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積德行善,那些善良一輩子的人會不會得到福報
05尊重任何人,是每個人舉手之勞的善舉。尊重愛人表達的意見,尊重孩子心裡的想法,理解父母對你的期待,陪伴朋友共同成長,內心真正善良的人,是不會要求別人做不喜歡的事,生命與生命之間,人人平等,花草如此,貓狗也是如此。別低看弱者,也不高看每一個人,用一個平等的姿態去尊重一切生命,這是一種善良。善良,是一門人生必修課,需要花費人一生的時光,不管你生性軟弱,還會身形剛強,你對世界一點一滴的善良付出,最終都會得到回報。世界的善意,需要你我一起行動。
⑵ 為何行善積德的人會壽命悠長呢這是什麼原因呢
人的罪福之事,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一切皆是自作自受,不是神的賞賜和懲罰。
因緣果報(1)什麼是因緣果報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識,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 因緣果報 、因果的概念。說到因果,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時社會中認識的因果和佛法卻並不一樣。普通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經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過書籍的轉述,他人的灌輸這種途徑得來。但這些見解鮮有真正依據佛法經典而來的。都是大家認為因果是怎麼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認知來推測出的。這就造成了很多的誤解。
普通人對於因果的概念多數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如果相信來世的則會認為這個結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現。大多數人都是這么認為的是不是?
其實佛法講的 因緣果報 、因果定律並非如此,嚴格說來和此完全不同。我們試著給大家介紹一下,因果到底是怎麼運行的。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究竟遵循著一種什麼規律、我們又如何利用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因果業力的作用是如同種子在適合的條件下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一樣。
因就是種子。我們從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想過的內容都會成為種子,業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賺點錢、或者我要去某個地方玩。這都是因。我們說的話、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成為種子。
一顆種子,要有適合的土壤、陽光、水分才會成長、結果。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種子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這個過程就彷彿我們造作的業因,聚集各種助緣,最後得到結果。
什麼是緣呢?同樣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做得事、說的話、思想的內容。這些不僅僅是種子,同時還是其它種子的緣、助力。
比如一個人想去某地遊玩,這是個想法,正好他有錢、有福報、有時間、天氣、環境都合適,這些是緣,於是就去了。沒想到他從前欠了別人的賭債,結果在玩地方遇到債主了。被打了一頓。於是去遊玩這件事情,雖然是他當初想法的果,這個果是各種條件聚集而形成,同時又成了他被打的緣,另一個果報的一個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運行,每個因都在適合的條件下發展,同時又對其它的因的發展起著作用,相互纏繞、相互影響。非常復雜。復雜到我們普通人是難以想像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來講:每個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沒有盡頭的森林,無數的種子、無數的發芽、開花成長、無數的果實。而果實則繼續變成種子。不同的植物之間又相互纏繞、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張沒有邊際的大網、上面縱橫交錯著種種因、種種緣、而這些條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交匯點:果報,無數的果報又繼續和其它的因緣相交匯,層層疊疊無有窮盡。
佛在《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講:
假使經百劫 不壞諸業因
因緣和合時 有情隨受果
就是說我們造作的業因,種種因,哪怕是過了很久很久的世間,依然不會損壞,無論我們做得是善因、還是惡因。都會成為一顆種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條件具備,那麼就會有果報出現。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 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現在我們遇到的各種事情,有苦有樂,都是各種緣聚合在一起產生的。這些緣如果沒有了,則不會再有這種結果。
而這些業力都是隨你的心聚集的。不會有一點的誤差。
《華嚴經》講: 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 。
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
佛法講的因果,並不是簡單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那樣。佛法講的因果,是指出我們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麼運行的,都是因為有因、有種種緣的配合,最後形成的果報。
有人會說這似乎沒什麼,挺簡單啊。是挺簡單的,我們後面還得深入介紹,因果的特性,它有什麼特點。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因果這種規律來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緣果報 (1)什麼是 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 (2)因果的特性之一
因緣果報 (2)因果的特性之二
因緣果報 (3)如何運用因果
因緣果報 (4)運用因果的訣竅!{不看可後悔}
轉
⑶ 修行的人,長壽得多,還是短壽的多
大多數發心度眾的修行人,都會示現無常,所以不會以長壽身住世,以此告誡世人版要及時修福修行,不要權奢想長生。
也有部分修行人顯示壽者相,為了給一些信心不堅定的人以力量,激勵大家去修行,O(∩_∩)O~
祝吉祥如意
南無葯師琉璃光如來
⑷ 沒錢也能改命:6個行善方法,常行必有效
事業不順?家庭不和?人際糟糕?誰都看不順眼?算計你?倒霉事連連?每天水深火熱,生不如死?這是常常聽到的朋友的訴苦。
「多行善。」這是常常給這些朋友的建議。但往往在提出這個建議後,不少朋友會說上這么一句話:「我也想行善,但我沒有錢!」有錢才能行善,這是很多朋友走入的一個誤區,但不行善永難有錢,沒有錢就不行善,這是惡性循環。
其實,要行善積德,不需要等到有錢財才能行動,你現在馬上就可以行動,因為太多的行善方法,不需要花錢。舉個超級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就轉發勸人行善的文章,就已經做了一件大善事了。因為有可能你的朋友看到文章後,知道了行善的方法,開始行善,那你可就是功德無量了。不用花錢或者花很少錢,就能行善積累大功德的方法,供養各位有緣的朋友。
在大家看這些方法前,有一點要明白: 我們行善,不僅僅是說有動作才叫行善,起善心動善念也是行善。6種不花錢或者只花一點點錢就能行善積德的方法
百善孝為先,如果沒有很多錢,多關心父母,多給父母打電話,多和他們聊天,替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開心,這些,有時候比你給錢買東西送他們還讓他們開心。孝順孝順,孝子天佑,順是自然的結果。只給父母錢,什麼都不管了,那不叫孝,只叫養。當然,如果又給錢又能讓他們開心,是最佳。有100你給50,有50你給25,這樣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沒人喜歡看一張整天綳著的臉,或看起來就像全世界都欠了他幾百萬的表情。這樣的表情,讓看到的人心裡堵,不愉快。你不讓人愉快,那你又怎麼能得到愉快的果報呢?這里不讓別人愉快,那邊就有人或者事情讓你不愉快。如果你時刻微笑,讓每個人看到你都很愉快,那就是種了善因,這個叫顏布施。
沒人喜歡聽人說氣話、攻擊性強的話、讓人聽後很不愉快的話。所以,我們平時說話的時候,要考慮下對方會不會聽了心裡很不舒服。要怎麼說才能讓聽的人舒適,甚至是聽了你的話原本不開心,後來開心了。出柔輕語,無粗惡語,讓人愉快的話,這也是行善積德,這個叫言布施。
當然,不要誤會,這里不是說要大家不分好壞毫無原則地去巴結討好。而是說多說鼓勵、贊美、開導別人的好話,多說讓人心情愉快或能給人正能量的話。
這個方法很強大,大家不妨堅持3個月試試。祝福別人,傳達善的磁場,這些祝福就是不斷種下善因。祝福別人,其實就是祝福自己,這些遲早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只要在走出家門的時候:遇到老年人,即心中默念「祝天下的所有的老人健康長壽!」遇到青年人,心中默念「祝天下所有的青年事業成功!」遇到學生時,即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學生學業有成!」遇到兒童時,即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的兒童健康伶俐!」遇到病人時,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的病人去病消災!」遇到官員時,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的官員愛民清政!」
遇到乞丐時,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的乞丐改變命運!」遇到困苦人,即心中默念「 祝天下所有困苦之人消災解難!」
以此類推,不管遇到誰,都祝福這一類型的人。這祝福不一定要說出來,在心中默默祝福也可。僅僅是這個方法,你每天實踐,試上3個月,一定能改命!
放生改運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很多朋友常說自己沒有錢或者沒有時間去放生。其實,並非是去買來放才叫放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有機會放生、而這些都是不用花錢,也不用特意抽時間去做的。以下不花錢的放生方法:
(1)阻止別人殺生:比如,看到小孩子在玩蟲子捉蝴蝶,勸阻。
(2)隨手救助:看到爬到路邊的蟲子,把它們放回草叢,看到被困的小動物加以解救。
(3)隨喜放生:看到別人放生,我們心生歡喜並贊嘆,同樣也能得到無量功德,不花一分錢。
(4)傳播、轉發勸殺生的文章或者書籍
(5)不焚燒庭院樹葉等垃圾,並勸他人勿焚燒垃圾:因為上面聚集了無數的螞蟻、小蟲都被活活地燒死了。
(6)餵食挨餓的鳥類等眾生,不使其餓死凍死。
(7)拾遺撿漏:海邊撿退潮時沒能入海的生物放回海里;天旱時河水乾涸,可將水坑裡即將被曬死的魚類、螺類拾起放生到大水渠或江河中去;水產批發市場撿拾一些散落在地上的生物進行放生。
(8)念佛號救助死去或者即將被殺的動物:遇到死去的動物或者即將被殺自己卻無力救濟的動物,可大聲念或者在心中默念:南無寶髻(ji 第四聲)如來,已死或者將死的動物可往生善處。
(9)不穿皮製品:因為很多毛皮是用動物生命換來的。
(10)最持久的放生方式:吃素和勸人吃素。不僅不花錢,還可省錢。一旦開始吃素,每天就放生了很多生命了,一生都在放生了。
給人以財物,讓人愉快,甚至於救它一命,都只是暫時的改變,效果有限。但如果讓一個人改變觀念,從此行善不作惡,那會怎樣?當一個人不作惡只行善時,他就能得到身心的安寧、所求得如意。很顯然,你幫了他這一生,甚至是生生世世……
他的幸福,因你而起,他因此得到了多少幸福,你也將得到多少幸福,這是不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呢?
在所有的勸人向善的方式中,讓人了解因果,相信因果,是最有效也是最基礎的方法。因為相信因果的人,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敢作惡,努力行善。如何引導別人相信因果?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勸說他們、傳播因果知識等等。當然,這些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和時間,最為有效、巧妙而省事的方法:讓人看因果故事、因果電影。
因為故事有趣,吸引人,看了因果故事之後,心中種下了因果的種子。即使開始他不相信,機緣成熟的時候,他的種子就能生長發芽,開花結果。
⑸ 人還是不要做惡的好,多行善
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因為善無福報,所以我們就可以放棄行善了嗎?因為天不懲奸,所以我們就可以肆意為惡了嗎?不是的。
一、善惡取決於共情我們先來看看「善」和「惡」這兩個字。善,一半羊,一半口,從羊從言。像羊一樣溫和說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惡,一半亞,一半心。亞是不通的意思,心彼此不能通,便是惡。用現代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失去了共情的能力,便是惡。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共情的能力,那人和人之間就不能感受到彼此的快樂和痛苦。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沒辦法感受到對方正在承擔痛苦,自然也就忍心作惡。所以有個詞叫麻木不仁,麻木,是惡的開始。還有個詞叫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的時候,我們會忍不住同情,忍不住慈悲。看到別人在受苦,自己的心也像是在受苦,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分擔一些痛苦。當我們開心時,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快樂,讓別人也跟著自己一起快樂,而這,都依賴我們的共情能力,這是善的基礎。《論語》里孔夫子回答學生什麼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你想要站起來,先要幫著別人站起來,你想要有所成就,那就先要成就別人。彼此共情,相互溫暖,這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仁。這是孔子的仁,也是人間的善。在釋迦摩尼割肉喂鷹的故事裡,老鷹抓到一隻鴿子,鴿子向釋迦摩尼求救,釋迦摩尼既不忍讓鴿子承擔喪命的痛苦,也不想讓老鷹餓肚子。於是割自己的肉來喂鷹,這種與天地萬物的共情與擔待,是佛家的大善。而那些失去共情能力,故意把自己不喜歡、不接受的疼痛、悲傷,施加給別人的,就是作惡。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行;一個人行善,雖然現在福氣並沒有降臨到他身上,但是他通過行善,正在走上有福的那條路上,這是一場修行,從外到內都要修。
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法句經》里講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
⑹ 積德行善真的能夠長壽嗎
會的,因為做一個好人,半夜不怕鬼敲門,人坦坦盪盪的自然就能長壽啦,如果想做好事的話就去渡渡了解一下
⑺ 按佛教的觀點來說,人壽命長是因為前世善事做的多嗎
是的。佛經中說,不殺生,不傷害眾生,果報就是健康長壽。
佛教的觀點,與中國古聖先賢的觀點很相似。中國聖人講「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其實就是講積德行善者一定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