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後多少歲到多少歲 00後呢
90後
1990年-1999年出生的人
90後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中國在90年代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其普遍為獨生子女。 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他們在出生時改革開放已經顯現出明顯成效,同時成長於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90後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不僅擁有自由奔放的想法、總是站在科技的前沿,而且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並作為「富有朝氣,勇於擔當的一代」的社會形象也漸漸得到了許多人認可。
中文名
90後
社會屬性
時代人群
年齡范圍
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國公民
00後
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中國公民
00後,也稱零零後、兩千後、蛋蛋後、雙0後,指2000年1月1日00時00分及以後出生的新一代中國公民,即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第三個十年期出生年輕一代。他(她)們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則以70後為主,60後、80後為輔。
中文名
00後
范圍
指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公民
最大年齡
18歲(2018年)
最小年齡
9歲(2018年)
家庭結構
獨生子女居多,「421」家庭
職業
以學生為主
別名
零零後
父母
70後、少數80後
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基本都是70後和80後,出生於中國改革開放已有顯著成效後。
00後的孩子是大多數出生在21世紀的新新人類。人類邁向新世紀的又一頁精彩篇章是他們所屬的時代。與出生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人們有著很大不同的是科學技術與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與日漸成熟。同時也迎來了數碼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所以相信他們會有著不同於前人的開闊視野與屬於他們自己的遠大理想。
特點現象
80後、90後一直以來是個熱門的話題,而今,00後也會登上歷史舞台,書寫自己的篇章。
個別00後的孩子如今比上代人更為嬌氣,因為00後一代很多都是「421」家庭,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孩子因此從小備受寵愛。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不少孩子都有421綜合症的表現。
❷ 90後,現在結婚是不是已經很晚了
1、90年代的話,現在最大的就是27歲了。有一點點晚。
2、不過,結婚也沒啥早晚的,遇到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結婚就好了。
3、只是說,90後也到了一個適婚時期了,可以考慮結婚或者繼續奮斗。
4、如果你現在即將結婚,那我祝福你哦。永遠幸福美滿!!!
❸ 90後的"中年危機"是怎麼回事
4月20日,新華網推出的大型網路調查《90後真已陷入「中年危機」?》,近六成網友不認為90後算中年人,但同意90後遭遇「中年危機」這個說法。在引發90後焦慮的幾大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收入少;價值觀缺失;工作壓力大。
面對生活的壓力,即便是90後,心裡也悄然住進了一個「蒼老的靈魂」。
❹ 我是90後,我是1993年的,我今年27歲,你感覺27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
你27,你的年齡現在正是花季的年齡,是正好的年齡。
❺ 27歲可以焦慮,28歲必須改變---致已同為中年的90後
時間是最悄無聲息的。
是的,這是因為人們對於時間的流逝總是後知後覺的。
盡管我們的生活里,能夠計量時間的儀器有眾多,如時鍾、手錶、智能手機等等。但是生活是復雜的,我們總是:
為了努力備考泡圖書館,直到旁邊夥伴說要去飯堂時才發覺一下午已過去;
為了按時上班擠逼地鐵,等到趕達公司打卡遲到時才埋怨擁擠浪費一小時;
為了照顧小孩哄其入睡,當到自己能夠背貼床單時才發現夜晚已過去大半;
.......
生活里有著太多的狀況,需要我們不停地切換各式各樣不同的角色。然而,不管是扮演子女、父母、朋友、同事等中的哪一個角色,我們都會因為學習、家庭、社交、工作這些日常行為而花費許多的時間。
以上每一件日常都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精力、忍耐力和集中力。而更要命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必須要在同一時間去應付它們。
生活不易,無覺時耗。
我們總是忙完手頭的工作後,才會舉起手看看錶或者抬起頭望望鍾。直到那刻,我們方會驚嘆時間過得飛快。 可在短短的驚嘆過後,我們也就轉瞬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上,陷入了對時間沒有感覺的循環中去。
於是,很少有人能夠發現:我們為了應對生活而忙碌在各種事情當中,會不自覺地忽略了時間的逝去......
誠然,我也如大家一樣。
如果不是去年關於「90後已步入中年」的話題在朋友圈裡爆刷的話,我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竟然已經進入了中年階段。
那麼,作為一名90零後在得知自己已到中年時,心裡活動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猜,無非就是以下三個階段:
1、初聞驚雷,打死不肯承認。
你不是才剛剛從大學畢業出來沒多久嗎,怎麼就突然變成中年大叔/老阿姨了?
鏡子里的自己明明還是那樣稚嫩可愛,就算抬頭會有點兒皺紋,怎麼就老成中年人了?
雖然開始每天帶著裝滿枸杞水的保溫瓶上下班,那不過是注意養生罷了,怎麼就人到中年了?
2、細思極恐,嚇出一身冷汗。
當得聯合國聲明一出:「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
你掰了掰指頭,25,26,27......
頓時心裡暗罵:我tm竟然真的青春不再已入中年!
發現自己真的步入中年,你才靜下來細想:原來你已經出來工作三 、四年了。天啊,這幾年你貌似都沒有干成什麼事情呀?先不說升職加薪當經理,你居然連錢包也沒喂飽過一次,你的銀行存款也從來沒有超過4位數,你甚至乎至今仍舊保持著單身不敗記錄!!
3、焦慮整天,隔日醒便忘懷。
這個階段的你清晰知道自己確實已人到中年。對此,你無比懊悔自己這些年的庸庸無為,白白浪費了好幾年的青春年華。 你開始懷疑,自己目前的生活並不是你所想要的;你開始擔心,自己往後的日子是不是依舊波瀾不驚了無希望;你開始琢磨,自己是不是應該做作出點什麼來改變現狀。
一整天下來,這些所有的想法不斷地浮現在你的腦海中,一次又一次逼迫著你撫心自問積極反思。
你覺得迷茫,然後焦慮,接著惶恐......
最後睡醒,拋之腦後。
上述描寫90後意識到自我已為中年後的心理變化,乃是鄙人根據身邊好友的聊天以及知乎網友的留言所總結出來的。盡管不能代表所有同齡人的心態,但應該勉強能夠符合大部分90中年得到消息那日的心裡活動吧...
至於本人,在意識到自己變成中年大叔的那一刻,老實說,是沒有半點感覺的。
為什麼沒有感覺?
因為那一段時間的我正處於極度焦慮苦悶又壓抑的狀態中……
而這種無比頹敗的狀態其實已經持續困擾我長達一年多的時間。縱使本人非常清楚自己不可沉陷其中,但是生活中的各種壓迫令我負能量爆棚,致使我終日惶恐反復焦躁。
我更是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人若沒了希望,便如行屍走肉。具體的表現,或許大家也曾經歷:
早上醒來,機械式地刷牙洗臉,然後望著鏡子里的自己滿是疑惑,起床的意義是為了上班嗎;
下班之後,寧可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發呆,也不願意過早回家。你總覺得家人完全不理解你,他們的所有話語都成嘮叨,讓你厭煩;
夜晚躺下,莫名的空虛感猛然從心裡洶涌而出,緊接著無數個問題在腦海中盤旋。本就高度緊張的你所有的負面情緒同時迸發而出,壓抑得久久不能入睡。
生活丟掉了希望,你就會厭惡家庭,厭惡工作,厭惡交際,最終厭惡身邊的一切事物……
其實你極其不想失去這些東西,但恍恍惚惚中你卻認為自己已被這一切所拋棄。
在這期間,我天天埋怨著公司的不公,苦惱著工作的空間前景,逃避著家人的逼婚催生等等。巨大的壓力令我由一名瘦削的小夥子迅速變成了快要接近150斤的中年肚腩大叔。
那大概是目前的我成長過程中遭遇最大的人生低谷。
而這低谷,應該就是所謂的【27歲焦慮】。
27歲的我們,基本上都已畢業工作3年以上了。從前標榜著「為理想奮斗」的你激情早已不再,過去設定的美好計劃與崇高目標已成過眼雲煙。曾經的你以為只要肯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只要樂於接受並完成上級交待呃呃任務,只要願意埋頭苦幹努力加班多做活兒, 那便一定能夠獲得賞析並被委以重任的。
但是期待的的驚喜和幸福並沒有如願而至,你慢慢變成了一名佛系員工,也即是俗稱的「老油條」,沒有追求得過且過。 這個時候的你漸漸發現,這幾年下來不僅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更是把原有的一些天賦和優勢給遺失了。當你有此意識的時候,困惑悄然來襲,然後蔓延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你覺得現在所有的一切都不符合自己從前的預期。
也就是這樣,焦慮開始沒日沒夜地折磨你……
這個歲數感到焦慮是很正常的,它是每一個90後中年男女都會出現的症狀。而不同的,只是每個人焦慮的程度或淺或深;另外,每個人焦慮的周期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
而焦慮的產生,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驅動。內因是你沒有活成你所想要的樣子,外因是你沒有活成別人要期待的樣子。但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都會給你帶來或多或少的焦慮。
人到二十七會感到焦慮,而焦慮會讓我們意識到去改變。
但是很經常地,我們改變的意識往往並非主動的。人們之所以突然感概時間流逝太快,而想要做出改變,往往是因為某些人或事勾起其內心的觸動。
比如你一直以我還年輕的理由反抗家人的催婚,前不久卻在異地碰到大學暗戀的那個男生。看著他如今發胖走樣的模樣,你會嘆息歲月真是一把殘忍的殺豬刀。原來時間過的如此快,照照鏡子,自己是不是該考慮考慮一下終生大事了?
沒錯,我們總是以為歲月靜好人生漫長,心安理得地按照自我為中心去過日子。直到某些人的出現,某件事的發生,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時間過得太快,自己需要成長需要改變。
這是我們成長的一個常態。
可是人若想要獲得成長,就必須要學會主動改變。
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無論在哪個時代,只要你不積極努力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庫,便極其容易就被身邊的人迅速拋下。從前我們會說畢業後的第一個五年尤為重要,這五年基本決定著一個人往後的職業發展和工作成就,通常被我們稱之為「人生的分水嶺」。 可是,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浪潮沖擊下,這個分水嶺的時間區間已經縮短到三年,乃至更短!
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到現在,我們都已是即將或已經28歲的人兒。
假如你還想要進步,那麼28歲的你必須學會改變。而想要做出改變,那就先從解決焦慮開始!
解決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要去處理那些讓你感到焦慮的事情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盡相同,而又殊途同歸。27、28歲的我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主要有二:
1、家裡人每天強烈逼迫著你早日結婚生子;
2、工作三年沒有加薪究竟是不是該要換工。
解決這兩個問題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但無論你目前糾結的是哪個問題,要想解決它們,你就必須先明白自己的真實想法。
你自己真實的想法里,究竟想不想結婚,想不想跳槽。這一點很重要, 人若要完成一件事,只有在明確自己的真實渴求後,才能開始之後的一系列行動。
其實你明明是希望有一個人能夠接送你上下班,希望有一個人能在加班後帶你吃宵夜,希望有一個人能夠挽著你手去旅遊的。那麼,請你就不要害怕丟臉而拒絕家人邀約的一次次相親,也不要覺得難為情而拒絕略有好感的異性的邀約。
大膽一點,開放一點,說定他就是你所日夜幻想的另一半!
人開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靠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你的主觀能動性要想得以開展,則必須要深刻清楚自己的真切感受,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當你弄清楚這一個問題,你接下來的選擇和行動就具有了堅定的導向。
弄清楚了,你才能往著真正想要的方向走去......
當然了,一件事情是否值得開展,除了要清楚你本人的意願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這件事情對你的利弊。
比如工作是否應該換掉這一個問題。社會是現實的,因此我們要不要離開任職公司,你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是離開之後能夠管住自己的「 溫飽 」。
俗話說,跳槽窮三月,轉行困三年。
這里所說的溫飽,並不是字面上說的意思,而是指你目前習慣的生活良好狀態。假如你的選擇導致你無法維持現有生活狀態,並且持續往糟糕的方向發展。那麼這就大概率的證明,你的決定是錯誤的。
這個時候,你需要及時調整,盡快做出改變。
其次,你需要考慮的就是你的能力是否已經積極主動地展示出來了。
許多人想要離開現在的公司,要麼認為自己工作這么久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要麼就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得以展示而無法獲取上升的空間。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愚蠢的想法,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各自的特點與難處,需要人們使用不同的天賦技能。此外,工作過程的上下級、同事間的溝通也是大有學問。這樣你都無法從中學到半點東西,這就只能說明你根本沒有用心去工作。故而你就只值目前的那點而薪水了。
可是,上進的人還是有很多的,我希望你也是其中的一員。
假如認真辛勤工作的你,依然得不到上升的機會。那麼我建議你先反思一下,你的努力是否正確。
當今的社會,不再是努力就必定會有結果的年代。要想得到領導的賞析,要想爭取升職加薪的機會,那就必須在你努力的過程里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你的能力和天賦。
我們都知道,機會是創造出來的。
而表現自己就是我們創造機會的最佳方法,只有讓領導、讓公司看到你努力出來的結果以及努力過程里呈現出的實力,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提拔。
這,才是正確的努力方法!
所以,假如你現在也想要換工作,那麼在行動前不妨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努力對了?
如果沒有,那就先改變一下,說不定下次升職加薪的機會就落到你的頭上了......
到本文的最後,想要對已經同為中年的各位90後夥伴共勉:
時間是無聲快逝的,成長的過程總是不知不覺。
生活會有太多的不盡人如,我們還不夠成熟,卻一直在長大。
為了不枉青春,想要實現夢想,27歲的我們焦慮過後,就必須要在28歲做出改變!
❻ 為什麼有些九零後都是負債過日子
九零後的確都是負債過日子,和九零前的人,尤其是90後的父輩們完全是不一樣的價值觀。
他們父輩生怕問別人借錢,同時覺得欠別人錢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90後就不一樣了,大部分90後都是負債過日子,這其中有很多因素。
最重要的是 社會 因素以及個人因素。
不得不承認,90後面對的壓力其實是遠勝於他們父輩的。那時候的人們更加淳樸。
90前,農村有個老屋,家裡有存糧,日子便能過。他們婚嫁也不會問對方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車子。只要這人踏實肯干有手藝,這婚事就成了。
而90後面對的房子、車子、結婚等等無不需要大筆資金來支撐。
十八線城市的房子,總價也要接近100萬。
普通的車子,也要10萬,而90後為了讓女方的父母更滿意,往往會選擇20萬左右的車子。
結婚禮金不同城市價格不等,但均價10萬是跑不掉的。
婚禮宴請賓客又得要5萬。
粗略一算,90後想要結婚都得要費用130萬了。就算平均工資一年收入13萬,不吃不喝也得要十年。
而銀行的信用卡等給90後們提供了資金需求,讓他們能夠提前消費完成結婚的步驟。這樣就不得不背負債務了。
要知道中國還有6億人的月平均收入才1000元左右啊。可見90後是有多麼難。
90前的父輩們雖然懂得攢錢、存錢。但那些微弱的存款對孩子的資金贊助也是杯水車薪。
個人因素:沒有合理的消費觀,鋪張浪費90前的人很多除了本市可能別的地方都沒有去過,一是因為沒錢,勤勞樸素習慣了;二是因為沒有 旅遊 的概念。
到了90後這一代人一切都徹底翻了個。他們追求名牌,酷愛 旅遊 。即便沒有錢也要到處去看看。
看看他們的朋友圈,今天在香港,明天在澳門,後天又在普羅旺斯了。反正哪裡熱鬧哪裡去,盡顯格調。一年365天不是在 旅遊 的路上就是在規劃 旅遊 的路上。
買手機要買蘋果,穿鞋子要穿阿迪,一摸口袋,一個鋼鏰都沒有。
出去吃飯要選高檔飯館,吃自助餐要吃海底撈。
有的一雙鞋子就得他們父輩要勞作半個月了。
沒有合理的消費觀,鋪張浪費。袋裡的鋼鏰根本不足以維持這種高調的生活。
負債幾乎成為了必然。
你身邊這樣的90後多麼?
中國目前的年輕一代,已經開始步入了一個提前消費的時代,並且大部分的80後、90後、甚至00後都開始或多或少的存在負債。
根據2019年最新的90後負債統計,我們可以看到下面的圖片顯示:
目前89年出生已經30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100萬+;
90年出生的90後已經29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50萬+;
91年出生的90後已經28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35萬+;
92年出生的90後已經27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25萬+;
93年出生的90後已經26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10萬+;
94年出生的90後已經25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8萬+;
95年出生的90後已經24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3萬+;
96年出生的90後已經23歲了,負債情況達到了7000+;
97年出生的90後已經22歲了,存款情況達到了1萬+;
98年出生的90後已經21歲了,存款情況達到了1.5萬+;
99年出生的90後已經20歲了,存款情況達到了2萬+;
可見,現在的90後負債已經成為了常態!!不負債,才是奇葩!
而對於大部分的80後來說,他們的負債主要還是集中於房產和車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平安所統計的個人負債表之中,住房的貸款和 汽車 的消費貸款是負債比例最高的,也是增速最大的。
可以說大部分的80後、90後的負債基本都離不開這兩樣,而其餘的則是在一些奢侈品、 旅遊 、信用卡等消費類的負債上。
另一方面,經過過去十幾年中國房價的飆漲,中國消費者口袋裡的錢大多被塞進了房產里。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在1998年收支結余的18.9%用於買房,到2008年,這一數據變成了56.7%,而在2018年,這一數據是93.9%,到了2019年6月,這一數據是110.8%,這意味著維持生存的基本開支都難了,中國消費者幾乎全部的資金都用於買房了。
因此,大量的房貸,車貸,消費貸其實透支了許多80後、90後的未來價值,使得他們活在了還貸的壓力之下,沒有創造力,沒有想法,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的消費和刺激實體經濟的行為。
可以說,當下高負債,不良負債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並且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視。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我的【專欄】里有干貨,歡迎「品嘗」。
本人94年,兩個兒子,今年首付38萬買了套房,貸款50萬。有輛十萬的車,存款不到二十萬,全部靠我們兩夫妻,不知道有沒有給90後托後退
❼ 為什麼第一批90後生活壓力大
最大的90後已經27歲,最小的90後也已經,關於90後的評價也越來越多。
關於第一批90後出家的一篇文章火爆了朋友圈。
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
第一批90後禿頂了。
第一批90後的身體開始垮了。
第一批90後頂著輿論的壓力出櫃了。
第一批90後的生活狀態,忙於工作加班,單身的人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
第一批90後猝死的幾率越來越大。
第一批90後的菊花殘了,卵巢衰退了。
第一批90後究竟怎麼了?
❽ 90後是多少歲
20-30歲。(截至2020年11月17日)
解析:
社會學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每10年分成一個階段加以研究,90後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有時泛指1990年以後至2000年之間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
所以截止至2020年則為20-30歲。
(8)90後已經27歲擴展閱讀:
90年代中國大事記:
1990年9月22日,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開幕。
1992年7月30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 ·
1992年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舉行,大會選出新的中央委員會,並決定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
1993年2月20日,京九鐵路建設全面展開。京九鐵路全長2500公里,總投資200多億元,是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的鐵路干線。 ·
1993年3月27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江澤民當選為國家主席。 ·
1994年12月14日,經過四十多年勘測設計和研究論證,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
1997年2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病逝。 ·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150年殖民統治的歷史,正式回歸祖國。
1998年7月至9月,中國長江及淮河發生大洪水,造成4150人死亡,經濟損失約2551億元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建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❾ 90後今年都多大了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經常會出現一種錯覺,以為我們90後只有20歲出頭,猛然間才發現,最早的一批00後們都已經20多歲了。
90後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人,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
「獨生子不懂事」、「花錢大手大腳」、「青春期非常叛逆」等等,都是社會給我們這一代人貼上的標簽。
可是放眼望去,即使我們受到再多的質疑,也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社會上的各個行業,90後都正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
都說「三十而立」,不僅體現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也表現為家庭中婚姻幸福,不過如今的現狀,彷彿這個問題在當前來看就特別困難了。
別說兒女雙全了,大部分90後都還是「單身狗」,感覺自己還小,到處念叨著愛情誠可貴,但是自由價更高。
當然,更多的一部分90後並不是不想步入婚姻生活,而是不敢結婚。沒有存款,沒有汽車,沒有婚房的「三無產品」,哪有談婚論嫁的勇氣。
這年頭,結婚的花費實在太高了,房子首付幾十萬,汽車首付十來萬,婚慶酒店幾萬塊,怎麼算都是巨額開銷,如果單靠自己每個月幾千塊的工資,那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可以存到這么多錢。
那麼,現在的90後們,平均存款有多少呢?
我在看到數據之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拖後腿,反正身邊的朋友每天都是哭窮,信用卡和網貸都在頻繁使用,感覺都是「月欠族」。
加上各種關於90後的負面新聞,漫天飛舞調查研究都表明目前90後是負債最高的階級,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勢,90後肯定都沒有存款,他們壓根存不到錢。
事實並非如此,有一組數據顯示,我國90後目前的平均月收入為8000元,年收入在10萬左右,其中還有20%左右的90後月收入超過了1萬元。
反觀自己,好像收入剛剛達到了平均水平,可自己也是90後最早的一批,馬上30歲了,剛剛才達到平均水平,說明還是有點差勁。
所以,90後肯定不是都沒有存款的,只是有一個現象特別明顯,90後存款余額兩極分化太嚴重,也就是有錢的特別有錢,而沒錢的也真是負債累累。
從存款金額分布來看
30%的90後是零存款,銀行賬戶月月光。20%的90後存款超過了十萬塊。而剩下的50%的90後存款余額在0-10萬之間。
從性別分布來看
男生的平均存款是9.8萬,女生的平均存款是6.6萬,男生要比女生更會存錢,畢竟還得養老婆孩子。
從地域分布來看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地域差距也很明顯。
北京地區的90後們平均余額最高,達到了98703元,其次是上海地區,平均余額為97226元,第三名是廣東,平均余額是65726元,距離第一第二就有很大的差距。
而最後三名分別是西藏(22910元),貴州(23581元)和黑龍江(24249元)。
很明顯,這個排名也可以對應上各地GDP總量,反映出各地之間的經濟差距。
2021年5月11日上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其中90後人口數為2.11億。
截止2020年底,我國的人民幣存款余額為218萬億元,平攤一下人均存款為6萬元,在我看來,作為中流砥柱的90後們,存款應該不低於6萬元,才算基本符合標准。
不過,我也能理解目前存款為零的那些90後們,誰都知道存錢很重要,有錢才有底氣,可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錢是真的不夠用。
90後逐漸成為社會主力軍的同時,消費需求也在與日俱增,還房貸、還車貸、養小孩、日常開銷,哪哪都要花錢,也都是花錢最重要的階段。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么多90後還深陷網貸、信用卡泥沼之中,無法自拔的原因。
我不否認有些人確實是超前消費、盲目消費導致,但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確實是為了生存,不得不靠著借貸維持生活。
好在,有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感,開始自救,一方面積極拓展收入,另一方面努力控制消費慾望,相信不久以後就能脫離「苦海」。
最後,希望全體90後們都能愛情、事業、財富、健康統統豐收。
(感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討論,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