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才子不長壽

才子不長壽

發布時間:2022-09-14 10:19:55

A. 江南四大才子分別都有誰,他們最後的結局怎樣

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中四才子,分別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他們出生在同一時期(明朝成化、正德年間),長期生活在江南(吳中),在明朝前七子之前,數他們四人最才華橫溢,因此人們將此四人合稱吳中四才子。四才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生(主要指仕途)都不怎麼順利。

徐禎卿

四大才子中,徐禎卿的名氣最小,第一個因為他確實長得丑,想當年明明考中了進士,卻因為長相不過關,而被翰林拒之門外,只能當了個大理左寺副。而且這一路也不順暢,處處遭人排擠,最終在鬱郁不樂中去世,年僅32歲——這個年紀祝枝山才中舉。

另一個原因是徐禎卿和其他三才子有些不一樣,他雖是吳中人,但中舉後長期在京城,吳中留下的痕跡很少。

第三個原因是,徐禎卿和其他三位相比,他是前七子之一,而且其他三位詩詞書畫都精通,但徐禎卿在書畫方面的造詣,相對較低。

大概也是由於徐禎卿的這些「格格不入」,所以後世在創作娛樂作品的時候,往往以徐禎卿為原型,塑造一個瀟灑帥氣的周文賓,來替代徐禎卿本人。畢竟風流才子,人們對風流的第一印象,肯定要長得帥才行。

B. 歷史上四大才子如何下場

【唐伯虎】
一生坎坷,最後潦倒而死,年僅54歲。
【文徵明】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
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
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祝枝山】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其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徐禎卿】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
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
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

C. 古代蘇州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誰他們各自結局如何

江南四大才子的共性,才華橫溢,仕途不順。尤其是唐伯虎和徐禎卿因為種種原因,直接斷送了仕途之路。而祝枝山和文徵明,也因為看透了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主動辭官歸隱。


徐禎卿少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這裡面名氣最盛的當屬唐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唐伯虎,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D. 關於江南四大才子的問題

說到「四大才子」,一般是指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他們才思敏捷,才華橫溢,詩詞曲賦,樣樣精通,或長於繪畫,或長於書法,或長於文理,是明朝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他們創作了很多著名的繪畫、書法和詩詞作品,並源淵流傳。
四大才子-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里壯游」,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凄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四大才子-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由於祝允明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是極現成的創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興寧縣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四大才子-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大才子-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E. 歷史上江南四大才子結局如何,唐伯虎點秋香是否真實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一部電影,符合周星馳一貫的惡搞,用非常誇張、反轉的方式來講述一些道理,但是對於四大才子而言,確實是與歷史嚴重不符。

歷史上確實存在江南四大才子,應該叫做吳中四公子,講的是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禎卿,其中文、唐同歲,祝允明則比文、唐大十歲,而徐禎卿又比文、唐小約九歲,所以這四人當中,祝允明和徐禎卿差了差不多二十歲,在古時候,祝允明都是可以當徐禎卿父親的年齡了。

至於點秋香,唐寅是比竇娥還冤。在唐寅的一生中,只娶過三個妻子,徐氏、何氏和沈九娘。何氏是在徐氏過世幾年後續弦的,但是在他官場失利後,何氏就拋棄了他,他最後娶了曾淪落風塵的沈九娘,也可能是因為沈九娘,所以世人對唐寅有很多的臆測,也很符合大家對文人墨客皆風流的想法,這秋香就這么安在了唐伯虎的頭上。而實際上明代可以考證的名妓秋香,年齡上比唐寅大了快20歲,所以在這件事上,唐寅是真的是冤枉的。

F. 古代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在歷史上又有「吳門四才子」之稱,他們分別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四人。江南四大才子以唐伯虎為首,他們都有著淵博的學識和風雅的人生。只不過歷史上江南四大才子的人生都並不如意,尤其在仕途上,處處受人排擠。

祝枝山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晚年過得也非常的鬧心,在官場上受人排擠,最後抱病歸鄉,去世的時候六十七歲。而跟他相比,另外一位才子徐禎卿更加不幸,三十三歲就去世了,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的一展抱負。

文徵明在詩文書畫上的造詣不亞於唐伯虎,他也是四大才子中最長壽的一個,活到九十歲才去世。雖然很有才華,但文徵明的仕途也是十分的坎坷,鬱郁不得志的他五十多歲才進入官場,因為實在太有才了,文徵明在官場上也受到了同僚的霸凌和排斥。

G. 中國古代的文人,都很長壽是什麼原因

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也是最為復雜的。特別是經過5000年歷史文化積淀所傳承下來的中國人,更非寥寥數語便可描繪。路衛兵認可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而且認為性格也會影響人的壽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代諸多長壽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窺一二。

我們的祖先平均壽命很短,據專家根據史料推算,古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在30歲左右,就是到了建國前也不過35歲而已。

可見古代文人的性格和處事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發之時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這與他們的性格缺陷和處事態度也有很大的關系。

H. 形容才子不長命的一句話

「天假其才,不假其壽」上天能夠賜予他才華,卻無法賜予他更長的生命。

此句說的是,有再有才華的人,都要珍惜生命。古文學的不好,請大家多多指教。

I. 四大才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唐 伯 虎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凄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風 趣 灑 脫 的 祝 枝 山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書 畫 雙 絕 的 文 征 明

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 禎 卿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J. 歷史上真的有四大才子嗎他們是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嗎

有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里壯游」,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騾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凄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092;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由於祝允明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是極現成的創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興寧縣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是生活在同一時期。

閱讀全文

與才子不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交二公局退休金 瀏覽:553
深圳保安老年大學 瀏覽:927
父母為我做的感動的事有哪些 瀏覽:616
廣東省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972
汽車廠養老院 瀏覽:773
古代人喜歡什麼養生茶 瀏覽:881
老年痴呆打人隨便脫褲大便吃什麼葯 瀏覽:426
60歲還長牙好不好 瀏覽:874
老年公寓改造設計作品 瀏覽:841
今年母女兩人的年齡和為60歲 瀏覽:987
誠信孝敬父母的古詩詞 瀏覽:35
50歲生意失敗如何 瀏覽:351
洛社敬老院電話號碼 瀏覽:300
福州的退休金標准多少年 瀏覽:6
體檢中心辦理房產證需要什麼 瀏覽:898
九九重陽節去看望老人新聞稿 瀏覽:492
海南老年人玩的紙牌 瀏覽:579
父母職業一般填什麼樣的 瀏覽:993
老年人抽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瀏覽:389
體檢為什麼會發現尿蛋白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