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去十堰竹山深河的車,怎麼坐 最好是去雷家灣的 請告訴我 有重獎呀
從十堰三堰長途汽車站乘坐十堰至竹山的車,到了竹山車站下車,在車站門口就有很多竹山到深河的小麵包車。
㈡ 玉帶河的水利建設
玉帶河防洪工程。玉帶河自碾盤石至劉家壩兩岸大都為水田,是本縣水田最多、最集中的區域。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城關鎮上關街和新市區建成兩段漿砌石堤共758.8米,1964年新建西門至河街段漿砌石堤700米,1984年至1988年城建局新建和改建城防河堤1623米,水電局新建校場壩農防河堤900米,確保了縣城及城關鎮居民、農田的安全。從50年代開始到1989年,先後在玉帶河上建成防洪河堤14500多米,並拆除阻洪違章建築,保證玉帶河汛期暢通無慮。
大安河段防洪工程。大安河段,從烈金壩石橋至桑樹灣魏家壩全長11.5公里,1963年秋開始全面規劃,1965年10月至1966年元月,烈金壩、大安鎮、桑樹灣3鄉鎮共上勞1450人,分10段23處全面施工,共計修砂石農防護堤1.03萬米,栽巴茅2.5萬公斤,編鉛絲籠588米,共投勞14.64萬個工日,工程費5.13萬元。1972年9月大洪水沖毀河堤2500米,1973年縣水工組又對大安河段勘測設計,是年冬至1975年恢復被毀河堤,加固原有河堤。1981年洪災以後至1986年新建大安鎮、桑樹灣河堤4570米,加固堤8640米,修丁壩120座,圓盤壩80座。漿砌石1萬立方米,干砌石4.6萬立方米,投勞43.9萬個工日,共耗資13.73萬元,基本保證了3鄉鎮居民和農田的安全。 關堰 ,民國33年(1944),當地群眾集資修建,位於今羅村壩鄉張家坪村,渠長1公里,引楓香溝水灌田,灌溉面積未逾百畝。建國後,人民政府數次撥專款整修擴建,1986年修建永久性水壩渠首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00畝。
筒車渠, 位於玉帶河南岸支流筒車河上,屬羅村壩鄉。渠長2公里,引水流量0.08秒立方米,渠首建有攔河壩1座,高3米,長15米,設施灌溉面積300畝。該渠是1954年春漢中專區水利工作隊寧強工作組到寧強後指導修建的第一條渠堰工程。
幸福渠, 渠首位於羅村壩曹家溝,建漿砌石攔河壩一座,長10米,高2.5米,渠長6公里,引水至肖家壩,擴灌200畝,保灌400畝。工程於1955年冬開工,次年春竣工。1963年在五郎壩埡開鑿隧洞一條長110米,使灌區用水更有保證。解放渠, 在胡家壩鄉汪家壩村,引玉帶河水,渠長3公里,1956年春建成,灌溉汪家壩、陳家壩農田300餘畝。
二道河水壩工程 ,本工程是本縣最早修建的較正規的現代式引水渠首工程。壩址位於縣城西南金家坪鄉玉帶河與干溝交匯處。工程於1963年冬開工,1964年春竣工,建成長44米,高3.5米滾水壩一座,南北各有進水閘和沖沙閘一座,修建南乾渠6公里,北乾渠3公里,設施面積2059畝,保灌964畝。工程共投資10.6萬元,投工4.5萬個工日,共完成土石方6496萬立方米。
大林堰 ,大林堰為本縣修建的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於導嶺溝的干溝口,引導嶺溝水沿其東岸環山開渠,經白楊林、大安、桑樹灣3鄉鎮,全長18公里,設施面積2357畝,保灌1200畝。本工程於1970年冬開工興建,1975年竣工,建成攔河漿砌石滾水壩1座,長26米,高3.5米。進水閘及沖沙閘各1座。沿渠有退水閘7處,渡槽5處,總長396米的隧洞4處,排洪橋62處,斗門17處。混凝土板砌護渠道1562米。設計流量1.5秒立方米。工程總投資6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4萬元,群眾自籌14萬元。共開挖土石方22.9萬立方米,投工23.31萬個工日。
躍進堰 ,為寧強縣城關人民公社於1958年春從城東玉石灘築壩引水,沿玉帶河左岸而下,經河灣、羅村壩、肖家壩、曹家溝,最後至高寨子王家壩,渠線全長20公里,其中石渠約佔三分之一。此堰,在大躍進時修建,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決策失誤,開工草率,急於求成,違反水利建設的規律和程序,造成勞民傷財,教訓殊深。原計劃灌田1萬多畝,實際測量統計不過5500多畝,而且大都是保灌老田。渠道上段空流段太長,且工程艱巨,維護不易,加之施工中途,個別領導嫌渠線走得太矮,迫使將1/1000的渠底坡降改為1/1500,使下段已挖成的渠道,因改線而廢棄。由於種種原因,工程開工半年後停工,渠道初步成型未通水而作罷,白耗工日10萬個,工程費用2.5萬元。
二郎壩引嘉入漢工程。這一工程為天生橋蓄引發電工程梯級開發的第一期項目,系跨流域引水,即把嘉陵江流域西流河的水,通過渠道、隧洞等工程設施引入漢江流域的玉帶河中來,用以發電兼灌溉。西流河發源於南鄭縣的黎坪區,自東南流向西北,至本縣二郎壩又轉向西南,流過茅壩河鄉入四川境,於旺蒼縣城郊匯流東河而後入嘉陵江。西流河經本縣水田坪鄉時穿過一座大山底部,形成一道長270米,寬30米,高25米的暗河,上似大橋從西流河上跨過,因名天生橋。根據水電部第三工程局和省水電設計院的勘測設計,天生橋以上流域面積4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1秒立方米,平均徑流量為2.87億立方米,天生橋以上為深山區,林木茂密,自然被覆情況良好。根據勘測設計,如果將天生橋暗河封堵,即可形成1座蓄水7000萬立方米的水庫,然後修建壩後電站1座,裝機1萬千瓦,尾水退入西流河,沿河修渠,順流而下,至雷家灣,取水頭60米,另修1座電站,裝機6000千瓦,尾水跌入雷家灣渠首,再修渠穿過隧洞,墊方以及兩千餘米的跨越流域隧洞,引水玉帶河邊,可取水頭252米,修建1座卧龍台電站,裝機2.4萬千瓦。以上3處電站裝機4萬千瓦,總投資1.2億元。電站尾水注入玉帶河,不僅提高關峽電站發電水量,且增大下游漢惠渠水源,擴大其渠灌溉面積。
李家溝水庫,在高寨子王家壩村。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為0.6平方公里,壩高23米,壩頂長76米,溢洪道寬1.4米,深1.7米。1968年冬開工興建,翌年春建成蓄水,共完成土石方5.34萬立方米,投工2.24萬個工日,投資1.7萬元。後因卧管涵洞漏水,無法修補,於1984年在壩左改鑿放水隧洞一條,長90米。本工程總庫容25.7萬立方米,工程設施面積600畝。王家壩一帶400多畝旱塝田全部受益。
高家溝水庫,庫址位於高寨子鄉王家壩村,流域面積0.7平方公里,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及放水涵洞。壩型為勻質土壩,高16.5米,壩頂長65米。1969年12月動工,1971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萬立方米,工程設施面積200畝。竣工後,也因涵洞漏水,無法修補,從右壩肩另開隧洞一條放水灌田。
石關門水庫,在高寨子鄉齊家埡村的黃家溝,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6.3萬立方米,勻質土壩高15米,長62米,水庫乾渠長4公里,工程設施面積800畝,本工程於1970年8月開工,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萬立方米,投工3.2萬個工日,投資2萬元。建成後,齊家埡至窯咀一帶干坡旱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田,效益顯著。
大溝水庫,位於高寨子鄉大溝,流域面積0.9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5.4萬立方米,壩高19米,長89米。工程設施面積550畝,有效面積350畝。1969年冬開工,次年春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22萬立方米,投工5.4萬個工日,投資2.5萬元。工程建成後,高潮村杜家槽子一帶旱田全部受益。除灌溉外,還兼養魚,先後共投放魚苗1.5萬余尾,收獲成魚5000餘公斤。
劉家溝水庫,位於羅村壩鄉古城村,控制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總庫容18.1萬立方米。壩高11米,長61米,放水渠長2公里,工程設施面積500畝。1969年冬開工,1970年春完工蓄水。工程共投工3.28萬工日,投資1.52萬元。幾年來,水庫共投放魚苗8萬尾,收獲成魚6000餘公斤。 東方紅水電站,在寧強縣城以東15公里的高寨子鄉傅家灣,寧黃公路之側,為引水式高水頭發電站。傅家灣以南的半山上,有龍洞溝和九棟磨溝兩股相鄰的石灰岩泉水奔流而下,匯入玉帶河。東方紅電站工程,即在龍洞溝築壩,開掘明渠520米,隧洞450米,使兩泉匯流,再修乾渠2360米,在螞蟻包梁修蓄水3500立方米的壓力前池一座,安裝一條徑0.63米,長665米的壓力鋼管,在九棟磨溝修建發電廠房316平方米,尾水泄入玉帶河。電站設計流量0.56秒立方米,水頭183米,裝機3台,容量720千瓦,變壓器2台,880千伏安。保證出力61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40萬度。電站以10千伏電壓一路出線至寧強縣城並入國家電網。電站於1966年2月上報省水利廳,同年9月批復,12月開工興建。城關區金家坪、王家坪、城關鎮、羅村壩、高寨子5鄉鎮民工參加施工,1970年10月竣工發電。工程總投資110萬元,總投勞107.818個工日,其中,民工99592個工日,技工8226個工日。電站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150至200萬度。1985年二郎壩引水工程渠道和隧洞竣工,嘉陵江支流西流河部分河水穿過隧洞匯入東方紅電站渠道,使電站年發電量提高,1989年達到459.59萬度,為設計年發電量的180%。
關峽水電站,在寧強縣城以東27公里處的關峽,由縣水工隊勘測設計,在峽口玉帶河上築壩,開渠1.6公里,落差18米建站發電。設計流量4.6秒立方米,裝機235千瓦。1970年8月由鐵鎖關區組織鐵鎖關、坪溪河兩鄉民工興建,中間修修停停,於1977年2月方竣工發電。該站安裝160千瓦及75千瓦電機各1台,發電後,形成鐵鎖關地區10千伏農電網。1985年,二郎壩引水工程通水後,為充分利用玉帶河增加的水力資源,對關峽渠首和引水渠道又進行改造和擴建,水輪發電機組也增加到3台480千瓦,計前後共投工日7萬個,投資75萬元。電站建成後,年發電量120萬度。
元壩子水電站,位於寧強縣鞏家河鄉元壩子村馬家壩,在張家營下口築壩,開渠3500米,設計流量1.2秒立方米,設計水頭56米,裝機容量320千瓦。本工程由安康水電廠設計,縣水工隊負責技術指導,鞏家河鄉政府組織施工。1985年5月開工,1988年2月試機發電。共安裝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台,架設10千伏線路17.5公里,供本鄉生活照明及鄉鎮企業用電。修建該電站共投資105萬元,投工13.33萬個,年發電量為51萬度,而售電量太小,當前急需發展用戶。
黑潭子水電站,位於寧強縣雙河鄉小寨子村的黑潭子。引水渠首在曹家壩村的上古泉,渠長2091米,流量0.4秒立方米,壓力管道長220米,水頭93米。裝機容量160千瓦。本站由縣水工隊勘測設計並施工指導,於1977年9月動工修建,1982年由於乏資而停工。在此期間,共投資9萬元,完成渠道平台1870米,並受二郎壩引水工程指揮部援助,鑿通208米長的隧洞,購回發電機1台。1985年8月,縣財政撥給雙河鄉扶貧資金24萬元續建黑潭子電站,三歷寒暑,於1988年12月29日試機發電。目前發電量雖7.2萬度,但售電量仍不足。
卧龍台電站,二郎壩引嘉入漢工程。工程1975年12月開工,穿山炸石,經歷13個寒暑,終於1989年國慶節前夕完成卧龍台電站引水到發電的全部工程,是年底正式發電。共開渠8350米,凈寬3米,高2.2米,全斷面片石砌護,明涵拱蓋,包括墊方3處,長290米;隧洞5處,共長4530米。其中,最長的跨流域白家埡隧洞長2047米。蓄水5000立方米的前池1座,壓力管直徑1.2米,長641米,567平方米廠房1座,安裝4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台,修建高山公路25公里,架設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3公里,35千伏線路14.5公里。共開挖土石方105.23萬立米,漿砌石6.48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0.6萬立方米,安裝金屬結構350噸。共投工日156.5萬個,投資1875萬元,本工程第一期設計引用流量為4.5秒立方米,裝機80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000萬度。至此,全縣水電裝機共達1.1萬千瓦。
㈢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哪裡有個雷家灣
有 常德市漢壽縣岩汪湖鎮雷家灣鐧懼害鍦板浘
㈣ 喲誰知道 湖北十堰竹山縣有個村子叫雷家灣 雷氏家譜
我是十堰竹山的,雷家灣是哪個鎮的?
㈤ 黃巢山的景點介紹
黃巢山,是湖南省中部黃巢山脈的主峰。
黃巢山脈東西長約三十七公里,起點在湘鄉市,終點在衡陽縣,成駝峰狀,是婁底市和衡陽市的天然分水嶺,也是測水和涓水的分水嶺。山北的人說雙峰話,南邊的說荷葉話,說這種方言的人分布為八個鎮,約四十萬人,著名的曾國藩和秋瑾就說這種話,據說當年只要是講荷葉話的人去投靠曾國藩,要麼打發二十兩銀子,願意當兵的最小也是個什長(班長)。
黃巢山雖然是黃巢山脈的主峰,卻不是此山脈的最高峰,海拔773米,次於雙峰第一高峰仙女峰(812米)和第二高峰紫雲峰(802米),之所以以此山命名,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農民領袖黃巢,當年黃巢的三萬農民軍經過這里。
黃巢山位於湖南省雙峰縣境內,南有紫雲峰,東有白石峰,西有仙女峰和九峰山,三山成駝峰狀,拱衛著黃巢山,各峰之間連接形成隘口,東西兩側,各有連綿十多千米的山脈。東西南山峰對峙、石壁如削、懸崖陡壁、溝壑深幽,湘江一級支流涓水即發源於此地。右側溝邊一條狹窄的石徑從雷家灣盤旋而上經趙家山排上再通往山頂,山頂常年雲霞環繞,霧氣騰騰,只有晴天才能看見黃巢山頂。黃巢山與仙女峰之間的隘口名叫黃巢隘口,是連綿幾十里山脈中最低處,因而省道S314線由大埠橋回轉盤旋而上,再回轉盤旋而下沙子塘,要想平安地經過此地,除了對汽車的爬坡和剎車性能要求特別高外,還要求司機有特別熟練的駕駛技術。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基礎建設項目衡東至雙峰的高速公路連接線也經過此地,隧道長度超過一千二百米,是衡婁高速公路的控制工程。
黃巢隘口是湘西湘中通往衡山、衡東、衡陽、茶陵的咽喉要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由於黃巢山脈
人們為紀念途經此地的起義領袖黃巢,曾在山上修劍塔和道觀。現塔和觀已不復存在,僅餘下一石廟和供奉的石像。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千萬年過去了,黃巢山依舊挺拔凌厲、屹立不動。在戰爭年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和平年代卻是交通的障礙。
湘鄉縣志*兵防志》載:「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 880 ),黃巢出廣州,破衡洲,自縣趨長沙,營於縣之舊五十四五都,今其山名黃巢山,在永豐,銅梁二都之間。」說的是黃巢軍欲破潭洲(長沙),從衡陽經湘鄉荷塘(今荷葉、井字)至梓門橋古驛道(今潭寶公路G320)經湘鄉,直取長沙,曾屯兵於此,故得其名,當地人也叫「王子山」。
黃巢山是涓水的發源地。白石峰下的一股股涓涓細流匯聚一處,一路融合其他水流,從蔣琬的故鄉蔣市街(今名井字街)流過,到曾國藩故居富厚堂門前打個照面,便經衡山、湘潭,匯入滾滾湘江。當年湘軍打開南京,曾國藩兄弟就是靠涓水把金銀財寶運回荷葉的。黃巢山也是湘衡咽候。雙(峰)衡(陽)
湖南省道S314線過了沙子塘娘娘殿就盤旋上揚,經過兩個回轉急彎直到黃巢山的隘口處,再經過一個回轉急彎向南嶽衡山、衡陽、衡東,是湘中婁底、邵陽及安化、懷化等地人們朝聖南嶽的必經之處。據說毛主席考察湖南農民運動,就是從梓門橋鎮經黃巢山去湘南的。如今,雙(峰)石(地方)線成為了省道,一條連結湘中與衡山的柏油二級公路已經修成,如果您去曾國藩故居或去南嶽朝聖乘車越過巍巍黃巢,一定會有「 山路十八彎 的美感。
黃巢山石柱峰下大埠橋有雲溪寺遺址和清長沙知府墓,在栓水皂至今有座南朝禪師墓。據《湘鄉縣志》載:「境內最早的佛教寺院雲溪寺,始建於南北朝蕭梁時期( 502-557 ),當時有殿宇九進,寺田一處。」據傳墓主禪師就是雲溪寺最早的寺主。在唐浩明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曾國藩還未考取秀才時,他挑了幾十個自家編織的菜籃子趕蔣市街的集,想換幾個紙筆錢。他這個讀書人覺得做買賣是丟臉的事,便急於脫手把價錢壓低,惹怒了另外兩個賣菜籃子的漢子,爭辯之中走來了一位道長,喝退了那兩位漢子,把曾國藩帶進了寺里,道長告訴他,讀書人不要出來地賣東西。三十年後,曾國藩回家為父親奔喪,由於心情不好,郁而生病。一天,四弟曾國潢與他又到黃巢山下古寺里向那道長求醫。道長告之曾國藩:「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 」。曾國藩回去後,細細地品味道長所送的《道德經》與《南華經》,終於大徹大悟,在日後血與火的政治舞台上,他以圓熟的技巧,老到的工夫演出一幕幕迥異往昔的精彩之劇來。
道光十九年,曾國藩的四妹曾國芝許配給洪山殿鎮上朱詠春為妻。是年十月十六日,是成親之日。曾國藩在日記中記道: 送四妹出閣,父親、母親、余及二妹送親,共夫七十八名,並朱家來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飯黃巢山…不可想像,在黃巢山這險峻的高山之上,曾朱兩家共兩百餘人,是如何做飯開中餐的
黃巢山中本無路,傳說黃巢部下用劍戟、斧頭日夜劈山開石,使道路上達陳家喬木,下通中沙桂花。義軍去後,遺劍一口於黃巢山,鄉人後來在東西山溝巨石上修成一座三層的 「劍塔 」以作紀念。至同治十年,曾國潢集永豐二十二、銅梁二十三、荷塘二十四都士紳商議,把乾隆年間修建的「雨師殿」 擴建成「黃巢山廟」,廟內懸掛曾國荃、曾紀澤手書匾額多方。可惜 1958 年修建梓(門橋)荷(葉)路時,塔和廟不得不拆除。時至今日,黃巢山人仍對巢軍懷有濃厚的情感和敬意。邑人唐詩戡先生還作了《黃巢山懷古》七絕一首,詩雲:「 百石崔嵬一峽開,黃巢義旅此中來。寒霜墜劍遺民愛,立塔永埋心底哀。」黃巢山深處傘家沖人,學習黃巢義旅精神,開山劈石,十年修成一路,取名為「 黃巢路」。
黃巢山,一座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的名山,據當地人傳說,我黨早期傑出人物蔡和森、黃公略、彭平之也足跡踏遍此山,當年的銅梁支部就誕生於此山脈之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黃巢山定會閃爍其特有的文化光芒,傳遞著更多動聽的故事。
㈥ 黃州區區一中後門雷家灣歸哪個派出所管轄
黃州區區一中後門雷家灣歸哪個派出所管轄?歸黃州區東城派出所管轄。
㈦ 湖北十堰竹山縣有個村子叫雷家灣是那個鎮的
是深河鄉的,離房縣很近
㈧ 本人很想認識十堰 竹山 縣 雷家灣的人 最好能給我指下路啊 說下具體的位置在那裡 怎麼坐車去 非常感謝
先到十堰,再到南站坐客車到房縣,然後坐(房縣-秦口-兩道)的中巴,在雷家灣下車。捷徑
㈨ 雷家灣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雷家灣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雷家灣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㈩ 曾氏十堂的十堂解密
曾國藩兄弟五人的發達及其後世子孫的有為,在其家鄉荷葉影響深遠,曾氏可以說是名門望族,對其庄園有順口溜曰:「修善獎善,敦德有恆,黃金白玉,富厚萬宜」,其意是指曾府庄園氣派。而華祝堂為曾國潢修建萬年堂時的臨時住處,文吉堂只是曾氏家族的管庄,故未編入順口溜。
曾氏「十堂」之說,其實曾氏修建的只有八堂,華祝堂只是買的臨時住處,後又出賣,文吉堂為管庄,曾家曾對此二庄屋有所有權,故稱「十堂」。曾氏所建的八堂又分兩類:一類是其祖父輩修建的,規模不大,結構簡單,如白玉堂、黃金堂,這兩堂在曾氏兄弟手裡有所改建和擴建,也顯得氣派了;另一類是曾氏兄弟發跡後修建的,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富厚堂、獎善堂、敦德堂、有恆堂、萬宜堂、修善堂。
曾國藩對屋堂的要求是「不尚華美」。曾氏兄弟後來的屋堂為何都大氣,華美呢?源於咸豐二年(1852年)其母江太夫人病逝後,為母開堂作吊,僅中餐就有240席,分3次才開完,其父咸豐七年去世,只能開流水席,兄弟五人感到不體面,就急於廣置田宇,戰勝太平軍後,曾家「打開南京發洋財」就在家鄉大興土木。
堂名富含典故,意義深遠
白玉堂原名白楊坪,曾家於道光28年(1848年)對老屋改建,其時曾國藩升任內閣子士兼禮部侍郎,道光29年升授禮部右侍郎,後又署兵部右侍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為適合於改建後白楊坪的氣派,又顯示家庭的榮耀,也有對兒子曾國藩仕途輝煌騰達的紀念,咸豐元年,曾國藩之父曾麟書將原白楊坪更名為「白玉堂」,取「白玉為君堂」之意,(《樂府詩集·相逢行古辭》有詩雲:「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講的是富貴之宅)。曾府分家後白玉堂為其六弟曾國華的庄園,曾國藩的叔父高軒公無後,輔曾國華為嗣。
黃金堂原名腰裡,因與修善堂進行區別又叫下腰裡,修善堂叫上腰裡,道光28年(1849年)改建,咸豐元年十一月曾國潢過火居住,取名「黃金堂」,意為「黃金為君門」,同白玉堂指「富貴之宅」,也寓意家庭興旺,地位顯赫。曾府分家曾國藩分得黃金堂,這是曾國藩在其父輩那裡繼承的家業。
修善堂是曾氏所建八堂中規模最少的,花資也不多,深得曾國藩的贊許,修善堂房屋布局新穎別致,不同於鎖形的白玉堂、黃金堂,也不同於四合院式的富厚堂,它像兩把以正廳為對稱軸連接起來的「F」形古式銅鎖鑰匙!曾國藩四弟曾國潢於咸豐九年(1859年)冬從黃金堂移居修善堂。曾國藩於咸豐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書中贈聯曰:「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修善堂取「積德行善之意」命其堂名。曾國潢一生未外出做官,也未隨曾國藩外出征戰,只在鄉間協辦團練,長期居鄉理家,白玉堂、黃金堂、修善堂、萬年堂、有恆堂、富厚堂都是由他為主進行修建的。
敦德堂、獎善堂和竹亭公祠合稱大夫第,坐落於荷葉鎮大坪村,大夫第是曾氏庄園中規模最氣派,建築最華麗的,宅地總長600多米,寬約230米,總面積13萬多平方米,三處建築結構相似,每處都是三正六橫,故有「九正十八廳」之說,敦德堂、獎善堂各有房子一百零八間,竹亭公祠有房48間,三處建築共有天井24個。敦德堂、獎善堂均是右邊第三進為書房,書房前是一塊大空坪。大夫第是由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設計,在曾國藩關心下,曾國荃出資並親自組織新建的,歷時八年耗資巨大。富麗堂皇,曾遭曾國藩多次寫信規勸與批評,大夫第是曾國荃的庄園,其規模大有光宗耀祖的氣派,曾國荃咸豐九年十二月移居新宅大夫第。曾國藩在咸豐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書中贈聯曰:「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後昆。」敦德堂、獎善堂取名意是積德行善,將來子孫後代有個好報應。「敦德」語出《禮·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講的是「敦厚積德」,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而享譽鄉里是曾國荃的真實目的。大夫弟主體工程於咸豐九年完工,大夫第完工後,在曾國藩的催促下,曾國荃趕赴軍營,敦德堂交長子曾紀瑞管理,獎善堂交沖次子曾紀官管理。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荃告假回家,住大夫弟。
有恆堂坐落於荷葉鎮新建村,為曾國藩的季弟曾國葆的庄園,曾國葆無子,撫曾國潢的次子曾紀渠為嗣,有恆堂是曾國藩資助,曾國潢代曾國葆在家建造的,曾國葆於同治元年(1862年)病死於南京軍營中,他在安徽戰爭中多次立功,在攻克安慶中也立過大功,一直未得到封賞,死後追封二品,其撫子曾紀渠也因父受到誥封。有恆堂房屋布局比較講究,由一正四橫共72間房屋及空坪、旗座、池塘、外加圍牆組成。有恆堂的命名,是根據曾國藩的「立志貴有恆」的教導而取意的,曾國藩期望子侄輩立志成才,「積苦能學」,他常以「子侄讀書有恆為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曾國藩在信中教導侄兒紀瑞說:「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有恆堂建成於同治二年。
富厚堂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富托村鰲魚山下,這里原是曾府的一處庄屋,早在咸豐七年,曾國藩因父親去世「丁艱」在家,在此建有思雲館,在其後所建的富厚堂圍牆之內,一棟獨立的二層樓房,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富托曾府分家時分給了曾國荃。同治四年(1865年)秋,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准備先動員家眷回籍「立家作業」,自己以後再作引退,因其妻歐陽夫人對舊居黃金堂「素不以為安」,即令其子曾紀澤「回湘稟商兩叔」,移兌富托庄屋,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候府規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富厚堂佔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是典型的沿中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群,內有八本堂、求厥齋、歸朴齋、世芳館、思雲館、八寶台、輯園、鳧藻、棋亭、藏書樓各種建築。富厚堂主樓也叫八本堂於同治五年七月修整完工,八本堂的修建是按曾國藩的「屋宇不尚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佔去田畝,亦自無妨」之意,堂前屋後,有山有水,場地寬闊,為其後修建藏書樓、書齋等設施留足了地盤,故用錢七千串,花費較大,因此其子曾紀澤受到父親的嚴厲指責。同治五年(1866年),曾府除曾國藩外,全眷住進了富厚堂新屋。富厚堂命名應取《漢書·為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或《管子》一書中:「田宅富厚,足居也」之語,曾國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應是名符其實。曾國藩有生之年未在富厚堂居住過,對富厚堂界定為故居頗有爭議,但文物部門認為富厚堂作為清代一幢規模巨大的仿宋、明四廊風格的建築群體,保護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富厚堂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宜堂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峽石村,佔地5000平方米,是一棟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具有典型明代風格的曾府庄園,它歷經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卻風姿依舊。萬宜堂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曾國藩四弟繼黃金堂,修善堂後修建的最為氣派的住宅。萬宜堂命名之意,據曾國藩家教訓示:「耕讀傳家」就能「綿延世澤」。曾國潢由此取「萬代千秋」、「宜室之典」。意為夫妻和睦,家庭和順,代代相傳。
華祝堂是曾國潢修建萬宜堂的臨時住處和管庄,後出售,在萬宜堂對面100米處,華祝堂堂名典出成語「華封三祝」,意思是華祝堂主人願自己長壽,富貴,多子孫。
文吉堂是曾府的庄屋,坐落於雙峰縣荷葉鎮星球村,古時「文」是一種禮樂制度;「吉」即善、利,文吉堂主人以順從禮義,求幸福吉利而名其堂曰「文吉」。
縱觀曾氏修建的八堂和兩處管庄,共「十堂」的改名命名,其來源分兩類,一類出自古書、典籍,如:白玉堂、黃金堂、修善堂、敦德堂、獎善堂、富厚堂、華祝堂、文吉堂。一類出自曾國藩家書,如:有恆堂、萬宜堂。無論出自哪裡都含意深遠,富含文化底蘊,體現出是官宦之家,讀書世家,富貴人家,也不失激勵居家之人及其後世子孫奮發向上,有所作為之意。
精心選址,屋宇軒昂
曾國藩兄弟五人發跡後,最後的歸宿屋堂,富厚堂、萬宜堂、白玉堂、大夫第、有恆堂五大堂,無論從地理、風水還是環境來講都是一流的上等屋場,可以說是既適應風水理論,又不失其科學性。鄉間有傳說曾氏是曾國藩上幾代人都喜歡看地且會看地,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將荷葉所有上好屋堂地和墳山地,通過各種不同手斷居為已有。
富厚堂坐北朝南,北倚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遠觀,富厚堂就象坐於圍椅之中,四周自然環境優美,後山林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開闊平地,為上好良田,涓水河悠悠環抱,平地四周峰巒疊峰,群山環抱。
從前富托鰲魚山下是一片良田,田中螃蟹極多,當地人叫螃蟹地,有風水先生曾言此為「鰲魚起浪」、「蛟龍騰海」的寶地。星岡公在世時曾言於曾國藩曰:「孫兒能不能幹,將來買下鰲魚那片田地,那是一處『龍騰大海』的上等好地,不葬墳,也得建房才可」,父親竹亭公講那是「鰲魚下灘」的活地。早年的曾國藩察看此處後,也有意到此買田建房,後來曾府果真買下了這片上好良田,曾國藩曾悄悄登上涓水河對面山上察看,又爬上鰲魚山仔細審視,覺得很適合建一好庄園,曾府分家卻將此處的田地和當時曾家建的管庄分給了曾國荃。同治四年(1865年),有意引退的曾國藩計劃在家鄉建一處不失大氣的庄園,便令子曾紀澤回鄉與二位叔父(曾國潢、曾國荃)商量,後在曾國藩的授意之下,曾紀澤與叔父曾國荃移兌了富托的庄屋和附近的田地,建起了這既具候府規模又古樸大方,既有雕梁畫棟,又不顯富麗堂皇的庄園。
萬宜堂相傳曾國潢在此建屋前是一塊大草坪,附近的人常在此放牛,人稱「萬牛坪」。後一外地風水先生游歷途經湘鄉荷葉,借住曾國潢家,曾國潢見此人頗有學問,待之親密,一日曾國潢陪其游歷至今萬宜堂時,風水先生說:曾先生乃當地豪門大戶,修善堂風水平常,何不澤一上等陽宅建華夏?曾國潢問曰:先生在荷葉游是否發現有上等屋堂地?遊人手指大草坪說:你沒發現這大草坪,水草茂盛,實是上等宅基地?然後兩人步入草坪,又登上今屋後的卧龍山,細細觀看。經風水先生指點曾國潢買下了這一大草坪,建起了他自己的華堂,初名萬年堂,後更名萬宜堂。萬宜堂背倚卧龍山,門朝波蘿峰,坐北朝南,大門正對雞公嶺的百步石級,寓意步步高升。堂前一小溪經過,溪那邊便是土地平曠的上等良田,視野開闊,地理風水極佳,如果爬上對面的波蘿峰久久注視萬宜堂,一幅清晰的圖畫會呈現在你的眼前,猶如一位絕色美女,正在溪邊沐浴梳妝,群山為浴池之邊,農田為浴池之底,溪流似向浴池加註的溫泉,堂屋青瓦是美女的青絲,屋脊正中的琉璃寶頂是青絲中的發簪,白色的山字牆垛是美女的玉體。走近萬宜堂,站立於堂屋寬大的坪前環顧四野,你會發現山不高,卻靈秀獨具;門前小橋流水,猶如江南水鄉之景。轉過身去近看萬宜堂,一棟雕梁畫棟,灰牆黛瓦,飛檐斗拱的高樓大廈矗立於眼前,萬宜堂主體結構為一進六橫,外有排樓,槽門及各類生產、生活用房,成一四合院,共有大小房屋九十八間(含雜屋),傘柱90個,大小天井6個。真是山環水繞,靈地建華堂。
白玉堂的擇址凝聚了曾國藩祖輩的智慧,白玉堂背倚高嵋山,左有虎形山,右有鳳形山,中有筆架山,前有印子山,遠有一列低緩小山在茫茫之中延伸,中間是一片平坦開闊的農田,涓水蜿蜒在田園中流過,群山環抱,可渭風光優美,山水神奇。遠眺白玉堂,就象坐在太師椅上的嬰兒,細看那白牆黛瓦,雙層飛檐,山字牆垛,雕梁畫棟,三進四橫,頗為壯觀的古樸建築,再聯想到從此處走出的一代名臣曾國藩,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此不一世外桃源嗎?傳說曾家早就看中了此屋場地,此屋原屬肖家,其屋朝向不對,故肖家並不發達,曾氏便打肖家的主意,至元吉公終於買下了這屋,後曾家進行了改建,換了朝向。
大夫第是曾國荃於咸豐九年在江西軍中大敗太平軍後,與其兄弟在大坪興建先父竹亭公祠時,買下徐家宅地而建的敦德堂、獎善堂,「一祠兩堂」合稱大夫第。據說大夫第在清初是王家的,叫王家大屋,後被一姓徐的官家強買,改名徐家大屋,曾國荃兄弟買下雷家灣建成竹亭公祠後,用徐家買王家大屋的方法買下了徐家的宅地。曾氏大夫第全長600多米,有城市之氣。大夫第坐落於橫卧的虎形山上,背倚烏雲峰,「一祠兩堂」正廳前各有一半圓形水塘,池塘外連著近千畝的良田,發源於九峰山的涓水支流從這片農田中蜿蜒流過,田那邊是低矮的小山丘,猶如一座座軍帳,視野開闊,房屋四周重蠻疊峰,山上林木蔥郁如畫。大夫第原為宮殿式建築,嵌琉璃寶頂,氣勢非凡,處處金碧輝煌,勝似皇宮,與「富厚堂」相比,不知要豪華多少倍,真乃宅地大氣,華堂生輝,氣宇軒昂,有如城市。日軍路過不敢冒進。
1944年湘鄉淪陷,2000多日軍從湘鄉縣城竄入荷葉,農歷5月24日這支日軍從荷葉的賀家坳一路汗淫擄搶行至時荷塘鄉鄉公所白泥觀時,因鄉公所鄉丁不知是日軍,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而發生沖突,以至日軍開槍謝擊,槍響老百姓知是日軍來了,都躲藏了起來。鄉公所一鄉丁陳傑見日軍在今白泥村長塘灣一帶,殺老百姓的豬、捕老百姓的魚、用老百姓的米做飯,十分氣憤,便躲在叢林中,慢慢地靠近日軍,瞄準一日軍想開槍打死一個,逼其早些離開這里,使百姓的財物少遭殃,因距離太遠,只將一日軍士兵打傷,卻暴露了自己,被日軍追至鄉公所後山打死,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時任荷塘鄉鄉長曾建榮題寫「七七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矗立於時荷塘鄉鄉公所白泥觀前,紀念碑高大約3米多,寬約0.8米,花崗岩石料,隸書字體,永遠紀念在抗日救國戰斗中犧牲的中國將士,也紀念在荷葉淪陷時被日軍打死的鄉丁陳傑。日軍飯足菜飽後,將所盛飯盛菜拉上屎,灑上尿,揚場而去,恐再遭中國軍民襲擊,不時用機槍向林中掃射,荷葉一片恐慌。日軍行至王家坳見對面堂屋氣宇非凡,猶如城市,意欲進其搶劫,可戰馬無論怎麼鞭打就是不去,且所有戰馬狂奔亂舞,日軍怕有埋伏,不敢前去。便沿河而上,走荷葉壠中、經九峰山脈的寒坡坳、丫珠口而去。據現已年過八旬的王國兵老人回憶,當年其父因不放心家中財物,而未及時躲藏,被日軍所俘,其父機靈,幾天之後從日軍手下逃走回到家中。而現已過世的陳門福老師的妻子曾寶瑞(曾國葆的第四代孫女),其時已有9個月的身孕,不願受日軍迫害,被慘無人道的日軍打死。日軍過荷葉後一片凄涼,人心彷彷。大夫第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躲過一劫,鄉人贊曰:大夫第真乃華堂生輝又有靈氣。
有恆堂依山傍水,青山為屏,風光秀麗,堂後一條形山脈象一木船,故叫船形山,有恆堂建於船形山下,面向九峰山,屋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外一山間小盆地,發源於寒坡坳的一小溪經過山路十八灣從盆地良田之間流過,在有恆堂下首與發源於九峰山的小溪匯合,在荷葉壠中迂迴流去,有恆堂不但外景講究,別出心裁,內部設計十分合理,天井寬大通風,採光很好。那翹角牌樓,青瓦白牆,大飛檐護窗,萬字窗欞,無不顯示出豪華雍富之氣派。有恆堂原名荷葉塘,為王玉階所有,曾家早年請地仙看地,地仙說荷葉塘是風水寶地。曾國藩因與弟曾國葆有隙,想以代為建房而棄前嫌,故令四弟曾國潢尋寶地,故曾家以三十卷谷與王玉階兌得此屋堂地各三間草房。
曾氏的庄園都依山傍水,房前有小溪、池塘、上好良田,屋傍有清泉水井、堂前地形平坦,留有寬大地坪,山上林木茂盛,山水風光秀麗,房屋建築高大寬敞,為其居家生活的優良處所。
重視家教、家學,影響一代又一代
曾氏家教、家學始於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曾國藩有家書曰:「吾家代代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其父曾麟書進行了很好的實踐,他舉辦家塾,督教子女,曾國藩將其發場光大。他在家書中講「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出於家教」。
星岡公苦於自己沒有功名,決心讓子孫博取功名,躋身於士紳,在宅院旁建有書院,即白玉堂「老書屋」——利見齋,讓子孫在其讀書終於其子曾麟書於37歲考取秀才,孫曾國藩23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
成名後的曾國藩極講究家教、家學,常聘名儒於家中,尊師重道,主持授業解惑。曾府子女,四五歲便開始發蒙,女的讀至十幾二十歲,除綉花針織之外,直至出閣之前,總以學業為重;男的一般在家學館攻書至十四五歲,然後送外邊其他書院進修,直至考取功名。
因家教家學成為家庭的一個重要內容,曾氏在建庄園時,都建有書院。白玉堂是「利見齋」,為星岡公所建,立於正宅30米內,3間房子上下兩層,曾國藩的父親及曾國藩兄弟都就讀於此。黃金堂的「聽雨軒」為竹亭公所建,和正屋連在一起,早年曾國潢之子季梁就讀於此,後來曾家多人在此就讀。修善堂和萬宜堂是「南來學堂」都為曾國潢子孫讀書、藏書之地,修善堂書院與正隔開是一棟獨立的四間一層房,萬宜堂書院很氣派,在其正面左側第一橫二樓有近十間屋作書院,藏書數萬冊。大夫第有四個書房,據自解放前就租住於曾家的王志安、黃九豐兩位老人介紹:他們都解放前就住在上大屋獎善堂,解放後分得曾家的房屋,住下大屋敦德堂,大夫第有書房四處,獎善堂的書房叫上書房,也叫「九如松書齋」,敦德堂書房叫下書房,竹亭公祠有兩處書房,在其祖堂外,蓮塘兩側,各有五間兩層的樓房,里側的叫南書房,外側的叫北書房,敦德堂、獎善堂建成後,南、北書房主要作藏書之用,讀書則都在上、下書房。有恆堂書房,少有人知曉,據曾理硯老先生說,在有恆堂大屋上首園灣里,叫「翰墨齋」取意是飽讀詩書。解放後,有恆堂書屋分給了曾理硯先生的岳母家,是一進三間屋,上下兩層,曾老岳母搬去時,曾老去幫著搬家,在裡面還拾有三個陶源石,至今保存完好。富厚堂有書房五處「求闕齋、歸朴齋、藝芳館」,「環天室」、「思雲館」,在教育不很發達的時代,私塾、家教管是讓子孫後代學習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私家藏書之地。曾氏家族共有十三個書院,足見對家教、家學的重視。而曾國藩直系,自其父曾麟書的利見齋,曾國藩的求闕齋,曾紀澤的歸朴齋,曾紀鴻和郭筠的藝芳館,曾廣鈞的環天室到曾寶蓀的思雲館。一家五代六個家學館,建有五座藏書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正是曾氏重視家教、家學,又有良好家風作保證,加上藏書頗豐,後世子孫飽讀詩書沒有廢人,個個都是有用之材。
後世子孫秉承家訓,人才輩出
曾氏自曾國藩之祖父星岡公訂立四字家訓:「書、蔬、魚、豬」,曾國藩將其發展為八字家訓:「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後,家風便氣象一新,以勤儉為本,半耕半讀改變了鄉村農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曾氏利用家教啟蒙,然後訪名師深造,人才輩出。星岡公之子曾麟書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歷經17次小考(秀才考試),於道光12年(1832年)考上秀才,成為大界曾氏第一個秀才,第二年,其孫曾國藩又考上秀才,第三年,曾國藩「鄉試」中舉,又三年後曾國藩「會試」中進士,入翰林。至同治十年(1871年),近40年間,星岡公下子孫有9人考上秀才,除曾國藩外,其他八人均是以縣、府試第一名取秀才的,光緒年間,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又中進士。
曾國藩兄弟發跡後,不斷教育子侄輩「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爾等)為大官,但願(爾等)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定。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期望後代讀書明理,學作聖賢,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半耕半讀,勤勞儉朴的家風在曾氏各行各家興起,時至今天,曾氏後裔興旺發達終久不衰,近200年來,綿延六、七代,據有關人士統計,曾府共出業績有名望的優秀人才240餘人。不少文至教授、工程師,武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