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年我國財政收入的絕對量指標是多少
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40350億元,比上年增加11140億元,增長8.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64490億元,比上年增加4292億元,增長7.1%;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比上年增加6849億元,增長9.9%。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9158億元,同比增長7.8%。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比2012、2013年分別回落4.3個和1.6個百分點。
❷ 重慶市主城區人口總數,總戶數,個人`家庭平均收入,固定電話普及率,有限電視普及率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40個行政區縣(自治縣、市),有15個區(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 );4個縣級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21個縣(自治縣)(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重慶以主城區為依託,各區、縣(自治縣、市)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路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75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萬人,其次苗族約52萬人,主要分布在黔江開發區的五個民族自治縣和涪陵地區。全市總人口3144.2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6%,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域內各少數民族仍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習俗。土家族有擺手舞、趕年、唱儺戲、花燈,苗族有趕秋節、踩山節,此外還有羊馬節、火星節、哭嫁、跳喪等民族習俗和活動。土家吊腳樓和苗族刺綉、蠟染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已成為重慶重要的旅遊資源。
重慶抓住中央直轄、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三大歷史性機遇,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擴大開放,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綜合力進一步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在西部12個省區中均在前5位以內。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65.39億元,增長12.2%,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為302.39億元,增長40.5%。
重慶是一個綜合性的老工業城市,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5萬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34家,從業人員90.05萬人,資產總額2718億元。2004年,工業經濟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3.38億元,增長37.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1%,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重慶工業輕重並舉,門類齊全,製造業發達,摩托車、汽車、儀器儀表、精細化工、大型變壓器、中成葯等,是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重慶擁有亞洲最大的鋁加工廠,有規模以上汽車、摩托車企業382家,摩托車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出口超過二分之一。重慶已成為全國十大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之一。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與大農村的結合體,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農業資源極具開發潛力。現有耕地210萬公頃,勞動力1361.5萬人。重慶地形復雜,地貌多樣,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豬肉生產基地。2004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10.4元,比上年增長13.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6%,比直轄前下降了7.2個百分點,全市農村全面向小康邁進。
重慶兩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長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貿中心。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國、聯動長江、輻射西南、層次清晰、結構緊密,由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發展的消費品市場體系。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6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1%。
重慶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最大的郵政電信樞紐,是聯系西南地區的郵電通信業務指揮調度中心。郵電通信暢達180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大中城市之間開展了商包直投、郵政快件、特快專遞等業務和國家郵件互換業務。
❸ 中國2014財政收入佔gdp多少比重
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在2000年時約為13.5%,到2012年,該比重上升到22.6%,年均提高0.75個百分點。財政部公布2013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29143億元,增長10.1%。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39744億元,增長10.9%。
❹ 重慶主城有哪幾個區詳細介紹一下各個區的情況
截至2019年9月底,重慶市主城區包括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等九區。
1、渝中區
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地帶,由於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岩精神在此發源。
截至2017年末,渝中區戶籍人口50.8萬人,常住人口65.9萬人。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0.08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街道。
2、江北區
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之北,自西向東呈長條型帶狀分布。1955年,重慶市區劃調整,更名為江北區。 江北區下轄9個街道、3個鎮,幅員面積為220.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51萬人(2018年)。
2018年,江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7.9億元,增長9.0%。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億元、258.8億元、768億元。
3、南岸區
處於重慶主城核心區,擁有南坪、江南新城兩個城市副中心。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長江南岸,西部、北部臨長江,與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隔江相望,東部、南部與巴南區接壤。
至2017年,管理8個街道、7個鎮,幅員面積263.0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71.3萬人,常住人口為89.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為791.6億。
4、九龍坡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重慶渝中半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下轄8街11鎮,幅員面積431.86平方公里。
至2017年,九龍坡區常住人口為121.51萬人;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30.44億元。
5、沙坪壩區
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是重慶市科教文化區,重慶大學城位於沙坪壩區西部。
至2019年8月,沙坪壩區轄20個街道、6個鎮;總面積396.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83.2萬人;2017年,沙坪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60.2億元。
6、大渡口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十二個組團之一,於1965年建區。
大渡口區東臨巴南區,南界江津區,西、北靠九龍坡區。至2017年末,大渡口區下轄5街3鎮,面積102.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
7、北碚區
位於重慶主城區西北方向,東接渝北區,南連沙坪壩區,西接璧山區,北鄰合川區,幅員面積755 k㎡,管轄9個街道、8個鎮,是重慶兩江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碚區有118 平方公里被納入重慶兩江新區范圍)。
8、渝北區
地處重慶市西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撤銷原江北縣建制基礎上設立的新區。東鄰長壽區、南與江北區毗鄰,同巴南、南岸、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連北碚、合川區,北接四川省廣安地區的華鎣市 。
截至2017年,渝北區轄19個街道、11個鎮,常住人口163.23萬人。
9、巴南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前身是名邑巴縣,商代時巴人就在此立國建都。1994年12月撤縣建區。截止2017年底,巴南區轄8個街道、14個鎮,幅員面積1834.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106.72萬人。
2017年,巴南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0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6.9:45.6:47.5。
❺ 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多少
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一)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2014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40350億元,比上年(2013年)增加11140億元,增長8.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64490億元,比上年增加4292億元,增長7.1%;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比上年增加6849億元,增長9.9%。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9158億元,同比增長7.8%。
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主要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30850億元,同比增長7.1%,扣除營改增轉移收入因素後增長2.5%。增幅偏低,主要受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增加進項稅抵扣等因素影響。
2.國內消費稅8907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卷煙消費稅4823億元,增長12.5%。
3.營業稅17782億元,同比增長3.2%,考慮營改增收入轉移因素後增長10.1%。分行業看,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商品房銷售額下降影響,房地產營業稅5627億元,增長4%;建築業營業稅4789億元,增長11%;金融業營業稅3817億元,增長20.3%。
4.企業所得稅24632億元,同比增長9.8%。分行業看,工業企業所得稅7837億元,增長5.6%;金融業企業所得稅7529億元,增長20%;房地產企業所得稅2961億元,增長3.9%。
5.個人所得稅7377億元,同比增長12.9%。
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4424億元,同比增長3%;關稅2843億元,同比增長8.1%。進口環節稅收增幅較低,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滑等因素影響。
7.出口退稅11356億元,同比增長8%。
8.證券交易印花稅667億元,同比增長42%。主要受去年後兩個月股市成交額大幅增長帶動。
9.地方小稅種情況: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契稅3986億元,同比增長3.7%;土地增值稅3914億元,同比增長18.8%;耕地佔用稅2059億元,同比增長13.8%;城鎮土地使用稅1993億元,同比增長15.9%。
10.非稅收入21192億元,同比增加2513億元,增長13.5%。其中,中央非稅收入同比增加899億元,增長25.3%,主要是部分金融機構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加;地方非稅收入同比增加1614億元,增長10.7%。
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比2012、2013年分別回落4.3個和1.6個百分點。主要影響因素:一是工業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企業利潤等指標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企業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增幅相應放緩。二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下降,影響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長。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擴大,商品房銷售額明顯下滑,與之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稅、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回落較多。四是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等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對財政形成減收。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1%,其中前三季度增長6%,第四季度受部分金融機構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加等影響,中央收入增幅回升到11.2%。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9.9%,自2003年以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增長,其中一、二、三季度增幅逐季回落,分別為11.8%、10.5%、7.6%,第四季度受房地產相關稅收有所回升等影響,地方收入增幅回升到9.5%。
❻ 長壽在哪個省
長壽區地處重慶腹心,襟長江而臨主城,居渝東而挾三峽,古屬巴國枳邑,原名樂溫縣。因縣民多高壽,於公元1363年改置長壽縣。1959年4月,由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長壽幅員面積1423.6平方公里,人口90.4萬,轄6個街道(新設立八顆街道和新市街道)、12個鎮。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億元,比2013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1.9%。 長壽作為規劃中的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大城市。
長壽緊緊抓住新一輪經濟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綜合優勢,堅持打造「三地一中心」(重慶工業高地、現代農業基地、休閑旅遊勝地和區域物流中心)戰略發展目標,以建設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園區、街鎮工業走廊和長壽湖、菩提山綜合開發等為重點,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隨著長壽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眾多國內外企業和客商紛紛來長合資合作,投資興業。英國BP、德國巴斯夫和贏創、法國達爾凱以及雲天化、國際復合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入駐。
到「十二五」末,長壽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00億元,開發區工業產能達到3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總體建成「三地一中心」,朝著建成宜業宜居宜壽的百萬人口大城市、5000億級重化工特色開發區、城鄉一體化共富發展模範區「三大願景」闊步邁進!
❼ 石柱縣2014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是多少
石柱縣2014年生產總值是1199517萬元,財政總收入為231002萬元。
在石柱縣政府公眾信息網上的「信息公開」下的「統計分析」欄中有2015年2月13日發布的《2014年12月統計快報(第四季度)》。
❽ 2014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多少
140350億元,151662億元。
一、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支情況
2014年全年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40350億元,比上年增加11140億元,增長8.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64490億元,比上年增加4292億元,增長7.1%;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比上年增加6849億元,增長9.9%。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9158億元,同比增長7.8%。
2014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支出151662億元,比上年增加11449億元,增長8.2%。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2570億元,比上年增加2098億元,增長10.2%;地方財政支出129092億元,比上年增加9351億元,增長7.8%。
二、全國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54093億元,比上年增加1825億元,增長3.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097億元,比上年減少141億元,下降3.3%;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級)49996億元,比上年增加1966億元,增長4.1%。其中,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06億元,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長3.2%。
(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513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7億元,增長1.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964億元,比上年增加205億元,增長7.4%;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8424億元,比上年增加682億元,增長1.4%,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41202億元,同比增加325億元,增長0.8%。
❾ 中國大陸財政收入排名前100名的城市有哪些
中國大陸財政收入排名前100名的城市有哪些
2014年中國主要城市GDP前100名排名榜單
從已公布數據看,重慶、貴州、西藏、新疆、陝西、湖北、湖南、安徽、廣西、廣東、寧夏、浙江、河北共計13個省(區、市)在去年沒有出現經濟回暖。天津、江西、山東、四川、北京、上海6個省(區、市)去年經濟增長情況與前三季度持平。另外全國已經有八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等。
2014年全年中國各大主要城市GDP數據陸續出爐,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穩居前5。
❿ 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有哪些
一、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內容:
1.主要是地方所屬企業收入和各項稅收收入。
2.各項稅收收入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土地增值稅、城鎮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農牧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增值稅、證券交易稅(印花稅)的25%部分和海洋石油資源稅以外的其他資源稅。
3.中央財政的調劑收入,補貼撥款收入及其它收入。
二、地方財政預算外收入的內容主要有各項稅收附加,城市公用事業收入,文化、體育、衛生及農、林、牧、水等事業單位的事業收入,市場管理收入及物資變價收入等。
拓展資料:
一、地方財政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1994年以後的地方財政收入與以前實行總額分成財政體制下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內容和范圍上有一定差別。另外,從2002年1月1日起,我國所得稅收入分配方式又有重大改革,2002年所得稅收入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以後逐年還要調整分配比例,使用時要注意區分口徑變化。
二、地方財政現狀
1.地方財政收入冷熱不均 多省份下調目標。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上海、江西、廣東等在內的近20個省份公布了2014年財政收入。從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總額來看,收入差距較大,廣東奪魁,排在第二位的是江蘇(約7233億元),第三位是山東(5027億元),緊隨其後的是上海(約4586億元)、浙江(約4121億元)、北京(約4027億元)、天津(約2390億元),陝西、重慶等地為1900多億,其餘地區均超千億。
2.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或繼續放緩,主要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以及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減少。而各地也出現下調2015年財政收入目標的苗頭,如河北省將其財政增速目標下調至7.5%,相比2014年的降低了1.7個百分點。專家預計,多數省份的財政收入增速目標都會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