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50歲大媽彼得潘綜合症

50歲大媽彼得潘綜合症

發布時間:2022-09-15 12:42:09

A. 什麼是彼得潘綜合症

彼得潘癥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未成熟的成人。該癥候群雖非精神醫學正式的診斷,卻普遍存在於因家庭、婚姻、社交問題尋求諮商輔導的個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覺。
症狀
1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過於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於任事,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
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於堅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系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6其他:穿著打扮如青少年,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迷戀卡通、漫畫、電玩、玩偶;好奇心強,愛嘗試新奇事物,喜歡熱鬧氣氛等。
患有該癥候群者,或許習慣隨心所欲,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總覺得遭到團體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換工作如家常便飯。即使成家立業,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負擔沉重,彷佛在照顧另一個孩子般,造成彼此關系惡化。

B. 關於彼得潘綜合症患者的病因的問題。

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嗎,如果沒有,把你接觸了解的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告訴她給她看看,並且委婉地說出她對你的困擾吧。
下面是彼得潘綜合征中的一段話
在十八九歲到二十齣頭的時候,這些男人沉迷於沖動的生活方式。自戀使他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一種不現實的對自我滿足的追求使他們相信,他們能夠並且必須去做自己幻想的任何事情。之後,經過幾年對現實的笨拙適應,生活似乎顛倒了過來。「我想要」被「我應該」取代了。尋求他人的接納,似乎成了他們找到自我接納的唯一方式。他們的大發脾氣被偽裝成了有男子氣概的果斷。他們將愛當成理所當然的,從來認識不到如何通過付出愛來得到愛。他們自認為成年人,但實際行為卻像被寵壞的孩子。
一個聰明、善解人意的孩子要變成一個不成熟的、憤怒的成年人,是需要時間的。父母有許多機會扭轉這一過程;因此,本書是為父母們寫的。但是,妻子和戀人有最好的機會將這些「永遠」長不大的男人在「某一天」變為成年人,因此,本書尤其是為那些與這種綜合征的受害者有特殊關系(無論是婚姻關系或是其他關系)的女性而寫的。那些能對受害者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朋友和親戚也能給他提供幫助,因此,本書也是為所有相關成年人而寫的。 最後,一個男人要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長大,任何時候都不太晚,因此,本書也是為這種綜合征的受害者本人而寫的。
無論你是一位妻子、戀人、父母、祖父母,或只是受害者的一個朋友,你都能幫助他,無論他的年齡有多大。在你努力理解他時,要記住:要愛這個孩子,因為他不愛自己;要信任這個男人,因為他不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傾聽他,因為他不會傾聽自己。要戰勝這種折磨,他必須跨越世間最遠的距離——他的口耳之間的距離。

C. 彼得潘癥候群的簡介

彼得潘癥候群:童話中出現的彼得潘,離開了大人們居住的世界,永遠像少年一樣的活著。因此,人們就把這種即使年紀已經很大了,但行動與個性卻都還表現得像小孩子的人稱為 「彼得潘癥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癥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處,他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模型或娃娃,懷念小時候父母無微不至的關照,所以即使長大 了,行為還是像小孩子一樣,而這也被稱為大孩子(ki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與年齡很不相稱。患「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
他們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有孩子氣。
他們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
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像孩子,總是在逃避責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愛情和家庭。
他們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歲月而不肯成長,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容易在失落中為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葯物。墨西哥心理治療協會主任羅伯托·圖魯比亞德斯說:「『彼得 ·潘綜合征』患者處理感情問題尚不成熟,所以他們大都沒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系,對方也會拿他們當孩子看待。」他認為,這種病症難以 用葯物治癒,惟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
http://disease.39.net/

D. 34歲寶媽竟換上了彼得潘綜合征,身患此症狀有何異常表現

江蘇一名34歲的寶媽被確診患上了彼得潘綜合症,身患此症狀的病人通常表現得十分任性且情緒化,他們會將別人對自己的照顧與關心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缺乏責任感。他們也很難融入社會生活中,每當遇到挫折就會輕易放棄,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一、彼得潘綜合症患者的內心經常會感覺焦慮並且孤獨,平時經常會表現得十分情緒化。

患上彼得潘綜合症的人們內心通常會有一種焦慮感與孤獨感,這往往都與患者的童年生活有關。很多患者的童年都是在一個缺乏感情交流的家庭中度過的,他們的父母經常會在背後抱怨對方的不盡責,但又想給孩子營造出一種“溫馨家庭”的感覺。這種“不協調感”最終只會讓孩子感覺內心焦慮並且孤獨,由於父母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情感輸出,這讓孩子到了長大以後仍然渴望有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會不斷地找尋能夠填補自己內心空虛的人作為自己的陪伴,這也正是“孤獨感”的表現。不僅如此,患者平時經常會表現得十分情緒化。一旦身邊的人沒能夠給予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開始發脾氣,並且只顧著自己發泄心中不滿的情感,難以控制情緒。

彼得潘綜合症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疾病,患者如果想治癒這種疾病,就必須學會接受現實中的自己,多勇敢去嘗試自己原來不敢嘗試的事情,增加自信心。除此之外,他們也需要學會承擔自己在社會和家庭中應有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需要學會獨立,不能將什麼事情都推給別人幫自己完成。

E. 我患有彼得潘綜合征,怎麼辦

彼得潘綜合征的症狀。彼得潘綜合征主要表現有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關系障礙、難以堅持等。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常常表現得任性散漫,以自我為中心,非常害怕失敗,他們難以忍受挫折,做事容易情緒化。彼得潘綜合征患者沒有責任意識,無法給異性做出應有的承諾,常常會臨陣逃脫。他們的穿著打扮比較少年氣,拒絕成熟的裝扮。彼得潘綜合征患者總覺得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群體生活。

彼得潘綜合征的治療。彼得潘綜合征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患者面對現實,讓他們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類患者常常渴望自由,但是行為幼稚,無法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患者可以先改變生活習慣,制定科學的行動規劃,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本文介紹了彼得潘綜合征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彼得潘綜合征是一種心理疾病,見於成人群體。青年人是彼得潘綜合征的高發人群,四十歲以上的患者也不少見。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往往不會意識到自身的疾病,需要他人來提醒,他們也不會主動接受治療,需要他人介入

F. 彼得潘綜合症的症狀

1、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設想的發展,就容易發脾氣,而不考慮後果 ;
2、依賴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獨立生活,總是需要別人照顧自己;
3、不敢承擔責任,逃避諸如父親、母親這樣的社會角色,遲遲不敢結婚或者不能擁有固定的人生伴侶,也容易頻繁更換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動關心別人,而把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
5、難以適應社會或者被社會拒絕,容易遭受挫折,進而引發情緒混亂。

G. 請問什麼是「彼得潘綜合症」求大神幫助

彼得潘綜合症 彼得潘綜合症是由 於在成長的過程中 ,受到創傷或對生 活的懷疑而找不到 正確解答,產生的 一種不願長大的心理。 症狀有: 1、情緒化、任性 ,難以自我剋制。 一旦事情不按照自 己所設想的發展, 就容易發脾氣,而 不考慮後果。 2、依賴他人,生 活自理能力差,不 能獨立生活,總是 需要別人照顧自己。 3、不敢承擔責任 ,逃避諸如父親、 母親這樣的社會角 色,遲遲不敢結婚 或者不能擁有固定 的人生伴侶,也容 易頻繁更換工 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動關 心別人,而把別人 對自己的關心視為 理所當然。 5、難以適應社會 或者被社會拒絕, 容易遭受挫折,進 而引發情緒混亂 推薦此帖 引用回復這個帖子 ~~~【資料相關】~~~ "類人孩"和"彼得潘" 最近,社會學 上談論一個新概念 ,叫做"類人孩" ,指生理上成年、 思維意識仍處於孩 童水平的人。此前 ,心理學上也 有一個"彼得潘綜合 症",兩者有相似之處。 一個成年人如 果是"類人孩"或" 彼得潘",不嫩時卻 "扮嫩",這是心 理問題,可遺憾的 是,現在我們看到 的"類人 孩"和"彼得潘"似 乎越來越多。 "類人孩"和 "彼得潘"有一個 共同的特點,就是 不想長大,甚至恐 懼長大,還有逃避 成人該負的責任。 "類人孩"是 學者發明的新詞, 而彼得潘是英格蘭 童話中的人物,他 生活在夢幻般的" 永無鄉"里,永遠 也不想長大。 患"彼得潘綜 合症"的人渴望永 遠扮演孩子的角色 而不願成為父母。 他們很愛玩, 也很好相處,但免 不了有孩子氣。 他們雖然在生 理年齡上已進入成 年,但在心理上還 不能與之相適應。 他們的言談舉 止都像孩子,總是 在逃避責任,逃避 生活,甚至逃避愛 情和家庭。 他們把自己心 理定格在孩童歲月 而不肯成長,發展 到了極端,就會沉 溺於自己的幻想, 拒絕長大,這是一 種心理疾病。 比如,40 多歲的女士與人交 往時還像小姑娘一 樣撒嬌,對"人事" 渾然不知,"清純" 得令人費解,在辦 公室中動不 動就落淚,在本職 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大事小事都要請 人幫忙。40多歲 的男士,婚後仍整 天沉醉於電子游戲 ,對撫育孩子 的家務事不願動手 ,有時還要與寶 寶向妻子"爭寵"。 "類人孩"和 "彼得潘"的產生 主要與社會和家庭 教育環境有關,如 社會過多的評價(如 繁多的考核)和父 母的過分溺 愛,可使孩子沒有 自信,非常依賴別 人的評價和幫助, 習慣於別人來為自 己的行為負責,同 時又以自我為中心 ,任性而自 戀。

H. 江蘇34歲女子患彼得潘綜合征,這種病症屬於心理障礙的范疇嗎

彼得·潘綜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彼得潘綜合症被定性為一種心理疾病。患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拒絕接受現實。他們的症狀不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為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葯物。

青年人患「彼得·潘綜合征」的幾率比較大,當然也有40歲以上的患者。一般來說,患者的配偶和周圍朋友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症狀,但他們往往不願承認。

因此他們的行為同年齡很不相稱,大多數情況下這無傷大雅,但總有一天,等他們突然明白生活原來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稱心如意時,已經太晚了。

I. 34歲女子患彼得潘綜合征,這種病症該如何治癒

這可能需要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然後逐步改變思維方式。

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一種常態,可這種依賴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減輕或消失。可當有人在30多歲的年紀里還對父母過度依賴,這就有可能是彼得潘綜合症的表現。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對他人有一定的依賴性,但是當三四十歲的年紀還依舊對父母過度依賴,這明顯不應該是正常人的生活軌跡。可是對於彼得潘綜合症的患者來說,想要恢復正常人的生活並不容易。

希望所有患者家屬都能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用愛來幫助自己的家人恢復正常。
閱讀全文

與50歲大媽彼得潘綜合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萍鄉湘東重陽節活動 瀏覽:248
老人家離世可以辦婚禮嗎 瀏覽:502
超馨幸福養老院 瀏覽:874
普通職工養老金每月要扣多少 瀏覽:817
常規體檢哪個影響備孕 瀏覽:687
誠和敬養老院 瀏覽:959
父母離婚孩子選擇父親是因為什麼 瀏覽:579
長壽食品數據 瀏覽:879
老人家送什麼月餅好 瀏覽:860
體檢中發現蛋白尿應該怎麼做 瀏覽:787
海南省2018年增加退休工資 瀏覽:348
看圖說話孝順懂事的小紅 瀏覽:743
2015年鹽都區城鎮居民基礎養老金 瀏覽:25
女孩缺水開養生館叫什麼名字好 瀏覽:222
東莞市萬江敬老院 瀏覽:631
巴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瀏覽:456
父母知道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 瀏覽:396
老年痴呆症有什麼症狀有什麼特點 瀏覽:396
父母告訴女兒有多少錢 瀏覽:681
敬老院送東西軟文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