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洞庭湖大還是汨羅江大
洞庭湖比汨羅江大。
汨羅江是主要流經湖南平江縣及湘陰東部(今縣級汨羅市),發源於江西修水黃龍山梨樹堝的南洞庭湖濱湖區最大河流,其中平江縣境內流經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汨羅江畔較大城鎮有漢昌鎮(平江縣城)、歸義鎮(汨羅市區)、長壽鎮等。平江縣因汨水靜淌而得名,汨羅市也命名自汨水。
汨羅江以修水濫觴至平江長壽鎮為上游、長壽鎮至平江黃旗_為中游、黃旗_以下為下游。詩人屈原曾於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著名詩人餘光中曾來到汨羅江畔祭祀屈原,詩中寫道:「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他用「藍墨水」指代當代中華文脈,「汨羅江」則代指屈原。
2. 汨羅江是現在的什麼江
汨羅江依舊叫做汨羅江。汨羅江是主要流經湖南平江縣及湘陰東部,發源於江西修水黃龍山梨樹堝的南洞庭湖濱湖區最大河流,其中平江縣境內流經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汨羅江畔較大城鎮有漢昌鎮、歸義鎮、長壽鎮等。平江縣因汨水靜淌而得名,汨羅市也命名自汨水。
汨羅江以修水濫觴至平江長壽鎮為上游、長壽鎮至平江黃旗塅為中游、黃旗塅以下為下游。詩人屈原曾於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著名詩人餘光中曾來到汨羅江畔祭祀屈原,詩中寫道,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他用藍墨水指代當代中華文脈,汨羅江則代指屈原。
全長254.4公里,其中平江縣境內流經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汨羅江流域西濱洞庭湖,東、北兩面以幕阜山、黃龍山與新牆河流域分界,南面以連雲山與撈刀河流域分界,東西長約12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37公里。
3. 江西最有名的茶葉是什麼
1、茶名:廬山雲霧
推薦理由:廬山雲霧茶,屬於綠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的廬山而得名。有詩贊曰:「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素來以「味醇、色秀、香馨、湯清」享有盛名。茶湯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龍井而更為醇香。「匡廬奇秀甲天下,雲霧醇香益壽年」。廬山雲霧茶由於長年飽受廬山流泉飛瀑的親潤、行雲走霧的熏陶,從而形成其獨特的醇香品質:葉厚毫多、醇香甘潤、富含營養、延年益壽。
4. 中國古代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海陽
坐落在休寧腹地中央的縣城海陽,氣勢鴻蒙,極像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
首先,率水和橫江從兩側穿行而過,它就如同海陽的兩扇翅膀,載著這塊地方飛行。其次,在海陽附近,矗立著好幾座寶塔,為此地增添了幾分高亢,也增添了幾分神秘。徽州古塔有20餘座,約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而海陽,則是徽州古塔的集結地。在縣城邊,4座寶塔拔地而起。它們分別為玉幾山上的巽峰塔、紋溪河畔的丁峰塔、萬壽山上的古城塔,以及南門外的富琅塔。
狀元樓(張東俊/攝)
似乎是腹地磅礴的氣場,還有道教名山齊雲山所帶來的鴻運,休寧在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從唐武德五年正式開科取士,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止科舉,1300多年中,全國共錄取狀元800多個,平均三個市縣才有一個;而休寧從宋嘉寧到清光緒的600餘年間,本籍和寄籍加在一起,共出了19個狀元,遠遠超過名聲顯赫蘇州府的任何一個縣,穩居全國之首。況且,休寧地處偏遠,面積不過2000多平方公里,當時人口只有十七八萬。
休寧人一直為此而自豪。
我們在休寧縣城區內參觀。看得出來,這些年休寧有意識地對歷史的榮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在縣城的中心,建設了一個高規格的狀元廣場,廣場上的雕刻也相當精美。尤其是城牆上鑲嵌的十幾幅石質壁畫,栩栩如生,描述了莘莘學子「鯉魚跳龍門」成為狀元的整個過程。因為科舉成績斐然,休寧縣專門建了一個「中國狀元博物館」,翔實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以及休寧縣從古到今19個狀元的情況。我在裡面轉了一圈,感覺如同隔世。對於封建時代的科舉,我一直很難表達自己的觀點。那樣復雜的背景和內涵用簡單的話語是很難表達的。雖然科舉作為一種取仕制度本身有著它的合理性,但因為在漸變過程中失去健康,也失去方向,加上統治者暗藏著的別有用心和陰謀,所以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文化而言,最根本的,是應具有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具備道義和良知的靈魂。除此之外,文化還應該具有其他重要功效,那就是開掘人類心智,引領人類的精神走向。而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雖然文化在整體上對於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推動和穩定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一直存在諸多弱點,其中最根本的,是缺少一種清晰的方向,對於文化自身所擔當的責任也不明確。正因如此,中國文化表現出一個很致命的弱點就是———興旺的是術,寂寞的是道,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本末倒置,在很大程度上,它對於自我本身表現得相當無知,對於自己的源頭和方向,以及關鍵部位,一片混沌。
中國的科舉制度同樣如此。科舉是為取仕而形成的一種制度,而到了後來,這種制度扭曲變形,沒有了目的,失去了初衷和要求,考試本身變得越來越重要,至於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卻變得不重要了。科舉本身成為一種巨大的慣性,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在有關資料中,記載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休寧籍狀元汪應銓的一件事,倒是讓我感慨頗多。
汪應銓是休寧梅林人,自幼出身書香門第,良好的家庭熏陶以及刻苦學習,使得汪應銓學業進步很快。康熙五十年時,汪應銓中舉人;康熙五十七年時,汪應銓中進士。並且在當年康熙親自主持的「殿試」中,40多歲的汪應銓獨占鰲頭,一舉成為狀元,名震天下。汪應銓鋰魚跳龍門,「黃金屋」有了,「顏如玉」也會接踵而至。但汪應銓學業優異,相貌卻奇醜,肥碩健壯,也有很多不良的習慣。袁枚曾經在《隨園詩話》當中這樣記述:「汪度(齡)中狀元時,年已四十餘,面麻,身長,腰腹十圍。」40多歲的男人,當然是結過婚了,汪應銓在老家就有一位結發妻子。即使如此,仍有不少美少女對他傾慕不已,上門提親主動要求當妾的絡繹不絕。這當中有一個家住京城的陸小姐,尤其主動。陸小姐讀過書,平日里最愛看的,就是才子佳人劇。她一再讓家人派人上門提親,要給汪狀元做妾。汪狀元同意了這一門親事。新婚之夜,新郎新娘第一次見面,燭光之中,陸小姐看到汪狀元的相貌後,大失所望,又見狀元飲酒後酩酊大醉,粗俗不堪,越想越悔,五更天時,竟懸梁自盡了。這一起由婚姻引起的悲劇在當時鬧得滿城風雨。後有好事者送汪應銓一副對聯:國色太嬌難作妾,狀元雖好卻非郎。
當然,這樣的悲劇只能算是科舉制度伴生的一個小小花絮。不健康的制度,必然有一些荒誕事發生,由此也可見到科舉的虛火。其實科舉制度到了後期,由於考試內容越來越僵硬,內容上也變成了八股,這種制度已嚴重限制了人們的才能和創造力,變成了一種「自娛自樂」的知識游戲和自墜其中的迷魂陣。整個取仕過程因為缺乏合理性,更像是某種程度上瘋狂的雜耍,鋪張的點綴,無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窺,甚至是病態的自殘。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文化現象絲毫不具備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當一種制度和措施在方向上出現根本性錯誤時,這當中的力爭上游,又具有什麼意義呢?
盡管從現在看,八股取仕完全是南轅北轍,但在當時,休寧縣的「人才」輩出,給當地帶來了非常興盛的文風,同時也造就了文化副產品的興旺。比如當年徽墨的興盛,績溪人胡開文正是在休寧縣城發跡的。胡開文是績溪縣上庄鄉人。乾隆二十年(1755),胡開文從家鄉來到休寧縣城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幹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啟茂招為上門女婿。乾隆四十七年(1782),胡天柱承繼汪啟茂墨店,回想到孔廟內「天開文運」匾額的象徵意味,於是擷取中間兩字,將「汪啟茂墨店」改名為「胡開文墨庄」,開始了真正的創業之路。
關於改換店名一事,民間一直流傳著李廷圭夢點胡天柱的傳說,說是胡天柱繼承岳父汪啟茂墨店時,墨店已瀕臨倒閉。胡開文日夜思索著如何振興店業,有一次他從老家績溪上庄村省親回來,路過一座山。當胡開文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天色已暝,胡開文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廟里夜宿。睡至半夜,蒙中見到一位白發老翁站立在自己身邊,手托一墨。老翁笑道:「我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業待興,特來轉達神明旨意。你可將店號改為『開文』,取『天開文運』之意。」說罷,將一方神墨交於胡天柱,然後飄然而去。傳說自然帶點神神道道的意味,甚至有胡開文假借神明做廣告的嫌疑,但胡開文自此之後摸索出的一套墨模卻成功了,用它制出的墨,震動了制墨界和文壇。
現在休寧縣海陽鎮齊寧街育才巷內,當年制墨高手胡開文的故居仍保存完好。這是一座由大廳、客廳、花廳、八合院、四個四合院、五個大三間以及賬房、廚房等組成的建築群,內有128個門洞相互連接。也就是在這里,胡開文讓自己的產品蜚聲中外。為了確保原材料的質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縣漁亭辦了一爿正太煙房,利用漁亭一帶豐富的優質松木,精煉松煙,這就為優質產品提供了原料保證。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斷提高生產工藝標准,終於生產出一批墨質極佳的著名珍品,如「蒼佩室墨」、「千秋光」、「烏金」等。
與幾乎所有的徽商一樣,在胡開文內心中,同樣涌動著仕途功名的願望。在以墨業致富之後,胡開文從九品頭銜開始,一直孜孜不倦地捐官,後來終於被賜予奉天大夫,成為正宗的貴族。有了官銜的胡開文頗為得意,他經常穿著一襲官服,在店裡晃晃悠悠巡查,這樣的情景,現在看起來似乎有點滑稽,但當時的人們一直用一種羨慕的眼神看著他,頭戴花翎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也許是頭頂著花翎制墨的感覺更好吧,胡開文此後生產的墨越來越好,直至1915年他的後人所制「地球墨」獲得了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徽墨終於令世人刮目相看。
晚上,我在休寧的街道上散著步,剛剛下了一場小雨,地面濕漉漉的,空氣清新。雖然只是9點來鍾,但街道上行人已經很少了,古老的海陽城像歷史一樣,躲在漆黑的陰影當中。那些當年的沉重和荒誕,都隨著永不停滯的橫江走了。在這樣的地方,我只管安心走路吧,神清氣爽———而此時,夜已深了,從四周黑漆漆山巒上潛行下來的風,有點涼意。
萬安
萬安一直是一個有著精氣的地方。
有精氣,是指的這個地方氣韻深厚。這也是風水之氣韻。這個距離休寧縣城約兩公里的小鎮在整體上看起來顯得特別靈秀———在它的正前方,一座不大的小山拔地而起,在山上,矗立一座高高的寶塔。優美的橫江從鎮的南面穿行而過,由西向東,劃成一道優美舒展的弧線。弧線的邊上,由清一色的紅砂石和白牆黑瓦高低錯落排列而成。自古以來萬安一直是徽州的名鎮,曾有著「小小休寧縣,大大萬安街」的說法。萬安古街,在當年的徽州也曾相當有名,它長2.5公里,街道兩旁的店鋪和作坊摩肩接踵,像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過去,萬安街不單單是一條商業街,還是休寧至徽州府這條古驛道的重要路段,平日里商旅行人、官府差役往來穿梭,民國時期,這里就有日用百貨、南北雜貨、糖果、筆墨紙硯、醬油醬菜、豆製品、刻字、羅經等店鋪200多家。
從老街交叉的一級級的石階往下走,有好幾個水埠頭。這些古老的水埠頭就是當年橫江邊的水路碼頭。可以想像的是,當年在這里,塔光橋影,竹木環合,多少商旅在這里乘船走向山外的世界。這些水埠頭的建造和修繕都是由大家集資的。在萬安的老街上,通向一個規模較大水埠頭通道邊的牆壁上,至今還嵌著一塊清嘉慶年間的青石碑,上面記載的就是各店家捐資修水埠頭的事。
萬安老街(張東俊/攝)
走在萬安的古街上,目睹那古色古香的情景,聽著那攜有古音的休寧方言,恍惚中,我們一下子回到了數十年前,回到了舊時的徽州。在萬安古街的一家老豆腐店裡,我們更是有這樣的感覺,這里的一切都與數十年前沒有區別,時光悠悠,彷彿在這里停止流動。做豆腐的吳師傅告訴我們,自他家祖父那一輩起,就一直在這里做豆腐了,他一直生於斯,長於斯,一輩子都從事著做豆腐的行業。對於萬安老街的一切,吳師傅熟悉如自己的掌紋。
因為古風悠悠,現在的萬安顯得很是特別。萬安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從古到今,它一直是徽州歷史上的羅盤生產基地。
當年,在這里活躍著很多風水先生,他們一天到晚抱著羅盤,被邀請到處給人看風水。徽州的風水觀念一直是有傳統的,徽商攜帶大筆金錢回鄉,大興土木,無論是從意義和審美上,都有很多要求和講究,在村落的選址、墓葬以及動土等方面,都有很濃郁的風水觀念。萬安最出名的,便是生產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選址上的重要儀器——— 羅盤。在海陽,就出過一個很有名的風水師何可達,徽州的一些村落,比如說唐模、宏村等,都曾經請他看過風水。當然,除何可達外,當年萬安的風水師數不勝數。
因為風水師的活躍,作為風水師手中的工具——— 羅盤,就顯得尤為重要,萬安一帶的羅盤製作也就形成了傳統。當然,徽州羅盤的興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明代前期,徽州海商的發展,羅盤由於能應用到航海業上,所以在生產上一時繁榮起來。
萬安羅盤按盤式可分三合盤、三元盤和綜合盤三種,按直徑分有11種規格。萬安所產羅盤,設計獨特、選材考究、製作精良、品種齊全,被奉為羅盤正宗,人稱「徽羅」、「徽盤」。而在當地,羅盤的專業說法是「羅經」,對風水先生的尊稱則為「羅經師」。
萬安羅盤承載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哲學、易學、建築學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傳承磁性指南技術及相關技藝,為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社會史、人居環境及古徽州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2006年初,萬安羅盤作為「民間手工技藝」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萬安歷史上的羅盤店鋪和作坊中,有一家店面叫方秀水羅經店。在方秀水的羅經店裡,曾有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這個孩子一直和五六個學徒一道,跟在方秀水師傅後面學習技藝。幾年下來,由於這個孩子天資聰明,學習勤奮,很快脫穎而出。這個孩子就是吳魯衡。吳魯衡在掌握了羅盤製作的技藝之後,不久,自己就單立了門戶。吳魯衡店面開張後,由於製作的羅盤精確美觀,很快與方秀水羅經店分庭抗禮。1901年,萬安羅盤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當時選送的,就是「吳魯衡」牌羅盤。這個羅盤至今還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在萬安古鎮,我們見到了「吳魯衡」羅盤的傳人詹運祥。老詹今年68歲,現在,他和自己的女兒、女婿一起繼續生產著「吳魯衡」牌羅盤。不過,現在的「吳魯衡」已分為涵記和毓記兩家了,老詹只是「涵記」這一支。當年,詹運祥是作為吳家上門女婿獲得繼承權的,追溯起來,他算是吳魯衡的第六代傳人。承權的,追溯起來,他算是吳魯衡的第六代傳人。
萬安羅盤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羅盤製作技藝,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技藝流程和技藝手法有嚴格要求。
製成一具羅盤,一般要經過8道工序,首先要精選特等木料「虎骨木」。「虎骨木」學名「重陽木」,詹運祥介紹說:「刻羅盤一般我們用兩種木質,一種是『虎骨木』,另一種則是銀杏木。這兩種樹木質比較細韌,而且墨寫上去不會洇開,很清楚,很好看,盤面不變形,油漆出來的字也很清晰。」
製作羅盤的步驟是這樣的:先精選好「虎骨木」,製成羅盤毛坯;然後將毛坯車圓磨光並挖好裝磁針的圓孔;隨後在上面畫格和書寫盤面,按太極陰陽、八卦二十四爻、天乾地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按秘藏圖譜刻畫書寫;接著熬煉桐油並往羅盤上抹桐油;最關鍵的是安裝磁針,這往往是絕活,它一般由店主在密室內單獨操作,從不示人。
詹運祥說:「最難掌握的是組裝磁針。一點不能有偏差,偏差了,盤面上的整個度數都會不準,以後這個盤就不能用了,就算是一個廢盤。這是分金,之後就是寫字,一般盤面上的字不能寫錯,你寫錯了哪能使用呢,就不能用了。裝針,指南針裝上去之後呢,除了針對准以外,還要靈活,不褪磁。再一個,使用壽命要長,還保證針的精確度,靈敏度。」
羅盤真的有神秘功能嗎?我們向詹運祥提出這個問題,詹運祥笑而不答。他是不太好回答吧。的確,風水的作用也在分化,那種神秘性的暗示意義正在退去;比較時興的,只是風水的美學意義。詹運祥告訴我們,現在,他已很少親自去做羅盤了,只是在關鍵的部位做一做,其他的,都叫女兒和女婿們操作。自己很多時間都是受別人的邀請去看風水,也正是靠這個,賺一點錢。
為什麼偏僻小鎮萬安的羅盤會如此興旺發達,而且海陽和萬安會出現如此多的風水師呢?
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存在狀態與徽州的文化風氣有著相當的關聯,眾多的風水師其實都是有文化的人,也是從小立志科舉的人,當他們從科舉的路途中失利之後,除了無奈之外,同樣積淤於胸的,還有怨氣和悔恨。而這個時候,他們的身體變得孱弱,四肢變得無力,年紀也變得很大了,這時,他們只能拿著個羅盤,運用在讀書時涉及的一些旁門左道,以這種方式自食其力。這樣的存在狀態,應該是萬安乃至整個徽州為什麼竟有如此之多的風水師的重要原因吧。
萬安古埠(張東俊/攝)
當然,在徽州,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在鄉野中,在民間,一直隱藏著一些「閑雲野鶴」。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有著鴻鵠之志,但由於缺乏路徑,又不甘為人所輕,所以多隱匿民間,逍遙山水,不問世事。這樣的態度,既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 「立功」於社會,便躲進自然的天地里自娛自樂。當然,絕大多數的逃避者都是故作姿態,是一種無奈,在失敗中消除志向,漸漸地又把這種消除當作志向。在一片科舉的洪流中,只有他們,固守於偏僻的書院或鄉村,積薪傳火,戰戰兢兢地維系著一脈微弱的火種,孤獨地苦練著「六脈神劍」。
吳魯衡是在他60歲那年過世的。據說吳魯衡的墓址,是當時一位最知名的風水先生握著吳魯衡親手製造的羅經,為他選定的。吳魯衡的墓地就在萬安老街對河,也就是現在的萬安鍾塘村。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一輩子與風水打交道的吳魯衡來說,橫江邊上的這一片土地,才是他心中的天堂。
5. 修水縣風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6. 江西修水到湖南長壽怎麼坐車哦
可以坐修水至長沙班車坐長壽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