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錢穆的《國史大綱》這本書有什麼特點嗎
《國史大綱》是一部簡要的中國通史,用大學教科書的體例寫成。內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紀中葉之中國歷史的演變發展,尤其是經濟與社會、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的狀況及其相互影響。全書(修訂二版)八編46章,共53萬字。編寫力求通貫,便於讀者明了治亂盛衰的原因和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書成於艱苦的抗戰年代,作者的憂患之情躍然紙上。是書於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風行全國,對學生積極抗戰,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積極作用。1974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修訂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訂本。1994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印製修訂二版本,後又多次重印。本書亦收入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之《錢賓四先生全集》。
著者錢穆(1895--1990)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原名恩錸,字賓四,後改名穆。家世貧苦,幼時喪父,中學畢業即無力求學,以自學名家。原任中小學教師,1930年後執教於高等學府,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等校教授,創辦香港新亞書院。其代表作有:《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學私言》、《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通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等。畢生著書70餘種,約1400萬字,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
《國史大綱》的《引論》甚為重要,表達了著者的文化觀、歷史觀與方法論。他指出,研究歷史,撰寫中國通史的目的在於兩點:第一,能將我國民族以往文化演進的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的人們提供所必要的知識;第二,應能在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今中國種種復雜難解的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的人所必備參考。前者在於積極的求出國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為全部歷史所由推動之精神所寄;後者在於消極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癥候,為改進當前方案所本。這是錢穆撰寫此書的主旨。
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個任務,在於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其基本精神表現在學術思想文化演進上是為和平與大同,協調與融化,這與其他民族是不同的。錢穆痛切警告:國人懶於探尋國史真諦,而勇於依據他人之說,因而肆意破壞,輕言改革,則自食其惡果。他反復強調中西文化演進不同,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歷史來套用中國歷史,必須肯定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的特殊性、差異性,以及文化價值的相對性。
著者注意把握時代的變遷,如戰國學術思想的變動,秦漢政治制度的變動,三國魏晉社會經濟的變動等。其中第六章春秋戰國「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第八章西漢「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第十章東漢「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之門第」(變相的封建勢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關於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關於唐代政治機構與社會情態,第三十二章關於北宋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第三十八至四十章關於唐至明代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等,論述都非常深入,很有見識。本書著者能將一個問題延伸一兩千年,由一點擴大到全面,系統梳理。如田制,能將兩晉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調及兩稅法,合成一個整體。
著者揚棄了近代史學研究中的傳統記誦派、革新宣傳派和科學考訂派,分析了其利弊得失。著者認為,史學不等於技術,不等於歷史知識與歷史材料,不能純為一書本文字之學;史學是「人」的史學,不能做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研究;史學一定要與當前現實相關,但又不能急於聯系現實,不是宣傳口號與改革現實之工具。他強調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解,缺乏起碼的尊重,此必成為無文化的民族,無歷史意識與智慧的民族。他主張努力開掘國家民族內部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生機、動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國家民族背後的文化精神,則國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離散。
近代史學諸流派在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和社會經濟三方面研究的結論大體上是:在政治上,秦以來的歷史是專制黑暗的歷史;在文化上,秦漢以後兩千年,文化思想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或把當前的病態歸罪於孔子、老子;在社會經濟上,中國秦漢以後的社會經濟是落後的。
錢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論的標准上反對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識為依據,主張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個性與特性。他又以整體與動態的方法,把國史看作是一不斷變動的歷程。他認為,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學術思想是發展變化著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綜觀國史,政治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由封建(分封)統一到郡縣的統一(這在秦漢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組成的政府演變為士人政府(這自西漢中葉以後到東漢完成),由士族門第再度變為科舉競選(這在隋唐兩代完成),考試和選舉成為維持中國歷代政府綱紀的兩大骨幹。錢穆十分注意中國行政官吏選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權力與四民社會的關系。就學術思想而言,秦以後學術,不僅從宗教勢力下脫離,也從政治勢力下獨立,淵源於晚周先秦,遞衍至秦漢隋唐,一脈相承,歷久不衰。北宋學術的興起,實際上是先秦以後第二次平民社會學術思想自由發展的新氣象。就經濟而言,秦漢以後的進步表現為經濟地域的逐漸擴大,而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政治建設逐漸平等相伴而行,盡管在歷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趨勢是在和平中向前發展。
錢穆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運作的背後有一個思想觀念存在。在學術思想指導下,秦以後的政治社會朝著一個合理的方向進行。如銓選與考試是《禮運》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舉能」宗旨所致。在全國民眾中施以一種合理的教育,在這個教育下選拔人才,以服務於國家,有成績者可以升遷。這正是晚周諸子士人政治思想的體現。秦漢以後的政治大體按照這一方向演進。漢武帝按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專門設立五經博士,博士弟子成為人仕唯一正途。此後,學術地位超然於政治勢力之外,也常盡其指導政治的責任。三國兩晉時期統一的政府滅亡,然而東晉南北朝政府規模以及立國的理論仍然延續兩漢。隋唐統一政府的建立,其精神淵源則是孔子、董仲舒一脈相承的文治思想。隋唐統一無異證明,中國歷史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長期戰亂,其背後尚有一種精神力量使中國再度走上光明之路。錢穆所講的這種精神力量是以儒家為主的優秀文化傳統,它才是民族文化推進的原動力,即「生力」。
錢穆也分析了阻礙中國歷史發展的「病態」。如中唐以後的社會是一個平鋪散漫的社會,政治仍為一種和平大一統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會與政府相隔太遠,容易招致王室與政府的驕縱與專擅。又如社會無豪強巨富,雖日趨於平等,然而貧無賑,弱無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賴於政府,而民間又苦於不能自振。再如政府與民間溝通在於科舉,科舉為官後出現腐敗等。這都是中唐以後的病態。宋儒講學主要是針對這種種病態而發。然而宋以後不能自救,中國政治進一步遭到損害。明代廢除宰相,尊君權,以及清朝統治,皆背離了傳統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中的病態。
挽救這些病態則需要一種「更生」。這種更生是國家民族內部自身一種新生命力的發舒與成長。錢穆認為,我民族數百世血液澆灌、精肉培壅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充滿了生機,不僅能挽救自身病態,而且能回應西方文化挑戰,爭取光輝的前途。
最後我們不能不指出,由於特殊的抗戰背景,本書在布局上詳於漢唐而略於遼金元清、詳於中原而略於周邊兄弟民族,在取材上詳於制度而略於人事、詳於文化而略於戰爭,在詞句上不用太平天國而用「洪楊之亂」。體察著者的初衷,大約他內在的情結是:如果治亂不分,內外不辨,侵略中國的日本豈不是可以根據遼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順地擁有與統治我廣土眾民嗎?①盡管我們能理解著者的苦心,然而今天讀這部書,我們不能不跳出漢族中心主義、華夏中心主義和正統史觀的立場,肯定周邊兄弟民族人主中原,與漢民族一道治理國家,給中國歷史文化注入了活力,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錢穆的這部通史著作與他有關部門史(如政治史、學術史、文化史)及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的研究相得益彰,與他有關史學研究的方法論、中國歷史研究方法的探討,亦相互發明。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錢穆所提倡的史心與史識、智慧與功力之互動。閱讀本書,請配讀著者的另一部著作《中國文化史導論》,其修訂本有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印本。(郭齊勇)
①參見何佑森:《錢賓四先生的學術》,見《中國哲學思想論集》,69頁,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129
馬寶珠主編.20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提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
② 《講堂遺錄(全二冊)錢穆先生全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講堂遺錄(全二冊)》(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6qzs1sudVvnGmUtjSoJ0A
書名:講堂遺錄(全二冊)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7-1
頁數:871
內容簡介:
《錢穆先生全集:講堂遺錄(新校本)(套裝共2冊)》主要內容簡介:錢穆先生全集,在台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整理編輯而成,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全集」為題出版。作為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籌劃引進的重要項目,這次出版,對原版本進行了重排新校,訂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誤。至於錢穆先生全集的內容以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的註解說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並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台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餘種。
③ 錢穆的作品有哪些
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1、《先秦諸子系年》
《先秦諸子系年》原名《先秦諸子系年考辨》,是錢穆早期著作的代表,也是錢穆名震史壇的成名之作。
作為中國二十世紀的經典文化名著,不僅開一代風氣之先,更是讓後人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史學架構可能企及的思想認識高度。
《先秦諸子系年》所涉及的諸子考辨各篇,是錢穆先生在其授課講義的基礎上先後梳理成章,並利用燕京大學的藏書資源認真修改校正的,成書時間長達十年,而這本書的成書對其日後的作品有重要意義。
2、《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錢穆研究清代學術史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共敘五十一個學術人物的思想,指出漢學家對不天下治亂之用心所在。
該書引證廣博,考證精深,與梁啟超的同名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各領風騷,並行於世,奠定了清代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3、《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是中國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著於抗日戰爭時期。錢穆當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戰火紛飛中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輾轉大半個中國。
在雲南昆明岩泉寺,錢穆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通史的考證與寫作之上。當時生活的窘困、物資的緊缺以及內憂外患的狀況都使錢穆將對中國命運的思考貫穿於了全書始末。
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要務,在於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為抗戰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夠從這樣一部張揚士之人力的史綱里汲取力量前行。
4、《中國文化史導論》
本書寫於抗日戰爭時期,是國學大師錢穆繼其《國史大綱》後,第一部系統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
故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方能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所在。本書雖主要在專論中國方面,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問題。錢先生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論點並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
5、《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本書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穆
④ 《晚學盲言(上下)》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晚學盲言(上下)》(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ZFzeq5urmEY32_eeKAIVJw
書名:晚學盲言(上下)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0-1
頁數:1087
內容簡介:
錢穆先生86歲時患眼疾,「不能見字,不能讀書」,只好口述,夫人記錄,而後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終稿時已92歲高齡,故曰《晚學盲言》。全書分三大部分,九十個專題,一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為「政治社會人文之部」,三為「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九十個專題,雖篇各一意,卻相貫相承,每篇均是兩個命題的對舉,如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常與變、道與器、權與能、禮與法、雅與俗等等,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要義的綜括,或是對中西文化異同的歸納,均博而反約,致廣大而盡精微,可謂是作者晚年對中西文化異同的一次總結性的綜論。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並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台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餘種。
⑤ 錢穆先生有哪些著作能推薦一下么 謝謝了
1918 《論語文解》,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11月出版。
1919 《朱懷天先生紀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出版。
1925 《論語要略》(國學小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3月出版。
1926 《孟子要略》,上海大華書局1926年出版。
1930 《墨子》(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3月出版。《王守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3月出版。《劉向歆父子年譜》,《燕京學報》第七期。
1931 《國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5月出版。 《惠施公孫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8月出版。《周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
1932 《老子辨》,上海大華書局1932年出版。
1935 《先秦諸子系年》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出版。
1937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出版。
1940 《國史大綱》上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出版。
1942 《文化與教育》,重慶國民出版社1942年6月出版。
1943 《中國文化史導論》,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出版(待查)。《清儒學案》全稿成後,被國立編譯館遺失,幸留有序目。
1945 《政學私言》(人人文庫),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年11月出版。
1948 《孟子研究》,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出版。
1949 《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49年5月出版。
1950 《中國社會演變》,台北中國問題研究所1950年10月出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951 《中國知識分子》,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1951年出版。《中國歷史精神》,台北國民出版社1951年11月出版。《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出版社1951年12月出版。
1952 《文化學大義》,台北正中書局1952年1月出版。《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出版。《中國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11月出版。
1953 《國史新論》,香港自刊本1953年5月出版。《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6月出版。《四書釋義》,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6月出版。
1954 《黃帝》,台北勝利出版社1954年出版。
1955 《陽明學述要》,台北正中書局1955年3月再版。《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出版。《人生十論》,香港人生出版社1955年5月出版。
人生十論
1957 《秦漢史》,香港自刊本1957年4月出版。《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庄老通辨》,香港新亞研究所1957年10月出版。
1958 《學龠》,香港自刊本1958年6月出版。《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香港新亞研究所1958年8月出版。
1960 《湖上閑思錄》,香港人生出版社1960年5月出版。《民族與文化》,台北聯合出版中心1960年6月出版。
1961 《中國歷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1961年12月出版。
1962 《史記地名考》,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10月出版。
1963 《孔子論語新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中國文學講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3月出版。《論語新解》上下冊,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年12月出版。
1968 《中華文化十二講》,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7月出版。《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社1968年出版。
1969 《中國文化叢談》(一)(二),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11月出版。
1970 《史學導言》,台北中央日報社1970年5月出版。
1971 《中國文化精神》,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7月出版。《朱子新學案》,一至五冊,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9月出版。《朱子學提綱》,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出版。
1973 《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5月出版。
1974 《理學六家詩鈔》,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年元旦出版。《孔子傳》,台北孔孟學會1974年8月出版。《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4年9月出版。
1975 《孔子略傳<論語>新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10月出版。《八十憶雙親》,香港新亞書院校友會1975年印行。《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9月出版。
中國史學發微
1976 《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2月出版。《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至八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出版。
1977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5月重版。
1979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出版。《歷史與文化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8月出版。《人生三步驟》,香港香港大學1979年10出版。
1981 《雙溪獨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1月出版。《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台北東升出版公司1981年12月出版。
1982 《古史地理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7月出版。《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人圖書公司1982年7月出版。
1983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月出版。《宋明理學三書隨札》,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0月出版。1984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12月出版。
1987 《晚學盲言》上下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8月出版。
1989 《中國史學發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出版。《新亞遺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9月出版。
1998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的《錢賓四先生全集》全部完成。分甲編學術思想、乙編史學、丙編文化人生及其他雜著,共五十四冊。
⑥ 求錢穆大師的兩本著作
《國史新論》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MPj5lE19jLRv8xk2v8w2ig
《國史新論》由錢穆先生發表的一些論文。
⑦ 錢穆的個人作品
中國學術界尊其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他一生寫了1700多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胡美琦及二三門人搜集、整理的一千七百萬言之《錢賓四先生全集》三編(甲編:學術思想,乙編:史學,丙編:文化人生及其他雜著)五十四冊,1998年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全部出版。
《清儒學案》全稿成後,被國立編譯館遺失,幸留有序目。錢穆論著主要有: 出版日期 書名作者出版社1918年11月論語文解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8月朱懷天先生紀念集錢穆上海自刊本1925年3月論語要略(國學小叢書)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孟子要略錢穆上海大華書局1930年3月墨子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3月王守仁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錢穆《燕京學報》第七期1931年5月國學概論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8月惠施公孫龍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周公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老子辨錢穆上海大華書局1935年12月先秦諸子系年(上下冊)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國史大綱(上下冊)錢穆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6月文化與教育錢穆重慶國民出版社1943年(待查)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重慶正中書局1945年11月政學私言錢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8年孟子研究錢穆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5月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錢穆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50年10月中國社會演變錢穆台北中國問題研究所1951年中國知識分子錢穆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1951年11月中國歷史精神錢穆台北國民出版社1951年12月莊子纂箋錢穆香港東南出版社1952年1月文化學大義錢穆台北正中書局1952年11月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中國思想史錢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5月國史新論錢穆香港自刊本1953年6月宋明理學概述錢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6月四書釋義錢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3月陽明學述要錢穆台北正中書局1955年3月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穆香港自刊本1955年5月人生十論錢穆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4月秦漢史錢穆香港自刊本1957年6月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錢穆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10月庄老通辨錢穆香港新亞研究所1958年6月學龠錢穆香港自刊本1958年8月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錢穆香港新亞研究所1960年5月湖上閑思錄錢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0年6月民族與文化錢穆台北聯合出版中心1961年12月中國歷史研究法錢穆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1962年10月史記地名考錢穆香港太平書局1963年孔子論語新編錢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3月中國文學講演集錢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12月論語新解(上下冊)錢穆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年7月中華文化十二講錢穆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力錢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社1969年11月中國文化叢談(一)(二)錢穆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5月史學導言錢穆台北中央日報社1971年7月中國文化精神錢穆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9月朱子新學案(一至五冊)錢穆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朱子學提綱錢穆台北自刊本1973年5月中國史學名著錢穆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月理學六家詩鈔錢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年8月孔子傳錢穆台北孔孟學會1974年9月孔子與論語錢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5年10月孔子略傳<論語>新編錢穆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八十憶雙親錢穆香港新亞書院校友會1975年9月中國學術通義錢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2月靈魂與心錢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至八冊)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5月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錢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9年8月歷史與文化論叢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10月人生三步驟錢穆香港大學1981年1月雙溪獨語錢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12月中國通史參考資料錢穆台北東升出版公司1982年7月古史地理論叢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7月中國文學論叢錢穆台北東人圖書公司1983年1月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0月宋明理學三書隨札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12月現代中國學術論衡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8月晚學盲言(上下冊)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中國史學發微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9月新亞遺鐸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錢賓四先生全集錢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年1月中國經濟史葉龍, 錢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⑧ 《中國經濟史》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經濟史》(錢穆 口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8n0H5Pu4Q9kSDY0HsqoQ_A
書名:中國經濟史
作者:錢穆 口述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6-6
頁數:312
內容簡介: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了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系,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系。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出了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出後,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最後集結出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了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全書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貨幣制度改革、社會階層現象、稅制及徭役等。細讀兩千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深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前推行政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鑒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於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
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歷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中國經濟史》等。
整理者:
葉龍,香港能仁書院前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長。
新亞書院哲學教育系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文學士、教育文憑,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