、大小向背、長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蓋公雖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學書心得悉數傳授給文徵明外,還鼓勵他突破傳統,自創新格。
在文徵明22歲時,李應禎看了他的蘇體字,對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這些話影響了文徵明一身,無怪文氏對他這位不太出名的老師頂禮膜拜了。此外,蘇州此時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後世稱為「吳門四大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畫家外,還有一大批有成就的書畫家生活在蘇州,如祝允明、王寵、蔡羽、徐禎卿、吳奕、張靈等 ,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四人被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又被稱為「吳中(書法)三家」。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寫字作畫, 互相觀看切磋,結伴遊山玩水,開闊胸懷,他們對文徵明的藝術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和影響。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 小法,可寶也。」但文徵明很少作草書。從總體看,他的書法寫得最精彩的, 還是小楷和行書。「小楷師二王」,「行書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 《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文徵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書者不精小楷, 不能稱書家」,不管這樣評論是否准確全面,但可看出古代書法評論家對小楷的重視,也說明書法的確頗為難寫。文徵明的小楷脫胎於鍾繇、王羲之, 筆勢輕靈飛動,如金聲玉潤;點畫精整勁健,似鐵劃銀勾;結構疏密勻稱,「 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體勢清麗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愛,頗有魏晉人楷書虛和舒徐的氣息。《文嘉行略》里說文徵明「小楷雖自《黃庭》、《樂毅 》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朱和羹更直稱「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徵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歲高令時仍能伏案揮毫作小楷《後赤壁賦》,用筆精妙處,與二十多年前寫的《前赤壁賦》無差,似為同時寫成 ,先後相映成輝,足見文徵明年老而筆力未衰。據說,他年近九十歲時,還為人書;寫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在藝術上活到老學到老 ,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至今為書家們稱道。在中國書法史上,自魏晉以來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徵明當為翹楚。
文徵明的行書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師承 上出於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門風范,並從宋元諸家(尤其是蘇軾、米芾、黃 庭堅、趙孟頫、康里夔夔等)擷取精華,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詩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離騷》、《赤壁賦》、《漁父辭》、《北山移文》等。 試看他的《滕王閣賦》,行草羼雜,渾然成篇。用筆清爽勁利,圓熟流暢,提按頓挫明晰,使轉靈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韻律感,頗有《聖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筆和結體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劃及「門」、「頁」等偏旁部首均襲趙孟頫而出。點畫掩映間一派瀟灑秀逸的風姿,又不失古澹閑雅的韻味,稱之為韻法兩勝,當不為過。只是有些筆鋒凌厲過甚,略有薄瘠之嫌,但僅為小疵,瑕難掩瑜。
文徵明的行草大都書於尺牘文稿之上,字體屬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師法宋代黃庭堅,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韻。在書法創作中,有一個從來未被重視卻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規律,這就是由筆法和結體等形成的風格特點,決定了有的書家(或碑帖)的字宜書大字,有的由適寫中、小字。以楷書而言,顏體適 合寫大字,歐體、趙體適合寫中、小字。以行書論,包括歐陽詢、蔡襄、趙孟頫 等在內的二王一路風格的字不宜寫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書家由於不諳此理,硬要以二王風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顏真卿的豐偉之體去書蠅頭小楷, 這種悖謬於藝術規律的創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書家,也只能導致失敗。文征 明恰恰獨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這個規律。縱觀他的全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 ,有些抒發性情發現個性的,他從正宗的二王風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書家,字體趨於中、小類;而書寫氣度恢宏的大字時,則專出之以風格鮮明的山谷之體 ,「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文徵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種風格字體並揚長避短的本領,此為他較之其他前後輩書家的高明之處。
文徵明是詩、書、畫俱佳的藝術大師,他與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吳門畫派」、「吳門書派」在繪畫上是對畫院派的沖擊,在書法上則是對台閣體的沖擊。作為「吳門書派」中堅人物的文徵明與祝枝山的書法藝術,主張直追鍾繇二王,抒發心靈胸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從當時或後人的評價看,文徵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藝術上敢於直抒胸臆,故他的書法比較激然而奔放。文徵明雖然正直而有膽魄,但他處世很 注意進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於閑適。他講求藝術的自娛,藝術中自得其樂,故他的書法較少火氣,有韻味,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祝枝山做官僅應天通判,文徵明雖然官入翰林,但時間不久,故他們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當時宮廷雅化藝術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們都認為藝術和人性、情感直接關聯。祝枝山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 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文徵明也直截了當地說:「人品不高」則「用墨無法」。鑒於這種見地,同樣是在趙孟頫復古的基礎上,走向大眾化、通俗化,為帖學中興作出了貢獻。生活在明中葉的文徵明和祝枝山,由於傳統帖學由晉唐而歷經宋元已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他們可以廣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經驗,博採眾長,無論晉唐還是宋元,他們幾乎全部涉獵。但又同時都以晉人為主,兼取宋元簡明、尚意的特點,把書法推向了一 個新的高峰。 不過也有人對文徵明的用筆提出批評,清人鄒炳泰說:「衡山格法精遒, 無一度失度,而多見側鋒。」其實在文徵明書法里,正鋒、側鋒是參差互見的 。
王世貞說:「正鋒偏鋒之說,古本無之。近來專欲攻祝京兆(允明),故藉此為談耳。蘇(軾)、黃(庭堅)全是偏鋒,旭(張旭)、素(懷素)時有一 二筆,即右軍(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盡廢。蓋正以立骨,偏以取態,自不已容也。文待詔(征明)小楷時時出偏鋒,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損法書? 解大紳、豐人翁、馬應圖縱盡出正鋒,寧救惡札?不識丁字人,妄談乃爾,可恨可笑。」正鋒立法取韻,側鋒揮灑取勢,是文體的一個特點。 文徵明的家庭,象東晉的王羲之、元代的趙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樣 ,是我國古代書法史上少有的幾個著名「書法世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 侄兒文伯仁、孫文元善,以及後輩文從簡、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書善畫,聞名於世。他的學生也人才輩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徑,一時豐碑巨碣 ,無不出其手;」陳道復:「從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業日進。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篆籀畫詩,咸臻其妙,稱入室弟子。」陸師道「師事待詔 (文徵明),刻意為文章及書畫,皆入能品,」一時文氏書風,風行於世.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
『叄』 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是誰
是乾隆帝89歲,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大事年表
二月,定世宗山陵名曰泰陵。達賴喇嘛遣使朝貢。
三月,釋汪景祺、查嗣庭親族回籍。免廣東歸善等四縣加增漁稅及通省逋賦。
四月,賜金德瑛等三百三十四名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七月,宣諭密書建儲諭旨,以皇二子永璉為太子。
九月,大學士朱軾卒,親臨賜奠。御試博學鴻詞一百七十六人於保和殿,取中十五人,各授官職。
十月,送世宗梓宮於泰陵。
『肆』 徐姓的由來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也有另種說法的是:
相傳夏禹封伯益的兒子若木於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有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幾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後來徐君偃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他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諸侯聽說他得了神弓神箭,紛紛前來歸附,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那裡作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么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由於他很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稱徐氏,這便是徐姓的由來。
『伍』 歷史上壽命最長的10個人分別是誰,最長的是誰
第十位、陳摶,男,生於唐朝咸通十二年(871年),卒於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壽命118歲。
陳摶出生於亳州真源縣(今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鎮陳庄村)(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 。唐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五代吳越寶正七年、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
朝鮮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國家的10月3日定為開天節,祭檀君。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派官員或以國王名義,舉行盛大的開天節活動。檀君是朝鮮民族的始祖,據說是建立了''東方的第二十七個國家古朝鮮''的建國始祖。
檀君在神話傳說中成為山神。但到了現代,為提高民族意識和愛國心,檀君建朝鮮的傳說同時被寫進南北韓的歷史教科書中。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檀君朝鮮在歷史上根本就沒存在過。而在日本的教科書里,也沒有檀君朝鮮的記錄。
『陸』 李益以什麼詩作名世
李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李益(約公元750年-約公元830年),字君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後遷河南鄭州,唐代詩人。
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歷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
人物生平
李益祖籍隴西狄道,後遷居河南鄭州。約生於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於文宗太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目前已查證明確唐代最長壽詩人為賀知章(659年-744年)享年八十五歲。)
《唐才子傳》:大歷四年齊映榜進士。這一年(769年)科舉有長安和洛陽兩個考點,齊映為此年狀元。《登科記考》:大歷四年,進士二十六人。上都,禮部侍郎張渭;東都,留守張延賞。李益到底是在洛陽參加考試還是在長安參加考試,學術界尚有爭議。
李益進士及第之後,於大歷六年(771年)參加制科考試,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有《華山南嶽》《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等詩。
三年滿秩後,從大歷九年(774年)至大歷十二年(777年),李益西遊鳳翔,到鳳翔節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職。參與了大歷九年郭子儀、李抱玉、馬璘、朱泚分統諸道兵八萬的防秋軍事行動。寫下了《從軍有苦樂行》等詩。
大歷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後,李益赴渭北。期間可能到過靈武,後轉回內地。
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靈武,依附朔方節度使崔寧。期間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祝殤辭》《軍次陽城烽舍北流泉》《從軍北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詩歌。
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長安,再次參加制科考試,登第。徐松《登科記考》:"建中四年,李益、韋綬登拔萃科。"
貞元十二年(798年)到元和元年(806年),李益到幽州劉濟幕府。
元和初,憲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後官中書舍人,後出為河南尹,後轉為秘書少監,元和八年後,轉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後,為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
李益與霍小玉的故事
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傳奇的名篇。蔣防是唐憲宗時期的人,當時李益還活在世上,造謠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兒,十五歲時,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親都被趕出王府,淪為娼妓。十六歲時遇到李益。當時李益二十歲出頭。應該是在大歷六年(771)參加制科考試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無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於是她和李益約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願畢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愛八年,之後任由李益選取名門閨秀為妻,自己出家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鄭縣(今陝西華縣)主簿之後,立即與高門盧氏女子成婚,並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見。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為這等負心行徑受到當時輿論的普遍譴責,自己的內心也留下了陰影。《霍小玉傳》《舊唐書》等書記載李益對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放心,出門要把妻子綁起來,甚至脫光了用浴盆蓋起來才放心。
『柒』 台灣之最8個越多越好謝謝
最長的公路隧道 蔣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 新北市坪林區、宜蘭縣頭城鎮 12.9公里[9]
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 大關山隧道 高雄市、台東縣交界 海拔2722.39公尺[10] 南橫公路最高點
世界人數最多國民小學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 新北市永和區 10,470人 1985年
1694年 第一位台灣出身的進士 陳夢球 但陳夢球(陳永華之子)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鄭克塽降後隨清軍到北京,寄籍漢軍正白旗,康熙甲戌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以漢軍正白旗身分應試
1823年 第一位台灣籍進士 鄭用錫 道光三年(1823年)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人稱「開台黃甲」。
1922年 第一位博士 杜聰明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861年 理蕃通事邱苟 台灣第一口油井,亦為亞洲第一口,世界第二口油井。也是世界上尚在生產最古老的油田。
2001年 2月23日 李安導演 執導之卧虎藏龍電影,榮獲第73屆奧斯卡獎10項提名,為奧斯卡外語片最多入圍提名的電影。
2002年 11月10日 806對異性雙胞胎 台北雙胞胎協會於台北中山堂匯集共806對異性雙胞胎,創下最多異性雙胞胎集合之紀錄。
2003年 2月27日 林旺 台北市立動物園亞洲象林旺病逝,享年86歲,創下世界在圈養狀況下最長壽大象紀錄。
2008年 1月14日:極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3月推出的BeRobot機器人,創下全世界最小的人型機器人記錄。The smallest humanoid robot in proction is theBeRobot, which measures 153 mm(6 in) high and is able to walk, kick and perform push-ups. The robot was manufactured byGeStreamTaiwan.
1636年 第一所學校 新港社荷蘭文書館 台南市新市區
1659年 第一所基督教神學院 蕭壟神學院 台南市佳里區
1665年 第一所漢式學校 先師聖廟明倫堂 台南市中西區 現為台南孔廟明倫堂
1683年 第一座書院 西定坊書院 台南市中西區
1876年 第一所學院 台南神學院 台南市東區
1885年 第一所中學 長榮中學 台南市東區
1884年 第一所女子中學 淡水女學堂 新北市淡水區 現為私立淡江中學
1891年 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訓瞽堂 台南市中西區 現為國立台南啟聰學校
1897年 第一所幼稚園 關帝廟幼稚園 台南市中西區
1895年 第一所小學 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巖學堂 台北市士林區 現為台北市立士林國民小學
1968年 台灣第一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 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與李俊仁教授 為亞洲第一例
1969年 台灣第一例屍體腎臟移植手術 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與李俊仁教授 為亞洲第一例
1979年 台灣第一例連體嬰分割成功手術 台大醫院醫療團隊 成功分割坐骨連體嬰張忠仁與張忠義。 為亞洲第一例
1987年 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朱樹勛醫師 於台大醫院完成 為亞洲第一例
1887年 第一條鐵路 台北至基隆間鐵軌 由官方主導開工興建,鋪設台北至基隆間鐵軌,全長28.6公里。
1890年 第一座鐵路隧道 獅球嶺隧道 清光緒16年,基隆市獅球嶺隧道完工。
『捌』 江南四大才子誰的成就最高
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四位著名才子的合稱,在當時是叫“吳中四大才子”,綜合來講我認為還是唐寅唐伯虎的成就最高。這並不是根據影視劇的因素來判定的,而是從詩文書畫等各方面的才能來比較的。
此外,唐寅的科舉考試成績其實是很優秀的,不僅幾次考第一,還中過解元,可惜敗在科考舞弊案上,不然考中進士應該沒太大問題,文徵明的科舉考試成績就比較一般了。
『玖』 夜上受降城聞笛的詩詞大意
1、該詩大意: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2、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李益約卒於文宗大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餘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3.《夜上受降城聞笛》表惆悵的詩句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
4、《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5.「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全詩如下所示: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拾』 唐宋八大家誰的壽命最長
唐宋八大家中,壽命最長的如蘇轍不過七十三歲,壽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過四十六歲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歐陽修、王安石,還有蘇家父子三人:蘇洵、蘇軾、蘇轍,最後再加一個曾鞏。
那麼,是誰將這八個人組合在一起的?為什麼偏偏是他們八個?為什麼他們當中沒有李白、杜甫、陸游這些大文學家呢?
將以上八個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有一個叫茅坤的學者,他編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以上八人的著名散文,從此,「唐宋八大家」這個名稱正式定型下來,並逐漸廣為人知。茅坤當初編選「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大家如何學習古文,寫作古文。在他看來,這八個人的散文代表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所以像李白、杜甫那些著名詩人因不以散文見長自然就不會入選了。
可問題是,在當代社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古文、寫作古文的機會太少了,現在還有講「唐宋八大家」的必要麼?
我認為有必要。要知道,茅坤等人距離韓愈、柳宗元不過七八百年,這七八百年的眼光決定了他們組合八大家只能是著眼於文章本身。
可是我們現在距離韓愈柳宗元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這一千多年的眼光決定了我們今天講八大家,不可能只著眼於文章,還要著眼於八大家的全部。換句話說,八大家是個老概念,我們尊重老概念,但我們今天更要呈現給大家一個新的八大家概念,它不僅僅是指文章,更指道德、人格、思想與境界所達到的高度。我們要讓自己、後代從八大家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
八大家的文學成就是驚人的:他們共創作了近九千首詩詞,一萬兩千多篇文章,人均兩千六百多篇詩文。要知道,《全唐詩》的總量不過五萬余首,《全唐文》也不過兩萬余篇而已;而八大家中,壽命最長的如蘇轍不過七十三歲,壽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過四十六歲,看看八大傢具有多麼旺盛的創作力!
八大家的人生是輝煌的:他們中間,有三人擔任過宰相或副宰相,有三人擔任過翰林學士,還有三人擔任過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舍人,有四人擔任過部長級高官,有六人為進士出身,有六人擔任過地方最高行政首長。這么說吧,八大家的政治履歷幾乎是中國古代官員的政治履歷的一個縮影。
八大家在歷史上各有其獨特的地位:
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文章,他們倆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壇領袖與哲學家,沒有韓愈、柳宗元這個頭兒,就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這個組合。
「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成語我們太熟悉了,它來自於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八大家中歐陽修具有特殊的分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五個人要麼是他的學生,要麼是因為他而在文壇聲名鵲起的,你看分量重不重?
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一直感慨天才如果不學習也會變成庸才,而王安石本人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最具有爭議性的改革家之一。
說到蘇軾,我敢斷定,他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人,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說到蘇轍,大部分人對他的了解,來自於他哥哥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小序特別說明,這首詞是為弟弟蘇轍而寫。我想他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弟弟了。除此之外,也許很少有人知道,蘇軾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認為自己的文章其實不如弟弟,弟弟的文章之所以名氣小,主要是由於他太謙虛,太低調了!
與其他七大家比起來,蘇洵幾乎沒有做過官,他大器晚成,二十七歲才開始正經讀書,但這並不耽擱他培養出兩個最傑出的兒子。與蘇轍一樣,由於蘇軾的光芒太過明亮,蘇洵的文學成就鮮為人知,但他的《六國論》卻是歷來語文教材中必選的文章,由此可見他卓越的才華。
曾鞏也許是八大家中名氣最小的一個,但這也許正是他的獨特價值所在。如果說其他七大家是奔騰的大江,那麼曾鞏就好比是平靜的湖水,江河湖海共同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水系。
最後,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八大家對我們當代生活的貢獻: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中學課本中有多少篇文言文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曾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七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學語文教材篇目做了粗略的統計。統計表明,這七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八大家的文章約占文言文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八大家的詩詞約占古典詩詞總數的百分之五。這也就是說,一個中學生,他學習的文言文中,每四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文章;他學習的古典詩詞中,每二十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作品。這其中,又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詩文出現的頻率最高,平均達到二十次以上,蘇軾則高達三十八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了解「唐宋八大家」,那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就是有缺失的,你說八大家重要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