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宮滿文

長壽宮滿文

發布時間:2022-09-14 01:02:29

1. 請問清朝宮殿,乾清、坤寧諸宮兩側的十二宮名稱。據說這十二宮代表了了十二辰,具體是如何對應的

在乾清坤寧諸宮兩側,復翼以十二宮。其制蓋仿自明初。所謂乾清、坤寧,法象天地,東西辟門,象日月。左右列永巷二,每一永巷,以次列三宮,布為十二宮,則象十二辰也。滿清入關,修建宮室,順治康熙嘉慶諸朝,十二宮亦皆經重修。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

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鍾粹門,前院正殿即鍾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欣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後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
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
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為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
後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圖》卷於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西六宮是永壽宮、太極殿(啟祥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和咸福宮。西六宮和東六宮一樣,也是皇帝的妃嬪們居住的地方。不光在這一點上相同,西六宮和東六宮的建築形式也是完全一樣的。
西六宮中的長春宮以其《紅樓夢》壁畫而聞名。《紅樓夢》在清代曾被列為反書,但是到了晚清已經廣為流傳。慈禧太後就很喜歡讀《紅樓夢》,光緒皇帝的瑾妃和珍妃也很喜歡《紅樓夢》。於是就請來畫師在長春宮繪制了《紅樓夢》壁畫。《紅樓夢》壁畫繪制的手法極為高超,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之筆。
西六宮中的儲秀宮曾是慈禧太後的寢宮,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這里給慈禧太後辦過50壽辰。慈禧太後在當年不顧國家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執意鋪張地大辦萬壽慶典。慈禧太後為了氣派,拆除了儲秀門,還把儲秀宮和翊坤宮連在了一起。宮內陳設華麗,龍鳳象牙船、象牙寶塔等都在陳設之列。

永壽宮---

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 菱花 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 菱花 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碩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後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牆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築。
後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啟祥宮(即太極殿)---
太極殿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佑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桿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後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明間開門。後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台。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體元殿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後殿,清咸豐九年(1859年)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咸豐御筆匾題曰「體元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明間前後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牆、支窗。室內各間安花罩虛隔,惟西梢間自成一室,有門與次間相通。東西各有耳房3間,中1間辟為通道,連通長春宮。殿後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卷棚頂,面北,與長春宮相對,為清晚期宮中唱戲之小戲台,亦稱長春宮戲台。該殿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
後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咸福宮---

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兩進院,正門咸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咸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 扇門,其餘為 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 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 扇門,設簾架,余間為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
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庄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2. 清朝妃嬪住的宮殿

嬪妃住的宮殿有坤寧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永和宮、延禧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等。

1、坤寧宮

在古代皇後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後是坤,皇後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後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

坤寧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朝真正在坤寧宮里住過的皇後並不多,只有清朝初年幾位皇後住在這里,即順治帝廢後、孝惠章皇後,康熙帝孝誠仁皇後、孝昭仁皇後。

2、景仁宮

景仁宮是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清順治年間,這里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當時為佟妃)的居所。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光緒帝的寵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宮居住過。

3、承乾宮

承乾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4、鍾粹宮

鍾粹宮,北京故宮內廷東路建築,東六宮之一;位於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䜣之母(時為)靜貴妃(孝靜成皇後)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

咸豐帝孝貞顯皇後(即東太後慈安)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5、永和宮

永和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

其後乾隆帝愉貴妃珂里葉特氏,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的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

延禧宮,明清中國宮殿建築,屬於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東南下角。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另乾隆帝婉貴妃曾在此居住。

7、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後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並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

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後,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後,即孝聖憲皇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據史料記載,順治帝廢後博爾濟吉特氏廢為靜妃後居住此宮及康熙帝良妃及嘉慶帝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如妃曾在此居住。

8、翊坤宮

翊坤宮是明清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曾是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

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9、咸福宮

咸福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後妃所居,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

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雖為後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間,便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乾隆駕崩後,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11、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居於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坤寧宮

網路——東六宮

網路——西六宮

3. 紫禁城裡的東六宮、西六宮分別指哪些宮殿

東六宮指的是:

1、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2、承乾宮

「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宮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順承皇帝,不能於皇帝不敬。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3、鍾粹宮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4、景陽宮

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後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5、永和宮

永和宮,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清沿明舊,光緒十六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居此。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

內廷里,有一座不倫不類的「西洋爛尾樓」,就是俗稱「水晶宮」的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在宣統元年端康太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可惜,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西六宮指的是:

1、永壽宮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乾隆三十七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2、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6、啟祥宮

啟祥宮(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光緒十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4. 在北京故宮,影視劇中紫禁城裡的延禧宮真的存在嗎

隨著電視劇《延禧攻略》的熱播,故宮里的延禧宮也成為遊客們尋訪的熱門景點。在劇中,魏瓔珞被封為貴人後重回了紫禁城,嫻妃把她安排到了“東西六宮中最冷僻”的延禧宮居住。那麼,紫禁城裡真的有個延禧宮嗎?它始建於何時,又是什麼樣子?這座宮殿是否被視為“冷宮”,又經歷過些什麼?歷史上的“魏瓔珞”是誰,她真的在此居住過嗎?


2005年,故宮建院80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在延禧宮舊址成立了古書畫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研究中心,其東西配樓作為古書畫、古陶瓷展覽廳,對外開放,由此成為故宮東六宮最後一座對遊客開放的宮殿。

如今走進延禧宮舊址,依然可以看到“水晶宮”尚未完工的痕跡:一副有點西洋風格的鋼筋水泥建築框架,屋頂沒有完成,門窗和玻璃還沒有安裝好,柱子已明顯銹蝕了。

5. 清代篆書景德鎮長壽宮是怎麼寫的

如圖:

6. 甄嬛傳的六宮分別叫什麼

東六宮:延禧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

西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咸福宮、重華宮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

西六宮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6)長壽宮滿文擴展閱讀

1、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承乾宮,北京故宮的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3、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4、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朝舊稱,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後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

5、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

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7.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後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為他圓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於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歷經艱難帶回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並在白馬寺的清涼台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以及其他佛學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於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卧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築,殿宇雄偉,庄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大昭」,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恆。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聖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建於北朝,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現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聖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於這座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聖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於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築的風格,佔地約1300畝,規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築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築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傑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的藏經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的書架,書架上滿置以綢緞包裹的經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共二百餘卷。藏經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餘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亘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台,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緻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並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後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後,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後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於推廣,使得後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於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於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後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後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雲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後,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於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台殿閣五千餘間,佔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於火海中。乾隆以後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後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現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並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築。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於天王殿,兵火後移此,為清聖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於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後,除鍾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鍾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後山門內倖存的第一所建築。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於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卧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嶽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寺院建築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恆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恆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號稱「北嶽」。懸空寺就建在恆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恆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築,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築均高掛在恆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築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恆山,上載危岩,下臨深谷,建築紅牆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築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於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餘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鍾鼓樓。這組建築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築是以三聖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後一組建築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築,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心世界都表現了出來,精湛的藝術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築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後在洞眼內安設木樑挑出崖外,再於挑出的木樑上鋪板立柱,構築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遊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雲:「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

8. 東六宮和西六宮哪個地位高

東六宮地位高。
東西六宮按照傳統理念,東六宮的地位要比西六宮的地位高。東六宮指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儲秀宮、翊坤宮、長春宮、永壽宮、啟祥宮、咸福宮。
東六宮的宮殿具體介紹如下:
1、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2、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
3、承乾宮
承乾宮,北京故宮的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
4、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
5、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6、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9. 我需要一些明朝紫禁城的資料——不是關於清朝的,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 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築群。 故宮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牆,城牆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故宮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
[1]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委員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宮、皇權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說是宮廷文化,而代表皇權的莫過於寶璽。 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
梁海燕裝置藝術 清朝寶璽(11張)清朝25方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 「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故宮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經典文化,經典具有權威性、不朽性、傳統性。故宮文化具有獨特性、豐富性、整體性以及象徵性的特點。同時, 她與今天的文化建設是相連的。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
梁海燕裝置藝術 清朝寶璽(14張)說, 經典文化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託、精神的支撐和創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續和賡延的筋絡與血脈。 北京故宮為漢族建築之精華。北京紫禁城(故宮)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宮建築群中,體現了漢式宮殿建築的以下特點: (1) 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華表以確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標竿,取長短相等的兩表,觀測早晚其日影長度相等的兩點,將其連成一線,即為正東正西方向。一般建築立木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開溝奠基。天安門之前,立雕飾石柱為華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築方向,並與主體建築風格協調,成為一種裝飾。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台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 (3) 殿堂建築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4) 屋頂正脊兩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質獸頭裝飾,戧脊上飾有若干陶質蹲獸,歇山式屋頂(中和殿)有寶頂。 (5) 斗拱檐桁額枋表面刻畫不同的圖案和花紋,有動物紋樣如龍鳳獅虎鳥獸蟲魚,植物紋樣如藤蔓葵荷花草葉紋,自然紋樣如山水日月星辰雲氣,幾何紋樣如方形菱形回紋雷紋,文字花紋如福壽喜吉紋,器具花紋如錢紋、元寶紋等,收美觀與防腐雙重功用。其它如懸魚、窗欞、欄桿、壁畫、天文板、藻井、隔斷等裝飾紋樣多種多樣。 (6) 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牆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一磚一瓦都在表現著皇權至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彩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凋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優美而恬靜。 中軸線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 北京故宮鳥瞰
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裡,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檐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裡面盛滿了水。冬季為防止缸內的水結冰,還在四周墊上棉被,下面用炭火燒烤。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名為午門。午門有五個洞。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正門「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 北京故宮午門
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
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皇帝死後其靈柩就從東華門運出,故俗稱「鬼門」。 太和門,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三大殿 位於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
北京故宮(11張)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檯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檯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2377.00㎡。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里慶祝。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也是外廷三大殿中面積最小的,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里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再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里審視一下耕具。 北京故宮中和殿內部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後三宮 1)概述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太和門和乾清門都是殿的形式,雖然名字上是門,在明代皇帝上朝處理政事都是在太和門,清代的時候皇帝上朝處理政事才改到乾清門。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2)乾清宮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後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這塊匾在清雍正以後,成為放置皇位繼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為防止皇子之間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採用秘密儲位的方法,即生前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單寫在紙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待皇帝死後打開匣子當眾宣布皇帝繼承人。在乾清宮的兩頭有暖閣。是皇帝讀書、就寢之地。在乾清宮的西暖閣上下兩側放置27張床,由皇帝自由選擇,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乾清宮周圍的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 3)坤寧宮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皇後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4)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皇後在此接見嬪妃命婦。清代皇後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25枚「寶璽」(印章)也曾收藏在這里(現藏於珍寶館)。

閱讀全文

與長壽宮滿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連華北路有敬老院嗎 瀏覽:752
什麼導致我國人民長壽 瀏覽:528
老年人無意咬牙是什麼原因 瀏覽:74
無錫濱湖藍天養老院 瀏覽:462
新疆公安退休工資待遇 瀏覽:203
早期教育老師有退休金嗎 瀏覽:404
基本養老保險什麼時候強制繳納 瀏覽:331
老人家老是肚疼疼起來高燒什麼原因 瀏覽:176
狗繩絆倒老人家屬表示 瀏覽:687
東莞戶口的社保多少歲拿養老金 瀏覽:418
胰腺體檢多久做一次 瀏覽:468
個人繳納養老金疫情 瀏覽:445
50歲男人對感情的態度 瀏覽:750
50歲女人做情人的經歷 瀏覽:592
復合長壽花怎麼換盆 瀏覽:789
養生谷長什麼樣子怎麼畫 瀏覽:590
西寧市的養老院 瀏覽:813
哪些君王對父母很孝順 瀏覽:931
28歲去醫院體檢是檢查哪些費用 瀏覽:410
嫁出去的女兒父母像什麼 瀏覽:739