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文人會很長壽
像這些文人都注重於修身養性,非常有涵養,遇到事情都是很冷靜的,心態很平穩,平時做一些文章,運用頭腦來做事情,沒有太多的社交,太多的應酬,生活很規律
『貳』 中國古代的文人為什麼長壽
他們更懂得修身養性吧。長壽需要節制自己的火氣,文人應該能更好控制吧。
『叄』 中國古代文人何以平均壽命如此之長
能稱為文人,就說明他的生活還不錯,底層老百姓是沒有機會也沒有精力學習文化的,古代重視文人,只要考取個哪怕秀才也會受到鄉鄰的刮目相看,能夠過上相對安逸的生活。
『肆』 卜商作為孔子最長壽的學生,他的一生有多傳奇
孔子的學生幾乎遍布天下,能報上名來的就有上千人,而排在前幾位的就是七十二賢和十哲,其中的十哲就包含了卜商,也就是子夏。那麼,為何最後這個人總能被後人津津樂道呢?其實他的一生可以稱為傳奇。
吳起這個人十分聰明,他在卜商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不僅有著基本的治國理念,同時還對軍事有一絲敏銳,在公元前409奶奶的時候,魏文侯就讓吳起擔任主將,將秦國打得接連敗退,而另一個有名的戰役就是陰晉之戰。不過吳起最後並沒有一直在魏國發展,而是投奔了楚國,在此地開啟了吳起變法,由此讓儒家文化傳播的更加廣泛,同時各地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門派。
卜商稱之為傳奇並不是他創造了多大的成就或輝煌,而是他的教育和心血一直被人們傳承和發揚,從而有了今日的局面,確實值得人敬佩。
『伍』 中國古代名人(最好是文人)里誰的活的最長
從公元1662年至1796年的134年間,可以說是中國文人最倒霉的時期,也是中國文人骨頭縮得最緊、腦袋掉得最多的時期。雖然,炫燁活到了68歲,胤礻真活到57歲,弘歷活到88歲,但這三朝的文人中長壽者之多,可謂歷史之冠。
享年九旬以上者有:孫奇逢91歲;毛奇齡90歲;沈德潛96歲。享年八旬以上者有:朱舜水82歲;冒辟疆82歲;黃宗羲85歲;尤侗86歲;吳歷86歲;朱彝尊80歲;蒲松齡85歲;王翚85歲,胡渭81歲;梅文鼎88歲;趙執信82歲;方苞81歲;張廷玉83歲;紀昀81歲;趙翼87歲;袁牧81歲;姚鼐84歲,段玉裁80歲;王念孫88歲。活過古稀之年者有:查繼佐75歲;傅山77歲;丁耀亢70歲;顧炎武70歲;王夫之73歲;谷應泰70歲;朱耷79歲;李顒78歲;顏元77歲;陳維松73歲;王士禎70歲;孔尚任70歲;鄭板橋73歲;盧文弓召78歲;錢大昕76歲……對當時平均年齡不超過50歲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文人群落中的壽星老不謂不多矣!!
『陸』 中國古代的文人,都很長壽是什麼原因
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也是最為復雜的。特別是經過5000年歷史文化積淀所傳承下來的中國人,更非寥寥數語便可描繪。路衛兵認可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而且認為性格也會影響人的壽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諸多長壽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窺一二。
我們的祖先平均壽命很短,據專家根據史料推算,古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在30歲左右,就是到了建國前也不過35歲而已。
可見古代文人的性格和處事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發之時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這與他們的性格缺陷和處事態度也有很大的關系。
『柒』 古代最長壽的宰相,長壽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句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活到70歲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這句話說得很對,你想想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才30,40歲的情況下,70歲的確是高壽了。然而,也有一些人壽命長,最後壽命達到百歲。百歲的年紀放在現在都是絕對的高壽了,何況在古代。在漢朝的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丞相的壽命達到百歲以上,可以說,這位丞相絕對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丞相了,他的名字叫張蒼。
為什麼張蒼在那個激烈動盪的年代能夠這么高壽呢?有兩大原因。其一,張蒼這個人在發達後,家裡養了很多女傭。這些女傭有一個作用,就是產奶給張蒼喝。牛奶夠營養吧,人奶就更不用說了。不得不說,張蒼讀書多,在養生保養這方面也有一套啊!
張蒼有姬妾上百人,於是他又有一大嗜好了,就是當某個姬妾一旦懷孕生子,張蒼就再也不親近這個姬妾了。相信張蒼肯定讀過了古代的「滋陰補陽」之說,不然哪裡懂得這么多養生的東西。
『捌』 在瘟疫流行的古代,為何大多數的文人還能活得很長壽
因為文人的心態和情操都與尋常人不同,文人追求的大都不是現實的利益,而是內心虛無縹緲的追求,他們崇尚內心的修養,講究性情的養成,重視精神上的灑脫,所以修身養性,活的更加灑脫。而壽命的長短與心態有很大的關系,大多數文人重視性情的陶冶,不會過分追名逐利,讓自己陷入無窮的煩惱,自然能夠活得長壽。
有多少人為了功名利祿爭得頭破血流,最終無疾而終,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無為,有多少人困於現實的繁瑣無法自拔......而文人雖然無法擺脫也是常人的事實,卻能夠在短暫的清醒中活出自我。淡泊名利就不會被物質所困步,也不會造成很大的生活壓力,自在悠閑自然能夠長久生活。
『玖』 廖化從黃巾起義活到了蜀國滅亡,他為何如此長壽
《三國演義》書中的廖化初登場於官渡之戰前夕,形象是個「少年」,咱們按照十五歲來計算,則廖化生於公元185年,不可能參加過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但他又是「黃巾余黨」,應該是黃巾軍余部不停地更新換代,他只是參加過零散的黃巾軍。
如果是一個苟且亂世的文人活了這么久倒也罷了,關鍵是廖將軍出道以來就身經千戰啊, 雖然有敗績但也總能全身而退,就沒受過明顯的傷。而且在蜀漢的三線將領里(個人認為五虎一線,姜維、魏延、馬岱、王平、關平、張苞、關興、夏侯霸等算二線),廖化也算是軍功不少了,甚至還有追殺司馬懿並且奪下金盔的巔峰戰績。後期迎戰鄧艾鍾會的廖化少說也是七旬老將了,然而還能擁有斬殺鄧艾先鋒鄭文的表現,可見廖化的武藝並非庸手,並且還能靠強大的氣運把曹魏老一輩的大將一個個都熬死了,司馬懿也被廖化熬死了。
縱觀全書,氣運還能比擬廖化的也就東吳丁奉了,這位活得比廖化還久,也能老當益壯斬殺孫琳,只不過人生相對還是沒有廖化那麼傳奇。
『拾』 為什麼文人都普遍長壽
因為他們 不需要每天早上6點種起床 然後各種擠地鐵 坑麵包
上班各種對電腦 各種午飯吃快餐沒營養版 連午休都還權沒有
不需要晚上各種加班 不到半夜不回家的那種
不需要一進家門看到滿屋子臟亂沒人理 人又精疲力竭 倒頭就睡
甚至連澡都懶得洗
每個月拿著本市最低的收入金 給了房租只剩下啃饅頭的錢
讓他們去試試這樣的日子 看
長壽 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