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得了精神分裂症該怎麼辦
1
、葯物調理:
對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好的效果,它能控制患者自傷
或傷害他人。選用的葯物主要有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奮乃靜、氟哌啶醇、氯氮
平等,
這些葯物通常都有讓人安定嗜睡的能力,
不可多服。
對於輕度或中度精神
分裂症患者來說不建議吃,
或者少吃葯物,
輕度與中度建議自己從各方面去調理,
但是不要依賴葯物,否則狀況會越來越差。
2
、中醫調理:
通常情況下,建議患者採用中醫調理,因為人的七情受到損
傷時,患者的身體氣機就會發生改變,如:紊亂。所謂身心是一體的,通過調理
身體,能很好的幫助心理解困。中醫的治療方法有中葯調理、針灸調理、按摩調
理等。
3
、心理調理:
心理上的調理是最重要的,如果心理上的問題沒有解決,不
論治療的情況如何,
精神分裂症都無法治癒。
無論以上兩點如何調理,
最終都離
不開心理調理。
也就是說你若能自行進行心理調理,
那麼可以說你會很快擺脫現
在的痛苦。
同時加以葯物或中醫調理的輔助,
身體會回歸到健康狀態。
但是若是
不主動進行心理調理,那麼無論是葯物調理還是中醫調理,效果都不會太明顯。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普遍都是身心的雙重受挫,
但只有勇敢的去面對,
不
要逃避,
積極正確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才有好轉的可能。
否則這種疾病很有
可能會伴隨終身。
得了精神分裂症怎麼辦
?
以上內容的就是有關精神分裂症該怎麼辦的介紹,
希望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幫助患者治療疾病。患者可以多多走動,感受大自然,
緩解心中的壓抑,便於解開心中的疙瘩,徹底治癒疾病。
❷ 患上精神分裂症了咋辦
指導意見:
你好!精神分裂症是大腦功能紊亂所致,突出表現為精神活動的異常,它是後天不良環境影響所致。大約75%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用抗精神病葯物治療可以獲得效果,如氯丙咪嗪、氟奮乃靜、氟哌啶醇以及美索達嗪。其餘25%病人中約有一半用相對較新的抗精神病葯氯氮賓士療可以獲效。由於氯氮平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副反應,如抽搐,或者致命的骨髓抑制,往往只用來治療對其他抗精神病葯物效果不好的病人。服用氯氮賓士療的病人必須每周進行白細胞計數監測。
❸ 聽說成年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很難根治,這是真的嗎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組最多見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門診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約占就診人數的2/3。大多數患者在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起病,以25歲左右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歲之間的少年和壯年時間起病,大多起病緩慢,少數呈急性或亞急性。
病程多為冗長,從數月至數十年。如不及時治療常會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當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均適應不良,客觀檢查發現情感、思維、意志行為的互相不協調,即精神活動有分裂現象。
但患者對本身的疾病卻毫無認識,往往拒絕就醫,即使家人勉強將其帶至醫院,大多也不願意接近醫生,不願意訴述自身的感覺,都認為自己沒有病不需要診病更不需要服葯或接受其他治療。
此時如果家人給以遷就,往往會使疾病拖延治療,拖延過久不治,會反復發作或逐步發展為慢性,到了疾病的晚期則逐漸變為精神衰退,此時病者變成整日無所事事的徘徊或獨坐一隅,對任何人任何事物均不感興趣,漠不關心,不與親人來往,學習工作上毫無要求也沒有什麼打算,甚至連生活上必需要的吃飯、喝水、個人衛生等均需別人照料。
所以精神分裂症把本來精力最充沛、對社會貢獻最大的黃金時代奪去了,除了患者本人健康受到了很大損失以外, 還給家屬及單位的同志帶來了精力上及經濟上的負擔,精神上帶來了痛苦。所以該疾病一當發現即應及時治療,以減少疾病的遷延與復發。在變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值得我們重視與研究的問題。
精神分裂症的病象都是變態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十分繁雜,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不僅不同的病人症狀不一樣,就是同一病人,每次患病及同次患病的不同時期也表現不一樣,但如能掌握其「萬變不離其宗」的要領,就可以把這個病區別出來。該病的主要表現是精神活動(也稱心理活動)脫離現實,在知覺、情感、思維及意志行為之間互相不協調及互相影響,而導致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適應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維持原來的學習工作能力,原來的生活習慣方式也變為異常。下面談談該疾病各時期的表現:
一、早期
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誘因下緩慢起病,許多病狀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最早被發現很多時候獨自呆坐似在思考問題,生活較前懶散,紀律鬆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經心,學習成績下降,與其談話話題不多,語句簡單、內容單調,逐漸對人冷淡,疏遠親人,本來很有興趣的事物也不感興趣。
偶然可發現有一兩句話不可理解或「牛頭不對馬嘴」,或有時有點奇怪的行為。如突然發怒摔爛東西,或為一點小事執拗與人糾纏不休,無理取鬧,莫名其妙地傷心落淚或欣喜。此時常易被誤會為「思想問題」或性格改變。有部分患者會訴說:時有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疲倦無力等不適,也有表現為怕臟,反復洗手,無故心慌恐懼,心煩意亂等,也常常被誤診為神經衰弱。
部分患者可因軀體有病或精神受刺激等因素誘發,突然出現失眠、興奮、言語與行為明顯異常,少數會出現短暫意識不清並有片斷性幻覺妄想或呆著不動成為木僵狀態等。
二、充分期
此期為精神分裂症明顯顯露特徵性病狀時期,其表現如下:
1.思維障礙也稱聯想過程障礙,較輕病狀時為思維散漫,病者講話或寫文章時,每句話文法結構尚通順,但上下句之間或上下文之間缺乏連貫性,因而整段講話或文章使人無法理解其中心內容。病狀嚴重時加重思維破裂,不僅句與句之間無聯系,每個語句也不完整,好象語詞的雜拌或語句的堆積,紊亂得支離破碎,好象一個文盲的人亂按打字機所打出來的文章。
有的可表現為思維中斷,與人談話時突然停頓片刻,再接下講時己轉變了話題。
此外還有思維涌現,即腦子內不由自主地冒出一連串毫無聯系語句,有如泉水一般湧出,病者想壓也壓不住。有時又覺似被別人施加外力把一些思想插入或擠入腦袋中,是別人強加於自己的,這種感覺叫強制性思維。還有的表現為思維貧乏,與他坐在一起,如果你不提出問題就只有相對無言,對問話的回答也非常簡單,多重復單調地答「是」或「不是」。另有些病者向你敘述事情時僅講了三言兩語就認為表達了許多含意,認為別人已詳紉了解其要說的內容了,這稱為病理性簡述。
病人對事物的思考和推理常缺乏邏輯性,對事物的判斷分析不符合現實規律,不符合一般情理,卻自認為很有道理。缺乏邏輯性的表現形式有語詞新作和病理象徵性思維。病人創作一些圖案、符號、文字或動作,以表示他自己才能理解的概念。如寫「女男」表示結婚,舉起彎曲的末指表示歡迎。
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是因為病者把抽象的概念與具體事物混淆不清。如一男青年經常保持雙膝關節不屈以表示堅強,堅強是抽象概念,雙膝關節的位置是具體事物,兩者混為一談。還有一中年工人不準許女兒買黑毛線回家打毛衣,妥買只能買紅的,以表示他這家人走「紅線」(革命路線)不走「黑線」。
思維障礙還包括思維內容的障礙的部分病者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妄想,以被害及關系妄想最多見,其次誇大、嫉妒、等妄想也常見。這些妄想可以單一或多種同時存在且互相影響。例如有一青年搭公共汽車時旁邊坐著兩位解放軍,下車後在馬路上行走前後都有摩托車,則推想自已是個大人物,不然為什麼上街有解放軍保護和有摩托車開路。在家聽到鄰居在打撲克,傳來斷續的聲音說:「槍斃……糟了……出錯啦……」,又推想「他們嫉妒我是個大人物,給我加上犯錯誤的罪名,要拉我去槍斃了」。這個病者同時存在誇大、關系、被害三種妄想且互相關聯及滲透。
2.情感障礙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病者在安 靜時表現冷淡,對周圍事物無興趣,不關心,與親人疏遠,告知重大事件時無動於衷,喜歡一人獨坐房中,甚至連吃飯也不與親人一起吃。有時會出現興奮激動或焦慮抑鬱等反應,但大多與周圍環境無聯系而是受幻覺妄想所支配,有時其情感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為親人開追悼會的時候他卻站在一旁自笑。其情感也常與思維內容不協調,如笑嘻嘻的敘述她的悲慘遭遇。
3.意志行為障礙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要完成某項任務必須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才行。病者無論對學習或工作都無責任心,抱無所謂的態度,對近期或遠期的打算也不考慮,整天無所事事地呆坐、卧床或無目的地徘徊,甚至日常生活的吃飯、洗臉、換衣服、梳頭理發等也是被動的。有時可因幻覺妄想的影響而自語、自笑或作出打人毀物、自傷等行為。
以上提過的病者在思維、情感與行為三方面不協調也是主要的特徵,這些特徵常從病者日常的事例可以找得到。
三、後期
病者經過積極治療以後,可能有幾種不同的轉歸:一部分經治療後病況逐漸好轉而達到痊癒,愈後可以恢復其原來工作。部分病人雖經努力治療但不易完全控制症狀,常呈反復發作。部分患者雖病況好轉但遺留淡漠、孤僻、少語、學習工作不主動等症狀。也有些遺留性格改變,對什麼事都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對社會及家庭均無責任心。少部分逐漸發展為精神衰退,即除了本能地感到飢餓時主動吃東西外無所要求,終日呆坐一隅或蒙頭大睡,不與任何人接觸,生活全部需別人照顧。
在精神分裂症的充分期,臨床醫生為了治療與護理的方便,常把典型表現的病人分為四種類型。
一、單純型
於青少年期緩慢起病,一般無明顯誘因,以孤僻懶散、冷淡、思維貧乏、意志缺乏為主要特徵,可有片斷的幻覺妄想,早期常有頭痛、頭暈、失眠、全身無力等神經衰弱症狀群,常易被誤診為神經衰弱。病程發展緩慢,往往短者l一2年,長者3—5年;因此早期易被誤認為性格或思想問題。如不及時診斷及治療,易逐漸遷延為慢性精神衰退。
二、青春型
在16~23歲的青春期起病,大多為急性驟起失眠興奮。行為紊亂、幼稚,常沖動打人毀物。情感不穩,無外界誘因而獨自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瞬間即轉變。思維明顯破裂,言語增多,無論唱歌或講話都是雜亂無章,可有片斷離奇的幻覺妄想。這種類型著重早期控制興奮症狀,如發展為疾病充分期則難以控制。此型大多呈反復發作,發作多次後易趨向精神衰退。
三、緊張型
發生於青壯年,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為抑制為其主要特徵。初期言語動作明顯減少,發展至嚴重時呈木僵狀態,躺著不言、不動、不食,毫無表情,活象一個木頭人。但要警惕有時會突然解除抑制呈興奮狀態,突然起來打人、毀物、逃跑,常歷時短暫,又可轉回木僵狀態。此類型一觸預後良好,經治療後可完全恢復。
四、妄想型(偏執型)
青壯年起病,起病形式緩慢,早期為敏感多疑或間伴有聽幻覺,以後逐漸發展為妄想觀念,大多以被害、關系、誇大、嫉妒、疑病或影響等妄想。由於妄想及幻覺而影響其言行異常,但其情感反應常與思維內容及環境不協調,妄想內容荒謬脫離現實。病程發展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發現。常發展至影響工作生活,產生異常行為時才被發現有病。此型預後較好,經治療大多可痊癒,只有少部分會遺留性格改變,極少數逐激發展為慢性精神衰退。
參考資料:http://www.fh21.com.cn/xl/shi/30.htm
❹ 50歲得了精神分裂症,還能治嗎
能治,只要是確診了的都能治療
❺ 為什麼老年人也會患精神分裂症
在現在生活壓力比較大的社會里。患有精神病已經非常的常見的了,而且在精神病初期的時候,這種並不是特別的明顯,如果不能及時的發現精神病的症狀的話,就非常的容易導致疾病變得非常的嚴重,警惕精神病的早期症狀。有什麼可以打一下:屋就散齡耳其兒器。
首先,在患者患有精神病的時候,他們會出現性格上的改變,比如原本比較開朗的人突然變得孤僻。專家介紹說,患者們會出現在性格上的改變,這個表現是早期的精神病較為常見的症狀,患者性格變得與平時不一樣了,比如表現孤僻,不願見人,常常發呆,獨自發笑,悲觀厭世,對人冷漠,對事物的興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緒多變,對他人懷有敵意,無故發脾氣或者緊張恐懼,長期迴避社交和工作等。
其次,行為異常也是比較常見的精神病的症狀,希望希望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能夠及時的發現。一些早期的精神病的患者還會出現行為異常,我們的患者家屬可能會發現病人的行為變化明顯或者變得讓人不可理解了,比如表現長時間照鏡子,整天不洗臉梳頭,工作能力下降,睡眠日夜顛倒,走路愛靠牆根,穿著打扮怪異,不願做家務,好對人和事糾纏不清,整日卧床不起,好管閑事,無故摔或者砸毀物品,收藏雜物、贓東西等。
再有,當患者患有精神病的時候,言語異常也是比較常見的症狀,患者需要注意自言自語等症狀。患者的言語異常也是精神病人在早期的一種表現。患者的說話的方式會發生改變,比如自己和自己說話,無故大吵大鬧,滿口臟話,與實際不存在的人對罵,愛說的人變不愛說了或者不愛說的人變愛說了,說的話或者深奧難懂,或者不符合邏輯,或者前言不搭後語,愛提一些"耳朵為什麼不會吃飯"之類荒唐的問題,說背後有人議論自己,窗外有人說自己的壞話,廣播電視節目是專門針對自己的等。
❻ 更年期要是得了精神分裂該怎麼辦
問題分析:圍絕經期綜合征又稱更年期綜合征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症狀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為潮熱、出汗,是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的表現,是圍絕經期綜合征最突出的特徵性症狀。
意見建議:患上更年期綜合症之後,要及時到醫院接受專業的診治,因為更年期問題不容小覷。很多更年期女性伴隨嚴重的失眠問題和心理不適,稍有不慎,就會誘發精神心理疾病的發作,諸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對於更年期的治療可以採取葯物、心理、物理等綜合性治療的方式。
❼ 女50歲得精神分裂症已經20幾年了 很想為她治療 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
病情分析:你好!精神分裂症最好的治療就是持續穩定的服用西葯控制病情。不要隨意換葯或者停葯平時注意自己的休息和情緒即可。
意見建議:本病病因未明,目前的治療主要是用葯控制症狀,常用的抗精神病葯物有氯丙嗪、三氟拉嗪、奮乃靜、氟奮乃靜、氖哌啶醇、氯氮平、泰爾登等。大約3/4以上病人用葯後症狀可得到控制,但需較長時間的維持治療,以鞏固療效,過早停葯可能導致復發。
❽ 精神分裂症是不是一旦發作就會終生不愈該怎麼治療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一但初次發作就治療,就容易治癒,完全有痊癒的可能。主要是中醫和西醫的葯物治療,但也離不開自我療傷的心裡調節。精神分裂症潛伏期最少1-2年,多數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山大,產生負面情緒不能釋懷,與他發生矛盾沖突,耿耿於懷而不能分解,久而久之,開始憂郁,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心慌,失眠開始,說話做事偏離軌道,似乎正常卻反常。
其實,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如果首次治療比較徹底,足劑量足療程的情況下是會很大程度的改變患者的愈後的,甚至也存在首次治療及時而充分的情況下,之後的好多年患者均未發病,而且可以簡單從事家庭生活的。當然,前提是堅持服葯。因為長期服葯會將精神分裂症的復發幾率降低70%以上。在精神專科醫院裡面,反復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百分之80都是因為未能按時服葯。
❾ 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能根治嗎
精神類疾病屬於慢性疾病,一般我們只說病情得到控制,就是讓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工作,但是需要長期服葯,並且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葯/停葯。如果是發病的早期相對治療效果會好一些,一般葯物治療加上心理治療,患者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以上僅簡單情況回答,具體治療情況還需聽從醫生指導。
❿ 女性50歲後患精神分裂和更年期有關系嗎
精神分裂症遺傳嗎?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 郝學儒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患者家屬問這樣的問題:「精神分裂症會遺傳嗎?」、「我們家從沒有人患精神病,他怎麼會得這病?」、「他能結婚嗎?」、「我的孩子將來會得精神分裂症嗎?」等等。面對患者家屬焦慮的表情,回答這些問題並不難,只要我們弄清楚什麼是遺傳病?什麼是遺傳傾向?上述問題的答案就清楚了。
所謂遺傳病是指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突變或畸變)所引起的疾病,簡稱為遺傳病。遺傳病通常有遺傳性、終生性、家庭性、先天性等特點。如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家庭就是一個著名的血友病家庭。在女王的後裔中,患血友病者通過攜帶致病基因的女兒的聯姻,將血友病傳給了歐洲的一些皇族,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血友病患者和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國內外大量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學研究只能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遺傳有關,而不能斷定精神分裂症屬於遺傳病。從精神分裂症的家譜調查資料中發現精神病患者家屬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的患病率高6.2倍,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健康人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精神分裂症幾率為16.4%,男女雙方均為精神分裂症者所生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幾率為39.2%。由此看來,精神分裂症確實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並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生的子女都患精神分裂症。因此,建議處於生育年齡的病人,可以結婚,但不宜生育子女。
目前,心理專家共識的觀點是精神分裂症是遺傳素質和環境中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所以,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為這些易感人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減少對他們的不良刺激,從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和復發率。
精神分裂症
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以及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為特徵的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一般無意識障礙及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
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精神病學家將本病不同症狀分別看成獨立的疾病。如法國Morel(1857)建議,將無外界原因而在青年發生的精神衰退病例稱之為早發性痴呆。德國 Kahlbaum(1874)描寫了一種具有特殊精神障礙並伴有全身肌肉緊張的精神病,稱之為緊張症。Hecker(1871)則將發生於青春期而具有荒謬、愚蠢行為的病例,稱之為青春痴呆,並指出多見於青年人,常以衰退為轉歸。1896年,德國克雷丕林在長期臨床觀察研究的基礎上,認為上述不同描述並非獨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類型。這一疾病多發生在青年,最後發展成衰退,故合並上述類型命名為早發性痴呆,首次作為疾病單元來描述。
20世紀瑞士精神病學家布魯勒(E.Bleuler,1911)對本病進行了細致的臨床學研究,指出情感、聯想和意志障礙是本病的原發性症狀,而中心問題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加以本病的結局並非皆以衰退告終,因此建議命名為精神分裂症。E.布魯勒的精神分裂症概念作為一組病,故其含意比克雷丕林的早發性痴呆較為廣泛。
由於本病的病程經過和轉歸的不同,以後有的學者建議將精神分裂症分為過程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樣反應,又有分核心型和周圍型的。至於疾病的本質,從克雷丕林首先作為疾病單元提出以來,由於病因沒有解決,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個疾病單元還是具有相同症狀特點的一組疾病,是一個長期以來有爭論的問題,有待於遺傳、生化、腦結構形態、臨床和長期的追蹤觀察研究來進一步闡明。
流行病學
本病的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種。在我國城市患病率為7.11‰,農村為4.26‰。城市明顯高於農村。兩性患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多在青壯年發病,最常見於15至35歲,有50%的病人在20~30歲發病,少見於10歲前(兒童精神分裂症)與40~50歲以後(晚發精神分裂症)。發病年齡與臨床類型有關,偏執型發病年齡較晚、緊張型次之、青春型及單純型最小。起病以亞急性與慢性居多。病程多呈持續進展,可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下降甚至精神衰退,若能早期發現,早期給予充分合理的治療,多數病人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故預後尚可樂觀。
病因和發病機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實驗室和心理學檢查均未達到能肯定協助診斷的特異性水平。圍繞病因的研究,國內外學者積累了不少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從現有資料分析,本症是一種具有遺傳基礎的疾病,外界環境中的生物、心理社會以及環境因素對發病都可有一定影響。部分病人具有腦結構形態和發生上的改變。
1、根據專家調查,發現本病患者近親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數倍,與患者血緣越親近,精神分裂症的預期發病率越高。孿生子的研究與寄養子的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
2、腦電圖研究
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腦電圖,但結論不一。一般認為病人的腦電圖屬非特異性變化。大部分病人α活動減少,慢波與快波活動增加,也有報告有暴發性異常者。近年的腦電地形圖研究亦顯示有以上的發現。
3、社會環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發生在經濟水平低或社會階層低的人群,為國內外本病患病率調查的地區分布特點所證實。我國1982年調查資料表明,經濟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經濟水平高的居民的兩倍。某些發病率調查資料,亦發現有同樣趨勢。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社區調查,統計半年內的發病率,發現社會低階層人群的發病率為高階層人群的3倍。Giggs和Cooper(1987)在英國發病率調查資料,得出了同樣結論。而躁鬱症則未見這種分布特點。推測這可能與經濟水平低,社會階層低的人群,社會生活環境差,生活動盪,職業無保障等心理社會應激的負荷大有關,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容易發病。
4、軀體生物學因素
丹麥精神病學家Schulsinger自1962年以來對母親患嚴重精神分裂症的166名子女,進行了前瞻性調查,發現這一組高危人群長大後是否患精神分裂症與出生時的並發症如窒息、子癇等有關。追蹤時患精神分裂症者,67%在出生時有某種合並症。提示在遺傳負荷相類似的情況下,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取決於環境因素。1957年芬蘭赫爾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對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齡26.5歲)進行檢查,發現胎兒於第4~6個月暴露於A2病毒流行者,成年時患精神分裂症者明顯高於對照組。作者推測這與病毒感染影響了胎兒的神經發育的危險因素有關。
5、神經生化病理假說
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可能是由於體內代謝異常,產生有毒的中間產物造成自體中毒的假說由來已久。近20多年來由於腦生化研究,發現中樞神經單胺類等遞質在保持和調節正常精神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精神葯物或抗精神病葯物的治療作用,與某些遞質或受體的功能有密切關系,因此提出種種假說:如中樞5-HT和NE通路功能障礙假說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動過度假說,受到較大的重視。因為吩噻嗪類和丁醯苯類葯物能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其葯理作用是與阻滯多巴胺受體功能有關。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現與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狀,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動劑。用同位素與受體結合的方法,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腦尾狀核和殼核與上述同位素標記的神經阻滯劑的結合力明顯高於對照組病人,說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觸後DA受體有增敏現象。最近報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蹤物上發射出來的正電子輻射,對腦生化代謝和受體功能進行檢查。除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額葉葡萄糖代謝明顯下降外,紋狀體D2多巴胺受體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葯物的病人),支持D2受體功能過度的假說。與遞質合成或降解有關酶的活性測定:多數報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單胺氧化酶活性低於正常對照。
6、腦結構研究:
CT和MRI的研究,發現約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腦室擴大或其他腦結構異常。腦室擴大也可見於初次發病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高發家庭子女發病前的青少年。推測這可能是病人早年罹患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反映。最近的研究資料,除發現腦室擴大,且以前額角最為明顯外,並發現胼胝體有明顯的發育異常。這類病人臨床特點是有明顯的陰性症狀,對治療不敏感。根據以上各方面資料,Crow等提出了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的概念。Ⅰ型臨床以陽性症狀為主(幻覺、妄想),對神經阻滯劑治療反應好,無智力障礙,推測以D2受體增多為病理基礎;Ⅱ型以情感淡漠、主動性缺乏等陰性症狀為主,對神經阻滯劑反應不良,病理過程相對不可逆,有時存在智力障礙。
由於D2受體主要集中在紋狀體, PET和屍檢資料均表明 D2受體在皮質非常少,如何解釋精神分裂症的思維、意志等障礙是神經生化和精神病理研究者十分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根據神經生理、生化等的研究資料,提出了以下不同的假設。
Carlson(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於皮質下DA功能亢進和谷氨酸系統功能不平衡假說。其根據是PCP(Phencyclidine)是一種擬精神病葯物,可產生模擬精神分裂症的症狀。PCP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谷氨酸受體,它實際上是谷氨酸的非競爭性拮抗劑。
Robbins等(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的額葉一紋狀體功能缺陷假說。用氟去氧葡萄糖(FDG)對精神分裂症進行PET的研究資料,多數均發現額葉、基底神經節和顳葉3個腦區的葡萄糖代謝較枕葉、小腦或白質為低。其他腦血流圖、EEG研究資料亦支持病人有額葉功能缺陷的看法。此外神經病理變化的絕大多數報告亦均發現位於額葉。
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具有遺傳基礎的疾病,環境中的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對發病具有一定影響。部分病人具有腦結構和發生上的異常。遺傳的傳遞方式。環境因素的作用以及腦結構形態異常,神經生化變化和臨床特點的關系有待進一步闡明。
臨床表現
(一)特徵性精神症狀
1.聯想障礙
思維鬆弛(思維散漫)、破裂性思維、邏輯倒錯性思維、思維中斷、思維涌現(強制性思維)或思維內容貧乏及病理性象徵性思維。
2.情感障礙
情感淡漠、遲鈍、情感不協調(不恰當)及情感倒錯或自笑(痴笑)。
3.意志活動減退
少動、孤僻、被動、退縮;社會適應能力差與社會功能下降;行為離奇,內向性;意向倒錯等。
4.其他常見症狀
妄想:特點多為不系統、泛化、荒謬離奇;原發性妄想(妄想知覺);幻覺,以言語性幻聽多見,評論性、命令性幻聽,其他精神自動症等一級症狀及緊張症癥候群等。
(二)常見臨床類型
1.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又稱妄想型,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最常見的精神分裂型症類型。在我國約佔住院及流行學群體調查病人的50%以上。一般起病較緩慢,起病年齡較青春型及緊張型晚。其臨床表現相對穩定,常以偏執性的妄想為主,往往伴有幻覺。而情感、意志和言語障礙及緊張症狀不突出,或情感遲鈍、意志缺乏等「陰性」症狀雖也常見,但不構成主要臨床相。自發緩解者少,治療效果較好。
2.青春型精神分型症
較常見。此型多始發於15至25歲之間的青春期,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主要症狀是思維內容離奇,難以令人理解,思維破裂。情感改變突出,喜樂無常,表情做作,傻笑、不協調。行為幼稚、愚蠢、作鬼臉,常有興奮沖動行為及本能意向亢進。幻覺妄想片斷零亂,精神症狀豐富易變。預後較差,部分病人「陰性」症狀發展迅速。
3.緊張型精神分裂症
國外發達國家資料及我國資料均說明本類型已大為減少,原因未明。一般起病急,多在青壯年期發病。主要臨床相為病人言語運動受抑制,表現為木僵狀態或亞木僵狀態,緊張性木僵可與短暫的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主要症狀有言語緘默,緊張性木僵、違拗、蠟樣屈曲、倔強症、被動服從和持續言語、緊張性興奮表現為突發而短暫性劇烈的興奮發作,無目的地砸破東西。本型可有自發緩解,治療效果較其他型好。
4.單純型精神分裂症
較少見,本型青少年起病,發病緩慢,持續進行,病情自發緩解者少,早期可出現類神經衰弱症狀,但自知力差,不主動就醫。主要臨床表現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動、生活懶散、興趣喪失、情感淡漠及行為古怪。由於妄想和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不明顯,往往不易早期發現,是難於確定診斷的一個類型。在治療上較困難,對抗精神病葯不敏感,放預後最差。
5.未定型精神分裂症
臨床上不符合上述四型,部分症狀同時存在或難以分型者。並不少見,又稱混合型。
6.精神分裂症後抑鬱
當精神分裂症症狀部分或大部分已控制後,部分病人出現抑鬱狀態,可持續較久。
7.殘留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已基本消失,殘余個別陽性症狀,個別陰性症狀,人格改變,社會功能恢復較好。
8.衰退型精神分裂症
以精神衰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成為喪失勞動能力的精神殘疾。
9.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符合精神分裂症診斷標准,但不符合上述八個亞型的診斷標准者。
起病形式、病程和預後
起病可急、亞急或慢性,以慢性和亞急性者居多。病程經過有持續和間斷發作兩類。前者病程慢性遷延,逐漸出現精神衰退;後者病程在精神症狀急劇出現一段時間後,間隔以緩解期;少數發作一次緩解後終生不復發。
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起病較急,有明顯的誘因,起病年齡較晚,病前性格無明顯缺陷,家族遺傳史不明顯,病程為間歇性發作,陽性症狀占優勢者以及偏執型和緊張型預後較好。而慢性起病,無明顯誘因,發病於兒童或青少年,病前性格內向,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陽性,病程呈遷延進展,單純型或青春型,陰性症狀占優勢者等則預後較差。
診斷和鑒別診斷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特點,當前診斷建立在臨床學基礎上。限於現象學診斷,尚無肯定的實驗方法協助診斷。
(一)診斷要點如下
1.包括可靠的病史與精神檢查,病人表現有特徵性的思維和知覺障礙,情感不協調、平談以及意志活動缺乏等症狀。
2.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包括社交、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3.意識清晰,智能完好,但自知力不全或喪失。
4.病程有緩慢發展,遷延不愈的趨勢,活動期精神病性症狀持續不短於1個月,包括前驅期症狀不短於3個月。
5.無特殊陽性體征。
(二)鑒別診斷
本病需要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1.神經衰弱
主要與精神分裂症單純型鑒別,鑒別要點為單純型病人無自知力,無治療要求。
2.強迫性神經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強迫症狀內容較荒謬離奇、多變,病人對強迫性體驗的情感不鮮明,自知力不完整,求治不主動。
3.躁狂症
急起發病並表現為興奮話多的精神分型症青春型應與躁狂症鑒別。前者多為不協調性言語運動性興奮;後者為協調性精神運動興奮。
4.抑鬱症
精神分裂症的緊張性木僵應與抑鬱性木僵鑒別。前者接觸困難、表情呆板,情感淡漠;後者是嚴重抑鬱之情感活動。
5.反應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偏執型應與反應性妄想狀態相鑒別。後者有精神刺激因素,病人病情圍繞起病的精神刺激,情感反應鮮明,願談創傷後之情感體驗,令人同情。
6.偏執性精神病
本症偏執型病人的妄想內容可變化不定或往往是荒謬或離奇、可自相矛盾。即可不固定,也欠系統性、多伴有幻聽。而偏執性精神病人以系統妄想為主要症狀,內容比較固定,很少伴有幻覺,如有短暫幻覺也與妄想聯系較密切,在不涉及妄想情況下,不表現明顯的精神異常。
7.症狀性精神病(指軀體、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
症狀性精神病人常見意識障礙,症狀有晝輕夜重的波動性,可有恐怖性的幻視,均有助於鑒別診斷。
8.腦器質性精神病
腦器質性精神病具有智能障礙與相應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尤應警惕近年來較多見的散發性腦炎。主要表現為亞木僵狀態,部分病人神經系統體征出現比精神症狀晚,腦電圖呈彌散性異常,仔細觀察與分析,可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小便失禁等。
9.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發作中,明顯而確實的分裂性症狀和情感性症狀同時出現或相距時間很近,因而該發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亦不符合抑鬱或躁狂發作的標准,此時方可作出分裂情感性障礙的診斷。
10.人格障礙
分裂型、分裂樣、邊緣型及偏執型人格障礙應與精神分裂症加以鑒別診斷。人格障礙一般沒有精神症狀,即使有一些也是短暫的,主要應從病人的人格發展過程去分析,且缺少病程性的臨床過程,這對鑒別診斷是極為重要的。
治療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中,精神葯物治療為關鍵性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及改善社會心理環境,改善病人的心境也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是在病人病情好轉時與葯物治療相結合進行。病情緩解期或慢性階段,除適量葯物治療外,環境、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十分必要,特別是對病人的社會康復,預防病人的衰退,以及提高病人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急性階段的安全護理及慢性階段或康復期的家庭監護也很必要。
一、葯物治療
選用葯物治療時特別是確定首選葯時宜慎重而周密地考慮葯物的靶症狀、精神分裂症的臨床類型、病程特點,病人處於急性或慢性階段,以及主要以陽性症狀為主還是以陰性症狀為主,病人的軀體狀況、年齡特點及既往葯物治療的成敗經驗與教訓也不應忽視。
(-)急性期治療
1.氯丙嗪 適用於有精神運動性興奮和幻覺妄想狀態的各種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療劑量每日300~400mg,因鎮靜作用較強,宜緩慢遞增劑量並可分為每日2~3次服用。
2.奮乃靜 適用於年老、軀體情況較差的患者。適應症基本上同氯丙嗪。治療劑量門診以每日20~40mg為宜,住院病人可每日40~60mg,分二次服用,鎮靜作用比氯丙嗪輕,少見體位性低血壓。
3.三氟拉嗪 除有抗幻覺妄想作用外,對陰性症狀也有一定療效,無鎮靜作用而有興奮、激活作用。治療劑量每日為20~40mg,分2次服用。
4氟奮乃靜 適應症大致同三氟拉嗪,治療劑量為每日10~30mg。長效制劑氟奮乃靜癸酸酯(FD)適用於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維持治療,或有明顯的精神症狀而拒服葯、對治療不甚合作的病人。治療劑量為25~50mg每2周肌注1次;維持劑量為25mg每3~6周注射1次。
5.氟哌啶醇 本葯既有迅速控制急性興奮,對慢性症狀亦有一定療效。長效制劑氟哌啶醇癸酸酯(HD)一般劑量為每2周肌注50mg(或每4周肌注100mg)。治療適應症與療程同FD。
6.氯氮平 本葯有比氯丙嗪更強的鎮靜作用,既能迅速控制急性興奮,控制幻覺妄想,對慢性症狀亦有一定療效。治療劑量每日300~400mg分2~3次服用。該葯能降低血液白血球與粒細胞,故治療前及治療過程中每2~3周後復查周圍血白血球與分類,及時發現及時停葯。
7.舒必利 適用於治療以陰性症狀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與精神分裂症緊張型,因該葯具有興奮、激活作用,同時具有抗抑鬱作用,治療量每日800~1200mg,分2~3次服用。
8.五氟利多 本葯為長效口服葯,適用於對治療不合作、拒服葯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便於暗服。治療劑量20~40mg每周一次或三天一次,維持治療用量可每周一次,每次20~40mg。
(二)慢性期或長期維持治療
在急性發作的精神症狀緩解後,較難預測是否將有復發或病程轉為慢性者應作此治療。DSM一Ⅲ一R資料統計,2年內用葯維持治療的病人復發率為40%;不用葯鞏固者為80%。為預防復發,第一次發作後,葯物維持劑量不宜短於一年。如果病人為第二次發作(即第一次復發)則葯物維持量宜持續2~3年,如系第三次發作,則不宜輕易停葯。維持治療的葯物劑量應逐漸減量,以最小的有效劑量為宜。一般為急性期治療量的1/4或1/5,治療劑量高的病人可減至1/10。
(三)休克治療及其他
緊張型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伴有明顯抑鬱症狀者及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經多種抗精神病葯物治療,而療效不佳者可選擇電休克治療,或胰島素休克治療或低血糖治療。電休克治療一般療程限6~12次為宜。胰島素休克治療或胰島素低血糖治療一般以40~60次左右為宜,可根據具體病例必要時適當增加次數。
(四)環境、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
本項治療對精神活動的社會康復、減少和預防精神衰退十分重要。無論住院病人的住院環境或出院病人的社區環境、工療娛療、集體(團體)心理治療、妥善解決家庭矛盾與就業及開展家庭心理治療,對減少復發、社會康復均起積極作用。
(五)護理
急性期主要是作好病人的安全護理。近年來精神科臨床醫護工作者觀察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殺或傷人最難預防。因此,無論對住院病人或門診病人均應提高預防病人自殺與傷人的警惕性。DSM一Ⅲ一R資料統計,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殺企圖,10%自殺身亡。慢性期主要是作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工作及家庭康復護理工作。
參考資料:健康時報
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率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積極配合,及早到醫院治療。
精神病是屬生理疾病,科學家們認為,是基因引發嚴重精神病.不管聰明或愚蠢的人都有可能得這病,天才與精神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這是世界上許多人都感興趣的問題。回家後我找出了有關"天才和瘋子是孿生"的資料,英國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波斯特博士積十年心血研究出了結果:精神病是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異常表現,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態。然而,創造性才華和病態心理這兩個人類心理活動上的極端,竟有著某種聯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瘋狂症,而精神瘋狂症又時常能激發靈感和創造性。因此,許多高智商的人患有精神病,高智商和精神病在遺傳上有著雙基因的可能性。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藝術家、作家進行測試,發現作家在概念過度包涵、怪異思想上和精神病人極其相似。 菲利克斯·波斯特博士按現代精神病理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類歷史上300名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得出的結論是:政治家中有17%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理毛病,如希特勒、林肯、拿破崙等,他們中有嗜殺如狂的惡魔,也有美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總統。科學家中有18%,如高爾登、門德耳、安培、牛頓、哥白尼、法拉第等。思想家中有26%,如尼采、羅素、盧梭、叔本華等。作曲家中有31%,如瓦格納、柴可夫斯基、普契尼、舒曼、貝多芬、莫扎特等。畫家中有37%,如梵高、畢加索等。小說家中有46%,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納、海明威、普魯斯特、勞倫斯、卡夫卡、司湯達、福樓拜、莫里哀、托馬斯·曼等不勝枚數。藝術家是波斯特研究中的"重災區",他解剖了50名文人,除莫泊桑以外都有輕重不同的精神病! 慘啦,文人為什麼這么倒霉呢?這與所從事的創作職業有關,敏感易沖動,或雷霆震怒,或極度狂喜,或憤世嫉俗,或精神分裂,容易發作,也容易壓抑,容易狂傲,也容易絕望。所以世界著名作家自殺的特別多: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茨威格、法捷耶夫、葉賽寧、傑克·倫敦......幾乎可以列出一個近百人的大名單!難怪大學生感到奇怪,現在的作家為什麼沒有自殺的?也許他們心裡真正想說的是現在的作家沒有寫出驚世之作,不具備發瘋和自殺的資格。 其實,許多精神病患者的天才,恰恰是在一生中最健康的時期創作出他們最好的作品,他們是在完成了偉大的事業之後才得精神病的。真正在瘋癲中走上創作巔峰的似乎只有梵高,他自小就有神經質,從1888年開始,以每三天一幅的速度創作了一千三百幅畫後突然發瘋,住進聖保羅精神病院。曾手持剃刀想割斷他的朋友、同是印象派大師的高更的喉管。後來在狂怒中把自己的耳朵齊根切下,寄給了他鍾情的妓女。也就是在他瘋得最厲害的時候創作出了傳世傑作———幽藍的《蝴蝶花》。
因此笨的人可能會患精神病,但不可能變聰明.但精神病人治癒後,可能是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