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著名音樂家卡拉揚是哪國人,他的生平簡歷是怎樣的
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 英文名:Herbert Von Karajan 出生:1908年4月5日,卡拉揚生於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小城鎮薩爾茨堡. 1928年12月17日,在溫德拉指揮班學生音樂會上,他首次指揮維也納音樂學院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公開指揮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理查·施特勞斯 交響詩《唐·吉訶德》.4月19日,又在薩爾茨堡節日劇院指揮演出理查 施特勞斯 歌劇《莎樂美》. 1933年,卡拉揚首次參與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指揮演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翌年,他在薩爾茨堡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1935年,他被委任為德國最年輕的"音樂指揮使者"到布魯塞爾、斯德歌爾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揮演出.1937年,他應瓦爾特之邀,在維也納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瓦格納曲). 1938年9月30日,卡拉揚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次登台,指揮演出《費德利奧》,接著於10月21日指揮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1939年,被任命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翌年指揮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勞斯的高度贊賞.同年他與DG公司簽訂錄制首張唱片合約. 1947年,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協會負責人,策劃維也納愛樂協會樂團和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演出事務.從1948年起,卡拉揚恢復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並向國際樂壇進軍,與世界各地著名樂團建立關系,走遍歐洲,四處演出,名噪一時,顯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1年,他登上了拜羅伊特音樂節的舞台.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1956年,卡拉揚又接替指揮大師伯姆,就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57-1970年,他獨攬薩爾茨堡音樂節音樂總監的職務.這樣,卡拉揚就在短期內順利地奪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劇院(米蘭、維也納、紐約、倫敦)的霸權地位,成為歐洲樂壇上的"帝王",被稱為"歐洲的音樂總監".他在1967年個人創辦了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在3月19日開幕儀式上,由他指揮演出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鑒於卡拉揚在家鄉貢獻良多,功績赫赫,1968年,薩爾茨堡省授予他名譽指環,受委為薩爾茨堡大學榮譽參議員. 1973年在薩爾茨堡,卡拉揚個人又創辦了另一音樂活動,叫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977年,卡拉揚終於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解,重新出任該院音樂總監,並在維也納音樂周期間,實現了他13年前的構想-4大王牌歌劇院共同演出歌劇. 1979年10月,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團首次訪問中國,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他們"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樂壇.1980年12月7日,柏林愛樂樂團舉行紀念音樂會,以示慶祝卡拉揚出任該團首席指揮職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揚最忙碌的一年.5月,籌備一系列柏林愛樂樂團成立100周年紀念音樂會;7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期間,首次錄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12月,為慶祝柏林愛樂樂團參與薩爾堡音樂活動25周年紀念舉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納哥蒙地卡羅投資創辦電聲公司;同年,倫敦皇家愛樂協會授予卡拉揚金質獎章.他是70年來第一位獲得此榮譽者,過去接受此獎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徹姆和瓦爾特. 1948年,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歲高齡的卡拉揚,仍然興趣勃勃地精心策劃第二十屆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活動.他帶病指揮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彌撒曲》、布魯克納的《贊美歌》,有點老態龍鍾,力不從心.但是他所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布魯克納曲),則表現出他那驚人的音樂魅力,大受贊賞.1988年80歲的卡拉揚,老當益壯,精力過人,仍然活躍於世界樂壇,而且還在寫一本有關音樂表演的書,他不善於口授,只好自己親手每天寫12行.這也是他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病逝,終年81歲. 卡拉揚的指揮特點:嚴整、條理、完美、瑰麗,精雕細縷,一絲不苟. 他反對音樂比較(比賽),認為各有各的一套,何況音樂又不是體育.他對節奏的要求尤為嚴格,他說:"我可容忍一個錯誤的音符,絕不能容忍節奏有一點兒廖誤". 卡拉揚灌有900張唱片,這是驚人的記錄,也是驕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銷量永佔世界之最. 卡拉揚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BPO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BPO 比才《卡門》 BPO 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迪茜》 VPO 海頓《12首倫敦交響曲》 BPO 門德爾松《5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BPO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訶德》 BPO 威爾第《安魂曲、《假面舞會》 VPO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BPO 另外,卡拉揚還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為珍貴:巴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小提琴協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響曲》 BPO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遊曲》(K.334) BPO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VPO 威爾第《唐·卡洛斯》BPO
滿意請採納
『貳』 赫伯特·馮·卡拉揚的人物事跡
(1908年—1926年)
1908年4月5日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恩斯特夫婦再獲一子,取名為赫里伯特(Heribert Ritter von Karajan),即是後來的赫伯特。薩爾茨堡是一個有著濃郁音樂氣息的城市,莫扎特的故鄉,每年有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就在此拉開帷幕。卡拉揚一家非常熱愛音樂。父親恩斯特會彈鋼琴,演奏單簧管,還經常參加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和薩爾茨堡州立劇院的各種活動。城裡的音樂家都很樂意和這一家子來往。父親除了帶孩子上交響音樂會外,還時常在家裡舉辦小型的音樂會。不難理解,兄弟兩人很早就接受鋼琴訓練,年長的沃爾夫岡首先學習音樂,到了1912年,赫伯特4歲時,也開始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他從8歲起就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基礎,為時10年。這音樂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繼續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外,他還在薩爾茨堡的教堂唱詩班中參加合唱,另外更是師從弗蘭茲·紹爾學習和聲。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作曲和室內樂的老師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Bernhard Paumgartner),他很快就發現了卡拉揚身上的潛能,並對之顯示出父親般的關懷。卡拉揚經常駛著老師的軍用摩托車在郊野狂飆。包恩伽特勒不但誘發了卡拉揚對繪畫和雕塑的興趣,也正是他鼓勵卡拉揚後來走上指揮道路。其實,兩位家長才是赫伯特最重要的老師。在卡拉揚的家裡,兒子們要用「您」(德語:Sie,是德語中的敬稱)稱呼家長。恩斯特是一位嚴謹的人。他每天步行25分鍾上班,在路上將快要進行的手術通盤琢磨。這種作風無疑也深深地影響著日後的赫伯特,讓他養成事事做足准備的習慣。母親則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好人。卡拉揚12歲時,一次他在爬樓梯的時候失足,從20米高處墜下,腳部關節和脊椎受傷,後遺終身,母親馬塔對之的關懷照料令人動容。據卡拉揚的自述,他曾因自己在鋼琴方面的早熟,被人稱為「神童」,不過他從沒為這一稱號而去耗費力氣。經過5年的鋼琴課,卡拉揚終於在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兩年之後的1月26日,他在老師包恩伽特勒的指揮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1929年)
但這些音樂方面的小成就似乎還不能讓他的雙親立下心思,讓年青的卡拉揚將來以音樂為生。母親馬塔總希望卡拉揚能當上一名銀行職員。務實的父親則曾勸他說:「我知道你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但你總得學一些實用的技術來糊口。」為了順從父親的意願,卡拉揚在1926年以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完成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的學習後,即去了維也納進入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不過他並沒有離音樂而去,而是堅持學習,所以他在研修技術的同時,還在維也納大學入讀音樂科學系和在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他在維也納跟隨新老師約瑟夫·霍夫曼學習鋼琴,還同時向亞歷山大·溫德爾(Alexander Wunderer)和弗朗茲·紹克(Franz Schalk)第一次學習他日後的職業:指揮。年輕的卡拉揚當時具有一個鋼琴演奏家的一切音樂才能。不過後來,一如羅伯特·舒曼,卡拉揚手指的腱鞘嚴重受傷,即使他本人作了一些荒誕的嘗試以使之痊癒,也沒見好轉,這讓他不得不在通往鋼琴家的路上止步,而將之轉到指揮的前途上。
亞歷山大·溫德爾在維也納音樂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作為老師,他就未必勝任。卡拉揚對指揮的知識主要不是來自於老師,而是職業實踐本身。但卡拉揚在維也納卻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歌劇劇目和更難得的—當時維也納的頂尖歌劇表演:當時卡拉揚並沒有什麼機會指揮樂隊進行實踐,卻和同學想到辦法來打發時間。
1928年12月17日,卡拉揚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指揮登場,指揮學院樂隊演奏羅西尼歌劇《威廉·退爾》的序曲。但是他可能意識到,當時毫無名氣的他在維也納很難找到工作,於是他決定回去薩爾茨堡一試。過了一個多月,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這位年輕的指揮家在家鄉作了自己的公開亮相,他延請並指揮了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曲目是施特勞斯的《唐璜》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演出很成功,並且,卡拉揚為自己贏得了機會—烏爾姆市立劇院的經理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經理在再聽過卡拉揚的指揮後,決定聘任這位年輕人在劇院指揮歌劇,月薪約為20美元。當時卡拉揚跟經理說道,自己並未指揮過任何歌劇,要接受這工作他得先研究一下。經理回答得很簡單:「沒問題,你過來研究就行了。」於是,烏爾姆之職成為了卡拉揚指揮事業的正式起點。 (1934年—1945年)
1933年納粹黨上台,德國音樂人才急劇衰減。就在那一年,布魯諾·瓦爾特,克倫佩勒,埃里希·克萊伯,弗里茲·布希被迫離開德國。有著猶太血統的作曲家作品被禁,門德爾松、馬勒或是荀白克都在此列。而欣德米特的歌劇《畫家馬蒂斯》被禁,富特文格勒為此大鬧納粹,辭去了其身上所有的終身職務,以47歲的年紀暫時退休。
而在這些大事發生不久之後的1934年,卡拉揚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這個劇院比烏爾姆的高一個檔次,樂團有70多人,合唱隊300人,而且帶領合唱隊的正是日後揚名合唱界的威廉·匹茲(Wilhelm Pitz)。以這樣的人員,卡拉揚迫不及待地上演了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而亞琛也是卡拉揚到柏林和維也納的跳板。1934年8月21日,他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了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到了1935年4月12日 ,卡拉揚更是被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卡拉揚以他當時27歲的年紀,成為了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但是,卡拉揚得作出一項妥協:被迫加入納粹黨。
1937年6月1日,卡拉揚受布魯諾·瓦爾特之邀,首次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劇目是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這是一場令人矚目的勝利。但卡拉揚也領略到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艱難工作條件:大排練被取消,小排練里主角們唱兩句就要離去辦點私事。日後的1956到1964年,卡拉揚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這些難處。而同在1937年,卡拉揚被邀請去指揮一支柏林的管弦樂團,但卡拉揚拒絕了,因為樂隊不能給他任何時間去排練。不過很快,到了1938年,樂隊就同意了卡拉揚的要求,先排練再演出。於是卡拉揚就在4月8日,首次和這支樂隊合作,指揮了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亦即第35號交響曲),拉威爾第2號《達夫妮與克勞伊》組曲和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而這支樂團,就是日後和卡拉揚合作35年的柏林愛樂樂團。
而在個人方面,卡拉揚在1938年7月26日與亞琛輕歌劇首席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兩人在亞琛附近的樹林里擁有一座房子。但是卡拉揚關注得更多的是其事業。而霍格羅夫與戈林夫人的友好關系幫助了卡拉揚進軍柏林。1938年9月30日他得到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的機會,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而到了10月21日,是卡拉揚的勝利時刻。他指揮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范·德·努爾(van der Nuell)稱之為「神奇的卡拉揚」(das Wunder Karajan)。
不管有沒有范·德·努爾的評論,卡拉揚開始在柏林揚名。雖然他被富特文格勒掌管下的柏林愛樂拒之門外,但是卡拉揚還是成功在柏林立足,他在1939年11月同時接受了柏林國家歌劇院樂隊長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兩職。他還在1940年2月18日於理查·施特勞斯面前上演了其歌劇《埃萊克特拉》,並得到作曲家的首肯。卡拉揚也到過被佔領的巴黎演出瓦格納的作品。而且其錄音生涯也即將開始,他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第一份合約期至1943年。卡拉揚的第一個正式錄音,是指揮柏林國立樂團演繹莫扎特的《魔笛》序曲(這些早期錄音為DG公司結集發行)。 (1945年—1954年)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但盟軍對其前納粹黨員的身份要進行調查,再加上富特文格勒的阻撓,卡拉揚的半退休狀態似還沒有盡頭。他被禁止在德國和奧地利演出。不過有一次例外
:1946年1月12日卡拉揚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本來他還被邀請去指揮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又譯:薔薇騎士),但演出就在最後一刻在蘇聯方面的堅持下被迫取消。幸好此時卡拉揚得到了兩個人的幫助,走出了困境,成功復出。一位是華爾特·李格(Walter Legge),當時英國EMI公司的古典音樂唱片製作人。另一位則是卡拉揚的導師和好友,指揮家維克多·德·薩巴塔(Victor De Sabata)。
1947年10到12月,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為EMI錄制了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後者的合唱部分由維也納歌唱協會合唱團(Wiener Singverein)擔任,該合唱團於當年10月第一次與卡拉揚合作),還有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Das deutsche Requiem)。
非納粹化後的卡拉揚,很快就成為了歐洲音樂生活的中堅力量之一。1948年行程緊密。卡拉揚不但開始了與盧塞恩國際音樂節的合作(兩者的合作關系持續到1988年,1960年除外),還參加了當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包括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還有兩場音樂會,曲目分別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而任職方面,他一方面接受了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和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首席指揮兩職,並將它們訓練成一流的音樂團體。而另一方面在倫敦,他則與由李格組隊的愛樂管弦樂團(the Philharmonia)緊密合作,並在接下的幾年陸續製作了一系列名盤,如和鋼琴家李帕蒂合作錄制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和圓號手丹尼斯·布萊恩(Dennis Brain)錄制了莫扎特的《圓號協奏曲.,和李格的夫人伊麗莎白·施瓦茲科普夫錄制的一系列歌劇:《蝙蝠》,《法斯塔夫》,《漢塞爾與格蕾太爾.》,《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和《玫瑰騎士》,還有他自己的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52年,他帶領了這支樂隊做了第一次歐洲大陸之行。
而從1949年起,卡拉揚開始經常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合作,並成為其德國演出季的指導。卡拉揚對歌劇製作細致入微,排練數以月計。所以在那裡他雖然每年只將一到兩部歌劇搬上舞台,但卻是部部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在此曾與有著「歌劇女神」之稱的瑪麗亞·卡拉斯數度合作,如1954年有名的《拉美摩爾的路契亞》(Lucia di Lammermoor),並且為EMI留下了諸如《游唱詩人》,《蝴蝶夫人》等歌劇的錄音。
1949年,卡拉揚再度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演奏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不單是他故鄉的音樂節,就是拜魯伊特也向卡拉揚招手。1951年這個幾度風霜的華格納音樂節戰後重開。該年的音樂節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盛事。華格納的兩位孫子維蘭·華格納和沃爾夫岡·華格納首次上任製作。各地有名的華格納歌手齊集一堂。卡納匹茲布希為觀眾展現了他對華格納作品詮釋的獨特魅力—《帕西法爾》。而富特文格勒也到場指揮了一次令後世難忘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卡拉揚作為後輩,則在7月27日的音樂節開幕當晚指揮了《紐倫堡的名歌手》全劇,以及和卡納匹茲布希攜手指揮了《戒指》。次年,卡拉揚再度登台拜魯依特,指揮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兩次登台,皆有錄音,而且深得好評。其中《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演繹甚至被奉為卡拉揚所有詮釋之最佳。但是就在這兩次成功的演出之後,卡拉揚就再也沒有重登拜魯伊特的舞台。 戰後的柏林愛樂幾經危機,除了樂隊本身需要重建,人員要添補外,首席指揮問題始終需要解決,先是首席指揮里奧·波查德特(Leo Borchardt)被佔領區士兵射殺,後來由年輕的謝爾蓋·切利比達奇(Sergiu Celibidache)短暫接掌。1947年富特文格勒歸來,但在種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他要一直待到1952年才下定決心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但此時的富特文格勒已經力不從心。他的耳聾日漸嚴重,他需要西門子公司為指揮台安裝線路設備,以便聽到樂隊的聲音。而且富特文格勒人緣欠佳,與其他指揮的關系都比較緊張。早在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逝世前,柏林愛樂樂團就要考慮其繼任人問題,而候選人都是當時指揮界的能人:克魯依坦,切利比達奇,約胡姆,舒里希特,還有卡拉揚。
富特文格勒在1948年重返舞台,同時也意味著卡拉揚一直在維也納,柏林和薩爾茨堡這些音樂重鎮之前不得正門而入,加上卡拉揚身系繁忙的任務,所以他只得零星的機會與柏林愛樂樂團接觸。
到了1953—54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合作日益頻繁,他們不但錄制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共同出席節日周音樂會(Festwochenkonzert)。這些演出得到了當時樂評家的熱烈贊賞。
經過這短期的磨合,卡拉揚的繼任只是時間問題。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逝世,正是柏林愛樂美國之行的前夕。當時卡拉揚正在羅馬一所酒店裡。他的秘書給他遞上一封來自維也納發出的匿名電報,上書「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法語:老王駕崩,新主萬歲。)就在第二天,柏林愛樂樂團經理格哈德·馮·韋斯特曼(Gerhart von Westerman)就立刻打電話給卡拉揚,請後者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韋斯特曼打這個電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紐約負責樂團訪美事務的有關方面致電他道:除非卡拉揚指揮,否則樂隊的旅美之行,免談。
至於卡拉揚方面,這支樂團正是他日思夜想要擁有的。他曾說:「我一定要得到這支樂團,因為他的素質讓我著迷,而且我也知道,和這支樂團一起我將能有什麼樣成就。我要一份終身合同,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在這支樂團身上花很多時間,以求他能與我最終同心同德。我不能讓一個新來的議員說著說著就結束我倆的合作關系。我必須承認,這支樂團通過幾十年的成長,正是成長為我夢寐以求的樣子。」
不過當時他還有斯卡拉的合約在身。為此卡拉揚與他的朋友兼老闆吉永高利(Ghiringhelli)進行了一次面談,後者很清楚柏林愛樂的職位對卡拉揚的意義,很爽快地同意了卡拉揚的跳槽。
另一方面,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也投票通過了對卡拉揚的任命,意味著卡拉揚將帶領樂團旅美。不過卡拉揚在這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任命文書要在出發之前面交到他的手上並且其任命要得到官方確認。
1955年初,這對新組合踏上了前往新大陸的航班。該次出行贊助人就是西德總理阿登納。不過就在樂團和卡拉揚到達紐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的前一周,一陣反對的浪潮差一點就扼殺了這一次巡美演出。美國音樂家聯盟和「地方802」(Local 802)在2月20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名曰《音樂家反對納粹帶領的柏林樂團在此舉行的音樂會》。其實從2月8日到27日樂團正式在華盛頓拉開訪美帷幕這段時間內,紐約時報幾乎天天報道反對卡拉揚戰時納粹身份的抗議聲音。韋斯特曼在「地方802」文章刊出後一天聲明,自己與卡拉揚雖然的確加入過納粹黨,但只是純粹地為了在當時能繼續工作下去。雖然這聲明更多的是煽動了反對派的氣焰。不過這些反對最終還是未能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次巡迴是由西德政府出資的。
2月25日樂團抵達美國,一切平靜。卡拉揚對此一切只是做了一簡短的聲明:「我不談政治,我只是作為一位音樂家來到這里。」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在接下來的6個星期以其聲音打動了美國聽眾和樂評界。他們分別在華盛頓,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辛辛那提和巴爾的摩等城市演出。樂評總體來說是正面的。而抗議的聲音則在紐約演出之時到達高潮,卡內基門外有人抗議,還有人放飛帶有反對標語的鴿子。但即使這樣,演出的進行也沒有受到影響。
這次美國之行,是一次真真正正的試用期。卡拉揚要向三方面交答卷:一是觀眾和樂評人,二是柏林愛樂樂團,三是西德政府。不但是藝術方面,卡拉揚還必須在道德和政治方面要表現成熟(例如在美國時言行是否得體,是否會被反對聲音打壓下去),才能顯示自己可勝任柏林愛樂首席一職。卡拉揚不負眾望,早在3月5日卡拉揚一行還在匹茲堡逗留時,就已傳出樂團大部分成員投票贊成卡拉揚成為他們第四任常任指揮的消息。而等到他和樂團返德之後幾天,其任命被柏林政府確認。卡拉揚再一次被問道,他是否願意繼承富特文格勒衣缽,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他回答道:「萬分歡喜地接受。」於是,柏林愛樂的權杖歷經漢斯·馮·彪羅,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終於傳到卡拉揚手上。 1956年到1971年,卡拉揚在歐洲炙手可熱。他先是出任了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歷時4年。在1957年,除了率領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問日本之外,他還接受聘任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以一改這座歷史悠久的歌劇院頹落之勢。在他身上的職稱還有:1967年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指導,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之一,1969到1971年繼去世的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顧問。
1959年,卡拉揚除了和維也納愛樂在59年秋季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等地演出外,還再次為DG公司錄音,和柏林愛樂樂團製作出自己第一張立體聲唱片,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這同時也標志著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長時間的合作的開始。當時的卡拉揚雖然與EMI有錄音合約在身,但是柏林愛樂卻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過合同。因此合約需要進行修改,使得這對組合能同時為兩家品牌錄音。在EMI旗下卡拉揚的錄音活動後來一直持續到1984年,並錄制了不少歌劇,另外還有一些不曾為DG錄制過的作品,例如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
有了柏林愛樂和大唱片公司作後盾,卡拉揚就開始有計劃大規模地錄制古典音樂世界裡的管弦樂作品。不過,1959到61這三年間,他只是很謹慎地錄制了一些管弦樂炫技曲(Showpieces),例如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安東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中的幾首,還有德裡布和肖邦的一些舞曲,不過這些錄音一朝製成,即成經典。到了61年末,卡拉揚終於開始有大行動,為DG公司錄制樂聖貝多芬的全套交響曲,並在62年完成,即俗稱的「紅卡」。時至今天,縱然市場上有著難以勝數的貝多芬交響曲全套,但是這套錄音依然光彩奪目,飽受贊賞。其實,卡拉揚早在接手柏林愛樂樂團時,就已經開始准備這套錄音製作。在第一次美國之行前夕,他就排演了《第五》。《第七號》他在55到59年上演過三次。到了開錄前,除了《第二》和《第八》,他已將其他交響曲在音樂會上過了最少一遍。
以同樣的精心准備,卡拉揚和樂團在63,64年還錄制了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而柏林愛樂樂團終於在1963年10月15日迎來了自己的家—柏林愛樂大廳。這座大廳是應卡拉揚的技術標准而建成的。一如瓦格納為拜魯伊特節慶劇院在開幕之際所做的一樣,卡拉揚指揮樂團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示喜慶。
『叄』 怎麼修改拉桿箱密碼鎖 (polo 、卡拉揚的人有在嗎)
1、我們經常是剛買的行李箱的初始密碼是三個零「000」,
如圖所示,然後進行如下操作。
注:若實在不不會操作,可以去行李箱營銷店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肆』 1853年,美國人卡拉揚在報紙上刊登了世界上第一張新聞照片。請問,照片拍攝的是什麼情景
失火的情景
『伍』 卡拉揚導購在大潤發超市上班簽了兩份合同.現在怎麼辭職
協商或提前30日書面和公司辭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陸』 指揮家馮·卡拉揚的有哪些生平事跡
馮·卡拉揚是奧地利著名指揮家。他被人們譽為「當代指揮藝術宮殿中的帝王」。他所開創的時代,代表著20世紀下半葉世界指揮藝術的整體潮流。
卡拉揚於190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他的祖先原籍希臘,移居到奧地利後由於祖上的功名卓著,先後有兩人被奧皇封為男爵。卡拉揚的母親是一位醫生,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業餘音樂家。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庭音樂環境的熏陶,卡拉揚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了極為出眾的音樂才華。
卡拉揚4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時就已經舉行了公開演奏會。由於其出色的才華,當時被人們譽為「神童」。人們都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卡拉揚早年在家鄉的莫扎特音樂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的校長十分欣賞卡拉揚的才華,給予他各個方面的關懷,還介紹他去著名的義大利美術館去學習繪畫和雕塑。這對卡拉揚以後藝術風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十幾歲以後,卡拉揚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來到著名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和維也納大學學習鋼琴、指揮和音樂學。起初他希望成為一個鋼琴家,從師於約·霍夫曼,鋼琴演奏水平提高很快。不幸的是,卡拉揚手指間的肌腱嚴重受傷,才不得已轉而專攻指揮,從師於阿·馮德勒。馮德勒雖然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但作為教師卻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卡拉揚只好通過自學來充實自己。
卡拉揚自學非常刻苦,他將維也納歌劇院所上演的每一部歌劇的總譜全部熟讀一遍,然後再跑到劇院旁聽席上去聽現場的演奏,並與自己讀譜時所產生的內心聽覺加以比較,以提高自己的閱譜能力和對音樂變化的掌握。這期間,他用心傾聽了維也納歌劇院上演的大量大師名作,還得以觀摩了如克芬斯、托斯卡尼尼、瓦爾特等指揮大師的排練和演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畢業後,卡拉揚回到薩爾茨堡。1929年,他精心籌備了一場音樂會,由自己與莫扎特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合作演出。他指揮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樂、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等。演出獲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卡拉揚得到了來聽音樂會的烏姆市歌劇院院長的賞識,被聘為烏姆市歌劇院的常任指揮。
剛到烏姆市,卡拉揚就在1929年3月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烏姆市是個經濟、文化都不很發達的小城市,烏姆市歌劇院更是一個僅有幾十人的小劇院。這一切並沒有阻止卡拉揚前進,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工作,烏姆市劇院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五年之後,卡拉揚突然被歌劇院院長解除了職務。
經過多次異常艱苦的奔波和競爭之後,卡拉揚受聘擔任了亞琛歌劇院音樂指導的職務。在亞琛任職期間,卡拉揚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能,開始作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指揮被邀請到柏林、維也納等地擔任客座指揮。
1938年,卡拉揚受邀擔任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同時還兼任在亞琛的職務。直到1941年,他才正式辭去了亞琛歌劇院的職務而專心在柏林工作。隨著卡拉揚知名度的上升,他在1956年和1977年先後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常任指揮,還被歐洲各大樂團和歌劇院聘為音樂指導和指揮,包括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倫敦愛樂樂團等。此外,他還成為像薩爾次堡音樂節、盧賽恩音樂節等世界著名音樂節的藝術總指導,因此人們送他「歐洲音樂總指導」的稱號。
1989年,卡拉揚與世長辭,享年81歲。作為世界指揮史上的超級指揮大師,他那精湛的指揮藝術是這個時代中最為精美和輝煌的藝術。
『柒』 什麼叫「卡拉揚音響」
他就是卡拉揚音響
赫伯特·馮·卡拉揚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奧地利指揮家,其祖先是希臘移民。
指揮風格
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於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為一體。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緻。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為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最擅長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作曲家的作品,如: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另外,對於近現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尼爾森、肖斯塔科維奇,他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演繹。
經典錄音及唱片編號
1945年 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1951年 瓦格納紐倫堡名歌手
1962年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3年 比才卡門(現場錄音)
1967年-1970年 瓦格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全劇
1973年 威爾第:歌劇《奧塞羅》
1981年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DG 439 011-2)
1987年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G 419 616-2)
1989年 布魯克納:e小調第七交響樂(DG 439 037-2)
逸事
傳言卡拉揚曾經騎自行車250公里,為的是去偷偷察看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的排練。
卡拉揚早年曾打算到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工科,但最後音樂成了他的終身職業。卡拉揚二戰前已嶄露頭角。後因其納粹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飽受此困擾,很多猶太音樂家因此拒絕與他合作,並且他被禁止作國際演出。後因EMI製作人瓦爾特·李格的幫助,卡拉揚在倫敦指揮由前者組建的愛樂樂團,錄下很多單聲道錄音。其歌劇錄音尤為演錄俱佳。1951年,首次登台拜魯伊特。雖然日後他灌錄了華格納全套經典劇目,但1952年後他就再也沒有返回拜魯依特。
接掌柏林愛樂是其輝煌錄音生涯的開始。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的合作長達30年,期間灌錄的錄音,有聲影像多達800餘款,發行量過億。同時,柏林愛樂樂團亦被帶到藝術方面的高峰。卡拉揚第一次登台指揮的曲目是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他於1987年最後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於1989年錄下其最後錄音--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80年代,他與柏林愛樂的矛盾因一位女單簧管手薩賓娜·邁婭沖突爆發,兩者的合作減少。此次沖突非常,德國有關部門曾介入事件調停。卡拉揚認為,這是他本人有生以來最大的恥辱。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在薩爾斯堡排練威爾第的歌劇《假面舞會》時感到身體不適,不久後逝世。後來證實死因為心臟病發。其遺產多達5億馬克,擁有私人飛機、遊艇和跑車。
卡拉揚一身追求完美,不論是技術還是藝術。技術方面,他經常參與錄音和拍攝。藝術方面,他通常把慣演曲目錄上數遍,並親自參與導演。卡拉揚指揮過世界最頂尖的樂隊,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等。他的指揮藝術很能代表60至80年代的音樂表現取向。
卡拉揚關心後進,積極發現有天分的音樂家,並鼓勵他們進一步學習。得到卡拉揚提攜的音樂家有,指揮家小澤征爾,女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和鋼琴家基辛。他建立卡拉揚指揮大賽。並籌組資金進行音樂方面的研究,涉及音樂與精神病治療方面的關系等。
生平
1908年 4月5日 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 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年-1926年 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 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畢業。
1926年-1928年 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年-1929年 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斯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年-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 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年-1943年 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 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1938年4月8日 首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 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 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 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斯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 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 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
1948年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斯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年-1953年 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年-1968年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年-1988年 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之行
1951年-1952年 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年-1960年 薩爾斯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年-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 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1959年 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斯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 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 女武神。
1968年 3月4日 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 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年-1971年 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 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 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 10月13日 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
1981年 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 3月 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 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 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 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 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 1月1日 指揮新年音樂會,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開幕音樂會。10月28日 柏林愛樂廳室內樂館開幕音樂會。
1988年 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月-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 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
『捌』 求指揮家卡拉揚的簡介
1908年 4月5日 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 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年-1926年 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 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畢業。
1926年-1928年 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年-1929年 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年-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 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年-1943年 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 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卡拉揚指揮的瓦格納作品集唱片封面1938年4月8日 首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 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 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 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施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 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 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11-12月兩者合作為EMI錄制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948年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年-1953年 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年-1968年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年-1988年 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之行
1951年-1952年 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年-1960年 薩爾斯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年-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 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1959年 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 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 女武神。
1968年 3月4日 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 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年-1971年 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 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 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 10月13日 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同年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訪問中國,演出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卡拉揚的到訪,是當時中國文化界一件盛事。
1981年 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 3月 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 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 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 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 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 1月1日 指揮新年音樂會,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開幕音樂會。10月28日 柏林愛樂廳室內樂館開幕音樂會。
1988年 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月-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 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
還有:
http://ke..com/view/8668.htm
『玖』 指揮大師卡拉揚的生平簡介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卡拉揚在指揮舞台上活躍70 年。他帶領過歐洲眾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柏林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系。他熱衷於錄音和導演,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包括眾多的管弦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制。卡拉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為「指揮帝王」。
1908年4月5日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1926年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畢業。 1926-1928年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1929年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斯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1943年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1938年4月8日第一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斯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 1948年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斯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1953年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1968年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1988年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洲之行。 1951-1952年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1960年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1959年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斯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女武神》。 1968年3月4日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1971年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茨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10月13日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 1981年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3月,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1月25/26日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1月1日,指揮新年音樂會,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開幕音樂會。10月28日 柏林愛樂廳室內樂館開幕音樂會。 1988年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